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终不复少年天子少年臣】
苏擎风果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不知是否因为久居云水县避世的缘故,苏先生从来不端严师的架子,也甚少用礼仪规矩拘着月仙。
苏先生其人,表面上看起来宁折不弯,不知变通。实际上,他并非不懂得迎合,只是不屑罢了。
月仙抬眼望去,他正坐在窗下批改自己的文章,缺了角的砚台里浅浅泼上一口昨夜的剩茶,手指扶着墨锭重按轻转几下,继而歪了歪头,从发髻中拔出一支毛笔去蘸墨。
探花郎啊。她挪开眼睛,假意在那窗外的日光和葱茏翠树间兜兜转转了几个来回。最后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本心,将目光又拽回到先生的脸上。
除却那衣襟上洗不去的墨迹,发髻中偶尔散下的几缕碎发,苏先生确实生得眉清目秀,倒也堪堪算得上,“何郎傅粉三分白,荀令留裾五日香”。
玉壶书院学生极少,近处的村子里大多是一穷二白的贫苦人家,一家老小辛辛苦苦种地务农混口饭吃已是极为不易,鲜少有人能够送得起束脩拜师读书。
苏擎风也不恼,干脆空挂着书院的名号,手抄了几本三字经来教村里的孩子们识几个大字,有时也帮着写点书信和状纸。他不收银钱,村人们瞧他一个人怪伶仃的,便时常送些自家种的粮食瓜果,既表感激,又是接济。
祖父再三叮嘱过,绝对不能向苏先生问起家中亲人。月仙不觉心有戚戚,还暗暗揣测了一出,探花郎“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跌宕戏码。
哪知道,被苏擎风看在眼里,反倒以为他是因为功课做得不够好而心中不安。
苏擎风不重不轻地咳了一声,月仙做贼心虚,慌张地站起身走到他面前,伸出双手恭敬地接过先生批改过的功课。
笔杆点着他文中的“若损百姓以奉自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一句,苏擎风少见地对着月仙声色俱厉:“日后应考,这种话莫要再用。”
不等月仙发问,他便叹息般地自问自答道:“他以前是很愿意听的,只是后来觉得旁人是在借劝谏之名讽刺于他。”
当年的段鸿声便是最好的例子,少年意气,言辞恳切,却落得个因言获罪的下场。自己如今尚且能躲在云水县做个避世闲人,可那位名噪一时的凌州段郎,最终是,虚负凌云万丈才,花落人亡两不知。
月仙茫茫然看向他,苏先生嘴角勾起一个讽刺的笑,“纵着那些奸佞之徒以权谋私,还叫别人说不得他!”
苏擎风口中的那个“他”,此刻却再也无暇顾及别人的议论了。
嘉宁二十七年的秋天对薛放而言格外难熬。去年六月父王病逝前奄奄一息的样子犹在眼前,而今他的祖父,大彰的嘉宁帝,也隐隐有了日薄西山之兆。
皇太孙殿下今年也不过才十五岁。
嘉宁帝自知大限将至,心中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薛放。他拖着病体,强撑着要为薛放铺好通往九五至尊的最后一程路。
先是一道圣旨急召安王自封地速速入京,又叫来内阁众位辅臣到自己榻前,嘉宁帝攥着薛放的手,虚弱地叮嘱他们日后要忠心辅佐新皇。
薛放紧紧地抿着嘴唇,不愿让众位老师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大学士们也很默契地装作不曾看出皇太孙眼中氤氲的水雾。
姚疏随其他几位辅臣听罢嘉宁帝的嘱托,一行人神色伤感地出了暖阁。快要走到明德宫门口的时候,却又听见一个小太监追在后面气喘吁吁地喊:“姚疏姚大人,请留步!”
