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房地产预言
今天要安利的这篇内容呢,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漫画或动画,而是在2010年-2016年间曾经火爆全网,今天已经成为江湖传说的某个论坛帖子。
这篇帖子的楼主给自己取了个有点奇怪的id名:“kkndme”,他在帖子里详尽地分析了国内房地产市场于2010年的具体情况,并预测了其未来20年的走势。
由于他的视角犀利,分析独到,天涯上的网友便半是敬畏半是玩笑地将其称为“k大”。k大的楼
市预测呢,也就这么成了当时很多白领工薪阶层和炒房客的买房指南。
如今已经是2022年。12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望去,kkndme的房地产预言,竟无一例外地得到了事实的印证。令当时的网民们吵得耳红脖子粗不可开交的,诸如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双轨制、贫富差异等社会问题,如今也并没有经历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反而更为沉重地压在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肩膀之上。
看得人不由唏嘘。
正好,我最近在读兰小欢老师的那本《置身事内》,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想起了这篇帖子,就又把它扒了出来。越看越觉得,由于要靠着政府财政吃饭,国内高校中的学者就算再了解内幕,面对大众的时候,还是得把话说得温柔儒雅、说得遮遮掩掩。
k大的帖子呢,就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了:话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论点是暴论频出,论证是不需要任何数据和证据,和网友间的回帖更是天南海北什么都扯——但好就好在,在匿名论坛里,所有人都在打开天窗说亮话,所有人都在为了自己所坚信的东西而据理力争。
因此,我觉得,k大的这篇帖子,其实远比市面上允许出版的严肃读物有着更多的干货、猛料和诚意(特指国内敏感话题)……虽然从立场上来说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了。但我依旧可以说,看懂了它们,大家就能大致看懂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财政全貌。而看懂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财政全貌后,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原帖很长,其中的大部分东西都没法在这里过审。但好在k大不仅是个经济学博士,也是个中国历史研究爱好者。他在帖子里科普的一些关于古代政治斗争、经济制度、基层行政和八卦故事也非常有趣,所以我就稍微转过来这样一些有关历史的内容,还希望能引起大家对阅读原帖的兴趣w
---
01
任何一个朝代,即使是我们在电影里常看到的奸佞当权,往往政策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执行效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常说,领袖的智慧与执政能力,对国家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朝朱厚照时期,有个太监刘瑾,权势一手遮天,是个典型的奸佞。但他其实是很想做点事情的。
明朝开国时,朱元璋搞了个戍边屯田,相当于现在的军垦,因为军队自给自足,给国家省了大笔
的银子。
但是到了后来,军官们都变成了大地主,霸占了士兵的土地,把士兵当作佃农,依靠盘剥士兵来实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
这是与杀良冒功、贪吃空饷并列齐名的第三大快速发家致富手段。
我们说了刘瑾是个有雄心壮志,很想做点事业的高责任心人士。对于军官霸占士兵田产导致士气低下这件事很看不惯,很不满意。决定坚决打击这种行为。
于是,他下令地方zf清理军官霸占田产的问题。
军官霸占的田产不仅仅是士兵的,更多的是当地老百姓的。
按理说,这应该是个老百姓叫好的政策,而事实上,这是老百姓头上的噩梦。
执行人是谁?地方官。
地方官执行的时候就实在为难了,军官老爷手里都是握着重兵的,你上门还没开口,兵大爷的刀已经架在脖子上了。
可是刘瑾刘老板下达命令的同时,还是要下达任务指标的。
没收的田产有任务指标,以前军官老爷占有的田都不交税,既然清理田产就要交税,交税也有任务指标。
有些地方官比较聪明,不敢找军官大爷收,就摊派给了老百姓,结果老百姓又交田又交税,自然是连活路都没了。
