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贵族对此事也是反应不一。还没来得及走的袁家,自然庆幸不已。
军师府和曹府也是暗暗松了一口气,他们本就是魏宴安一派,只是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哼,就算谢家来人了又如何?也不过是给谢姮收拾烂摊子罢了”陈熙的心情很是复杂,她本就因着好友的缘故,不喜谢姮。一听闻消息,便来秦府寻了秦清绫。
秦清绫面色微微发白 ,她没想到谢家如此看重谢姮。足够养活一座城池的粮食,便是底蕴深厚的谢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她秀气文雅的面容笼上了一层阴霾,让人看不分明。
等到夜幕低垂,谢姮才将将把事情都安排妥当,累得一根手指也不想动弹。
坐在石桌前,望着院中柏树的枝桠随风而摇,谢姮感受到难得的安谧。虽然她并未表现出来,但瘟疫和饥荒,却像一块大石压在她心底,此时才挪开一点。
“夫人,已经在小花园中设好宴了”秋鹭走过来禀报道。
谢姮起身,向外走去:“去请宋先生和小郎君过来吧,还有那个小姑娘,也一并带来吧。”
明月照耀在竹林之中,隐了踪迹。谢姮自林间小路而出,手上还拿了一壶酒,便来迟了些。
谢姮一来,谢九思就直勾勾盯着她,目光说不出的奇怪。谢姮被他看得浑身不自在,瞪他一眼:“你又在打什么坏主意?”
谁知谢九思一锤桌子,痛心疾首地说道:“我的好姐姐,你受苦了。瞧着都消瘦了许多,过的这是什么日子。”
谢姮只觉莫名其妙,看了秋鹭一眼。秋鹭低声回道:“小郎君大概是对魏府的条件不满,将他住的院落,物件都换了个遍。”说着,顿了顿才道:“怕是觉得夫人在这儿过得不好。”
魏府比起谢家来说,确是相差甚远。谢家修建的楼台舞榭,数不胜数,栽种的琼树名花,芳香满室,更别提吃穿用度,那更是晋朝顶尖了。
谢姮却不以为然,她给宋鹤清和谢九思依次斟上酒:“九思,这你就想岔了。我在这过得也很不错,虽然比不上在谢家的时候。但是身外之物,那么在意做什么?”
谢九思听着听着,眼神逐渐呆滞,他姐以前不是这样的。她可是整个谢家最讲究最挑剔的人啊,菜不和胃口就一点也吃不下去,被单不是她常用的料子便睡不着觉。
谢九思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归于他姐姐肯定口是心非。嫁到魏家,身不由己,连真话都不敢说。他看向谢姮的眼神越发心疼了。
谢姮:“?”
她无视了谢九思奇怪的眼神,和陈鹤清搭着话,询问了家中近况。
陈鹤清瞧着姐弟二人的交谈,握拳捂唇掩去笑意:“府上一切都好,只是时局动荡,多少会受点影响。”他目光悠远,望着天上的星辰,往日明亮的紫薇星渐渐有了黯淡之势。
谢姮也抬头望了眼,她对政事不感兴趣。天塌下来,也有能人顶着。想到这里,她秀眉微蹙,某人已经很久没有来信了。
他还好吗?
一阵细碎的脚步传来,打断了谢姮的思绪。她循声望去,冬季牵着一个小姑娘走了过来。
正是崔绾。
到了魏府后,她被侍女们带去洗漱了一番,换上崭新的衣服,还吃了些东西。
谢姮打量了一下崔绾,发现这个小姑娘长得还挺可爱。大大的眼睛,小而挺的鼻梁,看上去就是一个美人胚子,只是面色蜡黄,脸颊消瘦,需要好好调理才行。
谢九思也眯眼看了会,才道:“这不是那个小可怜吗?把她带来做甚,又不能喝酒。”
崔绾皱起了小眉头,她不是来白吃白喝的,是有事要讲。她抬起眼,目光坚定地说道:“夫人,我要告发陈实良,他残害百姓,不配为一州之长。”
谢姮不是心软的人,要是看见可怜的孩童就往家里带,那魏府早就人满为患了。她当时没有让侍卫驱赶崔绾,是被她眼神里的倔强所打动。那股旺盛的生命力,是她所没有的。
不知为何,谢姮就是觉得,此女不凡,哪怕她年岁尚小,落魄潦倒。
谢姮放下瓷杯,她招手让崔绾坐下,没有问是什么事情,只道:“你为何不在拦住我车驾的时候说呢?”崔绾黝黑的眼睛看了她一眼,犹豫着道:“我见过陈实良,如果我那时候讲,没有人会相信我的。”
崔绾没读过多少书,也不懂那些弯弯绕绕。但她敏锐地察觉到,不能当着陈实良的面讲。
谢姮轻轻地笑了,她忍不住捏捏崔绾的小脸,看她惊讶地睁圆了眼睛。崔绾确实很聪明,如果她当时就讲了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的话谁会相信?
