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总管府中,当李泰看完了李迁哲和李显兄弟两人的奏报后,便也认真的思索起来。
之前虽然是他率部长驱直入的收复汉中,但是对于汉中后续的局势变化却是不怎么清楚。
包括山南方面,虽然除了安康李氏之外,也安排了宇文虬和泉仲遵等坐镇其地,但这些人既不属于总管府嫡系,李泰也没有对他们严加督令,都给予了极大的自主权。
毕竟他真正的经营重心还是在江汉之间,山南汉中更看重的还是其地域上的渠道功能,但是对于牢牢掌控其地军政权力的需求并不算高,而且中外府也未必会乐见他把手伸得这么长。
李迁哲兄弟俩作此奏报,老实说还是让李泰比较意外的。尤其是主动提出让总管府派遣官员入境整编那些荫庇人众的请求,更让李泰颇感诧异。
眼下的他倒并不怎么急迫的去限制这些地方豪强的势力,因为凭如今荆州总管府的行政力量还并不足以完全接手地方管理,军政方面都仍需仰仗这些地方豪强。
毕竟李泰做大于东南才仅只数年而已,人才的积累和获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能说开个考场、安排几场考试,合格的行政人才就都刷新出来了。
荆州总管府如今获取人才的渠道,第一便是由朝廷或中外府进行委任,不过由于荆州总管府地位比较特殊,来自国中的任命只限定在总管府和州郡上佐这一级别,而且数量和频次都较少,任命之前都要和总管府进行充分的沟通,极少会直接委任空降。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征辟,比如李泰门下这些门生故吏们,还有崔谦这样的关东世族亲戚旧交,以及之前主动依附而来的鲁悉达等地方豪强,当然也包括战俘降人当中智慧勇力之士。
第三那就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李泰之前在商原乡里便培养了一批乡人子弟,未必教给多么高深的学问,主要的课程便是书法和算学,即便培养不出多么高明的人才,但也都能胜任文书核计等庶务吏术。
如今这一批商原子弟,便是总管府行政力量中的主力。他们虽不参与各项政令的讨论与决策环节,但却负责具体的管理执行。荆州总管府有着大量工商相关的文籍事务,也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成熟的文吏进行管理维持,才得以高效运作。
至于州郡官学,在当下阶段而言,其实只是割开了一个乡情秩序的口子,想要成批量的提供优质人才仍然需要常年的经营和耐心等待。
江汉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地域跨度是很大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民情、地理等各种元素,实际管理起来要比关中地区还要更加复杂。
再加上周边形势同样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如果真的一刀切、不允许区域自治,将所有的管理权都收归总管府,那就等于将所有弊病与风险都收归一身,没有等到对手挑战,自身就先内耗挂了。
如今李泰对于荆州总管府的治理思路,那就是在政治上确立荆州总管府的唯一权威,军事上充分发挥地域间的制衡与互补,经济上则就是不遗余力的在沔北进行工商建设、从而推动形成一种虹吸效应,使得整个江汉地区的人事资源高速的向沔北地区汇集。
如今几项工作都进行的非常顺利,而且由于事务的高度集中化,也没有超出荆州总管府的能力范畴。对于地方上的控制的确是有些薄弱,但是这些地方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总管府的依从度却越来越多。
像是汉东地区不乏随陆豪强们频频变现乡土资产,前往沔北包地建厂。
一则是沔北相对而言要更加的安全,不说总管府强大的军事基础,单单李大将军本身就是一个不败金身。二来就是沔北的工商氛围实在太好了,投资回报的周期也要比耕垦土地快速得多。
眼下虽然并不急于收回对于地方上的管理权,但是主动送上来的李泰也不会拒绝。而且如果山南情况确如李迁哲奏报中所言的话,这也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隐患,如果不妥善处理,很有可能会拖累到后续的伐蜀战事。
