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孩子就这么在一群公公嬷嬷的怀抱中长到了五岁。
五年可以发生很多事,也可以什么都不发生,只是岁月悄悄过,有人脸上生了皱纹,有人身高到了门框。
公公嬷嬷们是前者,小六是后者。
有人提出过想给小六取个名字,但总是不合适。
他们都是一群没什么文化的下贱人,大字不识二三。名字可是要跟着小六一辈子的,不敢耽误了。
年轻的御医也被请教过,回去翻了小半个月书也找不出什么满意的名字。
“等长大了,自己想叫什么叫什么。”众人商议了几个月,最终这么定下来。
但小名可以先取着,钱嫔道:“就叫小六罢。”
小名就是要取个贱名,好养活。
为什么是六这个数字?
钱嫔是有私心的。
按照行次,小六排在第六,当做六公主的。
皇帝膝下可是只有一位德妃娘娘生育三公主,千娇万贵养在景泰宫里头。
小六万一,万一还能认祖归宗,那也是个公主。
木苏抱着小六摇晃着手臂哄睡:“我觉得很好,六六大顺。”
王嬷嬷显然跟钱嫔想到一块了,面色犹豫着是不是应该换一个,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当不成六公主,那就当他们的宝贝疙瘩小六。
于是小六的小名就这么定下来了。
小六五岁能跑能跳能说话,怎么看都是个聪明孩子。
于是另一个让众人头痛的事情诞生了——读书识字。
小六这辈子不可能只活在冷宫里,众人也不希望她只活在冷宫里。
但在这里没办法学也没办法教小六什么以后能用上的技艺。
女红这些嬷嬷们干了一辈子,手上的老茧又厚又糙。小六最怕她们的手,会在她的脸上磨出一种粗粝的痛感。
教给小六然后让小姑娘从小就开始重复一遍她们的人生吗?
可琴棋画酒茶,他们没有那个条件也供不起。
“读书可以。以后一定会用上。”
这话是钱嫔说的。
这位从前的大家闺秀折下院中枯树的树枝,以地为纸,写下了“事理”。
一笔一划,端正风雅。
“明事理,知进退,收痴嗔,早悟因果。”
这话说的一群文盲云里雾里。
钱嫔叹口气,换了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有几个嬷嬷窃窃私语一阵,问:“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那是男人该做的。”
秋天萧瑟,院中枯树无叶,天空被墙箍成四方,有候鸟寥寥经过。
钱嫔一身打了补丁的布衣,年轻时漂亮的脸松垮生了皱纹,梳的整齐的头发有些已经白了。
她站在树下,拿着树枝,脊背笔直,一如很多年前年少时违抗圣意的模样,眼神平静,语气淡淡道:“为了跟男人一样有用。”
冷宫中不少人都知道钱嫔的往事,钱嫔有说这句话的资本。
微风吹过,无人应答。
木苏牵着小六在默然众人中走过来,轻压着小六的背,带着小六跪下,一步一步带着小六向钱嫔行拜师礼。
钱嫔没去扶,端正站着坦然受之,这是应该的。
小六对于先生这个身份的第一印象是会抱着自己玩的钱姨娘要喊夫子。
冷宫三无,无书无笔无纸。
倒也无难,地为纸树枝为笔,先从字开始学起。
四书五经钱嫔从总角学到豆蔻,刻在脑子里倒背如流,等小六字认全了就一句句默出来教。
大抵是福祸相依,小六虽然身体有缺,但于读书一道上小有天资。
坐得住,静得下心。
从开蒙到正式讲学小六比钱嫔以前在宫外见过的大部分孩子快。
小六的课业不算繁重,不需要在私塾或是学堂里坐一整天。只用在吃过午饭休息后坐在大树下,跟着夫子学到日落,便结束了。
学习时冷宫有空闲的公公嬷嬷也会来看,小姑娘表情严肃坐在树底下,拿着树枝在泥地上笔画,有趣的紧。
这看着看着倒有意外之喜,有些人竟也跟着认了字。
五年可以发生很多事,也可以什么都不发生,只是岁月悄悄过,有人脸上生了皱纹,有人身高到了门框。
公公嬷嬷们是前者,小六是后者。
有人提出过想给小六取个名字,但总是不合适。
他们都是一群没什么文化的下贱人,大字不识二三。名字可是要跟着小六一辈子的,不敢耽误了。
年轻的御医也被请教过,回去翻了小半个月书也找不出什么满意的名字。
“等长大了,自己想叫什么叫什么。”众人商议了几个月,最终这么定下来。
但小名可以先取着,钱嫔道:“就叫小六罢。”
小名就是要取个贱名,好养活。
为什么是六这个数字?
