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6章 钱行天下
时令渐渐入冬,西魏国中各项事情也开始进入一个总结盘点期。
过去这一年对西魏而言可谓是厚积薄发的一年,自李泰入主关中以来,甚至包括之前开拓陇右与山南在内,多年来所积攒的国力总算是在这一年时间里完全爆发出来,使得整个天下的大势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让西魏彻底奠定了后三国第一强国的地位。
不过随着这一股爆发期结束,局面又回到了休养生息、重新积累的节奏中来。之前所委任的各地官员陆陆续续到达治所,各地的人事情况便也渐渐的汇总上来。
这些官员入治之后便是安抚境内百姓与流民,重新建立起户籍资料。而在西魏过去这一年所新占领的疆域之中,单单籍民户数便增长了三十多万户,数量可谓是非常的可观。
籍民数量最多的首先便是原北齐治下的建州,户数足有近十万户。其次便是淮南诸郡,每一郡的人数也有上万户之多。至于原本北魏统治中心的河洛地区,籍民数量则就不怎么起眼,主要还是收编游食与诸蛮部族,重新建立起来的籍民规模。
李泰在入主关中之后,对于西魏境内人口进行了一番比较细致的普查,当时得出的人口数据在两百一十万户左右,基本上有关中、蜀中、荆襄这三个人口分布的中心。今年一系列战事进行下来,单单人口便增加了原本的七分之一,这个收获还算是比较可观。
不过这个数据还不算最理想,仅仅只是占领之后第一波纳入统计中的人口数量,如果再耐下心继续括编,人口增加五十万户也不算是梦想。
战争所带来的人口损失,直接所造成的杀伤还是其次的,损失最大的还是逃亡与荫庇。想要让人口重新恢复起来,必须要长期的社会稳定与仁政的实施。
李泰虽然一直标榜推行仁义之治,但是那些北齐境内的百姓们终究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这些新占领的疆域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民众外逃避难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也是无可避免的,李泰对此也是没有什么办法,反正等到不久之后灭了北齐,这些人就会发现逃也白逃,反而抛在乡里的宅业土地都被重新分配了。
还有一点比较让人尴尬恼火的,那就是这些被派往诸方的官员全都不约而同的重点汇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境内寺庙僧徒多有逃亡,仍然留在当地的寥寥无几。
如果仅仅只是一两人作此奏报也还倒罢了,但几乎所有人都作此奏报,那起码就反应出来几个问题。
首先自然是李泰在沙门之中名声已经变得恶臭,打到哪里,哪里的佛爷就要逃命保平安。其次就是这些官员们大概也沾染了他好向沙门下手的习惯,入境之后首先便要打听境内沙门的情况如何。
对于这一情况,李泰也是有些哭笑不得。这世上关系到自身利害的问题,傻子本来就不多,更何况佛爷们较之普通人还要更精明,被软硬刀子割了这么多次,总也能够品味出在他的治下当和尚实在是有点不好混。
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什么群体衷心的希望北齐能够战胜西魏的话,那必然就得是沙门这些佛爷们了。和尚们在北齐过得那是一个滋润,但是在西魏处境却是大不相同。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李泰也不由得大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老实说他也想在宗教界混一个好名声,但是为了天下大计,骂名也只能先担着,还是得再苦一苦佛爷们。
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过于一年虽然收获可观,但是开支也是十分的庞大。
这一系列战事是西魏立国以来,征发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事,单单战卒就征调了足足有十五万众之多,再加上辅助配合的民夫役力,征发人次达到了几十万之巨,讲到举国为战都不为过!
