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个大国,不论从人口和面积都是,那不是蒸发量比降水多的澳大利亚,虽然印度的蒸发量也属于是非常惊人。
人口和面积在加上不错的农业条件,资源储备,抱歉,某大国就是这样,印度还是差了一点。
印度也会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一样缺水,动不动就高温记录的地方,北美是因为寒流南下导致气候不稳定,印度就是季风没来导致不稳定。
英国当然是是重视印度的,不过这一次和平教国家确实是有些太多了,只有一心西化的土耳其没有表态,剩下就全齐了。
这就很难办了,对于一个国家想要成为强国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人口和面积,这一点印度都具备。但和平教世界也不是好惹的,威胁欧洲几个世纪的和平教世界,在一战之前才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覆灭让欧洲喘了一口气,不论是欧美哪一个,都在防止和平教世界再次出现强权。
和平教世界是比印度的基本盘还要大的,虽然没有一个强国做后盾,组织比较松散,但也不能得罪。
这就让英国这种利益广泛的国家不能轻易选边站,艾伦威尔逊在接待印度大使的时候答应帮忙,但面对海湾国家的时候也理解他们对兄弟国家巴基斯坦的支持,然后他就找机会跟着帕梅拉蒙巴顿视察路虎工厂了。
路虎工厂现在保留在英国本土的生产线,仅剩下路虎揽胜生产线,这是路虎品牌当中最为高端的,也是就会抄壳子的艾伦威尔逊,指导出来的高端越野车型,目前已经超过一万辆,帕梅拉蒙巴顿是过去参加庆祝典礼。
路虎卫士大皮卡和路虎发现的产量倒是节节攀升,已经普遍出现在了中东、北非和澳大利亚。
帕梅拉蒙巴顿一边开车一边还有闲心注意翻阅资料的丈夫,“别人家都是男人开车,妻子做副驾驶。”
“我们家恰好相反。”艾伦威尔逊瞄了一眼妻子,很直白的表示自己胃不好,然后继续看欧共体会议的准备事项。
“欧共体的会议事项?有没有和我相关的?”帕梅拉蒙巴顿一点都不见外,想要从丈夫这里知道国家动向。
“本次欧共体一项重要内容,可能就是印度被石油禁运的事和你比较相关,还有一项重大议题,是法国建议提升德国在欧共体的话语权。”艾伦威尔逊收好了文件,“你要知道,欧洲这边除了一个北海石油,剩下是没什么资源的。在面对类似印度的石油禁运的时候,可能碰到的问题更大。”
当然一个北海石油就能把印度的石油储量吊打好几个来回,可也要考虑到欧洲的工业规模,所需要的石油是远远超过印度的。
印度的本身的石油储量,就够二十一世纪的某大国用一年的,缺乏程度堪比拉丁美洲的煤炭储量,处在一个理论上有但实际上没有的境地。
某大国在和印度工业规模大小差不多的时候,本土的石油完全撑得起本国石油需要,而印度后来到这个阶段,进口比例几乎到了百分之八十五,可以说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长远来看,石油的价格肯定会越来越高,某大国发展面临的石油价格暴涨,落在印度的身上只会更加明显,简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二十一世纪印度都没发现多少石油,更何况是六十年代,艾伦威尔逊串通产油国对印度石油禁运,就是想要看看印度面临的情况,同样缺乏资源的欧洲能不能扛得住,英国毕竟已经分摊风险。
“我想起来了,你的产业是不是最近上涨了不少?”艾伦威尔逊询问妻子,石油产业也是帕梅拉蒙巴顿的重要产业,得到印度被石油禁运的利好消息,理论上应该上涨才对。
“涨了几个便士。印度虽然本土没有石油,但需求还远远达不到对世界市场造成波动的地步。面对石油禁运,也就是他们自己一个国家难受吧。”帕梅拉蒙巴顿撇嘴,显然不认为印度具有影响油价的能力,“美国已经在东南亚增兵过十万了,你好像一点都不关心。”
“不就是对德战略大轰炸的复刻么?有什么可以关心的。也就是自由世界实力超过对手,不然像是华盛顿这么干,会要了我们的命。”既然越战已经正式打响了,艾伦威尔逊也就不装了,开始肆无忌惮的嘲笑起来美国。
冷战的局势,就算是某大国和苏联团结一致从没翻脸过,自由世界取得胜利概率也比敌对阵营高。除非印度也变色了,那自由世界就完蛋了。
至于几十年后,只要冷战再次开始,胜利的比这一次还轻松,某大国的工业规模是需要资源支撑的,不是某大国的资源太少,而是工业规模太大了,以工业规模评估是不准确的。
冷战的节奏一旦开始,耗上个几十年,他相信自由世界能够再次取得胜利。
但问题在于美国好像不太愿意付出代价,有点既要也要还要的意思。总想着不付出代价就赢那是不行的,还有一点美国好像也惠不起也不想惠了。
越南战争中的美军,地面部队如同乌克兰,堆在南越死守,空军像是俄罗斯,用炸弹说话,这怎么能够赢的了战争的胜利?
