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书,还是工作?这是一个问题
简介:
- 编辑推荐 -
★献给所有在念书和工作之间纠结的你。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恰似普洛克路斯忒斯床,把我们每个人磨折;念书还是工作的选择仿佛达摩克利斯剑,始终悬在我们每个人头顶。
★在这部图像小说里,你将遇到一个叫让娜·达冈的自己,这是你经历过、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个人与时代写真。
★记住:如果再有人问你论文写完了没、工作找到了么、什么时候结婚之类的问题,就请TA好好看看这本书。
★番外:如果你恰好想要读博、正在读博、已经博士毕业或肄业,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 内容简介 -
原本是一位年轻初中教师的让娜·达冈,刚刚获得了读博资格!她还在为能进入学术研究的小小世界而沉醉,压根没料到自己闯进了一片怎样艰深的丛林……
在这片丛林中,导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深谙如何躲避焦躁等待其过目自己论文的博士生,而那位博士部的秘书,则在审核材料方面用尽了所有拖沓的本领;在这里,博士生既要在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研讨会上极力吸引大牛的注意,还得在学生爆棚的阶梯教室里拿着低廉的薪水教课。这些都是让娜要面对的,她试图在这些复杂情况下寻找自己的位置。然而,不管是家人,还是那个对读博一点儿也不理解的男友,都让她感到绝望。因此,这篇博士论文最终并未完成,且成了她挥之不去的执念……
这部图像小说以成长小说的形式、用绝妙的幽默手法描绘了当今博士生的日常生活。同让娜一样,他们像追寻存在的意义一般,与自己的研究苦苦纠缠。读完这本书后,你将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或许,你再也不会问他们:“诶,论文写得怎样了?”
投诉
作者简介 ······
- 作者简介 -
蒂菲娜·里维埃尔(Tiphaine Rivière),在巴黎一所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所里读了三年文学博士,并在那儿做了一份行政工作后,开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博客,名为“索邦大学14号办公室”(Le bureau 14 de la Sorbonne),然后,选择了画漫画。
- 译者简介 -
潘霓,1991年生,湖南人,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法语系,2017年硕士毕业于索邦大学法语语言学专业,在决定放弃读博时遇到这本书,就像发现了平行宇宙里的另一个自己,经历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
书接上回,负责本篇安利集子更新事业的鸽子精作者在上个月忙完论文的投稿之后,这个月又一直在搞新研究项目的数据统计和计量分析,所以依然没有怎么花时间精力在寻找和阅读网文上……
这段时间里,我在业余时间里最大的收获,其实应该是去打了HPV疫苗。说来惭愧,出于各种难以抗拒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因为贫穷),我被身边的朋友连续催了快一年的时间,才终于等到合适的时机(主要是指疫苗降价到了每针一千出头),跑到我家附近的卫生院里预约并注射了九价的第一针。
注射疫苗之后的真实体感是很困+很饿。于是我当天在路边的商场狂炫了一顿麦当劳,炫完后回到家倒头就睡,睡到第二天的中午才悠悠转醒。除此之外并无任何不良反应。第二天我学习、工作、举铁、有氧、洗澡等活动一切照常,没有体力不济或精神恍惚的情况发生,注射疫苗的伤口处也没有肿起或作痛。本月的姨妈在注射完疫苗约一周之后准时到来,出血量正常,且没有痛经。
所以总体来说,我还是挺推荐还没打过疫苗的朋友们也来关注一下现在的九价的!因为已经过了hpv疫苗最一票难求的时间点,所以现在预约注射的过程相对来说非常轻松(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家附近医院或卫生所的小程序),价格也已经下降了很多(三针全部打完预计要四千块钱左右,作为预防癌症的手段来说性价比还是高的)。
当然,上述内容归根结底只是我个人接种第一针后的体验分享,不能构成任何临床证据,也不属于医疗建议。如果有朋友觉得这个价格比较难以承受的话,也可以再观望一下,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疫苗肯定是还会进一步降价的。
好啦,讲完关于疫苗的题外话之后,我们回归正题,来讲讲今天向大家推荐的这本实体的图像小说吧。
“图像小说”其实是一个有点拗口又让人难以理解的说法,更能让大家恍然大悟的描述,应该是“漫画”。这是一本改编自作者真实经历的漫画故事。主人公让娜虽然是个看似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法国女性,但她的处境却不会让读者觉得难以共鸣。因为她正也像现在处于屏幕前的你我一样,困扰于一个人生几乎不可逃避的终极问题:
——“我是要继续念书?还是就这样直接工作?”
