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国凡京司文武执事五品上,每日都要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被称为早朝。近年来社会安定边境安宁,加之孝昌帝仁慈体恤,特将前朝一直沿用的“五更入朝”改为辰时一刻。
但就算这样,唐凤梧现在的脸色也实在好不起来。
前夜承诺了钟玉会留下陪她,却只是呆在木椅上坐了半宿。他一向作息规律,晚上若无应酬工作,戌时三刻就要休息。虽说少时也常有夜半温书的经历,但他昨夜偏偏是心事重重了无困意,直至破晓方感觉到头痛欲裂,疲惫难支。更让他郁闷的是,他早膳后想托王炳文煮一壶观音提神,却被他莫名上下打量一通,末了还被揶揄一句“唐大人,观音怕是没甚用处,还是让小壹炖碗人参补补吧........”
.....................
鸿胪寺官员又一次开始唱奏,孝昌帝退朝。他收回思绪,不着痕迹的整肃衣冠,纠察御史还立在前头,任何仪态上的不端正都会被记录下来。百官按次序列队离开,将军公侯率先走出会掖门,其次是五府六部,他位列从四品,只能在殿门外耐心等候。
正当这时,一名小太监逆着人潮向他跑来。来人他认得,似是昨日在长乐宫门外立在圣驾旁侍候的。这孩子像是刚分下来当差的,等停在他面前时已是气喘吁吁的,一阵声响引得四周同僚纷纷侧目。
“唐驸马请留步,圣上请您跟咱往宏宁殿一叙。”小太监声量不大,所言却是清亮脆生,一时间各种猜疑的目光打在他身上。这位内侍在朝会殿前却没有称呼唐凤梧的官职,所叙之事显然是与皇亲内院有关,他们不敢揣度圣意,但也不愿错过一个看好戏的机会。
唐凤梧听罢也是心中一沉,自去年四月万寿节起,钟玉在宫闱屡屡犯上,虽说未曾牵连到他身上且每次进宫他都算谨慎,时刻注意礼节分寸,但毕竟两次未经皇命携钟玉归府,若孝昌帝有意和他计较,这一趟怕是要费些心力了。
内侍引着唐凤梧直入宏宁殿,尚医局与太医署四位御医正捧着几个锦盒站在前面回话,为他领路的小太监很识趣的垂手停在一旁。香炉里升腾着淡淡的龙宁香,唐凤梧记得钟玉曾说过,这是她大姐专门为孝昌帝调制的熏香,香气柔和持久,且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的功效。但她嫌这气味穿透力太强,甚至不如她屋里置的花果。并称其所谓功效只是虚空夸大,不然怎么每次进宫面圣,闻到这龙宁香只会让她更加心气不顺。
等四位医官各自答话完毕,易兴华只是从眼前的奏折中略抬起头,不咸不淡的挥手示意他们下去,连他们呈上的锦盒瞟都没有瞟过一眼。等小太监寻到医官退出来的空档上前回话时,唐凤梧也走进殿内,屈膝行了礼。
“嗯?驸马来了。”受过了他的礼,易兴华才缓缓搁下手中沾满朱批的狼毫笔,让他在堂下站了。
“袒免亲迁居封地一事宗正寺办的很利索,朕想着要好好嘉奖一番。”
“为陛下分忧本是微臣等人份内之事,臣等不敢居功。”
“唐卿总是这样谦逊知礼,”孝昌帝偏过头扫了一眼堆在案前的奏章,在他居高临下的视角内,那一摞堪堪盖过立在下面的唐凤梧。
“你年纪尚轻,但依朕看,却已有顺国公当年风范,唐家世代出国之磐石,所托之事不管易与不易,大学士只会与朕论这该与不该,解民生之困,解国政之难,仲明很好,你兄长很好,你也很好。今日来看,顺国公不仅是一位忠志之臣,更是一位称职的父亲.....”
