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而在张骞一行音信全无之时,远在东方的汉帝国又在干嘛?”
“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去世。”
“经过了六年的沉淀和学习,汉武帝刘彻的新时代终于来临,他迫不及待想要将帝国按照自己的构想进行打造。于是刘彻锐意改革,实行推恩令以阳谋大力削藩,减除帝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在军事上,继承其父的马政,要求各地广泛收集并储备良马,大力提拔年轻军官;经济上,经过景帝的富国政策留下来的余泽和自己的努力,汉帝国已经称得上国富民安。”
“因此,公元前133年,经过帝国最高统治者刘彻和重要官员的多次商议,终于上下一致决定改变对匈政策,从积极防御转为实行反击。”
“这一年,张骞使团已经出使五年,了无音讯。”
“刘彻已经等不了那遥远不知何方的同谋了,他要独自对抗匈奴。”
“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场针对匈奴的伏击,史称马邑之谋,但很可惜由于消息泄露,匈奴退兵而宣告失败。”
“但没关系,就像伯牙遇钟子期,刘彻这个伯乐终于遇到了他命中注定的千里马——帝国双璧。”
“自高祖到他,几代人的期望,终于见到了曙光。”
“而这一切都要源于一个女人,或者说两个女人。”】
汉帝们的心情起起伏伏。
“推恩令”“削藩”这样的关键词一出,刘彻之前的汉帝们纷纷竖起了耳朵,想知道具体是什么举措,却遗憾看着天幕一语概况。
又听到马邑之谋失败,他们不禁叹惋,再听到要细说这帝国双壁,不由大为激动,特别是汉景帝,眼睛一下噌亮,他迫不及待想要知道他的好儿子是怎么遇到这等天赐将才的,心中甚至暗戳戳期盼天幕说出卫霍出身后,他能早一步找到将他们培养起来。
卫子夫神情复杂,她知道天幕要说到她们卫家了,却不知该期待天幕能多透露些未来,还是紧张这伴随而来的难以预料的变动。凝视天幕半晌,她长叹口气,连陛下都无法左右,她又为之奈何呢。
【“这是一身份卑微的歌女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后之传奇故事。”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这是汉代流传的卫皇后民歌。”
“我翻了注解,说这首民歌是揭露封建社会一女得地,鸡犬升天,支属皆侯,外戚显贵而独霸天下。还有人把卫子夫跟杨贵妃相提并论,说什么都是女子得宠皇帝,于是鸡犬升天的故事。”
“读到这,我觉得好笑,唐玄宗怎么能跟汉武帝比?杨贵妃怎么跟卫子夫相比?更重要的是杨国忠之辈怎么能跟卫霍相提并论!”
“他也配?”】
这一连串问句下来,不提刘彻对他心爱的卫霍跟某些乱七八糟的人相提并论有多恼怒,直说唐朝被点名道姓的人有多跳脚。
“原来这唐玄宗竟是朕?”李隆基格外恼怒,一腔怒意投向太子,觉得是这个儿子不孝顺,才会给他这样一个谥号,他自动忽略是他自己做了什么,毕竟在他心中,自己这样打造大唐盛世的圣明天子怎么会做错事呢?都是旁人的错!
一旁的杨玉环脸色发白,她一心认为一定是自己寿王妃的身份被后世人知晓了才这样评价她们杨家,她只觉满心凄苦,世人定把红颜祸水的骂名都倾注在她身上,可她能怎么办?她不过一介弱女子,又怎么能对抗高高在上的天子之意?难道她想做是什么贵妃吗?她原本是正妻呀!她原本也有年岁相当的才貌仙郎啊……
想到寿王,杨玉环更是黯然神伤,她只是不想死啊,难道这也有错吗?
被同僚明里暗里打量的杨国忠却是恼羞成怒,都是外戚出身,卫霍是君候,自己可也贵为一国宰相,怎么比不上了?这也是他拿天幕没办法,要是哪个人敢这么放肆,他早让这人死无葬生之地了!