让娜并不是一个苦于寻找工作的应届生,她已经有了一份可以给她带来收入的工作。那就是在法国的一所中学中担任老师。在她身边的很多人看来,老师都是一份非常不错的职业:有编制(想不到吧?法国也有编制)、工作轻松、适合女性、社会地位高、稳定有保障、人际关系简单、不需要勾心斗角。
但让娜却觉得,她深受这份工作之害,对其已经是忍无可忍。平心而论,老师实在算不上一份轻松的职业:十几岁的青少年堪称是狗憎人嫌,作起妖来往往破坏力巨大,年轻女性面对他们,又能有多少的约束能力和威慑能力呢?在日常生活中免于被非常严重地欺负,对大多数像让娜一样既没强硬的背景、又没强硬的肱二头肌的年轻老师来说,已经是极其幸运的结局了。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法国的官僚主义异常浓厚。这就导致在法国从事教师行业,和在中国的处境非常相似:教师常常会被各种千奇百怪的事情调动起来,成为行政系统完成kpi结果的工具人。可谓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到头来累死累活的是一线的教师,能够升职加薪的确实上头不干实事的官僚。
对下没有教育育人的成就感,还要反过来被欺负和蹂躏;对上没有工作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每天在毫无意义的工作和指标中空转。心怀不甘的让娜觉得,自己其实是优秀的,她不应该满足于自己当前的这种职业处境,而是应该通过学习深造,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向上攀登社会阶梯的机会。
于是,她向一位法国文学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发送了攻读博士的申请,并在之后顺利地进入了法国的一所顶级院校,获得了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来获取一个博士头衔的机会。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开头,而让娜在读博期间努力想要满足毕业要求,获得博士学位的求学生涯,正是这本漫画书的主线剧情。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非常好奇地问我:那么,让娜最后成功地凭借读博的经历改变了人生吗?
我的回答则是:是的,她改变了。但是可能不是以你所想象的那种方式改变的。
具体来说,让娜读博的这个选择,非但没能让她的人生更上一层楼,反而差点完全摧毁了她的整个人生。
那么,让娜具体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在这里,请允许我小小地偷一下懒,在这里引用一下B站UP主“@林拳的精神世界”对让娜遇到的三个主要困难的概括——这位UP是我关注了很久的一名专注于读书内容的自媒体博主,她的视频的选题和视角堪称独出心裁,文案和剪辑也格外的用心有趣,并且人也非常的漂亮!此外,她非常关注文学中的女性视角,做的女性文学专题相当值得一看。我也是因为她的推荐,才对这本漫画产生了莫大的兴趣。非常推荐大家也来关注一下她,并多多点赞投币收藏w
在标题为“黑暗考博故事:别逃避,升学还是还是工作,你真的选好了吗?”的视频中,UP主“@林拳的精神世界”是这样描述让娜读博时遇到的三个主要困难的:
“让娜读博的第一重障碍就是经济层面的障碍,因为她没有能够申请到博士项目的助学金,所以她必须一边做研究,一边依靠打工来维持生计。
“自认为精力超群的让娜给自己在大学里找了两份兼职,第一份兼职是在中世纪文学课上做临时讲师,另一份兼职是在博士部做活动专员。
“这两份工作的服务对象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听上去非常的体面,对不对?但是只有当你实际做过之后,才会发现里面全是坑。
“首先是临时讲师的工作。为了给那些本科生上好四个小时的课,不至于在课堂上被问倒,让那每周都需要花费50个小时去备课。但是作为回报,她却只能领取到极其微薄的酬劳。
“为什么大学敢开这么低的工资呢?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文学博士,如果他们想要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教职,那么他们是非常需要这些精力去点缀他们简历的啊。如果你嫌这份临时讲师的工作工资太低,那么你当然可以去其他地方打工啊,但是那些工作对于你要进入的学术界,是没有加分的,所以对于这份剥削,让娜只能甘之如饴。
“所以让娜又找了第二份工作,这份工作是博士部的活动专员。这个活动专员是干什么的呢?具体来说,就是为各个国家的学术大佬预订酒店、餐厅,并开具酒店和餐厅的发票。
“举个例子,比方说有一些外国的研究者,他们来到法国开研讨会,会后需要下馆子。那么这个时候,就会轮到让娜登场了。将会由她来撰写这份报销声明,某年某月某日,某教授曾在烤猪店吃饭,这有助于他对于维克多,雨果的研究和阐述,诸如此类。”
两份薪资微薄且对研究本身帮助有限的兼职注定会对让娜每天的时间精力造成巨大的挤压,但经济问题远称不上让娜所面临着的最大障碍:
“让娜读博的第二重障碍,是不负责任的博士生导师。
“在故事的一开始,让娜是因为没有办法忍受初中学生的折磨才决心去读书的,但是博士生导师和初中学生相比,其实并没有更好相处。
“让娜的导师叫做卡尔波夫,他是法国卡夫卡研究界首屈一指的专家,但却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师。对于他来说,指导学生的论文,阅读他们所写的那堆在他看来是狗屁不通的东西,是一种极大的折磨。所以糊弄和装死成为了卡尔波夫对待学生的两板斧。
“因为卡尔波夫经常去外国参加学术研讨会,所以那些受他指导的学生,经常会几周甚至几月都没有办法在学校里见到他们的导师——导师和学生没有机会见面,那又怎么指导论文呢?
