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在谈及解忧公主和亲之前,让我们再来看看大汉内部的局势,为什么汉武帝如此重视与乌孙的关系?”
“虽然漠北一战汉朝大获全胜,得到了‘匈奴远遁,致漠南无王庭’的战果,但匈奴并没有完全失去反抗力量。乃至元狩六年(前117年),匈奴伊稚斜单于拒绝对汉称臣。”
“而同时这一年,一个影响大汉王朝命数的大变故发生了。”】
刘彻还来不及为匈奴桀骜生气,就听到天幕以一种低沉而沉痛的声音缓缓道出最后一句,顿时心一紧,不详的预感袭上心间。
【“元狩六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冠军侯霍去病去世了。”】
“咚——”仿佛一个重锤敲击在刘彻胸中,一时间精神恍惚,他虽早被天幕预告过去病的早逝,却没想到这个‘早’竟是如此早。
才二十四岁?怎么会这么年轻?
上天既赐他大汉冠军侯,却又这么快夺走了他……
【“彼时,因为匈奴伊稚斜单于的桀骜不逊,汉武帝决心再发动一次对匈战争,正准备中,他得到了一个噩耗。”
天幕上画面如水墨般散开,一个身着白色孝衣的男人疾步走进宫殿,一声悲痛的“陛下”令身着寝衣的汉武帝错愕回头,看着不顾礼节痛哭在地的赵破奴,汉武帝呆住了,这是霍去病的副将。这代表着一个他无法接受的事情发生了,他给予厚望的冠军侯霍去病出事了。
画面一转,不敢置信的汉武帝快步来到太医院,一进去,就看着已经被旗帜盖住的冰冷尸体,看着那溃烂的皮肤,无法接受这样事实的汉武帝失控扑了上去,不顾近侍的阻止想要掀开旗帜看一眼,手伸到一半却又止住了,眼眶涌上的泪水让他的视线都模糊了。
他带着悲痛和不舍转身准备离开,仅走了几步,却又疾步掉头回来怔怔地看向那静静躺着的身体,他仍然不愿接受现实,他多么希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
纵然天幕上饰演汉武帝的演员未发一言,但从他欲言却又止的神态、仓皇的脚步和失控的行为,没有人感受不到这位帝王痛彻心扉的悲伤。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不知为何,史书上只记载病逝。于是后世对此猜测纷纷,有认为是他擅长的闪电战战法过于消耗体力精神,修养不足而病死的;有认为他可能本身就有基础疾病,毕竟他取名‘去病’,很可能小时就多疾多病;也有人认为他是在出征途中感染瘟疫而亡,如电视剧中便采用了这个说法。”
“无论如何,他死了。”
“天妒英才!后世人对于冠军侯的英年早逝无限惋惜,我们总说他仿佛天生为打匈奴而来,他如流星般璀璨,而任务一完成,便又如流星般逝去。正如他留下的那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而霍去病的死,对汉武帝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于公来说,冠军侯是他对付匈奴的大杀器,霍去病一死,他不得不改变对匈计划,同时战功赫赫的的冠军侯是大汉下一代军功集团的领袖人物,以他的年纪,至少可以填补两任帝王的武将储备。而年轻的他作为太子的表哥,也是汉武帝为继承人留下最好的保护伞。”
“再于私,这个他自小看着长大、并亲自教导的孩子,怎么不算是汉武帝心中半子的存在?作为晚辈的青年早逝又如何不让长辈悲痛难解?”】
汉武帝之前的汉帝无一不为大汉失去了这样的天生军神而惋惜,而汉景帝看着天幕上悲痛交加的帝王,更为儿子而担忧,他知道不管是从情感还是理智上而言,霍去病的早逝对他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
景帝正叹口气,就听见旁边传来一声可疑的吸鼻子声,他转头一看,他家彻儿虽然看似面不改色,但眼圈可疑的红色却出卖了他。景帝顿时又有些想笑,戏谑道:“彻儿就这么喜欢这冠军侯。”
