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宋临的葬礼上还见到了久未谋面的粱吉安。
我望着他站在人群中的背影,差点把他认成了宋临。
我忍不住走了过去拍了拍他,说:
“你长得很像一个人。”
我明知说这话不合时宜也不吉利,可我仍旧忍不住。
“谢同学,你忧思过度了。”
很明显,他听懂了我的话,并对此予以了委婉的否认。
我漠然地垂下眼,深感他的无趣,人世的无趣。
冰冷的城市举办着一场冰冷的葬礼,葬礼上活着一群冰冷的人,我也身在其中。
“是我冒失了,学长。”
我寡淡地说着,不愿抬头看他一眼。
“无妨。谢同学不必放在心上。我看今天天气不好,估摸着不久就会下雨,不如等会让我顺道载你一程,送你回学校。”
他俨然一副温柔待人的君子作风。
“不用了。”我习惯性地拒绝人。
我本该乘公交回学校宿舍的,但是因为分神错过了一辆车,就想着反正不远,干脆走回去吧。
可是我向来是很倒霉的,果不其然走到半路真的下大雨了。
我本来是想躲躲雨的,可是附近只有树,并没有什么避雨处,于是就想着破罐子破摔,淋淋雨算了。
我一想到宋临死的时候我在睡大觉我就感到无可奈何罪孽深重。
淋淋雨也好,会让自己心里稍微舒服一点。
左后方忽然有车鸣笛,我朝后望了望,雨濛濛地看不清开车的是谁。
我见它右转向灯拼命地闪,便明白是刚刚见过面的粱吉安。
于是连忙摆了摆手朝雨里大声喊:
“你走吧——”
你走吧,我就当自己一个人缓缓了。
可是他像是没听见我在说什么,下了车快步走到我面前,为我撑起一把伞。
“为什么非要让自己遭罪。”
这句话明明应该是疑问句,却被他说成肯定句的语气。
“我想他。”
答非所问,我其实是想要问他这关你什么事。
他在沉默中矗立。
“学长,我谢谢你,你走吧。”
趁我还能心平气和地对你道谢,快走吧。
“我送你回去。”他固执道。
“我说让你走你听不见吗?我现在什么样子都是我咎由自取需要你来可怜我吗?”
我终于忍不住失态。
我明知道自己在很多事情上没有错,可是我遇上的事情总是太糟糕了,糟糕到除了怪罪自己找不到可以怪罪的人。好像只有拼命地怪罪自己才能让这些事不那么令人感到难过和崩溃。
粱吉安也没有什么错,我只是单纯地想逃离。
“对不起。”
“对不起什么啊,你有什么对不起我的啊?”
我瞪大双眼,眼泪却哗啦啦地掉,莫名委屈的情绪像开了闸的洪水,止不住地向外倾泻。
“我送你回去。”他又重复了一遍。
我企图抬头仔细瞧瞧他,看看能否从他的瞳孔里揣度出他做这些的动机。可是我只看到他通红却没有泪水的双眸,那样理直气壮而又可怜地针对着我。
“学长,你太奇怪了。”
最后我还是坐上了他的副驾,但怎么下来的我却不记得了。
按照粱吉安的说法我是直接晕在了他的车里,然后高烧不止。
我醒来的时候是在一个陌生的公寓里,打开房门就可以看到粱吉安正在做饭的背影。
我的脑袋不太清醒,又把他认成了宋临。
“我有些恍惚。”我再次向他道歉。
“没事。先坐下等会,饭马上就好。”他好像已经习惯了这件事,回答得极为平淡而礼貌。
“这是你家吗?我怎么……”我欲言又止。
“对,我一个人住。你淋了雨,有点发烧,在我车上睡过去了,我想着这样把你送回学校不太好,就擅作主张带你来这了。已经请医生帮你看过了,药在床头柜上,记得吃。对了,假已请好。”他事无巨细地一一解释。
我想起来请假必须本人或者家长,于是便问他:
“你怎么帮我请的假?”
