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亡灵语
“在哪里?侧肋是吗?”
公孙策将油灯弄亮了些,帮包拯查看高丽太子遗体。
包拯不惜当面顶撞八贤王,连庞太师回京禀报案情的计划也拖住,两位权臣对这个耿直的青年各有看法,但都同意再给些时间。
就这样争取来的查案机会实在紧张难得,公孙策也抛开瑜亮情结,尽全力帮包拯理顺案情。
“……你看!”包拯不惧尸身可怖,仔仔细细检查着,突然眼睛赫亮,几乎喊出声来,“有一道明显陈旧的伤痕,就在侧肋这里!”
“也是一条斜细锋利的伤痕!”公孙策连忙凑过来照亮,和包拯完全一条心,“这就是崔大人所说的剑气划伤吗?”
“确实有哪里不同……”包拯来回对比着尸体上密密麻麻的致死伤痕,和侧肋上这条早已泛紫的旧伤。
“是开裂走向!”公孙策灵光一闪,“侧肋的伤痕更长,是剑器一类兵刃挑划所致。而这些致死伤痕……”
“每个都是切口狭窄,然后尾端突然开裂,像是扎入后立刻挑破血肉离开,如此反复击打。”包拯又检查了七皇子遗体,尤其仔细看脸庞上割露牙床的伤口,心内飞快模拟着兵刃的形状。
“如果是剑势,”公孙策腾出一只手,比划示意着,“无论挑劈还是划砍,都会留下较长痕迹。”
“而这种是……”包拯突然站起身,清亮地打了个响指,“先刺入再飞快挑出,应该是某种飞刀或连接链条的细刃,不停甩打刺入死者身体,就像带刺陀螺一样。”
“若没有之前剑伤对比,真是很难发现!”公孙策拢住灯火,怼了包拯一下,“这么说,崔尚书的确有可能不是凶手?”
“首先使我感到无法解释的还不是伤痕。”包拯立刻凝聚聪慧,开始推理,“走,我们再去凶案现场看看!”
两人赶到来仪阁时,沈良正亲自巡视庭院,包大娘和楚楚来给衙役们送饭,本来马上要走,听到案件有所进展,忙忙打听。
沈良也不顾吃饭,立刻带大家来到昔日凶案现场,“来仪阁严密守卫着,一切保持原状!”
包拯先进入太子李岗丧命的房间,不断推导着凶案发生时的情景,“从门窗紧闭和外部守卫的情况来看,的确是密室没错。”
他举起一只手指,“我们之前推理过许多可能性。楚楚还说过傻话,‘如果一个人有相当高的武功,守卫森严的地方也能来去自如吧!’”
“那才不是傻话呢!”楚楚跺脚。
“对!”包拯目光如火,“你提醒了我。我认为崔大人是凶手时,也是受这个理由影响。虽然可能推翻当前结论,但这个可能性仍然不可忽视。”
“因为……”他猛然转身,高抬视线,在房间里乱转,把整个房梁天顶仔仔细细大看一遍。
“如果说两个杀人密室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包拯谁也不理,只顾转身就跑,又来到李希死去的房间,众人只得连忙跟上。
“不错!”包拯又是将房间上部猛看一大圈,“两位皇子的房间规格是差不多的。”
他收回视线,傲然凝眸,猛地抬手指向天花板某处,“如果说这两个密室都有缺口,那就是那个!”
“什么呀?”楚楚连忙跑过来张望,只看到被指的方向上,悬在高高房梁上方的,只有一个极其狭窄的通风天窗,正有一缕天光淡淡落下。
“如果有很高的功夫,从这种狭窄的地方进入,也不是全无可能。”包拯陷入推理时,就会变成风风火火的呆子,转头又跑回太子死去的房间。
他似是在奋力寻找什么,在房间里到处转,最后停在桌边,缓缓蹲下来。
“我真应该更仔细看看的。”包拯轻笑一声,从桌腿缝隙间摸出什么东西,在手指间来回端详。
“那是什么?”公孙策问道。
“竹叶。”包拯抬起眼睛,声音掷地有响。
“竹叶?”楚楚一头雾水,“那又能说明什么?”
