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翊很快打来了水,并准备好了宫装。
文茵和秦骅两人洗漱好,换好衣裳之后,福路才匆匆忙忙的赶来,脸上仍带着些焦急的神色。
文茵还是第一次在总管福路身上见到如此慌张的神色,印象中福路的性子与他主子秦骅有些相似,遇事还是颇为冷静的。
显然注意到福路异常的不止文茵,还有秦骅。
“福路,出了何事?”秦骅出声问道。
“陛下,骁骑将军顾将军刚从边关送来了紧急军情,奴才方才已经命人去宣各位大臣们进宫议事了,现在几位都在养心殿等着您。”福路神色紧张,事出紧急,陛下还在休息,来找他的小太监也没把话说清楚,所以他也只能立刻着手做安排。
好在福路跟随秦骅多年,这些主仆之间的默契还是有的,当机立断就请了与秦骅关系密切的,保皇党大臣们进宫议事。
秦骅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转头看向文茵,问道,“皇后,可要与朕一同去养心殿?”
文茵自然是要跟着去的,自从秦骅问过文茵是否愿意同他大婚,文茵便开始频繁出入养心殿,秦骅也会时常询问她相关问题的意见,处理政事和奏章的时候也不会避开她,而是大大方方的和她一起讨论。
如今文茵既然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皇后,这些事情自然还是不会逃避,定是与秦骅共同进退。本身这些事情也是文茵下凡来的首要目的。
乾清宫与养心殿本就相距不远,文茵与秦骅很快就赶到了。
“臣等参见皇上,参见皇后娘娘。”一进殿,文茵就看见了自己熟悉的那几个人,赵相郭尚书都在其中。
“都起来吧。”秦骅开口道。
在场的大部分臣子都知道皇后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瞧见皇后皇帝相携进门面色都还是如常,毕竟大家都参加了昨日的帝后大婚还有之前的祺王婚礼,皇帝是如何维护皇后的在场的都看在眼里,甚至有几人心中都猜测此事皇帝恐怕会以皇后的建议为重。但是没参与这两场婚礼,一直在边关驻守的顾将军还是在见到文茵同秦骅一道进入养心殿时,稍稍蹙了蹙眉。
不过,顾将军还是没有开口质疑皇后议政,他本就是武将,一切都以边关将士的性命为第一要义,在他心目中,皇后若是不涉足到边关将士们的利益,旁听就旁听吧。
顾将军递上一份军情信,道,“陛下,金国此次出兵并非是小打小闹,而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此次金国军队的主将是金国世子盛炎,金国那边素来崇尚武力,世子盛炎便是这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如今我方斥候来报,盛炎率领了十万大军驻扎在边界,随时都有可能进攻。臣不敢耽搁要事,来请陛下速速派兵增援。”
盛炎,就是文茵所熟知的齐生,听福路说有军情来报时,文茵便已经隐隐约约的猜测到这次军情与此前逃回去的齐生有关。事情果真如她所料!
只不过另文茵没有想到的是,齐生这次逃回去之后,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按照郭小姐的记忆,金秦两国之间的战争是在七年之后才全面爆发的。如今的金国竟提前集结了大军,想来战争一触即发了。
原本文茵还想着能有七年的时间来培养郭青,如今看来却是来不及了。郭青还太年幼,不能让他参与这场战争。
或许这事情与文茵在惜春楼打草惊蛇有关,之前的金国筹谋了将近七年才敢发兵,还依靠了各种阴谋诡计消耗秦骅的心神,这说明秦国本身的实力是比金国要雄厚的。
可文茵还是警惕的想到,金国此次出兵,绝不是贸然,其中定然是有圈套。
按照时间推算,盛炎很有可能从京城逃走之后,一回到金国便开始准备这场战争了。文茵同盛炎交手时,还不小心中过毒,可见盛炎此人是会做详细筹划的,不仅仅是武力高强的莽夫。
秦骅也还记得这个盛炎,盛炎不就是那个妄图欺骗他夫人感情的人吗?自从文茵和他解释过在窄巷中发生过的事情,秦骅就将此人记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然后便一直在追查这个叫做盛炎的金国男子,当时已经追到了盛炎的踪迹,本想派人暗中把盛炎活捉带回来,可还是被盛炎逃回了金国。
秦骅接过顾将军递来的军情,眼神不自觉的看向了一旁的文茵,口中道,“盛炎,说起来朕还和他有过一段渊源。”
此时一旁的赵相开口道,“陛下,此事兹事体大,应当早做决断。贤王殿下一直驻守边关,在将士们心中还是有些威望的,今日议事却没有请贤王殿下前来?是不是...”
