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传媒两年前并购了流光传媒后,旗下的杂志社就拥有了《财经周刊》和《流光》两本杂志。两本杂志内容差异很大,采编工作相对独立,杂志社为两本杂志分设了两组采编人员,只有发行部、广告部共用一套人马。

    此时在总编杨树办公室里坐着的,就是《流光》杂志的主编陈寄冬。

    俞佳规规矩矩地打招呼:“杨老师,陈主编。”

    杨树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财经周刊》就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社里谁遇到他,都会恭恭敬敬地喊一声“老师”。他对待工作认真严肃,待人却很和气,朝俞佳招招手,笑吟吟的:“来,坐下来聊。”

    杨树烫了只新茶杯,倒上刚刚沏好的岩茶,放进小托盘里,递到俞佳面前,一抬头却看向陈寄冬:“老陈,这就是我跟你说的俞佳,专业是没话说的,敏感度也很强,去年《财经周刊》有几篇引起社会热议的文章都是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小俞,去年社里评的年度十佳稿件,她一个人就占了三篇。”陈寄冬眼前一亮,“杨老师,您挑她,《财经周刊》的郝主编没意见吗?”

    杨树没有回答陈寄冬,边给大家续上茶水,边说明找俞佳来的用意。

    《流光》是一本创刊三十余年的老牌杂志,近些年纸媒受网络媒体的冲击很大,《流光》销量逐年减少,效益也不好,人才流失严重。如今,新人还没到岗,记者团的最后一名记者也提了离职。

    陈寄冬来找杨树,就是希望他能帮忙协调一两个《财经周刊》的记者过去帮几个月忙。

    接着陈寄冬刚刚的话题,杨树状似无意地提了一句:“就是过去帮几个月忙,陈主编说了,七月份会入职一批应届生,你最晚七月就能回《财经周刊》,到时候如清刚好休完产假也回来了。”

    即使有独立办公室,可杨树对外面的风吹草动还是了如指掌。

    要知道,许如清二月开始休产假,现在不过三月初,俞佳跟郝娜已经吵了五六次架,别说等许如清休完产假回来了,可能都不用等到四月,俞佳就会撂挑子走人了。

    郝娜和俞佳相看两厌许多年,不是杨树朝夕之间可以调停的。如今许如清休假,《财经周刊》的编审工作以郝娜为主,既然动不了郝娜,只能委屈俞佳避一避了。

    俞佳有点犹豫:“可我一毕业就跑财经,其他题材,也没有经验呀。”

    杨树笑容和蔼地给她画饼:“财经专业性这么强的题材你都做得好,其他的题材更不在话下,而且《流光》的分工跟《财经周刊》不大一样,你能接触的东西更多,长远来看,对你的职业发展是有帮助的。”

    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俞佳知道,这种时候领导愿意花心思画饼,那是给你面子。大饼递到面前,你不肯张嘴咬一口,还要撕破它,场面就会很尴尬很难看。

    俞佳倒不是怕场面难看,只是确实觉得杨树说得有道理。

    她一毕业就进了风行传媒,工作一路高歌猛进,顺风顺水,对这里也很有感情,不能因为郝娜这根小丑似的狗尾巴草,放弃整片森林。

    成大事者能屈能伸!

    不就是换个地方写稿子吗?又不会少块肉。

    ——————

    直到第二天到《流光》采编部报到,俞佳才后知后觉地体会到杨树那句“《流光》分工不同,你能接触到的东西更多”的意思——

    整个采编部门,不含正副主编,就只有三个人,其中还包含了一个初来乍到的俞佳。

    这人员规模,可不就是得一个人当三个人用吗?

    来之前俞佳大概也能猜到一点《流光》的情况,只不过实际情况确实远超她的预期。

    作为风行传媒通过并购而领养回来的苟延残喘的孩子,《流光》的配置跟《财经周刊》的差别,从采编组的工位就可见一斑——

    两本杂志都在同一层办公,可分给《流光》的工位挤在内侧采光最糟糕的角落里,两排工位稀稀拉拉地坐不满,一幅马上要歇业停工的凄凉景象。

    俞佳到的时候主编恰好开会去了,副主编孟静接的她。

    孟静是个不到四十岁的女人,留着及腰的长直发,皮肤白皙,身形高挑匀称,她穿了一件棉麻材质的灰色连衣裙,有一种闲适雅致的气韵。

    她领着俞佳走到安排好的工位上,指着俞佳工位对面那个留着小胡子的男人介绍:“美编邓封,你以后遇到版面的问题直接找他。”说着也向邓封介绍:“这就是老陈昨天提到的俞佳。”

    只见邓封斜瞟了俞佳一眼,冷声道:“隔壁组来的?”

