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城市里不准卖活禽开始,新鲜鸭杂特别是新鲜鸭肝在市场上就变得少了起来。难处理,卖不出价还不容易保存,好多禽贩宁可把这些鸭下水丢了。如果不想买专门肉厂里的冷冻食材,而是想从一般市场上多凑些新鲜材料做个鸭杂汤如今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好在今天运气好,竟然买到了鸭肝,只是不知道爱喝鸭杂粉丝的那位奶奶今天会不会来。
“老板,在卤什么这么香?”鼻子挺灵的阿忠问。
“鸭杂,鸭肠鸭肝之类的。”
“我想吃。”
我的小店里就是这样,一旦有人点了某个菜,接下来的人闻到香味都会跟着要。一锅子卤鸭杂眼见着就要见底了。这可让我有点为难,剩下的这一点是卖了好还是为她而留着呢?也不知道今晚她会不会来。
就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店里的门被推开了,一位老太太从门口缓步进来。她就是我等的那位太太,挺直的腰杆穿着一件传统风格的夹袄,走路时露出的坚定模样让人很难看出她已经八十多岁了。
“可以给我做个砂锅鸭杂粉丝吗?”她点菜时还是用那么谦逊的口气。
“老太太,听口音不像是内地人。”
的确,老太太是台湾人。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有好多台商到临近上海的苏州无锡一带投资,老太太跟着儿子到了大陆,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入冬后是儿子生意的淡季,周末把孙子托付给小的后老太太会独自去周围转转。因为每年只有这时节才会来我的店里,所以就算是忠先生对她也不是很熟悉。
“八十三了?完全看不出来呢,看着像刚退休的样子。”如同往年一样,当大家听说老太太年纪的时候,都发出了感叹。
粉丝入锅开始软下来的时候,我把最后剩下的卤鸭杂倒入砂锅里,然后又放入蔬菜。端到老太太面前,砂锅里的汤还在“咕咚咕咚”地冒着气泡,这是初冬最让人留恋的味道。
“老板,我刚从南京回来。”
“是吗?刚吃完那家的鸭杂粉丝吗?”这样的话,我的水平可比不上他。
“那老头子做不动退休了啦。那不孝子又不肯好好做,做出来的不知道是些什么东西。唉,这摊子看来是开不了很久了哦。”
我也忍不住叹了口气,毕竟是一门好手艺又眼见着没了。
老太太吃完整碗粉丝的时候,店里的客人少了不少。她少见地问我要了壶米酒,接过刚烫好的酒壶后立马就倒了一杯干进了肚子。
之后,她缓缓地开口说:“这是我在大陆呆的最后一个冬天了,下个月我就该回台湾了。”
“怎么这么突然……?”
“年纪大了,越来越管不住自己的身子了,台湾的老朋友给我介绍了一家不错的疗养院,我打算整理好后就搬过去。”她又酌了口酒说。“而且,大陆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挂念的了。”
“这次真的可以整理好吗?”
“嗯,这次真的可以整理好。”她说。
其实,我第一次来上海是1945年。台湾光复,我就随着跑南北货的叔叔来了上海。对台北长大的我来说,那时的上海是相当繁华的大都市。尽管战争刚过去,可到处都是没见过的景象,特别是那些说着上海话的阔太太,虽然听不懂她们的话,可对我而言每个吐词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端庄和华贵。我很快就爱上了这里,为了说服父母在这里生活,我选择了报考本地大学作为借口。
好在我的底子还不错,复习了一阵子就考上了圣约翰大学。我是在那里第一次遇见的她。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她的成绩,我们那学校收费不便宜,她是极少数能获得学校资助的学生。而又恰巧,她和我分在了同一个宿舍里。
和在家里当惯了千金小姐的我不一样,她不仅学习好,还是个什么都会的人。叠被子,洗衣服,这些都是她交给我的。同宿舍里的那些千金,有不少是上海本地的,所以也就不常住,有时晚上还常出去交际。而那时在上海的台湾人并不多,所以周末常被留在宿舍里的我们俩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那一年的暑假,我没能买上回台北的船票,打算留校读暑期班。她说正好,本就一直想邀请我去她家里玩儿,愁找不到机会。我便跟着她上了去南京的火车。因为学习的关系,我到了大陆后其实并没有去过很多地方,也是第一次去南京。那时的南京和上海差不到哪儿去,所以游览的事儿,就只依稀记得她带我坐的小火车和玄武湖。
不过,她家里的事我倒是第一次了解。她的父亲经营一家小饭馆,听说是白手起家从街边摆摊做起来的,凭着手艺有不少的生意。她家虽称得上是小康之家可和我们学校里的那些千金比起来就有些相形见绌了。我这才晓得她为什么要这么认真读书以期得到资助,原来对她来说拿不到奖金就只能退学。
我便不要求她陪着我四处游玩,好让她趁着假期能在家里帮忙。而大致在南京城里走马观花过一阵的我,也趁着空在她家的店里帮上把手。就这样过了没两天,有一场台风向江南袭来。
自从离开台湾后,我再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风雨。她父亲提前打烊,我们两人便早早地呆进了她房间聊天,她躺在床上,我坐在床沿。煤油灯发出微弱的的光线,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却是足以安心的光。
“这台风是从台湾来的吧。”
“你怎么知道?”
