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所有小孩都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吃爹妈狗粮上,但生活往往不经意把你喂得无话可说。

    不知道究竟是恋爱摸准了母亲关于婚姻的心思,还是生活赋予了父亲摆脱压力的决心。

    我等待了三年的场景终于来临,丑媳妇终将见公婆,丑女婿也要拜见老岳丈。

    母亲带着父亲走上了家门。

    母亲无疑是笑盈盈的,父亲无疑是带些局促的。

    我想,可能所有想求得父母认可的小情侣应该表情都是一致的,而横眉竖眼的老父亲应该也是抱着一样的心态:就是你这只猪,要来拱白菜了吗。

    我的外公无疑是把这份横眉竖眼藏在可默不作声中,他就一声不吭化作暗处的观察,一次次打量着父亲,从上至下。

    而外婆明显是个典型的村上妇女的心态,有几分怔住,又抬起个笑脸做个欢迎模样,转过身皱了眉毛,啧啧几声,和母亲说:“家里很穷。”

    母亲不以为然,像是后世推销房产的中介一般,把这看似公摊不小,位置偏僻的远郊房产中暗含的有限优点一一道来,并把卖点翻来覆去。

    比如这房产暗含学区——高中学历,读书能力有几分,孩子学习不会差。

    比如这房产吃苦耐劳——家境穷,在家里却也能干几份体力活,无疑能干很多活计。

    比如这房产设计一般——外形平平,但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未来没人看得上这个人。

    我在一边听着母亲一再述说的内容,心里像压了座大山。

    学习确实不差,但孩子的学习参与程度很低。

    能干体力活,但家务最后仍然是女性在家庭中大包大揽。

    外形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婚姻走向,只有外露的财富才会吸引目光。

    墙这头是一对老夫妇评判着未来的女婿,墙外头是村外看戏的村民嘲弄着贫穷。

    “这黑的,怎么看得上的。”

    “穷死鬼一个,有什么出息。”

    “能过上什么好日子,我是不信。”

    我想,我曾经听过很多戏称我父母二人不够般配的话,但当时我幼年无知,看着父母双方的浅笑,都以为是无伤大雅的玩笑。我从未意识到,原来在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眼中,我父母的结合其实很少获得旁人的肯定。

    或许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大多数人看笑话的目光中,走向一个不够好的结局,然后再开始带着一点后悔怀疑,回顾自己的人生,并沉溺于往事,郁郁不得志。

    所以在后来一次次的过年过节中,那些眉目沧桑的村人在看见父母生活至蒸蒸日上的时刻,他们或许心里也会泛起嘀咕。而那些时刻,无疑是我父亲意气风发的人生巅峰。

    至于当下,父亲能为之兴奋的或许是外公无声的首肯。

    我以外到了此处,其实这场会面应该迎来了本剧的结局,而一般人也知道,越是如此,越要反转。

    我的母亲被外公叫到另一边,外公捧着茶杯,看看母亲,叹了口气。

    “你想清楚了吗。”

    “想清楚了。”

    “他爹走了,他妈家里的事情做不到主,以后会很难”

    “没关系。”

    我想家庭中男性角色,尤其是大家长性质的人物或许关注的东西确实不同。

    因为土地性质改变带来的身份变化,以及同样十多岁丧父的人生体验,外公似乎格外理解身在一个家庭中,因为年幼且家中无人主持家事,这里面带来的种种弊端。

    这意味着,寡母身份必然带来的偏袒,以及兄弟间隐藏的冲突。

    这与后世一家一个孩子的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家产虽少,也会分割,然而人,一向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一点,在后世追捧的拆迁中,常有家庭矛盾内容的真实事件。此外,还有很是常见的老人赡养问题,也很典型。

    其实,外公的担忧不无道理,可惜的是,母亲并未理解。

    就像当下年轻人所认可的:我是和他这个人结婚,又不是和他的家庭结婚。

    母亲单纯地认为,他聪明能吃苦,我和他两个人勤快努力,总是不会让日子太难过下去。

    很真诚的想法,前提条件是,婚姻的存续时间。

    陈胜吴广起义前,未必还能想起乡民曾经说的:苟富贵,勿相忘。

    很多人把变质的爱情和婚姻,写在了作品里:男人有钱就变坏。

    就像社会里,我们看着层出不穷的小三小四,用鄙夷的语气说着,却有更多的人争先恐后地效仿着,高唱爱情的忠贞不二,又用现实的金钱抨击打压。

    教育和宣传爱情和婚姻的初心是好的,但是或许更多时候社会要做的,是维护好这份公序良俗,不让人的真心变为有限,不让人的勇气变为可笑。

    话分两头,丑媳妇也要见公婆。

    而我对于这场会面,只想用四个字形容——浮光掠影。

    我的母亲在多年后回忆起这次见面,也只有满腔的怨念,把我父亲的那一大家子礼貌地形容为“都是什么人呐”。

    由此,你一定也能理解,我外公担忧的点落在了何处。

    民政局领证那天,我父亲穿着素白夹克,母亲穿着素白毛衣。

    其实我真的很想吐槽,如果不是结婚证后面的背景板是红色的,你们两个人的合影穿着,简直全程透露着老人最重视的不吉利!

    与此同时在推进的,还有房屋的购置。

    厂房变公司,宿舍能住也只是居住,九十年代踏入中后期,户口重要起来,房屋也重要起来。

    哪怕后世我们玩笑农村户口有土地,九十年代没有城镇户口,也不过被城里人挑剔。

    房价还在健康成长,但是对于父母而言,房子和户口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小年轻心怀天下,无限未来也从此处开始——借钱买房。

    东拼西凑的五万块,买下了地处丘陵城西边离公司不远的一处房产,补充说明,该房产为当地徐村村人徐某的私人房产。

    敏感的人或许理解了我的意思。这份私人房产土地属于集体土地,该房产是徐某在自家一楼小院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两栋五层楼房。

    我侧躺在母亲的肚子里,听着父亲和徐某的极限拉扯,小心翼翼转了个身。

    九十年代的房子,九十平,五万块,五楼自装。

    其实爹妈当时很努力地在生活了。

    可惜后来拆迁,这套房是集体所有,拆迁只和徐某有关。

章节目录

父母观察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花二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花二晓并收藏父母观察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