“除此之外,如果有学生发邮件,他们在邮件里就论文写作中的瓶颈向卡尔波夫提出了问题,那么,这个导师首先采取的一个行动就是装死——假装没有看到。
“如果装死不管用,学生没有放弃的话,他就会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比方说,他会提出一些毫无针对性的意见,来增加学生的文献压力。例如:您提的问题非常切题,显示出您思考问题的巨大进步。对于您近期的研究,我思考了很多。我想,如果详尽地阅读叔本华的原作和相关的评论作品,将为您那些有趣的问题带来解答。
“这个就是一个标准的卡尔波夫式的、对于学生论文的指导。这样回复之后,学生就会去研究叔本华了嘛。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再来烦卡尔波夫了。”
经济上的压力、导师的不支持,这还都只是学业本身所带来的压力。但是学业和生活从来都不是分离的。作为一个成年人,压倒你的东西,往往是生活对你的釜底抽薪:
“让娜读博的第三重障碍,是亲人的不理解和同龄人的压力。
“必须承认,让娜之所以想要读博,其中的确是有虚荣的成分。因为比起前途无望的中学教师,一名探索人类思考边界的博士,显然是一个更加体面的身份。但她显然低估了成为一名研究者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随着让娜逐渐步入30岁,她发现自己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开始有点钱花了,只有自己还活得像一个大考将近的备考生,非常的辛苦,什么都不能做,哪里都不能去,只能窝在狭小的房间里,一边抽烟一边写论文。
“更痛苦的是,露娜身边的几乎所有朋友都不赞成她读博的这个决定。在家庭聚会上,她的弟弟妹妹甚至当着他的面问她说:“你不当初中老师,是因为你害怕长大,害怕承担责任,而读博能让你继续当小孩,这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要怎么回答呢?让娜没有办法回答,因为它不是一个问题,它是一句批评。这真的太折磨了,对不对?
“甚至到了最后,让娜她自己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自己费了那么大的力气,看了3200册的评论书籍,如此痛苦地写出了个卡夫卡的论文,究竟会对谁有益呢?谁又在乎她的研究呢?”
好啦,对这位书评UP主的引述就到此为止了。怎么样?是不是已经开始感到有些窒息了?