有些地方官脑子不清醒,真的跑去找军官老爷要田要税,结果造成军官勾结宁王造了反,最后刘瑾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我们说,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统治者代表的都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历朝历代的改革都只是为了缓和底层群众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防止因为过激发生极端群体性事件。调控也是为了缓和矛盾,要温水煮青蛙,而不要一把火把青蛙烧死。
02
最早的房产交易,出现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
在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份,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一千三百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价值一百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包括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条带花的围裙。
周厉王三十二年,又发生了一宗土地买卖。这宗土地买卖的交易过程也被刻在青铜器上。
这次记录的是周厉王买地的事,周厉王为扩建王宫,买下一个叫鬲从的人的地,没有立即给钱。鬲从担心周厉王赖账,周厉王派人对鬲从说:“你别怕,我一定会照价付款的,如果我赖账,就让上天罚我被流放好了。”
这是个很毒的誓。周厉王买地花了多少钱,铭文上没写。不过李开周说,有人买地,有人卖地,说明当时除了有土地抵押,还存在土地买卖,房地产市场已经有了雏形。
隋唐时,有个叫窦乂的人,他生在陕西,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爹娘,无依无靠,跟着舅舅一块儿生活。他舅舅是个公务员,住在长安城。
窦乂先通过卖鞋、卖树等生意赚了一些钱,后来有了80万钱的身家,于是开始向房地产行业进军。
当时长安西市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面积不小,有十几亩,闲置七八年了,一直没人买。窦乂把它买了下来,雇人填平,在上面盖了20间店铺,租给波斯胡人做生意,平均每天都收上来几千钱的房租。
再后来,窦乂听说当朝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于是斥资70万钱买下一块地,又花30万钱把这块地建成一片马球场,送给了李晟。李晟很高兴,从此跟窦乂结成死党,有求必应。
有这种靠山保驾护航,窦乂发得更快了,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除了像窦乂这样的开发商,古代的业余开发商还有一些是公务员、退休干部等,甚至官府自己就是开发商。
比如在北宋,中央政府下面就有个专门搞开发的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
这个机构本来只能是修筑城墙和宫殿,后来城墙修得差不多了,宫殿也盖得够豪华了,这个机构就开始转型,开始给中央财政搞创收。
怎么搞创收呢?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请示,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盖好了,有的卖给老百姓,有的赁给老百姓,给国库做了很大贡献。
古代是没有专业的开发商的。做开发商最需要的是钱。买地、买建材、雇人、摆平关系,哪个环节都得花钱。
尤其买地,流动资金不能少,钱不够,就得找同行拆借,或者找银行贷款。古代没有银行,但有钱庄,可是钱庄规模一般很小,即使有一些大型的全国连锁的钱庄,他们也不做开发商的生意,都把钱借给别的老板了。
史料上有这样两个办理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例子,一个是南北朝时候的梁朝郡王萧宏,让人家拿着房契去贷款,一张房契最多只贷给几千钱;
还有一个是明朝嘉庆年间山阴县的一个富户,名叫求仲,最多的一次才贷给15000文。
这点儿钱别说搞开发,吃一顿大餐都不够。
直到民国时期,外国银行纷纷到中国开展业务,开发商们才能贷到大笔的贷款。所以中国的职业开发商直到民国才出现。
古代开发商如果大量囤地,得挨板子。
以唐朝为例。唐玄宗在位时,土地政策里有这么一条:“应给园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贱口五口给一亩,每五口加一亩,……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
意思就是说,政府给老百姓划拨宅基地,划拨的宅基地大小取决于家庭等级和家庭人口,如果是平民家庭,每三口人给一亩宅基;
如果是贱民家庭,每五口人给一亩宅基。
另外,老百姓也可以购买宅基,但是购买的面积有限,不能超过政府规定的指标。
政府规定的指标是多少呢?
平民家庭买地,每三口人,最多只能买一亩宅基;
如果是贱民家庭买地,每五口人,才能买一亩宅基。
在唐朝,商人也属于贱民,再有钱的商人也是贱民,贱民老板去买地,即使是上百口人的大家庭,最多也只能购买20亩地,用这20亩地搞开发,一两年就倒腾光了。
而如果超标大量买地会怎么样呢?
