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孩子们,都赶紧来搬桌子,搬凳子。咱们要开饭喽。”
兰芝这一嗓子嚎的,可是让每一个人都听的清清楚楚的。
一个一个不管手头干的啥,都停下来开始搬桌子椅子。
就一小会儿的功夫,那吃饭用的家伙事儿,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一个个小人呢,也都乖乖坐好等着开饭。
兰母瞧着一大堆小孩儿乖乖的模样,那简直嘴都要笑的咧开了,赶紧嚷嚷着让兰芝端菜。
兰芝可不敢违抗这母亲大人的命令,看见兰母那着急的模样,立马开干。
兰芝端着一个竹编的篦子,上边摆了今天的各色菜品。
首先登场的是,凉拌乳瓜。
脆嫩的黄瓜,在蒜油,葱油香味的激发下,配着调好的料汁和炸好的花生,那叫一个爽口,更别提这乳瓜来之不易了。
“乳瓜?不是早都过了季嘛,怎么兰院长这还有啊。”一位学生家里的小厮说。
兰芝倒是没吭声,是兰母回了小厮:“可不是嘛,这乳瓜,是我家芝芝自己想了法子让它能一直结到现在呢,而且,就算是冬日里,照样也能结。”
这法子呢,自然就是大棚种菜了。
兰芝在山上的一处温泉旁边试着开辟了一块地儿,利用那仅存的一丝记忆搭建了一个大棚。
本来没想着能成功的,谁知这菜苗这么争气,才过了一个多月,一多半菜苗都已经长出来了。
那长势简直惊人,看的兰母都震惊不已。
半亩地大小的面积,大大小小有七八种蔬菜,全是已经过了季的。
有小乳瓜,一束金,扁菜,万年瓜……
因兰芝都先是用鱼肥了土后种进去的,这批菜自然而然也就长得又翠绿又大。
这批结出来多余的菜,都送去给酒楼添个新鲜,只是不单独售卖,都是给那些单子大的主顾们送的,每人不多送,至多两盘。
就是图个新鲜,毕竟都入了秋,酒楼里还有新鲜的绿叶菜,想必这兰阳县是没几个酒楼有这本事的。
那些主顾们就是看热闹,也得给咱们银子给够了,才能给上。
这小乳瓜最是吸引人,毕竟谁能入了秋还能吃上脆嫩清甜的乳瓜呢?
……
接下来上的菜,是酥炸小黄鱼。
处理好的小黄鱼,沾上调好的面糊,放入温度适宜的菜籽油中,经过高温的烹饪,小黄鱼中的软刺都被炸的香脆,一口咬下,全然是咸香裹着鱼香,在加上一点骨头的酥脆。
撒上磨好的椒盐粉,更是美味。
还有竹笋炒肉,黄米凉糕……
整整摆了一院子,八人一桌,足足坐了4桌。
幸好兰母今日做的实在是多,给邻居们送去些吃食,换了五六张凳子和一张桌子,要不然,今日还不得有几人是要坐在地上吃呢。
兰芝给小孩们专门安排的是矮凳矮桌子,方便夹菜。
也不用女工和小厮们照顾,都自己拿着筷子吃了。
每个人的桌前都摆了自己的一个盘子,用来放自己的食物。
只是。
“哎,贺云山,你拿那么多黄米凉糕干嘛,你能吃得了嘛?”兰芝问。
“我给弟弟拿一点啊,弟弟离得有点远,够不着。”贺云山头都不抬的说。
只见贺云山拿着夹来的凉糕,又慢慢挪到了贺云乐的盘子里,贺云山边夹还边说,“有什么吃不到给哥说,哥给你夹哦。”
说完就又坐回自己位置了。
小孩子,你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王朗,何邱,玉昭也有样学样,互相给对方夹菜。
“朗哥哥,给你。”何邱那筷子都拿的不稳当,都还硬要给人夹菜。
夹了三次,三根菜,愣是没有一根落在王朗盘子里。
若是在这样下去,这满桌子的菜怕是也不用吃了,都给进桌子嘴了。
兰芝开了口:“不夹了不夹了,你们再夹啊,怕是兰奶奶今天的饭菜啊,你们可都吃不上了,全掉桌子上了。”
兰芝知道再不开口制止他们,今天这桌饭啊,指定是吃不饱了。
林平之也看见那贺云山的举动了,到是罕见的什么也没说,和兰芝相视一笑,就继续吃饭了。
