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和离
翌日早朝,群臣鱼贯步入崇化殿。山呼叩罢,不待皇帝开口,宋直便已举着玉笏排众而出, “臣有奏。”
皇帝颔首:“准。”
宋直趋步上前,将奏报递给下阶而来的中常侍,言道:“肃州军监顾士谦奉命押运粮草一案,三法司会同兵部审查已有了结果,此为顾军监本人供词。”
兵部尚书樊仁甫也出列,向上禀道:“皇城司指挥使封不平连夜来报,称两日前在北城抓捕的一个逃犯是肃州都尉冯运,据他所供顾军监在押运粮草之际,之所以在海运中行程延误,并非是有人向东岛海盗泄露了消息,乃是在靠岸之时遭到了不明人士袭击。”
殿中群臣听闻此言,一时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落在殿中左侧首位的温相身上,而他则微微垂着头,神色宁静,眉目清淡如旧。
皇帝手中握着两份证词,看向下阶的群臣问道:“押运粮草的路线除了顾军监和随行护送的校尉外,也只有肃州参军及其都尉知晓,”他余音拖长,“所以,是谁泄露了押运路线?”
太尉韩熙此时出列,“记载粮草押运详细细节的文书除了臣手中有一份而外,宋相手中也有一份,那究竟何为真何为假?”
长公主用过早膳后便站在承庆殿外欣赏着十一月不多见的日色,待天边渐渐染红她眼中才有了一丝暖意。
昨夜太后咳疾发作,便召她入宫陪侍,今早太医请脉后称天气转凉偶有咳嗽乃是常事,让她不必忧心。
“长公主,”太后身边的周姑姑在她身后出声,“太后请您去内殿,她有些话要说与你听。”
长公主今日虽还是素衣淡妆,但发髻之上却别了一支金凤步摇,回身之间亦还是雍容华贵的惠敏长公主。
进了内殿,太后枕着金丝软枕斜靠在软榻之上,见了长公主便招了招手,温言道:“来哀家身边坐下。”
长公主坐定,握了她的手道:“近日天气已转凉,母后病体未愈,儿臣也不在您身边,您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子。”
“你最是孝顺,”太后慈爱的目光在她身上流连,“虽不在母后身边,但也时时进宫请安,比起你皇兄可不知要好多少。”
长公主浅笑了一下,回避了话题。
太后跟周姑姑使了一个眼色,她便秉退了旁人,殿内只余她们母女二人。
“槿容,母后时常在想当初一道旨意将你嫁入温家,是否做错了。”太后语声渐渐凝重起来,“当年你皇兄初登帝位根基不稳,且一多半的兵权又掌握在你几个王叔手中,其中甘州宁王又与温氏有联姻。顾氏倒台后,温氏便掌握了半壁江山,母后与你皇兄就商议将你嫁入温氏,一来是用联姻巩固皇权,二来也是用你制衡温相。”
长公主虽早已知晓,但此刻听着这些话还是有些难受。太后忽然叹了口气,“只是哀家未曾料到本是联姻,你却对温相动了情,以至于这一步棋,哀家还是走错了。”
“于母后而言,我不过是一枚棋子?”长公主心下一凉,“我与温相三年的夫妻情谊不过是母后您走错的一步棋?”
太后语塞,停了许久还是说出了残忍的事实,“你是皇家女,你的婚嫁本就身不由己,更何况联姻一事你也是情愿的。”
“我情愿,是因为母后一手扶养我长大,皇兄又对我疼爱万分,我虽知这一道旨意背后的深意,但我只当是回报母后与皇兄这么多年对我的爱护,不曾想在母后眼里竟是如此。”
“母后是对不住你,但天地间没有那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即便你生于皇室。”
“所以母后召我入宫究竟所为何事?”