“来仪阁内没有种植竹树,这叶子一定来自外面。”包拯握住竹叶,手指敲打着臂膀,“现在还剩下一个疑点……”
他突然转向楚楚,“楚楚,你假扮女鬼救走小艾的时候,不是说在太子房间看到一个十字吗?”
“啊,在墙上!”楚楚连忙找角度,倒退到门口,指着房梁和墙面交叉的地方,“当时就在那里!有一个垂下来的十字影子。”
“房间里的东西完全没有动过,对吧?”包拯四处扫视,捧起琉璃方灯,朝里仔细看了看,缓缓抬眼,“果然。”
他又陷入自我沉思的境界,“但这是横着的那条影子,那么另一条竖着的影子……”
包拯陡转视线,看向高处房梁,手指在空中比划十字,“也就是说,房梁那里有一个……”
公孙策慢慢走过来,深深思考着什么,突然打开某个关键,骤然快步走到包拯身边,“这就是杀人十字的秘密吗?”
“但是不会那么凑巧!”包拯捧着方灯,让公孙策也朝里看了一眼,两人说着聪慧的谜语,“太子房间里的十字墙影是这样的,难道七皇子的房间里也凑巧一样?”
“但是两人确实都留下了十字记号!”公孙策凝眉说道。
“对。”包拯慢慢点头,他的思绪在激烈翻涌,将要聚成某个形状,“所以这个十字一定有别的意义,也许就是指明凶手的关键!”
“其实啊,聪明人也最傻了。”实在听不明白的包大娘,和沈良悄悄抱怨,“沈良呐,你还是快去吃饭吧,这菜都是小艾为你做的。”
包拯神思惊颤,突然转头看向沈良。
沈良正接过饭盒,和包大娘说着关于小艾的温存爱语。
“……是这样吗?”那种违和感又来了。包拯两次在凶案现场突然看见沈良,都有那种违和感,可以解释为“从天而降”的不和谐感……
“但是……”包拯神思骤转,又飞快打量了一番沈良的衣服。府衙公差有几套不同的制服,沈良此时穿着重青色的那套,风采飒然,腰间有一个银亮的十字徽记。
“他那天穿的不是这套!”包拯心中激浪涌动,“两次凶案发生时,我突然看到他,他穿的都是那套更简洁的劲装,可以一口气穿脱的,我娘和小艾都帮他缝洗过!”
因此,如果那套劲装上有什么痕迹,不要说母亲和小艾会有所发觉,就是他自己也肯定不会交出去让别人帮洗!
“最重要的是……”这次,案件真相的七巧板真正浮现在了包拯脑海中,越接近真相,越像飞向太阳一样,即使会被烤化或坠死,也必须朝太阳飞去。
“包黑炭?”公孙策抓住包拯臂膀,试图给他一点灵光。
“公孙策,还有一点。”包拯放空眼神,实则坠入前所未有的开明心海,“血不见了。除非是死者被杀时,血就被马上吸干,不然不会造成这种失血而死、现场却无大量血迹的局面。”
“没错!我也提到过这一点。”公孙策的心也怦怦跳起来,“你想到什么了?”
“这和武功高手的推测重合。”包拯微微侧过脸庞,凝空的眼神却没有动摇,“如果有什么奇怪武器,或是神秘武功,能够做到吸血这一点……或许这也是杀人目的所在!”
“你是说,杀死两位皇子,就是为了取他们的血?!”公孙策震惊不已,他也面对过许多凶案,这种奇诡的案子仍是惊人。
“你想,除去这种理由和手法,血迹不可能凭空消失的。”包拯突然明白了什么,又看向沈良,缓缓点头,“原来如此!为免衣服上喷溅血迹,劲装外面一层可以瞬间扯落,变成围腰之类皱成一大团的东西,就可以趁乱掩藏了!”