少年刘彻抿嘴,抗议地看了一眼父亲,又抬眼看向正在播放帝王和少年将军往事的天幕,不知怎么的,他竟觉得自己能体会到那个中年皇帝的悲痛,大概是他看那少年将军确实非常顺眼吧。
他都如此,真正感同身受的刘彻更是心如刀割,被天幕上演员的优秀演技一感染,仿佛真的看到他的冠军侯死在了面前。
周边大臣心中既为冠军侯惋惜,又为他受到的君王重视而泛酸,看着皇帝难得的情难自禁,一时不知道该不该提醒他,冠军侯现在还没死呢。
当然汉武帝何许人,哪用他们提醒,很快就反应过来,强自控制住情绪,连连交代左右:“派出去的太医到哪儿了?务必要确保冠军侯的健康……”
而后宫中的卫子夫亦强自止住了泪,带着儿子准备去求见皇帝,他有预感去病的早逝必定是开启了卫霍两家不幸的开始。
【“冠军侯去世后,汉武帝选择了‘景桓’作为他的谥号,取义‘武与广地’,又让他陪葬在茂陵的近侧,希望在地下,他的冠军侯也能常伴左右。同时调遣河西五郡铁甲军,列阵沿长安排至茂陵东,整整六十一公里,为他的冠军侯送行。最后他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筑成祁连山的形状,为冠军侯一生最显著的功绩盖棺定论。”
“至此,这座特别的祁连山墓在茂陵一侧屹立了两千多年,这位马踏匈奴、战无不胜的少年将军永远留在了华夏人心中,乃至两千年后依然有络绎不绝的后人前去祭奠瞻仰。”】
静静地伫立着的祁连山形状墓,任岁月如何流逝,依然不改其色,看着这一幕,向来寡言沉稳的霍去病一时热泪盈眶,他猛然下马向着长安的方向长跪在地,有些哽咽道:“陛下……厚爱……”
“这都是去病应得的。”汉武帝看着天幕上后人拿着各种仿佛是祭品的东西放在墓前,一脸欣慰地笑了。
他的性格向来是恨之欲其死、爱之欲其生,他宠爱的冠军侯受到后人如此推崇,不也证明他的眼光吗?
而后面某些朝代的武将却嫉妒得不行,自觉若他们能像冠军侯这样奉一明主,没准也能得到如此生前隆宠死后哀荣。
【“无论如何,不管怎样的怀念,年轻的冠军侯终究是去了,他一去,就像多米诺骨牌对大汉、对汉武帝、对卫霍两家起了连锁反应。”
“霍去病去世是公元前117年,十一年后,也就是元封五年,长平侯卫青也病故,谥号‘烈’,同样陪葬茂陵,他的陵墓也被汉武帝下令修筑成阴山模样。”
“卫青去世的影响,绝不亚于霍去病,甚至可以说国之柱石倒塌。”
“对外来说,卫青的死意味着一段时期内大汉能对抗匈奴的、拥有大局观的帅才彻底缺失,而卫青去世一年后,也是细君公主和亲乌孙之时。”
“对内来说,卫青的离开代表着以他为首的卫霍两家彻底失去了支柱,也意味着太子刘据失去最重要的外戚力量。”
“要知道,舅舅卫青不仅是刘据的支柱,也是与皇帝父亲能直接沟通的重要渠道。在汉武帝晚年开始宠爱小儿子,卫皇后和太子倍感不安之时,汉武帝就是通过卫青直接向妻儿表明对太子很满意不会产生易储之心,就此才打消了他们的惊虑。”
“也就是说,但凡卫霍哪怕一人尚在,刘据也不会陷入后面的惨烈结局。”】
刘彻心里一咯噔,卫青毕竟不像霍去病那般青年早逝,他对此心中倒有些预期,但他亦不是不难过,就像天幕所言,卫青对大汉对他都太重要了,他的死,所引发的后续才更令刘彻心惊。
带着儿子走在前往宣室殿路上的卫子夫,恍惚地盯着天幕,巨大的悲伤和对儿子的担忧让她几乎不能自持。
“阿母……”耳边传来儿子担忧的声音,卫子夫才勉强定了定神,她不能倒,她要听下去,她要记住天幕说的每一个字。
而被提到的当事人卫青,还没从外甥早逝的悲痛中缓过来,就听到了自己的死讯,他没多为自己的死难过,反倒为他与陛下善始善终而欣慰,但马上又得知了姐姐和太子外甥的不幸消息,不由深深皱眉。
【“简单说一下武帝晚年的巫蛊之乱,虽然大家戏称是武帝发猪瘟,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发……发什么?