略作沉吟后,李泰便召来总管府户曹参军崔彦昇、工曹赵景之,着令他们率领一队府员前往金州,将滞留境中的四方游食亡人尽快编籍然后造成工册,再发付兴州造船工坊安置任用。
兴州的丹江口是如今荆州总管府水师造船大基地,而造船自然要用到大量的木材。无论秦岭、武当山还是大巴山中,木料良材总是不乏,只是砍伐开采出来比较耗费人工。按照李泰的造船计划,伐木工自是多多益善。
游荡在山南各地的,按照李氏兄弟所言多是从大巴山麓中游徙遣出的巴人蛮部。离开山野之后,他们并没有固定的生活领地和谋生技能,兴兵作乱是早晚的事。只不过眼下还没有形成规模比较大的乱部,纵然略有骚乱,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李泰虽然不会像蜀中的萧纪一样强征这些人作为其东出的炮灰,但也不能好酒好菜的招待着,就算拉到沔北来,他们也没有工艺技能或者耕作经验来养活自己,那就只能就近安置作为伐木工。虽然也很辛苦,但是两餐一宿还是能够保证的。
按照如今西魏摩拳擦掌、对蜀中虎视眈眈的态势,这些在汉中山南游荡的蛮部巴人们如果不肯顺从李泰的安排去伐木,那么多半是要沦落到如木料一般被魏军给砍伐了。
李泰之前还盘算着如果中外府接纳他对崔猷的举荐,他就安排郭彦率领三千甲兵随其赴任、为其壮势。现在看来三千甲兵还未必够用,而且正如李迁哲所言,与其被动等待中外府通过,不如自己趁势去争取。
毕竟在以伐蜀为大前提下,为了维护汉中山南这一行军大基地的稳定,他的行动纵然有些过激,那也是可以原谅的。
人的想法和欲望总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最开始的时候,李泰只是想趁着蜀中还未拿下做点蜀锦买卖,顺便维持一下自己在陇右商道上的话语权。
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却发现自己能够争取更多,那自然也就没有要放弃的道理。眼下他虽然仍然没有要出征并坐镇蜀中的想法,但却可以在这场战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在交待完崔彦昇等人后,李泰想了想之后便又让人将贺若敦召来。
“郎主召仆入府,莫非是将大动干戈于江陵?”
贺若敦入堂之后,便眉飞色舞的向李泰作拜并询问道。他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武人性子,闻战则喜因为有功可建,倒是没有多少悲天悯人的情怀。
听到贺若敦作此发问,李泰眉头便微微一皱。就连关中都不乏伐蜀还是攻取江陵的议论,荆州总管府内此类议论声当然更加的多,不少将领都把江陵当作了下一个军事目标。
但是由于李泰一直都在加强与江陵人士的互动,除了发展内应之外,也是希望未来真正夺下江陵的时候,在江陵人士们心中不是一个恶贯满盈的侵略者、而是一个新秩序的建立者,所以并不想将彼此之间氛围搞得过于剑拔弩张,因此一直都禁制将领们在公开场合讨论这一话题。
其他的将领倒是都很听命,就算有什么攻略江陵的想法,也都是私下里向大将军进行汇报。但是贺若敦这家伙,管住他的嘴简直比要了他的命还要难,自然不理会这禁口令,每每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
“休得胡说!我与江陵正情谊和洽,岂有擅动兵戈之想!你若再因此口舌滋事,休怪我重加责罚!”
李泰也很想维持一个礼贤下士、宽厚包容的上位者形象,但是见到贺若敦后不免就要破功,这家伙能力如果是九十分,就因为长了这张嘴起码得扯上八十五分的后腿,那是真的很难顶。
之所以还能容忍这个只有正五分的低能小渣渣,那自然是因为他那个能力一百分、破嘴减九十的儿子贺若弼。
不过贺若弼属于是还能救一救的情况,这小子出生于大统十年,如今也已经到了启蒙的年纪。虽然说遗传上是改不了,但若认真教一教的话,兴许还能把那破嘴从负九十见到四五十的程度。
李泰虽然有点顶不顺贺若敦,但也不想把他打发回家去教儿子,一早便交代他将贺若弼送去龙原学馆,算算也已经到了蒙学大班了,跟高颎那些同学们混,总比跟着他老子耳濡目染要强。
贺若敦虽然口无遮拦,但在面对李泰这个郎主的时候还是颇知敬畏的,眼见李泰瞪眼呵斥,忙不迭垂首连连说道:“仆不敢、不敢,郎主请息怒!无论郎主召授何事,仆莫敢不从!”
