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内廷花苑,入夏已深,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李霖瑾饶有兴致漫步在常宁宫,本朝御花园名为常宁宫,太宗元后文慧皇后,时人与后世史官皆称赞其为“一代千古贤后”,文慧皇后过世后,其一言一行皆由后人携女官记录在《中宫纪》中,若通读后廷史记,必然知晓文慧皇后十分喜爱侍弄花草,曾编纂过《婆娑录》,里边记载了她自己对花卉的了解、看法,以及四季每时花卉的栽培见解。
常宁宫在太宗时期,那时本朝初定不过二世,高祖皇帝驾崩后,期间又发生了重大政变,才安稳到了太宗朝,前朝如此跌宕,后廷为稳定人心,文慧皇后不似大多皇后,她习惯亲力亲为,等到时机成熟再交给女官打理,常宁宫便是其中之一,本就酷爱花草,可以说在身体可行的情况下,文慧皇后能一整日埋头在常宁宫里栽培,直至身体日渐衰弱的情况下,才放手给女官。
李霖瑾对于高祖父太宗和高祖母文慧皇后,都是通过史书来了解。说来也奇怪,自小到大他也不是第一次逛常宁宫,难道因为今日孩提嬉笑打闹声,让他对这对伉俪情深的一代明君贤后有所感悟吗?甚至遐想他自己过身后史书上又会有怎样的评价?
孩提嬉戏声越来越近了,李霖瑾转头问道:“你听听,是不是曜儿他们的声音?”
易有德忙道:“老奴耳茁,这才听出来是太子殿下的声音。”
李霖瑾也没应声,径直走向声音处,果然瞧见了李曜、元澄、李昀兄妹三人,身旁还有采薇领头的宫女内侍们,一群人围成一团儿,一个看上去年长一些的罗衫宫女在最前面,面向兄妹三人和一众宫人,李曜在人群最前端,他撑着手臂,不让身后众人被罗衫宫女抓到。
众人见建业帝独身来到,连忙下跪行礼,乌压压一群人全匍匐在地,站着的李曜、李昀、元澄格外突兀地向李霖瑾小跑而来。
陪着兄妹三人有一搭没一搭闲聊一二后,李霖瑾看向李曜:“怎么光瞧见你们在这儿戏耍,你们阿娘呢?”
“阿娘忙着呢,还在来仪殿看册。”李昀软乎乎地被抱在李霖瑾怀中,细细回答着。
“看册?”他眼神晦暗不明,放下李昀,向着坤宁宫方向走去。
坤宁宫门外,亦有着不同于常宁宫繁花似锦,这里多半是稀有的、难养活的、不服长安水土的花卉,例如栀子花、鸢尾花、仙客来、琴叶榕、山茶花……自宫外走进宫内,乃至内殿廊庑皆是这类花卉。
每回来坤宁宫,李霖瑾总要调侃知韫:“中宫殿下,倒是矜娇,惯会给圃人出难题。”
*
来仪殿内的知韫听采蓝禀报圣人已至,整愣了一下,才未时,按理他现下应当在太极殿或是宣政殿看奏折、召见大臣诸如此类。
不管了,他自己长腿来的,先接驾再说。
李霖瑾甫一进来仪殿,就见知韫福身行礼,还吩咐采莼叫庖厨送樱桃酪来。
他挥退一干宫人,偌大的殿内只剩他和知韫,“怎么听昀儿那小子说阿韫在看册呢?什么册,让朕也来瞅瞅。”李霖瑾笑得颇有深意。
知韫忍不住嗔他一眼道:“妾是中宫,自然要查看彤册了,要是不时常查看,彤史们可要焦急了。”
你以为我吃味了?知韫忍不住腹诽。
李霖瑾哈哈笑起来:“朕以为阿韫吃味了呢,要是真吃味了,朕就不露均沾了。”说完还对知韫挤眉弄眼。
知韫是真无话可说了只得用两只漂亮的桃花眼瞪他。
心道:外人面前装的多正经,实际上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你可千万要雨露均沾,要是专宠还得了,前朝要把他们夫妻二人从头数落到尾了,宗室也会跟着瞎起哄。