    不友善的气息满溢,俞佳想着反正自己一个写稿子的人,对接美编的应该也不多,压着心里的不快,脸上勉勉强强挂着笑。

    “他人其实挺好的,就是脾气有点怪,以后你就知道了。”孟静揽着俞佳转向俞佳工位左边扎着高马尾的女孩,继续说,“这是王晓雯,你以后应该会经常跟她对接,你们年纪差不多,应该能聊到一起。”

    俞佳逐一跟邓封和王晓雯打过招呼,刚刚在工位坐定,就见昨天在总编杨树办公室里见过的陈寄冬眉头紧锁地走进来。

    他朝俞佳点头打了声招呼,抬起手腕看眼时间:“我们半个小时后在小会议室开个会。”

    因为有新同事加入,会议最开始当然对俞佳表示了欢迎。蜻蜓点水的欢迎之后,陈寄冬迅速切入主题,他把《流光》杂志过去一年的销量折线图和一张广告签约意向表放在桌上,神色严肃:“今天的会议孟总亲自来参加,这两张表就是他带来的,孟总说,公司管理层已经把《流光》停刊这件事,作为重要议题在经营会上正式提出讨论了。”

    “什么!”王晓雯猛然抬头。

    邓封手上一滑,指尖转动的笔横飞出去,“啪嗒”掉在桌面。

    《流光》效益不好要被停刊的消息从去年传到了今年,连俞佳都有所耳闻。但它好歹是一本三十多年的老杂志了,或是因为品牌价值,或是因为情怀,停刊的传言屡次传出,也屡次作罢。

    这是第一次,在管理层的经营会议上正式提出《流光》停刊的议案。

    孟静相对冷静,她微微蹙眉看向陈寄冬,等着他往下说。

    “目前,管理层达成的一致看法是,再观察三期,如果往后三期《流光》的销量都持续下滑,就会立即启动停刊流程。”

    听完陈寄冬的话,孟静面色越发凝重:“也就是,我们只有三个月时间。”

    王晓雯耷拉下肩膀:“三个月时间,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俞佳仔细看了一遍陈寄冬拿回来的两张图表。

    数据确实不好看,销量逐月下滑,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今年以来,广告部没能谈回一个愿意在《流光》上投广告的客户,老客户却流失了好几个。

    听了王晓雯的话,俞佳不认同地摇头:“从长远来说,要抵抗住纸媒的衰落,确实很难。但如果集中力量冲刺,让未来三期《流光》中的某一期销量回升,并不是毫无机会吧?”

    毕竟,按图表里列示的情况来看,这么低的基数,要超越的难度应该不会太大吧。

    陈寄冬赞许地看了眼俞佳,点头:“虽然社会趋势诚然不是我们可以逆转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活下来,总是要活下来才能有机会。”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蔓延开一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悲壮气氛。

    大家给彼此加油鼓劲后,决定先分头梳理一下各自的选题库和外采线索,约定明天上午为下一期《流光》的选题进行第一次头脑风暴,希望能有所收获。

    第二天,全组投票毫无争议地确定了第402期《流光》的第一个选题——

    陈寄冬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人脉,竟然在一天之内,就约到了被称为“暗处的阿波罗”的青年钢琴家周时予的专访。

    在同事们议论着这位神秘的青年钢琴家时,俞佳第三次用力揉了揉眼睛,确定自己没有看错投在幕布上的那个名字——

    周时予?

    这不就是那个妄图勾引俞謇背叛恋人当渣男的妖艳贱货吗?

    这个专访她要去!

    就算不是为了《流光》,为了她那个素未谋面,但是每年都给她挑生日礼物的神秘嫂嫂,她也一定得去!

    俞佳毕竟是刚刚加入《流光》的新人,这次的采访任务又事关《流光》的存亡,陈寄冬原本是不放心俞佳去的,可她是如今记者团里唯一的记者,又兴致勃勃主动请缨,陈寄冬犹豫片刻终究没有拒绝她,只是安排孟静和她一起完成这次采访,算是上了双保险。

    专访就敲定在这周五,时间紧,任务重。

    俞佳一毕业就跑财经版,见多了各行各业的老板,还是第一次跟艺术家打交道,采访提纲写得磕磕绊绊,跟孟静磨到采访前一天晚上,才最终敲定。

    俞佳和孟静约好第二天直接在采访地点碰头,再一起进去找周时予。可俞佳在采访地点等了十分钟,急得要原地爆炸了,才打通孟静的电话。

    孟静那头兵荒马乱,有争吵声,有孩子的哭闹声,一阵一阵传过来,连带着孟静的声音也染上哭腔:“俞佳,我这边出了一点意外,可能赶不过去了,你那边一个人可以吗?”

    那边的动静确实不小,俞佳问:“孟主编,您怎么了?需要帮忙吗?”

    俞佳听见孟静深深吸了口气,语气也随之镇定下来:“一点家里的事,我能处理好。你别担心我这里。倒是你那里,要不要让晓雯赶过去支援你?”

    俞佳抬手看了一眼手表。

    跟周时予约定的时间已经到了,再不进去,可能会给受访者留下很不专业的印象。

    她确实不能再等了。

    俞佳冷静下来,迅速换了副面孔进入工作状态,连跟孟静打电话的语音语调都变得客观专业:“来不及了,我先进去吧。按我们之前对过的提纲,应该没有问题。”

    采访约在一间茶室里。

    走进茶室的那一刻,俞佳总算彻底理解,周时予为什么会被称为“暗处的阿波罗”。

章节目录

阳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半山xihe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半山xihe并收藏阳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