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一早,丁永年顶着朝露,照常去小河边上练了晨功,回儿子家里又打开收音机,伴随着引人入胜的评书,胃口大开用了两个大肉包子跟一碗豆浆,施施然吐出一口气。
舒坦!
这日子就是神仙来了也不换。
丁永年往日里跟着老妻还有小儿子一家都住在省城,唯独大儿子因为工作调动到了滨城机械厂,妻子女儿也都跟过去了,故而时常不能够一家团聚。
他在家看几个淘小子来气,更加思念远在滨城的孙女了。尤其是中秋这么个一家团圆的日子,那是日也思夜也想,心里跟烙饼似的,怎么也放不下。
恰好今年中秋跟国庆中间只隔七天,丁永年迫不及待收拾好行李,去小儿子家里过了中秋,第二天一早,就包袱款款地来到了滨城。
倒也不是丁永年不想带上媳妇,要说街坊里谁的家庭最和睦,老丁家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主要是他自己已经退休好几年了,闲人一个,爱上哪就上哪,可媳妇不行啊,跟他走了那工作可怎么办。
不过,在滨城待一周,也是他的极限了。这次过来,他瞧着老大一家都过得不错,孙女脸上也丰盈了些,就是夫妻俩都忙了点儿,早出晚归,几乎看不着人影儿。
这个年纪,忙点挺好的。用那些时间给国家做贡献,总比陪他一个老头子要强。
再说,他也不需要他们陪,自己有漂亮乖巧的小孙女嘘寒问暖就足够了!
只不过,今天孙女学校有汇演,她也报了一个节目,今天起得可早,他从河边回来之前人就出发去学校了。
好在,老大两口子没时间去看,孙女的两张家属票就都落到他手里头了。
老爷子撇了撇嘴,心里对大儿子夫妻俩十分有意见。
忙归忙,但又不是说一会儿的工夫也走不开,完全可以请假嘛!统共不知道有没有两个小时,还有什么比自己女儿的演出重要?
……可以说是非常双标了。
他从茶几上拿起两张巴掌大的纸条,仔细折好,塞进了夹克外套的口袋里,又小心拍了拍,确保不会掉出来,才戴上帽子准备出门。
只见丁永年穿过狭窄的走廊,正要下楼,恰好碰见邻居王家妹子买菜回来了。
王家妹子体态丰满,白白胖胖,嘴边常挂着笑,可见日子过得舒心。他来这一周,也没听到她家有什么叮咣干架的动静,看来家里也是和和美美的。
再加上王家妹子性格豁达,又颇为健谈,这样的人,丁永年也喜欢跟她多唠几句嗑。
“丁家大哥,出门啊?”
王婶挎着篮子,笑吟吟的给他让路。篮子上面用一块布遮着,看不见里面装的什么,这年头,大家都谨慎惯了,她这么做也没什么好稀奇的。
丁永年也没在意,笑呵呵地答道:“嗯,我去见见老朋友,走了啊!”
王婶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口,这才揣着满腹疑惑回了家。
开了门,她男人正拿着酒盅,美滋滋地给自己满上,见媳妇回家,只撩了撩眼皮,一声也不吭。
王婶也不管他,反而一脸八卦地问道:“诶,老王,隔壁丁家不是从省城搬过来的吗?”
她男人从鼻孔里哼出一个音,以作肯定。
“那怎么刚才我在走廊碰见丁老爷子,他说自己要去见老朋友啊?”
老王不耐烦了,这娘们儿一回来就咋咋呼呼的,还以为丁家出了什么事呢,原来就是老爷子去见个朋友?
“这有什么好稀奇的,他一个京剧名家,五湖四海都有戏迷呢!”男人咂咂嘴,品味着嘴里辛辣的滋味,挥了挥手,“你也赶紧收拾收拾,一会儿九点,咱还要去看儿子的演出呢!”