“都叫台风了,不就是台湾刮来的风吗?”说完,她笑了起来。
我也跟着露出笑容,可心里却不由得担心了起来。往年台风来时家里大大小小忙碌的模样似是到了眼前,也不晓得妈妈在夜里是不是又因为害怕而睡不着觉,不知道妹妹有没有考上高中。就在这个时候,她从背后抱住了我,脸紧紧地贴在我的肩上。原本觉得无依无靠的我,忽然得到了那样热烈的怀抱,思乡的痛苦早已不知打散在何处。
我低下头去看她,她那时也正望着我,洋油灯的火光点亮了她的眼睛。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情不自禁,可还是控制不住身体的欲望,亲上了那张微微泛着光的脸颊。我的心里有些忐忑,可并没有就此离开她,直到看到她闭上了眼睛,我才放大胆子用力地亲吻她。
我不记得自己恍惚了有多久,只是回过神来时我比她还要慌张。看着她有些不知所措,最后决定起身逃走。可我才刚站起身,手就被她拉住了。我回过头来看她的脸,眼神在不知觉间对视,那双微微泛着光的眼睛,还是那么迷人。
“你……饿了吗?”许久的静默后,她脱口而出的语句让我们两人都笑了起来。不久之后我才确认,那时的她本想问你怕了吗?只是精神恍惚才变成了这句话。
而比她更失神的我只得点点头。
她从床上起来,拉着我的手到了厨房里。用老卤汤里的杂碎做了一碗鸭杂粉丝。
微凉的雨夜里,一碗粉丝入肚后温暖了不少,恍惚的神志终于也找回了自己的身体。不过结论是自己终于更加确信,想要牵住那个人的手。
回学校后我们变得更加亲密,好在宿舍里平时很少有其他人,我们两个人甜蜜地守着只属于我们两人的秘密。
幸福的日子一直到了毕业的前夕。那时北方的局势很不稳定,所有的人都说北方那边迟早要打到上海来。母亲连着给我寄了好多信让我尽早回台,我都用还未完成学业推脱。事实上我最放不下心的自然是她。我曾试着说服她跟我回台湾,可也知道她是不可能放下她的父母姐妹的。
直到毕业典礼真的来临,那时的局势已经很不稳定。街上每天都有学生游行,据说政府已经组织很多部门迁台,也有很多自北方南迁而来的民众。母亲拜托叔叔来带我回台,那时我知道就算自己再怎么倔强都没有用了。
本想在上海找份教职的她许久没有着落,我又不得不离开她,最后她只得先回南京。我含泪送她上火车的第二天,自己也坐上了轮船。看着船渐渐驶离港口,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可也告诉自己,总要做个那样的梦。
梦的破碎也比想象的快那么多。给她寄去的信很快开始变得有去无回,岛内也开始施行□□,叔叔因为收到了一封大陆朋友的信而被告发通匪,我便也不再敢给她写信。约摸离开上海十年后,我拗不过母亲的说媒,嫁给了一位从大陆来的军官。
再重拾梦已是八十二年,大批台商到大陆投资,我终于可以跟着儿子回到大陆。这二十多年间,我一有时间就在江浙一带找她,也只有一件事能让晚年的我有所依托可以继续活下去。
说到这里,这似是未完的故事似乎又是最好的结局。老太太不再说话,开始喝起闷酒。
快到夜店开始散场的时间,店里很快就又要迎来又一阵高峰。老太太这时正好喝完了酒,拿起包想要起身。
“不再最后试着找一下吗?”看她就要离开,我忍不住问。
“找过了,也找到了。因为民国时开过大饭店,六十年代的大动乱里,他们家自然被当成资本家对待,父母死后她也跟着自杀了。只留下一个弟弟,九十年代下岗后在南京街头摆摊卖鸭杂粉丝。人是见不到了,又想见见她睡的地方。可当时弟弟还小,是亲戚帮忙葬的,世道又太乱,那粉丝摊的老板也不记得那坟头在哪儿了,至于到了今年,那老板也决定退休不干了。”
门被小心地合上,只传来风铃清脆的回响。
“老板,在卤什么这么香?”鼻子挺灵的阿忠问。
“鸭杂,鸭肠鸭肝之类的。”
“我想吃。”
我的小店里就是这样,一旦有人点了某个菜,接下来的人闻到香味都会跟着要。一锅子卤鸭杂眼见着就要见底了。这可让我有点为难,剩下的这一点是卖了好还是为她而留着呢?也不知道今晚她会不会来。
就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店里的门被推开了,一位老太太从门口缓步进来。她就是我等的那位太太,挺直的腰杆穿着一件传统风格的夹袄,走路时露出的坚定模样让人很难看出她已经八十多岁了。
“可以给我做个砂锅鸭杂粉丝吗?”她点菜时还是用那么谦逊的口气。
“老太太,听口音不像是内地人。”