钱嫔是有私心的。
按照行次,小六排在第六,当做六公主的。
皇帝膝下可是只有一位德妃娘娘生育三公主,千娇万贵养在景泰宫里头。
小六万一,万一还能认祖归宗,那也是个公主。
木苏抱着小六摇晃着手臂哄睡:“我觉得很好,六六大顺。”
王嬷嬷显然跟钱嫔想到一块了,面色犹豫着是不是应该换一个,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当不成六公主,那就当他们的宝贝疙瘩小六。
于是小六的小名就这么定下来了。
小六五岁能跑能跳能说话,怎么看都是个聪明孩子。
于是另一个让众人头痛的事情诞生了——读书识字。
小六这辈子不可能只活在冷宫里,众人也不希望她只活在冷宫里。
但在这里没办法学也没办法教小六什么以后能用上的技艺。
女红这些嬷嬷们干了一辈子,手上的老茧又厚又糙。小六最怕她们的手,会在她的脸上磨出一种粗粝的痛感。
教给小六然后让小姑娘从小就开始重复一遍她们的人生吗?
可琴棋画酒茶,他们没有那个条件也供不起。
“读书可以。以后一定会用上。”
这话是钱嫔说的。
这位从前的大家闺秀折下院中枯树的树枝,以地为纸,写下了“事理”。
一笔一划,端正风雅。
“明事理,知进退,收痴嗔,早悟因果。”
这话说的一群文盲云里雾里。
钱嫔叹口气,换了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有几个嬷嬷窃窃私语一阵,问:“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那是男人该做的。”
秋天萧瑟,院中枯树无叶,天空被墙箍成四方,有候鸟寥寥经过。
钱嫔一身打了补丁的布衣,年轻时漂亮的脸松垮生了皱纹,梳的整齐的头发有些已经白了。
她站在树下,拿着树枝,脊背笔直,一如很多年前年少时违抗圣意的模样,眼神平静,语气淡淡道:“为了跟男人一样有用。”
冷宫中不少人都知道钱嫔的往事,钱嫔有说这句话的资本。
微风吹过,无人应答。
木苏牵着小六在默然众人中走过来,轻压着小六的背,带着小六跪下,一步一步带着小六向钱嫔行拜师礼。
钱嫔没去扶,端正站着坦然受之,这是应该的。
小六对于先生这个身份的第一印象是会抱着自己玩的钱姨娘要喊夫子。
冷宫三无,无书无笔无纸。
倒也无难,地为纸树枝为笔,先从字开始学起。
四书五经钱嫔从总角学到豆蔻,刻在脑子里倒背如流,等小六字认全了就一句句默出来教。
大抵是福祸相依,小六虽然身体有缺,但于读书一道上小有天资。
坐得住,静得下心。
从开蒙到正式讲学小六比钱嫔以前在宫外见过的大部分孩子快。
小六的课业不算繁重,不需要在私塾或是学堂里坐一整天。只用在吃过午饭休息后坐在大树下,跟着夫子学到日落,便结束了。
学习时冷宫有空闲的公公嬷嬷也会来看,小姑娘表情严肃坐在树底下,拿着树枝在泥地上笔画,有趣的紧。
这看着看着倒有意外之喜,有些人竟也跟着认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