长公主言词利落,“今日早朝应该就要对近日的事件有一个评判,无论温相如何,我既已嫁入相府,便与他一道承担。”
“你与他竟情深至此,”太后不忍喟叹,“可温相并非你的良配。”
“何为良配?”长公主反问,“在母后与皇兄眼里,温相犹如洪水猛兽意欲除之而后快,可在我眼里他只是儿臣的夫君。”
长公主起身,默默说着:“从前群臣总会拿他与顾士谦相比,不论他有多努力多拼命,最后都比不过。后来他入御史台,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又因此得罪了不少朝臣,可这就是他的本职,却因他父亲的身份被屡屡讽刺。两年前他拜任左丞……”
“你知他怜他爱他,”太后出声打断了她的话,“可你有没有想过,你与他之间若有情便会相互猜忌,若无情才能相安无事。”太后坐了起来,看着长公主的样子,想起了她幼时一点一点长大成人的模样,“母后一直都知晓你心思缜密,行事果断,你人前藏拙不轻易显示也是因皇家女的身份,不想卷入朝堂纷争,可这些对于你与温相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长公主轻舒了一口气,“我又何尝不知。”但她眼中有泪心上有痛,停滞半晌语带颤抖的说了一句:“可即已动心动情就难已收回。”
崇化殿内,皇帝衣袖一振,将奏折掷在御案上,冷冷看着阶下匍匐跪着的人道:“你们一个二个,是当朕眼睛瞎了吗?”
他冷冷看着温之言,“步军副统领温之承是温相胞弟,在发生如此事件后,温相不仅不秉公办理,还利用手中职权行包庇之事。”
韩熙和温之言对看一眼,皆不知这份弹劾朝中温氏重臣的奏折从何而来,但眼下因顾士谦一案已有诸多证词都与他有莫大关联,所以他现下只得道:“臣治下不严且一心护卫幼弟,是臣之过,但念在胞弟曾在秋日围猎之时有过护驾之功,还请皇上从轻发落。”
朝中其余温氏亲信也都纷纷下跪求情,然监察御史左青松却高声道:“温相只怕不止是治下不严包庇幼弟,若按顾军监和肃州都尉冯运的证供以及临安刺史张载的上书,那粮草延误或与温相有莫大关联。”
“我说左御史,”韩熙嘲讽着,“刚才不是都说了,大理寺昨日来报长公主宫内中毒一事是张载因私仇借机报复温相,他既然能下毒谋害长公主,那称温相伙同临安知府篡改粮草押运记录文书乃至灭口一事,又如何不是他伺机嫁祸?”
左青松回击道,“长公主宫内中毒一事本就怪异,臣大胆猜测……”
“放肆——”温之言喝道,“怎么左御史难道想说长公主是故意中毒,然后构陷张载吗?”
“下官不敢,”左青松努了努嘴,“下官只是觉得中毒一事本就怪异……”
皇帝此刻一拍龙椅,怒喝道:“都吵够了没有,竟然还能把长公主牵扯进来,此事是朕亲自交付殿前司和大理寺,既然已查明那就不再多言。”
他沉吟着:“至于这些证词都指向温相一事……”
左青松再道:“其实还有两人可证明粮草押运延误有何内情。”
温之言与皇帝都看向他,皇帝问:“那两人?”
“一是顾军监,二是幽州参军陈攸同。”他一说完,温之言眼角便抖了抖,他确实忘记了这个人,虽然他什么都不知情,但正是不知内情方才最可怕。
虽说出了王牌,但左青松仍不敢大意。“既然温相口口声声说他送回的那份文书是真的,那不如传召顾军监,两人当场对质便可知谁真谁假。”他停了会,“而幽州参军陈攸同一直跟随温相在幽州作战,他叔父跟臣曾有一面之缘,所以他便托其叔父给臣递上一份密函,称温相在让城防营拿下顾军监时,曾与粮草押运的随行校尉过从亲密……”
天边不知何时乌云密布,一声惊雷闪过,瓢泼大雨倾然而下。
承庆殿内,太后盯着长公主的眉眼,放缓语速,言词愈发显得深刻,“即便今日温相可幸免于难,但你皇兄也不会善罢甘休,他与温相之间的争斗只会愈演愈烈,到时你作为皇家女丞相夫人,你该帮谁?你又能帮谁?”