他这一喊可了不得,六位大学士齐齐在宫门口驻了足。六张神色各异的脸,六颗忐忑不安的心,六双目光灼灼的眼,迎着他一路追到了大学士们跟前。
这小太监也是个倒霉的,今日第一天当差,师傅还没教他把人认全呢。他才行了个礼便愣愣地杵在原地:差事领得匆忙,对上这六人,一时间竟不知道到底谁才叫姚疏。
幸而姚疏自己走到了他跟前,转身向其余五位一揖,便一言不发地跟着他回暖阁里去了。
嘉宁帝歪靠在软枕上,精神看起来比刚才好了不少,想来是皇太孙在辅臣们走后又说了些宽慰的话。姚疏掀袍欲跪,嘉宁帝抬起手有气无力地朝他摆了摆,“坐吧。”
“松溪,”嘉宁帝恍然发现自己已经有很久没有唤过姚疏的字了,“放儿和大彰,终是要托付到你的手里朕才能安心。”
“太孙妃的事情,是朕对不住姚家,朕也是有心无力。”他突然想起去岁的隆冬,薛放自姚府探病回宫,告退时将借来的那本《松溪文集》落在了炕桌上。
打发小太监给薛放送去之前,他还是忍不住拿起来翻了几页。那一笔字虽然很有姚疏的风范,但他还是一眼就看出来,不是姚疏写的。
笔迹稚嫩,起笔不够爽利,收笔又有些轻浮。
但是批注却颇有见地,足见其思考之认真,姚疏的孙子辈,果真有可造之材。
嘉宁帝心思一转,便想要问问这孩子是姚疏的哪个孙儿。
姚疏顿了一下,抬起头看了眼嘉宁帝的神情,又不自然地将目光转向别处,才淡淡地道:“回皇上,批注乃是臣的小孙女所作。”
“姚岚的女儿么?”嘉宁帝想了想,问道。
姚疏脸上已经看不出任何笑意了,他俯身道:“是。”
嘉宁帝叹息,或许当时真的不该将姚家算计进去,见姚疏亦面色惆怅,不觉有点担心,“那孩子,现在身体如何?可还病着?”
姚疏的心情和他的脸色一样复杂,但他还是规规矩矩地答道:“谢皇上关心,月儿暂无大碍,只是体内尚有余毒未清,仍需用药治疗。怎敢劳皇上挂怀,臣惟愿皇上保重龙体。”
他这个疏离的样子啊,看来当真是回不去了。嘉宁帝亦觉得有些乏了,“朕心里有数,你下去吧。”
姚疏缓步沿着明德宫的汉白玉石台阶往下走,心中百感交集,当年自己和苏擎风拿着题本同皇上探讨国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苏擎风年纪比自己稍长,可心直口快的性子却比自己要毛躁不知多少,每每苏擎风找嘉宁帝议事总要捎上自己——不为别的,就专等着在他和皇上即将吵起来的时候站出来帮着劝和。
而待他俩自宫里回了翰林院,苏擎风反倒成了脾气更温和的那一个。
苗洞明同段鸿声这对冤家,从前几乎每天都要找个理由跟对方吵一架,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的苏擎风这下倒做起了和事佬。自己一向是懒得参与这些口舌之争,往往是站在一旁瞧着他们,忍不住好笑。
秋风渐起,斜阳将沉,姚疏的圆领官袍被掀起四角,上下翻飞、沉浮。
他眯起眼盯着那夕阳的余晖,很快,那些陈年旧事也将随着它一起隐没在遥远的云边。
大彰的天空即将再度迎来丹景初升。
昔年少年天子少年臣,如今天子行将就木,臣子拜别明主。待到皇太孙殿下登基之后,一切又会循环往复。
千载君臣会,将图不世功。
薛放远远地望着姚疏的侧影,他也说不清为什么,但就是觉得大学士的心里远比他表面看起来要难过许多。或许是因为他在姚疏的脸上,也看到了方才自己对镜自视时的神情。
一种因为无力回天所以平静到极致的悲痛。
他轻轻地推开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嘉宁帝近几日睡得越来越不安稳,暖阁内熏着沉香也无济于事。
嘉宁帝艰难地睁开眼,万般不舍地望着薛放。还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叮嘱他、教给他,可惜天不假年,他只得挑了最重要的事情讲:“你即位后,万万不可让权柄旁落,一旦被架空,国将不久矣。尤其黄氏,决不可许皇后之位,否则黄家野心膨胀,必将后患无穷。”
“至于将来皇后的人选,朕已拟好一道圣旨留给你。”嘉宁帝的声音有气无力,薛放跪在榻前,将耳朵贴到他的唇边。