【“这一切都要从另一位女性说起——汉平阳公主。大抵是‘平阳’这个封号是有些水平的,历朝历代的公主数不胜数,可能青史留名却屈指可数。”
“而历史上却有两位平阳公主留名史册,巧的是,她们所在的王朝都是华夏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强盛王朝,所谓‘强汉盛唐’。”
“有所不同的在于,汉平阳公主本身平平,其三嫁的丈夫是名将卫青,而唐平阳昭公主自己便是一名统兵挂帅的巾帼英雄。”
“当然,这里的主角是汉平阳公主,而她在历史上最大的成就便是将卫子夫推荐给了汉武帝,继而一拖四,为大汉输送了四张ssr人才卡。”】
“平阳?”刘启回忆了一圈自己的女儿和姐妹们,没想起谁的封号是平阳呀,倒是曹参之孙那脉不就是平阳侯吗?他忽然顿悟,现平阳侯曹奇的长子曹寿年龄合适,之前就想过让他尚主,所以,是自己的哪个女儿嫁给了曹寿,被称作平阳公主吧?
那么,按年龄、与彻儿的亲近程度,会是……阳信吗?
……
“不过一个相同的封号罢了,汉朝那平阳公主如何能与吾家姐姐相比?”李世民心中不屑,不过倒不好非议一个已故的女眷,只道,“这卫皇后除了带来了长平侯和冠军侯外,还有哪两个人才?”
旁边房玄龄略一思索,迟疑道:“大概是汉宣帝和霍光?”但哪有将臣子跟君主相提并论的?
李世民倒没想那么多,听了却觉得有理,叹道:“这么说,卫皇后却有大功,只可惜……”‘巫蛊之乱’这事毕竟忌讳,他也不好多说。
【“汉平阳公主,刘彻一母同胞的姐姐,据说刘彻少年时出宫游玩,便喜欢自称是他姐夫平阳侯,其关系之亲近可见一斑。”
“刘彻的原配皇后是嫡亲表姐陈皇后,他父亲胞姐馆陶公主的亲女,可是成亲几年,后宫却一无所出,不说能继承皇位的儿子,甚至连个女儿都没生出,这不由让宫里宫外、朝野之中生出他意。”
“当然,按现代的观念,汉武帝刘彻和陈皇后不孕不育倒不意外,毕竟比起生出一些畸形儿或是天生遗传病的小孩来说,不孕甚至算是一件好事了。”】
汉朝皇帝们大骇。
【“古代其实早有同姓不婚、骨血不倒流的意识,他们早就认识到血缘相近的婚姻对子嗣的危害,姓本来的功能是作为血缘标志,但随着女性地位的跌落,其‘姓’权一再被剥夺,再加上父系氏族的壮大,渐渐开始‘姓’和‘氏’的用法被混淆,所以周礼中所规定的‘同姓不婚’也遭到破坏。”
“愚昧的古人开始叫嚣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好似女儿嫁出去就不再拥有同一血缘,在严格规定堂亲不婚的同时,放纵姑舅表婚,美其名曰‘亲上加亲’。却没想过这样近亲繁衍,不孕不育和后代体质弱都算是上苍眷顾,还有极大可能后代携带隐形遗传病,畸形率和幼年死亡率都极高。最可怕的是这影响的不是一代的事,如果侥幸生出来的子女是健康的,却又有极大几率子孙后代隔代遗传到生理缺陷。”
“难道古代就没有人有过疑惑吗?拍着他们的脑袋想想,堂亲婚他们会叫嚣□□,而表亲婚又有什么区别?”
“除了所谓的礼法外,难道血缘里的东西会因为人类所谓的礼教约束而改变?”
“血脉相连的女儿和儿子,从血缘上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他们难道不是都流着父母的血?而他们的女儿和儿子除了姓氏不一样之外,不都有祖父母的血吗?”