唐朝法律规定:“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
意思是买地超过指标的,得挨板子,每超出一亩指标,挨10大板。
虽然古代开发商没有现如今的开发商这么“牛”,环境和政策对他们都不太有利,但是在拆迁问题上,始终还是开发商们占优势。
就比如窦乂,他就知道要搞房地产,首先得朝上有人,于是傍上了当朝太尉。
古代拆迁过程更为暴力,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要用哪里就用哪里。
当然,在古代,也不乏一些民主的君主。例如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开封外城向外拓展,规划中的新修城墙要占用120户居民的住宅,宋神宗让开封府制定拆迁补偿计划,开封府写报告说,总共需要补偿款两万零六百贯,平均每户至少能拿到补偿款171贯。
03
关于契税、物业税或者房产税,其实也不是现在的创造,或者纯粹的拿来主义。
早在东晋时期,就开始收契税,当时叫“散估”,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据可查的契税。
其后,几乎所有朝代都有契税。
唐初魏征等人写出了房产税的实质:“其实利在剥削也”——当时“剥削”没有现今这么贬义,与“增加财政收入”是一个意思。
从税率上看,东晋税率为4%,隋唐税率是5%,宋代4%,元明清三朝基本是3%。我们现在的契税大户型也是3%。
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在北京宣武门附近买了处房子,他在意大利、葡萄牙、印度都呆过,那些地方并没有“契税”这一说,所以他也没有去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大明律》规定:“凡典买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一半价钱入官。”好在利玛窦同志上面有人,托了户部官吏,最后交了一笔可观的滞纳金了事。
相比之下,“物业税”这税种兴起较晚,而且断断续续。
公元783年,唐德宗向长安城内拥有房产的市民开征物业税,叫作“间架税”,乃是按照房屋的等级和间架计税,上等房屋每年每间缴纳两千文,中等房屋一千,下等房屋五百。
结果民怨载道,当年深秋五万军兵哗变,口号就是“不税汝间架”。
迫于压力,784年唐德宗废止了这个税种,也就是说,中国第一个正规的物业税仅仅活跃了半年就夭折了。
到了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的每一代帝王都曾征收物业税,不过鉴于“间架税”惹过乱子,改叫“屋税”。
北宋物业税不是常设税种。南宋由于军费困难,每年两次向城乡居民征收屋税。
元代,不叫间架税或屋税了,改叫“产钱”,按地基面积征稻米若干或折成钱若干。
明朝,物业税不常设,江浙地区小范围征收过一段,叫“房廊钱”。
清代,物业税也不常设,往往临时征收,比如1676年由于对吴三桂用兵,朝廷财政紧张,康熙下诏“税天下市房”,规定“不论内房多寡,惟计门面间架,每间税银二钱,一年即止。”
算下来,是只对门面房征税,二钱税额相当于两斗大米或七斤白糖的价钱,不多。
总而言之,无论是间架税、屋税、地基钱、产钱、房捐,都是不折不扣的物业税。只不过,它们与国际上通行的物业税是不同的——不是为了调节需求,而是单纯地敛财。
然而,物业税在古代中国并不能成为常设税种,因为这个税是纯粹的苛捐杂税,税又比较重,很容易激化矛盾,直接结果是百姓吃不起饭,太容易导致大规模的农□□动,所以很难持续征收。
04
言及公房和廉租房系统,最是宋朝搞得好。
宋朝原则上不分房,京官无论大小,一律租房居住,宰相那样的高干都是如此。
偶尔有“赐第”,只照顾部级领导和有军功的将军。算起来大家的住房自有率不高。
南宋初年,大量流亡人口涌进杭州,三十平方公里的杭州城一度住了一百万人口,人口密度接近上海浦西。因人多地少房价高,居民普遍租住公房。
除了大规模公房出租,宋朝还有住房救济体制:
一是灾年对租住公房的市民减免房租;
二是政府建房(福田院、居养院)免费安置流民和赤贫民众;
三是修建比公房条件要差的简易房,但是租金更低,堪称“廉租房”。
此外,宋朝还有安济坊——慈善医疗,还有漏泽园——安葬无人认领的尸身,比较有人性。
如果是公务员的话,生在元代也还不错。建国开始,就给半数京官和所有地方官分了房,叫“系官房舍”。一般分不到的市民以自主建房为主导,但是盖房不用买地,政府批给一块官地,然后每月交一次租金,时称“地基钱。”
满人刚进北京那会儿,也给领导们分房子。
一品官二十间,二品官十五间,三品官十二间,四品官十间,五品官七间,六、七品官四间,八品官三间,不入流小军官每人两间。
按照每间十五平方米估算,从一品官的三百平方米、到小军官的三十平方米不等。
廉租房主要由寺观经营。土地由政府划拨,建房资金由民众捐献,房产维护可以从香火钱里冲销,僧尼道士理论上讲不以盈利为目的,再加上信仰需要,正适合执掌这项半慈善业务。
大都市的庙宇常有上千间客房,供应试的学生、出门的商旅和遭了天灾的百姓临时居住。
《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在山西停留一整月,在那永济县普救寺里,莺莺住西厢,张生住东厢,该故事充分说明:在廉租房里也可能发生爱情。
到了明清两代,又多出个廉租房的来源,便是会馆。在这异乡人建立的聚会场所里,客房租金相当便宜。顺治十八年建于北京的漳州会馆,福建人来租住,只象征性地收取租金:每月三文钱!