但这本书展现出的读博困境,远不止上文提到的这三个主要障碍。还有读博生涯对让娜的外貌、心理,乃至整个人精、气、神的摧残;还有即使同为天涯沦落人,文科博士和理工科博士相比,遭受到的截然不同的区别待遇;还有整个学术圈追捧权力、崇拜权力、虚大于实的风气;还有当时人在这个过程中能清晰意识到的、自己初心的丧失,和为人处事的入乡随俗……
在故事的最后,可能是出于对笔下人物的同情怜悯,也可能是出于要给读者一碗鸡汤的考虑,作者大发慈悲,使得让娜通过了最后的博士答辩,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
但是在现实之中,作为让娜角色原型的作者本人,在进入校园的第三年,便义无反顾地放弃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打算,选择了退学。
退学之后,她开始用漫画的形式来向网友分享自己过去几年间的亲身经历。这些小小的漫画,正是我们今天在这里所看到的,让娜读博故事的雏形。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又对追求更高的学历这件事情是怎么思考的呢?对我自己来说,无论是在听“@林拳的精神世界”这位UP主讲述的时候,还是自己实际阅读这本漫画的时候,都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心有戚戚,和欲哭无泪的共鸣:总体来说,在我读研期间,但凡让娜所遇到的问题,我全都遇到了;但凡让娜所没有遇到的问题,我也都全遇到了。
神奇的是,正是这些书中的让娜所没有遇到的问题,反而是使我发现读博这条看似光辉灿烂的道路,对很多学生来说根本就不可能走通的核心问题所在。
书中的让娜,是一个从事人文学科领域研究的博士生,具体来说,是研究卡夫卡的文学研究者。构成她的境遇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由于从事的是文学研究,让娜在读博期间学习到的任何知识,或者产出的任何成果,都不可能转化为未来可预期的实际收益。因为谁都想象不到,对卡夫卡叙事方式的某一种理论视角到底能对实际的经济生产带来什么具体的帮助。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让娜的选择出了问题。她不应该去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文学博士。同样经历了三年文学博士生涯折磨的作者似乎也是这样想的。在书中,当让娜面临弟弟妹妹毫不留情的质疑和讥讽之时,作者安排了正在攻读理工科博士的让娜表哥出场。与让娜的境遇截然不同,自称拥有一间自己的实验室,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的表哥亚历克斯得到了弟弟妹妹的由衷敬佩和热烈追捧。这个情节被画出来的原因显而易见——作者想要表达不同领域的学者在世俗中所受到的截然不同的待遇,以此进一步刻画让娜所面对的不堪处境。
然而,当我在图书馆里看到这位表哥对自己研究方向的描述之时,我的第一反应却是抑制不住地喷笑出声。
“好家伙,生物狗!”,不能大声说话的我在心里如是默默调侃道:“不知道这位大兄弟,手里的顶刊论文实验结果复现出来了吗?唉,但愿他这辈子都不会遇到华中农业大学那样的课题组……”
让娜最大的不幸在于,她在读博期间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转化成真正的经济效益。但她最大的幸运可能也恰恰在于,她在读博期间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转化成真正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不事生产”的人文学科中,你所能设想的最糟糕的导师,也就是像让娜的导师那样,完全对学生不管不顾、装聋作哑的老油条了。
然而,在一个“有事生产”的学科领域中,当一名导师,发现自己拥有几乎能对学生为所欲为、且不需要给予任何报酬和补偿的巨大权力的时候;当一名学者,能够通过职业运作接触到数量庞大到难以想象的金钱与资源的时候;当一名研究者,发现过高的知识门槛和数据成本让大多数研究的真实性根本无法验证、并且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研究的这种机制弄虚作假的时候……那个名为人性之恶的潘多拉魔盒,岂有不被人打开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读博过程中一切艰难险阻的描述,都仅仅出发于让娜的生活经验,也最终只会回归到让娜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说,这本书探讨的,更多的是个人的选择与幸福的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大家能够切实地理解读博给个人的生活经验造成不幸,这或许能促成阅读过这本漫画的个体,在类似的场景下,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
不过在现实中,就我的亲身经验来看……读博的艰难险阻,往往并不仅限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因为正是在大学这个看似最为干净纯洁的象牙塔里,你才会遇到在外边社会上可能也一辈子都遇不上的、最藏污纳垢的人和事。因为正是在一群最心怀高远、最远离现实、最一路拼搏过来的胜利者之间,你才会看到最为血淋淋的、毫无保留的、不把人当人的原始丛林法则。因为这是一片规避了法律监管,逃避了舆论监督的、名义上的乌托邦。在这里,权力没有被关进笼子里,它自由地随处漫步着。当完全发自个人自觉的良心和道德失效之时,权力就会翩翩而至,贪婪地吞噬掉它所到之处的一切东西。
总之,今天向大家推荐的书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如果你是一个从来没有考虑过在学业上进一步深造、觉得研究生都是群奇怪的人的纯路人,那么,读完这本书后,你将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或许,你再也不会问他们:“诶,论文写得怎样了?”