自从赵瑾萱逃婚消失之后,赵相一夜之间就苍老了许多,赵瑾萱也一直没有找到,赵相成日里都在担心女儿的安危,此时的精神也比较萎靡。他开口说道一半,瞅见陛下的脸色不太对,连忙噤了声。
“顾将军,此事你怎么看?”秦骅斜睨了一眼赵相,问道,“其他大臣呢,都有什么想法,对赵相的提议可有什么意见?”
“此次事发紧急,微臣怕路上送信使者耽搁才亲自快马赶回来向陛下汇报。在回来之前,微臣已经安排了方副将,暂代臣职,统筹全军。但边关还需要援军,请陛下指名此次战役的主将,国难当前,还望陛下慎重考虑。”顾将军没有明说,但语气中的急切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顾将军这等将士的眼中,陛下此刻应该放下对贤王的成见,启用贤王才是。确实,贤王虽然野心勃勃,但是往年的战绩却还算出色,战功斐然,在军中也算是有话语权的一方人物。顾将军虽然不是贤王党,也并非和贤王是同一兵营的,但在军中还是有听说过贤王的名声。
秦骅心中的考量,在场到的各位大臣并不是不知晓。如今秦骅也算是新帝登位,朝中局势本就不稳定。上次好不容易将贤王的职给卸了,若是不到一月便宣旨要贤王重新回到边关,皇帝不免会失了人心。
文茵甚至想到了最可怕的一件事,盛炎回到金国之后马不停蹄的出兵,这其中是不是也有贤王的手段呢?毕竟当日祺王大婚时,贤王那一脸自信的表情,文茵当时就注意到了。
贤王若想掌权,若想得到这皇位,自然是秦国与金国开战对他最为有利。
想起那日在惜春楼盛炎见的人很有可能就是贤王,文茵思忖再三还是开口道,“陛下,不能召贤王做主将。”
顾将军皱了皱眉,在场的一些大臣也是同样的表情,那表情仿佛在说皇后娘娘怎么这么任性。
只有郭毅一脸坚定的与文茵对视了一眼,仿佛读懂了女儿心中所想,缓步走上前,向皇帝行了个礼,毅然决然的开口道,“微臣郭毅,请辞户部尚书一职,愿当此次与金国战役的主将,请陛下下旨,臣定不辱命!”
郭毅算是在场资历较老的一批大臣了,当初跟着先帝打下大秦江山,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中老兵心中的威望绝不输贤王,只是此前郭毅腰伤严重这才弃武从文,先帝将他安在了户部尚书这一职位上。
如今郭毅主动请缨,在场的大臣们也是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对于他们这些老臣来说,光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便已经能享受好几辈子的荣华富贵了。如今都是一大把年纪了,家里或多或少都已经儿孙满堂,此次战役金国是来真的,如此危险,指不准就会丧命,谁愿意把自己的命都给搭上去啊?
不少郭毅的同僚好友心中更是一凛,他们都想着战争怎么着也打不到京城来,在京城老老实实呆着指挥不好嘛,何必为了这个战功去搏呢?正是因为经历过那个年代,他们才对现在安逸的生活更为珍惜,战功虽香,但也要有命去享受啊。
赵相也是被郭毅的话一惊,“老郭,你真想好了?”
郭毅眼神坚定,看向上位的女儿,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勇气,再次开口,“请陛下下旨,臣愿立军令状,此战拼尽全力,绝不会输!”
秦骅有些犹豫,郭毅是他的师父,他自然清楚郭毅的实力,若郭毅为主将,绝不会让他失望,也不会有像贤王那般的顾虑,可...