“他和她,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
……
……
各时空几乎都震撼到失语。
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这几段话给他们的震动,几乎能超过了之前所有的视频。
因为,古人最重子嗣,为了传承、为了子孙,甚至可以牺牲生命,而现在天幕告诉他们,原来他们以为的都是错的,这怎么能让他们不骇然。
试问哪朝那代没有姑表婚,甚至在法律上到宋代才将表亲婚定为禁律,可民间仍然屡禁不止,相沿已经成俗,除了部分利益相关外,大多数还是想着亲上加亲,相互知根知底,儿女将来生活更加顺遂,谁曾想到,竟是害了他们。
他们回想着自己或身边那些结了表亲婚的例子,想着想着有的脸色就难看起来,好似就经常听说那家小孩体弱(不孕、早夭)。
但也有的人叫嚣着天幕危言耸听,他们从没听说过哪家姑表婚生下畸形儿,但也有聪明人暗中思忖,早听闻某家说胎儿生下来就死了的,原本婴儿早夭并不为奇,可听了天幕所说,他们不得不怀疑那到底是生下来就死了,还是因为畸形而被处理了?毕竟对古人来说,生下畸形儿可是不祥之兆。
也有同样嫁给表兄(弟)成亲几年却一无所出,一直以为是自己问题的女人泪如雨下,原来是这桩婚事有问题,不是她们的错!
当然这还算好的,那生下几个婴儿都纷纷早夭的、有生下畸形儿(痴呆儿)的女人们不由和夫家对坐垂泪,只觉心如刀割。
而侥幸生下健康孩儿的表兄妹夫妇,骇然地搂着儿女,想到天幕说的子孙后代可能遗传到问题,简直绝望到极点。
一时间,各时空乱了起来。
有定了姑表婚,还未成婚的,赶忙去通气解除婚约;有嫁了人但没生过孩子的,若世道允许,娘家又强势,连忙叫人回娘家沟通,一定要改嫁才行。
而最痛苦的,确实南宋后期到明清时期的女人们,没嫁人的还有挽回机会,可一旦嫁了人,却无可奈何。天幕这样说法后,恐怕今后夫家不容,又不能改嫁,若娘家再不厚道,岂不是上天无路无地无门,刹那间,她们想死的念头都有了。
老天爷,为何所有的错,都要她们这些弱女子来承担后果?
……
“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去世。”
“经过了六年的沉淀和学习,汉武帝刘彻的新时代终于来临,他迫不及待想要将帝国按照自己的构想进行打造。于是刘彻锐意改革,实行推恩令以阳谋大力削藩,减除帝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在军事上,继承其父的马政,要求各地广泛收集并储备良马,大力提拔年轻军官;经济上,经过景帝的富国政策留下来的余泽和自己的努力,汉帝国已经称得上国富民安。”
“因此,公元前133年,经过帝国最高统治者刘彻和重要官员的多次商议,终于上下一致决定改变对匈政策,从积极防御转为实行反击。”
“这一年,张骞使团已经出使五年,了无音讯。”
“刘彻已经等不了那遥远不知何方的同谋了,他要独自对抗匈奴。”
“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场针对匈奴的伏击,史称马邑之谋,但很可惜由于消息泄露,匈奴退兵而宣告失败。”
“但没关系,就像伯牙遇钟子期,刘彻这个伯乐终于遇到了他命中注定的千里马——帝国双璧。”
“自高祖到他,几代人的期望,终于见到了曙光。”
“而这一切都要源于一个女人,或者说两个女人。”】
汉帝们的心情起起伏伏。
“推恩令”“削藩”这样的关键词一出,刘彻之前的汉帝们纷纷竖起了耳朵,想知道具体是什么举措,却遗憾看着天幕一语概况。
又听到马邑之谋失败,他们不禁叹惋,再听到要细说这帝国双壁,不由大为激动,特别是汉景帝,眼睛一下噌亮,他迫不及待想要知道他的好儿子是怎么遇到这等天赐将才的,心中甚至暗戳戳期盼天幕说出卫霍出身后,他能早一步找到将他们培养起来。
卫子夫神情复杂,她知道天幕要说到她们卫家了,却不知该期待天幕能多透露些未来,还是紧张这伴随而来的难以预料的变动。凝视天幕半晌,她长叹口气,连陛下都无法左右,她又为之奈何呢。
【“这是一身份卑微的歌女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后之传奇故事。”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这是汉代流传的卫皇后民歌。”
“我翻了注解,说这首民歌是揭露封建社会一女得地,鸡犬升天,支属皆侯,外戚显贵而独霸天下。还有人把卫子夫跟杨贵妃相提并论,说什么都是女子得宠皇帝,于是鸡犬升天的故事。”
“读到这,我觉得好笑,唐玄宗怎么能跟汉武帝比?杨贵妃怎么跟卫子夫相比?更重要的是杨国忠之辈怎么能跟卫霍相提并论!”
