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此人,我其实颇为欣赏。
不同于那些颓靡骄矜的王孙,少年时的刘彻,身上总有勃勃的生气。他胆子大、心思细、为人豪爽,有任侠之气。他是诸王之中骑术最好的、剑术最佳的,也是最不怕苦痛劳累的。记得他十几岁时,有个爱好便是乔装成寻常布衣,驰骋于山林川泽之间。如此特立独行,叫人瞠目结舌。
这样的行为在他成婚之后,也不曾收敛。他依旧时不时便召集与他关系要好的贵族少年,充作市井浪荡儿,不问世事,一心只探天高海阔。
如此一来,朝堂之上的臣子,尤其是那些年长沉稳之辈,不少对他嗤之以鼻。而我母亲更是几次三番当着我的面斥责太子不成体统。
我只得含着笑,用尽量温软的话语化解母亲心里的不满,同时设法周旋在公卿之中,为我这位女婿博取好声名——就在那时,我也隐隐猜到,未来刘彻继位,或许皇位不会坐的太稳。新旧势力之间、他与窦氏一族之间,注定会有一场争斗。
可是,阿娇应当是满意这个夫婿的。
我唯一的女儿阿娇,不知是像我还是像她父亲,生来便是有些乖僻的性情,在她儿时我只当她是文静娴雅,等她长成少年,我才意识到我这个女儿,从来就不是什么温驯的贵女。
她也喜欢纵马、喜欢尝试一切危险却新奇的事务。当我因刘彻几次三番的鱼龙白服而皱眉之时,我惊讶的发现那群“浪荡子”中,竟也有阿娇的身影。
她穿着短褐,长发以未经漂染的素色头巾束起,在我望向她的时候藏在刘彻的身后,只露出小半个脑袋,眼睛亮得像是星子,含着再明显不过的笑意。
刘彻上前半步,朝我拱手作揖:“小民乃是山中猎户,携贱内追逐野兔于林间,路过长公主府邸,还请借一碗水喝。”
“胡闹。”我低声骂道,示意他们随我进去,以免在外丢人现眼。
阿娇却说:“我们真是来讨水喝的,解过渴,还得接着游浐水呢。”
“你们——”我没好气的瞪自己的女儿。
“长公主。”刘彻赶紧打断我,一面不动声色的挡住阿娇,一面露出乖巧讨喜的模样:“我等知罪了,且饶过我们,改日定当向你登门赔罪。”
刘彻这人在年纪尚小的时候,是惯会装模作样讨长辈欢喜的。他那时善于垂眸扮做乖巧样,清秀稚嫩的眉眼,叫人全然猜不到,他未来会是那样威严深沉的帝王。
我对这两个年轻男女说:“我并非是要责怪你们,而是要提醒你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汝乃国之储君,尔为他日国母。眼下这般模样,传出去未免让人嗤笑。”
阿娇不以为然,“谁人爱笑便笑去,我听不见他人笑声,只知渭水壮阔、骊山巍峨。”
刘彻则是一本正经的反驳我:“荀子有言: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我既然是未来的君王,怎可不察民情。姑母,彻扮做寻常百姓,是为了知民生疾苦呢。”
我汉家自高皇帝立国以来,重黄老之术,刘彻却偏好儒经。要是让阿母知道他又偷偷看先秦儒生写就的经卷,只怕又要生气——我心烦意乱的想着。
还欲再骂些什么,但那些话都堵在我喉间说不出口。最终只得作罢。
阿娇与刘彻都是有主见的人,不会因我的三言两语就更改主意。
我进宫,将这些事说与了阿启听。本以为他总会出面以君父的身份管教这两个孩子,谁知他竟只是笑,边笑边说:“阿姊,随他们去吧。”
“陛下就不怕?”我问他。
他儿子多,死几个大约也是不放在心上的。可刘彻是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及未来,要是出了闪失,弄不好可是要牵连国运。
阿启淡淡的眄了我一眼,轻声说:“阿姊,咱们从前也是这样的。”