皇帝偏头,看着文茵,心中怅然,此战危险程度并不容小觑,若是郭尚书出了什么意外,他该如何面对茵茵。
“朕欲...”秦骅顿了顿,慎重的开口道,“亲征。”
“不可!”文茵想也不想的就驳了回去,“朝中上上下下都离不开皇帝,皇帝应以大局为重,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上了战场刀剑无眼,若有意外将来如何向秦朝的子民交代,如何稳定民心。”
皇帝亲征对士兵们来说自然是提振士气的,但为何除了秦骅在场没有一人提起此事,自然是因为在场的各位都深知刚刚登基的新帝,一旦出事便会引发巨大的动乱。
无人敢参与这场豪赌。
文茵和秦骅两人洗漱好,换好衣裳之后,福路才匆匆忙忙的赶来,脸上仍带着些焦急的神色。
文茵还是第一次在总管福路身上见到如此慌张的神色,印象中福路的性子与他主子秦骅有些相似,遇事还是颇为冷静的。
显然注意到福路异常的不止文茵,还有秦骅。
“福路,出了何事?”秦骅出声问道。
“陛下,骁骑将军顾将军刚从边关送来了紧急军情,奴才方才已经命人去宣各位大臣们进宫议事了,现在几位都在养心殿等着您。”福路神色紧张,事出紧急,陛下还在休息,来找他的小太监也没把话说清楚,所以他也只能立刻着手做安排。
好在福路跟随秦骅多年,这些主仆之间的默契还是有的,当机立断就请了与秦骅关系密切的,保皇党大臣们进宫议事。
秦骅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转头看向文茵,问道,“皇后,可要与朕一同去养心殿?”
文茵自然是要跟着去的,自从秦骅问过文茵是否愿意同他大婚,文茵便开始频繁出入养心殿,秦骅也会时常询问她相关问题的意见,处理政事和奏章的时候也不会避开她,而是大大方方的和她一起讨论。
如今文茵既然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皇后,这些事情自然还是不会逃避,定是与秦骅共同进退。本身这些事情也是文茵下凡来的首要目的。
乾清宫与养心殿本就相距不远,文茵与秦骅很快就赶到了。
“臣等参见皇上,参见皇后娘娘。”一进殿,文茵就看见了自己熟悉的那几个人,赵相郭尚书都在其中。
“都起来吧。”秦骅开口道。
在场的大部分臣子都知道皇后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瞧见皇后皇帝相携进门面色都还是如常,毕竟大家都参加了昨日的帝后大婚还有之前的祺王婚礼,皇帝是如何维护皇后的在场的都看在眼里,甚至有几人心中都猜测此事皇帝恐怕会以皇后的建议为重。但是没参与这两场婚礼,一直在边关驻守的顾将军还是在见到文茵同秦骅一道进入养心殿时,稍稍蹙了蹙眉。
不过,顾将军还是没有开口质疑皇后议政,他本就是武将,一切都以边关将士的性命为第一要义,在他心目中,皇后若是不涉足到边关将士们的利益,旁听就旁听吧。
顾将军递上一份军情信,道,“陛下,金国此次出兵并非是小打小闹,而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此次金国军队的主将是金国世子盛炎,金国那边素来崇尚武力,世子盛炎便是这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如今我方斥候来报,盛炎率领了十万大军驻扎在边界,随时都有可能进攻。臣不敢耽搁要事,来请陛下速速派兵增援。”
盛炎,就是文茵所熟知的齐生,听福路说有军情来报时,文茵便已经隐隐约约的猜测到这次军情与此前逃回去的齐生有关。事情果真如她所料!
只不过另文茵没有想到的是,齐生这次逃回去之后,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按照郭小姐的记忆,金秦两国之间的战争是在七年之后才全面爆发的。如今的金国竟提前集结了大军,想来战争一触即发了。
原本文茵还想着能有七年的时间来培养郭青,如今看来却是来不及了。郭青还太年幼,不能让他参与这场战争。
或许这事情与文茵在惜春楼打草惊蛇有关,之前的金国筹谋了将近七年才敢发兵,还依靠了各种阴谋诡计消耗秦骅的心神,这说明秦国本身的实力是比金国要雄厚的。
可文茵还是警惕的想到,金国此次出兵,绝不是贸然,其中定然是有圈套。
按照时间推算,盛炎很有可能从京城逃走之后,一回到金国便开始准备这场战争了。文茵同盛炎交手时,还不小心中过毒,可见盛炎此人是会做详细筹划的,不仅仅是武力高强的莽夫。
秦骅也还记得这个盛炎,盛炎不就是那个妄图欺骗他夫人感情的人吗?自从文茵和他解释过在窄巷中发生过的事情,秦骅就将此人记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然后便一直在追查这个叫做盛炎的金国男子,当时已经追到了盛炎的踪迹,本想派人暗中把盛炎活捉带回来,可还是被盛炎逃回了金国。
秦骅接过顾将军递来的军情,眼神不自觉的看向了一旁的文茵,口中道,“盛炎,说起来朕还和他有过一段渊源。”
此时一旁的赵相开口道,“陛下,此事兹事体大,应当早做决断。贤王殿下一直驻守边关,在将士们心中还是有些威望的,今日议事却没有请贤王殿下前来?是不是...”
