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堪彻底攀上了萧吟的脸。辞官吗?他定定地看着沈牧仪,脑中走马观花地想过许多事。
——还不过是五六岁的小孩儿时,有一个夏季,他还是没能变得像后来那样喜怒不形于色。仗着萧玺的宠爱,很是任性妄为,有时候连教书的太傅都拿他没办法。
太傅觉得他学习的态度太不端正,很大可能是因为少了个人陪同。这一间书房里成天就只有教书的和习书的两个人,便像是所有人都围着他转。叫小太子有恃无恐地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好的人。
那倘若,再来一个人呢?
太傅这样想了个法子,便向萧玺递了个折子奏报这件事。
原本觉得萧吟年纪还小,知道不了什么消息,想着由他们来从百官之子中挑选最为稳妥。哪想的不知道是哪个怀着鬼心思的人,悄悄向萧吟透露了这桩事。
小太子知道了顿时怒气冲天,风风火火地就冲进了清和殿。
清和殿里的萧玺已经生了白发,他看着自己这个年幼的儿子,这一生来所有的狠戾都化作了柔情。
不仅不怪他坏了规矩,还笑呵呵地问:“是哪个不长眼的惹到我们阿吟了?这般气呼呼的,衬得脸都大了一圈。”
小太子并不理会自己父亲的调侃,他稚气的奶音弥荡在清和殿里:“父皇,我不要你们给我选什么伴读的!”
哪个虎父都不会纵容自己的孩子变得无能的,萧吟不愿意好好读书的事早已成了萧玺心里的愁事,他当即收起了自己的和颜悦色:“阿吟,这桩事父皇可不能答应你。”
萧玺板起脸来的样子其实挺吓人的,小萧吟悄悄咽了口口水,却还是梗着脖子道:“那、那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来,也要是我自己选的!”
萧玺微微露出了一抹笑:“这倒是可以。”
“那我们阿吟要选谁呢?”
选谁呢?小太子的脸皱成了一个包子,他成日呆在皇宫里不曾出过,能见过的人来来回回也不过那几个。
太傅的孩子太过木讷,他不喜欢;曹甫家的那个看起来太傻了,动不动就一惊一乍的,放在身边指不定哪天能被他吓死,他也不要;文家的太小了……
这家的不要,那家的有些嫌弃。小太子纠结良久的脑子忽然闪过了前不久刚见过的一个人。
那个人同自己一道被捆在废殿里,冷风呼呼地从那个破了的口子里灌进来。小萧吟看他被冻得瑟瑟发抖,却硬是扛着不离开。
他单薄的身子挡去了大半的寒冷,让小萧吟一点儿都感受不到那天急降的温度有多刺骨。
两个人都被那场雨淋湿了,小萧吟偏头打了个喷嚏,揉搓着自己的鼻子,转头又看向他:“喂,你叫什么?是哪家官员的孩子?”
这个人看起来像是与他年纪差不多大,那会儿酡红已经覆盖了他雪糯的脸,显然已经烧上了。
一样稚气的声音却透着与小太子不一样的沉稳:“禀、禀太子殿下,小臣……小臣姓沈,名牧仪,是新任兵部尚书之子。”
他身上有股不符他长相的老成,同萧吟之前见过的所有官员之子都不一样。如此端正的介绍让萧吟一下子没忍住,笑了出来:“喂,你可真是……”
真是有趣。
“沈牧仪。”萧吟仰起了脸朝萧玺道,“父皇,我听闻兵部尚书有个孩子,叫沈牧仪对吧?我要他来当我的伴读!”
“沈牧仪吗?”萧玺只是这样重复道。
夏季的雷忽然砸了下来,劈头盖脸地砸在清和殿外。小太子猝不及防被吓了一跳,侧身皱眉看向外边儿。
“又打雷了……真是讨厌。”
后来,萧玺并没有否决萧吟的要求。在家中边喝药边温书的沈牧仪就那样接到了宫中来的诏书,他成了太子的伴读,书从太傅。
或许人真的需要在比较中长进,他的到来果然达到了太傅预期中的效果,小太子变乖了许多,也上进了许多。
捧读诗书的太子时常会打量自己的伴读,他发现这个小伴读真是个药罐子,每天早上要喝药,中午要喝药,就连晚上也要。
他发现小伴读的年纪竟然要比自己小些,他还发现,小伴读有个姐姐,时常会与小伴读家的车夫一道来,等在宫门外,接他一起回家。
他不由自主地开始关注他们。沈牧仪彬彬有礼,很适合当朋友。他的姐姐也很好,知书达理,长得也好看,好像叫做沈敛烟?就连名字都是好听的。
那时候的他年纪太小了,很多心思都藏不住,萧玺很快就发现了他的不对劲。他把萧吟叫到了自己的面前,语重心长道:“阿吟,你近来似乎对沈家的那两个孩子,很是关注。”
犹如做贼心虚的人一下被抓住了脊骨,萧吟登时站直,结巴道:“我、我、我没有!只是一个伴读和一个伴读的姐姐而已,我为什么要关注他们?!”