的确,老太太是台湾人。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有好多台商到临近上海的苏州无锡一带投资,老太太跟着儿子到了大陆,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入冬后是儿子生意的淡季,周末把孙子托付给小的后老太太会独自去周围转转。因为每年只有这时节才会来我的店里,所以就算是忠先生对她也不是很熟悉。
“八十三了?完全看不出来呢,看着像刚退休的样子。”如同往年一样,当大家听说老太太年纪的时候,都发出了感叹。
粉丝入锅开始软下来的时候,我把最后剩下的卤鸭杂倒入砂锅里,然后又放入蔬菜。端到老太太面前,砂锅里的汤还在“咕咚咕咚”地冒着气泡,这是初冬最让人留恋的味道。
“老板,我刚从南京回来。”
“是吗?刚吃完那家的鸭杂粉丝吗?”这样的话,我的水平可比不上他。
“那老头子做不动退休了啦。那不孝子又不肯好好做,做出来的不知道是些什么东西。唉,这摊子看来是开不了很久了哦。”
我也忍不住叹了口气,毕竟是一门好手艺又眼见着没了。
老太太吃完整碗粉丝的时候,店里的客人少了不少。她少见地问我要了壶米酒,接过刚烫好的酒壶后立马就倒了一杯干进了肚子。
之后,她缓缓地开口说:“这是我在大陆呆的最后一个冬天了,下个月我就该回台湾了。”
“怎么这么突然……?”
“年纪大了,越来越管不住自己的身子了,台湾的老朋友给我介绍了一家不错的疗养院,我打算整理好后就搬过去。”她又酌了口酒说。“而且,大陆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挂念的了。”
“这次真的可以整理好吗?”
“嗯,这次真的可以整理好。”她说。
其实,我第一次来上海是1945年。台湾光复,我就随着跑南北货的叔叔来了上海。对台北长大的我来说,那时的上海是相当繁华的大都市。尽管战争刚过去,可到处都是没见过的景象,特别是那些说着上海话的阔太太,虽然听不懂她们的话,可对我而言每个吐词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端庄和华贵。我很快就爱上了这里,为了说服父母在这里生活,我选择了报考本地大学作为借口。
好在我的底子还不错,复习了一阵子就考上了圣约翰大学。我是在那里第一次遇见的她。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她的成绩,我们那学校收费不便宜,她是极少数能获得学校资助的学生。而又恰巧,她和我分在了同一个宿舍里。
和在家里当惯了千金小姐的我不一样,她不仅学习好,还是个什么都会的人。叠被子,洗衣服,这些都是她交给我的。同宿舍里的那些千金,有不少是上海本地的,所以也就不常住,有时晚上还常出去交际。而那时在上海的台湾人并不多,所以周末常被留在宿舍里的我们俩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那一年的暑假,我没能买上回台北的船票,打算留校读暑期班。她说正好,本就一直想邀请我去她家里玩儿,愁找不到机会。我便跟着她上了去南京的火车。因为学习的关系,我到了大陆后其实并没有去过很多地方,也是第一次去南京。那时的南京和上海差不到哪儿去,所以游览的事儿,就只依稀记得她带我坐的小火车和玄武湖。
不过,她家里的事我倒是第一次了解。她的父亲经营一家小饭馆,听说是白手起家从街边摆摊做起来的,凭着手艺有不少的生意。她家虽称得上是小康之家可和我们学校里的那些千金比起来就有些相形见绌了。我这才晓得她为什么要这么认真读书以期得到资助,原来对她来说拿不到奖金就只能退学。
我便不要求她陪着我四处游玩,好让她趁着假期能在家里帮忙。而大致在南京城里走马观花过一阵的我,也趁着空在她家的店里帮上把手。就这样过了没两天,有一场台风向江南袭来。
自从离开台湾后,我再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风雨。她父亲提前打烊,我们两人便早早地呆进了她房间聊天,她躺在床上,我坐在床沿。煤油灯发出微弱的的光线,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却是足以安心的光。
“这台风是从台湾来的吧。”
“你怎么知道?”