“父亲常以未能继续尽忠陛下为憾,常教导家中后生奋发图强,务崇君之德......”唐凤梧顺声应下,眼前却突然浮现起昨夜雪风中,孝昌帝看向钟玉时晦暗不明的深情。他向自己感叹父亲教子有方,是否有更深层的意味,他不敢多想。
说多错多,既然他不敢妄自揣度,就只垂首应和便罢,一问一答间总不会出错了。
易兴华似也没指望着唐凤梧能多说什么,随手喝了一口手边的茶水,“前几日杨卿谏的那个编修属辑的新务,你们议的怎么样了”
“宗正寺请礼部、翰林奏启了三方会谈制度,已开过一次大议,最终的策论还有几处紧要细节没能敲定,望陛下恕罪。”
“无妨,礼部与翰林那帮老家伙,肯配合三方会谈已是难得,议过了些什么,就在这跟朕说说。”
紧接着,唐凤梧便将已经拟好的新务策论如实禀答,他对待工作一向上心,哪怕只是圣上的随机抽查,他也胸有成竹无一丝勉强。只是他越来越迷惑,皇帝专门叫他来见,难道只是考问政事,与钟玉没有干系?
帝王心术深不可测,他不敢有懈,只当皇帝还未进入正题,此番种种,都只是在试探罢了。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面圣,纵然在政务上游刃有余,却还是攥满了一手心的冷汗。天家威仪诚不作假,他曾多少次斡旋于明枪暗箭之间,和风细雨就能解决剑拔弩张的事态,何曾犹豫过更别谈胆怯。但是现在,易兴华虽不曾对他苛难半分,却也难掩周身逼人的凌厉之气。况且,在他的内心深处,更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他是至高无上的帝王,但也是与钟玉的至亲。君臣之别让他这辈子也不可能称其一声岳父,但他仍愿意保持着这份尊敬的妄想。
他学过自古无情帝王家的道理,也见证过权利至上的人心和世界。但到底是血脉相连的父女,恩怨再难平又怎能半点不挂心,唐凤梧就是这样执着甚至有些蒙昧的想着,他一直想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官员,更会是一位称职的丈夫。
“很好,宗正寺果然不负朕的期望,”唐凤梧话一毕,就听见孝昌帝浅笑了一声,“大议就不必再进行了,几处需要再细化的地方你与杨卿看着定夺就好,一旬后我要看见新务落在实处。”
唐凤梧连言称是。
孝昌帝说完顿了顿,又道“唐卿对宗子恩礼诏怎么看?”
唐凤梧沉默了半晌,显然没料到这个发问,“稳固朝纲,表率天下,乃益民之策。”
“仲明是三朝能臣,才干品行都无所挑剔,就是这教导后辈反而沾染上了文人的迂腐习气,朕不想听虚言废话,你且说说你的真实想法吧。”
唐凤梧顺着目光看向孝昌帝那略带严肃的面孔,斟酌着开口道:“宗室改革常以渐进式推进,过程并不容易,甚至很多时候,通过的法规皆未有效实行,究其原因还是宗族势力过于强盛依旧无法完全忽视,所以阻者倡:祖制不可轻易违背。但古往今来,每一件新政背后所牵扯的党争与系脉都是不可避免的,陛下只需要从其中选择于国于民有利的见地逐一循之即可。陛下不惑,吾等才能不惑,陛下清明,天下人才能清明。”
最后这一句话,是他在同文馆中一本尚未发行的文稿中看来的。钟玉念及言论过于露骨将陛下二字改为了“居上位者”再印刷出版。
不过他们二人都很喜欢这篇文稿里阐述的事实,就像钟玉曾经与他玩笑间提出的:
“新政改革能不能成功,说到底还是看易兴华有多大决心,如果连他都对皇亲国戚下不去手,继续隐瞒或是减轻处罚,那旁人说的再热闹也是无用。”而他的答话,显然要委婉许多,但中心思想是相同的。
孝昌帝面上看不出什么变化,但似乎对他还算坦诚的答案很是满意。他站起身负手走到唐凤梧跟前,低头沉声道“新政中有一条,立嫡承宗,你可知道。”
唐凤梧心中一惊,并不解其意,只能低声称是。
“你又怎么看。”
这几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他父亲虽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但身体还算强健,短时间内还不涉及到承爵的问题,而旁的宗亲家事又哪里有关到他头上,除非,孝昌帝想问的是皇嗣继承...............
