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锦车出塞送迎忙,专对长才属女郎。读史漫夸苏武节,须眉巾帼并流芳。”
“——多少须眉无语,偏劳婢作夫人。西域安危系一身,何问天涯远近。几度龙堆驰骋,几问城郭归存。将军管钥玉门深,输尔从容一哂。”
“这些都是后人对冯嫽的盛赞。”
“在那个封建社会、父权时代,冯嫽以一女子之身,周旋于诸国之中,凭借自己的才智,为母国创下大功,为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但大多伟大,最初都诞生于平凡。”
“甚至,可以说是卑微。”
“冯嫽,生卒年不详,史书上也并未记载她的家世,但从她幼年便成为解忧公主的侍女来看,当是出身卑微。”
“但没关系,她以自己一生的功绩证明了,血统和身世,并不代表一切。”】
“侍女……”一些女性惊讶地睁大双眼,这样不凡的女性竟然出身如此卑微,惊讶之余更从心里油然升起钦佩之情。
上官婉儿却将注意力落到解忧公主身上,她不露痕迹地飞快看了身前的武则天,推己及人地想:“冯嫽也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啊……”想着,她的眼中不由露出复杂的神色,“不过她比自己幸运,伯乐只是伯乐……”
【“太初四年,冯嫽作为贴身侍女,随解忧公主远嫁到了乌孙国,史书上说因为她足智多谋,所以成为了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但即便是再有天赋的人,势必也需要有人培养,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很难做出如此伟业,因此我们可以合理猜想,冯嫽必是在解忧公主身边学会了读书识字,有了知识的养料,她天性中的善解人意和精干聪慧才能更好显现。”
“所谓千里马易得,伯乐难求。”
“冯嫽这匹千里马,很幸运地遇到了解忧公主这个伯乐。”
“自小相伴的感情、同处异国他乡的处境,以及对冯嫽才华的了解,让解忧公主格外倚重冯嫽,她不再只是侍女,而是解忧公主的姐妹、朋友、同盟和左膀右臂。”
“为了更好地完成和亲使命,也为了她们一行人能更好地在乌孙扎根,冯嫽嫁给了乌孙右大将,这样的身份让冯嫽能更好地代解忧公主在乌孙交际,同时,在解忧公主的大力举荐下,冯嫽得以代表解忧,以汉使的身份,驰马牧场,出入毡帐,‘行赏赐于城郭诸国’,访问西域诸国,宣扬汉家文化,密切联系各国与汉朝的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她积极探索西域当地的民俗民情。”
“不出几年,冯嫽就对诸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了如指掌,成为了深悉西域行情的行家。”
“《汉书·西域传》称之曰:‘内习汉事,外习西域诸国事。’”
“有才华的人,是很容易脱颖而出的,冯嫽以一女子身出使于各国,不仅落落大方、善于言辞,而且语言天赋奇佳,与人交谈时往往连翻译都不用,西域各国君臣见此啧啧称奇,赞叹不已,皆尊称她为‘冯夫人’。”】
嬴政颌首,对于有才华的人,他向来是不吝啬称赞的,冯嫽这般具备精于辞令的天赋的,显然是优秀的外事人才,只可惜不是秦朝人,不过他心里盘算了这次召进咸阳的学子,这么多人总有一两个有些天赋的吧?但也不能尽指望臣子,他的目光从一群没用的儿女身上掠过,嗯,他们也不能吃白饭。
被父皇目光扫到的老赢家男男女女都是一激灵,眼睛死死盯着天幕,愣是不敢转头看一眼。
这边刘彻却叹息,又是出生不详,这让他往哪里去寻人才?但他也没纠结太久,他坐拥天下,就算是找不到冯嫽难道不能培养出一个冯嫽来?