而萧玺只是顺着萧吟的脑袋抚摸,有一下没一下的:“阿吟,日后你终归会是这片皇土的主人,沈家的两个孩子不论多出色,都只会是我们的臣子。君臣有别,成不了朋友,更没有什么爱情可言。”
“父皇,你在说什么?”
“不要过多的把感情放在那两个孩子身上,阿吟,这个位子会改变许多事的。”
“父皇……我不懂。”
“你不需要懂,只要记住便好了。”
……
萧吟最终把以往的记忆停在了那个萧玺教导的日子里,他看着案几上玔歧军的令牌,一手忽然遮住了自己的眼睛。
露出的嘴角上扬着没有笑意的弧度,他终于懂了所谓的“君臣有别”——友谊只存在于立场相同的时刻。
“沈牧仪。”他的语调有一丝颤抖,许多话涌到嘴边没能说出来,只剩下一句问语,“为什么。”
没有人不明白“辞官”之下的原因,萧吟心中更是清楚。
他的脑子有些混乱,明明“警惕”是他先起的,明明“问责”也是他开的口,明明一切都如他所愿地发展,心却变得有些空空的。
他全都明白,可他仍旧这么问道。即便他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帝王,也不可能否决沈牧仪辞官的请求。
于是他只能问一句“为什么”,就像是如今两人之间,唯有这样不清不楚的话,才能拖延一些变了的局面。
沈牧仪抬头看着他,良久才说:“没为什么的,这个世界为人臣是一种风光,为布衣又是另一种风光。小时候,我随师父各处走走,见过了诸多百姓之苦,那才产生了要保家卫国的念头。”
“而如今我是将军,卫国之责已在我身上,如若有一天,所有的人和事都安定下来了,我想,我就做个无事一身轻的闲散农夫也不错。”
“不一样的风光太多了,我更想多领略领略。”
萧吟放下了捂眼的手,他看上去隐隐有些失魂落魄,眼眸垂着,就看着眼前的令牌。
他虽是萧玺宠爱的太子,年幼继位,暗中虎视眈眈的人却一点儿也不必别的少。多的是王公大臣要他手中的东西,于是玔歧军便只能借着沈牧仪的名头养着。
从前朝上,薛如昇反串着挑拨的时候,一点儿都不吝啬以“沈家兵权过大”为由来推顺文迹渊去往磐石关。
彼时萧吟是暗中嗤笑这个由头站不住脚的,沈家兵权大不大、有没有野心,这些他最清楚不过了。
可他确实高估了自己,所有的平静都在他得知柳静姝的身份后,被打破了。
他时常在严潘的嘴里听见沈牧仪与柳静姝在一起的场景,他并不想过多探究柳静姝这个人,只是常常,他会在看见沈牧仪的时候出神。
他会想:如果有一天,那个叫做柳静姝的女子动了夺权的心思,沈牧仪又会站在谁的身后,做那个冲锋陷阵的将领。
萧吟惶恐地后知后觉,他并不能毅然决然地断定沈牧仪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焦躁伴随着遥安的这一场疫灾一并向他袭去,一具具尸体、一行行赤字都让他在清和殿的步伐变得愈加急切。
而那个夜晚,他听到了柳静姝的求见。
萧吟在龙椅上往下看去,恍惚间竟觉得柳静姝身上渡了一层明黄,台阶的距离根本不足以让他像从前那样高高在上。
他看着这个姑娘举着手中的那瓶药,胸有成竹地讲着从磐石关开始的一切,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比起金韫,比起他,柳静姝好像才更像是所谓的天下之主。而他们就像是割据一方的藩王,画地为牢,妄称一方。
就连这场疫灾,他的某些害怕也只是在害怕百年之后的史册里,他被描绘成了一个识人不清、政绩不明的庸君。
他真的关心遥安的百姓吗?萧吟问自己。
他得不出答案,心中的慌意被扩大开来。他问柳静姝:“柳姑娘如此心细,若这瓶药真能解这疫灾之急,你便成了遥安的救主。”
烟火闪烁在他的眼中,让那双暗沉沉的眼一瞬间变得明亮:“那姑娘可要什么奖赏?”