就算谢姮愿意相信,她也没办法带走崔绾了。陈实良定然会以诬陷朝廷命官的罪名将人带走,谢姮可没有道理阻拦。
若是强行想要将人带走,岂不是就是告诉陈实良,想凭借此事对付他。那就彻底撕破脸了,明面上的相安无事都不能维持了。
况且谢姮虽为将军夫人,镇南王妃,身份尊贵,可她手里毕竟没有实权。
若是将陈实良逼得太紧,狗急跳墙,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崔绾这才把事情讲了出来,说到伤心之处,眼睛中蓄满了眼泪,强忍着没有掉落下来。
“我现在就去取那狗贼的项上人头”谢九思提剑就往外走,他本就是风流热血的年纪,很为崔绾打抱不平。
谢姮一个眼神过去,他就卸了火气般,闷头坐下了。
“芳草街”谢姮若有所思:“我记得瘟疫就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崔绾误以为谢姮是在责怪巷中的贫民,梗着脖子不愿出声了。
谢姮瞧着面前倔强的小姑娘,叹息一声:“你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她这么小,是如何在瘟疫肆虐的幽州活下来的?
崔绾垂下了眼:“那个杀我阿婆的官差,留了袋钱在桌上。”其他的,她没有多言。左右不过是饥一顿饱一顿地捱过来了。
她命硬,没那么容易死。
谢九思轻哼一声:“虚伪。”
“陈大人需要遏制瘟疫蔓延也无可厚非”一道清越的男声在静寂中响起,众人的目光都落在了陈鹤清的脸上,崔绾更是恨不得上前挠他两把。
他摊摊手,一脸无奈地说道:“当官就是需要这样。只可惜他没能斩草除根,这位小女郎便是漏网之鱼。”
谢九思脸色不好,他没想到陈鹤清会这样讲,拿剑的手又在蠢蠢欲动。
谢姮神色不变,她知道陈鹤清说的是实话,晋朝已经烂到根子里了,表面光鲜,内里早已不堪入目了。
爱民如子的清官能有几个?
多的是像陈实良这样的蠹虫,在任时收刮民脂民膏,无所不用其极,天灾来临之时,不想着如何安顿百姓,反而将屠刀指向了他们。
“官场向来如此,便是对的吗?”谢姮淡淡道:“遏制疫情可不只有这一种,他也可以选择治好那些人,而不是全都杀了。”
“对陈大人来说,这样最省事”陈鹤清不欲辩驳,饮下了杯中的佳酿。
说到底,就是把平民的命视如草芥而已。
谢姮和陈鹤清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结束了这个话题。
谢九思和崔绾倒是聊得投缘,他有意逗崔绾开心,哄着她说:“小绾绾,你知道我父母为何给我取名为九思吗?”
崔绾捧着碗摇摇头,冬堇给她盛了枣米粥,总不能让小姑娘就看着他们吃菜喝酒。
谢九思也不在意:“因为母亲生完我姐,才一年多,就又怀上了我。父亲担忧母亲的身体,便想趁着月份小打掉。我母亲怎么也不同意,还让父亲睡了九天的书房,叫他思过。我父亲不忿,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
谢姮失笑,目光却温柔地望着谢九思。
古圣人有言,君子有九思。父亲取此名,是对他的期望。只可惜,被自家弟弟误解了去。
这么跳脱的性子,做君子只怕难矣。
可谢九思对亲人完全是赤子之心,从不记仇,便是在母亲肚里差点被打掉,也能当做趣事一般讲给别人。
转瞬之间,又过去了半月。
从建康来的几位医师,夜以继日地研究疫情,终于开出了治疗的药方,确定有效后,第一时间呈给了谢姮。
“黄连二两、黄芩酒炒三两、陈皮,人参,连翘各五钱.....”谢姮看着药方,露出了轻松的神色:“还好都不是稀有药材,秋鹭你多派人去熬些药汤吧。先紧着梨园里的病人,再让老人幼童也都去来领一碗喝。”
瘟疫控制下来,幽州便能稳住了。其他城池听闻风声,前来投奔的,却依然被拦在了城外。
谢姮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眼下只能顾好幽州。随着幽州形势的转好,谢姮的名声越来越显赫,城中百姓皆交口称赞,全然不复数日前的骂声如潮了。
陈实良也博得了贤名,毕竟在众人眼里,他俨然是一位兢兢业业,为民请命的好官。
饥荒时开粮仓,最严重时也没有弃城而逃,如今更是夙夜在公,一颗心都扑在了重建城池之上。
军师府和曹府也是暗暗松了一口气,他们本就是魏宴安一派,只是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哼,就算谢家来人了又如何?也不过是给谢姮收拾烂摊子罢了”陈熙的心情很是复杂,她本就因着好友的缘故,不喜谢姮。一听闻消息,便来秦府寻了秦清绫。
秦清绫面色微微发白 ,她没想到谢家如此看重谢姮。足够养活一座城池的粮食,便是底蕴深厚的谢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她秀气文雅的面容笼上了一层阴霾,让人看不分明。
等到夜幕低垂,谢姮才将将把事情都安排妥当,累得一根手指也不想动弹。
坐在石桌前,望着院中柏树的枝桠随风而摇,谢姮感受到难得的安谧。虽然她并未表现出来,但瘟疫和饥荒,却像一块大石压在她心底,此时才挪开一点。
“夫人,已经在小花园中设好宴了”秋鹭走过来禀报道。
谢姮起身,向外走去:“去请宋先生和小郎君过来吧,还有那个小姑娘,也一并带来吧。”
明月照耀在竹林之中,隐了踪迹。谢姮自林间小路而出,手上还拿了一壶酒,便来迟了些。
谢姮一来,谢九思就直勾勾盯着她,目光说不出的奇怪。谢姮被他看得浑身不自在,瞪他一眼:“你又在打什么坏主意?”