这些动员起来的军民每天所消耗的谷米粮草便有数万石之巨,再加上运输消耗,数量就更加的惊人。李泰早在同治初年便陆续的往河东等地运送粮草,以求真正交战起来的时候能控制一下成本,可当战争机器运转起来之后,看到这惊人的消耗,仍是上火的每天尿都发黄,担心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收获不如预期。
现在收获倒是比较满意,但是整个关中府库空空的现状也是让人挠头。甚至山南方面的秋赋都没怎么运到关中来,直接经三鸦道北上用在了河洛战场上。
眼下霸府不只要满足关中军政各种消耗,还要负责向新占领的地区输送物资补给,而且各地驻军的补给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面对巨大的物资缺口,霸府今年也更改了官员考秩标准,往年都是以增加籍民数量作为考评的标准,今年则换成了向霸府上缴的资货。
尽管均田制下的租调都是定量的,但各地官府也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创收,诸如埭程、市税等商业税,还有就是官造的工坊之类。
这一点蜀中的益州、山南的穰城,还有江陵、湘州等地则有着比较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各自都有优秀的产业和商贸资源。
但是在关中和一些其他耕垦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为了确保粮食的供给安全,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则就不多,甚至官府都在有意的进行压制。
这些地方想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创收也比较困难,但是他们也有别处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过去数年风调雨顺、连年大稔,以至于一般的民家都积攒了可观的粮食。
所以霸府按照这些州郡均田户数多少,拨给定量的钱帛,着令官府按照时价收购民户积储的粮食,并将这些粮食集中起来再输送到关中霸府,以解今年府库空竭的燃眉之急。
这一次由官府出面搜购民间储粮,也是为的将钱币重新向民间进行发放推动。
李泰之前便着员铸造新的五铢钱,但是由于当时同治五铢的生产和储量还比较有限,因此并没有向民间放开进行大规模的兑换,仅仅只是提供在军市等有限的场合进行兑换。
随着几年时间的积累,加上霸府针对境内私铸盗铸钱币现象的打击,同治五铢钱也已经在长安、同州等大邑之间使用开来,无论购买力还是信用度都非常的可观。
钱币在市场交易当中各种优势不必多说,而之前之所以体系崩坏,主要还是在于长期的社会动荡与各种公私势力对钱币的价值和信用体系不断的加以破坏。
李泰这一次大规模的向民间推广同治五铢,虽然也是在收缴民资民物,但同时也是为的构建一个健康、稳健的货币交易体系。
过去几年,虽然同治五铢并没有在民间完全的普及开来,但民众们也都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有所了解、有所接触,因此当官府以钱币购买粮食的时候,他们也并不惊慌抵触,反而有不少民家因为同治五铢的购买力高而争相踊跃的卖出粮食。
当然,随着大量的五铢钱投入民间和市场,同治五铢再想维持之前因为钱币稀缺而造成的通缩性高价值便比较困难,除非进行跨地域长距离的买卖交易。但这显然不是普通民众能够参与的,不过由于同治五铢其重如文,购买力也不会发生大幅度的下跌,最终也只会维持在官方市买的价格稍高一点的程度。
在霸府领导下的西魏行政体系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随着霸府动用库藏的钱币开启大规模的官买收购,很快整个西魏境内的钱货又快速的流动起来了。
仅仅在关中几州之内,随着时间进入初秋,各地州郡所搜买上来的谷粟粮食就达到了两百余万石之巨,虽然还谈不上极为丰富,但应付过眼前的物困还是很简单的。
大量的钱币流入民间,同样也需要丰富能够用于交易的商品数量和种类,才能让整个社会活力被激发,持续的繁荣活跃下去。
山南蜀中等地的各种手工商品流入关中,让人们手中的钱币能够轻松的在市场上兑换成为各种心仪的商品,使得整个市场交易环境都稳中向好。
民众们并没有因为将储粮卖给官府便产生什么被剥夺的感觉,反而财富得到了灵活的调整,资产的配置更加丰富多元,生活质量也因此有所提升。