“微臣不敢妄议。”他回的不卑不亢,胸中却是砰砰乱响。
“你不敢妄议,但你已经身处局中了。”孝昌帝转过头去,声音混浊而又悠长。
“钟玉的决心你未必不知道,按照她的性格,一定会在一开始就与你开诚布公的摆好筹码。她这么执着的想要争上一争,无非是想替她母亲向朕叫板。这孩子是自小看大的,虽囿于心结疏于管教,养成了现在这般乖张要强的性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确实是一位优于钟杰的继承人。”
“原本想着,她既肯费心思诓我嫁入唐家,就安安稳稳的过你们夫妻的日子算了,但最后发现朕错了,她没有一日放弃过她的追求,也没有一日忘记对朕的怨恨。朕对她的亏欠太深,事已至此,再多的干涉已是徒劳,那天她的话虽大逆不道但也算是点醒朕,既已缺席了这么多年的成长,又何必再横添厌烦,曾自以为是想为她做的,她早已弃之如履,但在朕彻底闭眼前,还有些话要替她问一问:你究竟对钟玉是何种感情?”
唐凤梧闭上了双眼,整个殿内安静的诡异,他可以清晰的听见自己胸膛跳动的声音,和眼前这位君王每一句话尾里那意犹未尽的叹息声。
这句回答,他早就该明明白白的说给自己听,
“陛下请您相信,我对她的感情非常真诚,我愿意一生陪伴呵护她,倾尽一生,尽好夫君的责任,往后余生,双栖不离。”
他自觉这句话笨拙无比,不禁怅然苦笑,他从前就是这样,不会说甜言蜜语,会下意识回避情感,对家的含义没有概念,对于相伴一生的人,好像随便找一个世家女子就能完成一段婚姻。
但这一切,都在遇见钟玉之后彻底颠覆,她像一株绚丽夺目的红梅,带着一身桀骜闯入他平淡无息的世界。他会为她欣喜,为她嗔怒,为她心烦意乱不知方寸。这种心绪从何时开始,他说不清,只是从昨夜望过她恬淡睡颜之后,这才重新审视了自己心中坚定。
暖炉篝灯伴夜阑,将过往的时光都搭了进来。
原来自己并非草木之人,也有着难抑的心动和浪漫的巧思。
他见过她那么多面,却依然觉得,易钟玉始终都是易钟玉,独一无二,占满着他的心。
“你先不要急着立誓,仔细想过了之后再做回答。”孝昌帝摆了摆手,自顾自踱到窗前,凝视着远方天色,“朕立储嗣,断不会将你们的儿女情长放在眼里,谁有能力为苍生立命,谁就可以坐到这个位子上。届时我倒要问问你,有多少把握能将她留住。说实话,我从未见过她能像昨夜那般依赖谁成那副样子,更没见过第二个人能把她安安静静的带出皇城,她对你不一样,也就是心中有你,只是她执念太深,或者说这种情感还不足以与她规划下的政治理想匹敌。婚姻是两个人长久的相伴,你们的性格志趣完全不同,纵有心磨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
“钟玉这个孩子,骨子里极其霸道独立,她断然不肯为了他人牺牲什么,而你呢,仕路未定前途远大,唐家也需要一位贤妻,我倒是想看看,你们这两个人,最终谁会屈服谁。若是无力调和,及时止损也不失为一剂良策。无论如何,你都要给我听好,我不许我的女儿受一点儿委屈。”
孝昌帝说完这番话,迅速的转回身去看撑在地上的唐凤梧。他双眉紧蹙像是在艰难的作出什么决定。
这位刚刚还意味深长的君王又恢复原本的威仪,唤来侍奉的小太监带唐凤梧出宫。自此,这场跨越君臣的剖心之谈便很自然结束了。
昨夜的风雪吹寒了一位老父亲的心伤,未央宫的诛心叩问字字砸在过往。
或许在他生命的终点处并未留给二女儿多少遗憾的时间,他也不会再意识到,这已是他留给这对璧人的最后一面。
他要负责的人与事都太多太多,又何尝只有这一件牵肠挂肚至此。
孩子都已经长大,有些事他无法弥补就让更合适的人来做吧。
世事漫随流水,
算来一梦浮生。
“要真正的好好过一辈子,才算是彻底赢过我。
但就算这样,唐凤梧现在的脸色也实在好不起来。
前夜承诺了钟玉会留下陪她,却只是呆在木椅上坐了半宿。他一向作息规律,晚上若无应酬工作,戌时三刻就要休息。虽说少时也常有夜半温书的经历,但他昨夜偏偏是心事重重了无困意,直至破晓方感觉到头痛欲裂,疲惫难支。更让他郁闷的是,他早膳后想托王炳文煮一壶观音提神,却被他莫名上下打量一通,末了还被揶揄一句“唐大人,观音怕是没甚用处,还是让小壹炖碗人参补补吧........”