彼时的柳静姝只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将手中的药瓶给了缓步前来的太监,不紧不慢地鞠了躬:“小道并无所求,唯愿安康、自由。”
她紧紧咬重了“自由”两个字,好像在暗示什么。
所有人都不曾有过自由,但所有人都在追求自由,而这世上,又何曾有真正的自由。
萧吟从前并没有觉得自己缺少过什么,玔歧军的令牌在他手中松松又紧紧,他心中忽然浮起了几分对这样的自己的厌弃。
便在他差人请沈牧仪和柳静姝来的时候,他便想过或许有一刻,他会提着这块令牌,拐弯抹角地问沈牧仪:你可曾有一刻真正想成为它的主人。
他不可否认自己是高高在上的“龌龊”,他低估了沈牧仪。
与其说他和沈牧仪是自幼长大的玩伴,倒不如说是那个废殿里,小牧仪的端正让他这个小太子觉得满意,于是,他选择了他,成为跟随在自己身侧的“侍从”。
他压下自己的狼狈,抓过令牌藏进了自己衣间,他说:“沈牧仪,我有话问你。”
沈牧仪抬头。
“从小到大,你与我一道跟着太傅学书,这样长大,你自由吗?”
“我……”沈牧仪愕然他这样的问话,他从未想过这样的问题,一瞬间懵了的脑子里根本没能及时找到答案。
窗框上,摇摇欲坠的木条晃动了一下,终于是没能撑住,“啪嗒”一下掉到了地上。
门外由远及近跌跌撞撞跑过了一个人,影子在月色的照耀里显得格外狼狈,跑几步便要伸手去扶自己官帽,嘴中不时紧张地沿着唾沫,深怕自己下一秒便与这身衣服分离。
他急急延台阶而上,嘴里一声声叫着“皇上”。
心中焦急之事让他根本没心思多想这一群站在这,犹如要造反的人。疾步踩过那根掉在地上的木条,叫它二次发出了“喀嚓”之声。
他置之不理通报太监的讶异,噗通一下跪在众人之前,朝着萧吟道:“皇上,皇上大事不好了!”
“牢中羁押的许杭不见了!”
——还不过是五六岁的小孩儿时,有一个夏季,他还是没能变得像后来那样喜怒不形于色。仗着萧玺的宠爱,很是任性妄为,有时候连教书的太傅都拿他没办法。
太傅觉得他学习的态度太不端正,很大可能是因为少了个人陪同。这一间书房里成天就只有教书的和习书的两个人,便像是所有人都围着他转。叫小太子有恃无恐地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好的人。
那倘若,再来一个人呢?
太傅这样想了个法子,便向萧玺递了个折子奏报这件事。
原本觉得萧吟年纪还小,知道不了什么消息,想着由他们来从百官之子中挑选最为稳妥。哪想的不知道是哪个怀着鬼心思的人,悄悄向萧吟透露了这桩事。
小太子知道了顿时怒气冲天,风风火火地就冲进了清和殿。
清和殿里的萧玺已经生了白发,他看着自己这个年幼的儿子,这一生来所有的狠戾都化作了柔情。
不仅不怪他坏了规矩,还笑呵呵地问:“是哪个不长眼的惹到我们阿吟了?这般气呼呼的,衬得脸都大了一圈。”
小太子并不理会自己父亲的调侃,他稚气的奶音弥荡在清和殿里:“父皇,我不要你们给我选什么伴读的!”
哪个虎父都不会纵容自己的孩子变得无能的,萧吟不愿意好好读书的事早已成了萧玺心里的愁事,他当即收起了自己的和颜悦色:“阿吟,这桩事父皇可不能答应你。”
萧玺板起脸来的样子其实挺吓人的,小萧吟悄悄咽了口口水,却还是梗着脖子道:“那、那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来,也要是我自己选的!”
萧玺微微露出了一抹笑:“这倒是可以。”
“那我们阿吟要选谁呢?”
