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齐女任职一事,我在雁门又住了半月。

    从石关道走下,东风拂过面颊,却愈发冷。

    自离开长安,已临近第三个岁首了。新岁以前,为贺匈奴退军,陛下特意下旨,点名要代王赴诸侯王朝会。

    日期迫近,来不及回代国,我与刘恒便从北地出发,直至长安。

    临近国都,郡邸早已备好。长安城如旧,街陌宴然。我偶然一撇,最常路过的饴糖铺换了瓦当,从“汉并天下”更为“长乐未央”。

    我在正院睡一觉后,天色已深。冬夜的星子藏于云间,像楚辞中的一章————云中君。繁星熠熠,更甚往昔。

    刘恒似有事相商,竟自己来了。一睁开眼,就见他坐在床尾。

    我整理玄色褖衣,让他凑近些,迷糊道:“王上?刚醒。”

    面前人似想笑,可月光衬得青衣寒凉,语气也这么凉下去,“有一卷你的书信,侍役刚送来。”

    父亲领要职,不在长安,母亲与兄长随行。莫非他们特意备好的,还是从母的意思?

    我接过简牍,松松散散的,从指缝漏下连贯的几根。

    不影响顺序,我没管,揉揉眼开始读。

    字迹大半来自母亲,兄长次之,余下只有短短一句。这句用词粗糙,我忍不住弯唇,亲人平安所带来的喜悦充盈心间。

    一遍又一遍,视线来来回回,读信像背书。我卷合简牍时,正对上刘恒清静的目光。

    他将散落的几节递给我。

    许是内容少,就未用多少竹简,细细的一卷。表面上没沾墨,仔细地镌刻了字痕,拼凑起来是————“子桑”。

    一时欲聋欲哑,像睡在冷水里,困意是消弭的波纹。

    诸皇子的幼名,通常不念姓氏,前添子字。我儿时出入宫城,与他们格格不入。那时,太子唯恐有人挤落我,便私底下取了一个,仅让这些人得知。

    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一直只有当今陛下唤我。

    我安慰自己,刘恒又不知道。更何况我与陛下长久未见,他左不过关切探询,即使书信走漏,称谓也合乎情理。

    面前人用一句话围困我的退路。

    “初见那日,我记得陛下唤你,子桑。”

    “......”

    刘恒的记性好......好惊人。

    我挪过去,双腿搭至床下,挨在他身侧,直白道:“那你呢?其实你叫我什么都行。

    “不过王上……你想先读吗?”

    他的呼吸声近在耳侧,轻盈而紊乱,默许我的坐姿。

    “可以”一词简单,他沉默良久,只道:“是给你的,你看吧。”

    我熟悉刘盈笔下的字迹。他为人平和,笔势却飘忽凌厉,点划如匕首。平白看着,不辨内容,像兴师问罪的诏书。

    他这么写道,皇太后无恙,长乐宫一切都好。

    以前分别,还会有一句“勿挂念”。他即位后,简短几字皆省了。

    我收拢竹简,刘恒自然地接过去,细细卷起。

    手心忽泛痒,我垂头,交织的掌纹上多了瓣落花。

    是竹简隙的花瓣,又皱又小,定在枯萎一刻。只一眼,仿佛能窥见整束桃花干枝。

    我握紧左手,花瓣彻底失去重量,无声消融。

    刘恒抬头望向我。他很敏锐,就像方才并非落花,而是桃花树下淋一场雨,香气砸了满身。

    “咱们回代地吧。”他没头没尾道,“......不,还是你回去。我留在这。”

    我没当真,撑着头随意应声,“王上,你若很久不回,代王就换人了。”

    “索性不当了,皇太后再从宗室选。”刘恒很笃定,“荑桑,不提我……你依旧受亲人护佑。

    “封国并非限制我。但它框柱你,使你受苦。”

    ……

    就像在说,他若如淮阳王一般,我就名正言顺地自由了。

    像在说,离开他便永不遭难。

    刘恒居然会说这种话吗......?

    我假装没听懂,“王上,朝会就十日,结束后咱们再谈回去。”

    身边人起身离开。我缩进布裯里,都安心躺平了,他复又走近。

    我撩开帷帐。

    刘恒端一瓷碗,他安静地喝完,对我说:“今天的药。”

    ————

    这夜过后,至夜漏未尽七刻,正是平明。天色破晓,朝贺于此而始。

    刘恒身着齐整的朝服,其上绣鷩鸟纹样,戴七旒冠。近处瞧,竟比他常穿的皂绨还显肃穆。因先前的诏令,即使我与刘恒未成昏,服饰照旧依王后礼制。花纹与他相配,形似鹞。

    一整条宽阔的宫道,我与他并肩而行。

    诸侯王向来先于百官。未央宫殿前,谒者主持朝见之礼,将宗室依次引入殿门。

    刘恒与他简短交谈时,我不由转动目光。

    代王是高帝中子,居第四。按次序排列......他前面是齐王刘肥。

    齐王穿深色朝服,看不清纹路,质地却远胜我身边的人。

    齐国富庶,城邑多,也不奇怪。刘肥还牵了一个少年,我不着边际地思索:他连子嗣也能带?