.....................
鸿胪寺官员又一次开始唱奏,孝昌帝退朝。他收回思绪,不着痕迹的整肃衣冠,纠察御史还立在前头,任何仪态上的不端正都会被记录下来。百官按次序列队离开,将军公侯率先走出会掖门,其次是五府六部,他位列从四品,只能在殿门外耐心等候。
正当这时,一名小太监逆着人潮向他跑来。来人他认得,似是昨日在长乐宫门外立在圣驾旁侍候的。这孩子像是刚分下来当差的,等停在他面前时已是气喘吁吁的,一阵声响引得四周同僚纷纷侧目。
“唐驸马请留步,圣上请您跟咱往宏宁殿一叙。”小太监声量不大,所言却是清亮脆生,一时间各种猜疑的目光打在他身上。这位内侍在朝会殿前却没有称呼唐凤梧的官职,所叙之事显然是与皇亲内院有关,他们不敢揣度圣意,但也不愿错过一个看好戏的机会。
唐凤梧听罢也是心中一沉,自去年四月万寿节起,钟玉在宫闱屡屡犯上,虽说未曾牵连到他身上且每次进宫他都算谨慎,时刻注意礼节分寸,但毕竟两次未经皇命携钟玉归府,若孝昌帝有意和他计较,这一趟怕是要费些心力了。
内侍引着唐凤梧直入宏宁殿,尚医局与太医署四位御医正捧着几个锦盒站在前面回话,为他领路的小太监很识趣的垂手停在一旁。香炉里升腾着淡淡的龙宁香,唐凤梧记得钟玉曾说过,这是她大姐专门为孝昌帝调制的熏香,香气柔和持久,且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的功效。但她嫌这气味穿透力太强,甚至不如她屋里置的花果。并称其所谓功效只是虚空夸大,不然怎么每次进宫面圣,闻到这龙宁香只会让她更加心气不顺。
等四位医官各自答话完毕,易兴华只是从眼前的奏折中略抬起头,不咸不淡的挥手示意他们下去,连他们呈上的锦盒瞟都没有瞟过一眼。等小太监寻到医官退出来的空档上前回话时,唐凤梧也走进殿内,屈膝行了礼。
“嗯?驸马来了。”受过了他的礼,易兴华才缓缓搁下手中沾满朱批的狼毫笔,让他在堂下站了。
“袒免亲迁居封地一事宗正寺办的很利索,朕想着要好好嘉奖一番。”
“为陛下分忧本是微臣等人份内之事,臣等不敢居功。”
“唐卿总是这样谦逊知礼,”孝昌帝偏过头扫了一眼堆在案前的奏章,在他居高临下的视角内,那一摞堪堪盖过立在下面的唐凤梧。
“你年纪尚轻,但依朕看,却已有顺国公当年风范,唐家世代出国之磐石,所托之事不管易与不易,大学士只会与朕论这该与不该,解民生之困,解国政之难,仲明很好,你兄长很好,你也很好。今日来看,顺国公不仅是一位忠志之臣,更是一位称职的父亲.....”