兰母做的饭分量大,就怕这群孩子吃不饱,那盘子都要装的满满的,才往桌子上端。
这孩子们呢,也是捧场,尤其是大孩子那桌,本就有几个正长身体的小伙子,平时都要吃三大碗饭才饱的,这今儿兰母准备了这么多,一个个都顾不上和边上人说话,只拿着筷子往嘴里扒拉。
惹得其他几人也纷纷效尤,这看的丫鬟小厮们是彻底信服了,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们,在这,不光自己动手摘菜洗菜,就连吃饭,也不像在家三催四请的,简直,简直像“狼吞虎咽”般,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绝没有拖沓。
丫鬟小厮们心里都暗暗开始准备回家的时候,该怎么向家中的老爷夫人们夸兰院长了。
这边心里盘算着回家该怎么交代,饭桌的另一边就光盘算着,怎么把饭吃嘴里了。
……
小孩们夹兰母做的菜,都得站凳子上,不愧叫拔丝地瓜,实在是扎扎实实,那糖熬的,恨不得能立住一个人。
只见熬好的糖浆,在冷空气的加持下,又快速冷却成极细的糖丝,地瓜周围裹满了糖丝。
咬一口,扎嘴。
再咬一口,甜味顺着味蕾直冲脑门,能让人甜到心窝里。
小孩们最是喜欢这道菜了,兰芝瞧着就这道菜马上都要见底了。
“添菜是不可能的了,就算是都瞪着水灵灵的大眼睛看我,也不可以哦。”兰芝被那堆眼神盯得实在是没辙了,只好开了口。
小孩们的计划彻底歇了菜,又奋而转向其他菜。
过了小半个时辰,这顿饭才算是吃完。
那锅碗瓢盆,全都被蒯的干干净净,兰母是乐的眼睛都瞧不见了。
女工们吃完饭一起搭伙把灶房里该洗涮的洗涮了,这又半个时辰过去了。
大人们呢,还想着让他们休息休息,可一个两个吵着闹着还要玩儿,没法子,只好让他们都一起来晒柿饼。
这晒柿饼呢,这个天气正好合适,刚好晒完还可以给各家分分。
说走就走。
一大群人也不说歇上半个时辰,直换了身轻便的衣衫背上背篓,就出发了。
他们要摘的柿子在村东头麦田边上,那颗柿子树啊,少说也有四五十年了。
碧绿的大叶片已然脱落,只留树干和柿子挂在树上,红艳艳的柿子,密密麻麻的挂在树枝上,一颗颗小圆球宛如红灯笼一般。
柿子在高处,兰芝他们专门搬来了梯子,可有些在村子里野惯了的孩子,他们可不怕高,直接顺着树爬了上去,腰间还专门系了口袋来装柿子。
这些孩子里,当属李峥爬的最快。
只见李峥双手双脚环抱树,顺着树干找到能站立的地方,就开始摘柿子了。
李峥先是摘了硬的柿子放在下边,有青的有红的,大小不一,一会左边窜窜,一会右边蹦蹦。
下边看着的一大堆人也想上,可惜爬不上去,只能在树下“指挥”着。
“摘那个红的,摘红的,李峥,那个肯定好。”楚慕灵在树下着急的跟李峥说。
“还有右边那个大的,那个最大了,我要做最大的柿饼。”玉昭也跟着说。
李峥在树上听的明明白白的,摘了楚慕灵说的那个最红的柿子后,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口袋里。
而对玉昭呢,则是先看了玉昭一眼,手绕过了那个最大的柿子后,直接摘了后边那个最小的柿子。
这可让小玉昭急了。
“不是那个,不是那个,你摘错了,那个是最小的,李峥。是旁边那个啊。”玉昭急得在树下蹦蹦跳跳的。
李峥哪儿能听不到啊,可他愣是装作听不见似的,就是不看玉昭,当然啦,那最大的柿子自然也是不能够摘的。
小玉昭在那边急得团团转,可又没办法,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眼见就要沁出水了,李峥虽没正眼看,可余光一直瞅着呢,见把人快要惹哭了,赶忙开口,“玉昭,看,摘了,摘了最大的柿子给你。”