“你看过后,不要急着迎她入宫。若是她的家族愿意倾力辅佐你,那是最好。如若不能,这道圣旨你到时自可将它销毁了去。皇后人选事关重大,先帝和朕都苦外戚掣肘久矣,你须得引以为戒。”
薛放沉声应下,按照嘉宁帝所说,从内室的博古架上取来一方狭长的锦盒。他展开圣旨略看过一眼,便明白了皇爷爷为何要着意叮嘱自己那一番话。
在朝中,过于中立也是一种狡猾。
薛放将锦盒收好,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打算。皇后之位,在他处理好那班争权夺势的臣子之前,绝对不会轻易予人。他虽然很年轻,甚至在臣子眼中看来还很稚嫩,但他也有自己的底线,绝对不允许臣子弄权,凌驾于君王之上。
他要一扫这朝政的积弊。
嘉宁二十七年十一月初,嘉宁帝于明德宫内寿终正寝。
皇太孙薛放正式即位,尊生母太子妃杨氏为太后,太后黄氏为太皇太后。册封太孙妃黄氏为贵妃,空置中宫,由太后并太皇太后主理后宫事宜,黄贵妃从旁协理。又于次年,定年号昭兴,是为昭兴帝。
太孙妃黄氏未能受封皇后一事于朝中引发轩然大波,宫中传言,昭兴帝不喜黄氏,故而只封贵妃位份。太皇太后更是怒气冲冲,至明德宫向昭兴帝兴师问罪。
太皇太后欲以孝道之名逼迫昭兴帝晋封贵妃黄氏为后,昭兴帝却坚称乃是遵从先帝遗训,气得太皇太后急怒攻心一病不起,朝中众人也得以见识到这位新帝的厉害。
月仙自厚重的书卷中抬起头,没想到这位昭兴帝还是个极有原则的人。她虔诚地期盼着,这位曾经于自己家梅园里冒失唐突的皇太孙殿下,能够成为一位勤政爱民、为百姓所称颂的明君。
不过,就算他做不到也没有关系,只要这位昭兴帝肯听忠臣劝谏,那么待自己入仕之后,一定会恪尽职守,好好地辅佐他!
二月的县试和四月的府试已经近在眼前了。
苏擎风果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不知是否因为久居云水县避世的缘故,苏先生从来不端严师的架子,也甚少用礼仪规矩拘着月仙。
苏先生其人,表面上看起来宁折不弯,不知变通。实际上,他并非不懂得迎合,只是不屑罢了。
月仙抬眼望去,他正坐在窗下批改自己的文章,缺了角的砚台里浅浅泼上一口昨夜的剩茶,手指扶着墨锭重按轻转几下,继而歪了歪头,从发髻中拔出一支毛笔去蘸墨。
探花郎啊。她挪开眼睛,假意在那窗外的日光和葱茏翠树间兜兜转转了几个来回。最后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本心,将目光又拽回到先生的脸上。
除却那衣襟上洗不去的墨迹,发髻中偶尔散下的几缕碎发,苏先生确实生得眉清目秀,倒也堪堪算得上,“何郎傅粉三分白,荀令留裾五日香”。
玉壶书院学生极少,近处的村子里大多是一穷二白的贫苦人家,一家老小辛辛苦苦种地务农混口饭吃已是极为不易,鲜少有人能够送得起束脩拜师读书。
苏擎风也不恼,干脆空挂着书院的名号,手抄了几本三字经来教村里的孩子们识几个大字,有时也帮着写点书信和状纸。他不收银钱,村人们瞧他一个人怪伶仃的,便时常送些自家种的粮食瓜果,既表感激,又是接济。
祖父再三叮嘱过,绝对不能向苏先生问起家中亲人。月仙不觉心有戚戚,还暗暗揣测了一出,探花郎“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跌宕戏码。
哪知道,被苏擎风看在眼里,反倒以为他是因为功课做得不够好而心中不安。
苏擎风不重不轻地咳了一声,月仙做贼心虚,慌张地站起身走到他面前,伸出双手恭敬地接过先生批改过的功课。
笔杆点着他文中的“若损百姓以奉自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一句,苏擎风少见地对着月仙声色俱厉:“日后应考,这种话莫要再用。”
不等月仙发问,他便叹息般地自问自答道:“他以前是很愿意听的,只是后来觉得旁人是在借劝谏之名讽刺于他。”
当年的段鸿声便是最好的例子,少年意气,言辞恳切,却落得个因言获罪的下场。自己如今尚且能躲在云水县做个避世闲人,可那位名噪一时的凌州段郎,最终是,虚负凌云万丈才,花落人亡两不知。
月仙茫茫然看向他,苏先生嘴角勾起一个讽刺的笑,“纵着那些奸佞之徒以权谋私,还叫别人说不得他!”