“父亲常以未能继续尽忠陛下为憾,常教导家中后生奋发图强,务崇君之德......”唐凤梧顺声应下,眼前却突然浮现起昨夜雪风中,孝昌帝看向钟玉时晦暗不明的深情。他向自己感叹父亲教子有方,是否有更深层的意味,他不敢多想。
说多错多,既然他不敢妄自揣度,就只垂首应和便罢,一问一答间总不会出错了。
易兴华似也没指望着唐凤梧能多说什么,随手喝了一口手边的茶水,“前几日杨卿谏的那个编修属辑的新务,你们议的怎么样了”
“宗正寺请礼部、翰林奏启了三方会谈制度,已开过一次大议,最终的策论还有几处紧要细节没能敲定,望陛下恕罪。”
“无妨,礼部与翰林那帮老家伙,肯配合三方会谈已是难得,议过了些什么,就在这跟朕说说。”
紧接着,唐凤梧便将已经拟好的新务策论如实禀答,他对待工作一向上心,哪怕只是圣上的随机抽查,他也胸有成竹无一丝勉强。只是他越来越迷惑,皇帝专门叫他来见,难道只是考问政事,与钟玉没有干系?
帝王心术深不可测,他不敢有懈,只当皇帝还未进入正题,此番种种,都只是在试探罢了。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面圣,纵然在政务上游刃有余,却还是攥满了一手心的冷汗。天家威仪诚不作假,他曾多少次斡旋于明枪暗箭之间,和风细雨就能解决剑拔弩张的事态,何曾犹豫过更别谈胆怯。但是现在,易兴华虽不曾对他苛难半分,却也难掩周身逼人的凌厉之气。况且,在他的内心深处,更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他是至高无上的帝王,但也是与钟玉的至亲。君臣之别让他这辈子也不可能称其一声岳父,但他仍愿意保持着这份尊敬的妄想。
他学过自古无情帝王家的道理,也见证过权利至上的人心和世界。但到底是血脉相连的父女,恩怨再难平又怎能半点不挂心,唐凤梧就是这样执着甚至有些蒙昧的想着,他一直想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仅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官员,更会是一位称职的丈夫。
“很好,宗正寺果然不负朕的期望,”唐凤梧话一毕,就听见孝昌帝浅笑了一声,“大议就不必再进行了,几处需要再细化的地方你与杨卿看着定夺就好,一旬后我要看见新务落在实处。”
唐凤梧连言称是。
孝昌帝说完顿了顿,又道“唐卿对宗子恩礼诏怎么看?”
唐凤梧沉默了半晌,显然没料到这个发问,“稳固朝纲,表率天下,乃益民之策。”
“仲明是三朝能臣,才干品行都无所挑剔,就是这教导后辈反而沾染上了文人的迂腐习气,朕不想听虚言废话,你且说说你的真实想法吧。”
唐凤梧顺着目光看向孝昌帝那略带严肃的面孔,斟酌着开口道:“宗室改革常以渐进式推进,过程并不容易,甚至很多时候,通过的法规皆未有效实行,究其原因还是宗族势力过于强盛依旧无法完全忽视,所以阻者倡:祖制不可轻易违背。但古往今来,每一件新政背后所牵扯的党争与系脉都是不可避免的,陛下只需要从其中选择于国于民有利的见地逐一循之即可。陛下不惑,吾等才能不惑,陛下清明,天下人才能清明。”
最后这一句话,是他在同文馆中一本尚未发行的文稿中看来的。钟玉念及言论过于露骨将陛下二字改为了“居上位者”再印刷出版。
不过他们二人都很喜欢这篇文稿里阐述的事实,就像钟玉曾经与他玩笑间提出的:
“新政改革能不能成功,说到底还是看易兴华有多大决心,如果连他都对皇亲国戚下不去手,继续隐瞒或是减轻处罚,那旁人说的再热闹也是无用。”而他的答话,显然要委婉许多,但中心思想是相同的。
孝昌帝面上看不出什么变化,但似乎对他还算坦诚的答案很是满意。他站起身负手走到唐凤梧跟前,低头沉声道“新政中有一条,立嫡承宗,你可知道。”
唐凤梧心中一惊,并不解其意,只能低声称是。
“你又怎么看。”
这几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他父亲虽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但身体还算强健,短时间内还不涉及到承爵的问题,而旁的宗亲家事又哪里有关到他头上,除非,孝昌帝想问的是皇嗣继承...............