前朝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事例,李霖瑾祖父穆宗,太宗与文慧皇后嫡孙,是人人称赞的圣贤之君,时人赞他颇有太宗之风,可就在他五十岁整寿那日,筵席中一眼就看到了当时杜大夫家的小女儿,一见倾心再难相忘,不顾她已有婚约,宣她入宫,初封贵妃,自此便开始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长达十余年的专宠,因穆宗常常沉迷酒色不顾朝政,他六十七岁这年一场政变,穆宗虽侥幸得胜,可杜妃却长眠于地下。
穆宗宠爱杜贵妃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后世人们感慨一代贤君的陨落,将一切责任推到杜贵妃上,也经此一事,朝堂上下对于君王专宠一事十分警惕,想当年李霖瑾的父亲成宗,喜爱韦德妃,虽然不及穆宗痴迷的程度,可朝堂上下对韦德妃十分苛刻,甚至曾有人谏言要像杜贵妃一样将她处死,以绝后患。
因文慧皇后是知韫高祖母兼高祖姑母,她们直系同宗同源,同样是襄国公嫡长女出身,知韫自小就是长安贵女中的典范,知韫知道自文慧皇后以后,襄国公府每一代嫡长女都被孟氏给予后望,文慧皇后不仅惠及李室皇族,天下女子之典范,更是孟氏的骄傲。
文慧皇后自小怎样受教授学,襄国公府早将流程保存下来,教育着一代一代孟氏女儿,知韫等同辈小娘子在家学里不仅要饱览诗书也学通六艺,知悉史书,记得幼时知韫读《后妃传·杜贵妃篇》,那时知韫就觉得不能什么错都在杜贵妃,便将疑惑抛给孟府长辈,犹记当时众人纷纷不屑着说:“真清妃(杜贵妃后来被迫出家,号真清)若有文慧皇后姑祖母一分贤德,也不至后来朝政风雨飘摇,阿韫可要向文慧皇后看齐,万不可将真清妃混为一谈。”
知韫嘴上应承,她自小最会的就是装模作样,心里最不以为意。
时人最爱比较,在文慧皇后光辉下,人们总爱说“孟公女不愁嫁”,到了穆宗杜贵妃,瞧着杜贵妃娘家兄弟皆封侯拜相,姊妹皆封一品诰命夫人,人们总爱说“杜妃荫兄弟惠姊妹,一女好比九子”,随着穆宗后期政变,文慧皇后与真清妃总被时人拿来比较,以突出文慧皇后贤德,真清妃红颜祸水。
知韫对此只觉众人大多人云亦云,文慧皇后的贡献让知韫十分敬仰,女性力量在文慧皇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杜贵妃,知韫则很欣赏其个性鲜明,不被世俗捆绑。各有各的优点,只不过当今世人更偏爱与敬重文慧皇后那般的才女贤后。
……
李霖瑾俊逸的面庞并没有因为知韫瞪着他而恼怒,伸手一把将知韫揽在怀里,笑着说:“朕就知道皇后宫里风水最养人了,朕在这里可比在紫宸殿舒坦多了。”
“话可不是这么说的,紫宸殿历朝历代君王们理政议事后的内寝,陛下可不能只管舒服,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呢。”知韫适时假贤惠地说。
“中宫说的话自然有理了。”李霖瑾一双丹凤眼威严中满含笑意。
知韫瘪了瘪嘴,出言调笑:“采选事宜一日更近一日,妾不日就该将来仪殿内整顿整顿好迎接新妃到来。”
闻言,李霖瑾丹凤眼满是没了兴趣,故作叹气道:“朕有如此贤后,实乃大兴,新妃不似朕的新妃,倒像是皇后的美人儿。”
帝后说笑间,约莫半个时辰,李霖瑾出了来仪殿,带着来的仪仗内侍回了紫宸殿。
恭送完建业帝,来仪殿又回到李霖瑾来时,按部就班、各司其职。
采莼收拾了李霖瑾吃的一点不剩的樱桃酪,眼中带了微微戏谑,向知韫福了福身道:“瞧着陛下与殿下伉俪情深,奴婢就跟吃了蜜一样。”
“你还不像吃了蜜一样吗?我罚你吃一碗樱桃酪尝尝滋味。”知韫笑着说。
一旁整理文牍的采菘笑了笑,也对着知韫行礼道:“殿下‘罚’了采莼,也别忘了奴婢呀。”
知韫瞥一眼这二人,采莼和采菘都是她在坤宁宫培养起来的心腹,寻常事务于她们做起来自然一等一麻溜,心腹在于培养。
正了正嗓音,知韫说:“好好好,你们瞧着采芙她们现下不在,悄咪咪向我讨奶酪呢,不过,我要问问两位小馋猫,麟德殿的监督可得当了?”