当然,在全面推动货币改革的同时,李泰也没有忘了在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当中都占据着极大比例的寺庙。今年最后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他还是留给了佛爷们。
时间进入腊月后,霸府发布了一条新的命令:自明年也就是同治四年始,天下庙宇庵堂禁绝再以铜锡金银等金属造像供奉,陶土木石等材料造像则不在此列。
随着这一项命令发布,霸府新任祀部郎中陆法和等一众人员便分成数路,分别前往山南、蜀中和陇右等各地巡察寺庵,禁绝金铜。
时令渐渐入冬,西魏国中各项事情也开始进入一个总结盘点期。
过去这一年对西魏而言可谓是厚积薄发的一年,自李泰入主关中以来,甚至包括之前开拓陇右与山南在内,多年来所积攒的国力总算是在这一年时间里完全爆发出来,使得整个天下的大势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让西魏彻底奠定了后三国第一强国的地位。
不过随着这一股爆发期结束,局面又回到了休养生息、重新积累的节奏中来。之前所委任的各地官员陆陆续续到达治所,各地的人事情况便也渐渐的汇总上来。
这些官员入治之后便是安抚境内百姓与流民,重新建立起户籍资料。而在西魏过去这一年所新占领的疆域之中,单单籍民户数便增长了三十多万户,数量可谓是非常的可观。
籍民数量最多的首先便是原北齐治下的建州,户数足有近十万户。其次便是淮南诸郡,每一郡的人数也有上万户之多。至于原本北魏统治中心的河洛地区,籍民数量则就不怎么起眼,主要还是收编游食与诸蛮部族,重新建立起来的籍民规模。
李泰在入主关中之后,对于西魏境内人口进行了一番比较细致的普查,当时得出的人口数据在两百一十万户左右,基本上有关中、蜀中、荆襄这三个人口分布的中心。今年一系列战事进行下来,单单人口便增加了原本的七分之一,这个收获还算是比较可观。
不过这个数据还不算最理想,仅仅只是占领之后第一波纳入统计中的人口数量,如果再耐下心继续括编,人口增加五十万户也不算是梦想。
战争所带来的人口损失,直接所造成的杀伤还是其次的,损失最大的还是逃亡与荫庇。想要让人口重新恢复起来,必须要长期的社会稳定与仁政的实施。
李泰虽然一直标榜推行仁义之治,但是那些北齐境内的百姓们终究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这些新占领的疆域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民众外逃避难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也是无可避免的,李泰对此也是没有什么办法,反正等到不久之后灭了北齐,这些人就会发现逃也白逃,反而抛在乡里的宅业土地都被重新分配了。
还有一点比较让人尴尬恼火的,那就是这些被派往诸方的官员全都不约而同的重点汇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境内寺庙僧徒多有逃亡,仍然留在当地的寥寥无几。
如果仅仅只是一两人作此奏报也还倒罢了,但几乎所有人都作此奏报,那起码就反应出来几个问题。
首先自然是李泰在沙门之中名声已经变得恶臭,打到哪里,哪里的佛爷就要逃命保平安。其次就是这些官员们大概也沾染了他好向沙门下手的习惯,入境之后首先便要打听境内沙门的情况如何。
对于这一情况,李泰也是有些哭笑不得。这世上关系到自身利害的问题,傻子本来就不多,更何况佛爷们较之普通人还要更精明,被软硬刀子割了这么多次,总也能够品味出在他的治下当和尚实在是有点不好混。
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什么群体衷心的希望北齐能够战胜西魏的话,那必然就得是沙门这些佛爷们了。和尚们在北齐过得那是一个滋润,但是在西魏处境却是大不相同。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李泰也不由得大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老实说他也想在宗教界混一个好名声,但是为了天下大计,骂名也只能先担着,还是得再苦一苦佛爷们。
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过于一年虽然收获可观,但是开支也是十分的庞大。
这一系列战事是西魏立国以来,征发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事,单单战卒就征调了足足有十五万众之多,再加上辅助配合的民夫役力,征发人次达到了几十万之巨,讲到举国为战都不为过!