选谁呢?小太子的脸皱成了一个包子,他成日呆在皇宫里不曾出过,能见过的人来来回回也不过那几个。
太傅的孩子太过木讷,他不喜欢;曹甫家的那个看起来太傻了,动不动就一惊一乍的,放在身边指不定哪天能被他吓死,他也不要;文家的太小了……
这家的不要,那家的有些嫌弃。小太子纠结良久的脑子忽然闪过了前不久刚见过的一个人。
那个人同自己一道被捆在废殿里,冷风呼呼地从那个破了的口子里灌进来。小萧吟看他被冻得瑟瑟发抖,却硬是扛着不离开。
他单薄的身子挡去了大半的寒冷,让小萧吟一点儿都感受不到那天急降的温度有多刺骨。
两个人都被那场雨淋湿了,小萧吟偏头打了个喷嚏,揉搓着自己的鼻子,转头又看向他:“喂,你叫什么?是哪家官员的孩子?”
这个人看起来像是与他年纪差不多大,那会儿酡红已经覆盖了他雪糯的脸,显然已经烧上了。
一样稚气的声音却透着与小太子不一样的沉稳:“禀、禀太子殿下,小臣……小臣姓沈,名牧仪,是新任兵部尚书之子。”
他身上有股不符他长相的老成,同萧吟之前见过的所有官员之子都不一样。如此端正的介绍让萧吟一下子没忍住,笑了出来:“喂,你可真是……”
真是有趣。
“沈牧仪。”萧吟仰起了脸朝萧玺道,“父皇,我听闻兵部尚书有个孩子,叫沈牧仪对吧?我要他来当我的伴读!”
“沈牧仪吗?”萧玺只是这样重复道。
夏季的雷忽然砸了下来,劈头盖脸地砸在清和殿外。小太子猝不及防被吓了一跳,侧身皱眉看向外边儿。
“又打雷了……真是讨厌。”
后来,萧玺并没有否决萧吟的要求。在家中边喝药边温书的沈牧仪就那样接到了宫中来的诏书,他成了太子的伴读,书从太傅。
或许人真的需要在比较中长进,他的到来果然达到了太傅预期中的效果,小太子变乖了许多,也上进了许多。
捧读诗书的太子时常会打量自己的伴读,他发现这个小伴读真是个药罐子,每天早上要喝药,中午要喝药,就连晚上也要。
他发现小伴读的年纪竟然要比自己小些,他还发现,小伴读有个姐姐,时常会与小伴读家的车夫一道来,等在宫门外,接他一起回家。
他不由自主地开始关注他们。沈牧仪彬彬有礼,很适合当朋友。他的姐姐也很好,知书达理,长得也好看,好像叫做沈敛烟?就连名字都是好听的。
那时候的他年纪太小了,很多心思都藏不住,萧玺很快就发现了他的不对劲。他把萧吟叫到了自己的面前,语重心长道:“阿吟,你近来似乎对沈家的那两个孩子,很是关注。”
犹如做贼心虚的人一下被抓住了脊骨,萧吟登时站直,结巴道:“我、我、我没有!只是一个伴读和一个伴读的姐姐而已,我为什么要关注他们?!”
而萧玺只是顺着萧吟的脑袋抚摸,有一下没一下的:“阿吟,日后你终归会是这片皇土的主人,沈家的两个孩子不论多出色,都只会是我们的臣子。君臣有别,成不了朋友,更没有什么爱情可言。”
“父皇,你在说什么?”
“不要过多的把感情放在那两个孩子身上,阿吟,这个位子会改变许多事的。”
“父皇……我不懂。”
“你不需要懂,只要记住便好了。”
……
萧吟最终把以往的记忆停在了那个萧玺教导的日子里,他看着案几上玔歧军的令牌,一手忽然遮住了自己的眼睛。
露出的嘴角上扬着没有笑意的弧度,他终于懂了所谓的“君臣有别”——友谊只存在于立场相同的时刻。
“沈牧仪。”他的语调有一丝颤抖,许多话涌到嘴边没能说出来,只剩下一句问语,“为什么。”
没有人不明白“辞官”之下的原因,萧吟心中更是清楚。
他的脑子有些混乱,明明“警惕”是他先起的,明明“问责”也是他开的口,明明一切都如他所愿地发展,心却变得有些空空的。
他全都明白,可他仍旧这么问道。即便他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帝王,也不可能否决沈牧仪辞官的请求。
于是他只能问一句“为什么”,就像是如今两人之间,唯有这样不清不楚的话,才能拖延一些变了的局面。
沈牧仪抬头看着他,良久才说:“没为什么的,这个世界为人臣是一种风光,为布衣又是另一种风光。小时候,我随师父各处走走,见过了诸多百姓之苦,那才产生了要保家卫国的念头。”
“而如今我是将军,卫国之责已在我身上,如若有一天,所有的人和事都安定下来了,我想,我就做个无事一身轻的闲散农夫也不错。”