如果你是一个正像让娜一样苦恼于自己毕业问题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那么,当再有人问你论文写完了没、工作找到了么、什么时候结婚之类的问题时,就请这人好好看看这本书吧。
- 编辑推荐 -
★献给所有在念书和工作之间纠结的你。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恰似普洛克路斯忒斯床,把我们每个人磨折;念书还是工作的选择仿佛达摩克利斯剑,始终悬在我们每个人头顶。
★在这部图像小说里,你将遇到一个叫让娜·达冈的自己,这是你经历过、正在经历或将要经历的个人与时代写真。
★记住:如果再有人问你论文写完了没、工作找到了么、什么时候结婚之类的问题,就请TA好好看看这本书。
★番外:如果你恰好想要读博、正在读博、已经博士毕业或肄业,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 内容简介 -
原本是一位年轻初中教师的让娜·达冈,刚刚获得了读博资格!她还在为能进入学术研究的小小世界而沉醉,压根没料到自己闯进了一片怎样艰深的丛林……
在这片丛林中,导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深谙如何躲避焦躁等待其过目自己论文的博士生,而那位博士部的秘书,则在审核材料方面用尽了所有拖沓的本领;在这里,博士生既要在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研讨会上极力吸引大牛的注意,还得在学生爆棚的阶梯教室里拿着低廉的薪水教课。这些都是让娜要面对的,她试图在这些复杂情况下寻找自己的位置。然而,不管是家人,还是那个对读博一点儿也不理解的男友,都让她感到绝望。因此,这篇博士论文最终并未完成,且成了她挥之不去的执念……
这部图像小说以成长小说的形式、用绝妙的幽默手法描绘了当今博士生的日常生活。同让娜一样,他们像追寻存在的意义一般,与自己的研究苦苦纠缠。读完这本书后,你将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或许,你再也不会问他们:“诶,论文写得怎样了?”
投诉
作者简介 ······
- 作者简介 -
蒂菲娜·里维埃尔(Tiphaine Rivière),在巴黎一所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所里读了三年文学博士,并在那儿做了一份行政工作后,开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博客,名为“索邦大学14号办公室”(Le bureau 14 de la Sorbonne),然后,选择了画漫画。
- 译者简介 -
潘霓,1991年生,湖南人,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法语系,2017年硕士毕业于索邦大学法语语言学专业,在决定放弃读博时遇到这本书,就像发现了平行宇宙里的另一个自己,经历了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
书接上回,负责本篇安利集子更新事业的鸽子精作者在上个月忙完论文的投稿之后,这个月又一直在搞新研究项目的数据统计和计量分析,所以依然没有怎么花时间精力在寻找和阅读网文上……
这段时间里,我在业余时间里最大的收获,其实应该是去打了HPV疫苗。说来惭愧,出于各种难以抗拒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因为贫穷),我被身边的朋友连续催了快一年的时间,才终于等到合适的时机(主要是指疫苗降价到了每针一千出头),跑到我家附近的卫生院里预约并注射了九价的第一针。
注射疫苗之后的真实体感是很困+很饿。于是我当天在路边的商场狂炫了一顿麦当劳,炫完后回到家倒头就睡,睡到第二天的中午才悠悠转醒。除此之外并无任何不良反应。第二天我学习、工作、举铁、有氧、洗澡等活动一切照常,没有体力不济或精神恍惚的情况发生,注射疫苗的伤口处也没有肿起或作痛。本月的姨妈在注射完疫苗约一周之后准时到来,出血量正常,且没有痛经。
所以总体来说,我还是挺推荐还没打过疫苗的朋友们也来关注一下现在的九价的!因为已经过了hpv疫苗最一票难求的时间点,所以现在预约注射的过程相对来说非常轻松(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家附近医院或卫生所的小程序),价格也已经下降了很多(三针全部打完预计要四千块钱左右,作为预防癌症的手段来说性价比还是高的)。
当然,上述内容归根结底只是我个人接种第一针后的体验分享,不能构成任何临床证据,也不属于医疗建议。如果有朋友觉得这个价格比较难以承受的话,也可以再观望一下,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疫苗肯定是还会进一步降价的。
好啦,讲完关于疫苗的题外话之后,我们回归正题,来讲讲今天向大家推荐的这本实体的图像小说吧。
“图像小说”其实是一个有点拗口又让人难以理解的说法,更能让大家恍然大悟的描述,应该是“漫画”。这是一本改编自作者真实经历的漫画故事。主人公让娜虽然是个看似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法国女性,但她的处境却不会让读者觉得难以共鸣。因为她正也像现在处于屏幕前的你我一样,困扰于一个人生几乎不可逃避的终极问题:
——“我是要继续念书?还是就这样直接工作?”