“都叫台风了,不就是台湾刮来的风吗?”说完,她笑了起来。
我也跟着露出笑容,可心里却不由得担心了起来。往年台风来时家里大大小小忙碌的模样似是到了眼前,也不晓得妈妈在夜里是不是又因为害怕而睡不着觉,不知道妹妹有没有考上高中。就在这个时候,她从背后抱住了我,脸紧紧地贴在我的肩上。原本觉得无依无靠的我,忽然得到了那样热烈的怀抱,思乡的痛苦早已不知打散在何处。
我低下头去看她,她那时也正望着我,洋油灯的火光点亮了她的眼睛。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情不自禁,可还是控制不住身体的欲望,亲上了那张微微泛着光的脸颊。我的心里有些忐忑,可并没有就此离开她,直到看到她闭上了眼睛,我才放大胆子用力地亲吻她。
我不记得自己恍惚了有多久,只是回过神来时我比她还要慌张。看着她有些不知所措,最后决定起身逃走。可我才刚站起身,手就被她拉住了。我回过头来看她的脸,眼神在不知觉间对视,那双微微泛着光的眼睛,还是那么迷人。
“你……饿了吗?”许久的静默后,她脱口而出的语句让我们两人都笑了起来。不久之后我才确认,那时的她本想问你怕了吗?只是精神恍惚才变成了这句话。
而比她更失神的我只得点点头。
她从床上起来,拉着我的手到了厨房里。用老卤汤里的杂碎做了一碗鸭杂粉丝。
微凉的雨夜里,一碗粉丝入肚后温暖了不少,恍惚的神志终于也找回了自己的身体。不过结论是自己终于更加确信,想要牵住那个人的手。
回学校后我们变得更加亲密,好在宿舍里平时很少有其他人,我们两个人甜蜜地守着只属于我们两人的秘密。
幸福的日子一直到了毕业的前夕。那时北方的局势很不稳定,所有的人都说北方那边迟早要打到上海来。母亲连着给我寄了好多信让我尽早回台,我都用还未完成学业推脱。事实上我最放不下心的自然是她。我曾试着说服她跟我回台湾,可也知道她是不可能放下她的父母姐妹的。
直到毕业典礼真的来临,那时的局势已经很不稳定。街上每天都有学生游行,据说政府已经组织很多部门迁台,也有很多自北方南迁而来的民众。母亲拜托叔叔来带我回台,那时我知道就算自己再怎么倔强都没有用了。
本想在上海找份教职的她许久没有着落,我又不得不离开她,最后她只得先回南京。我含泪送她上火车的第二天,自己也坐上了轮船。看着船渐渐驶离港口,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可也告诉自己,总要做个那样的梦。
梦的破碎也比想象的快那么多。给她寄去的信很快开始变得有去无回,岛内也开始施行□□,叔叔因为收到了一封大陆朋友的信而被告发通匪,我便也不再敢给她写信。约摸离开上海十年后,我拗不过母亲的说媒,嫁给了一位从大陆来的军官。
再重拾梦已是八十二年,大批台商到大陆投资,我终于可以跟着儿子回到大陆。这二十多年间,我一有时间就在江浙一带找她,也只有一件事能让晚年的我有所依托可以继续活下去。
说到这里,这似是未完的故事似乎又是最好的结局。老太太不再说话,开始喝起闷酒。
快到夜店开始散场的时间,店里很快就又要迎来又一阵高峰。老太太这时正好喝完了酒,拿起包想要起身。
“不再最后试着找一下吗?”看她就要离开,我忍不住问。
“找过了,也找到了。因为民国时开过大饭店,六十年代的大动乱里,他们家自然被当成资本家对待,父母死后她也跟着自杀了。只留下一个弟弟,九十年代下岗后在南京街头摆摊卖鸭杂粉丝。人是见不到了,又想见见她睡的地方。可当时弟弟还小,是亲戚帮忙葬的,世道又太乱,那粉丝摊的老板也不记得那坟头在哪儿了,至于到了今年,那老板也决定退休不干了。”
门被小心地合上,只传来风铃清脆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