……
丁永年背着手走出机械厂家属院,一路顺着大道,半个小时就从郊区走到了市中心。
八十年代的滨城很小,即便以老爷子慢慢悠悠溜达的步速,一个上午都能绕滨城一圈了。直到九十年代,经济蓬勃发展,滨城外围才建起一栋栋漂亮的小高层,整座城市欣欣向荣,人们脸上也洋溢起自信的笑容。
可惜迈入新世纪之后,这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煤矿资源渐渐枯竭,发展的脚步也被迫停滞下来,从经济领先到经济落后仅仅只用了一二十年,落差惊人。
不过,这都和现在的丁永年没有关系。
只见他走进一个大院儿,问过楼下热心的行人,随后找到院子里最南边的那栋小楼,钻了进去。
这座院子里的小楼楼层普遍不高,最高只到五层,一楼两户人家。
楼道里的白墙维持得不错,几乎看不见一处剐蹭。扶手是铁制的圆柱状,上面刷了一层暗红的漆。
稍一不小心,丁永年的手表就与扶手轻轻地磕了一下,只听“咣”的一声,混合着楼道里的回声,那噪音简直比踢翻了铁桶还要响。
丁永年也被吓了一跳,急忙翻来覆去地检查自己腕子上那块精贵的铁疙瘩,露出心疼的神色来:“哎呦,这一百多块的手表,可不能磕坏喽!”
他往表盘上呵了一口气,仔细拿袖子擦了擦,又举起来对着阳光瞅来瞅去,见没磕出个好歹来,才心有余悸地继续爬楼。
边爬,他还一边嘟囔:“这楼道里要是天天这么吵,也不知道老邓他习不习惯!”
丁永年明天就打算回省城了,但在离开之前,他还要拜访一位老朋友——国内有名的三弦大师邓舜民。
说起邓舜民,就不得不提他的家族。
清朝乾隆时期,宫中的南花园里出现了一个叫做“南府”的机构,主要负责选取年幼的太监学习戏曲和杂技,并加以管理。
后来渐渐的不再只满足于太监,又向民间选取了旗籍、民籍的学生加以培育,同样归于南府管辖。[1]
其中,邓家的先祖就是其中一位民籍学生。在那位先祖的带领下,邓家便由此踏上了戏曲的道路。
同治时期改弦易辙,外籍的学生都被裁退,邓家也只能到民间混口饭吃。
这些外籍的学生好歹都是从宫中出来的,一身的本事,又是大好年华,断没有落魄的道理。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官宦人家,俱都捧着银子来请。
然而当时的邓家先祖不愿困居一宅之中,便都婉拒了,反而投身到民间的戏班子里,逐渐打开名声。
过了二十年,光绪朝向民间选拔“教习”,从外班的著名演员中选出若干,时不时召进内廷演出,这些“教习”,也被称为内廷供奉。
其时,邓家一共有两位被选做供奉,一位是唱戏的生行,也是邓舜民的父亲;另一位是拉三弦的弦师,是邓舜民的七叔。
自幼生长在梨园世家,邓舜民却并没有在唱戏方面得到老天爷的偏爱。
他从小就和兄弟一起,跟着父亲学唱京剧,可惜青春期倒仓失败,嗓子哑了。兄弟姊妹七八个,唯独他一人遭此挫折。邓舜民无奈之下,只能转头跟着自家七叔学起了三弦。
好在他三弦天赋颇高,就算唱不了戏也不愁饭吃。
民国时期,邓舜民就长期给评剧大师荣丽芸伴奏,两人合作出不少名震华北的精彩剧目。建国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但凡荣丽芸参演的时装剧目,都有他的一席之地。即便他现在拉不动了,身上还担着一份华夏戏曲学院教授的工作。
邓舜民的演奏风格华丽细腻,极其擅长烘云托月,只是由于不爱收徒,导致前些年评级就很困难,将将才评上国家一级演奏员。
他长年定居京城,此番特地来滨城,主要是为了看望大徒弟,滨城文工团的弦师张敬方。邓舜民自然就下榻在大徒弟家里。
这位大徒弟,和邓舜民的渊源颇深。
张敬方的父亲和邓舜民是好友,临终前把尚在襁褓里的幼子交付给了他,他便当儿子养着,也把安身立命的技艺传授给了张敬方。可惜这个儿徒人品上佳,但天赋不足。学了三十余载,却只能在滨城这个小地方立足。
丁永年想到这里,不禁替老朋友叹了一口气。
命运可真是捉弄人,老实人没什么天赋,那又奸又滑欺师灭祖的,反倒资质不错。
他走上四楼,敲了敲门。
稍微等了一会儿,里面传出一道苍老低哑却不失威严的声音。
“谁啊?”