苏擎风口中的那个“他”,此刻却再也无暇顾及别人的议论了。
嘉宁二十七年的秋天对薛放而言格外难熬。去年六月父王病逝前奄奄一息的样子犹在眼前,而今他的祖父,大彰的嘉宁帝,也隐隐有了日薄西山之兆。
皇太孙殿下今年也不过才十五岁。
嘉宁帝自知大限将至,心中最放心不下的还是薛放。他拖着病体,强撑着要为薛放铺好通往九五至尊的最后一程路。
先是一道圣旨急召安王自封地速速入京,又叫来内阁众位辅臣到自己榻前,嘉宁帝攥着薛放的手,虚弱地叮嘱他们日后要忠心辅佐新皇。
薛放紧紧地抿着嘴唇,不愿让众位老师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大学士们也很默契地装作不曾看出皇太孙眼中氤氲的水雾。
姚疏随其他几位辅臣听罢嘉宁帝的嘱托,一行人神色伤感地出了暖阁。快要走到明德宫门口的时候,却又听见一个小太监追在后面气喘吁吁地喊:“姚疏姚大人,请留步!”
他这一喊可了不得,六位大学士齐齐在宫门口驻了足。六张神色各异的脸,六颗忐忑不安的心,六双目光灼灼的眼,迎着他一路追到了大学士们跟前。
这小太监也是个倒霉的,今日第一天当差,师傅还没教他把人认全呢。他才行了个礼便愣愣地杵在原地:差事领得匆忙,对上这六人,一时间竟不知道到底谁才叫姚疏。
幸而姚疏自己走到了他跟前,转身向其余五位一揖,便一言不发地跟着他回暖阁里去了。
嘉宁帝歪靠在软枕上,精神看起来比刚才好了不少,想来是皇太孙在辅臣们走后又说了些宽慰的话。姚疏掀袍欲跪,嘉宁帝抬起手有气无力地朝他摆了摆,“坐吧。”
“松溪,”嘉宁帝恍然发现自己已经有很久没有唤过姚疏的字了,“放儿和大彰,终是要托付到你的手里朕才能安心。”
“太孙妃的事情,是朕对不住姚家,朕也是有心无力。”他突然想起去岁的隆冬,薛放自姚府探病回宫,告退时将借来的那本《松溪文集》落在了炕桌上。
打发小太监给薛放送去之前,他还是忍不住拿起来翻了几页。那一笔字虽然很有姚疏的风范,但他还是一眼就看出来,不是姚疏写的。
笔迹稚嫩,起笔不够爽利,收笔又有些轻浮。
但是批注却颇有见地,足见其思考之认真,姚疏的孙子辈,果真有可造之材。
嘉宁帝心思一转,便想要问问这孩子是姚疏的哪个孙儿。
姚疏顿了一下,抬起头看了眼嘉宁帝的神情,又不自然地将目光转向别处,才淡淡地道:“回皇上,批注乃是臣的小孙女所作。”
“姚岚的女儿么?”嘉宁帝想了想,问道。
姚疏脸上已经看不出任何笑意了,他俯身道:“是。”
嘉宁帝叹息,或许当时真的不该将姚家算计进去,见姚疏亦面色惆怅,不觉有点担心,“那孩子,现在身体如何?可还病着?”