她疲惫布满病容的脸上,显现的是对长公主的关怀,“你皇兄虽多番利用你试探你,但你生于皇室长于皇室,自不会看着这天下之主异位。而温相又是你心上之人,叫你站在皇家位置对付他,你定百般不忍,如此两相为难之际,唯有及时抽身对你才是最好。”
“所以……”长公主心下了然,默默阖上双眼,“母后是要儿臣与温相和离吗?”
太后狠了狠心,“太医院院首王太医一直为母后诊病,他一直没有将母后的病情告知于众,其实母后大限将至,最多不过一年。”
“什么?”长公主瞬间张开双眸,眼中是担忧是恐惧是害怕,“不是一直都将养着,怎会如此?”
太后笑笑,轻抚她的脸颊,“母后若还在可护你周全,但若母后薨逝在这偌大的宫中,还有谁能佑你一生平安。”她忍了又忍,还是哭泣出声,太后却怜爱的替她擦掉泪水,“你皇兄终究与你血脉相连,只要你与温相和离,不再插手温氏之事,他便会护你一世安宁。”
暴雨如注,雷声轰鸣,而崇化殿内却一片死寂,除皇帝震怒而外,台阶下群臣皆匍匐下跪一言不发。
“传朕旨意,”皇帝走回龙椅上坐下,语声沉沉,不容置疑,“左丞温之言故意谎报旨意致使粮草押运延误,使得幽州一战我军伤亡惨重,此外还屡次治下不严包庇幼弟。但特念在在朝中为官十几载建功无数,又在幽州围困中率军突围立下战功,故只免去左丞一职外放通州。”
旨意刚下达,群臣中立马就传来数道求情的声音,但都被皇帝驳斥了回去:“人证、物证皆在,谁再替他求情当以同罪论处。”
韩熙此刻也不敢再求情,先前皇帝已当众发落了几位温氏重臣,连求情的几个下属官员都被即刻免了职,再加之这个幽州参军不仅有证词,连人证都有,所以他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温之言跪着,面上虽保持镇定,心下却笑了,他想起他父亲温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他心高气傲,自视甚高,早晚有一天要败在这上面。如今想来还真是,他确实太自傲,完全忽略了顾士谦,这一局若是皇帝要以顾士谦为饵引他入局,倒不如说是顾士谦将计就计,即摆了皇帝一道也将了自己一军。
然而,若是往日,他定不会就此罢休,皇帝虽下了旨意,但兵权依然在他手中,朝中几位重臣依然是温家的人,只要他不肯只要他稍加质疑,想罢相并没有那么容易。
但不知道是前几日韩熙的话,还是那日长公主对他说的那番话,又或是他自己觉得又累又乏,竟然叩首领了旨意,以至于韩熙和其余温家重臣都觉得诧异。
皇帝都明显愣了一下,因为他下这道旨意还是有些心虚,但看着朝堂上的局势是骑虎难下,他不得不如此。
中长侍突然提醒了一句,“那长公主?”