采莼采菘相对笑了笑,皆应是。近日临近采选,是今上登基后的第一次采选,意义非凡,本朝往年在重大事宜前或是重大事宜都习惯于在麟德殿设宴群臣和内外命妇,这也是今上登基后第一次设筵席于麟德殿。
对于知韫来说,先帝朝时,姜太后喜爱知韫也不是说说而已,麟德殿有筵席经常由当时还是太子妃的知韫来打理,故而知韫前四个采字辈的大宫女都曾协助知韫打理过,故而这一次知韫将重任就交给采莼和采菘帮助协理,一是试试这两个丫头可能担负得起责任,二是让这二人更加衷心和感恩戴德。
知韫知道采莼采菘很是认真谨慎,每日都是被知韫派去麟德殿及尚仪局、尚食局打理帮衬。
所以心里很是放心,所以也嘉奖了她们二人一番。
筵席上最忌讳的便是各个仕宦大族之间有龃龉的不能放在一起,哪些家族世代交好有姻亲关系的位置可放一起。
其实本朝仕宦大族都算是比较安稳的,在高祖打江山之前的许多朝代,都因为士族凌驾于皇室之上而引发不可逆的政变、战争、纷争……
我朝从高祖皇帝开始在每一代皇帝努力下,再也没有出现过士族凌架在皇室之上的事件,但是世家大族与寒门之间依然是条巨大的鸿沟,“士庶不通婚”,一般的,朝堂上的巩固支撑大多来自于士宦家族,只不过分大士族或是普通士族,而寒门的官员相对而言高官很少,不过庶族的地位相较曾经的许多朝代已经提高不少。
这些家族关系错综复杂,对此于安排筵席的中宫也算的是个难题。不过太宗和文慧皇后的嫡子高宗的高孝皇后,解决了这一难题,像麟德殿这样宴请百官又有内外命妇的筵席,朝廷官员不必说,都是按制度就坐,难题就出在了内外命妇上,要知道这些命妇来参加筵席不只是吃席这么简单,也如同官员一样,来筵席上促进家族与家族的关系,活络与中宫、太后之间,还有人来结成儿女亲家,地位相当的命妇也会来当媒婆促进姻缘……
高宗的高孝皇后,为了不弄混,特别规定下内外命妇筵席制度:大长公主以下座在东南,太夫人以下位于西南,六尚女官齐至奉迎在皇后身边。
里面未提及内廷妃嫔,不是高孝皇后疏忽了,而是一般重大筵席妃嫔是没资格出席的,只有例如宫中设家宴等此类筵席包括近来的麟德殿筵席能参与,其他的筵席,妃嫔们一概在筵席旁的园子里各自宴饮,不得露面。像外命妇朝见中宫,妃嫔也不能参加筵席。
对于筵席的重要事项,知韫打理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作为长安贵女,又是文慧皇后曾内侄孙女,这些制度、礼节、家族间复杂关系,自小就摸摸透了。
知韫很喜欢当皇后,也很享受于当皇后。就像坤宁宫那些稀有、不好养活的花卉,在坤宁宫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坤宁宫代表国母,是皇室颜面,代表地位与权势,只要中宫有想法,有的是人愿意出主意、花经历、耗时间给中宫满意的答复。
世家大族的主母打理家务不容易,皇后打理内廷也不容易,既然如此,谁不想做中宫呢?反正知韫乐在其中。
李霖瑾饶有兴致漫步在常宁宫,本朝御花园名为常宁宫,太宗元后文慧皇后,时人与后世史官皆称赞其为“一代千古贤后”,文慧皇后过世后,其一言一行皆由后人携女官记录在《中宫纪》中,若通读后廷史记,必然知晓文慧皇后十分喜爱侍弄花草,曾编纂过《婆娑录》,里边记载了她自己对花卉的了解、看法,以及四季每时花卉的栽培见解。