“你在说什么?”公孙策正四处查看房间,也想要抓住马上显形的惊悚真相,一时没注意到包拯的眼神。
“但他向我坦白过心情。”包拯背过身去,小心地放下方灯,回想起沈良与自己兄弟交心的谈话。包拯与人结交,凭一腔真心互相理解,这与智慧权谋关系不大,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天生情怀,他相信自己的心所感到的触动。
“他想要和小艾长相厮守,而且向我娘请求到换季的衣裳。”包拯想道,“他曾拒绝做换季衣服,还以为将要辞去衙门差事,不再做了。那是在高丽使团到来前不久,或许按照他原本谋划,此刻他就是应该赶快身退的。”
那么,为什么?包拯第一次对没有染血的人发出攻心疑问,这问题里带着复杂难言的、替好朋友好兄长躲过杀孽的刻骨后怕与欣慰。
“无论如何……”包拯脑海中的七巧板渐次亮起,他这次绝不会只看眼前证据,他一定要彻底思考明白,哪怕有八贤王和庞太师在旁施威追逼,他也不能再使别人枉负罪名。
他猛然抬头,按住太阳穴,仔细描绘着真相。七巧板中还有一块没亮,那是沉在他心底深处的隐秘怪异感。
“我见过两次。”包拯喃喃道,“如枯树般极度枯皱的手……我见过两次。”
在包拯的心中,这世上即使有巧合也太稀少,凶案周围的一切飘忽细节肯定都有联系。
“那绝不是正常人的手,就算设想那是年纪极大的老人,那种刀刻般的开裂纹路也太惊人。”包拯想道,“而且——两次!我看到过两次,绝不是偶尔幻觉!”
“哎,包黑炭呐!”楚楚的声音由弱到大,好像费了好大劲,才传到包拯耳朵里,“我叫你,你听到没有呀?”
包拯骤然回神,他被笼罩在激荡的聪慧气场下,差点连组织措辞都不会了,“什么……?”
“我们都说呀!”楚楚叉着腰,“你完全陷入自己的推理了!我们实在一时听不懂,不然就先离开,让你一个人慢慢想?”
包拯连忙转身,再次扫视凶案房间,又仔细看过众人的脸。当他的目光最后落到沈良身上时,沈良原本出神静思,侧影相对,忽然有所触动般转过头来,目光清朗,与包拯毫无闪躲地对视。
包拯沉吟片刻,将自己的心好好看清楚。
“不,我都想明白了。”包拯微微一笑,那种意气凛冽的模样,也让沈良赞许又感慨地露出笑容。
“包拯。”沈良声色朗然,是包拯一直以来熟悉的那个沈大哥,“我们去喝茶吧。”
公孙策将油灯弄亮了些,帮包拯查看高丽太子遗体。
包拯不惜当面顶撞八贤王,连庞太师回京禀报案情的计划也拖住,两位权臣对这个耿直的青年各有看法,但都同意再给些时间。
就这样争取来的查案机会实在紧张难得,公孙策也抛开瑜亮情结,尽全力帮包拯理顺案情。
“……你看!”包拯不惧尸身可怖,仔仔细细检查着,突然眼睛赫亮,几乎喊出声来,“有一道明显陈旧的伤痕,就在侧肋这里!”
“也是一条斜细锋利的伤痕!”公孙策连忙凑过来照亮,和包拯完全一条心,“这就是崔大人所说的剑气划伤吗?”
“确实有哪里不同……”包拯来回对比着尸体上密密麻麻的致死伤痕,和侧肋上这条早已泛紫的旧伤。
“是开裂走向!”公孙策灵光一闪,“侧肋的伤痕更长,是剑器一类兵刃挑划所致。而这些致死伤痕……”
“每个都是切口狭窄,然后尾端突然开裂,像是扎入后立刻挑破血肉离开,如此反复击打。”包拯又检查了七皇子遗体,尤其仔细看脸庞上割露牙床的伤口,心内飞快模拟着兵刃的形状。
“如果是剑势,”公孙策腾出一只手,比划示意着,“无论挑劈还是划砍,都会留下较长痕迹。”
“而这种是……”包拯突然站起身,清亮地打了个响指,“先刺入再飞快挑出,应该是某种飞刀或连接链条的细刃,不停甩打刺入死者身体,就像带刺陀螺一样。”
“若没有之前剑伤对比,真是很难发现!”公孙策拢住灯火,怼了包拯一下,“这么说,崔尚书的确有可能不是凶手?”
“首先使我感到无法解释的还不是伤痕。”包拯立刻凝聚聪慧,开始推理,“走,我们再去凶案现场看看!”
