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永四十年,六月初一,舍人院下发谕旨,命靖王秦衍携礼部、诸牧监、典客署官员前往甘州,同吐蕃共商马匹互市之事。
圣旨下发时,唐颂正在芳林门上戍卫,下值后她驾了马匆匆向昭行坊赶去,马蹄驰入巷中,转过一个壁角,一人驾马迎面向她撞了过来。
两人急喝了声“吁!”,勒紧辔策调转了马头,马声嘶鸣瞬间充斥街巷,他们各自向后拉开一段距离,再回转马头相向而立。
“殿下什么时候走?”唐颂望向对首。
“戌时。”秦衍回望过来:“我正要去找你,请你到我王府上坐坐。”
街巷对于驰马的人来说过于狭窄,日光下泄,轻易就将巷中填满,她点头应邀,上挑的睫微颤,洒下金屑。
只这一瞬成就了他心中的一段盛世年华。
唐颂牵着马,亦步亦趋跟在秦衍身后,他两肩的飞马被日光点睛,与她对视,似是被唤醒了魂魄。
靖王府建制简洁,没有壮丽的色彩,恢弘的堂屋,也不是恍惚朦胧的情调,它就是一处在初夏时能容人纳凉的风景。
永安渠贯彻长安城南北,经过靖王府,河堤上的一棵古树旁有座两层的亭子,牌匾上提着“望蟾阁”。唐颂坐在其中,河面上的凉风从她脸上轻轻拂过,吹落了她一路奔驰的汗意。
“最近我就在忙这件事,”秦衍给她添了杯茶道:“跟在礼部和典客署屁股后头催了半年,总算和吐蕃的使臣达成了协议。定州一万匹绢、亳州一万匹轻纱换了吐蕃三千匹马。”
唐颂握着一把白瓷道:“甘州的互市监终于可以开张了。”
“用我帮你带封家书么?”秦衍问。
唐颂笑着摇头:“河州离甘州还远,殿下前往甘州并不顺路的,不必麻烦了。劳烦殿下帮我向甘州都督周志问声好。”
“可以。”秦衍抿了口茶颔首。
他知她今日前来不是为了专程告别,唐颂冷静理智得几乎不近人情,她是烽帅,她心里只有那座烽堠。她是花鸟使,她心里只有那处芳林门。她提着刀,她心里应该也只有杀敌这一件事。
她和之前的秦戎钺一样,但现在他的眼里可以看到除了世事纷扰之外的人和事,他最先看到的就是她。
“从目前的局势看,池浚应该是齐王的人了。”她说。
无情,直白,不出他的意料,开口就是公事。
“嗯。”秦衍视着她微垂的眼睫,没有多说什么,他是故意的。
她睫毛还是沉着,微微起伏晃动一片光影,自顾自的说:“池浚表面上是弹劾段浔,实则是逼着段浔本人搬出修史一事澄清自己,圣上重视段浔修史的功劳,中书令的任用也就偏向了他,属于迂回的协助。”
“嗯。”秦衍附和道。
她终于抬眼看向了他,容他映在了她的眼底,“近日我跟踪了尚书左仆射贾旭恒,发现他出入过燕王府。”
“嗯,”秦衍这才开口道了长句:“我也派人调查过他,他该是受燕王所用无疑。现下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分别由段、贾二人出任,政事堂也由他们一同主理,如此燕王和齐王最重要的人手在朝中便呈分庭抗礼之势。”
唐颂沉思:“是圣上刻意为之,以求制衡么?”