“长公主既已嫁入相府,那……”皇帝顿了顿,“此事朕会同太后商议,在此就不在多论。”
要罚的也罚了,要赏的还没有赏。所以皇帝又道:“肃州军监顾士谦私开海运本当罚,但考虑是为及时送达粮草,如此便功过相抵。不过考虑到能提前未雨绸缪规划押送线路,若非受歹人所误也不至于延误粮草,眼下临安也缺个知府,那便升为临安知府。”
监察御史左青松率先道:“皇上知人善任,明察秋毫,实乃大成之幸,百姓之幸也。”
阶下群臣听此言,皆纷纷附和,只是不知有多少人是真心有多少人是假意。
皇帝颔首:“准。”
宋直趋步上前,将奏报递给下阶而来的中常侍,言道:“肃州军监顾士谦奉命押运粮草一案,三法司会同兵部审查已有了结果,此为顾军监本人供词。”
兵部尚书樊仁甫也出列,向上禀道:“皇城司指挥使封不平连夜来报,称两日前在北城抓捕的一个逃犯是肃州都尉冯运,据他所供顾军监在押运粮草之际,之所以在海运中行程延误,并非是有人向东岛海盗泄露了消息,乃是在靠岸之时遭到了不明人士袭击。”
殿中群臣听闻此言,一时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落在殿中左侧首位的温相身上,而他则微微垂着头,神色宁静,眉目清淡如旧。
皇帝手中握着两份证词,看向下阶的群臣问道:“押运粮草的路线除了顾军监和随行护送的校尉外,也只有肃州参军及其都尉知晓,”他余音拖长,“所以,是谁泄露了押运路线?”
太尉韩熙此时出列,“记载粮草押运详细细节的文书除了臣手中有一份而外,宋相手中也有一份,那究竟何为真何为假?”
长公主用过早膳后便站在承庆殿外欣赏着十一月不多见的日色,待天边渐渐染红她眼中才有了一丝暖意。
昨夜太后咳疾发作,便召她入宫陪侍,今早太医请脉后称天气转凉偶有咳嗽乃是常事,让她不必忧心。
“长公主,”太后身边的周姑姑在她身后出声,“太后请您去内殿,她有些话要说与你听。”
长公主今日虽还是素衣淡妆,但发髻之上却别了一支金凤步摇,回身之间亦还是雍容华贵的惠敏长公主。
进了内殿,太后枕着金丝软枕斜靠在软榻之上,见了长公主便招了招手,温言道:“来哀家身边坐下。”
长公主坐定,握了她的手道:“近日天气已转凉,母后病体未愈,儿臣也不在您身边,您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子。”
“你最是孝顺,”太后慈爱的目光在她身上流连,“虽不在母后身边,但也时时进宫请安,比起你皇兄可不知要好多少。”
长公主浅笑了一下,回避了话题。
太后跟周姑姑使了一个眼色,她便秉退了旁人,殿内只余她们母女二人。
“槿容,母后时常在想当初一道旨意将你嫁入温家,是否做错了。”太后语声渐渐凝重起来,“当年你皇兄初登帝位根基不稳,且一多半的兵权又掌握在你几个王叔手中,其中甘州宁王又与温氏有联姻。顾氏倒台后,温氏便掌握了半壁江山,母后与你皇兄就商议将你嫁入温氏,一来是用联姻巩固皇权,二来也是用你制衡温相。”
长公主虽早已知晓,但此刻听着这些话还是有些难受。太后忽然叹了口气,“只是哀家未曾料到本是联姻,你却对温相动了情,以至于这一步棋,哀家还是走错了。”
“于母后而言,我不过是一枚棋子?”长公主心下一凉,“我与温相三年的夫妻情谊不过是母后您走错的一步棋?”
太后语塞,停了许久还是说出了残忍的事实,“你是皇家女,你的婚嫁本就身不由己,更何况联姻一事你也是情愿的。”
“我情愿,是因为母后一手扶养我长大,皇兄又对我疼爱万分,我虽知这一道旨意背后的深意,但我只当是回报母后与皇兄这么多年对我的爱护,不曾想在母后眼里竟是如此。”
“母后是对不住你,但天地间没有那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即便你生于皇室。”
“所以母后召我入宫究竟所为何事?”
