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记得小时候每次路过村委,都能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生男生女都一样。用红色的油漆在米黄色的墙上刷出来的一排齐整的字,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路过的村民。
年幼的胡云看到这排字总感到十分不解,因为在学校里,只有容易出错的地方才会被老师单拎出来写在黑板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
所以,是村里有人总是忘记男孩女孩都一样的吗?胡云问过胡大志。
胡大志看着小胡云也只是笑笑说,你还小,不懂。
后来村委原地推了重盖,那堵黄色的墙也没了。
胡云的印象中小学、初中班里一直都是男生比女生多一些。那么一两次,在班主任需要登记信息的时候,还会提到独女户、二女户,好像是有什么相应的帮扶政策。胡云不懂,大家都在一个班里上学,而且自己和她们一样也是女生,感觉没什么差别,为什么还要额外帮扶呢?是因为觉得女孩家里弱小需要帮扶,还是就因为帮扶了,大家才认为她们是弱者,需要帮忙呢?
但当胡云考上市里高中就不一样了,班里的女生会比男生多一点点,就多几个吧。即使高二文理分班了,胡云所在的理科班男女生数量也是差不多的。给胡云班级上物理课的是一位快退休的老教师,偶尔也会在上课时发出感慨:现在考上高中的女孩子真是越来越多咯。
随着胡云慢慢长大,和胡云生于同一年代的年轻人也逐渐到了适婚的年纪,突然发现女生好少,男生好多。从他们和他们背后的家庭角度来看,一下子大家陷入焦虑,甚至带点恐慌,大概是意识到没有人可以陪他们一起传宗接代了。
相邻的几个村里,甚至是相邻的几个城镇里,一堆男孩子找不到适婚的女孩子去谈婚论嫁。但他们和他们背后的家长又不愿意找外省的,嫌人家外省的女孩子不够温柔、贤惠、持家。
后来,胡云听到村里的人开始抱怨现在结婚女方要的彩礼越来越高了、各种要求也越来越多了。更有甚者,直接开骂:现在的女孩子真拜金,眼里只有钱,男孩子真难。
有些人为了结婚,要完成所谓的传宗接代,甚至起了从越南买新娘的心思,觉得人家“钱少事也少”,还是“买断制”,一劳永逸。结果被一些在外国混迹的中国人骗得裤衩子都不剩,钱都汇到境外去了,报警了都很难追回。说好的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呢?
当你将有些事情做成了买卖,就不要怪其遵循市场规律。现在婚恋市场表面上已经是进入了“女方市场”,女孩子那么少,选择那么多,条件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胡云以为只有她老家才这样,没想到许多地方都有。新闻上就有在报道很多地方男女比例失调,说男生比女生多了近四千万。而且有很多地区还报道了当地青年结婚难的问题,甚至希望国家和政府能出面解决。某些暖被窝专家也就此热点民生新闻提出了各种花式建议。
而胡云听了那些建议之后,真心地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样对大家都好。
产生结婚难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难道不是因为适龄的女性太少吗?
哎,是啊,那你说现在女孩子怎么会那么少呢?
胡云有时候就觉得自己像个幸存者,活下来了,并且好好地长大了,还能读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选择。
但是在庆幸的同时,胡云又会陷入思考和忧伤,这种事,是可以对比的吗?