“他也配?”】
这一连串问句下来,不提刘彻对他心爱的卫霍跟某些乱七八糟的人相提并论有多恼怒,直说唐朝被点名道姓的人有多跳脚。
“原来这唐玄宗竟是朕?”李隆基格外恼怒,一腔怒意投向太子,觉得是这个儿子不孝顺,才会给他这样一个谥号,他自动忽略是他自己做了什么,毕竟在他心中,自己这样打造大唐盛世的圣明天子怎么会做错事呢?都是旁人的错!
一旁的杨玉环脸色发白,她一心认为一定是自己寿王妃的身份被后世人知晓了才这样评价她们杨家,她只觉满心凄苦,世人定把红颜祸水的骂名都倾注在她身上,可她能怎么办?她不过一介弱女子,又怎么能对抗高高在上的天子之意?难道她想做是什么贵妃吗?她原本是正妻呀!她原本也有年岁相当的才貌仙郎啊……
想到寿王,杨玉环更是黯然神伤,她只是不想死啊,难道这也有错吗?
被同僚明里暗里打量的杨国忠却是恼羞成怒,都是外戚出身,卫霍是君候,自己可也贵为一国宰相,怎么比不上了?这也是他拿天幕没办法,要是哪个人敢这么放肆,他早让这人死无葬生之地了!
【“这一切都要从另一位女性说起——汉平阳公主。大抵是‘平阳’这个封号是有些水平的,历朝历代的公主数不胜数,可能青史留名却屈指可数。”
“而历史上却有两位平阳公主留名史册,巧的是,她们所在的王朝都是华夏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强盛王朝,所谓‘强汉盛唐’。”
“有所不同的在于,汉平阳公主本身平平,其三嫁的丈夫是名将卫青,而唐平阳昭公主自己便是一名统兵挂帅的巾帼英雄。”
“当然,这里的主角是汉平阳公主,而她在历史上最大的成就便是将卫子夫推荐给了汉武帝,继而一拖四,为大汉输送了四张ssr人才卡。”】
“平阳?”刘启回忆了一圈自己的女儿和姐妹们,没想起谁的封号是平阳呀,倒是曹参之孙那脉不就是平阳侯吗?他忽然顿悟,现平阳侯曹奇的长子曹寿年龄合适,之前就想过让他尚主,所以,是自己的哪个女儿嫁给了曹寿,被称作平阳公主吧?
那么,按年龄、与彻儿的亲近程度,会是……阳信吗?
……
“不过一个相同的封号罢了,汉朝那平阳公主如何能与吾家姐姐相比?”李世民心中不屑,不过倒不好非议一个已故的女眷,只道,“这卫皇后除了带来了长平侯和冠军侯外,还有哪两个人才?”
旁边房玄龄略一思索,迟疑道:“大概是汉宣帝和霍光?”但哪有将臣子跟君主相提并论的?