说完,就麻溜的爬到离地面最近的一个树杈,给玉昭把最大的柿子扔了下去。
这边是边玩边摘,另一边,可就是实干派了。
就这会儿功夫,已经摘了满满三大筐了,有青的有红的。
兰芝看着已然够够的了,剩下的,就留着吊到自然熟吧。
这不,一群人浩浩荡荡抬着东西回家了。
剩下的功夫,小娃娃们就不大能插得上手了,女工,丫鬟和小厮们给带着去村里四处玩了玩,只留了大孩子,兰芝,林平之,兰母在家做柿饼。
这柿饼的制作简单,一大堆人分了工就开始了。
首先是挑选柿子,这柿子一定要挑好了,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步骤。
柿子,不能太软,不能太硬,太软的不好削皮,太硬的不好晒只有恰好的柿子才适合做柿饼。
兰芝带着孩子在那削皮,边削边嘱咐:“果蒂要留在柿子上,削的皮不要太厚也不要太薄哦。”
兰芝不怕孩子们削到手,只因啊,有了这削皮神器。
这削皮神器是村中一个老木匠发明的,一个三脚架,一个用木头做的滚轴,侧边插入刀片,滚轴的边上安了个把手。
孩子们只要把柿子插在刀片边上的一个固定轴中,然后摇动把手,刀片自然而然就会把皮一圈一圈削下来。
一炷香的功夫,足足可以削三四十个,不过兰芝不让他们贪快。一个人摇动把手,一个递柿子,还有一个人专门放,收柿子。
削好了的柿子则需要晾晒。
晾晒同样也需要条件,挂在通风干燥,不要太阳直接晒,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让做的柿饼外皮哏啾,内芯软糯。
孩子们小心翼翼的将柿子一个一个挂在吊绳上,手都是翘着兰花指挂的,在挂的时候,呼吸都放慢了,生怕碰掉那柿蒂。
只是这柿饼今儿肯定是弄不好的,他还需经过风干,软化,捏型,捂霜这几个步骤。
兰芝这一嗓子嚎的,可是让每一个人都听的清清楚楚的。
一个一个不管手头干的啥,都停下来开始搬桌子椅子。
就一小会儿的功夫,那吃饭用的家伙事儿,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一个个小人呢,也都乖乖坐好等着开饭。
兰母瞧着一大堆小孩儿乖乖的模样,那简直嘴都要笑的咧开了,赶紧嚷嚷着让兰芝端菜。
兰芝可不敢违抗这母亲大人的命令,看见兰母那着急的模样,立马开干。
兰芝端着一个竹编的篦子,上边摆了今天的各色菜品。
首先登场的是,凉拌乳瓜。
脆嫩的黄瓜,在蒜油,葱油香味的激发下,配着调好的料汁和炸好的花生,那叫一个爽口,更别提这乳瓜来之不易了。
“乳瓜?不是早都过了季嘛,怎么兰院长这还有啊。”一位学生家里的小厮说。
兰芝倒是没吭声,是兰母回了小厮:“可不是嘛,这乳瓜,是我家芝芝自己想了法子让它能一直结到现在呢,而且,就算是冬日里,照样也能结。”
这法子呢,自然就是大棚种菜了。
兰芝在山上的一处温泉旁边试着开辟了一块地儿,利用那仅存的一丝记忆搭建了一个大棚。
本来没想着能成功的,谁知这菜苗这么争气,才过了一个多月,一多半菜苗都已经长出来了。
那长势简直惊人,看的兰母都震惊不已。
半亩地大小的面积,大大小小有七八种蔬菜,全是已经过了季的。
有小乳瓜,一束金,扁菜,万年瓜……
因兰芝都先是用鱼肥了土后种进去的,这批菜自然而然也就长得又翠绿又大。
这批结出来多余的菜,都送去给酒楼添个新鲜,只是不单独售卖,都是给那些单子大的主顾们送的,每人不多送,至多两盘。
就是图个新鲜,毕竟都入了秋,酒楼里还有新鲜的绿叶菜,想必这兰阳县是没几个酒楼有这本事的。
那些主顾们就是看热闹,也得给咱们银子给够了,才能给上。
这小乳瓜最是吸引人,毕竟谁能入了秋还能吃上脆嫩清甜的乳瓜呢?