*
胡云的大伯胡大志和伯母许梅生育了两个男孩,堂哥胡锦鑫,堂弟胡锦焱。
从前,胡大志夫妇两个对家有俩个男孩这件事一直是颇为满意且自豪的。
小时候,胡云总是能听到伯母许梅明里暗里地在劝胡云妈王丽,让王丽再生一个,一个男孩儿哪儿够啊。
许梅自豪地说像自己有两个儿子多好啊,他们长大后要是成家立业了,家里的人会越来越多,之间也能相互扶持,到时候多热闹。
王丽觉得家里有一儿一女,已经很满足了,虽然认可许梅所描绘的场景,甚至有些羡慕,但对第三胎并不做多考虑。这是因为王丽一方面觉得生完两个孩子后,身体真地变差了很多,没那个身体和精力去要老三,另一方估计胡大勇也不会同意。
许梅看着王丽不做声,感觉自己引以为傲的论调没有得到该有的认同,于是就开始阴阳怪气:“云云长大后肯定是要嫁人的,到时候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你家森森在村里万一和别人有个什么矛盾,都没有自家亲兄弟能够在边上撑腰帮忙,多惨啊。而且别人家看你家人少,就想着欺负你。”终于在看到王丽脸色不好后,许梅借口有事,实则满意离开。
当时的胡云想了想在学校里课堂上学的知识,不明白伯母有事了为什么不去找警察,不寻求法律的帮助,咱们不是法治国家吗?但转念一想,胡云又觉得伯母有这样的想法很合理,因为她好像连宪法里规定的男女平等都不知道,更别说遇事要通过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
夫妻两人本来以为只要把俩孩子抚养长大成人,之后就可以美美地含饴弄孙了。但是随着儿子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两个儿子的人生大事却一直没有进展,夫妻两个开始发愁了。
大儿子胡锦鑫,性格斯文内向,不爱说话,比胡云大了5岁,大专毕业后回到离家很近的镇上,在一家水暖厂做文员,工作三四年了。
只是听说胡锦鑫在大专读书期间谈了一个女朋友,但是毕业因为去哪里工作的事情分手了。胡锦鑫希望女孩能和他一起回来找工作,然后结婚。而女朋友因为是家里大姐,她家里人都她让回去找工作,这样便于帮衬家里,照顾弟弟妹妹。两人拉扯之后,不欢而散。
工作后也参加过几次相亲,要么是对方没看上,要么是条件太高,以胡锦鑫的情况和家里的底子根本无法承受,总之是都没有谈成。
小儿子胡锦焱,人如其名,性格外向,做事风风火火,冲动鲁莽,比胡云小一岁,高中毕业就去隔壁省的电器厂,在车间里做零部件安装的工人了。在那个厂里胡锦焱认识了一个年龄相仿、性格直爽的北方女孩,两人很快就谈起了恋爱,结果没谈多久女孩就怀孕了。
两个小年轻很慌张,于是告诉了各自的父母。
大伯家知道这个消息可开心了,让胡锦焱赶紧把女孩带回来养胎,然后结婚待产,就算年龄还差一点才到结婚的法定年龄也没事,也可以先办酒席,过几年再领证。
但是女方的父母听到这个消息可是气炸了,隔着电话就一直在骂胡锦焱是臭流氓,心术不正的坏蛋,让自家女儿去把肚子里的孩子打了赶紧分手,然后回家。
这让夹在中间的两个小年轻更无措、更迷茫了。
而胡锦焱父母听到女方父母这样说,以为女方父母这是在拿乔,就是想要从他们家多拿些彩礼,立即表示绝不惯着,这婚爱结不结。女孩知道胡锦焱父母是这样想的之后,果断拉上小姐妹陪自己去医院做了流产,然后和胡锦焱分手,接着辞了工作,回了老家。
而在经过此事之后,胡锦焱消沉了好一段时间,目前对于恋爱和结婚是提不起什么兴趣了。
眼看着两个儿子年纪越来越大,胡大志夫妇两人是急也不是,不急也不是。在他们心里,让两个儿子成家立业、传宗接代,是他们这辈子最重要的责任和任务。
可是现在不如以前啦,几个村里的女孩本来就不多,然后为数不多的女孩子里还有一些要么去读大学,毕业后直接在城里住下不愿回来,要么直接往城里嫁,结果女孩子就更少了。夫妇两个面对这样的状况越想越气,可又不知道怪谁,就只能骂现在的女孩子势利,说她们的家人嫌贫爱富。
这或许也是正在读大学且和告诉他们谈了一个外省男友的胡云不受大伯夫妻两个待见的众多原因之一?