闻声,丁永年不禁露出一抹笑容,脸上的褶子更多了。
他朗声回答:“是我,老丁!”
里面的人应声开门,一个高大却有点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门内。
显然正是他的老朋友邓舜民。
虽然二人是三四十年的老交情了,但他们的性格其实并不相同,从俩人的穿衣打扮上就能窥得一二。
丁永年乐呵呵的,每一条鱼尾纹都写着和善,身形微胖。别看岁数大了,但不妨碍他紧跟潮流,外边穿深色夹克衫,头戴鸭舌帽,看着才五十多岁的样子。
邓舜民看上去比他要老十岁,相貌儒雅,眉心有一道竖纹,不苟言笑,不怒自威。蓄须,须发斑白,可以看出被主人精心打理过,完全不显邋遢。他上身穿深蓝色菱格针织毛坎肩,里边搭纯色白衬衫,下身一件笔挺的毛料西裤,正中熨出裤线,板板正正的,像个知识分子一样。
事实上,相比只参加过扫盲班的丁永年,幼年读过私塾,这几年还发表过两三篇论文的邓舜民确实算得上是一位知识分子。
“永年?快进来,咱们可有年头没见了。”
邓舜民把人请进屋,带到沙发上坐下,他拿起茶几上的铁壶,给丁永年倒了一杯微温的茶水。
丁永年扫了一眼桌上摊开的滨城日报,又感受了一下水温,心下了然。
看来邓舜民刚才就坐在这儿边喝茶边看报呢。
“怎么,我还以为你这大教授早就把我忘了呢!”
丁永年捧起杯子,笑眯眯打趣道。
“忘了还能让你进来?”
邓舜民见到老友,心情舒畅,就连眉心的竖纹都微微舒展开来。
丁永年嘿嘿一笑,轻巧带过话题,“最近怎么样,腰疼得厉害吗?”
丁永年虽然笑着,但眼睛里却流露出一丝关切,不住地打量对方的腰背和手指。
这些年老伙伴可没少遭罪,本来长期久坐就伤腰,再加上十几年辛苦的劳作,经常腰疼地下不了地,他可真是担心坏了。
更何况繁重的农活以及年龄的增长,又导致邓舜民的双手止不住的发颤,连三弦都弹不好了。不然以他的性格,但凡有一丝可能,也不会选择退下来去教书。
“挺好的,前年我遇到一个医术高明的大夫,他开的膏药用着不错,腰疼的时候贴一片就行。”
邓舜民十指交叉放在膝间,只一味地报喜,对手上的毛病避而不谈。
丁永年又瞟了一眼他不断轻颤的手,既然老友不想提,他也不多说。左右都六十多岁的人了,好不好的心里都有数。
这回轮到邓舜民发问了。
“你呢,血压控制地怎么样啊?”
“嗐,就那样吧。”丁永年也不想多提。
“你这回过来,能待几天哪?”
“三天吧。”邓舜民答道。
“小张夫妻俩今天有工作?”丁永年才发现,他坐下来有五分钟了,满屋子里却只见到老朋友一个人。
“嗯,”邓舜民啜了一口热茶,“国庆嘛,你退休才几年啊,怎么连这都忘了?”
“嗐,我闲人一个,日子过得稀里糊涂的,哪像你啊,还返聘成教授了!”
见老朋友又抓着他开涮,甚至还自黑了一把,邓舜民失笑,拿指头点了点,“你啊,就会打趣我!”
丁永年笑了两声,又收敛住,他摩挲了两下水杯,犹豫开口:“老邓啊,你别怪我多嘴。”
他偷瞄一眼,见邓舜民面色如常,才继续往下说。
“弟妹已经走了好几年了,伯阳和仲臣都不在你身边,小张一家又远在东北。那个畜生就不提了,哪怕他还在京城,也就只能给你添堵。”
“你看你又不爱跟你兄弟们住,那么大的房子就你一个人,平时也没人上门,多冷清啊。”
提到亲友,邓舜民不自觉绷起一张脸,他低下头,眼神投向望进泛黄的茶水中,不想在老友面前表露出哪怕一丝脆弱的端倪。
这边丁永年还在叭叭:“我看你要不从学校里再收一个徒弟,正好就近照顾你,你说呢?”