让娜并不是一个苦于寻找工作的应届生,她已经有了一份可以给她带来收入的工作。那就是在法国的一所中学中担任老师。在她身边的很多人看来,老师都是一份非常不错的职业:有编制(想不到吧?法国也有编制)、工作轻松、适合女性、社会地位高、稳定有保障、人际关系简单、不需要勾心斗角。
但让娜却觉得,她深受这份工作之害,对其已经是忍无可忍。平心而论,老师实在算不上一份轻松的职业:十几岁的青少年堪称是狗憎人嫌,作起妖来往往破坏力巨大,年轻女性面对他们,又能有多少的约束能力和威慑能力呢?在日常生活中免于被非常严重地欺负,对大多数像让娜一样既没强硬的背景、又没强硬的肱二头肌的年轻老师来说,已经是极其幸运的结局了。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法国的官僚主义异常浓厚。这就导致在法国从事教师行业,和在中国的处境非常相似:教师常常会被各种千奇百怪的事情调动起来,成为行政系统完成kpi结果的工具人。可谓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到头来累死累活的是一线的教师,能够升职加薪的确实上头不干实事的官僚。
对下没有教育育人的成就感,还要反过来被欺负和蹂躏;对上没有工作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每天在毫无意义的工作和指标中空转。心怀不甘的让娜觉得,自己其实是优秀的,她不应该满足于自己当前的这种职业处境,而是应该通过学习深造,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向上攀登社会阶梯的机会。
于是,她向一位法国文学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发送了攻读博士的申请,并在之后顺利地进入了法国的一所顶级院校,获得了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来获取一个博士头衔的机会。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开头,而让娜在读博期间努力想要满足毕业要求,获得博士学位的求学生涯,正是这本漫画书的主线剧情。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非常好奇地问我:那么,让娜最后成功地凭借读博的经历改变了人生吗?
我的回答则是:是的,她改变了。但是可能不是以你所想象的那种方式改变的。
具体来说,让娜读博的这个选择,非但没能让她的人生更上一层楼,反而差点完全摧毁了她的整个人生。
那么,让娜具体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在这里,请允许我小小地偷一下懒,在这里引用一下B站UP主“@林拳的精神世界”对让娜遇到的三个主要困难的概括——这位UP是我关注了很久的一名专注于读书内容的自媒体博主,她的视频的选题和视角堪称独出心裁,文案和剪辑也格外的用心有趣,并且人也非常的漂亮!此外,她非常关注文学中的女性视角,做的女性文学专题相当值得一看。我也是因为她的推荐,才对这本漫画产生了莫大的兴趣。非常推荐大家也来关注一下她,并多多点赞投币收藏w
在标题为“黑暗考博故事:别逃避,升学还是还是工作,你真的选好了吗?”的视频中,UP主“@林拳的精神世界”是这样描述让娜读博时遇到的三个主要困难的:
“让娜读博的第一重障碍就是经济层面的障碍,因为她没有能够申请到博士项目的助学金,所以她必须一边做研究,一边依靠打工来维持生计。
“自认为精力超群的让娜给自己在大学里找了两份兼职,第一份兼职是在中世纪文学课上做临时讲师,另一份兼职是在博士部做活动专员。
“这两份工作的服务对象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听上去非常的体面,对不对?但是只有当你实际做过之后,才会发现里面全是坑。
“首先是临时讲师的工作。为了给那些本科生上好四个小时的课,不至于在课堂上被问倒,让那每周都需要花费50个小时去备课。但是作为回报,她却只能领取到极其微薄的酬劳。
“为什么大学敢开这么低的工资呢?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文学博士,如果他们想要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教职,那么他们是非常需要这些精力去点缀他们简历的啊。如果你嫌这份临时讲师的工作工资太低,那么你当然可以去其他地方打工啊,但是那些工作对于你要进入的学术界,是没有加分的,所以对于这份剥削,让娜只能甘之如饴。
“所以让娜又找了第二份工作,这份工作是博士部的活动专员。这个活动专员是干什么的呢?具体来说,就是为各个国家的学术大佬预订酒店、餐厅,并开具酒店和餐厅的发票。
“举个例子,比方说有一些外国的研究者,他们来到法国开研讨会,会后需要下馆子。那么这个时候,就会轮到让娜登场了。将会由她来撰写这份报销声明,某年某月某日,某教授曾在烤猪店吃饭,这有助于他对于维克多,雨果的研究和阐述,诸如此类。”
两份薪资微薄且对研究本身帮助有限的兼职注定会对让娜每天的时间精力造成巨大的挤压,但经济问题远称不上让娜所面临着的最大障碍:
“让娜读博的第二重障碍,是不负责任的博士生导师。
“在故事的一开始,让娜是因为没有办法忍受初中学生的折磨才决心去读书的,但是博士生导师和初中学生相比,其实并没有更好相处。
“让娜的导师叫做卡尔波夫,他是法国卡夫卡研究界首屈一指的专家,但却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师。对于他来说,指导学生的论文,阅读他们所写的那堆在他看来是狗屁不通的东西,是一种极大的折磨。所以糊弄和装死成为了卡尔波夫对待学生的两板斧。
“因为卡尔波夫经常去外国参加学术研讨会,所以那些受他指导的学生,经常会几周甚至几月都没有办法在学校里见到他们的导师——导师和学生没有机会见面,那又怎么指导论文呢?
