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物极必反,偏偏科举最鼎盛的明清时期,却是它慢慢失去生命力之时。”

    “当然,在当时,没有几个人发觉,或者说没有人愿意承认。”

    “毕竟,拥有话语权的人,本就是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天幕慢悠悠地吐出这几句话,却引起这明清时空轩然大波。

    几乎绝大多数读书人、官员、皇帝如临大敌地盯着天上,他们知道天幕接下去一定会说出他们都不想听的东西,倒是朱厚照不顾大臣在侧,呵呵笑出了声,然后顶着他们沉重的脸色,玩味地说:“爱卿们可得留神,仔细听听后人是怎么评价我们的。”反正他和文官们几乎是心照不宣互相看不顺眼,能打击到他们的事,他都乐见其成,哪怕自己可能会被殃及也无所谓。

    听到皇帝幸灾乐祸的话,大臣们差点挂不住脸,不过到底是城府深沉,只沉着脸应是。

    小朱这边乐呵,老朱可不高兴了。

    明朝的体制几乎都是朱元璋定下的,这其中也包括科举,后人说明朝有问题,那跟指着老朱他鼻子骂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冷冷一笑,他倒要看看后人能说出个什么一二三来。

    其他朝代也提起精神,已经有科举的朝代准备听听后世科举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还没出现科举的朝代倒是有些诧异,他们初闻只觉此制已然算是人才选拔的良策,却在后人眼里有这么大问题。

    【“科举制度就选拔程序和架构来说还罢,最大的问题还是考核内容。】

    朱元璋心脏猛地一跳,他有了很不好的预感。

    【“北宋时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将考核内容限制到儒家经典的狭窄范围。南宋时,有进一步开始固定经义答题格式,这个时期被后世称作八股文已经初具雏形。元朝不必多说,光是科举制就废除了八十几年,即使后面恢复也跟正统科举有很大区别。”

    “再到明朝,这个推翻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汉人王朝。它的建立者很特殊,先前说刘邦是布衣天子,可比起明朝的缔造者朱元璋来说,识字家有恒产的刘邦身份已然不低。”】

    刘邦眉心一动,竟然还是比自己出身还要低的开国皇帝?

    【“因为最起码,刘邦绝没经历过全家人饿死、却连为父母找块坟地都需要地主怜悯的窘境,为了生存,朱元璋当过和尚、当过乞丐。开局一个碗,最后却驱除鞑虏,君临天下,不外乎后人对他有‘得国最正’的赞誉。”】

    明朝之前的人震惊了,竟然还有如此窘迫的皇帝?当然最震惊的还是,最后他竟然还一统天下!

    明朝的百姓们也很震惊,虽然朱元璋并不曾隐瞒自己的经历,但作为平民百姓,只觉皇帝老爷高高在上,哪里知道这些秘事,听到太祖皇帝跟自己这些人竟然有差不多的经历,心中感慨万千。

    而从不避讳自己身世的朱元璋却昂着头一脸傲然,他不觉得有什么羞耻的,自己这般身世还能君临天下,这不正是说明天命在他吗?后人说他“得国最正”,此话怎能让他不得意?

    却不料,上一秒还天幕就转折了。

    【“可惜,这个本是最标准的无产阶级出身的开国之君,最后,却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屠龙者,终成恶龙。”】

    朱元璋神色大变,唬得周围伺候的人无声无息跪了下去,生怕被殃及。

    他身边的朱标也神色剧变,担忧地看着父亲,又将求助的眼神投向另一边的母亲。

    【“究其原因,其一,他本就是在地主阶级和儒生的扶持下建国;其二,当上皇帝后,他自身已经从无产阶级变成了最大的地主,作为最大的利益既得者,也许曾经的经历,让他对百姓有些许共情,但他最大的目标,却是保住老朱家的皇位,维持老朱家的统治。至于他的后代会不会出现逼出朱重八窘况的畜生,他不在乎,他只想确保即使再逼出可怜的朱重八们,他们也无法变成下一个‘朱元璋’!毕竟他自己生出鱼肉百姓的畜生儿子也没舍得对他们怎样,也不知那个时候,他可想起过那个被世道逼得家破人亡的朱重八?”】

    朱元璋脸色黑沉,僵直着身体站在原地。

    【“因此为了巩固皇权,朱元璋进一步调整科举考试内容,不仅将范围固定为儒家传统的四书五经中,还要删除其中对君权不利的部分,比如将孟子踢出孔庙,禁用《孟子》不说,还要对孟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二不听,则易位’等——进行了删除。”

    “这样掩耳盗铃的行为有用吗?没用!”