这些动员起来的军民每天所消耗的谷米粮草便有数万石之巨,再加上运输消耗,数量就更加的惊人。李泰早在同治初年便陆续的往河东等地运送粮草,以求真正交战起来的时候能控制一下成本,可当战争机器运转起来之后,看到这惊人的消耗,仍是上火的每天尿都发黄,担心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收获不如预期。
现在收获倒是比较满意,但是整个关中府库空空的现状也是让人挠头。甚至山南方面的秋赋都没怎么运到关中来,直接经三鸦道北上用在了河洛战场上。
眼下霸府不只要满足关中军政各种消耗,还要负责向新占领的地区输送物资补给,而且各地驻军的补给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面对巨大的物资缺口,霸府今年也更改了官员考秩标准,往年都是以增加籍民数量作为考评的标准,今年则换成了向霸府上缴的资货。
尽管均田制下的租调都是定量的,但各地官府也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创收,诸如埭程、市税等商业税,还有就是官造的工坊之类。
这一点蜀中的益州、山南的穰城,还有江陵、湘州等地则有着比较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各自都有优秀的产业和商贸资源。
但是在关中和一些其他耕垦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为了确保粮食的供给安全,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则就不多,甚至官府都在有意的进行压制。
这些地方想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创收也比较困难,但是他们也有别处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过去数年风调雨顺、连年大稔,以至于一般的民家都积攒了可观的粮食。
所以霸府按照这些州郡均田户数多少,拨给定量的钱帛,着令官府按照时价收购民户积储的粮食,并将这些粮食集中起来再输送到关中霸府,以解今年府库空竭的燃眉之急。
这一次由官府出面搜购民间储粮,也是为的将钱币重新向民间进行发放推动。
李泰之前便着员铸造新的五铢钱,但是由于当时同治五铢的生产和储量还比较有限,因此并没有向民间放开进行大规模的兑换,仅仅只是提供在军市等有限的场合进行兑换。
随着几年时间的积累,加上霸府针对境内私铸盗铸钱币现象的打击,同治五铢钱也已经在长安、同州等大邑之间使用开来,无论购买力还是信用度都非常的可观。
钱币在市场交易当中各种优势不必多说,而之前之所以体系崩坏,主要还是在于长期的社会动荡与各种公私势力对钱币的价值和信用体系不断的加以破坏。
李泰这一次大规模的向民间推广同治五铢,虽然也是在收缴民资民物,但同时也是为的构建一个健康、稳健的货币交易体系。
过去几年,虽然同治五铢并没有在民间完全的普及开来,但民众们也都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有所了解、有所接触,因此当官府以钱币购买粮食的时候,他们也并不惊慌抵触,反而有不少民家因为同治五铢的购买力高而争相踊跃的卖出粮食。
当然,随着大量的五铢钱投入民间和市场,同治五铢再想维持之前因为钱币稀缺而造成的通缩性高价值便比较困难,除非进行跨地域长距离的买卖交易。但这显然不是普通民众能够参与的,不过由于同治五铢其重如文,购买力也不会发生大幅度的下跌,最终也只会维持在官方市买的价格稍高一点的程度。
在霸府领导下的西魏行政体系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随着霸府动用库藏的钱币开启大规模的官买收购,很快整个西魏境内的钱货又快速的流动起来了。
仅仅在关中几州之内,随着时间进入初秋,各地州郡所搜买上来的谷粟粮食就达到了两百余万石之巨,虽然还谈不上极为丰富,但应付过眼前的物困还是很简单的。
大量的钱币流入民间,同样也需要丰富能够用于交易的商品数量和种类,才能让整个社会活力被激发,持续的繁荣活跃下去。
山南蜀中等地的各种手工商品流入关中,让人们手中的钱币能够轻松的在市场上兑换成为各种心仪的商品,使得整个市场交易环境都稳中向好。
民众们并没有因为将储粮卖给官府便产生什么被剥夺的感觉,反而财富得到了灵活的调整,资产的配置更加丰富多元,生活质量也因此有所提升。
当然,在全面推动货币改革的同时,李泰也没有忘了在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当中都占据着极大比例的寺庙。今年最后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他还是留给了佛爷们。
时间进入腊月后,霸府发布了一条新的命令:自明年也就是同治四年始,天下庙宇庵堂禁绝再以铜锡金银等金属造像供奉,陶土木石等材料造像则不在此列。
随着这一项命令发布,霸府新任祀部郎中陆法和等一众人员便分成数路,分别前往山南、蜀中和陇右等各地巡察寺庵,禁绝金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