在夫妇二人参加庆典的同时,迪克逊正在和苏联大使维克托,商量印巴战争的走向,莫斯科还是主动询问英国是否要调停这一场战争。
隔了一天,从私人行程上回来的艾伦威尔逊知道了这件事,摇头道,“这才刚刚开始,只有两国没劲的时候才是调停的机会。现在调停的话,两国都会认为自己亏了。我们还是好好准备欧共体会议,等到会议结束之后,估计两边打得差不多了再去调停。就这么回答苏联人就行了。”
涉及到了两个国家的调停,调停地点也是一个问题,放在伦敦苏联肯定不高兴,放在莫斯科英国还不愿意。
地点就这么几个,日内瓦?还是算了。那群苏黎世的地精不配,还是放在斯德哥尔摩比较好。
“那我们就回复莫斯科在等等?”迪克逊说到这询问,“也这么和首相说么?”
“哦,我的天呐,这种事难道我们能隐瞒首相么?不过要强调欧共体会议的重要性。法国正在为德国发声要更大的话语权。”艾伦威尔逊给迪克逊暗示,此欧共体非彼欧共体,这个欧共体是殖民国家报团取暖的产物,演变到了今天就是英法两国都同意,绝不能使用一人一票的欧盟模式。
也不知道欧洲人是不是记吃不记打,波兰就用过一人一否决票的制度,导致波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欧大国,变成了欧洲垫脚布。所幸脱胎于欧洲殖民国家的欧共体没这个东西。目前来说,欧共体可以说是一种民主集中制,理论上大家权利均等,但实际上只要搞定了法国,英国就能主导对英国有利的决议。
德国和日本都是在美国的默认之下压低汇率的国家,从战后到现在,德国已经已经超法国成为欧洲第二。现在越战爆发,美国也有意提升德国的地位,防止在美国在东南亚大打出手的时候,欧洲这边的防御力量出现问题。
不过艾伦威尔逊还是相信法国的,一旦法国把阿尔及利亚彻底消化完毕,还能够夺回来对德国的优势,除非德国统一。
欧共体外长会议照例由拉博·巴特勒参加,艾伦威尔逊心里清楚,首相艾登才是那个把控全局的人。
“英国的外交政策不是你在把控么?我真应该庆幸,你百忙之中还过来看我。”赫本抱着儿子喂奶,但语气总是有这么一丝酸意。
“我也是忙,一有空就心急的过来。”无上权威此刻满脸委屈,把胸脯拍的噼啪作响,表达他对球花的忠心,“哺乳的时候都这么优雅,亲爱的,你就是优雅这个词汇的化身,我相信不会有人反对。”
“就知道说好听的。”赫本放下奶瓶,抱着儿子摇晃着,“我知道你很忙,没有什么可说的。”
“我非常感激这种体谅。”艾伦威尔逊打蛇随棍上,已经吻上了赫本的手背,“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为了和平奔走,还有就是保护欧洲的发展。”
艾伦威尔逊这边处理私事,拉博·巴特勒则在布鲁塞尔大谈欧洲能源依赖问题,欧洲确实没什么能源分布,欧洲应该避免现在印度的情况,有一天被欧洲遇到。
“苏联兴建了一条石油管道,其实我们可以再这条管道的基础之上想想办法,不完全依赖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德国外交部长格哈特·施罗德提及了,苏联在去年完工的友谊管道,认为这是一个分摊风险的办法?