    “明朝的读书人乃至臣子看似被忠君思想束缚,可现实却是,历朝历代,唯有明朝出现数位皇帝死因存疑的秘史。”

    “朱元璋殚精竭虑希望大明不会再出现一个‘朱元璋’,可偏偏大明真正的掘坟人正是另一个活不下去的‘朱重八’!”】

    天幕的话如同当头一棒,让朱元璋几乎眼前一黑。

    “爹!”朱标赶忙上前一步扶住身体有些摇晃的父亲,他担忧地打量父亲的状况,他知道这个打击对父亲太大了。

    朱元璋却无暇理会自己宝贝的大儿子,天幕说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利箭一样扎进他心里,他第一次带着惶恐和怀疑地想:自己做错了吗?自己想要大明江山永固真的只是奢望?

    “重八!”温和的女声响起,正是马皇后。

    朱元璋难得有些失措地看向妻子,在他心里妻子就像自己的定海神针。

    “一切都来得及!”马皇后握住丈夫的手,她的表情严肃,但声音却很温柔,“要是错了咱就改,把天幕当成一个后世人送给大明的箴言吧,我相信你一定能让大明变得更好,我和孩子们都会陪着你的!”

    朱元璋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他用力地回握妻子的手,他要好好想一想。

    【“而对科举制度另一大影响是固定格式的要求——所谓八股文,如何破题、承题等都有固定格式。八股文不仅体制僵死,而且要“代圣贤立言”,即揣摩圣人孔、孟和贤人程、朱的语气说话,因而八股文多半含混生涩、似通非通。”

    “典型的八股文风是啰啰嗦嗦,空疏无聊,同政治才能谈不上有什么关系。八股文写得好,只能证明你确实会读书,那么会读书就会当官从政吗?”

    “不见得吧?要不然明清时期为什么那么多官员都要养一大批帮他搞实事做庶务的幕僚?还带火了一个地区——绍兴师爷。只听说皇帝垂拱而治,倒没听过本就该干实事的官员还要养着人帮他做本该自己做的工作,究其原因,不过是同样是读书人的师爷幕僚,没他会读书而已。可官员要那么会读书干嘛?真那么能读书为什么不去当学者专家?”

    “此后的清承明制,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让社会环境更加封闭守旧,没有革新精神的科举制度也在这样的情况下,盛极也衰极。一种如果无法自我革新的既存制度或事物,它的演变过程往往只会越变越遭。”

    “直到华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终于有人为它敲响丧钟。”】

    明清时期。

    读书人心情复杂,百味杂陈。靠科举晋升的,不愿承认自己只会死读书不会做官;屡试不第的,心里却觉得天幕说得多……但无论何等情况,在听到最后一句时,大都不由失魂落魄起来。

    王安石心中苦涩,自己想要改革科举,是为了统一思想学术,却不想竟被后人认定有如斯恶果,自己的改革真的错了吗?饶是心智坚定的拗相公,此情此景,也不免怀疑自己。

    在明清之前的皇帝心却提了起来,原来一向原本好的制度会变成如此。

    “一种如果无法自我革新的既存制度或事物,它的演变过程往往只会越变越遭。”嬴政注意力却在这句话上,“自我革新……”他默默念道这句话,一下就在心中联想到支持着大秦的商君制度,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越变越糟吗?他沉思。

    【“科举的丧钟尚要在千年之后,隋朝的丧钟却就在隋炀帝手中敲响。”

    “曾说过,科举制度绝不能算做隋炀帝的功绩,事实上,他的其他功绩,水分也相当大,反倒是他统治造成的恶果却是实打实的。”

    “仅说人口一项,大业五年是隋朝人口巅峰,官方给出的数据是907万余户、4685万余人,但考虑到大量未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实际上的人口数应约为5032万。”

    “然而经过隋炀帝在位十四年的折腾,再加上隋末群雄割据的战乱、饥荒、瘟疫等原因,至隋朝灭亡,唐朝武德时期,全国人口竟然只剩下200余万户、1500余万人。”

    “数字冰冷,但这背后确实百姓活生生的性命!”

    “与这些沉甸甸的人命相比,怎还有人说得出隋炀帝功在千秋的话?”】

章节目录

给古人盘点名留青史的女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华桃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华桃夭并收藏给古人盘点名留青史的女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