“我把我身份证押在你辅导员那了。”他轻描淡写。
不到万不得已怎么会出此下策。我知道他大概已经了解我的状况了。
“你可怜我吗?”我笑了笑。
“可怜你什么?”他也笑了笑。
我又委屈了,忽然鼻子发酸。可能人在生病状态下更加脆弱吧。
“可怜我孑然一身。”
我心里的罪恶其实是期待他同情我的。可是他没有。
“我也孑然一身。”
我有些惊讶又有些惶恐地注视他,忽然感到一种冥冥之中的惺惺相惜。
“我做了十几年的留守儿童,没见过我爸妈几次,好不容易可以和他们团聚了,他们却又分开了。我虽然跟着我爸过,但实际上他俩基本上都没怎么陪过我管过我。”
粱吉安说这些话的时候极为坦然,我从他眼里甚至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波澜,就好似当事人不是他,做留守儿童的不是他,缺少父母陪伴的也不是他,他就像是在以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在清醒地陈述一个再客观不过地的事实而已。
“我呢,我就更简单了,12岁的时候成了孤儿,16岁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说出口的时候,我竟感慨于自己的诚实和勇敢。
“现在要再加一条了,19岁永失所爱。你看,我的人生履历好像就差我自己就要被填满了。”
说这话的时候,我倏尔看见一滴泪落在我的粥里,迸溅出灿烂而晶莹的花。
“我给你讲讲我的故事吧。”
“我留守儿童的身份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在我的整个童年里陪伴我最多的不是我的父母,不是爷爷奶奶,而是我唯一的好朋友。他也是留守儿童。
“可是有一天他突然消失了,他说他要去看星星,问我去不去,我说我不去,然后我就再也没见到他。
“后来他家门口挂上了白色的长带,白色的布花,我听说他死了,听说他从小河里被人打捞起,听说他那一整晚都没回家。我知道他是去做星星了。
“那时候我忽然就觉得做星星很好,我也想去做星星陪伴他,活着冷冷清清的,做星星却可以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我坐在同一条小河的桥边准备复制他的遭遇,却被一个素未谋面的小姑娘拦住了。她说星星实际上都相隔甚远,并不像我所想的离得那般近。
“我那时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我替他不平,替他不甘,为什么到最后仍然选择了最孤单的方式。
“与此同时我又深感庆幸,庆幸那个姑娘的到来,庆幸我没有去做星星。我那个时候心里想的是,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我再也不要萌生出做星星的想法。”
听到这,我大概猜到他是谁了,但我没敢打断他,只默默继续听他讲下去。
“我和那个小姑娘约定,我说如果我要是长大了还能看星星,希望她常回来看看这座桥。当时这话说得极为古怪且没有逻辑,我那时其实想表达的是如果我能一直活下去,希望常常见到她。”
“可是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粱吉安的声音就此戛然而止。
我望着他站在人群中的背影,差点把他认成了宋临。
我忍不住走了过去拍了拍他,说:
“你长得很像一个人。”
我明知说这话不合时宜也不吉利,可我仍旧忍不住。
“谢同学,你忧思过度了。”
很明显,他听懂了我的话,并对此予以了委婉的否认。
我漠然地垂下眼,深感他的无趣,人世的无趣。
冰冷的城市举办着一场冰冷的葬礼,葬礼上活着一群冰冷的人,我也身在其中。
“是我冒失了,学长。”
我寡淡地说着,不愿抬头看他一眼。
“无妨。谢同学不必放在心上。我看今天天气不好,估摸着不久就会下雨,不如等会让我顺道载你一程,送你回学校。”
他俨然一副温柔待人的君子作风。
“不用了。”我习惯性地拒绝人。
我本该乘公交回学校宿舍的,但是因为分神错过了一辆车,就想着反正不远,干脆走回去吧。
可是我向来是很倒霉的,果不其然走到半路真的下大雨了。
我本来是想躲躲雨的,可是附近只有树,并没有什么避雨处,于是就想着破罐子破摔,淋淋雨算了。
我一想到宋临死的时候我在睡大觉我就感到无可奈何罪孽深重。
淋淋雨也好,会让自己心里稍微舒服一点。
左后方忽然有车鸣笛,我朝后望了望,雨濛濛地看不清开车的是谁。
我见它右转向灯拼命地闪,便明白是刚刚见过面的粱吉安。
于是连忙摆了摆手朝雨里大声喊:
“你走吧——”
你走吧,我就当自己一个人缓缓了。
可是他像是没听见我在说什么,下了车快步走到我面前,为我撑起一把伞。
“为什么非要让自己遭罪。”
这句话明明应该是疑问句,却被他说成肯定句的语气。
“我想他。”
答非所问,我其实是想要问他这关你什么事。
他在沉默中矗立。
“学长,我谢谢你,你走吧。”
趁我还能心平气和地对你道谢,快走吧。
“我送你回去。”他固执道。
“我说让你走你听不见吗?我现在什么样子都是我咎由自取需要你来可怜我吗?”