消息从布鲁塞尔传来,艾登为此展开了咨询,思考是不是有风险,艾伦威尔逊则一脸狐疑,坚决反对道,“这会让北海石油的作用降低。”
“可北海石油的产量是有限的。”艾登也有些为难,“法国好像并不反对这样,和德国人是一个态度。”
人口和面积在加上不错的农业条件,资源储备,抱歉,某大国就是这样,印度还是差了一点。
印度也会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一样缺水,动不动就高温记录的地方,北美是因为寒流南下导致气候不稳定,印度就是季风没来导致不稳定。
英国当然是是重视印度的,不过这一次和平教国家确实是有些太多了,只有一心西化的土耳其没有表态,剩下就全齐了。
这就很难办了,对于一个国家想要成为强国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人口和面积,这一点印度都具备。但和平教世界也不是好惹的,威胁欧洲几个世纪的和平教世界,在一战之前才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覆灭让欧洲喘了一口气,不论是欧美哪一个,都在防止和平教世界再次出现强权。
和平教世界是比印度的基本盘还要大的,虽然没有一个强国做后盾,组织比较松散,但也不能得罪。
这就让英国这种利益广泛的国家不能轻易选边站,艾伦威尔逊在接待印度大使的时候答应帮忙,但面对海湾国家的时候也理解他们对兄弟国家巴基斯坦的支持,然后他就找机会跟着帕梅拉蒙巴顿视察路虎工厂了。
路虎工厂现在保留在英国本土的生产线,仅剩下路虎揽胜生产线,这是路虎品牌当中最为高端的,也是就会抄壳子的艾伦威尔逊,指导出来的高端越野车型,目前已经超过一万辆,帕梅拉蒙巴顿是过去参加庆祝典礼。
路虎卫士大皮卡和路虎发现的产量倒是节节攀升,已经普遍出现在了中东、北非和澳大利亚。
帕梅拉蒙巴顿一边开车一边还有闲心注意翻阅资料的丈夫,“别人家都是男人开车,妻子做副驾驶。”
“我们家恰好相反。”艾伦威尔逊瞄了一眼妻子,很直白的表示自己胃不好,然后继续看欧共体会议的准备事项。
“欧共体的会议事项?有没有和我相关的?”帕梅拉蒙巴顿一点都不见外,想要从丈夫这里知道国家动向。
“本次欧共体一项重要内容,可能就是印度被石油禁运的事和你比较相关,还有一项重大议题,是法国建议提升德国在欧共体的话语权。”艾伦威尔逊收好了文件,“你要知道,欧洲这边除了一个北海石油,剩下是没什么资源的。在面对类似印度的石油禁运的时候,可能碰到的问题更大。”
当然一个北海石油就能把印度的石油储量吊打好几个来回,可也要考虑到欧洲的工业规模,所需要的石油是远远超过印度的。
印度的本身的石油储量,就够二十一世纪的某大国用一年的,缺乏程度堪比拉丁美洲的煤炭储量,处在一个理论上有但实际上没有的境地。
某大国在和印度工业规模大小差不多的时候,本土的石油完全撑得起本国石油需要,而印度后来到这个阶段,进口比例几乎到了百分之八十五,可以说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长远来看,石油的价格肯定会越来越高,某大国发展面临的石油价格暴涨,落在印度的身上只会更加明显,简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二十一世纪印度都没发现多少石油,更何况是六十年代,艾伦威尔逊串通产油国对印度石油禁运,就是想要看看印度面临的情况,同样缺乏资源的欧洲能不能扛得住,英国毕竟已经分摊风险。
“我想起来了,你的产业是不是最近上涨了不少?”艾伦威尔逊询问妻子,石油产业也是帕梅拉蒙巴顿的重要产业,得到印度被石油禁运的利好消息,理论上应该上涨才对。
“涨了几个便士。印度虽然本土没有石油,但需求还远远达不到对世界市场造成波动的地步。面对石油禁运,也就是他们自己一个国家难受吧。”帕梅拉蒙巴顿撇嘴,显然不认为印度具有影响油价的能力,“美国已经在东南亚增兵过十万了,你好像一点都不关心。”
“不就是对德战略大轰炸的复刻么?有什么可以关心的。也就是自由世界实力超过对手,不然像是华盛顿这么干,会要了我们的命。”既然越战已经正式打响了,艾伦威尔逊也就不装了,开始肆无忌惮的嘲笑起来美国。
冷战的局势,就算是某大国和苏联团结一致从没翻脸过,自由世界取得胜利概率也比敌对阵营高。除非印度也变色了,那自由世界就完蛋了。
至于几十年后,只要冷战再次开始,胜利的比这一次还轻松,某大国的工业规模是需要资源支撑的,不是某大国的资源太少,而是工业规模太大了,以工业规模评估是不准确的。
冷战的节奏一旦开始,耗上个几十年,他相信自由世界能够再次取得胜利。
但问题在于美国好像不太愿意付出代价,有点既要也要还要的意思。总想着不付出代价就赢那是不行的,还有一点美国好像也惠不起也不想惠了。
越南战争中的美军,地面部队如同乌克兰,堆在南越死守,空军像是俄罗斯,用炸弹说话,这怎么能够赢的了战争的胜利?