“除此之外,如果有学生发邮件,他们在邮件里就论文写作中的瓶颈向卡尔波夫提出了问题,那么,这个导师首先采取的一个行动就是装死——假装没有看到。
“如果装死不管用,学生没有放弃的话,他就会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比方说,他会提出一些毫无针对性的意见,来增加学生的文献压力。例如:您提的问题非常切题,显示出您思考问题的巨大进步。对于您近期的研究,我思考了很多。我想,如果详尽地阅读叔本华的原作和相关的评论作品,将为您那些有趣的问题带来解答。
“这个就是一个标准的卡尔波夫式的、对于学生论文的指导。这样回复之后,学生就会去研究叔本华了嘛。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再来烦卡尔波夫了。”
经济上的压力、导师的不支持,这还都只是学业本身所带来的压力。但是学业和生活从来都不是分离的。作为一个成年人,压倒你的东西,往往是生活对你的釜底抽薪:
“让娜读博的第三重障碍,是亲人的不理解和同龄人的压力。
“必须承认,让娜之所以想要读博,其中的确是有虚荣的成分。因为比起前途无望的中学教师,一名探索人类思考边界的博士,显然是一个更加体面的身份。但她显然低估了成为一名研究者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随着让娜逐渐步入30岁,她发现自己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开始有点钱花了,只有自己还活得像一个大考将近的备考生,非常的辛苦,什么都不能做,哪里都不能去,只能窝在狭小的房间里,一边抽烟一边写论文。
“更痛苦的是,露娜身边的几乎所有朋友都不赞成她读博的这个决定。在家庭聚会上,她的弟弟妹妹甚至当着他的面问她说:“你不当初中老师,是因为你害怕长大,害怕承担责任,而读博能让你继续当小孩,这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要怎么回答呢?让娜没有办法回答,因为它不是一个问题,它是一句批评。这真的太折磨了,对不对?
“甚至到了最后,让娜她自己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自己费了那么大的力气,看了3200册的评论书籍,如此痛苦地写出了个卡夫卡的论文,究竟会对谁有益呢?谁又在乎她的研究呢?”
好啦,对这位书评UP主的引述就到此为止了。怎么样?是不是已经开始感到有些窒息了?