刘彻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什么叫发猪瘟?为什么要如此污蔑诋毁他?这些后人还懂不懂尊重二字怎么写?
刘彻勃然大怒。
刘彻暴跳如雷。
刘彻无能狂怒,只能咬紧后槽牙。
周围人大气都不敢喘一下,生怕呼吸重了点正好撞到火山口。
“哈哈哈……”汉朝人不动声色怕被人举报对皇室不尊重,其他王朝却毫无顾忌,难得一顿爆笑。
“发……发猪瘟……哈哈……后世人怎么如此促狭……哈哈”李世民本来还在惋惜卫霍两个人才的早逝,猛不丁听到天幕的说法,被逗得朗声大笑,笑着又有些不解,“为何后世人骂汉武帝是猪?”
大臣们也忍俊不禁,闻言,便有博览群书的臣子上前道:“倒也不算骂,恐怕是因为一本志怪小说《汉武故事》里杜撰过汉武帝小名曰彘。”
李世民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这些后人,真是什么都信呀。”
【“事实上,巫蛊之乱确实是聪明过头的汉武大帝晚年一次的大翻车,虽然这一次翻车的后果是差点败光了西汉国运,令大汉差点中道崩,但事情发生的原因真的是北宋司马等某些人循循诱导的汉武帝老年昏庸、宠信奸佞吗?”
“不不不,巫蛊之乱更深层的实际上是汉武帝周围一群眼前要富贵皆散、小命难保的近人、官吏、外戚默契地联合起来,对老刘家天子薄情寡义的执政风格实行的一次大反扑。”
“结局如何大家也知道,所有与引发巫蛊之乱的相关的人都被暴怒的汉武帝用残酷的全部杀光,他们固然没赢,但也不算输。”
“因为高高在上的天子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妻子自尽,寄予厚望的王朝继承人亦被迫自尽。”
“而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六岁了。在他之前,活得最长的高祖刘邦死时也就六十出头。”】
“虽然漠北一战汉朝大获全胜,得到了‘匈奴远遁,致漠南无王庭’的战果,但匈奴并没有完全失去反抗力量。乃至元狩六年(前117年),匈奴伊稚斜单于拒绝对汉称臣。”
“而同时这一年,一个影响大汉王朝命数的大变故发生了。”】
刘彻还来不及为匈奴桀骜生气,就听到天幕以一种低沉而沉痛的声音缓缓道出最后一句,顿时心一紧,不详的预感袭上心间。
【“元狩六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冠军侯霍去病去世了。”】
“咚——”仿佛一个重锤敲击在刘彻胸中,一时间精神恍惚,他虽早被天幕预告过去病的早逝,却没想到这个‘早’竟是如此早。
才二十四岁?怎么会这么年轻?
