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章 营造新都
长安皇城中,近日来由于唐王入朝的缘故,也是变得格外的热闹。尤其作为唐王办公和接待宾客场所的大丞相府,连日来更是人满为患。
长安城池逼仄、规划也是杂乱不堪,这样的印象并没有因为李泰来到这个时代越来越久而有所改观或习惯,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有点忍受不了,这也是他不怎么乐意住在长安城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今年开年之后,他准备进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建长安城!
历史上北周杨坚篡周立隋之后的第二年,便因长安城年久失修、诸多不便而下令在原长安城东南方向的龙首原上重建新城,新城被命名为大兴城,便是后世所熟知的隋唐长安城。
李泰当年第一次来到长安的时候,看到这一座城池便颇感失望,并在心里萌生了要重建长安城的想法。不过那时候的他在关中都还没有立足稳定,人微言轻,有这样的想法也不过只是心中一个狂念罢了,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完成。
后来他的地位权势扶摇直上,直至正式取代宇文泰成为新的关中霸主,但那时的西魏政权新逢战败与大乱,民生凋敝,亟待休养生息,所以大规模的营建计划也就只能押后。
如今几年时间过去了,关中民生已经大为恢复,西魏的国力也在过去的一年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和与北齐的战事当中还俘获和接收了许多的人员。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单丁独口,很难进行编户治理,但同时又是比较可观的劳动力。
过去一年的征战虽然然西魏消耗颇大,但所消耗的主要还是府库物资,至于民间的资货则仍处于一种沉寂存储的状态。尽管去年官府收购谷米撬动起了一部分,但仍有极大的潜力可待挖掘。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今府库中仍然还存了大量的同治五铢钱,需要通过一些途径流入到民间,从而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总之,李泰在核算过方方面面的条件之后,认为现在正适合营建新的长安城,所以便将这件事情正式的在朝会中提议出来。
朝中群臣闻听此事后,顿时也都是反响热烈,赞同声不绝于耳。倒不是出于对唐王盲目的崇拜,而是长安城这居住环境真的是谁住谁知道。不能说让人一点也忍不了,只能说如果有的选,绝对不会再选择继续留在长安。
皇帝在听到这提议之后也是连连点头同意,如今的这座长安长城不只在心理上、在空间物理上同样给他以实实在在的压迫感。
因为长安本身是临渭水而建,地处长安城最北面的皇城干脆就临着渭水。渭水作为关中最重要的河流,两岸土地多遭关中豪强们瓜分营建园墅,难免就要凿渠引水以浇灌各自的土地,由此便造成了渭水河道变浅,每年水汛稍涨,渭水河道中的河水就有可能泛滥成灾,而长安皇城便首当其冲。
尽管宇文泰和李泰都针对渭水这一情况进行过一番治理,但长安城依傍渭水太近、且本身地势比较低洼的情况也难以更改,所以对于这一现象也是治标不治本。
也就是去年关中也遭受了一番旱情波及,渭水汛期极短,否则皇帝还得动不动就要冒着大雨登上高高的阁楼躲避渭水溢流的冲击。
就连皇帝与一众朝士们都有些受不了长安城的居住环境,可想而知城中百姓们必然忍受的更加辛苦,如果不是因为这京畿户口,怕是也忍不住要收拾家当准备跑路了。
所以李泰这提议在提出之后,很快便获得了通过,进入了计划筹备阶段。而在这过程中,皇帝还特意来到大丞相府,向李泰表达了自己对于新都营建的一些建议。
“如今大势所趋、天命所归,朕自有知,今仍据此尊位,非为贪恋虚荣,为唐王守库而已。来日新都营造,宫苑布置,唐王但循所思、不必以我为计。唯岂能于新都得此两进一宅,为河南县公邸,使某居此安度余生,则余愿足矣。”
讲到这里,皇帝又窥望一下李泰神情,旋即继续小心解释道:“所以求乞河南县为食邑所在,因念先君苦盼能够重归洛下。某虽无才但却有福,能与唐王共成大事,故求寄禄食邑于河南,以告先君不必再以此为憾!”
“陛下言与臣共成大事,此意甚佳。营造新都亦国之大事,来日城池落成,臣与陛下俱可于城中长居久安!”
