冬天可不是多么美好的日子。

    小时候是手上、脚上的冻疮,总是缺少爸爸一起守岁的大年三十,不过那时候的春晚节目都比较质朴,演员们也都认识,乐趣倒是不少。现在则是华丽热闹的春晚,乱哄哄的谁也不认识,看得眼晕,以及常常会缺少了波仔陪伴的大年三十。

    没有他们的时候,虽然也有快乐,但又觉得有些不完美。

    小时候的冬天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的气候比现在冷很多。一年要下好多场雪,有些时候,农历十月就下雪了,到了来年农历三月的时候,还常常会来一场桃花雪。

    阿婆这个时候就会说:“村里谁家那个婆娘,说是打了春后就暖和了,所以早早就拆掉了棉衣,结果倒春寒来了后,冻得一家人瘟鸡似的”。

    阿敏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冬天的鹅毛大雪,经常整夜的下,落到干玉米秆簇时,能听到簌簌的声音,厚的时候能到十五厘米还多。

    那时候的冷是真的冷,因为家里、教室没有暖气,连蜂窝煤炉子都少见。还因为穿得棉衣款式就是那么个样子,底下敞开着,保温效果也不太好。

    没办法,那时候没有哪个妈妈能做出松紧口的棉衣来,也没有见谁穿过长款的棉衣。

    老人们会用腰带扎在腰间,估计是防止风钻进去,但是哪个小孩会扎腰带呢?市场里也没有卖的现成棉衣。

    阿敏的第一件长款的风雪衣,就是现在最普通的丝绵棉衣,要到她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才买回来。

    妈妈可真忙啊!她每天需要给一大家子做饭,阿婆是不会帮她的,除非是夏天收小麦最忙碌的那几天,阿敏就更不会做了,洗洗涮涮的会花费很多时间。

    家里从老到小,所有的棉衣、棉裤、棉鞋也要靠她做出来。

    这个棉鞋做起来尤其的费时间,要打褙子,纳鞋底,然后做鞋帮子,再绱鞋底,全是水磨工夫,手上还真得有些功夫,要不然做出的鞋穿不出去或者穿得不舒服。

    阿敏每天就负责上学,吃饭,看电视。她特别怕冷,所以假期几乎足不出户,所有的时间被电视节目和录音机上的各种磁带占满。

    小宝不怕冷,所以天天在外边疯跑。

    这样费工夫做出来的棉鞋在今天的人看来,大概算是属于温暖牌的。是的,它是很温暖,但如果踩了雪沾了雪呢?

    你踩着雪上学去,鞋底的雪让鞋底湿了,鞋帮沾的雪让鞋帮也湿了,那个滋味不是亲自感受过的人真想象不出来。

    到了教室,时间越长越冷,空气是冷的,鞋是湿的。

    多少孩子的脚都因为这种湿冷而起了冻疮,等回到家里,把脚伸到温暖的被窝,真是痒不可耐啊!

    当然,也有办法,那就是穿着胶鞋去学校,到了学校再换上棉鞋,前提是你得有一双胶鞋。湿透了的棉鞋,只能拿回家放在炉膛里烤干,因为不小心棉鞋被烧掉的事情都是有的。

    老师们也一样受着冷,尤其是早上的课。

    那时候上学的模式和现在不一样,一天会分三次上下学,早上六点半到校,八点放学,这是第一次上下学,然后九点到十二点,两点到四五点吧。第三次放学时间记不大清楚了。

    早上一般是不吃饭的,空空的肚子坐在冰冷的教室,怎一个冷字能够形容。

    你问我为什么不吃饭?哦,那么早,家里都没有做饭呢!有的就是冻得硬邦邦的馒头,嚼得动就咬几口,嚼不动那就只有饿着了。

    阿敏是饿着肚子上学的那个。

    因为实在是太冷了,有时候一节课正上到半中间,老师会让大家起立,然后原地踏步。不过空着肚子,哪里有多少热量产生呢,只是聊胜于无罢了,脚依旧会被冻得麻木。

    7点下早自习的课间休息时间,基本上就是男生们表演他们发明的产热活动时间,名字叫“挤热窝”。一帮孩子在教室的墙角处挤成一堆,喊声震天,有没有产出热就不知道了。

    女生们不会做这些事儿,像阿敏,她就非常担心,怕大家把墙给挤垮塌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学,阿敏总是都像小鸟一样飞奔回家。迫不及待地掀开锅盖,看到最爱的红薯榛子稀饭,那真是令人开心的一刻,那种绵软又鲜甜的口感真是寒冷冬季里的甜蜜恩赐。

    天一天一天变得更冷了,屋顶上的雪化了一些,结成长长的冰溜子,阿敏总担心万一哪天从屋檐下经过的时候,这个冰溜子掉下来岂不是要扎在人身上,真可怕。好在这种事情一次也没发生过。

    爷爷说:三九三,冻破砖;四九四,冻破树。所以这么冷的天气里,为什么还要让人剥玉米棒子呢?