上天既赐他大汉冠军侯,却又这么快夺走了他……
【“彼时,因为匈奴伊稚斜单于的桀骜不逊,汉武帝决心再发动一次对匈战争,正准备中,他得到了一个噩耗。”
天幕上画面如水墨般散开,一个身着白色孝衣的男人疾步走进宫殿,一声悲痛的“陛下”令身着寝衣的汉武帝错愕回头,看着不顾礼节痛哭在地的赵破奴,汉武帝呆住了,这是霍去病的副将。这代表着一个他无法接受的事情发生了,他给予厚望的冠军侯霍去病出事了。
画面一转,不敢置信的汉武帝快步来到太医院,一进去,就看着已经被旗帜盖住的冰冷尸体,看着那溃烂的皮肤,无法接受这样事实的汉武帝失控扑了上去,不顾近侍的阻止想要掀开旗帜看一眼,手伸到一半却又止住了,眼眶涌上的泪水让他的视线都模糊了。
他带着悲痛和不舍转身准备离开,仅走了几步,却又疾步掉头回来怔怔地看向那静静躺着的身体,他仍然不愿接受现实,他多么希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
纵然天幕上饰演汉武帝的演员未发一言,但从他欲言却又止的神态、仓皇的脚步和失控的行为,没有人感受不到这位帝王痛彻心扉的悲伤。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不知为何,史书上只记载病逝。于是后世对此猜测纷纷,有认为是他擅长的闪电战战法过于消耗体力精神,修养不足而病死的;有认为他可能本身就有基础疾病,毕竟他取名‘去病’,很可能小时就多疾多病;也有人认为他是在出征途中感染瘟疫而亡,如电视剧中便采用了这个说法。”
“无论如何,他死了。”
“天妒英才!后世人对于冠军侯的英年早逝无限惋惜,我们总说他仿佛天生为打匈奴而来,他如流星般璀璨,而任务一完成,便又如流星般逝去。正如他留下的那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而霍去病的死,对汉武帝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于公来说,冠军侯是他对付匈奴的大杀器,霍去病一死,他不得不改变对匈计划,同时战功赫赫的的冠军侯是大汉下一代军功集团的领袖人物,以他的年纪,至少可以填补两任帝王的武将储备。而年轻的他作为太子的表哥,也是汉武帝为继承人留下最好的保护伞。”
“再于私,这个他自小看着长大、并亲自教导的孩子,怎么不算是汉武帝心中半子的存在?作为晚辈的青年早逝又如何不让长辈悲痛难解?”】
汉武帝之前的汉帝无一不为大汉失去了这样的天生军神而惋惜,而汉景帝看着天幕上悲痛交加的帝王,更为儿子而担忧,他知道不管是从情感还是理智上而言,霍去病的早逝对他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
景帝正叹口气,就听见旁边传来一声可疑的吸鼻子声,他转头一看,他家彻儿虽然看似面不改色,但眼圈可疑的红色却出卖了他。景帝顿时又有些想笑,戏谑道:“彻儿就这么喜欢这冠军侯。”
少年刘彻抿嘴,抗议地看了一眼父亲,又抬眼看向正在播放帝王和少年将军往事的天幕,不知怎么的,他竟觉得自己能体会到那个中年皇帝的悲痛,大概是他看那少年将军确实非常顺眼吧。
他都如此,真正感同身受的刘彻更是心如刀割,被天幕上演员的优秀演技一感染,仿佛真的看到他的冠军侯死在了面前。
周边大臣心中既为冠军侯惋惜,又为他受到的君王重视而泛酸,看着皇帝难得的情难自禁,一时不知道该不该提醒他,冠军侯现在还没死呢。
当然汉武帝何许人,哪用他们提醒,很快就反应过来,强自控制住情绪,连连交代左右:“派出去的太医到哪儿了?务必要确保冠军侯的健康……”
而后宫中的卫子夫亦强自止住了泪,带着儿子准备去求见皇帝,他有预感去病的早逝必定是开启了卫霍两家不幸的开始。
【“冠军侯去世后,汉武帝选择了‘景桓’作为他的谥号,取义‘武与广地’,又让他陪葬在茂陵的近侧,希望在地下,他的冠军侯也能常伴左右。同时调遣河西五郡铁甲军,列阵沿长安排至茂陵东,整整六十一公里,为他的冠军侯送行。最后他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筑成祁连山的形状,为冠军侯一生最显著的功绩盖棺定论。”
“至此,这座特别的祁连山墓在茂陵一侧屹立了两千多年,这位马踏匈奴、战无不胜的少年将军永远留在了华夏人心中,乃至两千年后依然有络绎不绝的后人前去祭奠瞻仰。”】
静静地伫立着的祁连山形状墓,任岁月如何流逝,依然不改其色,看着这一幕,向来寡言沉稳的霍去病一时热泪盈眶,他猛然下马向着长安的方向长跪在地,有些哽咽道:“陛下……厚爱……”
“这都是去病应得的。”汉武帝看着天幕上后人拿着各种仿佛是祭品的东西放在墓前,一脸欣慰地笑了。
他的性格向来是恨之欲其死、爱之欲其生,他宠爱的冠军侯受到后人如此推崇,不也证明他的眼光吗?