李泰瞧着皇帝小心翼翼的模样,便又笑着说道。
既然营建新都的决议通过,接下来就是正式的规划选址与挑选营建新都的班底人员。
选址方面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无论是长安周边现实的地理环境,还是李泰自己的心意,龙首原南侧都是不二之选。确定了新城地点所在之后,接下来便是具体的勘测划定。
历史上的长安城,虽然较之原本的汉魏长安城有所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池的发展,也显露出来了诸多在筑城之初的选址不合理性。
诸如作为宫城所在的太极宫地势便比较低洼潮热,以至于需要另再择址修建大明宫。多修一座宫殿不打紧,但大明宫那布局位置实在是太凸出,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局面走向。
而且由于大兴城在规划营建时过于强调天人感应的中正格局,城池规划整体上就显得比较呆板,功能性上相较隋炀帝时期营建的东都洛阳要逊色得多。
如今李泰准备营建长安城,这些被人踩过的坑自然也要有所避免,因此他在提出一个大概的思路之后,便着令相关的官员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历史上主持修建大兴城的高颎眼下资历和能力还不够资格主持如此大规模的工事营造,而另一个宇文恺则干脆就还是一个奶娃子,李泰自然要重新组建班底。
他以自己的堂兄李士操为营建大使,起部尚书崔彦昇与司农卿薛善为副使,另择内外擅长营造诸事的官员组成一个上百人的规划营造班子,其中不乏他的府员李孝勇、赵景之等人。
至于高颎个青瓜蛋子,他也给安排进了其中,虽然资格还不够主持,但腿脚灵活、做个打杂的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也算是一番着重的培养。
当这班底组建完毕,众人见到李泰所规划的足有上百民坊、可以容纳几十万人口的新城概念图的时候,一时间都不免瞪大双眼,有点接受不了。
他们早知唐王向来气魄雄壮,但如此超前的规划,还是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关键城池有没有必要修建的这么大?
这些人无疑还是小觑了天下重新统一之后所形成的大帝国能够迸发出来的活力之大,而李泰对此则多有预料。
所以当众人提出是否要削减一下新城的规模时,李泰想也不想便摆手拒绝了,虽然历史上的长安城历经隋唐两代也并没有完全的利用起来,但有没有用且不说,关键得大!
他可以在别的细节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而接受一些更改意见,但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基本格局却不能变,城坊也尽量不要缩减。
于是在他所提出的这个框架之下,众营建人员们便开始埋头细作规划完善、并认真核算营建这样一座新都所需要的人工物料多少。
当然,李泰也明白如此大规模的新都营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强求短时间内完成,只是提出了一定要在规划工期之内完成城池主体和主要功能区的建造。至于其他区域的营建,则就在之后按照实际的需求陆续的增补即可。
长安皇城中,近日来由于唐王入朝的缘故,也是变得格外的热闹。尤其作为唐王办公和接待宾客场所的大丞相府,连日来更是人满为患。
长安城池逼仄、规划也是杂乱不堪,这样的印象并没有因为李泰来到这个时代越来越久而有所改观或习惯,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有点忍受不了,这也是他不怎么乐意住在长安城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今年开年之后,他准备进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建长安城!
历史上北周杨坚篡周立隋之后的第二年,便因长安城年久失修、诸多不便而下令在原长安城东南方向的龙首原上重建新城,新城被命名为大兴城,便是后世所熟知的隋唐长安城。
李泰当年第一次来到长安的时候,看到这一座城池便颇感失望,并在心里萌生了要重建长安城的想法。不过那时候的他在关中都还没有立足稳定,人微言轻,有这样的想法也不过只是心中一个狂念罢了,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完成。
后来他的地位权势扶摇直上,直至正式取代宇文泰成为新的关中霸主,但那时的西魏政权新逢战败与大乱,民生凋敝,亟待休养生息,所以大规模的营建计划也就只能押后。
如今几年时间过去了,关中民生已经大为恢复,西魏的国力也在过去的一年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和与北齐的战事当中还俘获和接收了许多的人员。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单丁独口,很难进行编户治理,但同时又是比较可观的劳动力。
过去一年的征战虽然然西魏消耗颇大,但所消耗的主要还是府库物资,至于民间的资货则仍处于一种沉寂存储的状态。尽管去年官府收购谷米撬动起了一部分,但仍有极大的潜力可待挖掘。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今府库中仍然还存了大量的同治五铢钱,需要通过一些途径流入到民间,从而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总之,李泰在核算过方方面面的条件之后,认为现在正适合营建新的长安城,所以便将这件事情正式的在朝会中提议出来。