也许正是因此,在胡云成年后,胡大志每次来胡云家,不论是有事无事,都会顺带劝胡云,同时也会劝胡云的爸爸胡大勇,试图说服胡云在老家相亲,“嫁回来”。
而在遭到明确的拒绝后,特别是这次知道胡云还交了个外省男朋友,胡大志立马打了个电话给在学校的胡云:“你这孩子真不懂事。外面有什么好的,就一直往外跑,也不想想你爸妈怎么办,到时候想去找你一趟多难啊。”
胡云见怪不怪,淡定回答:“我也不是故意的,人家就是外省的,我有什么办法。其他大伯就更不用替我父母担心了,现在交通那么发达,只要有钱有闲,哪儿不能去。”
胡大志无法可说,只能挂掉电话。
年幼的胡云看到这排字总感到十分不解,因为在学校里,只有容易出错的地方才会被老师单拎出来写在黑板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
所以,是村里有人总是忘记男孩女孩都一样的吗?胡云问过胡大志。
胡大志看着小胡云也只是笑笑说,你还小,不懂。
后来村委原地推了重盖,那堵黄色的墙也没了。
胡云的印象中小学、初中班里一直都是男生比女生多一些。那么一两次,在班主任需要登记信息的时候,还会提到独女户、二女户,好像是有什么相应的帮扶政策。胡云不懂,大家都在一个班里上学,而且自己和她们一样也是女生,感觉没什么差别,为什么还要额外帮扶呢?是因为觉得女孩家里弱小需要帮扶,还是就因为帮扶了,大家才认为她们是弱者,需要帮忙呢?
但当胡云考上市里高中就不一样了,班里的女生会比男生多一点点,就多几个吧。即使高二文理分班了,胡云所在的理科班男女生数量也是差不多的。给胡云班级上物理课的是一位快退休的老教师,偶尔也会在上课时发出感慨:现在考上高中的女孩子真是越来越多咯。
随着胡云慢慢长大,和胡云生于同一年代的年轻人也逐渐到了适婚的年纪,突然发现女生好少,男生好多。从他们和他们背后的家庭角度来看,一下子大家陷入焦虑,甚至带点恐慌,大概是意识到没有人可以陪他们一起传宗接代了。
相邻的几个村里,甚至是相邻的几个城镇里,一堆男孩子找不到适婚的女孩子去谈婚论嫁。但他们和他们背后的家长又不愿意找外省的,嫌人家外省的女孩子不够温柔、贤惠、持家。
后来,胡云听到村里的人开始抱怨现在结婚女方要的彩礼越来越高了、各种要求也越来越多了。更有甚者,直接开骂:现在的女孩子真拜金,眼里只有钱,男孩子真难。
有些人为了结婚,要完成所谓的传宗接代,甚至起了从越南买新娘的心思,觉得人家“钱少事也少”,还是“买断制”,一劳永逸。结果被一些在外国混迹的中国人骗得裤衩子都不剩,钱都汇到境外去了,报警了都很难追回。说好的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呢?
当你将有些事情做成了买卖,就不要怪其遵循市场规律。现在婚恋市场表面上已经是进入了“女方市场”,女孩子那么少,选择那么多,条件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胡云以为只有她老家才这样,没想到许多地方都有。新闻上就有在报道很多地方男女比例失调,说男生比女生多了近四千万。而且有很多地区还报道了当地青年结婚难的问题,甚至希望国家和政府能出面解决。某些暖被窝专家也就此热点民生新闻提出了各种花式建议。
而胡云听了那些建议之后,真心地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样对大家都好。
产生结婚难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难道不是因为适龄的女性太少吗?
哎,是啊,那你说现在女孩子怎么会那么少呢?
胡云有时候就觉得自己像个幸存者,活下来了,并且好好地长大了,还能读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选择。
但是在庆幸的同时,胡云又会陷入思考和忧伤,这种事,是可以对比的吗?