常宁宫在太宗时期,那时本朝初定不过二世,高祖皇帝驾崩后,期间又发生了重大政变,才安稳到了太宗朝,前朝如此跌宕,后廷为稳定人心,文慧皇后不似大多皇后,她习惯亲力亲为,等到时机成熟再交给女官打理,常宁宫便是其中之一,本就酷爱花草,可以说在身体可行的情况下,文慧皇后能一整日埋头在常宁宫里栽培,直至身体日渐衰弱的情况下,才放手给女官。
李霖瑾对于高祖父太宗和高祖母文慧皇后,都是通过史书来了解。说来也奇怪,自小到大他也不是第一次逛常宁宫,难道因为今日孩提嬉笑打闹声,让他对这对伉俪情深的一代明君贤后有所感悟吗?甚至遐想他自己过身后史书上又会有怎样的评价?
孩提嬉戏声越来越近了,李霖瑾转头问道:“你听听,是不是曜儿他们的声音?”
易有德忙道:“老奴耳茁,这才听出来是太子殿下的声音。”
李霖瑾也没应声,径直走向声音处,果然瞧见了李曜、元澄、李昀兄妹三人,身旁还有采薇领头的宫女内侍们,一群人围成一团儿,一个看上去年长一些的罗衫宫女在最前面,面向兄妹三人和一众宫人,李曜在人群最前端,他撑着手臂,不让身后众人被罗衫宫女抓到。
众人见建业帝独身来到,连忙下跪行礼,乌压压一群人全匍匐在地,站着的李曜、李昀、元澄格外突兀地向李霖瑾小跑而来。
陪着兄妹三人有一搭没一搭闲聊一二后,李霖瑾看向李曜:“怎么光瞧见你们在这儿戏耍,你们阿娘呢?”
“阿娘忙着呢,还在来仪殿看册。”李昀软乎乎地被抱在李霖瑾怀中,细细回答着。
“看册?”他眼神晦暗不明,放下李昀,向着坤宁宫方向走去。
坤宁宫门外,亦有着不同于常宁宫繁花似锦,这里多半是稀有的、难养活的、不服长安水土的花卉,例如栀子花、鸢尾花、仙客来、琴叶榕、山茶花……自宫外走进宫内,乃至内殿廊庑皆是这类花卉。
每回来坤宁宫,李霖瑾总要调侃知韫:“中宫殿下,倒是矜娇,惯会给圃人出难题。”
*
来仪殿内的知韫听采蓝禀报圣人已至,整愣了一下,才未时,按理他现下应当在太极殿或是宣政殿看奏折、召见大臣诸如此类。
不管了,他自己长腿来的,先接驾再说。
李霖瑾甫一进来仪殿,就见知韫福身行礼,还吩咐采莼叫庖厨送樱桃酪来。
他挥退一干宫人,偌大的殿内只剩他和知韫,“怎么听昀儿那小子说阿韫在看册呢?什么册,让朕也来瞅瞅。”李霖瑾笑得颇有深意。
知韫忍不住嗔他一眼道:“妾是中宫,自然要查看彤册了,要是不时常查看,彤史们可要焦急了。”
你以为我吃味了?知韫忍不住腹诽。
李霖瑾哈哈笑起来:“朕以为阿韫吃味了呢,要是真吃味了,朕就不露均沾了。”说完还对知韫挤眉弄眼。
知韫是真无话可说了只得用两只漂亮的桃花眼瞪他。
心道:外人面前装的多正经,实际上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你可千万要雨露均沾,要是专宠还得了,前朝要把他们夫妻二人从头数落到尾了,宗室也会跟着瞎起哄。
前朝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事例,李霖瑾祖父穆宗,太宗与文慧皇后嫡孙,是人人称赞的圣贤之君,时人赞他颇有太宗之风,可就在他五十岁整寿那日,筵席中一眼就看到了当时杜大夫家的小女儿,一见倾心再难相忘,不顾她已有婚约,宣她入宫,初封贵妃,自此便开始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长达十余年的专宠,因穆宗常常沉迷酒色不顾朝政,他六十七岁这年一场政变,穆宗虽侥幸得胜,可杜妃却长眠于地下。