之前虽然是他率部长驱直入的收复汉中,但是对于汉中后续的局势变化却是不怎么清楚。
包括山南方面,虽然除了安康李氏之外,也安排了宇文虬和泉仲遵等坐镇其地,但这些人既不属于总管府嫡系,李泰也没有对他们严加督令,都给予了极大的自主权。
毕竟他真正的经营重心还是在江汉之间,山南汉中更看重的还是其地域上的渠道功能,但是对于牢牢掌控其地军政权力的需求并不算高,而且中外府也未必会乐见他把手伸得这么长。
李迁哲兄弟俩作此奏报,老实说还是让李泰比较意外的。尤其是主动提出让总管府派遣官员入境整编那些荫庇人众的请求,更让李泰颇感诧异。
眼下的他倒并不怎么急迫的去限制这些地方豪强的势力,因为凭如今荆州总管府的行政力量还并不足以完全接手地方管理,军政方面都仍需仰仗这些地方豪强。
毕竟李泰做大于东南才仅只数年而已,人才的积累和获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能说开个考场、安排几场考试,合格的行政人才就都刷新出来了。
荆州总管府如今获取人才的渠道,第一便是由朝廷或中外府进行委任,不过由于荆州总管府地位比较特殊,来自国中的任命只限定在总管府和州郡上佐这一级别,而且数量和频次都较少,任命之前都要和总管府进行充分的沟通,极少会直接委任空降。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征辟,比如李泰门下这些门生故吏们,还有崔谦这样的关东世族亲戚旧交,以及之前主动依附而来的鲁悉达等地方豪强,当然也包括战俘降人当中智慧勇力之士。
第三那就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李泰之前在商原乡里便培养了一批乡人子弟,未必教给多么高深的学问,主要的课程便是书法和算学,即便培养不出多么高明的人才,但也都能胜任文书核计等庶务吏术。
如今这一批商原子弟,便是总管府行政力量中的主力。他们虽不参与各项政令的讨论与决策环节,但却负责具体的管理执行。荆州总管府有着大量工商相关的文籍事务,也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成熟的文吏进行管理维持,才得以高效运作。
至于州郡官学,在当下阶段而言,其实只是割开了一个乡情秩序的口子,想要成批量的提供优质人才仍然需要常年的经营和耐心等待。
江汉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地域跨度是很大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民情、地理等各种元素,实际管理起来要比关中地区还要更加复杂。
再加上周边形势同样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如果真的一刀切、不允许区域自治,将所有的管理权都收归总管府,那就等于将所有弊病与风险都收归一身,没有等到对手挑战,自身就先内耗挂了。
如今李泰对于荆州总管府的治理思路,那就是在政治上确立荆州总管府的唯一权威,军事上充分发挥地域间的制衡与互补,经济上则就是不遗余力的在沔北进行工商建设、从而推动形成一种虹吸效应,使得整个江汉地区的人事资源高速的向沔北地区汇集。
如今几项工作都进行的非常顺利,而且由于事务的高度集中化,也没有超出荆州总管府的能力范畴。对于地方上的控制的确是有些薄弱,但是这些地方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总管府的依从度却越来越多。
像是汉东地区不乏随陆豪强们频频变现乡土资产,前往沔北包地建厂。
一则是沔北相对而言要更加的安全,不说总管府强大的军事基础,单单李大将军本身就是一个不败金身。二来就是沔北的工商氛围实在太好了,投资回报的周期也要比耕垦土地快速得多。
眼下虽然并不急于收回对于地方上的管理权,但是主动送上来的李泰也不会拒绝。而且如果山南情况确如李迁哲奏报中所言的话,这也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隐患,如果不妥善处理,很有可能会拖累到后续的伐蜀战事。
略作沉吟后,李泰便召来总管府户曹参军崔彦昇、工曹赵景之,着令他们率领一队府员前往金州,将滞留境中的四方游食亡人尽快编籍然后造成工册,再发付兴州造船工坊安置任用。