两人赶到来仪阁时,沈良正亲自巡视庭院,包大娘和楚楚来给衙役们送饭,本来马上要走,听到案件有所进展,忙忙打听。
沈良也不顾吃饭,立刻带大家来到昔日凶案现场,“来仪阁严密守卫着,一切保持原状!”
包拯先进入太子李岗丧命的房间,不断推导着凶案发生时的情景,“从门窗紧闭和外部守卫的情况来看,的确是密室没错。”
他举起一只手指,“我们之前推理过许多可能性。楚楚还说过傻话,‘如果一个人有相当高的武功,守卫森严的地方也能来去自如吧!’”
“那才不是傻话呢!”楚楚跺脚。
“对!”包拯目光如火,“你提醒了我。我认为崔大人是凶手时,也是受这个理由影响。虽然可能推翻当前结论,但这个可能性仍然不可忽视。”
“因为……”他猛然转身,高抬视线,在房间里乱转,把整个房梁天顶仔仔细细大看一遍。
“如果说两个杀人密室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包拯谁也不理,只顾转身就跑,又来到李希死去的房间,众人只得连忙跟上。
“不错!”包拯又是将房间上部猛看一大圈,“两位皇子的房间规格是差不多的。”
他收回视线,傲然凝眸,猛地抬手指向天花板某处,“如果说这两个密室都有缺口,那就是那个!”
“什么呀?”楚楚连忙跑过来张望,只看到被指的方向上,悬在高高房梁上方的,只有一个极其狭窄的通风天窗,正有一缕天光淡淡落下。
“如果有很高的功夫,从这种狭窄的地方进入,也不是全无可能。”包拯陷入推理时,就会变成风风火火的呆子,转头又跑回太子死去的房间。
他似是在奋力寻找什么,在房间里到处转,最后停在桌边,缓缓蹲下来。
“我真应该更仔细看看的。”包拯轻笑一声,从桌腿缝隙间摸出什么东西,在手指间来回端详。
“那是什么?”公孙策问道。
“竹叶。”包拯抬起眼睛,声音掷地有响。
“竹叶?”楚楚一头雾水,“那又能说明什么?”
“来仪阁内没有种植竹树,这叶子一定来自外面。”包拯握住竹叶,手指敲打着臂膀,“现在还剩下一个疑点……”
他突然转向楚楚,“楚楚,你假扮女鬼救走小艾的时候,不是说在太子房间看到一个十字吗?”
“啊,在墙上!”楚楚连忙找角度,倒退到门口,指着房梁和墙面交叉的地方,“当时就在那里!有一个垂下来的十字影子。”
“房间里的东西完全没有动过,对吧?”包拯四处扫视,捧起琉璃方灯,朝里仔细看了看,缓缓抬眼,“果然。”
他又陷入自我沉思的境界,“但这是横着的那条影子,那么另一条竖着的影子……”
包拯陡转视线,看向高处房梁,手指在空中比划十字,“也就是说,房梁那里有一个……”
公孙策慢慢走过来,深深思考着什么,突然打开某个关键,骤然快步走到包拯身边,“这就是杀人十字的秘密吗?”
“但是不会那么凑巧!”包拯捧着方灯,让公孙策也朝里看了一眼,两人说着聪慧的谜语,“太子房间里的十字墙影是这样的,难道七皇子的房间里也凑巧一样?”
“但是两人确实都留下了十字记号!”公孙策凝眉说道。
“对。”包拯慢慢点头,他的思绪在激烈翻涌,将要聚成某个形状,“所以这个十字一定有别的意义,也许就是指明凶手的关键!”
“其实啊,聪明人也最傻了。”实在听不明白的包大娘,和沈良悄悄抱怨,“沈良呐,你还是快去吃饭吧,这菜都是小艾为你做的。”
包拯神思惊颤,突然转头看向沈良。
沈良正接过饭盒,和包大娘说着关于小艾的温存爱语。
“……是这样吗?”那种违和感又来了。包拯两次在凶案现场突然看见沈良,都有那种违和感,可以解释为“从天而降”的不和谐感……
“但是……”包拯神思骤转,又飞快打量了一番沈良的衣服。府衙公差有几套不同的制服,沈良此时穿着重青色的那套,风采飒然,腰间有一个银亮的十字徽记。
“他那天穿的不是这套!”包拯心中激浪涌动,“两次凶案发生时,我突然看到他,他穿的都是那套更简洁的劲装,可以一口气穿脱的,我娘和小艾都帮他缝洗过!”