谁知谢九思一锤桌子,痛心疾首地说道:“我的好姐姐,你受苦了。瞧着都消瘦了许多,过的这是什么日子。”
谢姮只觉莫名其妙,看了秋鹭一眼。秋鹭低声回道:“小郎君大概是对魏府的条件不满,将他住的院落,物件都换了个遍。”说着,顿了顿才道:“怕是觉得夫人在这儿过得不好。”
魏府比起谢家来说,确是相差甚远。谢家修建的楼台舞榭,数不胜数,栽种的琼树名花,芳香满室,更别提吃穿用度,那更是晋朝顶尖了。
谢姮却不以为然,她给宋鹤清和谢九思依次斟上酒:“九思,这你就想岔了。我在这过得也很不错,虽然比不上在谢家的时候。但是身外之物,那么在意做什么?”
谢九思听着听着,眼神逐渐呆滞,他姐以前不是这样的。她可是整个谢家最讲究最挑剔的人啊,菜不和胃口就一点也吃不下去,被单不是她常用的料子便睡不着觉。
谢九思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归于他姐姐肯定口是心非。嫁到魏家,身不由己,连真话都不敢说。他看向谢姮的眼神越发心疼了。
谢姮:“?”
她无视了谢九思奇怪的眼神,和陈鹤清搭着话,询问了家中近况。
陈鹤清瞧着姐弟二人的交谈,握拳捂唇掩去笑意:“府上一切都好,只是时局动荡,多少会受点影响。”他目光悠远,望着天上的星辰,往日明亮的紫薇星渐渐有了黯淡之势。
谢姮也抬头望了眼,她对政事不感兴趣。天塌下来,也有能人顶着。想到这里,她秀眉微蹙,某人已经很久没有来信了。
他还好吗?
一阵细碎的脚步传来,打断了谢姮的思绪。她循声望去,冬季牵着一个小姑娘走了过来。
正是崔绾。
到了魏府后,她被侍女们带去洗漱了一番,换上崭新的衣服,还吃了些东西。
谢姮打量了一下崔绾,发现这个小姑娘长得还挺可爱。大大的眼睛,小而挺的鼻梁,看上去就是一个美人胚子,只是面色蜡黄,脸颊消瘦,需要好好调理才行。
谢九思也眯眼看了会,才道:“这不是那个小可怜吗?把她带来做甚,又不能喝酒。”
崔绾皱起了小眉头,她不是来白吃白喝的,是有事要讲。她抬起眼,目光坚定地说道:“夫人,我要告发陈实良,他残害百姓,不配为一州之长。”
谢姮不是心软的人,要是看见可怜的孩童就往家里带,那魏府早就人满为患了。她当时没有让侍卫驱赶崔绾,是被她眼神里的倔强所打动。那股旺盛的生命力,是她所没有的。
不知为何,谢姮就是觉得,此女不凡,哪怕她年岁尚小,落魄潦倒。
谢姮放下瓷杯,她招手让崔绾坐下,没有问是什么事情,只道:“你为何不在拦住我车驾的时候说呢?”崔绾黝黑的眼睛看了她一眼,犹豫着道:“我见过陈实良,如果我那时候讲,没有人会相信我的。”
崔绾没读过多少书,也不懂那些弯弯绕绕。但她敏锐地察觉到,不能当着陈实良的面讲。
谢姮轻轻地笑了,她忍不住捏捏崔绾的小脸,看她惊讶地睁圆了眼睛。崔绾确实很聪明,如果她当时就讲了出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的话谁会相信?