05
历朝历代,哪朝买房最容易呢?
南北朝最不靠谱,贫富相差极为悬殊,普通居民收入只有几千,房价则是几百万。
谢灵运那样的大财阀“左江右湖,南北二山”,房价都被他们给炒上去了。
唐朝不用说啊,我们都知道“居长安,大不易”,而且士大夫时兴攀比,为了写诗题名好看,非得有个别墅不行。
比如王维有辋川别业,岑参有南溪别业,杜牧有樊川别业,就是白居易本人,后来也在洛阳买了十七亩地,修了个“履道园”。
宋朝文人叶梦得说:“人未有无产而致富者也。有好便田产,可买则买之……勿计厚值。”这话一再被地主老财们重复。
有点闲钱,就买房子置地,不惜一切代价。
明代买房也不是件容易事。
《金瓶梅》第五十六回,西门庆的结义兄弟要买房,朋友帮他算了算帐,“一间门面,一间客座,一间床房,一间厨灶——四间房子是少不得的。论着价银,也得三四千多银子”。
小户型房子,要三四千两银子。而清河县县令,从七品国家公务员,每年薪水不过三百五十两。就是说,就算县长去买房,如果不贪污的话,需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房钱。
明代楼市虚火上延,与攀比之风分不开。尽管明太祖规定,任何人不得超越等级建房,例如居民门窗不得使用朱红油漆;庶民住房不得超过三间;功臣宅邸两边可以保留五丈空地;军民房屋不许建成五间或九间;寺观庵院不得使用斗拱。
但如小说里所说,庶民西门庆“现住着门面五间到底七进的房子”,超标超大发了。
嘉靖年间,大家纷纷打肿脸充胖子,浙江人的房子必须带客厅了,江西人的房子必须带兽头了,江苏人的房子里必须摆上时尚家具和精美古玩了。明朝中叶,北京的地皮已经涨到每亩纹银两千两,就是折成人民币也有好几十万。
这篇帖子的楼主给自己取了个有点奇怪的id名:“kkndme”,他在帖子里详尽地分析了国内房地产市场于2010年的具体情况,并预测了其未来20年的走势。
由于他的视角犀利,分析独到,天涯上的网友便半是敬畏半是玩笑地将其称为“k大”。k大的楼
市预测呢,也就这么成了当时很多白领工薪阶层和炒房客的买房指南。
如今已经是2022年。12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望去,kkndme的房地产预言,竟无一例外地得到了事实的印证。令当时的网民们吵得耳红脖子粗不可开交的,诸如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双轨制、贫富差异等社会问题,如今也并没有经历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反而更为沉重地压在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肩膀之上。
看得人不由唏嘘。
正好,我最近在读兰小欢老师的那本《置身事内》,读着读着就忍不住想起了这篇帖子,就又把它扒了出来。越看越觉得,由于要靠着政府财政吃饭,国内高校中的学者就算再了解内幕,面对大众的时候,还是得把话说得温柔儒雅、说得遮遮掩掩。
k大的帖子呢,就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了:话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论点是暴论频出,论证是不需要任何数据和证据,和网友间的回帖更是天南海北什么都扯——但好就好在,在匿名论坛里,所有人都在打开天窗说亮话,所有人都在为了自己所坚信的东西而据理力争。
因此,我觉得,k大的这篇帖子,其实远比市面上允许出版的严肃读物有着更多的干货、猛料和诚意(特指国内敏感话题)……虽然从立场上来说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了。但我依旧可以说,看懂了它们,大家就能大致看懂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财政全貌。而看懂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财政全貌后,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原帖很长,其中的大部分东西都没法在这里过审。但好在k大不仅是个经济学博士,也是个中国历史研究爱好者。他在帖子里科普的一些关于古代政治斗争、经济制度、基层行政和八卦故事也非常有趣,所以我就稍微转过来这样一些有关历史的内容,还希望能引起大家对阅读原帖的兴趣w
---
01
任何一个朝代,即使是我们在电影里常看到的奸佞当权,往往政策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执行效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常说,领袖的智慧与执政能力,对国家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朝朱厚照时期,有个太监刘瑾,权势一手遮天,是个典型的奸佞。但他其实是很想做点事情的。
明朝开国时,朱元璋搞了个戍边屯田,相当于现在的军垦,因为军队自给自足,给国家省了大笔
的银子。
但是到了后来,军官们都变成了大地主,霸占了士兵的土地,把士兵当作佃农,依靠盘剥士兵来实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
这是与杀良冒功、贪吃空饷并列齐名的第三大快速发家致富手段。
我们说了刘瑾是个有雄心壮志,很想做点事业的高责任心人士。对于军官霸占士兵田产导致士气低下这件事很看不惯,很不满意。决定坚决打击这种行为。
于是,他下令地方zf清理军官霸占田产的问题。
军官霸占的田产不仅仅是士兵的,更多的是当地老百姓的。
按理说,这应该是个老百姓叫好的政策,而事实上,这是老百姓头上的噩梦。