我错愕,倒是半天没说出反驳的话来。
阿启以为我忘了,便提醒我:“你还记得么?小时候你我常结伴胡闹。在代宫时便惹下祸事无数,没少挨阿母的责罚。后来阿爷……后来先帝进京,践祚登位,你我一个做了太子,一个成了长公主,顽劣的性子倒是半点也没改。彼时淮南王叔还在,带着我们纵马踏遍京畿河山。”
我默默听着,许久后终于忍不住说:“陛下,你才是忘了。儿时阿母对你寄予厚望,所以管教得格外严厉。你是没有多少机会与我一同胡闹的。倒是许多次我被阿母责罚,是你出面救我。至于后来你做了太子,更是忙碌,有段时间我们姊弟二人,半月见不了面都是常有事。和淮南王叔一起游玩的是我,没有你。我只是将我经历的那些事说与了你,而你记混了。”
阿启被我反驳了之后也不生气,仍是笑:“嗯,是朕记错了。”
我还想在说些什么,然而目光落在阿启脸上的那一刻,所有语句便都化作了一声叹息。
我忽然明白他对儿子的宽纵是因何而起了。
我的弟弟,九州的君主,已经到了衰朽的时候。他明明比我年纪要小,但沉重的暮气先纠缠上了他。
他老了。
记得多年前我父亲去世之前,眼神和如今的阿启一样,疲倦而平静。也许做皇帝真的很累,宣室殿最高处的那个位子会吸干人的精血,我的父亲为天下操劳了一生,我的弟弟也即将为治理天下耗尽生命。
很多年后,史书的撰写者会为我的父亲与阿弟送上“明君”的赞誉,他们所统治的数十载光阴,是一个值得被后世传颂百千代的盛世。可当时的我,并不能确切的意识到这一点。
我这一生甚少离开长安,习惯了都城的富贵繁华,只是偶然看着仓储之地堆积如山的粟米或是城内越发豪奢的居民宅邸,才恍然惊觉,如今的天下,已与数十年前的凋敝萧索不可同日而语。
再回首看向自己的弟弟,便觉得他脸上的每道皱纹,都触目惊心。
贩夫走卒会老,坐拥天下之人也会老。我不知道阿启心中是否有过不甘,他仅仅只在我们姊弟闲谈的间隙,用半是欣慰半是怅然的语气同我说:“岁月格外优待阿姊。”
我故意装听不懂:“是么?可都是皇帝是天子,陛下您才是得上天庇佑的人。”
阿启半是玩笑的说:“阿姊你定时有什么延年的秘诀,怎的也不分享给朕?”
秘诀?
哪有什么秘诀。
我的衰老的确比阿启要慢,这或许是因为,我的欲.望始终为被真正实现。我自打十岁那年踏入长安起,便如同一个站在至高山峦脚下的一个旅人,人人都说山顶的风光绝妙,我却始终寻不得向上攀援的路径。我未必真的就能够爬上去,山顶的景致也不一定是我喜欢的,可我就是不愿意放弃。
我苦心孤诣、步步算计。而眼下能够成就我野心的,是阿启的死。
只有我的弟弟死了,那至高的皇位才能够空出来,才能够被我触碰到——我悲哀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而阿启,他大约也是想到了这。
于是他不再和我说话,径自闭上了眼。我无声退下,留他一个人,孤独的坐在宣室殿巨大的阴影之下。
之后那几年的时光格外平静,平静到我想要回忆,都挑不出有多少片段。
直到某天,阿启身边的近臣忽然来报,说陛下急召。
近臣没有说阿启是为什么要见我,但一母同胞的血缘终究赋予了我和他绝佳的默契。在那一刻我猛地意识到,分别的时间已经到来。
如果说,在父亲离去时,我更多的是茫然、悲痛,那在阿启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我则要从容许多。为了这一天我已经准备了很久很久,我一面心跳快如擂鼓,一面则是有条不紊的命侍女为我更衣、命长史暗中联络与我交好的公卿、命家丞速速前去椒房殿与王皇后通消息——最后唤来了我的次子蟜,问他:“阿娇在哪里,你知道吗?”