长公主言词利落,“今日早朝应该就要对近日的事件有一个评判,无论温相如何,我既已嫁入相府,便与他一道承担。”
“你与他竟情深至此,”太后不忍喟叹,“可温相并非你的良配。”
“何为良配?”长公主反问,“在母后与皇兄眼里,温相犹如洪水猛兽意欲除之而后快,可在我眼里他只是儿臣的夫君。”
长公主起身,默默说着:“从前群臣总会拿他与顾士谦相比,不论他有多努力多拼命,最后都比不过。后来他入御史台,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又因此得罪了不少朝臣,可这就是他的本职,却因他父亲的身份被屡屡讽刺。两年前他拜任左丞……”
“你知他怜他爱他,”太后出声打断了她的话,“可你有没有想过,你与他之间若有情便会相互猜忌,若无情才能相安无事。”太后坐了起来,看着长公主的样子,想起了她幼时一点一点长大成人的模样,“母后一直都知晓你心思缜密,行事果断,你人前藏拙不轻易显示也是因皇家女的身份,不想卷入朝堂纷争,可这些对于你与温相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长公主轻舒了一口气,“我又何尝不知。”但她眼中有泪心上有痛,停滞半晌语带颤抖的说了一句:“可即已动心动情就难已收回。”
崇化殿内,皇帝衣袖一振,将奏折掷在御案上,冷冷看着阶下匍匐跪着的人道:“你们一个二个,是当朕眼睛瞎了吗?”
他冷冷看着温之言,“步军副统领温之承是温相胞弟,在发生如此事件后,温相不仅不秉公办理,还利用手中职权行包庇之事。”
韩熙和温之言对看一眼,皆不知这份弹劾朝中温氏重臣的奏折从何而来,但眼下因顾士谦一案已有诸多证词都与他有莫大关联,所以他现下只得道:“臣治下不严且一心护卫幼弟,是臣之过,但念在胞弟曾在秋日围猎之时有过护驾之功,还请皇上从轻发落。”
朝中其余温氏亲信也都纷纷下跪求情,然监察御史左青松却高声道:“温相只怕不止是治下不严包庇幼弟,若按顾军监和肃州都尉冯运的证供以及临安刺史张载的上书,那粮草延误或与温相有莫大关联。”
“我说左御史,”韩熙嘲讽着,“刚才不是都说了,大理寺昨日来报长公主宫内中毒一事是张载因私仇借机报复温相,他既然能下毒谋害长公主,那称温相伙同临安知府篡改粮草押运记录文书乃至灭口一事,又如何不是他伺机嫁祸?”
左青松回击道,“长公主宫内中毒一事本就怪异,臣大胆猜测……”
“放肆——”温之言喝道,“怎么左御史难道想说长公主是故意中毒,然后构陷张载吗?”
“下官不敢,”左青松努了努嘴,“下官只是觉得中毒一事本就怪异……”
皇帝此刻一拍龙椅,怒喝道:“都吵够了没有,竟然还能把长公主牵扯进来,此事是朕亲自交付殿前司和大理寺,既然已查明那就不再多言。”
他沉吟着:“至于这些证词都指向温相一事……”
左青松再道:“其实还有两人可证明粮草押运延误有何内情。”
温之言与皇帝都看向他,皇帝问:“那两人?”
“一是顾军监,二是幽州参军陈攸同。”他一说完,温之言眼角便抖了抖,他确实忘记了这个人,虽然他什么都不知情,但正是不知内情方才最可怕。
虽说出了王牌,但左青松仍不敢大意。“既然温相口口声声说他送回的那份文书是真的,那不如传召顾军监,两人当场对质便可知谁真谁假。”他停了会,“而幽州参军陈攸同一直跟随温相在幽州作战,他叔父跟臣曾有一面之缘,所以他便托其叔父给臣递上一份密函,称温相在让城防营拿下顾军监时,曾与粮草押运的随行校尉过从亲密……”
天边不知何时乌云密布,一声惊雷闪过,瓢泼大雨倾然而下。
承庆殿内,太后盯着长公主的眉眼,放缓语速,言词愈发显得深刻,“即便今日温相可幸免于难,但你皇兄也不会善罢甘休,他与温相之间的争斗只会愈演愈烈,到时你作为皇家女丞相夫人,你该帮谁?你又能帮谁?”
