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初夏,D市终于不再下雨。这几天每个白天都万里无云,夜晚凉风习习,空气明净地能看把天上的星星看得清清楚楚。
沈余刚把明天导师要求的报告写完,靠在电脑椅上伸了个懒腰,然后坐在椅子上移动到窗前把窗子推开。凉风拂到脸上,把她一天的疲惫给吹散不少。
这是她最近每天最慰藉的时刻了。马上要进入博士申请的阶段,她需要好好对自己这几年的学术研究进行一个大的梳理。可供选择的路太多了,因此眼前反而像是迷雾一团。
之前徐筱原同她抱怨说自己的未来简直一团糟,她说她其实也是。徐筱原大大翻了个白眼说“你可拉倒吧沈余,你是我见过最坚定又佛系的人了,我的精神枕头,咱姐妹帮的人生导师,你怎么能迷茫?”
沈余只笑笑,她的迷茫绝对不必任何一个人少,只是她不太容易焦虑罢了。在人生非常早的阶段经历过重创,因此此后的每一天都像是额外赠送的生活,哪有遗憾可言。
靠在窗边,沈余在脑中继续进行着她的哲学风暴,却突然被手机的通知声惊起。沈余被惊地暗骂一声。不应该啊,她到底还有哪个群没有屏蔽干净。
点开手机,才看到是好久以前的高中□□班群--“2班快乐农场”。
看到名字沈余忍不住浅笑一声,当初的青葱回忆也心头浮现了许多。下个月是箐城高中校庆100周年,学校想让他们16级的毕业生拍一条视频纪念,班长李华在群里问有没有人想出镜的。
当时班里的积极分子杨力军立马热烈回应,顺便提议刚好下周是劳动节假期,大家有空的都回箐城聚一聚,不到十分钟,班里居然立马有数十个人回应。沈余想了想,发现自己也是好久都没回去看看了,便跟在后面回了一条“四手赞同”的熊二表情包。班长随后在群里发了微信群的邀请,方便去聚会的大家联系。
进了微信群,沈余发现已经有了十一个人。点开成员列表,发现有一些人她早已经加了微信,只不过这么多年没联系过也就都淡忘了。当时她们高三那会微信才刚刚流行,每个人在毕业晚会的时候和所有人拍完合照后都加起了微信,彼此应该都是自己微信上最早的那一批人。
群里没人改备注,沈余一一浏览这些人的头像和用户名,一个叫Antigone的微信用户突然引起了她的注意。
原因很简单,这个头像她见过。
头像中的图片是一片汹涌的海浪中耸立的一块礁石。点开来看主页,这人的朋友圈背景图也是一片大海,拉下来看,右下角的ins水印甚至都没去:fsc_0408。
他回国了吗?虽说对这人的旖旎情绪于她早已是过去式,但关于他这些年的发展,沈余的好奇心确实也没少过。
情窦初开时经历的第一个人,或许于任何人都像一个粉红疙瘩一样,是任何岁月都无法抹去的存在。望着那张颇具个人风格的摄影,沈余的心情颇些复杂。这些年,她谈的男朋友不算少,但那般激烈汹涌、难以自制的情绪好像只出现过在那一个人身上。高三毕业会那晚,沈余递出那封信,说了些话,杂着告别和告白的意图诚挚又笔直地望向范思澈的眼睛。看着一向松弛自如的少年耳朵泛红,不知所措地回应她,沈余当下隐隐就有预感,这或许是这辈子都会被她难以忘却的场景了。
沈余至今也说不上来,当初对于范思澈到底是什么一种情愫。
只是一个思春期少女对于一个同班长相比较出众的男生持续了蛮久的心悸和思慕之情吗?她倒希望有这么简单。如果是这么简单,在这7年里她便早该忘却。
而之后随着她人格和心智的逐渐成熟,沈余反复嚼着这段青涩的暗恋时才意识到,里面或许更多的是处于抑郁症中的自己自卑心态和缺乏安全感的投射。是一个扭曲又卑微的性格对一种干净明媚人格的向往。
就像卑微的虫子喜欢趋光一般,和范思澈那般明媚灿烂的人呆上一会,当时就能像解药一般给她以短暂的慰藉。
整个高中三年,她和范思澈其实并不熟,用“普通同学”四字便足以概括她和他的全部关系。一切的转折点还是在那封信开始。但说实话,沈余到现在都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让范思澈收到那封信后对她表现出那莫名殷勤。