执行人是谁?地方官。
地方官执行的时候就实在为难了,军官老爷手里都是握着重兵的,你上门还没开口,兵大爷的刀已经架在脖子上了。
可是刘瑾刘老板下达命令的同时,还是要下达任务指标的。
没收的田产有任务指标,以前军官老爷占有的田都不交税,既然清理田产就要交税,交税也有任务指标。
有些地方官比较聪明,不敢找军官大爷收,就摊派给了老百姓,结果老百姓又交田又交税,自然是连活路都没了。
有些地方官脑子不清醒,真的跑去找军官老爷要田要税,结果造成军官勾结宁王造了反,最后刘瑾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我们说,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统治者代表的都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历朝历代的改革都只是为了缓和底层群众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防止因为过激发生极端群体性事件。调控也是为了缓和矛盾,要温水煮青蛙,而不要一把火把青蛙烧死。
02
最早的房产交易,出现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
在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份,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一千三百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价值一百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包括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条带花的围裙。
周厉王三十二年,又发生了一宗土地买卖。这宗土地买卖的交易过程也被刻在青铜器上。
这次记录的是周厉王买地的事,周厉王为扩建王宫,买下一个叫鬲从的人的地,没有立即给钱。鬲从担心周厉王赖账,周厉王派人对鬲从说:“你别怕,我一定会照价付款的,如果我赖账,就让上天罚我被流放好了。”
这是个很毒的誓。周厉王买地花了多少钱,铭文上没写。不过李开周说,有人买地,有人卖地,说明当时除了有土地抵押,还存在土地买卖,房地产市场已经有了雏形。
隋唐时,有个叫窦乂的人,他生在陕西,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爹娘,无依无靠,跟着舅舅一块儿生活。他舅舅是个公务员,住在长安城。
窦乂先通过卖鞋、卖树等生意赚了一些钱,后来有了80万钱的身家,于是开始向房地产行业进军。
当时长安西市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面积不小,有十几亩,闲置七八年了,一直没人买。窦乂把它买了下来,雇人填平,在上面盖了20间店铺,租给波斯胡人做生意,平均每天都收上来几千钱的房租。
再后来,窦乂听说当朝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于是斥资70万钱买下一块地,又花30万钱把这块地建成一片马球场,送给了李晟。李晟很高兴,从此跟窦乂结成死党,有求必应。
有这种靠山保驾护航,窦乂发得更快了,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除了像窦乂这样的开发商,古代的业余开发商还有一些是公务员、退休干部等,甚至官府自己就是开发商。
比如在北宋,中央政府下面就有个专门搞开发的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
这个机构本来只能是修筑城墙和宫殿,后来城墙修得差不多了,宫殿也盖得够豪华了,这个机构就开始转型,开始给中央财政搞创收。
怎么搞创收呢?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请示,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盖好了,有的卖给老百姓,有的赁给老百姓,给国库做了很大贡献。
古代是没有专业的开发商的。做开发商最需要的是钱。买地、买建材、雇人、摆平关系,哪个环节都得花钱。
尤其买地,流动资金不能少,钱不够,就得找同行拆借,或者找银行贷款。古代没有银行,但有钱庄,可是钱庄规模一般很小,即使有一些大型的全国连锁的钱庄,他们也不做开发商的生意,都把钱借给别的老板了。
史料上有这样两个办理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例子,一个是南北朝时候的梁朝郡王萧宏,让人家拿着房契去贷款,一张房契最多只贷给几千钱;
还有一个是明朝嘉庆年间山阴县的一个富户,名叫求仲,最多的一次才贷给15000文。
这点儿钱别说搞开发,吃一顿大餐都不够。
直到民国时期,外国银行纷纷到中国开展业务,开发商们才能贷到大笔的贷款。所以中国的职业开发商直到民国才出现。
古代开发商如果大量囤地,得挨板子。
以唐朝为例。唐玄宗在位时,土地政策里有这么一条:“应给园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贱口五口给一亩,每五口加一亩,……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
意思就是说,政府给老百姓划拨宅基地,划拨的宅基地大小取决于家庭等级和家庭人口,如果是平民家庭,每三口人给一亩宅基;
如果是贱民家庭,每五口人给一亩宅基。
另外,老百姓也可以购买宅基,但是购买的面积有限,不能超过政府规定的指标。
政府规定的指标是多少呢?