“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说不定今天收徒明天就没了,这不是耽误人家嘛!再说,学校里的学生就够我操心的了。”
邓舜民意兴阑珊,直接拒绝了老友的提议。
“嘿,揣着明白装糊涂,这学生和徒弟哪能一样呢!儿徒儿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伺候你是应当应分!”丁永年见他不听劝,顿时有点急眼,嗓门都提起来了。
“儿徒,”邓舜民咀嚼着字眼,“我把他当儿子,他拿我当踏脚石、投名状!”
说着说着,他突然激动起来,如同一簇闪电撕破厚重的云层,只不过闪电的力量过于短暂,瞬间失态露出的伤疤又被他克制地压回了心底。
“老丁啊,算了吧。”邓舜民摆了摆手,脸色一刹那灰败下来。
“哎呀,你不能因噎废食啊……这……嗐,随便你吧。”
丁永年本来想辩出个结果,可看着老伙伴难看的面色,又想起了那些个污糟事,心也软了下来,不愿再戳他痛处,只能作罢。
空气静默了一会儿,邓舜民率先打破宁静,问道:“对了,你今天找我是有什么事吗?还是专门来看我?”
丁永年不服,大声嚷嚷着:“我当然是特地来看你的!”
说完,他注意到老朋友沉静的目光正落在自己身上,难得的有点心虚。
丁永年急忙端起水杯喝了一口,这才小声补充道:“那什么,顺便带你看看我家的宝贝孙女,她们学校今天有文艺汇演……”
声音越来越低,邓舜民就算没有耳背的毛病,也没听清他后面到底说了啥。
他无语地望向老友。
丁永年假装欣赏贴在墙上的年画,别过头去,回避他的视线。
“看就看嘛,做贼心虚!”邓舜民站起身,从衣帽架上取下一件中山装外套,“咱孙女几点演出?”
“跟谁俩呢就咱咱的,想孙女了找你儿子去,那是我孙女!”丁永年表现出不大高兴的样子跟他呛声,低头一看表,“九点,在机械厂子弟中学,现在出发就赶趟儿!”
两个老人相继出门,有来有往的交谈声回荡在走廊里,渐渐远去。
“你还是第一次见我孙女吧,见面礼别忘了带啊,不然到时候可别怪我没提前告诉你!”
“知道了,啰嗦!”
“嘿……”
舒坦!
这日子就是神仙来了也不换。
丁永年往日里跟着老妻还有小儿子一家都住在省城,唯独大儿子因为工作调动到了滨城机械厂,妻子女儿也都跟过去了,故而时常不能够一家团聚。
他在家看几个淘小子来气,更加思念远在滨城的孙女了。尤其是中秋这么个一家团圆的日子,那是日也思夜也想,心里跟烙饼似的,怎么也放不下。
恰好今年中秋跟国庆中间只隔七天,丁永年迫不及待收拾好行李,去小儿子家里过了中秋,第二天一早,就包袱款款地来到了滨城。
倒也不是丁永年不想带上媳妇,要说街坊里谁的家庭最和睦,老丁家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主要是他自己已经退休好几年了,闲人一个,爱上哪就上哪,可媳妇不行啊,跟他走了那工作可怎么办。
不过,在滨城待一周,也是他的极限了。这次过来,他瞧着老大一家都过得不错,孙女脸上也丰盈了些,就是夫妻俩都忙了点儿,早出晚归,几乎看不着人影儿。
这个年纪,忙点挺好的。用那些时间给国家做贡献,总比陪他一个老头子要强。
再说,他也不需要他们陪,自己有漂亮乖巧的小孙女嘘寒问暖就足够了!
只不过,今天孙女学校有汇演,她也报了一个节目,今天起得可早,他从河边回来之前人就出发去学校了。
好在,老大两口子没时间去看,孙女的两张家属票就都落到他手里头了。
老爷子撇了撇嘴,心里对大儿子夫妻俩十分有意见。
忙归忙,但又不是说一会儿的工夫也走不开,完全可以请假嘛!统共不知道有没有两个小时,还有什么比自己女儿的演出重要?