因此,如果那套劲装上有什么痕迹,不要说母亲和小艾会有所发觉,就是他自己也肯定不会交出去让别人帮洗!
“最重要的是……”这次,案件真相的七巧板真正浮现在了包拯脑海中,越接近真相,越像飞向太阳一样,即使会被烤化或坠死,也必须朝太阳飞去。
“包黑炭?”公孙策抓住包拯臂膀,试图给他一点灵光。
“公孙策,还有一点。”包拯放空眼神,实则坠入前所未有的开明心海,“血不见了。除非是死者被杀时,血就被马上吸干,不然不会造成这种失血而死、现场却无大量血迹的局面。”
“没错!我也提到过这一点。”公孙策的心也怦怦跳起来,“你想到什么了?”
“这和武功高手的推测重合。”包拯微微侧过脸庞,凝空的眼神却没有动摇,“如果有什么奇怪武器,或是神秘武功,能够做到吸血这一点……或许这也是杀人目的所在!”
“你是说,杀死两位皇子,就是为了取他们的血?!”公孙策震惊不已,他也面对过许多凶案,这种奇诡的案子仍是惊人。
“你想,除去这种理由和手法,血迹不可能凭空消失的。”包拯突然明白了什么,又看向沈良,缓缓点头,“原来如此!为免衣服上喷溅血迹,劲装外面一层可以瞬间扯落,变成围腰之类皱成一大团的东西,就可以趁乱掩藏了!”
“你在说什么?”公孙策正四处查看房间,也想要抓住马上显形的惊悚真相,一时没注意到包拯的眼神。
“但他向我坦白过心情。”包拯背过身去,小心地放下方灯,回想起沈良与自己兄弟交心的谈话。包拯与人结交,凭一腔真心互相理解,这与智慧权谋关系不大,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天生情怀,他相信自己的心所感到的触动。
“他想要和小艾长相厮守,而且向我娘请求到换季的衣裳。”包拯想道,“他曾拒绝做换季衣服,还以为将要辞去衙门差事,不再做了。那是在高丽使团到来前不久,或许按照他原本谋划,此刻他就是应该赶快身退的。”
那么,为什么?包拯第一次对没有染血的人发出攻心疑问,这问题里带着复杂难言的、替好朋友好兄长躲过杀孽的刻骨后怕与欣慰。
“无论如何……”包拯脑海中的七巧板渐次亮起,他这次绝不会只看眼前证据,他一定要彻底思考明白,哪怕有八贤王和庞太师在旁施威追逼,他也不能再使别人枉负罪名。
他猛然抬头,按住太阳穴,仔细描绘着真相。七巧板中还有一块没亮,那是沉在他心底深处的隐秘怪异感。
“我见过两次。”包拯喃喃道,“如枯树般极度枯皱的手……我见过两次。”
在包拯的心中,这世上即使有巧合也太稀少,凶案周围的一切飘忽细节肯定都有联系。
“那绝不是正常人的手,就算设想那是年纪极大的老人,那种刀刻般的开裂纹路也太惊人。”包拯想道,“而且——两次!我看到过两次,绝不是偶尔幻觉!”
“哎,包黑炭呐!”楚楚的声音由弱到大,好像费了好大劲,才传到包拯耳朵里,“我叫你,你听到没有呀?”
包拯骤然回神,他被笼罩在激荡的聪慧气场下,差点连组织措辞都不会了,“什么……?”
“我们都说呀!”楚楚叉着腰,“你完全陷入自己的推理了!我们实在一时听不懂,不然就先离开,让你一个人慢慢想?”
包拯连忙转身,再次扫视凶案房间,又仔细看过众人的脸。当他的目光最后落到沈良身上时,沈良原本出神静思,侧影相对,忽然有所触动般转过头来,目光清朗,与包拯毫无闪躲地对视。
包拯沉吟片刻,将自己的心好好看清楚。
“不,我都想明白了。”包拯微微一笑,那种意气凛冽的模样,也让沈良赞许又感慨地露出笑容。
“包拯。”沈良声色朗然,是包拯一直以来熟悉的那个沈大哥,“我们去喝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