只因为那封信写的很真挚?还是说单纯是因为他人格缺爱,是那种只要别人喜欢他,他便也开始对那人产生好感的人?后一个原因直接被她彻底否定,范思澈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不会允许他身上有这种病态的元素。那种在曝晒中也能张扬生长的人,一眼望过去就知道是被“爱”滋养着长大的。
毕业那年的云南之行,他们之间的相处时间比整个高中加起来都要多。酒店房间里,在身边人都醉倒后盘着腿的彻夜长谈,范思澈水光粼粼的眼折射出沈余带着醺意的傻笑,亦或是爬山时他在身后支着她背的那股力,隔着布料少年厚实的掌心给她渡来安全感和一阵阵的心悸。对沈余来说,那是像梦一般的一周,她任由自己迷醉在和范思澈的亲昵之中,简直不愿醒来。
然而,旅途的最后,通往机场的大巴上,沈余看着少年望向自己闪躲的眼神和泛红的耳根,却突然醒了。
她不是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太多的经验告诉她,这只不过是一个对她毫无所知的人对她的倾慕表现出的一些青春期少年常有的无措回应。
经此而已,吊桥效应罢了。
一个月之后,他便会去他的纽约追梦,沈余也将按部就班的在国内里度过她平庸的大学生活。那段回忆在范思澈的叙事里只是多余的一笔,她这个人也最终化成一个在他若干个追求者中不起眼的符号。他或许很快就会发现他当初对于她的那份心动不过是个美丽的泡泡,戳破之后他便恍然醒悟,让他心跳加速的不过是与一个路人甲间的荷尔蒙幻觉,而里面的沈余无名无姓。
若是他有曾了解真正的沈余,这份心动或许便更不可能开始。
她不想在这种泡沫般的、自我欺骗式的不成熟的环境下大做少女美梦,更不想拉着范思澈这个本该灿烂明媚的人一起。于是,她立马撤退了,像她在以往与任何人有机会发展成亲密关系前会做的。箐城机场门口,大部队准备各回各家的时候,沈余对范思澈有意向她靠近的身影和满脸的欲言又止视而不见,招了一辆的士迅速上了车。
她想,她当时的背影一定是很狼狈的。
一个狼狈又潦草的句号。
范思澈之后频频在微信上给她发消息。第一次约她去看电影被拒绝后第二次便说别人送了他两张艺术展门票。范思澈问她感不感兴趣,强调了一遍是快过期了,因为问了身边人都没有想去的,便来问问她。有事不去也没关系。
她便再次以事为由推脱,两人此后便如她设想的那般,再次回到了陌生人的行列。
虽然不得不承认,在大学的很多夜晚,沈余心绪乱的无法排解时还是会不受控的点开他的ins主页,把一张张存有他生活痕迹的照片不断温习,同时刻意不去想自己做出此举的动机。
范思澈之前的简介还是一片空白,可能是摄影大赛得奖后业务联系多了,简介那贴了一行他的邮箱。主页主要还是他平时的摄影作品,或者一些水彩画,最近好像还有一些陶艺的作品,此外就是生活照:和朋友的聚餐、一个人的旅游照……一头银灰的头发,配上花衬衫、人字拖,别提多骚包。但背景映衬着无垠的大海,又莫名的和谐。
范思澈的作品同他本人的形象完全南辕北辙。秉持极繁主义的人拍摄的作品出人意外地宁静和平和。沈余非常喜欢之前国际青年摄影大赛给他的颁奖词:“虽然从西方摄影理论成长出来,但范作品的主基调永远有一种东方的禅意孕育其中。他让人们知道,平静的大海也有生命力。”
沈余暗中吃惊,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从没错过他在这七年里成长的每一环。好吧,诚实地说,7年前那封信里油腻腻的那句“你拍的东西一直对我有一种某名的吸引力。”到很久之后的今天依旧应验。
沈余刚把明天导师要求的报告写完,靠在电脑椅上伸了个懒腰,然后坐在椅子上移动到窗前把窗子推开。凉风拂到脸上,把她一天的疲惫给吹散不少。
这是她最近每天最慰藉的时刻了。马上要进入博士申请的阶段,她需要好好对自己这几年的学术研究进行一个大的梳理。可供选择的路太多了,因此眼前反而像是迷雾一团。
之前徐筱原同她抱怨说自己的未来简直一团糟,她说她其实也是。徐筱原大大翻了个白眼说“你可拉倒吧沈余,你是我见过最坚定又佛系的人了,我的精神枕头,咱姐妹帮的人生导师,你怎么能迷茫?”