穆宗宠爱杜贵妃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后世人们感慨一代贤君的陨落,将一切责任推到杜贵妃上,也经此一事,朝堂上下对于君王专宠一事十分警惕,想当年李霖瑾的父亲成宗,喜爱韦德妃,虽然不及穆宗痴迷的程度,可朝堂上下对韦德妃十分苛刻,甚至曾有人谏言要像杜贵妃一样将她处死,以绝后患。
因文慧皇后是知韫高祖母兼高祖姑母,她们直系同宗同源,同样是襄国公嫡长女出身,知韫自小就是长安贵女中的典范,知韫知道自文慧皇后以后,襄国公府每一代嫡长女都被孟氏给予后望,文慧皇后不仅惠及李室皇族,天下女子之典范,更是孟氏的骄傲。
文慧皇后自小怎样受教授学,襄国公府早将流程保存下来,教育着一代一代孟氏女儿,知韫等同辈小娘子在家学里不仅要饱览诗书也学通六艺,知悉史书,记得幼时知韫读《后妃传·杜贵妃篇》,那时知韫就觉得不能什么错都在杜贵妃,便将疑惑抛给孟府长辈,犹记当时众人纷纷不屑着说:“真清妃(杜贵妃后来被迫出家,号真清)若有文慧皇后姑祖母一分贤德,也不至后来朝政风雨飘摇,阿韫可要向文慧皇后看齐,万不可将真清妃混为一谈。”
知韫嘴上应承,她自小最会的就是装模作样,心里最不以为意。
时人最爱比较,在文慧皇后光辉下,人们总爱说“孟公女不愁嫁”,到了穆宗杜贵妃,瞧着杜贵妃娘家兄弟皆封侯拜相,姊妹皆封一品诰命夫人,人们总爱说“杜妃荫兄弟惠姊妹,一女好比九子”,随着穆宗后期政变,文慧皇后与真清妃总被时人拿来比较,以突出文慧皇后贤德,真清妃红颜祸水。
知韫对此只觉众人大多人云亦云,文慧皇后的贡献让知韫十分敬仰,女性力量在文慧皇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杜贵妃,知韫则很欣赏其个性鲜明,不被世俗捆绑。各有各的优点,只不过当今世人更偏爱与敬重文慧皇后那般的才女贤后。
……
李霖瑾俊逸的面庞并没有因为知韫瞪着他而恼怒,伸手一把将知韫揽在怀里,笑着说:“朕就知道皇后宫里风水最养人了,朕在这里可比在紫宸殿舒坦多了。”
“话可不是这么说的,紫宸殿历朝历代君王们理政议事后的内寝,陛下可不能只管舒服,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呢。”知韫适时假贤惠地说。
“中宫说的话自然有理了。”李霖瑾一双丹凤眼威严中满含笑意。
知韫瘪了瘪嘴,出言调笑:“采选事宜一日更近一日,妾不日就该将来仪殿内整顿整顿好迎接新妃到来。”
闻言,李霖瑾丹凤眼满是没了兴趣,故作叹气道:“朕有如此贤后,实乃大兴,新妃不似朕的新妃,倒像是皇后的美人儿。”
帝后说笑间,约莫半个时辰,李霖瑾出了来仪殿,带着来的仪仗内侍回了紫宸殿。
恭送完建业帝,来仪殿又回到李霖瑾来时,按部就班、各司其职。
采莼收拾了李霖瑾吃的一点不剩的樱桃酪,眼中带了微微戏谑,向知韫福了福身道:“瞧着陛下与殿下伉俪情深,奴婢就跟吃了蜜一样。”
“你还不像吃了蜜一样吗?我罚你吃一碗樱桃酪尝尝滋味。”知韫笑着说。
一旁整理文牍的采菘笑了笑,也对着知韫行礼道:“殿下‘罚’了采莼,也别忘了奴婢呀。”
知韫瞥一眼这二人,采莼和采菘都是她在坤宁宫培养起来的心腹,寻常事务于她们做起来自然一等一麻溜,心腹在于培养。
正了正嗓音,知韫说:“好好好,你们瞧着采芙她们现下不在,悄咪咪向我讨奶酪呢,不过,我要问问两位小馋猫,麟德殿的监督可得当了?”