她疲惫布满病容的脸上,显现的是对长公主的关怀,“你皇兄虽多番利用你试探你,但你生于皇室长于皇室,自不会看着这天下之主异位。而温相又是你心上之人,叫你站在皇家位置对付他,你定百般不忍,如此两相为难之际,唯有及时抽身对你才是最好。”
“所以……”长公主心下了然,默默阖上双眼,“母后是要儿臣与温相和离吗?”
太后狠了狠心,“太医院院首王太医一直为母后诊病,他一直没有将母后的病情告知于众,其实母后大限将至,最多不过一年。”
“什么?”长公主瞬间张开双眸,眼中是担忧是恐惧是害怕,“不是一直都将养着,怎会如此?”
太后笑笑,轻抚她的脸颊,“母后若还在可护你周全,但若母后薨逝在这偌大的宫中,还有谁能佑你一生平安。”她忍了又忍,还是哭泣出声,太后却怜爱的替她擦掉泪水,“你皇兄终究与你血脉相连,只要你与温相和离,不再插手温氏之事,他便会护你一世安宁。”
暴雨如注,雷声轰鸣,而崇化殿内却一片死寂,除皇帝震怒而外,台阶下群臣皆匍匐下跪一言不发。
“传朕旨意,”皇帝走回龙椅上坐下,语声沉沉,不容置疑,“左丞温之言故意谎报旨意致使粮草押运延误,使得幽州一战我军伤亡惨重,此外还屡次治下不严包庇幼弟。但特念在在朝中为官十几载建功无数,又在幽州围困中率军突围立下战功,故只免去左丞一职外放通州。”
旨意刚下达,群臣中立马就传来数道求情的声音,但都被皇帝驳斥了回去:“人证、物证皆在,谁再替他求情当以同罪论处。”
韩熙此刻也不敢再求情,先前皇帝已当众发落了几位温氏重臣,连求情的几个下属官员都被即刻免了职,再加之这个幽州参军不仅有证词,连人证都有,所以他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温之言跪着,面上虽保持镇定,心下却笑了,他想起他父亲温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他心高气傲,自视甚高,早晚有一天要败在这上面。如今想来还真是,他确实太自傲,完全忽略了顾士谦,这一局若是皇帝要以顾士谦为饵引他入局,倒不如说是顾士谦将计就计,即摆了皇帝一道也将了自己一军。
然而,若是往日,他定不会就此罢休,皇帝虽下了旨意,但兵权依然在他手中,朝中几位重臣依然是温家的人,只要他不肯只要他稍加质疑,想罢相并没有那么容易。
但不知道是前几日韩熙的话,还是那日长公主对他说的那番话,又或是他自己觉得又累又乏,竟然叩首领了旨意,以至于韩熙和其余温家重臣都觉得诧异。
皇帝都明显愣了一下,因为他下这道旨意还是有些心虚,但看着朝堂上的局势是骑虎难下,他不得不如此。
中长侍突然提醒了一句,“那长公主?”
“长公主既已嫁入相府,那……”皇帝顿了顿,“此事朕会同太后商议,在此就不在多论。”
要罚的也罚了,要赏的还没有赏。所以皇帝又道:“肃州军监顾士谦私开海运本当罚,但考虑是为及时送达粮草,如此便功过相抵。不过考虑到能提前未雨绸缪规划押送线路,若非受歹人所误也不至于延误粮草,眼下临安也缺个知府,那便升为临安知府。”
监察御史左青松率先道:“皇上知人善任,明察秋毫,实乃大成之幸,百姓之幸也。”
阶下群臣听此言,皆纷纷附和,只是不知有多少人是真心有多少人是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