……可以说是非常双标了。
他从茶几上拿起两张巴掌大的纸条,仔细折好,塞进了夹克外套的口袋里,又小心拍了拍,确保不会掉出来,才戴上帽子准备出门。
只见丁永年穿过狭窄的走廊,正要下楼,恰好碰见邻居王家妹子买菜回来了。
王家妹子体态丰满,白白胖胖,嘴边常挂着笑,可见日子过得舒心。他来这一周,也没听到她家有什么叮咣干架的动静,看来家里也是和和美美的。
再加上王家妹子性格豁达,又颇为健谈,这样的人,丁永年也喜欢跟她多唠几句嗑。
“丁家大哥,出门啊?”
王婶挎着篮子,笑吟吟的给他让路。篮子上面用一块布遮着,看不见里面装的什么,这年头,大家都谨慎惯了,她这么做也没什么好稀奇的。
丁永年也没在意,笑呵呵地答道:“嗯,我去见见老朋友,走了啊!”
王婶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口,这才揣着满腹疑惑回了家。
开了门,她男人正拿着酒盅,美滋滋地给自己满上,见媳妇回家,只撩了撩眼皮,一声也不吭。
王婶也不管他,反而一脸八卦地问道:“诶,老王,隔壁丁家不是从省城搬过来的吗?”
她男人从鼻孔里哼出一个音,以作肯定。
“那怎么刚才我在走廊碰见丁老爷子,他说自己要去见老朋友啊?”
老王不耐烦了,这娘们儿一回来就咋咋呼呼的,还以为丁家出了什么事呢,原来就是老爷子去见个朋友?
“这有什么好稀奇的,他一个京剧名家,五湖四海都有戏迷呢!”男人咂咂嘴,品味着嘴里辛辣的滋味,挥了挥手,“你也赶紧收拾收拾,一会儿九点,咱还要去看儿子的演出呢!”
……
丁永年背着手走出机械厂家属院,一路顺着大道,半个小时就从郊区走到了市中心。
八十年代的滨城很小,即便以老爷子慢慢悠悠溜达的步速,一个上午都能绕滨城一圈了。直到九十年代,经济蓬勃发展,滨城外围才建起一栋栋漂亮的小高层,整座城市欣欣向荣,人们脸上也洋溢起自信的笑容。
可惜迈入新世纪之后,这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煤矿资源渐渐枯竭,发展的脚步也被迫停滞下来,从经济领先到经济落后仅仅只用了一二十年,落差惊人。
不过,这都和现在的丁永年没有关系。
只见他走进一个大院儿,问过楼下热心的行人,随后找到院子里最南边的那栋小楼,钻了进去。
这座院子里的小楼楼层普遍不高,最高只到五层,一楼两户人家。
楼道里的白墙维持得不错,几乎看不见一处剐蹭。扶手是铁制的圆柱状,上面刷了一层暗红的漆。
稍一不小心,丁永年的手表就与扶手轻轻地磕了一下,只听“咣”的一声,混合着楼道里的回声,那噪音简直比踢翻了铁桶还要响。
丁永年也被吓了一跳,急忙翻来覆去地检查自己腕子上那块精贵的铁疙瘩,露出心疼的神色来:“哎呦,这一百多块的手表,可不能磕坏喽!”
他往表盘上呵了一口气,仔细拿袖子擦了擦,又举起来对着阳光瞅来瞅去,见没磕出个好歹来,才心有余悸地继续爬楼。
边爬,他还一边嘟囔:“这楼道里要是天天这么吵,也不知道老邓他习不习惯!”