倒是早就一心二用,一边处理政务,一边抽空瞟两眼天幕的朱元璋颇有微词,倒不是对冯嫽有什么意见,而是对要用女人在外操持感到丢人,道:“我大明就无需女人抛头露面。”
周围儿子臣子唯唯诺诺,朱标无奈一笑,倒是朱棣心里嘀咕管她是男是女,有才华能用不就得了。
【“但这并非冯嫽最大的功绩,她最大的功绩是在风云变幻之际,临危受命拯救了当时岌岌可危的汉乌关系及西域局势。”
“事情要从解忧公主说起,她第二任丈夫翁须靡于汉神爵二年去世了,作为汉匈关系的中坚支持者,他的去世,令汉匈关系和解忧公主一行的处境变得莫测起来。”】
解忧公主心一紧,翁须靡对她太重要了,不提好歹夫妻那么多年,只说汉朝势力在乌孙显然还不够强大,失去了翁须靡这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她不觉得当时的元贵靡能安稳坐上王位,想到这儿,她不自觉看向冯嫽,两人对视一眼,半晌没说话,最后还是冯嫽主动开口道:“现在提前知道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回望历史,汉朝与解忧公主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翁须靡病逝后,他原本定下的、由他与解忧公主所生之子元贵靡继位的诺言失效了,乌孙贵族发生了内讧,亲匈奴势力胜出,‘汉外孙’元贵靡落败,于是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上一任乌孙王军须靡与左夫人匈奴公主所生之子号为‘狂王’的泥靡继任乌孙王。”
“这一突然的变故令解忧公主和背后的汉朝廷大失所望,原本一片向好的汉乌结盟大业也被打上了一个问好,在汉朝的失望和愤怒中,原本订立的新一轮和亲之约宣告失败,不知是幸与不幸,汉宣帝召回了已经走到了敦煌的相夫公主一行。”
“而另一个令解忧公主痛苦的消息也来了,在亲生儿子当不上下一任国王的情况下,她不得不遵从乌孙旧俗,再次改嫁于狂王泥靡。”
“狂王泥靡不仅身负匈奴血脉,有着天然的亲匈立场,他本人还性情狂暴,与解忧公主素来不和,如今虽然勉强成为了夫妻,但貌合神离。”
“于私,这并非解忧公主中意的丈夫,于公,狂王泥靡显然已经成为了汉乌结盟事业最大的绊脚石,她无法容忍下去了。”
“于是,她决定——发动政变。”】
“啧啧……”刘邦对这个不知第几世的曾孙女啧啧称奇,又一脸得意地对左右大臣道:“吾家女郎不逊男子嘛!”
大臣也没扫兴,附和着称赞,当然主要是当世女子也大多剽悍,倒也没那么震惊。
倒是后世一些迂腐儒生,听到妻欲杀夫,一脸不忍直视,张嘴就是长篇大论的批判话。
当然也有明理知事的读书人张口反驳,直接质问道:“公主这是大义为先,难道你认为大义比不过私情?”
周边另一些人也跟着附和,腐儒见激起众怒,生怕挨打,只得掩面而去。
一旁路过的李清照冷冷地看了那腐儒一眼,不屑嗤笑,总有些将“夫为妻纲”奉为圭臬的驱虫,自以为只要有夫妻名分,便可以予取予夺,女子似乎便该任尔处置,可笑!
笑过她又惆怅地看了看天幕,若我大宋的无道昏君也能有人奋起推翻就好了。政变……嗯……政变……
无独有偶,远在千里之外的金朝也有人发出同样的感概,她伸出青紫变形的手拢了拢身上单薄的衣物,在身后提着鞭子的人看来的一瞬间低下头,继续一脸麻木地搓洗脏臭的衣服,只是悄悄竖起一双耳朵,注意着天上的声音,在听到解忧公主决定发动政变的时候,原本麻木的双眼瞬间如火星般亮起,但很快又黯淡下去。
晚了……太晚了……她既没有像妇好、荀灌和冼夫人这样的能力摆脱眼前的困境,又早失去了如解忧公主这般发动政变改变命运的机会……真的太晚了……
如果……如果能回到汴京之围前……
赵佶……赵桓……该死!该死!该死!