“如果圣心摇摆,尚未确定立储之事,那么很可能便是如此。”秦衍道:“燕王和齐王是除了前太子以外,身份最尊贵的两位亲王。自幼两人便有争胜之心,如果储位一直空缺,以后的朝堂必是两王相争的局面。”
“有竞心,同时又势均力敌。”唐颂轻喟。
秦衍道是:“从出身上来说,燕王的母亲梅妃和齐王的母亲德妃都是一品嫔妃。从朝堂用人上来说,齐王一派的段浔是集贤殿和翰林院一众文臣学士的人心所向,另掌中书省,段浔掌三法司之一的御史台。而燕王一派的贾旭恒掌门下省,主领尚书六部,三法司中的刑部、大理寺均属六部。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被他们瓜分为两派,很难说孰强孰弱。”
唐颂也分析道:“从王府兵力上来说,齐王的两万兵马养在泾阳,燕王的两万兵马养在临潼,两地距长安基本是同样的距离。但燕王的外祖是幽州节度使梅向荣,比齐王多了一派兵马。”
秦衍道:“若说在京的兵力,恰恰相反,则是齐王占据优势。”
唐颂含着一口热茶点头:“齐王的外祖是泾阳伯,袁氏一族中有不少子弟在北衙禁军十卫中任职,齐王的表兄袁朗是羽林卫上将军,北衙禁军统领。的确是不相上下了。”
秦衍拇指摩挲着杯口道:“燕王在京中的兵力不足,他不会容许己方的弱势一直存在。京中能和袁朗北衙禁军十卫抗衡的便是南衙十六卫,北衙禁军的调令完全掌握在圣上手中,南衙十六卫的调令有部分掌握在兵部尚书乔盛手中,将兵部拉拢为自己一派,相对而言,南衙十六卫要比北衙禁军更容易调兵,而且十六卫掌天下府兵。”
唐颂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萧羽,她怔然望向杯中,望着自己的倒影,也许这就是陈国公逼迫萧羽一定要在兵部谋求高位的原因。
“可是,”她道:“十六卫中的一卫金吾卫上将军宋白群是殿下的人。”
“是,”秦衍看着她睫毛被茶雾熏蒸得湿润,“所以我们不过是在纸上谈兵,谈得都是表面上的一些踪迹,当矛盾真正浮现时,才能看清谁是谁的人,否则也不会有间人、暗桩之流存在。”
他从她的表情推测到她应是想到了萧羽,但当下的时局不明,他不想干扰她的判断。如果他们是时局之外的人,他会明确告诉她,他不愿她和萧羽走的过近,甚至可能会阻挠。
上次在兵部,她管萧羽叫“萧泓然”,他不想听到,一次也不想。他只喜欢听到她用轻快上扬的语调称呼他的名和字。
“说到用人,”唐颂道:“之前查军粮案时,我顺便查过宋上将、陈郎将、林将军和郑铺长的户籍。”
秦衍回过神,看向她问:“看出什么了?”
“之前我租宅院时,听陈宵意聊过一句家常,说他奶奶大寿,他给他奶奶送了香料做寿礼。”唐颂道:“但后来我查户籍时发现陈宵意根本不是京都人士,他是宁州人,宋白群是宋州人,总之殿下的人都不是京都人。”
“你在入花鸟司前应当也查了花鸟司一些人的户籍。”秦衍把着茶盏挑眉,断眉太嚣张,他像是把着酒盏。
“是查过,”唐颂承认说:“各地人士都有。”
“多留意外府外州人士,特别是门户凋零的人。”秦衍道:“这就是我用人的习惯,牵累越少的人越忠心,他的家人、氏族不会被他人用作威胁,突遇急变时更容易脱身。我只在金吾卫和花鸟司布控了人手,之前是为了查案,眼下是为了自保。燕、齐之争,我不会插手,更不会偏向任何一方,不管圣上立谁做储君,在我眼里差别不大。走一步看一步,长安留不得我,我就回武州,我的两万兵马在那里。”
唐颂望出亭子的栏杆,看到河面上似是有条鱼儿跃起来又落入了水中,再次望向杯中,杯中盛着傍晚。关炎培带着骑行的席帷来报:“回殿下,该出发了。”
唐颂放下杯盅,起身同秦衍告别:“祝殿下一路顺风,诸事顺利。卑职告辞。”
秦衍经过她,下了亭子,“送你到门口。”
唐颂哦了声,没有推脱,跟着他向外走,她不放过朝中的任何风向,“近日圣上询问了平康坊一带妓馆的纳税额度,不知何意?”
“坊间狎妓风气颇盛,一年盛过一年。”秦衍道:“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官员贵族都好这口儿。一度也是文人学子们追逐的风尚,一些白屋寒门家的子弟入京赶考甚至借住于妓馆,受妓/女资助,为妓/子们作诗作赋作为回报。圣上厌恶此类风习,所以五年前下旨禁止长安学生狎妓,专门从户部拨调了两笔款项发放给贡院,衣食费和校舍费,凡遇春闱,用来资助赶考学子。”
唐颂赞道:“圣上英明。”
“圣上曾有过取缔长安妓馆的想法,”秦衍道:“未能施行的原因就是妓馆纳税的额度相当可观,几乎抵得上一州每岁的赋税。可能因为恭王狎妓一事,圣上又起了念头,不过应该没有施行的可能,其中的利益牵扯太多,妓馆背后是富商巨贾,商税是又重税,国库、皇室甚至军费都得靠他们支撑。”
唐颂道:“我明白了。”
行至王府大门处,秦衍看她翻身上了马向巷外走去,正要转身时,他听到她叫他的名字。
“秦戎钺。”
他立在阶前回首,遇到她在马上回眸,“你大概什么时候回京?”