    正想着,那少年竟回头。他愈走愈远,目光如箭一般横穿大殿,插在代王的侧影上。

    腕间泛起柔和的冰凉,刘恒牵过我,微微皱眉,“荑桑?”

    我怔愣地看他。

    他的手悄悄填满我掌心的空缺,“......片刻后该谒见陛下了。你认得长信宫吗?皇太后召你。

    “别走太急,不适就喊卫官。等寡人来。”

    刘恒将入殿门,是时候分别了。

    前路从此变得不可知、不寻常。有一刻,凭着本能,我无法迈动步子。恍惚间,天子身侧绣斧文的绨素屏风,忽化作一柄真斧劈砍,逼迫人松手。

    我咬起唇,含糊道:“唯,殿下。”

    拜别刘恒,我从未央宫前殿出,顺着沧池,途经石渠、天禄二阁,再沿向右的一条直道走。此路在武库与北宫间,极易辨认,长信宫位于尽头。

    北宫殿种大片兰草,天寒枯萎,近似杂草。

    我再一次神游天外。

    刘恒的衣间香,最初来源于此。一年里,他仅岁首来,又没法摘,用完怎么办呢......

    忽然,叹息像惊动什么似的,草丛沙沙作响。风携着黑影迎面砸来,堪堪落在鞋履前沿。我镇静地撤后几步。

    是一束枯秆。

    ......还有乍现的少年,看着与我年纪相仿。

    他跳过来,动作轻盈,衣衫轻薄如纱,似一点也不冷,“等等我!别走。”

    我仔细辨认,“你是齐王子刘襄?平明已过,快回未央宫啊......”

    他一扬眉,呼出些潮湿白雾,“不回不回,我找你。代王的王后。”

    我与他挺默契,都没顾什么礼节。

    “代王是不是打匈奴人去了,从战场回来!”刘襄眼里闪烁着光采。

    “是。匈奴退兵边境后,他又去了一次,处理善后。”我点头,“这些王上更知内情。”

    再迈步时,我心底腹诽:那人就在殿间,怎么不问。

    “别......樊少子!”少年脱口而出。

    我有些恍惚,注视着他。自刘恒不这么唤之后,已好久没听了。

    刘襄肩背绷直,我瞬间察觉到他在紧张,他说:“陛下诏书中也嘉奖你,你从军了吗?”

    “......我参与的,大概不算你想象的战场。”我垂下眼睫。

    听起来,他更艳羡了,“你告诉代王,不等冠礼,我也要像他一样,自己领兵打仗!”

    罢了,快作罢吧。战争越少越好。

    人总会明白这理的,争论耗费时间。我内心一连串默念,转开话题,“齐王子,怎么不去问刘恒呀?”

    “这......因为代王周围冷清,他也不说话。”

    少年忽像踏上一块冷砖,扯紧衣领,“然后父亲讲啊,这叫书里写的‘清静而玄默’,就让我学!哪里敢扰他?

    “但皇太后请父亲宴饮,他就答应了。仅留我一人。”

    我的呼吸似窒息,“朝贺散了,我带你告诉刘恒。你还能认得我吗?”

    刘襄盯着我的脸,下一刻,他呛了口风,咳得面红,“当然能,我认。樊少子,谁记不得你,吕氏中你最......”

    没说完,他似长星的尾一般,赶忙跑走了。

    经过武库,长乐宫举目可见。放下刘襄的事,我深吸口气。

    天色呈灰白,层云堆叠,是下雪的先兆。三年前,在代邸等待时,也有一场未落的雪。

    我手心全是汗水,嘴里发干,肩颈的脉络凝结一处,不自觉地剧烈颤抖。双扇门近在眼前,我拦下侍人,隔一道高而威严的殿门,深深地呼吸。

    从母她......会说什么呢。

    我又要问她哪些事?

    赴代地本意,陈平棘手的符节、亦或是淮阳王、刘如意......是敬是惧,是疑是悔,皆逝于这道囚笼之门。

    我总会回到这里。一扇门前,是缄默的宫室,一扇门后,却再不是宫外了。

    我想起,有人凉而软的发丝,沾上落雪,挨近我的肩膀。他在长乐宫外,那一刻,我也在。

    门里飘来青瓷响,泠泠琤琤,随后是一声低微的咳嗽。我别过脸,不得不双手交握,缓缓按在心口,以解哽咽。

    是陛下的咳嗽声,是太子,是刘盈的声音。

    我咬起唇,双手猛地一推,扇门大敞,疾步走入殿中。

    酒席早已撤下。仅仅望见天子旁侧的屏风角,我心跳如鼓,低头行礼。

    “妾参见陛下、皇太后。”

    来人仿佛顾不得许多,玉环松,珠串碰撞。天子扶起我,他戴长冠,身着袀玄,却都像因我而散乱。距离太近了,甚至再一步,前额就抵上他肩膀。

    岁月抽枝发芽,他的眉眼逐渐与我有些相似。

    刘盈的话只有我能听见。他说,子桑,阻拦你来的人,朕的人,晚了一步。

章节目录

长乐宫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深海榆糕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深海榆糕并收藏长乐宫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