自从赵瑾萱逃婚消失之后,赵相一夜之间就苍老了许多,赵瑾萱也一直没有找到,赵相成日里都在担心女儿的安危,此时的精神也比较萎靡。他开口说道一半,瞅见陛下的脸色不太对,连忙噤了声。
“顾将军,此事你怎么看?”秦骅斜睨了一眼赵相,问道,“其他大臣呢,都有什么想法,对赵相的提议可有什么意见?”
“此次事发紧急,微臣怕路上送信使者耽搁才亲自快马赶回来向陛下汇报。在回来之前,微臣已经安排了方副将,暂代臣职,统筹全军。但边关还需要援军,请陛下指名此次战役的主将,国难当前,还望陛下慎重考虑。”顾将军没有明说,但语气中的急切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顾将军这等将士的眼中,陛下此刻应该放下对贤王的成见,启用贤王才是。确实,贤王虽然野心勃勃,但是往年的战绩却还算出色,战功斐然,在军中也算是有话语权的一方人物。顾将军虽然不是贤王党,也并非和贤王是同一兵营的,但在军中还是有听说过贤王的名声。
秦骅心中的考量,在场到的各位大臣并不是不知晓。如今秦骅也算是新帝登位,朝中局势本就不稳定。上次好不容易将贤王的职给卸了,若是不到一月便宣旨要贤王重新回到边关,皇帝不免会失了人心。
文茵甚至想到了最可怕的一件事,盛炎回到金国之后马不停蹄的出兵,这其中是不是也有贤王的手段呢?毕竟当日祺王大婚时,贤王那一脸自信的表情,文茵当时就注意到了。
贤王若想掌权,若想得到这皇位,自然是秦国与金国开战对他最为有利。
想起那日在惜春楼盛炎见的人很有可能就是贤王,文茵思忖再三还是开口道,“陛下,不能召贤王做主将。”
顾将军皱了皱眉,在场的一些大臣也是同样的表情,那表情仿佛在说皇后娘娘怎么这么任性。
只有郭毅一脸坚定的与文茵对视了一眼,仿佛读懂了女儿心中所想,缓步走上前,向皇帝行了个礼,毅然决然的开口道,“微臣郭毅,请辞户部尚书一职,愿当此次与金国战役的主将,请陛下下旨,臣定不辱命!”
郭毅算是在场资历较老的一批大臣了,当初跟着先帝打下大秦江山,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中老兵心中的威望绝不输贤王,只是此前郭毅腰伤严重这才弃武从文,先帝将他安在了户部尚书这一职位上。
如今郭毅主动请缨,在场的大臣们也是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对于他们这些老臣来说,光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便已经能享受好几辈子的荣华富贵了。如今都是一大把年纪了,家里或多或少都已经儿孙满堂,此次战役金国是来真的,如此危险,指不准就会丧命,谁愿意把自己的命都给搭上去啊?
不少郭毅的同僚好友心中更是一凛,他们都想着战争怎么着也打不到京城来,在京城老老实实呆着指挥不好嘛,何必为了这个战功去搏呢?正是因为经历过那个年代,他们才对现在安逸的生活更为珍惜,战功虽香,但也要有命去享受啊。
赵相也是被郭毅的话一惊,“老郭,你真想好了?”
郭毅眼神坚定,看向上位的女儿,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勇气,再次开口,“请陛下下旨,臣愿立军令状,此战拼尽全力,绝不会输!”
秦骅有些犹豫,郭毅是他的师父,他自然清楚郭毅的实力,若郭毅为主将,绝不会让他失望,也不会有像贤王那般的顾虑,可...
皇帝偏头,看着文茵,心中怅然,此战危险程度并不容小觑,若是郭尚书出了什么意外,他该如何面对茵茵。
“朕欲...”秦骅顿了顿,慎重的开口道,“亲征。”
“不可!”文茵想也不想的就驳了回去,“朝中上上下下都离不开皇帝,皇帝应以大局为重,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上了战场刀剑无眼,若有意外将来如何向秦朝的子民交代,如何稳定民心。”
皇帝亲征对士兵们来说自然是提振士气的,但为何除了秦骅在场没有一人提起此事,自然是因为在场的各位都深知刚刚登基的新帝,一旦出事便会引发巨大的动乱。
无人敢参与这场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