朝中群臣闻听此事后,顿时也都是反响热烈,赞同声不绝于耳。倒不是出于对唐王盲目的崇拜,而是长安城这居住环境真的是谁住谁知道。不能说让人一点也忍不了,只能说如果有的选,绝对不会再选择继续留在长安。
皇帝在听到这提议之后也是连连点头同意,如今的这座长安长城不只在心理上、在空间物理上同样给他以实实在在的压迫感。
因为长安本身是临渭水而建,地处长安城最北面的皇城干脆就临着渭水。渭水作为关中最重要的河流,两岸土地多遭关中豪强们瓜分营建园墅,难免就要凿渠引水以浇灌各自的土地,由此便造成了渭水河道变浅,每年水汛稍涨,渭水河道中的河水就有可能泛滥成灾,而长安皇城便首当其冲。
尽管宇文泰和李泰都针对渭水这一情况进行过一番治理,但长安城依傍渭水太近、且本身地势比较低洼的情况也难以更改,所以对于这一现象也是治标不治本。
也就是去年关中也遭受了一番旱情波及,渭水汛期极短,否则皇帝还得动不动就要冒着大雨登上高高的阁楼躲避渭水溢流的冲击。
就连皇帝与一众朝士们都有些受不了长安城的居住环境,可想而知城中百姓们必然忍受的更加辛苦,如果不是因为这京畿户口,怕是也忍不住要收拾家当准备跑路了。
所以李泰这提议在提出之后,很快便获得了通过,进入了计划筹备阶段。而在这过程中,皇帝还特意来到大丞相府,向李泰表达了自己对于新都营建的一些建议。
“如今大势所趋、天命所归,朕自有知,今仍据此尊位,非为贪恋虚荣,为唐王守库而已。来日新都营造,宫苑布置,唐王但循所思、不必以我为计。唯岂能于新都得此两进一宅,为河南县公邸,使某居此安度余生,则余愿足矣。”
讲到这里,皇帝又窥望一下李泰神情,旋即继续小心解释道:“所以求乞河南县为食邑所在,因念先君苦盼能够重归洛下。某虽无才但却有福,能与唐王共成大事,故求寄禄食邑于河南,以告先君不必再以此为憾!”
“陛下言与臣共成大事,此意甚佳。营造新都亦国之大事,来日城池落成,臣与陛下俱可于城中长居久安!”
李泰瞧着皇帝小心翼翼的模样,便又笑着说道。
既然营建新都的决议通过,接下来就是正式的规划选址与挑选营建新都的班底人员。
选址方面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无论是长安周边现实的地理环境,还是李泰自己的心意,龙首原南侧都是不二之选。确定了新城地点所在之后,接下来便是具体的勘测划定。
历史上的长安城,虽然较之原本的汉魏长安城有所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池的发展,也显露出来了诸多在筑城之初的选址不合理性。
诸如作为宫城所在的太极宫地势便比较低洼潮热,以至于需要另再择址修建大明宫。多修一座宫殿不打紧,但大明宫那布局位置实在是太凸出,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局面走向。
而且由于大兴城在规划营建时过于强调天人感应的中正格局,城池规划整体上就显得比较呆板,功能性上相较隋炀帝时期营建的东都洛阳要逊色得多。
如今李泰准备营建长安城,这些被人踩过的坑自然也要有所避免,因此他在提出一个大概的思路之后,便着令相关的官员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历史上主持修建大兴城的高颎眼下资历和能力还不够资格主持如此大规模的工事营造,而另一个宇文恺则干脆就还是一个奶娃子,李泰自然要重新组建班底。
他以自己的堂兄李士操为营建大使,起部尚书崔彦昇与司农卿薛善为副使,另择内外擅长营造诸事的官员组成一个上百人的规划营造班子,其中不乏他的府员李孝勇、赵景之等人。
至于高颎个青瓜蛋子,他也给安排进了其中,虽然资格还不够主持,但腿脚灵活、做个打杂的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也算是一番着重的培养。
当这班底组建完毕,众人见到李泰所规划的足有上百民坊、可以容纳几十万人口的新城概念图的时候,一时间都不免瞪大双眼,有点接受不了。
他们早知唐王向来气魄雄壮,但如此超前的规划,还是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关键城池有没有必要修建的这么大?
这些人无疑还是小觑了天下重新统一之后所形成的大帝国能够迸发出来的活力之大,而李泰对此则多有预料。
所以当众人提出是否要削减一下新城的规模时,李泰想也不想便摆手拒绝了,虽然历史上的长安城历经隋唐两代也并没有完全的利用起来,但有没有用且不说,关键得大!
他可以在别的细节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而接受一些更改意见,但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基本格局却不能变,城坊也尽量不要缩减。
于是在他所提出的这个框架之下,众营建人员们便开始埋头细作规划完善、并认真核算营建这样一座新都所需要的人工物料多少。
当然,李泰也明白如此大规模的新都营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强求短时间内完成,只是提出了一定要在规划工期之内完成城池主体和主要功能区的建造。至于其他区域的营建,则就在之后按照实际的需求陆续的增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