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建宁十一年腊月初,夏国大举进犯大昭北境。廿三,群臣朝会,共商国是。

    “陛下!为今之计,该当举大昭之力,勠力抗夏!”出言的武将上穿绯衣,下着朱裳,头戴这彰示武将身份与荣光的武弁,足蹬一双瓦黑祥云纹皂靴,器宇不凡。一语罢了,振聋发聩。他刚毅俊美的小麦色脸庞上面色坚定,斜飞入鬓的眉更添肆意与野性。

    “许长卿!”建宁帝龙颜大怒,他腾地从龙椅上纷纷而起,“穷兵黩武!你可否有十成十的把握打败夏军,夺回大昭城池?你可知晓——若是战败,朕与你君臣二人将于史书之上遗臭万年!”

    “回陛下,为大昭而战,未将之责也。”许长卿恭敬俯身,半跪在地上,“只怕是再丢了与朔雁城毗邻的城池,末将方会遗臭万年!”

    “大胆!”建宁帝见许长卿这个粗人不懂自己的言下之意,顿时气结,“你许家满门赫赫军功,战事方面定然比朕更有见地。”

    他吹胡子瞪眼,指指叉叉地用颇具文人之风的字句足足骂了两炷香的功夫。怒喝一声“退朝”后,他方心满意足地拂袖而去。

    建宁帝知道许长卿的意思。作为武将,夺回失地是责任,更是矢志不渝的目标。

    民间百姓对战败及征兵早已颇有怨气。若是胜——军饷又从何处来?若是败绩——则是可以预见的尸横遍野,怨声载道。此时征兵开战,不论胜败都会激起民愤。

    而作为大昭的帝王,他绝对不允许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直至退朝时,许长卿仍然笔直地跪在原处,如同坚不可摧的竹,无端地叫人心安。他低垂着头,不知所想。

    建宁十二年元月初一,除夕宫宴。

    凭栏望去遥遥,明月如水似潮,掀起狂澜惊涛。觥筹交错间,风起云动,映于箜篌中暗潮汹涌。

    华庭水榭,歌舞久未歇,丝竹声声不绝。

    衣着鲜亮的舞姬身姿曼曼。翩然起舞,美人颜色正如花。更有太乐鼓瑟吹笙,抚弄琴弦。宴酣之乐,歌舞喧哗,皇城十里外尚有余乐悠扬。

    若论及美人,席间一位淡雅出尘的紫衣少女最是当得起这个名号。

    她微微颔首,水葱般的玉手轻拽住略略飘扬广袖,另一只手缓缓端起小巧的瓷盏将其送至朱唇边轻呷一口,细细品尝。她的仪态端庄优雅、无可挑剔,即便未曾开口边盖过席间无数贵女。

    她望了望自己战败之后还装作无事的好父皇,冷眼瞧着诸位娇媚可人的舞姬,在心底嗤笑一声。

    粉饰太平,虚假繁荣。

    两炷香后,御花园一隅。

    月色静悄悄地打在两位年少男女的面庞上,投下或明或暗的柔光,隐约的月影下更添几许婉约朦胧。

    “瑶儿。”青衫华服的少年人修然而立,身姿如同芝兰玉。单单凭他一身穿着便可知其身份尊贵。他身姿挺拔如竹,眉眼间却凝着化不开的哀戚寒冰,“跟我走吧......或是,我陪你同去!”言辞语气间竟是带了些哀求的意味。

    名唤瑶儿的少女身着一袭长长拖曳至地的黛紫色苎罗轻纱,外罩清贵无匹的鸾纹锦织外裳,端的是清丽无双。那少女垂下眼,羽扇般的睫毛根根分明。深夜的寒月照在她冷玉般清冷无瑕的面庞上,更衬得美人清丽如同画中仙。

    她敛去一双桃花眼中的潋滟水光,贝齿紧紧咬着朱唇,开口的话却是绝情之极,冷冽又不留分毫余地:“圣旨既下,和亲实为我志。你我之间已然了无可能,还请岑世子自重。当今我大昭疆土落入蛮人之手,岑世子与其沉湎于儿女情长,不若多多忧心国事。”

    青衫少年修竹般的身影一晃,带着难以言喻的悲凉:“岑世子......如今瑶儿与我竟已如此生分了。”

    他直直凝视着谢珩瑶姣好如玉的面容。岑逾竹还是岑逾竹,谢珩瑶还是谢珩瑶。可偏偏,又有了些不同。

    谢珩瑶神色如常。她双手齐端于胸口,两侧衣袖直直垂下。风纵是呼呼地吹过,似乎也对此无可奈何。

    这是谢珩瑶作为皇家最标准的仪态。

    少年似要开口说些什么,却话到嘴边又咽下,万语千言化作一声自嘲轻笑:“也罢,如今大昭有难,实非谈情说爱之时。那臣便如公主所愿——荷包还于殿下,从此臣与殿下再无瓜葛。”

    她没什么舍不得我的。

    哈。到底在期待什么。

    “岑逾竹!”谢珩瑶往日完美得体的笑颜似有动摇,含了些难以言喻的不忍,她美目水光盈盈,“此别,珍重。”

    少年脚步一顿,默不作声,却全然没有回头。

    傻子,今日一别,你岑逾竹和谢珩瑶此生不复相见。她将会是北地大夏蛮人的可墩,大昭敌国的可墩。她会身着大红嫁衣,风风光光出嫁——却不是嫁给他岑逾竹。

    像是自我催眠一样,岑逾竹一狠心,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一步一步,和着心上人似有似无的低声啜泣,岑逾竹的心像是被最锋利的箭矢射入,一下一下,戳得千疮百孔,戳得血肉模糊。