蟜说:“她呀,必然是和自己的夫婿一道。眼下许是正乔装成农妇渔女的模样,在渭水的某处玩闹呢。”
我按住蟜的肩头:“我知道阿娇与太子在一起,你现在即刻出发,找到阿娇和太子。将他们带去宣室殿。要快、一刻也不要停留。”
之后我前往未央宫,在路上,我听着车轮转动声,不停的思索自己的准备是否完全。
长乐宫那,我安排的窦氏族人暂且缠住了我母亲。阿启若是真的不好了,消息想必也不会那么快送到我母亲耳朵里。
阿武死去已经很多年了,他的旧部被打散,他的儿子被严密监控,至于其余刘姓诸王。自七国之乱后,便再也不成气候。
而阿启的其余儿子……这些年在我与王娡的暗中操控下,不是早早前去封国就藩,便是浑浑噩噩、庸懦无能。
所以,我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我这样想着,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下。
我恍如大梦初醒,踉跄着下了车。莫大的悲痛,这时终于追上了我,我站在未央宫高耸的宫阙之下,还未来得及想什么,眼眶便是猛地一酸。
我的弟弟,他要死了。
他终于是……要离我而去了。
不同于那些颓靡骄矜的王孙,少年时的刘彻,身上总有勃勃的生气。他胆子大、心思细、为人豪爽,有任侠之气。他是诸王之中骑术最好的、剑术最佳的,也是最不怕苦痛劳累的。记得他十几岁时,有个爱好便是乔装成寻常布衣,驰骋于山林川泽之间。如此特立独行,叫人瞠目结舌。
这样的行为在他成婚之后,也不曾收敛。他依旧时不时便召集与他关系要好的贵族少年,充作市井浪荡儿,不问世事,一心只探天高海阔。
如此一来,朝堂之上的臣子,尤其是那些年长沉稳之辈,不少对他嗤之以鼻。而我母亲更是几次三番当着我的面斥责太子不成体统。
我只得含着笑,用尽量温软的话语化解母亲心里的不满,同时设法周旋在公卿之中,为我这位女婿博取好声名——就在那时,我也隐隐猜到,未来刘彻继位,或许皇位不会坐的太稳。新旧势力之间、他与窦氏一族之间,注定会有一场争斗。
可是,阿娇应当是满意这个夫婿的。
我唯一的女儿阿娇,不知是像我还是像她父亲,生来便是有些乖僻的性情,在她儿时我只当她是文静娴雅,等她长成少年,我才意识到我这个女儿,从来就不是什么温驯的贵女。
她也喜欢纵马、喜欢尝试一切危险却新奇的事务。当我因刘彻几次三番的鱼龙白服而皱眉之时,我惊讶的发现那群“浪荡子”中,竟也有阿娇的身影。
她穿着短褐,长发以未经漂染的素色头巾束起,在我望向她的时候藏在刘彻的身后,只露出小半个脑袋,眼睛亮得像是星子,含着再明显不过的笑意。
刘彻上前半步,朝我拱手作揖:“小民乃是山中猎户,携贱内追逐野兔于林间,路过长公主府邸,还请借一碗水喝。”
“胡闹。”我低声骂道,示意他们随我进去,以免在外丢人现眼。
阿娇却说:“我们真是来讨水喝的,解过渴,还得接着游浐水呢。”
“你们——”我没好气的瞪自己的女儿。
“长公主。”刘彻赶紧打断我,一面不动声色的挡住阿娇,一面露出乖巧讨喜的模样:“我等知罪了,且饶过我们,改日定当向你登门赔罪。”
刘彻这人在年纪尚小的时候,是惯会装模作样讨长辈欢喜的。他那时善于垂眸扮做乖巧样,清秀稚嫩的眉眼,叫人全然猜不到,他未来会是那样威严深沉的帝王。
我对这两个年轻男女说:“我并非是要责怪你们,而是要提醒你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汝乃国之储君,尔为他日国母。眼下这般模样,传出去未免让人嗤笑。”
阿娇不以为然,“谁人爱笑便笑去,我听不见他人笑声,只知渭水壮阔、骊山巍峨。”
刘彻则是一本正经的反驳我:“荀子有言: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我既然是未来的君王,怎可不察民情。姑母,彻扮做寻常百姓,是为了知民生疾苦呢。”
我汉家自高皇帝立国以来,重黄老之术,刘彻却偏好儒经。要是让阿母知道他又偷偷看先秦儒生写就的经卷,只怕又要生气——我心烦意乱的想着。
还欲再骂些什么,但那些话都堵在我喉间说不出口。最终只得作罢。
阿娇与刘彻都是有主见的人,不会因我的三言两语就更改主意。
我进宫,将这些事说与了阿启听。本以为他总会出面以君父的身份管教这两个孩子,谁知他竟只是笑,边笑边说:“阿姊,随他们去吧。”
“陛下就不怕?”我问他。
他儿子多,死几个大约也是不放在心上的。可刘彻是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及未来,要是出了闪失,弄不好可是要牵连国运。
阿启淡淡的眄了我一眼,轻声说:“阿姊,咱们从前也是这样的。”
我错愕,倒是半天没说出反驳的话来。