丁永年明天就打算回省城了,但在离开之前,他还要拜访一位老朋友——国内有名的三弦大师邓舜民。
说起邓舜民,就不得不提他的家族。
清朝乾隆时期,宫中的南花园里出现了一个叫做“南府”的机构,主要负责选取年幼的太监学习戏曲和杂技,并加以管理。
后来渐渐的不再只满足于太监,又向民间选取了旗籍、民籍的学生加以培育,同样归于南府管辖。[1]
其中,邓家的先祖就是其中一位民籍学生。在那位先祖的带领下,邓家便由此踏上了戏曲的道路。
同治时期改弦易辙,外籍的学生都被裁退,邓家也只能到民间混口饭吃。
这些外籍的学生好歹都是从宫中出来的,一身的本事,又是大好年华,断没有落魄的道理。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官宦人家,俱都捧着银子来请。
然而当时的邓家先祖不愿困居一宅之中,便都婉拒了,反而投身到民间的戏班子里,逐渐打开名声。
过了二十年,光绪朝向民间选拔“教习”,从外班的著名演员中选出若干,时不时召进内廷演出,这些“教习”,也被称为内廷供奉。
其时,邓家一共有两位被选做供奉,一位是唱戏的生行,也是邓舜民的父亲;另一位是拉三弦的弦师,是邓舜民的七叔。
自幼生长在梨园世家,邓舜民却并没有在唱戏方面得到老天爷的偏爱。
他从小就和兄弟一起,跟着父亲学唱京剧,可惜青春期倒仓失败,嗓子哑了。兄弟姊妹七八个,唯独他一人遭此挫折。邓舜民无奈之下,只能转头跟着自家七叔学起了三弦。
好在他三弦天赋颇高,就算唱不了戏也不愁饭吃。
民国时期,邓舜民就长期给评剧大师荣丽芸伴奏,两人合作出不少名震华北的精彩剧目。建国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但凡荣丽芸参演的时装剧目,都有他的一席之地。即便他现在拉不动了,身上还担着一份华夏戏曲学院教授的工作。
邓舜民的演奏风格华丽细腻,极其擅长烘云托月,只是由于不爱收徒,导致前些年评级就很困难,将将才评上国家一级演奏员。
他长年定居京城,此番特地来滨城,主要是为了看望大徒弟,滨城文工团的弦师张敬方。邓舜民自然就下榻在大徒弟家里。
这位大徒弟,和邓舜民的渊源颇深。
张敬方的父亲和邓舜民是好友,临终前把尚在襁褓里的幼子交付给了他,他便当儿子养着,也把安身立命的技艺传授给了张敬方。可惜这个儿徒人品上佳,但天赋不足。学了三十余载,却只能在滨城这个小地方立足。
丁永年想到这里,不禁替老朋友叹了一口气。
命运可真是捉弄人,老实人没什么天赋,那又奸又滑欺师灭祖的,反倒资质不错。
他走上四楼,敲了敲门。
稍微等了一会儿,里面传出一道苍老低哑却不失威严的声音。
“谁啊?”
闻声,丁永年不禁露出一抹笑容,脸上的褶子更多了。
他朗声回答:“是我,老丁!”
里面的人应声开门,一个高大却有点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门内。
显然正是他的老朋友邓舜民。
虽然二人是三四十年的老交情了,但他们的性格其实并不相同,从俩人的穿衣打扮上就能窥得一二。
丁永年乐呵呵的,每一条鱼尾纹都写着和善,身形微胖。别看岁数大了,但不妨碍他紧跟潮流,外边穿深色夹克衫,头戴鸭舌帽,看着才五十多岁的样子。
邓舜民看上去比他要老十岁,相貌儒雅,眉心有一道竖纹,不苟言笑,不怒自威。蓄须,须发斑白,可以看出被主人精心打理过,完全不显邋遢。他上身穿深蓝色菱格针织毛坎肩,里边搭纯色白衬衫,下身一件笔挺的毛料西裤,正中熨出裤线,板板正正的,像个知识分子一样。
事实上,相比只参加过扫盲班的丁永年,幼年读过私塾,这几年还发表过两三篇论文的邓舜民确实算得上是一位知识分子。
“永年?快进来,咱们可有年头没见了。”
邓舜民把人请进屋,带到沙发上坐下,他拿起茶几上的铁壶,给丁永年倒了一杯微温的茶水。
丁永年扫了一眼桌上摊开的滨城日报,又感受了一下水温,心下了然。
看来邓舜民刚才就坐在这儿边喝茶边看报呢。
“怎么,我还以为你这大教授早就把我忘了呢!”
丁永年捧起杯子,笑眯眯打趣道。
“忘了还能让你进来?”
邓舜民见到老友,心情舒畅,就连眉心的竖纹都微微舒展开来。
丁永年嘿嘿一笑,轻巧带过话题,“最近怎么样,腰疼得厉害吗?”