沈余只笑笑,她的迷茫绝对不必任何一个人少,只是她不太容易焦虑罢了。在人生非常早的阶段经历过重创,因此此后的每一天都像是额外赠送的生活,哪有遗憾可言。
靠在窗边,沈余在脑中继续进行着她的哲学风暴,却突然被手机的通知声惊起。沈余被惊地暗骂一声。不应该啊,她到底还有哪个群没有屏蔽干净。
点开手机,才看到是好久以前的高中□□班群--“2班快乐农场”。
看到名字沈余忍不住浅笑一声,当初的青葱回忆也心头浮现了许多。下个月是箐城高中校庆100周年,学校想让他们16级的毕业生拍一条视频纪念,班长李华在群里问有没有人想出镜的。
当时班里的积极分子杨力军立马热烈回应,顺便提议刚好下周是劳动节假期,大家有空的都回箐城聚一聚,不到十分钟,班里居然立马有数十个人回应。沈余想了想,发现自己也是好久都没回去看看了,便跟在后面回了一条“四手赞同”的熊二表情包。班长随后在群里发了微信群的邀请,方便去聚会的大家联系。
进了微信群,沈余发现已经有了十一个人。点开成员列表,发现有一些人她早已经加了微信,只不过这么多年没联系过也就都淡忘了。当时她们高三那会微信才刚刚流行,每个人在毕业晚会的时候和所有人拍完合照后都加起了微信,彼此应该都是自己微信上最早的那一批人。
群里没人改备注,沈余一一浏览这些人的头像和用户名,一个叫Antigone的微信用户突然引起了她的注意。
原因很简单,这个头像她见过。
头像中的图片是一片汹涌的海浪中耸立的一块礁石。点开来看主页,这人的朋友圈背景图也是一片大海,拉下来看,右下角的ins水印甚至都没去:fsc_0408。
他回国了吗?虽说对这人的旖旎情绪于她早已是过去式,但关于他这些年的发展,沈余的好奇心确实也没少过。
情窦初开时经历的第一个人,或许于任何人都像一个粉红疙瘩一样,是任何岁月都无法抹去的存在。望着那张颇具个人风格的摄影,沈余的心情颇些复杂。这些年,她谈的男朋友不算少,但那般激烈汹涌、难以自制的情绪好像只出现过在那一个人身上。高三毕业会那晚,沈余递出那封信,说了些话,杂着告别和告白的意图诚挚又笔直地望向范思澈的眼睛。看着一向松弛自如的少年耳朵泛红,不知所措地回应她,沈余当下隐隐就有预感,这或许是这辈子都会被她难以忘却的场景了。
沈余至今也说不上来,当初对于范思澈到底是什么一种情愫。
只是一个思春期少女对于一个同班长相比较出众的男生持续了蛮久的心悸和思慕之情吗?她倒希望有这么简单。如果是这么简单,在这7年里她便早该忘却。
而之后随着她人格和心智的逐渐成熟,沈余反复嚼着这段青涩的暗恋时才意识到,里面或许更多的是处于抑郁症中的自己自卑心态和缺乏安全感的投射。是一个扭曲又卑微的性格对一种干净明媚人格的向往。
就像卑微的虫子喜欢趋光一般,和范思澈那般明媚灿烂的人呆上一会,当时就能像解药一般给她以短暂的慰藉。
整个高中三年,她和范思澈其实并不熟,用“普通同学”四字便足以概括她和他的全部关系。一切的转折点还是在那封信开始。但说实话,沈余到现在都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让范思澈收到那封信后对她表现出那莫名殷勤。
只因为那封信写的很真挚?还是说单纯是因为他人格缺爱,是那种只要别人喜欢他,他便也开始对那人产生好感的人?后一个原因直接被她彻底否定,范思澈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不会允许他身上有这种病态的元素。那种在曝晒中也能张扬生长的人,一眼望过去就知道是被“爱”滋养着长大的。