李世民倒没想那么多,听了却觉得有理,叹道:“这么说,卫皇后却有大功,只可惜……”‘巫蛊之乱’这事毕竟忌讳,他也不好多说。
【“汉平阳公主,刘彻一母同胞的姐姐,据说刘彻少年时出宫游玩,便喜欢自称是他姐夫平阳侯,其关系之亲近可见一斑。”
“刘彻的原配皇后是嫡亲表姐陈皇后,他父亲胞姐馆陶公主的亲女,可是成亲几年,后宫却一无所出,不说能继承皇位的儿子,甚至连个女儿都没生出,这不由让宫里宫外、朝野之中生出他意。”
“当然,按现代的观念,汉武帝刘彻和陈皇后不孕不育倒不意外,毕竟比起生出一些畸形儿或是天生遗传病的小孩来说,不孕甚至算是一件好事了。”】
汉朝皇帝们大骇。
【“古代其实早有同姓不婚、骨血不倒流的意识,他们早就认识到血缘相近的婚姻对子嗣的危害,姓本来的功能是作为血缘标志,但随着女性地位的跌落,其‘姓’权一再被剥夺,再加上父系氏族的壮大,渐渐开始‘姓’和‘氏’的用法被混淆,所以周礼中所规定的‘同姓不婚’也遭到破坏。”
“愚昧的古人开始叫嚣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好似女儿嫁出去就不再拥有同一血缘,在严格规定堂亲不婚的同时,放纵姑舅表婚,美其名曰‘亲上加亲’。却没想过这样近亲繁衍,不孕不育和后代体质弱都算是上苍眷顾,还有极大可能后代携带隐形遗传病,畸形率和幼年死亡率都极高。最可怕的是这影响的不是一代的事,如果侥幸生出来的子女是健康的,却又有极大几率子孙后代隔代遗传到生理缺陷。”
“难道古代就没有人有过疑惑吗?拍着他们的脑袋想想,堂亲婚他们会叫嚣□□,而表亲婚又有什么区别?”
“除了所谓的礼法外,难道血缘里的东西会因为人类所谓的礼教约束而改变?”
“血脉相连的女儿和儿子,从血缘上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他们难道不是都流着父母的血?而他们的女儿和儿子除了姓氏不一样之外,不都有祖父母的血吗?”
“他和她,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
……
……
各时空几乎都震撼到失语。
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这几段话给他们的震动,几乎能超过了之前所有的视频。
因为,古人最重子嗣,为了传承、为了子孙,甚至可以牺牲生命,而现在天幕告诉他们,原来他们以为的都是错的,这怎么能让他们不骇然。
试问哪朝那代没有姑表婚,甚至在法律上到宋代才将表亲婚定为禁律,可民间仍然屡禁不止,相沿已经成俗,除了部分利益相关外,大多数还是想着亲上加亲,相互知根知底,儿女将来生活更加顺遂,谁曾想到,竟是害了他们。
他们回想着自己或身边那些结了表亲婚的例子,想着想着有的脸色就难看起来,好似就经常听说那家小孩体弱(不孕、早夭)。
但也有的人叫嚣着天幕危言耸听,他们从没听说过哪家姑表婚生下畸形儿,但也有聪明人暗中思忖,早听闻某家说胎儿生下来就死了的,原本婴儿早夭并不为奇,可听了天幕所说,他们不得不怀疑那到底是生下来就死了,还是因为畸形而被处理了?毕竟对古人来说,生下畸形儿可是不祥之兆。
也有同样嫁给表兄(弟)成亲几年却一无所出,一直以为是自己问题的女人泪如雨下,原来是这桩婚事有问题,不是她们的错!
当然这还算好的,那生下几个婴儿都纷纷早夭的、有生下畸形儿(痴呆儿)的女人们不由和夫家对坐垂泪,只觉心如刀割。
而侥幸生下健康孩儿的表兄妹夫妇,骇然地搂着儿女,想到天幕说的子孙后代可能遗传到问题,简直绝望到极点。
一时间,各时空乱了起来。
有定了姑表婚,还未成婚的,赶忙去通气解除婚约;有嫁了人但没生过孩子的,若世道允许,娘家又强势,连忙叫人回娘家沟通,一定要改嫁才行。
而最痛苦的,确实南宋后期到明清时期的女人们,没嫁人的还有挽回机会,可一旦嫁了人,却无可奈何。天幕这样说法后,恐怕今后夫家不容,又不能改嫁,若娘家再不厚道,岂不是上天无路无地无门,刹那间,她们想死的念头都有了。
老天爷,为何所有的错,都要她们这些弱女子来承担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