初夏的天,黄昏落不尽,月亮是不会出来的。但是秦衍看到了高居马背上的一轮月。
“八月。”他说:“很快。”
她默默颔首,带着两肩花鸟和一顶乌纱离开了。
圣旨下发时,唐颂正在芳林门上戍卫,下值后她驾了马匆匆向昭行坊赶去,马蹄驰入巷中,转过一个壁角,一人驾马迎面向她撞了过来。
两人急喝了声“吁!”,勒紧辔策调转了马头,马声嘶鸣瞬间充斥街巷,他们各自向后拉开一段距离,再回转马头相向而立。
“殿下什么时候走?”唐颂望向对首。
“戌时。”秦衍回望过来:“我正要去找你,请你到我王府上坐坐。”
街巷对于驰马的人来说过于狭窄,日光下泄,轻易就将巷中填满,她点头应邀,上挑的睫微颤,洒下金屑。
只这一瞬成就了他心中的一段盛世年华。
唐颂牵着马,亦步亦趋跟在秦衍身后,他两肩的飞马被日光点睛,与她对视,似是被唤醒了魂魄。
靖王府建制简洁,没有壮丽的色彩,恢弘的堂屋,也不是恍惚朦胧的情调,它就是一处在初夏时能容人纳凉的风景。
永安渠贯彻长安城南北,经过靖王府,河堤上的一棵古树旁有座两层的亭子,牌匾上提着“望蟾阁”。唐颂坐在其中,河面上的凉风从她脸上轻轻拂过,吹落了她一路奔驰的汗意。
“最近我就在忙这件事,”秦衍给她添了杯茶道:“跟在礼部和典客署屁股后头催了半年,总算和吐蕃的使臣达成了协议。定州一万匹绢、亳州一万匹轻纱换了吐蕃三千匹马。”
唐颂握着一把白瓷道:“甘州的互市监终于可以开张了。”
“用我帮你带封家书么?”秦衍问。
唐颂笑着摇头:“河州离甘州还远,殿下前往甘州并不顺路的,不必麻烦了。劳烦殿下帮我向甘州都督周志问声好。”
“可以。”秦衍抿了口茶颔首。
他知她今日前来不是为了专程告别,唐颂冷静理智得几乎不近人情,她是烽帅,她心里只有那座烽堠。她是花鸟使,她心里只有那处芳林门。她提着刀,她心里应该也只有杀敌这一件事。
她和之前的秦戎钺一样,但现在他的眼里可以看到除了世事纷扰之外的人和事,他最先看到的就是她。
“从目前的局势看,池浚应该是齐王的人了。”她说。
无情,直白,不出他的意料,开口就是公事。
“嗯。”秦衍视着她微垂的眼睫,没有多说什么,他是故意的。
她睫毛还是沉着,微微起伏晃动一片光影,自顾自的说:“池浚表面上是弹劾段浔,实则是逼着段浔本人搬出修史一事澄清自己,圣上重视段浔修史的功劳,中书令的任用也就偏向了他,属于迂回的协助。”
“嗯。”秦衍附和道。
她终于抬眼看向了他,容他映在了她的眼底,“近日我跟踪了尚书左仆射贾旭恒,发现他出入过燕王府。”
“嗯,”秦衍这才开口道了长句:“我也派人调查过他,他该是受燕王所用无疑。现下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分别由段、贾二人出任,政事堂也由他们一同主理,如此燕王和齐王最重要的人手在朝中便呈分庭抗礼之势。”
唐颂沉思:“是圣上刻意为之,以求制衡么?”