丁永年虽然笑着,但眼睛里却流露出一丝关切,不住地打量对方的腰背和手指。
这些年老伙伴可没少遭罪,本来长期久坐就伤腰,再加上十几年辛苦的劳作,经常腰疼地下不了地,他可真是担心坏了。
更何况繁重的农活以及年龄的增长,又导致邓舜民的双手止不住的发颤,连三弦都弹不好了。不然以他的性格,但凡有一丝可能,也不会选择退下来去教书。
“挺好的,前年我遇到一个医术高明的大夫,他开的膏药用着不错,腰疼的时候贴一片就行。”
邓舜民十指交叉放在膝间,只一味地报喜,对手上的毛病避而不谈。
丁永年又瞟了一眼他不断轻颤的手,既然老友不想提,他也不多说。左右都六十多岁的人了,好不好的心里都有数。
这回轮到邓舜民发问了。
“你呢,血压控制地怎么样啊?”
“嗐,就那样吧。”丁永年也不想多提。
“你这回过来,能待几天哪?”
“三天吧。”邓舜民答道。
“小张夫妻俩今天有工作?”丁永年才发现,他坐下来有五分钟了,满屋子里却只见到老朋友一个人。
“嗯,”邓舜民啜了一口热茶,“国庆嘛,你退休才几年啊,怎么连这都忘了?”
“嗐,我闲人一个,日子过得稀里糊涂的,哪像你啊,还返聘成教授了!”
见老朋友又抓着他开涮,甚至还自黑了一把,邓舜民失笑,拿指头点了点,“你啊,就会打趣我!”
丁永年笑了两声,又收敛住,他摩挲了两下水杯,犹豫开口:“老邓啊,你别怪我多嘴。”
他偷瞄一眼,见邓舜民面色如常,才继续往下说。
“弟妹已经走了好几年了,伯阳和仲臣都不在你身边,小张一家又远在东北。那个畜生就不提了,哪怕他还在京城,也就只能给你添堵。”
“你看你又不爱跟你兄弟们住,那么大的房子就你一个人,平时也没人上门,多冷清啊。”
提到亲友,邓舜民不自觉绷起一张脸,他低下头,眼神投向望进泛黄的茶水中,不想在老友面前表露出哪怕一丝脆弱的端倪。
这边丁永年还在叭叭:“我看你要不从学校里再收一个徒弟,正好就近照顾你,你说呢?”
“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说不定今天收徒明天就没了,这不是耽误人家嘛!再说,学校里的学生就够我操心的了。”
邓舜民意兴阑珊,直接拒绝了老友的提议。
“嘿,揣着明白装糊涂,这学生和徒弟哪能一样呢!儿徒儿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伺候你是应当应分!”丁永年见他不听劝,顿时有点急眼,嗓门都提起来了。
“儿徒,”邓舜民咀嚼着字眼,“我把他当儿子,他拿我当踏脚石、投名状!”
说着说着,他突然激动起来,如同一簇闪电撕破厚重的云层,只不过闪电的力量过于短暂,瞬间失态露出的伤疤又被他克制地压回了心底。
“老丁啊,算了吧。”邓舜民摆了摆手,脸色一刹那灰败下来。
“哎呀,你不能因噎废食啊……这……嗐,随便你吧。”
丁永年本来想辩出个结果,可看着老伙伴难看的面色,又想起了那些个污糟事,心也软了下来,不愿再戳他痛处,只能作罢。
空气静默了一会儿,邓舜民率先打破宁静,问道:“对了,你今天找我是有什么事吗?还是专门来看我?”
丁永年不服,大声嚷嚷着:“我当然是特地来看你的!”
说完,他注意到老朋友沉静的目光正落在自己身上,难得的有点心虚。
丁永年急忙端起水杯喝了一口,这才小声补充道:“那什么,顺便带你看看我家的宝贝孙女,她们学校今天有文艺汇演……”
声音越来越低,邓舜民就算没有耳背的毛病,也没听清他后面到底说了啥。
他无语地望向老友。
丁永年假装欣赏贴在墙上的年画,别过头去,回避他的视线。
“看就看嘛,做贼心虚!”邓舜民站起身,从衣帽架上取下一件中山装外套,“咱孙女几点演出?”
“跟谁俩呢就咱咱的,想孙女了找你儿子去,那是我孙女!”丁永年表现出不大高兴的样子跟他呛声,低头一看表,“九点,在机械厂子弟中学,现在出发就赶趟儿!”
两个老人相继出门,有来有往的交谈声回荡在走廊里,渐渐远去。
“你还是第一次见我孙女吧,见面礼别忘了带啊,不然到时候可别怪我没提前告诉你!”
“知道了,啰嗦!”
“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