而后面某些朝代的武将却嫉妒得不行,自觉若他们能像冠军侯这样奉一明主,没准也能得到如此生前隆宠死后哀荣。
【“无论如何,不管怎样的怀念,年轻的冠军侯终究是去了,他一去,就像多米诺骨牌对大汉、对汉武帝、对卫霍两家起了连锁反应。”
“霍去病去世是公元前117年,十一年后,也就是元封五年,长平侯卫青也病故,谥号‘烈’,同样陪葬茂陵,他的陵墓也被汉武帝下令修筑成阴山模样。”
“卫青去世的影响,绝不亚于霍去病,甚至可以说国之柱石倒塌。”
“对外来说,卫青的死意味着一段时期内大汉能对抗匈奴的、拥有大局观的帅才彻底缺失,而卫青去世一年后,也是细君公主和亲乌孙之时。”
“对内来说,卫青的离开代表着以他为首的卫霍两家彻底失去了支柱,也意味着太子刘据失去最重要的外戚力量。”
“要知道,舅舅卫青不仅是刘据的支柱,也是与皇帝父亲能直接沟通的重要渠道。在汉武帝晚年开始宠爱小儿子,卫皇后和太子倍感不安之时,汉武帝就是通过卫青直接向妻儿表明对太子很满意不会产生易储之心,就此才打消了他们的惊虑。”
“也就是说,但凡卫霍哪怕一人尚在,刘据也不会陷入后面的惨烈结局。”】
刘彻心里一咯噔,卫青毕竟不像霍去病那般青年早逝,他对此心中倒有些预期,但他亦不是不难过,就像天幕所言,卫青对大汉对他都太重要了,他的死,所引发的后续才更令刘彻心惊。
带着儿子走在前往宣室殿路上的卫子夫,恍惚地盯着天幕,巨大的悲伤和对儿子的担忧让她几乎不能自持。
“阿母……”耳边传来儿子担忧的声音,卫子夫才勉强定了定神,她不能倒,她要听下去,她要记住天幕说的每一个字。
而被提到的当事人卫青,还没从外甥早逝的悲痛中缓过来,就听到了自己的死讯,他没多为自己的死难过,反倒为他与陛下善始善终而欣慰,但马上又得知了姐姐和太子外甥的不幸消息,不由深深皱眉。
【“简单说一下武帝晚年的巫蛊之乱,虽然大家戏称是武帝发猪瘟,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发……发什么?
刘彻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什么叫发猪瘟?为什么要如此污蔑诋毁他?这些后人还懂不懂尊重二字怎么写?
刘彻勃然大怒。
刘彻暴跳如雷。
刘彻无能狂怒,只能咬紧后槽牙。
周围人大气都不敢喘一下,生怕呼吸重了点正好撞到火山口。
“哈哈哈……”汉朝人不动声色怕被人举报对皇室不尊重,其他王朝却毫无顾忌,难得一顿爆笑。
“发……发猪瘟……哈哈……后世人怎么如此促狭……哈哈”李世民本来还在惋惜卫霍两个人才的早逝,猛不丁听到天幕的说法,被逗得朗声大笑,笑着又有些不解,“为何后世人骂汉武帝是猪?”
大臣们也忍俊不禁,闻言,便有博览群书的臣子上前道:“倒也不算骂,恐怕是因为一本志怪小说《汉武故事》里杜撰过汉武帝小名曰彘。”
李世民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这些后人,真是什么都信呀。”
【“事实上,巫蛊之乱确实是聪明过头的汉武大帝晚年一次的大翻车,虽然这一次翻车的后果是差点败光了西汉国运,令大汉差点中道崩,但事情发生的原因真的是北宋司马等某些人循循诱导的汉武帝老年昏庸、宠信奸佞吗?”
“不不不,巫蛊之乱更深层的实际上是汉武帝周围一群眼前要富贵皆散、小命难保的近人、官吏、外戚默契地联合起来,对老刘家天子薄情寡义的执政风格实行的一次大反扑。”
“结局如何大家也知道,所有与引发巫蛊之乱的相关的人都被暴怒的汉武帝用残酷的全部杀光,他们固然没赢,但也不算输。”
“因为高高在上的天子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妻子自尽,寄予厚望的王朝继承人亦被迫自尽。”
“而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六岁了。在他之前,活得最长的高祖刘邦死时也就六十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