“不一样的风光太多了,我更想多领略领略。”
萧吟放下了捂眼的手,他看上去隐隐有些失魂落魄,眼眸垂着,就看着眼前的令牌。
他虽是萧玺宠爱的太子,年幼继位,暗中虎视眈眈的人却一点儿也不必别的少。多的是王公大臣要他手中的东西,于是玔歧军便只能借着沈牧仪的名头养着。
从前朝上,薛如昇反串着挑拨的时候,一点儿都不吝啬以“沈家兵权过大”为由来推顺文迹渊去往磐石关。
彼时萧吟是暗中嗤笑这个由头站不住脚的,沈家兵权大不大、有没有野心,这些他最清楚不过了。
可他确实高估了自己,所有的平静都在他得知柳静姝的身份后,被打破了。
他时常在严潘的嘴里听见沈牧仪与柳静姝在一起的场景,他并不想过多探究柳静姝这个人,只是常常,他会在看见沈牧仪的时候出神。
他会想:如果有一天,那个叫做柳静姝的女子动了夺权的心思,沈牧仪又会站在谁的身后,做那个冲锋陷阵的将领。
萧吟惶恐地后知后觉,他并不能毅然决然地断定沈牧仪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焦躁伴随着遥安的这一场疫灾一并向他袭去,一具具尸体、一行行赤字都让他在清和殿的步伐变得愈加急切。
而那个夜晚,他听到了柳静姝的求见。
萧吟在龙椅上往下看去,恍惚间竟觉得柳静姝身上渡了一层明黄,台阶的距离根本不足以让他像从前那样高高在上。
他看着这个姑娘举着手中的那瓶药,胸有成竹地讲着从磐石关开始的一切,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比起金韫,比起他,柳静姝好像才更像是所谓的天下之主。而他们就像是割据一方的藩王,画地为牢,妄称一方。
就连这场疫灾,他的某些害怕也只是在害怕百年之后的史册里,他被描绘成了一个识人不清、政绩不明的庸君。
他真的关心遥安的百姓吗?萧吟问自己。
他得不出答案,心中的慌意被扩大开来。他问柳静姝:“柳姑娘如此心细,若这瓶药真能解这疫灾之急,你便成了遥安的救主。”
烟火闪烁在他的眼中,让那双暗沉沉的眼一瞬间变得明亮:“那姑娘可要什么奖赏?”
彼时的柳静姝只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将手中的药瓶给了缓步前来的太监,不紧不慢地鞠了躬:“小道并无所求,唯愿安康、自由。”
她紧紧咬重了“自由”两个字,好像在暗示什么。
所有人都不曾有过自由,但所有人都在追求自由,而这世上,又何曾有真正的自由。
萧吟从前并没有觉得自己缺少过什么,玔歧军的令牌在他手中松松又紧紧,他心中忽然浮起了几分对这样的自己的厌弃。
便在他差人请沈牧仪和柳静姝来的时候,他便想过或许有一刻,他会提着这块令牌,拐弯抹角地问沈牧仪:你可曾有一刻真正想成为它的主人。
他不可否认自己是高高在上的“龌龊”,他低估了沈牧仪。
与其说他和沈牧仪是自幼长大的玩伴,倒不如说是那个废殿里,小牧仪的端正让他这个小太子觉得满意,于是,他选择了他,成为跟随在自己身侧的“侍从”。
他压下自己的狼狈,抓过令牌藏进了自己衣间,他说:“沈牧仪,我有话问你。”
沈牧仪抬头。
“从小到大,你与我一道跟着太傅学书,这样长大,你自由吗?”
“我……”沈牧仪愕然他这样的问话,他从未想过这样的问题,一瞬间懵了的脑子里根本没能及时找到答案。
窗框上,摇摇欲坠的木条晃动了一下,终于是没能撑住,“啪嗒”一下掉到了地上。
门外由远及近跌跌撞撞跑过了一个人,影子在月色的照耀里显得格外狼狈,跑几步便要伸手去扶自己官帽,嘴中不时紧张地沿着唾沫,深怕自己下一秒便与这身衣服分离。
他急急延台阶而上,嘴里一声声叫着“皇上”。
心中焦急之事让他根本没心思多想这一群站在这,犹如要造反的人。疾步踩过那根掉在地上的木条,叫它二次发出了“喀嚓”之声。
他置之不理通报太监的讶异,噗通一下跪在众人之前,朝着萧吟道:“皇上,皇上大事不好了!”
“牢中羁押的许杭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