……
接下来上的菜,是酥炸小黄鱼。
处理好的小黄鱼,沾上调好的面糊,放入温度适宜的菜籽油中,经过高温的烹饪,小黄鱼中的软刺都被炸的香脆,一口咬下,全然是咸香裹着鱼香,在加上一点骨头的酥脆。
撒上磨好的椒盐粉,更是美味。
还有竹笋炒肉,黄米凉糕……
整整摆了一院子,八人一桌,足足坐了4桌。
幸好兰母今日做的实在是多,给邻居们送去些吃食,换了五六张凳子和一张桌子,要不然,今日还不得有几人是要坐在地上吃呢。
兰芝给小孩们专门安排的是矮凳矮桌子,方便夹菜。
也不用女工和小厮们照顾,都自己拿着筷子吃了。
每个人的桌前都摆了自己的一个盘子,用来放自己的食物。
只是。
“哎,贺云山,你拿那么多黄米凉糕干嘛,你能吃得了嘛?”兰芝问。
“我给弟弟拿一点啊,弟弟离得有点远,够不着。”贺云山头都不抬的说。
只见贺云山拿着夹来的凉糕,又慢慢挪到了贺云乐的盘子里,贺云山边夹还边说,“有什么吃不到给哥说,哥给你夹哦。”
说完就又坐回自己位置了。
小孩子,你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王朗,何邱,玉昭也有样学样,互相给对方夹菜。
“朗哥哥,给你。”何邱那筷子都拿的不稳当,都还硬要给人夹菜。
夹了三次,三根菜,愣是没有一根落在王朗盘子里。
若是在这样下去,这满桌子的菜怕是也不用吃了,都给进桌子嘴了。
兰芝开了口:“不夹了不夹了,你们再夹啊,怕是兰奶奶今天的饭菜啊,你们可都吃不上了,全掉桌子上了。”
兰芝知道再不开口制止他们,今天这桌饭啊,指定是吃不饱了。
林平之也看见那贺云山的举动了,到是罕见的什么也没说,和兰芝相视一笑,就继续吃饭了。
兰母做的饭分量大,就怕这群孩子吃不饱,那盘子都要装的满满的,才往桌子上端。
这孩子们呢,也是捧场,尤其是大孩子那桌,本就有几个正长身体的小伙子,平时都要吃三大碗饭才饱的,这今儿兰母准备了这么多,一个个都顾不上和边上人说话,只拿着筷子往嘴里扒拉。
惹得其他几人也纷纷效尤,这看的丫鬟小厮们是彻底信服了,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们,在这,不光自己动手摘菜洗菜,就连吃饭,也不像在家三催四请的,简直,简直像“狼吞虎咽”般,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绝没有拖沓。
丫鬟小厮们心里都暗暗开始准备回家的时候,该怎么向家中的老爷夫人们夸兰院长了。
这边心里盘算着回家该怎么交代,饭桌的另一边就光盘算着,怎么把饭吃嘴里了。
……
小孩们夹兰母做的菜,都得站凳子上,不愧叫拔丝地瓜,实在是扎扎实实,那糖熬的,恨不得能立住一个人。
只见熬好的糖浆,在冷空气的加持下,又快速冷却成极细的糖丝,地瓜周围裹满了糖丝。
咬一口,扎嘴。
再咬一口,甜味顺着味蕾直冲脑门,能让人甜到心窝里。
小孩们最是喜欢这道菜了,兰芝瞧着就这道菜马上都要见底了。
“添菜是不可能的了,就算是都瞪着水灵灵的大眼睛看我,也不可以哦。”兰芝被那堆眼神盯得实在是没辙了,只好开了口。
小孩们的计划彻底歇了菜,又奋而转向其他菜。
过了小半个时辰,这顿饭才算是吃完。
那锅碗瓢盆,全都被蒯的干干净净,兰母是乐的眼睛都瞧不见了。
女工们吃完饭一起搭伙把灶房里该洗涮的洗涮了,这又半个时辰过去了。
大人们呢,还想着让他们休息休息,可一个两个吵着闹着还要玩儿,没法子,只好让他们都一起来晒柿饼。
这晒柿饼呢,这个天气正好合适,刚好晒完还可以给各家分分。
说走就走。
一大群人也不说歇上半个时辰,直换了身轻便的衣衫背上背篓,就出发了。