……
【“从结果来看,这次政变可以说是失败的。”
“解忧公主欲发动政变,当有母国相助才行,正巧汉使者魏和意及任昌为送还乌孙侍子而来到乌孙,解忧公主向他们诉说了狂王泥靡对汉乌关系的威胁,以及狂王性格暴戾不得人心,总之,政变是有优势的。”
“魏和意和任昌欣然同意,于是决定在酒宴上直接刺杀狂王。”】
天幕上,出现一幕酒宴画面,觥筹交错间,穿着汉朝服饰的男子突然暴起持剑砍向上座的狂王,但遗憾的是没砍中要害,狂王带着手下突出重围骑马逃走了。
“唉……”天幕下各时空不约而同传出一声遗憾的叹息。
【“是的,不知是没有经验,还是运气不好,政变失败了,狂王未能诛杀,情况向着失控方向发展了。”
“狂王泥靡受伤逃走后,派儿子围困住了赤谷城里的解忧公主及两位发动刺杀的汉使,一脸数月,直到西域都护郑吉发动了诸国兵士,才得以解救出解忧公主。”
“但这只是第一步,政变未成功,就要面临失败的后果。”
“解忧公主和汉使代表着汉朝,如今图穷匕见,下一步汉乌关系何去何从,这是汉朝廷头疼的事了。”】
“——多少须眉无语,偏劳婢作夫人。西域安危系一身,何问天涯远近。几度龙堆驰骋,几问城郭归存。将军管钥玉门深,输尔从容一哂。”
“这些都是后人对冯嫽的盛赞。”
“在那个封建社会、父权时代,冯嫽以一女子之身,周旋于诸国之中,凭借自己的才智,为母国创下大功,为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但大多伟大,最初都诞生于平凡。”
“甚至,可以说是卑微。”
“冯嫽,生卒年不详,史书上也并未记载她的家世,但从她幼年便成为解忧公主的侍女来看,当是出身卑微。”
“但没关系,她以自己一生的功绩证明了,血统和身世,并不代表一切。”】
“侍女……”一些女性惊讶地睁大双眼,这样不凡的女性竟然出身如此卑微,惊讶之余更从心里油然升起钦佩之情。
上官婉儿却将注意力落到解忧公主身上,她不露痕迹地飞快看了身前的武则天,推己及人地想:“冯嫽也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啊……”想着,她的眼中不由露出复杂的神色,“不过她比自己幸运,伯乐只是伯乐……”
【“太初四年,冯嫽作为贴身侍女,随解忧公主远嫁到了乌孙国,史书上说因为她足智多谋,所以成为了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但即便是再有天赋的人,势必也需要有人培养,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很难做出如此伟业,因此我们可以合理猜想,冯嫽必是在解忧公主身边学会了读书识字,有了知识的养料,她天性中的善解人意和精干聪慧才能更好显现。”
“所谓千里马易得,伯乐难求。”
“冯嫽这匹千里马,很幸运地遇到了解忧公主这个伯乐。”
“自小相伴的感情、同处异国他乡的处境,以及对冯嫽才华的了解,让解忧公主格外倚重冯嫽,她不再只是侍女,而是解忧公主的姐妹、朋友、同盟和左膀右臂。”
“为了更好地完成和亲使命,也为了她们一行人能更好地在乌孙扎根,冯嫽嫁给了乌孙右大将,这样的身份让冯嫽能更好地代解忧公主在乌孙交际,同时,在解忧公主的大力举荐下,冯嫽得以代表解忧,以汉使的身份,驰马牧场,出入毡帐,‘行赏赐于城郭诸国’,访问西域诸国,宣扬汉家文化,密切联系各国与汉朝的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她积极探索西域当地的民俗民情。”
“不出几年,冯嫽就对诸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了如指掌,成为了深悉西域行情的行家。”
“《汉书·西域传》称之曰:‘内习汉事,外习西域诸国事。’”
“有才华的人,是很容易脱颖而出的,冯嫽以一女子身出使于各国,不仅落落大方、善于言辞,而且语言天赋奇佳,与人交谈时往往连翻译都不用,西域各国君臣见此啧啧称奇,赞叹不已,皆尊称她为‘冯夫人’。”】
嬴政颌首,对于有才华的人,他向来是不吝啬称赞的,冯嫽这般具备精于辞令的天赋的,显然是优秀的外事人才,只可惜不是秦朝人,不过他心里盘算了这次召进咸阳的学子,这么多人总有一两个有些天赋的吧?但也不能尽指望臣子,他的目光从一群没用的儿女身上掠过,嗯,他们也不能吃白饭。
被父皇目光扫到的老赢家男男女女都是一激灵,眼睛死死盯着天幕,愣是不敢转头看一眼。
这边刘彻却叹息,又是出生不详,这让他往哪里去寻人才?但他也没纠结太久,他坐拥天下,就算是找不到冯嫽难道不能培养出一个冯嫽来?