“微臣不敢妄议。”他回的不卑不亢,胸中却是砰砰乱响。
“你不敢妄议,但你已经身处局中了。”孝昌帝转过头去,声音混浊而又悠长。
“钟玉的决心你未必不知道,按照她的性格,一定会在一开始就与你开诚布公的摆好筹码。她这么执着的想要争上一争,无非是想替她母亲向朕叫板。这孩子是自小看大的,虽囿于心结疏于管教,养成了现在这般乖张要强的性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确实是一位优于钟杰的继承人。”
“原本想着,她既肯费心思诓我嫁入唐家,就安安稳稳的过你们夫妻的日子算了,但最后发现朕错了,她没有一日放弃过她的追求,也没有一日忘记对朕的怨恨。朕对她的亏欠太深,事已至此,再多的干涉已是徒劳,那天她的话虽大逆不道但也算是点醒朕,既已缺席了这么多年的成长,又何必再横添厌烦,曾自以为是想为她做的,她早已弃之如履,但在朕彻底闭眼前,还有些话要替她问一问:你究竟对钟玉是何种感情?”
唐凤梧闭上了双眼,整个殿内安静的诡异,他可以清晰的听见自己胸膛跳动的声音,和眼前这位君王每一句话尾里那意犹未尽的叹息声。
这句回答,他早就该明明白白的说给自己听,
“陛下请您相信,我对她的感情非常真诚,我愿意一生陪伴呵护她,倾尽一生,尽好夫君的责任,往后余生,双栖不离。”
他自觉这句话笨拙无比,不禁怅然苦笑,他从前就是这样,不会说甜言蜜语,会下意识回避情感,对家的含义没有概念,对于相伴一生的人,好像随便找一个世家女子就能完成一段婚姻。
但这一切,都在遇见钟玉之后彻底颠覆,她像一株绚丽夺目的红梅,带着一身桀骜闯入他平淡无息的世界。他会为她欣喜,为她嗔怒,为她心烦意乱不知方寸。这种心绪从何时开始,他说不清,只是从昨夜望过她恬淡睡颜之后,这才重新审视了自己心中坚定。
暖炉篝灯伴夜阑,将过往的时光都搭了进来。
原来自己并非草木之人,也有着难抑的心动和浪漫的巧思。
他见过她那么多面,却依然觉得,易钟玉始终都是易钟玉,独一无二,占满着他的心。
“你先不要急着立誓,仔细想过了之后再做回答。”孝昌帝摆了摆手,自顾自踱到窗前,凝视着远方天色,“朕立储嗣,断不会将你们的儿女情长放在眼里,谁有能力为苍生立命,谁就可以坐到这个位子上。届时我倒要问问你,有多少把握能将她留住。说实话,我从未见过她能像昨夜那般依赖谁成那副样子,更没见过第二个人能把她安安静静的带出皇城,她对你不一样,也就是心中有你,只是她执念太深,或者说这种情感还不足以与她规划下的政治理想匹敌。婚姻是两个人长久的相伴,你们的性格志趣完全不同,纵有心磨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
“钟玉这个孩子,骨子里极其霸道独立,她断然不肯为了他人牺牲什么,而你呢,仕路未定前途远大,唐家也需要一位贤妻,我倒是想看看,你们这两个人,最终谁会屈服谁。若是无力调和,及时止损也不失为一剂良策。无论如何,你都要给我听好,我不许我的女儿受一点儿委屈。”
孝昌帝说完这番话,迅速的转回身去看撑在地上的唐凤梧。他双眉紧蹙像是在艰难的作出什么决定。
这位刚刚还意味深长的君王又恢复原本的威仪,唤来侍奉的小太监带唐凤梧出宫。自此,这场跨越君臣的剖心之谈便很自然结束了。
昨夜的风雪吹寒了一位老父亲的心伤,未央宫的诛心叩问字字砸在过往。
或许在他生命的终点处并未留给二女儿多少遗憾的时间,他也不会再意识到,这已是他留给这对璧人的最后一面。
他要负责的人与事都太多太多,又何尝只有这一件牵肠挂肚至此。
孩子都已经长大,有些事他无法弥补就让更合适的人来做吧。
世事漫随流水,
算来一梦浮生。
“要真正的好好过一辈子,才算是彻底赢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