就算谢姮愿意相信,她也没办法带走崔绾了。陈实良定然会以诬陷朝廷命官的罪名将人带走,谢姮可没有道理阻拦。
若是强行想要将人带走,岂不是就是告诉陈实良,想凭借此事对付他。那就彻底撕破脸了,明面上的相安无事都不能维持了。
况且谢姮虽为将军夫人,镇南王妃,身份尊贵,可她手里毕竟没有实权。
若是将陈实良逼得太紧,狗急跳墙,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崔绾这才把事情讲了出来,说到伤心之处,眼睛中蓄满了眼泪,强忍着没有掉落下来。
“我现在就去取那狗贼的项上人头”谢九思提剑就往外走,他本就是风流热血的年纪,很为崔绾打抱不平。
谢姮一个眼神过去,他就卸了火气般,闷头坐下了。
“芳草街”谢姮若有所思:“我记得瘟疫就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崔绾误以为谢姮是在责怪巷中的贫民,梗着脖子不愿出声了。
谢姮瞧着面前倔强的小姑娘,叹息一声:“你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她这么小,是如何在瘟疫肆虐的幽州活下来的?
崔绾垂下了眼:“那个杀我阿婆的官差,留了袋钱在桌上。”其他的,她没有多言。左右不过是饥一顿饱一顿地捱过来了。
她命硬,没那么容易死。
谢九思轻哼一声:“虚伪。”
“陈大人需要遏制瘟疫蔓延也无可厚非”一道清越的男声在静寂中响起,众人的目光都落在了陈鹤清的脸上,崔绾更是恨不得上前挠他两把。
他摊摊手,一脸无奈地说道:“当官就是需要这样。只可惜他没能斩草除根,这位小女郎便是漏网之鱼。”
谢九思脸色不好,他没想到陈鹤清会这样讲,拿剑的手又在蠢蠢欲动。
谢姮神色不变,她知道陈鹤清说的是实话,晋朝已经烂到根子里了,表面光鲜,内里早已不堪入目了。
爱民如子的清官能有几个?
多的是像陈实良这样的蠹虫,在任时收刮民脂民膏,无所不用其极,天灾来临之时,不想着如何安顿百姓,反而将屠刀指向了他们。
“官场向来如此,便是对的吗?”谢姮淡淡道:“遏制疫情可不只有这一种,他也可以选择治好那些人,而不是全都杀了。”
“对陈大人来说,这样最省事”陈鹤清不欲辩驳,饮下了杯中的佳酿。
说到底,就是把平民的命视如草芥而已。
谢姮和陈鹤清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结束了这个话题。
谢九思和崔绾倒是聊得投缘,他有意逗崔绾开心,哄着她说:“小绾绾,你知道我父母为何给我取名为九思吗?”
崔绾捧着碗摇摇头,冬堇给她盛了枣米粥,总不能让小姑娘就看着他们吃菜喝酒。
谢九思也不在意:“因为母亲生完我姐,才一年多,就又怀上了我。父亲担忧母亲的身体,便想趁着月份小打掉。我母亲怎么也不同意,还让父亲睡了九天的书房,叫他思过。我父亲不忿,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
谢姮失笑,目光却温柔地望着谢九思。
古圣人有言,君子有九思。父亲取此名,是对他的期望。只可惜,被自家弟弟误解了去。
这么跳脱的性子,做君子只怕难矣。
可谢九思对亲人完全是赤子之心,从不记仇,便是在母亲肚里差点被打掉,也能当做趣事一般讲给别人。
转瞬之间,又过去了半月。
从建康来的几位医师,夜以继日地研究疫情,终于开出了治疗的药方,确定有效后,第一时间呈给了谢姮。
“黄连二两、黄芩酒炒三两、陈皮,人参,连翘各五钱.....”谢姮看着药方,露出了轻松的神色:“还好都不是稀有药材,秋鹭你多派人去熬些药汤吧。先紧着梨园里的病人,再让老人幼童也都去来领一碗喝。”
瘟疫控制下来,幽州便能稳住了。其他城池听闻风声,前来投奔的,却依然被拦在了城外。
谢姮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眼下只能顾好幽州。随着幽州形势的转好,谢姮的名声越来越显赫,城中百姓皆交口称赞,全然不复数日前的骂声如潮了。
陈实良也博得了贤名,毕竟在众人眼里,他俨然是一位兢兢业业,为民请命的好官。
饥荒时开粮仓,最严重时也没有弃城而逃,如今更是夙夜在公,一颗心都扑在了重建城池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