我终于忍不住失态。
我明知道自己在很多事情上没有错,可是我遇上的事情总是太糟糕了,糟糕到除了怪罪自己找不到可以怪罪的人。好像只有拼命地怪罪自己才能让这些事不那么令人感到难过和崩溃。
粱吉安也没有什么错,我只是单纯地想逃离。
“对不起。”
“对不起什么啊,你有什么对不起我的啊?”
我瞪大双眼,眼泪却哗啦啦地掉,莫名委屈的情绪像开了闸的洪水,止不住地向外倾泻。
“我送你回去。”他又重复了一遍。
我企图抬头仔细瞧瞧他,看看能否从他的瞳孔里揣度出他做这些的动机。可是我只看到他通红却没有泪水的双眸,那样理直气壮而又可怜地针对着我。
“学长,你太奇怪了。”
最后我还是坐上了他的副驾,但怎么下来的我却不记得了。
按照粱吉安的说法我是直接晕在了他的车里,然后高烧不止。
我醒来的时候是在一个陌生的公寓里,打开房门就可以看到粱吉安正在做饭的背影。
我的脑袋不太清醒,又把他认成了宋临。
“我有些恍惚。”我再次向他道歉。
“没事。先坐下等会,饭马上就好。”他好像已经习惯了这件事,回答得极为平淡而礼貌。
“这是你家吗?我怎么……”我欲言又止。
“对,我一个人住。你淋了雨,有点发烧,在我车上睡过去了,我想着这样把你送回学校不太好,就擅作主张带你来这了。已经请医生帮你看过了,药在床头柜上,记得吃。对了,假已请好。”他事无巨细地一一解释。
我想起来请假必须本人或者家长,于是便问他:
“你怎么帮我请的假?”
“我把我身份证押在你辅导员那了。”他轻描淡写。
不到万不得已怎么会出此下策。我知道他大概已经了解我的状况了。
“你可怜我吗?”我笑了笑。
“可怜你什么?”他也笑了笑。
我又委屈了,忽然鼻子发酸。可能人在生病状态下更加脆弱吧。
“可怜我孑然一身。”
我心里的罪恶其实是期待他同情我的。可是他没有。
“我也孑然一身。”
我有些惊讶又有些惶恐地注视他,忽然感到一种冥冥之中的惺惺相惜。
“我做了十几年的留守儿童,没见过我爸妈几次,好不容易可以和他们团聚了,他们却又分开了。我虽然跟着我爸过,但实际上他俩基本上都没怎么陪过我管过我。”
粱吉安说这些话的时候极为坦然,我从他眼里甚至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波澜,就好似当事人不是他,做留守儿童的不是他,缺少父母陪伴的也不是他,他就像是在以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在清醒地陈述一个再客观不过地的事实而已。
“我呢,我就更简单了,12岁的时候成了孤儿,16岁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说出口的时候,我竟感慨于自己的诚实和勇敢。
“现在要再加一条了,19岁永失所爱。你看,我的人生履历好像就差我自己就要被填满了。”
说这话的时候,我倏尔看见一滴泪落在我的粥里,迸溅出灿烂而晶莹的花。
“我给你讲讲我的故事吧。”
“我留守儿童的身份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在我的整个童年里陪伴我最多的不是我的父母,不是爷爷奶奶,而是我唯一的好朋友。他也是留守儿童。
“可是有一天他突然消失了,他说他要去看星星,问我去不去,我说我不去,然后我就再也没见到他。
“后来他家门口挂上了白色的长带,白色的布花,我听说他死了,听说他从小河里被人打捞起,听说他那一整晚都没回家。我知道他是去做星星了。
“那时候我忽然就觉得做星星很好,我也想去做星星陪伴他,活着冷冷清清的,做星星却可以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我坐在同一条小河的桥边准备复制他的遭遇,却被一个素未谋面的小姑娘拦住了。她说星星实际上都相隔甚远,并不像我所想的离得那般近。
“我那时突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我替他不平,替他不甘,为什么到最后仍然选择了最孤单的方式。
“与此同时我又深感庆幸,庆幸那个姑娘的到来,庆幸我没有去做星星。我那个时候心里想的是,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我再也不要萌生出做星星的想法。”
听到这,我大概猜到他是谁了,但我没敢打断他,只默默继续听他讲下去。
“我和那个小姑娘约定,我说如果我要是长大了还能看星星,希望她常回来看看这座桥。当时这话说得极为古怪且没有逻辑,我那时其实想表达的是如果我能一直活下去,希望常常见到她。”
“可是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粱吉安的声音就此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