他们要摘的柿子在村东头麦田边上,那颗柿子树啊,少说也有四五十年了。
碧绿的大叶片已然脱落,只留树干和柿子挂在树上,红艳艳的柿子,密密麻麻的挂在树枝上,一颗颗小圆球宛如红灯笼一般。
柿子在高处,兰芝他们专门搬来了梯子,可有些在村子里野惯了的孩子,他们可不怕高,直接顺着树爬了上去,腰间还专门系了口袋来装柿子。
这些孩子里,当属李峥爬的最快。
只见李峥双手双脚环抱树,顺着树干找到能站立的地方,就开始摘柿子了。
李峥先是摘了硬的柿子放在下边,有青的有红的,大小不一,一会左边窜窜,一会右边蹦蹦。
下边看着的一大堆人也想上,可惜爬不上去,只能在树下“指挥”着。
“摘那个红的,摘红的,李峥,那个肯定好。”楚慕灵在树下着急的跟李峥说。
“还有右边那个大的,那个最大了,我要做最大的柿饼。”玉昭也跟着说。
李峥在树上听的明明白白的,摘了楚慕灵说的那个最红的柿子后,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口袋里。
而对玉昭呢,则是先看了玉昭一眼,手绕过了那个最大的柿子后,直接摘了后边那个最小的柿子。
这可让小玉昭急了。
“不是那个,不是那个,你摘错了,那个是最小的,李峥。是旁边那个啊。”玉昭急得在树下蹦蹦跳跳的。
李峥哪儿能听不到啊,可他愣是装作听不见似的,就是不看玉昭,当然啦,那最大的柿子自然也是不能够摘的。
小玉昭在那边急得团团转,可又没办法,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眼见就要沁出水了,李峥虽没正眼看,可余光一直瞅着呢,见把人快要惹哭了,赶忙开口,“玉昭,看,摘了,摘了最大的柿子给你。”
说完,就麻溜的爬到离地面最近的一个树杈,给玉昭把最大的柿子扔了下去。
这边是边玩边摘,另一边,可就是实干派了。
就这会儿功夫,已经摘了满满三大筐了,有青的有红的。
兰芝看着已然够够的了,剩下的,就留着吊到自然熟吧。
这不,一群人浩浩荡荡抬着东西回家了。
剩下的功夫,小娃娃们就不大能插得上手了,女工,丫鬟和小厮们给带着去村里四处玩了玩,只留了大孩子,兰芝,林平之,兰母在家做柿饼。
这柿饼的制作简单,一大堆人分了工就开始了。
首先是挑选柿子,这柿子一定要挑好了,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步骤。
柿子,不能太软,不能太硬,太软的不好削皮,太硬的不好晒只有恰好的柿子才适合做柿饼。
兰芝带着孩子在那削皮,边削边嘱咐:“果蒂要留在柿子上,削的皮不要太厚也不要太薄哦。”
兰芝不怕孩子们削到手,只因啊,有了这削皮神器。
这削皮神器是村中一个老木匠发明的,一个三脚架,一个用木头做的滚轴,侧边插入刀片,滚轴的边上安了个把手。
孩子们只要把柿子插在刀片边上的一个固定轴中,然后摇动把手,刀片自然而然就会把皮一圈一圈削下来。
一炷香的功夫,足足可以削三四十个,不过兰芝不让他们贪快。一个人摇动把手,一个递柿子,还有一个人专门放,收柿子。
削好了的柿子则需要晾晒。
晾晒同样也需要条件,挂在通风干燥,不要太阳直接晒,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让做的柿饼外皮哏啾,内芯软糯。
孩子们小心翼翼的将柿子一个一个挂在吊绳上,手都是翘着兰花指挂的,在挂的时候,呼吸都放慢了,生怕碰掉那柿蒂。
只是这柿饼今儿肯定是弄不好的,他还需经过风干,软化,捏型,捂霜这几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