*
胡云的大伯胡大志和伯母许梅生育了两个男孩,堂哥胡锦鑫,堂弟胡锦焱。
从前,胡大志夫妇两个对家有俩个男孩这件事一直是颇为满意且自豪的。
小时候,胡云总是能听到伯母许梅明里暗里地在劝胡云妈王丽,让王丽再生一个,一个男孩儿哪儿够啊。
许梅自豪地说像自己有两个儿子多好啊,他们长大后要是成家立业了,家里的人会越来越多,之间也能相互扶持,到时候多热闹。
王丽觉得家里有一儿一女,已经很满足了,虽然认可许梅所描绘的场景,甚至有些羡慕,但对第三胎并不做多考虑。这是因为王丽一方面觉得生完两个孩子后,身体真地变差了很多,没那个身体和精力去要老三,另一方估计胡大勇也不会同意。
许梅看着王丽不做声,感觉自己引以为傲的论调没有得到该有的认同,于是就开始阴阳怪气:“云云长大后肯定是要嫁人的,到时候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你家森森在村里万一和别人有个什么矛盾,都没有自家亲兄弟能够在边上撑腰帮忙,多惨啊。而且别人家看你家人少,就想着欺负你。”终于在看到王丽脸色不好后,许梅借口有事,实则满意离开。
当时的胡云想了想在学校里课堂上学的知识,不明白伯母有事了为什么不去找警察,不寻求法律的帮助,咱们不是法治国家吗?但转念一想,胡云又觉得伯母有这样的想法很合理,因为她好像连宪法里规定的男女平等都不知道,更别说遇事要通过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
夫妻两人本来以为只要把俩孩子抚养长大成人,之后就可以美美地含饴弄孙了。但是随着儿子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两个儿子的人生大事却一直没有进展,夫妻两个开始发愁了。
大儿子胡锦鑫,性格斯文内向,不爱说话,比胡云大了5岁,大专毕业后回到离家很近的镇上,在一家水暖厂做文员,工作三四年了。
只是听说胡锦鑫在大专读书期间谈了一个女朋友,但是毕业因为去哪里工作的事情分手了。胡锦鑫希望女孩能和他一起回来找工作,然后结婚。而女朋友因为是家里大姐,她家里人都她让回去找工作,这样便于帮衬家里,照顾弟弟妹妹。两人拉扯之后,不欢而散。
工作后也参加过几次相亲,要么是对方没看上,要么是条件太高,以胡锦鑫的情况和家里的底子根本无法承受,总之是都没有谈成。
小儿子胡锦焱,人如其名,性格外向,做事风风火火,冲动鲁莽,比胡云小一岁,高中毕业就去隔壁省的电器厂,在车间里做零部件安装的工人了。在那个厂里胡锦焱认识了一个年龄相仿、性格直爽的北方女孩,两人很快就谈起了恋爱,结果没谈多久女孩就怀孕了。
两个小年轻很慌张,于是告诉了各自的父母。
大伯家知道这个消息可开心了,让胡锦焱赶紧把女孩带回来养胎,然后结婚待产,就算年龄还差一点才到结婚的法定年龄也没事,也可以先办酒席,过几年再领证。
但是女方的父母听到这个消息可是气炸了,隔着电话就一直在骂胡锦焱是臭流氓,心术不正的坏蛋,让自家女儿去把肚子里的孩子打了赶紧分手,然后回家。
这让夹在中间的两个小年轻更无措、更迷茫了。
而胡锦焱父母听到女方父母这样说,以为女方父母这是在拿乔,就是想要从他们家多拿些彩礼,立即表示绝不惯着,这婚爱结不结。女孩知道胡锦焱父母是这样想的之后,果断拉上小姐妹陪自己去医院做了流产,然后和胡锦焱分手,接着辞了工作,回了老家。
而在经过此事之后,胡锦焱消沉了好一段时间,目前对于恋爱和结婚是提不起什么兴趣了。
眼看着两个儿子年纪越来越大,胡大志夫妇两人是急也不是,不急也不是。在他们心里,让两个儿子成家立业、传宗接代,是他们这辈子最重要的责任和任务。
可是现在不如以前啦,几个村里的女孩本来就不多,然后为数不多的女孩子里还有一些要么去读大学,毕业后直接在城里住下不愿回来,要么直接往城里嫁,结果女孩子就更少了。夫妇两个面对这样的状况越想越气,可又不知道怪谁,就只能骂现在的女孩子势利,说她们的家人嫌贫爱富。
这或许也是正在读大学且和告诉他们谈了一个外省男友的胡云不受大伯夫妻两个待见的众多原因之一?
也许正是因此,在胡云成年后,胡大志每次来胡云家,不论是有事无事,都会顺带劝胡云,同时也会劝胡云的爸爸胡大勇,试图说服胡云在老家相亲,“嫁回来”。
而在遭到明确的拒绝后,特别是这次知道胡云还交了个外省男朋友,胡大志立马打了个电话给在学校的胡云:“你这孩子真不懂事。外面有什么好的,就一直往外跑,也不想想你爸妈怎么办,到时候想去找你一趟多难啊。”
胡云见怪不怪,淡定回答:“我也不是故意的,人家就是外省的,我有什么办法。其他大伯就更不用替我父母担心了,现在交通那么发达,只要有钱有闲,哪儿不能去。”
胡大志无法可说,只能挂掉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