平民家庭买地,每三口人,最多只能买一亩宅基;
如果是贱民家庭买地,每五口人,才能买一亩宅基。
在唐朝,商人也属于贱民,再有钱的商人也是贱民,贱民老板去买地,即使是上百口人的大家庭,最多也只能购买20亩地,用这20亩地搞开发,一两年就倒腾光了。
而如果超标大量买地会怎么样呢?
唐朝法律规定:“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
意思是买地超过指标的,得挨板子,每超出一亩指标,挨10大板。
虽然古代开发商没有现如今的开发商这么“牛”,环境和政策对他们都不太有利,但是在拆迁问题上,始终还是开发商们占优势。
就比如窦乂,他就知道要搞房地产,首先得朝上有人,于是傍上了当朝太尉。
古代拆迁过程更为暴力,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要用哪里就用哪里。
当然,在古代,也不乏一些民主的君主。例如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开封外城向外拓展,规划中的新修城墙要占用120户居民的住宅,宋神宗让开封府制定拆迁补偿计划,开封府写报告说,总共需要补偿款两万零六百贯,平均每户至少能拿到补偿款171贯。
03
关于契税、物业税或者房产税,其实也不是现在的创造,或者纯粹的拿来主义。
早在东晋时期,就开始收契税,当时叫“散估”,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据可查的契税。
其后,几乎所有朝代都有契税。
唐初魏征等人写出了房产税的实质:“其实利在剥削也”——当时“剥削”没有现今这么贬义,与“增加财政收入”是一个意思。
从税率上看,东晋税率为4%,隋唐税率是5%,宋代4%,元明清三朝基本是3%。我们现在的契税大户型也是3%。
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在北京宣武门附近买了处房子,他在意大利、葡萄牙、印度都呆过,那些地方并没有“契税”这一说,所以他也没有去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大明律》规定:“凡典买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一半价钱入官。”好在利玛窦同志上面有人,托了户部官吏,最后交了一笔可观的滞纳金了事。
相比之下,“物业税”这税种兴起较晚,而且断断续续。
公元783年,唐德宗向长安城内拥有房产的市民开征物业税,叫作“间架税”,乃是按照房屋的等级和间架计税,上等房屋每年每间缴纳两千文,中等房屋一千,下等房屋五百。
结果民怨载道,当年深秋五万军兵哗变,口号就是“不税汝间架”。
迫于压力,784年唐德宗废止了这个税种,也就是说,中国第一个正规的物业税仅仅活跃了半年就夭折了。
到了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的每一代帝王都曾征收物业税,不过鉴于“间架税”惹过乱子,改叫“屋税”。
北宋物业税不是常设税种。南宋由于军费困难,每年两次向城乡居民征收屋税。
元代,不叫间架税或屋税了,改叫“产钱”,按地基面积征稻米若干或折成钱若干。
明朝,物业税不常设,江浙地区小范围征收过一段,叫“房廊钱”。
清代,物业税也不常设,往往临时征收,比如1676年由于对吴三桂用兵,朝廷财政紧张,康熙下诏“税天下市房”,规定“不论内房多寡,惟计门面间架,每间税银二钱,一年即止。”
算下来,是只对门面房征税,二钱税额相当于两斗大米或七斤白糖的价钱,不多。
总而言之,无论是间架税、屋税、地基钱、产钱、房捐,都是不折不扣的物业税。只不过,它们与国际上通行的物业税是不同的——不是为了调节需求,而是单纯地敛财。