    爷爷是很勤劳的人,他坐在炕上看电视的时候就会拿个筛子,里面满满地堆着玉米,然后看电视的各位就该剥玉米了。

    通常是用锥子先在玉米上锥出几行来,这样好出手。常常干活的人觉得这就不算什么活,随随便便的就干了。可是对于没干过活的人,这个活可不轻松。扒的时间长了,大鱼际那个位置疼得受不了。再加上手特别冷,这活计对阿敏可真是个考验。

    阿婆虽然不许别人欺负阿敏,可是她吩咐的活,阿敏就必须干了,主要是她也不觉得这是什么累活。

    现在想想,因为那时候没有现在各种各样的机器,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靠人自己来完成,所以活计就显得特别多,一年到头闲下来的时间都不太多。真是累啊!

    其实家里边每个人都很忙,不过他们从不叫累。

    他们只会说,现在的日子多好啊,有白面馒头吃着还想怎样?如果这日子还不知足,那就是享福享的烧着了。

    所以爷爷就因为阿敏享福享得烧着了发了一次脾气。

    因为家里人多,所以每过几天,妈妈就要蒸一锅馒头。

    刚蒸好的馒头,妈妈给爷爷阿婆用碗装了几个。阿敏最初是和爷爷阿婆睡在炕上的,所以当时也在炕上坐着。阿敏有很多的小小的癖好,嗯,似乎用癖好形容也不合适,坏习惯吧!比如说,阿敏不喜欢吃馒头皮。所以那天阿敏就拿起一个馒头,将馒头皮剥掉,放在碗里面。

    爷爷看到了就大发雷霆,说:福享的烧着了,那就饿着吧!

    说完端起馒头碗就砸到了地上。那时候阿敏吓懵了,半天没有反应过来。爷爷很少发脾气,家里人也都挺惊讶的。是啊,经过了战乱、饥饿年代的爷爷,最见不得的就是糟蹋粮食,阿敏这个行为可是犯了爷爷的忌讳了。

    后来,后来倒是没有饿饭,因为家里还有会惯着孩子的阿婆呢!不过从那时起,阿敏这个坏习惯就被掰过来了,可见孩子还是需要教育的。那些说树大自直,女大自巧的人需要好好反思一下。

    对于孩子们来说,冬天最快乐的日子要算过年了,有漂亮的衣服穿,有好东西吃。可是阿敏对过年一直不大喜欢。她对于好吃的、漂亮衣服都不执著,更关键的是她希望爸爸在家里和大家一起过大年三十的这个愿望年年落空,所以年也就显得不那么值得期待。

    本来所有的人都觉得这就是个一家子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时候,可是对于阿敏一家不是这样的。

    阿敏家的家族算是比较大的了,爷爷那一辈有亲兄弟五人,然后到了爸爸这一辈,男孩子一共有八个,女孩子大概得有十几个,阿敏也没有搞得很清楚。

    所以呢,大年三十可不能只坐在自己家里吃年夜饭,得到某一个门中兄弟的家里去守先人去,哪个门中兄弟呢?一般是长房。

    家里的男人们都去,先是给先人们上香,献饭,然后他们一起聊天,看电视,打牌。一直呆到晚上十二点,给先人们烧纸,送他们走了,这才回到自己家里,那时候阿敏早已经睡着了。

    这个习俗一直困扰着阿敏,从前是爸爸,现在又变成了波仔。

    波仔家族人比阿敏他们家还多,真是令人无奈啊!

    刚结婚的时候,她对着陌生的婆婆,实在是无话可说,她也不会包饺子,只能一个人回到冷清的房间早早的睡觉。所以阿敏不喜欢大年三十,甚至有些抗拒。

    过完年的日子就过得快了,天气一天天的暖和起来。别的事儿都没有什么新鲜的,无非就是玩儿,然后开学。阿敏最喜欢二月二,为什么喜欢这个日子呢,因为这一天家里要炒干蛋馍,也有人叫干馍蛋,这个嚼起来特别带劲。

    每年年前蒸年馍的时候,不管是不是巧手主妇,都要做出一个枣山馍。

    这是献给列祖列宗们的,这个枣山馍从年前就摆上,一直到来年的二月二。因为献的时候是在冬季,所以它不会变质发霉,只会因为丢失了水分变得越来越干。当然,也会落一些灰尘。

    到了二月二的时候,妈妈就会把这个枣山膜掰成一个一个的干馍蛋,放在油锅里加盐炒制,炒到颜色泛着金黄就算炒好了。

    上学的时候也可以带一些,饿了就嚼几块,真是无上的美味。后来阿敏看中医书上说土对人体脾脏很友好,觉得这个干蛋馍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季节几回流转,似乎倏然之间,阿敏就小学毕业了,长成一个少年人了。

章节目录

慧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宜芳家的慧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宜芳家的慧慧并收藏慧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