    岑逾竹不知不觉到远处,似有所感,抬头看向苍茫夜幕中裹挟的一轮明月。

    我本将心向明月啊。

    谢珩瑶的手紧紧捏着曾经精心绣制的荷包,紧握又放开,放开复紧握。对不起了,逾竹。她默默无声,却分明在心中千千万万遍声嘶力竭地重复道。

    谢珩瑶幽幽叹了口气,举起团扇遮在头顶,遥望被云遮住一角的皎洁月色。

    年少誓言的地久天长,是天边皎皎却遥遥的月光,是他们究极此生都难以圆满的故梦荒唐。

    于己于国,他们二人不得不咽下言不由衷的落寞。

    乾清宫。

    建宁帝半卧在龙榻之上,屏退众人,殿中唯留他与谢珩瑶二人。

    “珩月参见父皇,父皇万安。”谢珩瑶俯下身,恭敬地跪拜在地,身姿柔柔却依旧跪得笔挺,难辨喜怒。

    建宁帝还是觉得自己发妻留下的这个女儿令他难以琢磨。从小到大,皆是如此。

    前些日子漠北关一役,夏人进犯大昭岭北地区,夏国名将牧仁苏德率铁骑大败辽阳王麾下精锐之师,摧毁了漠北关城墙,占据了漠北地区的朔雁城。

    大昭左相,陈谏忠带领使团前往夏国议和,大昭皇帝以夏国可汗为继子,并派公主和亲。承认夏国政权独立于大昭,并年年纳岁币供“继子”夏可汗及其臣民花销。

    说白了,就是大昭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建宁帝却不这么认为。比起老顽固许忠所说的向南迁都和大老粗许长卿倾全国之力反攻大夏,他更倾向于议和。

    建宁帝眯起了狭长的凤眸,饶有兴味道:“朕一直不知——一向娇贵珩月为何会主动求朕前往夏国和亲。”

    谢珩瑶聪敏,探出了建宁帝的弦外之音。看来,父皇是不想再培养一个一半许家血脉的太子了。

    许家满门忠烈,哪一代传人都不是没有脊梁的软骨头,终其一生忠君守礼,为大昭几番出生入死地卖命!沙场上九死一生不曾皱眉的许家......可会为了君王的猜忌而感到彻骨的心寒?

    母后,您看到了吗,这就是您临终前也要让瑶瑶和许家效忠的君主啊。

    她抬起头来,清泠泠的眸光澄澈而柔和,分明不带半分感情,却让人感到诚恳而舒适:“儿臣身为父皇的嫡长女,大昭的公主,自是该承担应有之责。

    自端慎太子薨逝,瑶儿誓要成为如兄长般的有用人,为父皇分忧。无论是先母后还是母后都对儿臣多有教导——珩月是父皇的嫡长女,要为弟弟妹妹表率。嫡公主和亲方能显我大昭之诚意。琳琅尚年幼,自是儿臣更合适。

    然,和亲公主该当彰我大昭之礼法国威,促进昭夏和平。儿臣斗胆,自以为当得起这责任,方恳请父皇恩准和亲大夏。”

    建宁帝盯着自己的二公主,良久,方知出神。

    他仿佛透过谢珩瑶,亦穿过了冬日的凛冽朔风和早已泛黄的岁月,隐隐约约瞥见了一个袅娜不失飒爽的身影——他永生难忘的发妻,元后许雁秋。

    太像了。

    这孩子,太像她的母亲了。

    建宁帝这才开始重新审视这自己这个女儿。她已经从躲在母后怀里羞怯怯地、奶声奶气地叫父皇的稚子长成了可以孝敬父母、庇佑弟妹、承担公主之责的坚毅少女。

    建宁帝神色恍惚,神色似有动摇。鬼使神差地,他开口问道:“珩月以为,老五这孩子,如何?”

    五皇子谢珺珏乃继后独子。

    谢珩瑶像是全然没有任何非分之想一般,眉眼间一派清明:“五弟上孝父皇母后、宫中诸位母妃,敬兄姐及皇室宗亲;下宽以待宫仆百姓,行忠义之事,以示父皇龙恩浩荡。”

    “哦?”建宁帝来了兴致,“那依珩月之见,老五这孩子可否当得起江山大任?”

    谢珩瑶垂首,恭敬道:“后宫不干政,恒宇不敢妄议储君一事。”

    怔愣半晌后,建宁帝满意地抚掌笑道:“这才是朕的好女儿!钱福海,传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珩月公主珩瑶,风姿雅悦,克令克柔,聪慧敏捷,端庄淑睿,敬慎居心,久侍宫闱,性资敏慧,率礼不越。着即册封为元和公主,嫁与夏王,维昭夏之永和,钦此!”

    元和公主。

    这个封号来的巧妙——元即为天地之源,万物之首;而和即为为人温润,维系协睦。

    “元和”是她的封号,更是她责无旁贷的使命。

    压下心中万千思绪,谢珩瑶举起双手托起,虔诚地接下圣旨,恭声道:“儿臣元和,谢父皇恩典。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从今往后,她就是大昭的元和公主了。

章节目录

瑶台月下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青竹筱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青竹筱筱并收藏瑶台月下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