阿启以为我忘了,便提醒我:“你还记得么?小时候你我常结伴胡闹。在代宫时便惹下祸事无数,没少挨阿母的责罚。后来阿爷……后来先帝进京,践祚登位,你我一个做了太子,一个成了长公主,顽劣的性子倒是半点也没改。彼时淮南王叔还在,带着我们纵马踏遍京畿河山。”
我默默听着,许久后终于忍不住说:“陛下,你才是忘了。儿时阿母对你寄予厚望,所以管教得格外严厉。你是没有多少机会与我一同胡闹的。倒是许多次我被阿母责罚,是你出面救我。至于后来你做了太子,更是忙碌,有段时间我们姊弟二人,半月见不了面都是常有事。和淮南王叔一起游玩的是我,没有你。我只是将我经历的那些事说与了你,而你记混了。”
阿启被我反驳了之后也不生气,仍是笑:“嗯,是朕记错了。”
我还想在说些什么,然而目光落在阿启脸上的那一刻,所有语句便都化作了一声叹息。
我忽然明白他对儿子的宽纵是因何而起了。
我的弟弟,九州的君主,已经到了衰朽的时候。他明明比我年纪要小,但沉重的暮气先纠缠上了他。
他老了。
记得多年前我父亲去世之前,眼神和如今的阿启一样,疲倦而平静。也许做皇帝真的很累,宣室殿最高处的那个位子会吸干人的精血,我的父亲为天下操劳了一生,我的弟弟也即将为治理天下耗尽生命。
很多年后,史书的撰写者会为我的父亲与阿弟送上“明君”的赞誉,他们所统治的数十载光阴,是一个值得被后世传颂百千代的盛世。可当时的我,并不能确切的意识到这一点。
我这一生甚少离开长安,习惯了都城的富贵繁华,只是偶然看着仓储之地堆积如山的粟米或是城内越发豪奢的居民宅邸,才恍然惊觉,如今的天下,已与数十年前的凋敝萧索不可同日而语。
再回首看向自己的弟弟,便觉得他脸上的每道皱纹,都触目惊心。
贩夫走卒会老,坐拥天下之人也会老。我不知道阿启心中是否有过不甘,他仅仅只在我们姊弟闲谈的间隙,用半是欣慰半是怅然的语气同我说:“岁月格外优待阿姊。”
我故意装听不懂:“是么?可都是皇帝是天子,陛下您才是得上天庇佑的人。”
阿启半是玩笑的说:“阿姊你定时有什么延年的秘诀,怎的也不分享给朕?”
秘诀?
哪有什么秘诀。
我的衰老的确比阿启要慢,这或许是因为,我的欲.望始终为被真正实现。我自打十岁那年踏入长安起,便如同一个站在至高山峦脚下的一个旅人,人人都说山顶的风光绝妙,我却始终寻不得向上攀援的路径。我未必真的就能够爬上去,山顶的景致也不一定是我喜欢的,可我就是不愿意放弃。
我苦心孤诣、步步算计。而眼下能够成就我野心的,是阿启的死。
只有我的弟弟死了,那至高的皇位才能够空出来,才能够被我触碰到——我悲哀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而阿启,他大约也是想到了这。
于是他不再和我说话,径自闭上了眼。我无声退下,留他一个人,孤独的坐在宣室殿巨大的阴影之下。
之后那几年的时光格外平静,平静到我想要回忆,都挑不出有多少片段。
直到某天,阿启身边的近臣忽然来报,说陛下急召。
近臣没有说阿启是为什么要见我,但一母同胞的血缘终究赋予了我和他绝佳的默契。在那一刻我猛地意识到,分别的时间已经到来。
如果说,在父亲离去时,我更多的是茫然、悲痛,那在阿启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我则要从容许多。为了这一天我已经准备了很久很久,我一面心跳快如擂鼓,一面则是有条不紊的命侍女为我更衣、命长史暗中联络与我交好的公卿、命家丞速速前去椒房殿与王皇后通消息——最后唤来了我的次子蟜,问他:“阿娇在哪里,你知道吗?”
蟜说:“她呀,必然是和自己的夫婿一道。眼下许是正乔装成农妇渔女的模样,在渭水的某处玩闹呢。”
我按住蟜的肩头:“我知道阿娇与太子在一起,你现在即刻出发,找到阿娇和太子。将他们带去宣室殿。要快、一刻也不要停留。”
之后我前往未央宫,在路上,我听着车轮转动声,不停的思索自己的准备是否完全。
长乐宫那,我安排的窦氏族人暂且缠住了我母亲。阿启若是真的不好了,消息想必也不会那么快送到我母亲耳朵里。
阿武死去已经很多年了,他的旧部被打散,他的儿子被严密监控,至于其余刘姓诸王。自七国之乱后,便再也不成气候。
而阿启的其余儿子……这些年在我与王娡的暗中操控下,不是早早前去封国就藩,便是浑浑噩噩、庸懦无能。
所以,我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我这样想着,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下。
我恍如大梦初醒,踉跄着下了车。莫大的悲痛,这时终于追上了我,我站在未央宫高耸的宫阙之下,还未来得及想什么,眼眶便是猛地一酸。
我的弟弟,他要死了。
他终于是……要离我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