然而,物业税在古代中国并不能成为常设税种,因为这个税是纯粹的苛捐杂税,税又比较重,很容易激化矛盾,直接结果是百姓吃不起饭,太容易导致大规模的农□□动,所以很难持续征收。
04
言及公房和廉租房系统,最是宋朝搞得好。
宋朝原则上不分房,京官无论大小,一律租房居住,宰相那样的高干都是如此。
偶尔有“赐第”,只照顾部级领导和有军功的将军。算起来大家的住房自有率不高。
南宋初年,大量流亡人口涌进杭州,三十平方公里的杭州城一度住了一百万人口,人口密度接近上海浦西。因人多地少房价高,居民普遍租住公房。
除了大规模公房出租,宋朝还有住房救济体制:
一是灾年对租住公房的市民减免房租;
二是政府建房(福田院、居养院)免费安置流民和赤贫民众;
三是修建比公房条件要差的简易房,但是租金更低,堪称“廉租房”。
此外,宋朝还有安济坊——慈善医疗,还有漏泽园——安葬无人认领的尸身,比较有人性。
如果是公务员的话,生在元代也还不错。建国开始,就给半数京官和所有地方官分了房,叫“系官房舍”。一般分不到的市民以自主建房为主导,但是盖房不用买地,政府批给一块官地,然后每月交一次租金,时称“地基钱。”
满人刚进北京那会儿,也给领导们分房子。
一品官二十间,二品官十五间,三品官十二间,四品官十间,五品官七间,六、七品官四间,八品官三间,不入流小军官每人两间。
按照每间十五平方米估算,从一品官的三百平方米、到小军官的三十平方米不等。
廉租房主要由寺观经营。土地由政府划拨,建房资金由民众捐献,房产维护可以从香火钱里冲销,僧尼道士理论上讲不以盈利为目的,再加上信仰需要,正适合执掌这项半慈善业务。
大都市的庙宇常有上千间客房,供应试的学生、出门的商旅和遭了天灾的百姓临时居住。
《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在山西停留一整月,在那永济县普救寺里,莺莺住西厢,张生住东厢,该故事充分说明:在廉租房里也可能发生爱情。
到了明清两代,又多出个廉租房的来源,便是会馆。在这异乡人建立的聚会场所里,客房租金相当便宜。顺治十八年建于北京的漳州会馆,福建人来租住,只象征性地收取租金:每月三文钱!
05
历朝历代,哪朝买房最容易呢?
南北朝最不靠谱,贫富相差极为悬殊,普通居民收入只有几千,房价则是几百万。
谢灵运那样的大财阀“左江右湖,南北二山”,房价都被他们给炒上去了。
唐朝不用说啊,我们都知道“居长安,大不易”,而且士大夫时兴攀比,为了写诗题名好看,非得有个别墅不行。
比如王维有辋川别业,岑参有南溪别业,杜牧有樊川别业,就是白居易本人,后来也在洛阳买了十七亩地,修了个“履道园”。
宋朝文人叶梦得说:“人未有无产而致富者也。有好便田产,可买则买之……勿计厚值。”这话一再被地主老财们重复。
有点闲钱,就买房子置地,不惜一切代价。
明代买房也不是件容易事。
《金瓶梅》第五十六回,西门庆的结义兄弟要买房,朋友帮他算了算帐,“一间门面,一间客座,一间床房,一间厨灶——四间房子是少不得的。论着价银,也得三四千多银子”。
小户型房子,要三四千两银子。而清河县县令,从七品国家公务员,每年薪水不过三百五十两。就是说,就算县长去买房,如果不贪污的话,需要十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够房钱。
明代楼市虚火上延,与攀比之风分不开。尽管明太祖规定,任何人不得超越等级建房,例如居民门窗不得使用朱红油漆;庶民住房不得超过三间;功臣宅邸两边可以保留五丈空地;军民房屋不许建成五间或九间;寺观庵院不得使用斗拱。
但如小说里所说,庶民西门庆“现住着门面五间到底七进的房子”,超标超大发了。
嘉靖年间,大家纷纷打肿脸充胖子,浙江人的房子必须带客厅了,江西人的房子必须带兽头了,江苏人的房子里必须摆上时尚家具和精美古玩了。明朝中叶,北京的地皮已经涨到每亩纹银两千两,就是折成人民币也有好几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