但这本书展现出的读博困境,远不止上文提到的这三个主要障碍。还有读博生涯对让娜的外貌、心理,乃至整个人精、气、神的摧残;还有即使同为天涯沦落人,文科博士和理工科博士相比,遭受到的截然不同的区别待遇;还有整个学术圈追捧权力、崇拜权力、虚大于实的风气;还有当时人在这个过程中能清晰意识到的、自己初心的丧失,和为人处事的入乡随俗……
在故事的最后,可能是出于对笔下人物的同情怜悯,也可能是出于要给读者一碗鸡汤的考虑,作者大发慈悲,使得让娜通过了最后的博士答辩,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
但是在现实之中,作为让娜角色原型的作者本人,在进入校园的第三年,便义无反顾地放弃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打算,选择了退学。
退学之后,她开始用漫画的形式来向网友分享自己过去几年间的亲身经历。这些小小的漫画,正是我们今天在这里所看到的,让娜读博故事的雏形。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又对追求更高的学历这件事情是怎么思考的呢?对我自己来说,无论是在听“@林拳的精神世界”这位UP主讲述的时候,还是自己实际阅读这本漫画的时候,都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心有戚戚,和欲哭无泪的共鸣:总体来说,在我读研期间,但凡让娜所遇到的问题,我全都遇到了;但凡让娜所没有遇到的问题,我也都全遇到了。
神奇的是,正是这些书中的让娜所没有遇到的问题,反而是使我发现读博这条看似光辉灿烂的道路,对很多学生来说根本就不可能走通的核心问题所在。
书中的让娜,是一个从事人文学科领域研究的博士生,具体来说,是研究卡夫卡的文学研究者。构成她的境遇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由于从事的是文学研究,让娜在读博期间学习到的任何知识,或者产出的任何成果,都不可能转化为未来可预期的实际收益。因为谁都想象不到,对卡夫卡叙事方式的某一种理论视角到底能对实际的经济生产带来什么具体的帮助。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让娜的选择出了问题。她不应该去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文学博士。同样经历了三年文学博士生涯折磨的作者似乎也是这样想的。在书中,当让娜面临弟弟妹妹毫不留情的质疑和讥讽之时,作者安排了正在攻读理工科博士的让娜表哥出场。与让娜的境遇截然不同,自称拥有一间自己的实验室,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的表哥亚历克斯得到了弟弟妹妹的由衷敬佩和热烈追捧。这个情节被画出来的原因显而易见——作者想要表达不同领域的学者在世俗中所受到的截然不同的待遇,以此进一步刻画让娜所面对的不堪处境。
然而,当我在图书馆里看到这位表哥对自己研究方向的描述之时,我的第一反应却是抑制不住地喷笑出声。
“好家伙,生物狗!”,不能大声说话的我在心里如是默默调侃道:“不知道这位大兄弟,手里的顶刊论文实验结果复现出来了吗?唉,但愿他这辈子都不会遇到华中农业大学那样的课题组……”
让娜最大的不幸在于,她在读博期间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转化成真正的经济效益。但她最大的幸运可能也恰恰在于,她在读博期间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无法转化成真正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不事生产”的人文学科中,你所能设想的最糟糕的导师,也就是像让娜的导师那样,完全对学生不管不顾、装聋作哑的老油条了。
然而,在一个“有事生产”的学科领域中,当一名导师,发现自己拥有几乎能对学生为所欲为、且不需要给予任何报酬和补偿的巨大权力的时候;当一名学者,能够通过职业运作接触到数量庞大到难以想象的金钱与资源的时候;当一名研究者,发现过高的知识门槛和数据成本让大多数研究的真实性根本无法验证、并且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研究的这种机制弄虚作假的时候……那个名为人性之恶的潘多拉魔盒,岂有不被人打开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读博过程中一切艰难险阻的描述,都仅仅出发于让娜的生活经验,也最终只会回归到让娜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说,这本书探讨的,更多的是个人的选择与幸福的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大家能够切实地理解读博给个人的生活经验造成不幸,这或许能促成阅读过这本漫画的个体,在类似的场景下,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
不过在现实中,就我的亲身经验来看……读博的艰难险阻,往往并不仅限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因为正是在大学这个看似最为干净纯洁的象牙塔里,你才会遇到在外边社会上可能也一辈子都遇不上的、最藏污纳垢的人和事。因为正是在一群最心怀高远、最远离现实、最一路拼搏过来的胜利者之间,你才会看到最为血淋淋的、毫无保留的、不把人当人的原始丛林法则。因为这是一片规避了法律监管,逃避了舆论监督的、名义上的乌托邦。在这里,权力没有被关进笼子里,它自由地随处漫步着。当完全发自个人自觉的良心和道德失效之时,权力就会翩翩而至,贪婪地吞噬掉它所到之处的一切东西。
总之,今天向大家推荐的书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如果你是一个从来没有考虑过在学业上进一步深造、觉得研究生都是群奇怪的人的纯路人,那么,读完这本书后,你将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或许,你再也不会问他们:“诶,论文写得怎样了?”
如果你是一个正像让娜一样苦恼于自己毕业问题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那么,当再有人问你论文写完了没、工作找到了么、什么时候结婚之类的问题时,就请这人好好看看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