“如果圣心摇摆,尚未确定立储之事,那么很可能便是如此。”秦衍道:“燕王和齐王是除了前太子以外,身份最尊贵的两位亲王。自幼两人便有争胜之心,如果储位一直空缺,以后的朝堂必是两王相争的局面。”
“有竞心,同时又势均力敌。”唐颂轻喟。
秦衍道是:“从出身上来说,燕王的母亲梅妃和齐王的母亲德妃都是一品嫔妃。从朝堂用人上来说,齐王一派的段浔是集贤殿和翰林院一众文臣学士的人心所向,另掌中书省,段浔掌三法司之一的御史台。而燕王一派的贾旭恒掌门下省,主领尚书六部,三法司中的刑部、大理寺均属六部。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被他们瓜分为两派,很难说孰强孰弱。”
唐颂也分析道:“从王府兵力上来说,齐王的两万兵马养在泾阳,燕王的两万兵马养在临潼,两地距长安基本是同样的距离。但燕王的外祖是幽州节度使梅向荣,比齐王多了一派兵马。”
秦衍道:“若说在京的兵力,恰恰相反,则是齐王占据优势。”
唐颂含着一口热茶点头:“齐王的外祖是泾阳伯,袁氏一族中有不少子弟在北衙禁军十卫中任职,齐王的表兄袁朗是羽林卫上将军,北衙禁军统领。的确是不相上下了。”
秦衍拇指摩挲着杯口道:“燕王在京中的兵力不足,他不会容许己方的弱势一直存在。京中能和袁朗北衙禁军十卫抗衡的便是南衙十六卫,北衙禁军的调令完全掌握在圣上手中,南衙十六卫的调令有部分掌握在兵部尚书乔盛手中,将兵部拉拢为自己一派,相对而言,南衙十六卫要比北衙禁军更容易调兵,而且十六卫掌天下府兵。”
唐颂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萧羽,她怔然望向杯中,望着自己的倒影,也许这就是陈国公逼迫萧羽一定要在兵部谋求高位的原因。
“可是,”她道:“十六卫中的一卫金吾卫上将军宋白群是殿下的人。”
“是,”秦衍看着她睫毛被茶雾熏蒸得湿润,“所以我们不过是在纸上谈兵,谈得都是表面上的一些踪迹,当矛盾真正浮现时,才能看清谁是谁的人,否则也不会有间人、暗桩之流存在。”
他从她的表情推测到她应是想到了萧羽,但当下的时局不明,他不想干扰她的判断。如果他们是时局之外的人,他会明确告诉她,他不愿她和萧羽走的过近,甚至可能会阻挠。
上次在兵部,她管萧羽叫“萧泓然”,他不想听到,一次也不想。他只喜欢听到她用轻快上扬的语调称呼他的名和字。
“说到用人,”唐颂道:“之前查军粮案时,我顺便查过宋上将、陈郎将、林将军和郑铺长的户籍。”
秦衍回过神,看向她问:“看出什么了?”
“之前我租宅院时,听陈宵意聊过一句家常,说他奶奶大寿,他给他奶奶送了香料做寿礼。”唐颂道:“但后来我查户籍时发现陈宵意根本不是京都人士,他是宁州人,宋白群是宋州人,总之殿下的人都不是京都人。”
“你在入花鸟司前应当也查了花鸟司一些人的户籍。”秦衍把着茶盏挑眉,断眉太嚣张,他像是把着酒盏。
“是查过,”唐颂承认说:“各地人士都有。”
“多留意外府外州人士,特别是门户凋零的人。”秦衍道:“这就是我用人的习惯,牵累越少的人越忠心,他的家人、氏族不会被他人用作威胁,突遇急变时更容易脱身。我只在金吾卫和花鸟司布控了人手,之前是为了查案,眼下是为了自保。燕、齐之争,我不会插手,更不会偏向任何一方,不管圣上立谁做储君,在我眼里差别不大。走一步看一步,长安留不得我,我就回武州,我的两万兵马在那里。”
唐颂望出亭子的栏杆,看到河面上似是有条鱼儿跃起来又落入了水中,再次望向杯中,杯中盛着傍晚。关炎培带着骑行的席帷来报:“回殿下,该出发了。”
唐颂放下杯盅,起身同秦衍告别:“祝殿下一路顺风,诸事顺利。卑职告辞。”
秦衍经过她,下了亭子,“送你到门口。”
唐颂哦了声,没有推脱,跟着他向外走,她不放过朝中的任何风向,“近日圣上询问了平康坊一带妓馆的纳税额度,不知何意?”
“坊间狎妓风气颇盛,一年盛过一年。”秦衍道:“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官员贵族都好这口儿。一度也是文人学子们追逐的风尚,一些白屋寒门家的子弟入京赶考甚至借住于妓馆,受妓/女资助,为妓/子们作诗作赋作为回报。圣上厌恶此类风习,所以五年前下旨禁止长安学生狎妓,专门从户部拨调了两笔款项发放给贡院,衣食费和校舍费,凡遇春闱,用来资助赶考学子。”
唐颂赞道:“圣上英明。”
“圣上曾有过取缔长安妓馆的想法,”秦衍道:“未能施行的原因就是妓馆纳税的额度相当可观,几乎抵得上一州每岁的赋税。可能因为恭王狎妓一事,圣上又起了念头,不过应该没有施行的可能,其中的利益牵扯太多,妓馆背后是富商巨贾,商税是又重税,国库、皇室甚至军费都得靠他们支撑。”
唐颂道:“我明白了。”
行至王府大门处,秦衍看她翻身上了马向巷外走去,正要转身时,他听到她叫他的名字。
“秦戎钺。”
他立在阶前回首,遇到她在马上回眸,“你大概什么时候回京?”
初夏的天,黄昏落不尽,月亮是不会出来的。但是秦衍看到了高居马背上的一轮月。
“八月。”他说:“很快。”
她默默颔首,带着两肩花鸟和一顶乌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