毕业那年的云南之行,他们之间的相处时间比整个高中加起来都要多。酒店房间里,在身边人都醉倒后盘着腿的彻夜长谈,范思澈水光粼粼的眼折射出沈余带着醺意的傻笑,亦或是爬山时他在身后支着她背的那股力,隔着布料少年厚实的掌心给她渡来安全感和一阵阵的心悸。对沈余来说,那是像梦一般的一周,她任由自己迷醉在和范思澈的亲昵之中,简直不愿醒来。
然而,旅途的最后,通往机场的大巴上,沈余看着少年望向自己闪躲的眼神和泛红的耳根,却突然醒了。
她不是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太多的经验告诉她,这只不过是一个对她毫无所知的人对她的倾慕表现出的一些青春期少年常有的无措回应。
经此而已,吊桥效应罢了。
一个月之后,他便会去他的纽约追梦,沈余也将按部就班的在国内里度过她平庸的大学生活。那段回忆在范思澈的叙事里只是多余的一笔,她这个人也最终化成一个在他若干个追求者中不起眼的符号。他或许很快就会发现他当初对于她的那份心动不过是个美丽的泡泡,戳破之后他便恍然醒悟,让他心跳加速的不过是与一个路人甲间的荷尔蒙幻觉,而里面的沈余无名无姓。
若是他有曾了解真正的沈余,这份心动或许便更不可能开始。
她不想在这种泡沫般的、自我欺骗式的不成熟的环境下大做少女美梦,更不想拉着范思澈这个本该灿烂明媚的人一起。于是,她立马撤退了,像她在以往与任何人有机会发展成亲密关系前会做的。箐城机场门口,大部队准备各回各家的时候,沈余对范思澈有意向她靠近的身影和满脸的欲言又止视而不见,招了一辆的士迅速上了车。
她想,她当时的背影一定是很狼狈的。
一个狼狈又潦草的句号。
范思澈之后频频在微信上给她发消息。第一次约她去看电影被拒绝后第二次便说别人送了他两张艺术展门票。范思澈问她感不感兴趣,强调了一遍是快过期了,因为问了身边人都没有想去的,便来问问她。有事不去也没关系。
她便再次以事为由推脱,两人此后便如她设想的那般,再次回到了陌生人的行列。
虽然不得不承认,在大学的很多夜晚,沈余心绪乱的无法排解时还是会不受控的点开他的ins主页,把一张张存有他生活痕迹的照片不断温习,同时刻意不去想自己做出此举的动机。
范思澈之前的简介还是一片空白,可能是摄影大赛得奖后业务联系多了,简介那贴了一行他的邮箱。主页主要还是他平时的摄影作品,或者一些水彩画,最近好像还有一些陶艺的作品,此外就是生活照:和朋友的聚餐、一个人的旅游照……一头银灰的头发,配上花衬衫、人字拖,别提多骚包。但背景映衬着无垠的大海,又莫名的和谐。
范思澈的作品同他本人的形象完全南辕北辙。秉持极繁主义的人拍摄的作品出人意外地宁静和平和。沈余非常喜欢之前国际青年摄影大赛给他的颁奖词:“虽然从西方摄影理论成长出来,但范作品的主基调永远有一种东方的禅意孕育其中。他让人们知道,平静的大海也有生命力。”
沈余暗中吃惊,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从没错过他在这七年里成长的每一环。好吧,诚实地说,7年前那封信里油腻腻的那句“你拍的东西一直对我有一种某名的吸引力。”到很久之后的今天依旧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