在夫妇二人参加庆典的同时,迪克逊正在和苏联大使维克托,商量印巴战争的走向,莫斯科还是主动询问英国是否要调停这一场战争。
隔了一天,从私人行程上回来的艾伦威尔逊知道了这件事,摇头道,“这才刚刚开始,只有两国没劲的时候才是调停的机会。现在调停的话,两国都会认为自己亏了。我们还是好好准备欧共体会议,等到会议结束之后,估计两边打得差不多了再去调停。就这么回答苏联人就行了。”
涉及到了两个国家的调停,调停地点也是一个问题,放在伦敦苏联肯定不高兴,放在莫斯科英国还不愿意。
地点就这么几个,日内瓦?还是算了。那群苏黎世的地精不配,还是放在斯德哥尔摩比较好。
“那我们就回复莫斯科在等等?”迪克逊说到这询问,“也这么和首相说么?”
“哦,我的天呐,这种事难道我们能隐瞒首相么?不过要强调欧共体会议的重要性。法国正在为德国发声要更大的话语权。”艾伦威尔逊给迪克逊暗示,此欧共体非彼欧共体,这个欧共体是殖民国家报团取暖的产物,演变到了今天就是英法两国都同意,绝不能使用一人一票的欧盟模式。
也不知道欧洲人是不是记吃不记打,波兰就用过一人一否决票的制度,导致波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欧大国,变成了欧洲垫脚布。所幸脱胎于欧洲殖民国家的欧共体没这个东西。目前来说,欧共体可以说是一种民主集中制,理论上大家权利均等,但实际上只要搞定了法国,英国就能主导对英国有利的决议。
德国和日本都是在美国的默认之下压低汇率的国家,从战后到现在,德国已经已经超法国成为欧洲第二。现在越战爆发,美国也有意提升德国的地位,防止在美国在东南亚大打出手的时候,欧洲这边的防御力量出现问题。
不过艾伦威尔逊还是相信法国的,一旦法国把阿尔及利亚彻底消化完毕,还能够夺回来对德国的优势,除非德国统一。
欧共体外长会议照例由拉博·巴特勒参加,艾伦威尔逊心里清楚,首相艾登才是那个把控全局的人。
“英国的外交政策不是你在把控么?我真应该庆幸,你百忙之中还过来看我。”赫本抱着儿子喂奶,但语气总是有这么一丝酸意。
“我也是忙,一有空就心急的过来。”无上权威此刻满脸委屈,把胸脯拍的噼啪作响,表达他对球花的忠心,“哺乳的时候都这么优雅,亲爱的,你就是优雅这个词汇的化身,我相信不会有人反对。”
“就知道说好听的。”赫本放下奶瓶,抱着儿子摇晃着,“我知道你很忙,没有什么可说的。”
“我非常感激这种体谅。”艾伦威尔逊打蛇随棍上,已经吻上了赫本的手背,“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为了和平奔走,还有就是保护欧洲的发展。”
艾伦威尔逊这边处理私事,拉博·巴特勒则在布鲁塞尔大谈欧洲能源依赖问题,欧洲确实没什么能源分布,欧洲应该避免现在印度的情况,有一天被欧洲遇到。
“苏联兴建了一条石油管道,其实我们可以再这条管道的基础之上想想办法,不完全依赖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德国外交部长格哈特·施罗德提及了,苏联在去年完工的友谊管道,认为这是一个分摊风险的办法?
消息从布鲁塞尔传来,艾登为此展开了咨询,思考是不是有风险,艾伦威尔逊则一脸狐疑,坚决反对道,“这会让北海石油的作用降低。”
“可北海石油的产量是有限的。”艾登也有些为难,“法国好像并不反对这样,和德国人是一个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