姚疏的心情和他的脸色一样复杂,但他还是规规矩矩地答道:“谢皇上关心,月儿暂无大碍,只是体内尚有余毒未清,仍需用药治疗。怎敢劳皇上挂怀,臣惟愿皇上保重龙体。”
他这个疏离的样子啊,看来当真是回不去了。嘉宁帝亦觉得有些乏了,“朕心里有数,你下去吧。”
姚疏缓步沿着明德宫的汉白玉石台阶往下走,心中百感交集,当年自己和苏擎风拿着题本同皇上探讨国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苏擎风年纪比自己稍长,可心直口快的性子却比自己要毛躁不知多少,每每苏擎风找嘉宁帝议事总要捎上自己——不为别的,就专等着在他和皇上即将吵起来的时候站出来帮着劝和。
而待他俩自宫里回了翰林院,苏擎风反倒成了脾气更温和的那一个。
苗洞明同段鸿声这对冤家,从前几乎每天都要找个理由跟对方吵一架,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的苏擎风这下倒做起了和事佬。自己一向是懒得参与这些口舌之争,往往是站在一旁瞧着他们,忍不住好笑。
秋风渐起,斜阳将沉,姚疏的圆领官袍被掀起四角,上下翻飞、沉浮。
他眯起眼盯着那夕阳的余晖,很快,那些陈年旧事也将随着它一起隐没在遥远的云边。
大彰的天空即将再度迎来丹景初升。
昔年少年天子少年臣,如今天子行将就木,臣子拜别明主。待到皇太孙殿下登基之后,一切又会循环往复。
千载君臣会,将图不世功。
薛放远远地望着姚疏的侧影,他也说不清为什么,但就是觉得大学士的心里远比他表面看起来要难过许多。或许是因为他在姚疏的脸上,也看到了方才自己对镜自视时的神情。
一种因为无力回天所以平静到极致的悲痛。
他轻轻地推开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嘉宁帝近几日睡得越来越不安稳,暖阁内熏着沉香也无济于事。
嘉宁帝艰难地睁开眼,万般不舍地望着薛放。还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叮嘱他、教给他,可惜天不假年,他只得挑了最重要的事情讲:“你即位后,万万不可让权柄旁落,一旦被架空,国将不久矣。尤其黄氏,决不可许皇后之位,否则黄家野心膨胀,必将后患无穷。”
“至于将来皇后的人选,朕已拟好一道圣旨留给你。”嘉宁帝的声音有气无力,薛放跪在榻前,将耳朵贴到他的唇边。
“你看过后,不要急着迎她入宫。若是她的家族愿意倾力辅佐你,那是最好。如若不能,这道圣旨你到时自可将它销毁了去。皇后人选事关重大,先帝和朕都苦外戚掣肘久矣,你须得引以为戒。”
薛放沉声应下,按照嘉宁帝所说,从内室的博古架上取来一方狭长的锦盒。他展开圣旨略看过一眼,便明白了皇爷爷为何要着意叮嘱自己那一番话。
在朝中,过于中立也是一种狡猾。
薛放将锦盒收好,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打算。皇后之位,在他处理好那班争权夺势的臣子之前,绝对不会轻易予人。他虽然很年轻,甚至在臣子眼中看来还很稚嫩,但他也有自己的底线,绝对不允许臣子弄权,凌驾于君王之上。
他要一扫这朝政的积弊。
嘉宁二十七年十一月初,嘉宁帝于明德宫内寿终正寝。
皇太孙薛放正式即位,尊生母太子妃杨氏为太后,太后黄氏为太皇太后。册封太孙妃黄氏为贵妃,空置中宫,由太后并太皇太后主理后宫事宜,黄贵妃从旁协理。又于次年,定年号昭兴,是为昭兴帝。
太孙妃黄氏未能受封皇后一事于朝中引发轩然大波,宫中传言,昭兴帝不喜黄氏,故而只封贵妃位份。太皇太后更是怒气冲冲,至明德宫向昭兴帝兴师问罪。
太皇太后欲以孝道之名逼迫昭兴帝晋封贵妃黄氏为后,昭兴帝却坚称乃是遵从先帝遗训,气得太皇太后急怒攻心一病不起,朝中众人也得以见识到这位新帝的厉害。
月仙自厚重的书卷中抬起头,没想到这位昭兴帝还是个极有原则的人。她虔诚地期盼着,这位曾经于自己家梅园里冒失唐突的皇太孙殿下,能够成为一位勤政爱民、为百姓所称颂的明君。
不过,就算他做不到也没有关系,只要这位昭兴帝肯听忠臣劝谏,那么待自己入仕之后,一定会恪尽职守,好好地辅佐他!
二月的县试和四月的府试已经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