兴州的丹江口是如今荆州总管府水师造船大基地,而造船自然要用到大量的木材。无论秦岭、武当山还是大巴山中,木料良材总是不乏,只是砍伐开采出来比较耗费人工。按照李泰的造船计划,伐木工自是多多益善。
游荡在山南各地的,按照李氏兄弟所言多是从大巴山麓中游徙遣出的巴人蛮部。离开山野之后,他们并没有固定的生活领地和谋生技能,兴兵作乱是早晚的事。只不过眼下还没有形成规模比较大的乱部,纵然略有骚乱,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李泰虽然不会像蜀中的萧纪一样强征这些人作为其东出的炮灰,但也不能好酒好菜的招待着,就算拉到沔北来,他们也没有工艺技能或者耕作经验来养活自己,那就只能就近安置作为伐木工。虽然也很辛苦,但是两餐一宿还是能够保证的。
按照如今西魏摩拳擦掌、对蜀中虎视眈眈的态势,这些在汉中山南游荡的蛮部巴人们如果不肯顺从李泰的安排去伐木,那么多半是要沦落到如木料一般被魏军给砍伐了。
李泰之前还盘算着如果中外府接纳他对崔猷的举荐,他就安排郭彦率领三千甲兵随其赴任、为其壮势。现在看来三千甲兵还未必够用,而且正如李迁哲所言,与其被动等待中外府通过,不如自己趁势去争取。
毕竟在以伐蜀为大前提下,为了维护汉中山南这一行军大基地的稳定,他的行动纵然有些过激,那也是可以原谅的。
人的想法和欲望总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最开始的时候,李泰只是想趁着蜀中还未拿下做点蜀锦买卖,顺便维持一下自己在陇右商道上的话语权。
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却发现自己能够争取更多,那自然也就没有要放弃的道理。眼下他虽然仍然没有要出征并坐镇蜀中的想法,但却可以在这场战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在交待完崔彦昇等人后,李泰想了想之后便又让人将贺若敦召来。
“郎主召仆入府,莫非是将大动干戈于江陵?”
贺若敦入堂之后,便眉飞色舞的向李泰作拜并询问道。他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武人性子,闻战则喜因为有功可建,倒是没有多少悲天悯人的情怀。
听到贺若敦作此发问,李泰眉头便微微一皱。就连关中都不乏伐蜀还是攻取江陵的议论,荆州总管府内此类议论声当然更加的多,不少将领都把江陵当作了下一个军事目标。
但是由于李泰一直都在加强与江陵人士的互动,除了发展内应之外,也是希望未来真正夺下江陵的时候,在江陵人士们心中不是一个恶贯满盈的侵略者、而是一个新秩序的建立者,所以并不想将彼此之间氛围搞得过于剑拔弩张,因此一直都禁制将领们在公开场合讨论这一话题。
其他的将领倒是都很听命,就算有什么攻略江陵的想法,也都是私下里向大将军进行汇报。但是贺若敦这家伙,管住他的嘴简直比要了他的命还要难,自然不理会这禁口令,每每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
“休得胡说!我与江陵正情谊和洽,岂有擅动兵戈之想!你若再因此口舌滋事,休怪我重加责罚!”
李泰也很想维持一个礼贤下士、宽厚包容的上位者形象,但是见到贺若敦后不免就要破功,这家伙能力如果是九十分,就因为长了这张嘴起码得扯上八十五分的后腿,那是真的很难顶。
之所以还能容忍这个只有正五分的低能小渣渣,那自然是因为他那个能力一百分、破嘴减九十的儿子贺若弼。
不过贺若弼属于是还能救一救的情况,这小子出生于大统十年,如今也已经到了启蒙的年纪。虽然说遗传上是改不了,但若认真教一教的话,兴许还能把那破嘴从负九十见到四五十的程度。
李泰虽然有点顶不顺贺若敦,但也不想把他打发回家去教儿子,一早便交代他将贺若弼送去龙原学馆,算算也已经到了蒙学大班了,跟高颎那些同学们混,总比跟着他老子耳濡目染要强。
贺若敦虽然口无遮拦,但在面对李泰这个郎主的时候还是颇知敬畏的,眼见李泰瞪眼呵斥,忙不迭垂首连连说道:“仆不敢、不敢,郎主请息怒!无论郎主召授何事,仆莫敢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