采莼采菘相对笑了笑,皆应是。近日临近采选,是今上登基后的第一次采选,意义非凡,本朝往年在重大事宜前或是重大事宜都习惯于在麟德殿设宴群臣和内外命妇,这也是今上登基后第一次设筵席于麟德殿。
对于知韫来说,先帝朝时,姜太后喜爱知韫也不是说说而已,麟德殿有筵席经常由当时还是太子妃的知韫来打理,故而知韫前四个采字辈的大宫女都曾协助知韫打理过,故而这一次知韫将重任就交给采莼和采菘帮助协理,一是试试这两个丫头可能担负得起责任,二是让这二人更加衷心和感恩戴德。
知韫知道采莼采菘很是认真谨慎,每日都是被知韫派去麟德殿及尚仪局、尚食局打理帮衬。
所以心里很是放心,所以也嘉奖了她们二人一番。
筵席上最忌讳的便是各个仕宦大族之间有龃龉的不能放在一起,哪些家族世代交好有姻亲关系的位置可放一起。
其实本朝仕宦大族都算是比较安稳的,在高祖打江山之前的许多朝代,都因为士族凌驾于皇室之上而引发不可逆的政变、战争、纷争……
我朝从高祖皇帝开始在每一代皇帝努力下,再也没有出现过士族凌架在皇室之上的事件,但是世家大族与寒门之间依然是条巨大的鸿沟,“士庶不通婚”,一般的,朝堂上的巩固支撑大多来自于士宦家族,只不过分大士族或是普通士族,而寒门的官员相对而言高官很少,不过庶族的地位相较曾经的许多朝代已经提高不少。
这些家族关系错综复杂,对此于安排筵席的中宫也算的是个难题。不过太宗和文慧皇后的嫡子高宗的高孝皇后,解决了这一难题,像麟德殿这样宴请百官又有内外命妇的筵席,朝廷官员不必说,都是按制度就坐,难题就出在了内外命妇上,要知道这些命妇来参加筵席不只是吃席这么简单,也如同官员一样,来筵席上促进家族与家族的关系,活络与中宫、太后之间,还有人来结成儿女亲家,地位相当的命妇也会来当媒婆促进姻缘……
高宗的高孝皇后,为了不弄混,特别规定下内外命妇筵席制度:大长公主以下座在东南,太夫人以下位于西南,六尚女官齐至奉迎在皇后身边。
里面未提及内廷妃嫔,不是高孝皇后疏忽了,而是一般重大筵席妃嫔是没资格出席的,只有例如宫中设家宴等此类筵席包括近来的麟德殿筵席能参与,其他的筵席,妃嫔们一概在筵席旁的园子里各自宴饮,不得露面。像外命妇朝见中宫,妃嫔也不能参加筵席。
对于筵席的重要事项,知韫打理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作为长安贵女,又是文慧皇后曾内侄孙女,这些制度、礼节、家族间复杂关系,自小就摸摸透了。
知韫很喜欢当皇后,也很享受于当皇后。就像坤宁宫那些稀有、不好养活的花卉,在坤宁宫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坤宁宫代表国母,是皇室颜面,代表地位与权势,只要中宫有想法,有的是人愿意出主意、花经历、耗时间给中宫满意的答复。
世家大族的主母打理家务不容易,皇后打理内廷也不容易,既然如此,谁不想做中宫呢?反正知韫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