倒是早就一心二用,一边处理政务,一边抽空瞟两眼天幕的朱元璋颇有微词,倒不是对冯嫽有什么意见,而是对要用女人在外操持感到丢人,道:“我大明就无需女人抛头露面。”
周围儿子臣子唯唯诺诺,朱标无奈一笑,倒是朱棣心里嘀咕管她是男是女,有才华能用不就得了。
【“但这并非冯嫽最大的功绩,她最大的功绩是在风云变幻之际,临危受命拯救了当时岌岌可危的汉乌关系及西域局势。”
“事情要从解忧公主说起,她第二任丈夫翁须靡于汉神爵二年去世了,作为汉匈关系的中坚支持者,他的去世,令汉匈关系和解忧公主一行的处境变得莫测起来。”】
解忧公主心一紧,翁须靡对她太重要了,不提好歹夫妻那么多年,只说汉朝势力在乌孙显然还不够强大,失去了翁须靡这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她不觉得当时的元贵靡能安稳坐上王位,想到这儿,她不自觉看向冯嫽,两人对视一眼,半晌没说话,最后还是冯嫽主动开口道:“现在提前知道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回望历史,汉朝与解忧公主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翁须靡病逝后,他原本定下的、由他与解忧公主所生之子元贵靡继位的诺言失效了,乌孙贵族发生了内讧,亲匈奴势力胜出,‘汉外孙’元贵靡落败,于是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上一任乌孙王军须靡与左夫人匈奴公主所生之子号为‘狂王’的泥靡继任乌孙王。”
“这一突然的变故令解忧公主和背后的汉朝廷大失所望,原本一片向好的汉乌结盟大业也被打上了一个问好,在汉朝的失望和愤怒中,原本订立的新一轮和亲之约宣告失败,不知是幸与不幸,汉宣帝召回了已经走到了敦煌的相夫公主一行。”
“而另一个令解忧公主痛苦的消息也来了,在亲生儿子当不上下一任国王的情况下,她不得不遵从乌孙旧俗,再次改嫁于狂王泥靡。”
“狂王泥靡不仅身负匈奴血脉,有着天然的亲匈立场,他本人还性情狂暴,与解忧公主素来不和,如今虽然勉强成为了夫妻,但貌合神离。”
“于私,这并非解忧公主中意的丈夫,于公,狂王泥靡显然已经成为了汉乌结盟事业最大的绊脚石,她无法容忍下去了。”
“于是,她决定——发动政变。”】
“啧啧……”刘邦对这个不知第几世的曾孙女啧啧称奇,又一脸得意地对左右大臣道:“吾家女郎不逊男子嘛!”
大臣也没扫兴,附和着称赞,当然主要是当世女子也大多剽悍,倒也没那么震惊。
倒是后世一些迂腐儒生,听到妻欲杀夫,一脸不忍直视,张嘴就是长篇大论的批判话。
当然也有明理知事的读书人张口反驳,直接质问道:“公主这是大义为先,难道你认为大义比不过私情?”
周边另一些人也跟着附和,腐儒见激起众怒,生怕挨打,只得掩面而去。
一旁路过的李清照冷冷地看了那腐儒一眼,不屑嗤笑,总有些将“夫为妻纲”奉为圭臬的驱虫,自以为只要有夫妻名分,便可以予取予夺,女子似乎便该任尔处置,可笑!
笑过她又惆怅地看了看天幕,若我大宋的无道昏君也能有人奋起推翻就好了。政变……嗯……政变……
无独有偶,远在千里之外的金朝也有人发出同样的感概,她伸出青紫变形的手拢了拢身上单薄的衣物,在身后提着鞭子的人看来的一瞬间低下头,继续一脸麻木地搓洗脏臭的衣服,只是悄悄竖起一双耳朵,注意着天上的声音,在听到解忧公主决定发动政变的时候,原本麻木的双眼瞬间如火星般亮起,但很快又黯淡下去。
晚了……太晚了……她既没有像妇好、荀灌和冼夫人这样的能力摆脱眼前的困境,又早失去了如解忧公主这般发动政变改变命运的机会……真的太晚了……
如果……如果能回到汴京之围前……
赵佶……赵桓……该死!该死!该死!
……
【“从结果来看,这次政变可以说是失败的。”
“解忧公主欲发动政变,当有母国相助才行,正巧汉使者魏和意及任昌为送还乌孙侍子而来到乌孙,解忧公主向他们诉说了狂王泥靡对汉乌关系的威胁,以及狂王性格暴戾不得人心,总之,政变是有优势的。”
“魏和意和任昌欣然同意,于是决定在酒宴上直接刺杀狂王。”】
天幕上,出现一幕酒宴画面,觥筹交错间,穿着汉朝服饰的男子突然暴起持剑砍向上座的狂王,但遗憾的是没砍中要害,狂王带着手下突出重围骑马逃走了。
“唉……”天幕下各时空不约而同传出一声遗憾的叹息。
【“是的,不知是没有经验,还是运气不好,政变失败了,狂王未能诛杀,情况向着失控方向发展了。”
“狂王泥靡受伤逃走后,派儿子围困住了赤谷城里的解忧公主及两位发动刺杀的汉使,一脸数月,直到西域都护郑吉发动了诸国兵士,才得以解救出解忧公主。”
“但这只是第一步,政变未成功,就要面临失败的后果。”
“解忧公主和汉使代表着汉朝,如今图穷匕见,下一步汉乌关系何去何从,这是汉朝廷头疼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