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4章 高氏三皇
晋阳之战结束之后,北齐政权虽已覆灭,但其势力还并没有被完全扫除,斛律光等一批将士突围而走,自灵丘东去幽州,而后继续向东北逃窜。
除此之外,还有早早便从邺城弃城而逃、往山东而去的高湛,如今也已经在青州立足下来。以及北齐之前布置在邺南一线的人马,由于当时王师进入河北太过顺遂,之后又要北去进攻晋阳,故而没有来得及解决这一部分武装。
在这几股势力当中,高湛乃是高欢嫡子中仍然在世者最为年长的,原本的历史上也在高演之后登基为帝。如今北齐虽已提前覆灭,但仍没耽误高湛过一把皇帝瘾,当晋阳陷落的消息传到青州之后,高湛当即便纠集部下在青州登基为帝,并大肆招揽从河北向南逃亡的北齐遗民们。
但他此番登基为帝乃是自作主张,终究不比从晋阳突围的博陵王高济名正言顺,毕竟高济是有着高演临终遗命在身,而且身边还有斛律光与一众晋阳兵将士的追从支持,无论是号召力还是本身的势力都远远超过了高湛。
至于北齐三皇中的高浟,则就多多少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瞎凑热闹的意味。高浟并非高欢嫡子,处境也远比高湛、高济更加危险,如今的邺南本就处于唐军几路人马包围之中,在这时节称帝,实在有点莫名其妙。
但其实一些看起来似乎不甚合理的行为,如果代入当事人的视角和处境中,也能找到一些解释。
高浟如今所盘踞的邺南已经处于唐军的包围之中,很难突破包围转战别处。而高浟如果不愿向大唐投降,又不甘心坐以待毙的话,那自然就要想办法壮大自己的势力。
邺南所在乃是河北腹地,北齐原本的统治核心所在,高浟想要壮大自身势力,莫过于就地吸纳北齐那些遗民势力。但是如今北齐方面一南一北都有一个皇帝,他这里势力既不强大,处境还很危险,只有通过称帝这样的手段来壮大声势从而吸引那些遗民的投靠。
高浟虽然不是娄昭君所出,但其在高欢诸子当中也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其母大尔朱氏乃是尔朱荣之女,还曾是北魏皇后,可谓是北镇镇兵们的白月光。
尔朱氏势力虽然早已烟消云散,但仍然留下了许多的人事影响,尤其是对东魏北齐影响更深。高浟作为尔朱荣的外孙,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要比高欢其他的儿子要更特殊一些。
再加上高浟本身能力不俗,在北齐也一直深受重用,长期担任畿内官长。甚至齐主高洋在酒醉发狂杀掉其母大尔朱氏之后,仍然将高浟任命为司州牧。
北齐这三个皇帝当中,高济与高湛都是在年前晋阳陷落、齐主高演身死之后不久便称帝,但只有高浟一直到了来年正月才登基为帝,身边也聚集了一批文武时流,其中不乏慕容绍宗之子慕容建中等与尔朱氏渊源颇深之人。
之前关中忙于朝代更迭,河北方面针对北齐残余势力的军事行动暂时停止下来,如今随着新朝人事秩序逐渐步入正轨,那自然就要扫荡余寇了。
基于当下关东地区的形势,李泰准备先解决掉势力最小、所处位置也最核心的高浟,然后便是山东的高湛。至于东北方面的高济,则暂时不必着急。尽管眼下形势大好,但还是要尽量避免两线开战。
高济那里既有从晋阳突围而出的一部分武装,还收编了东北诸州的边地军队,实力仍然不容小觑。虽然还不足以抗衡如今的大唐军队,但是唐军如果想将之完全剿灭的话,那么人马的调度与后勤物资的调集输送都要在河北完成。
如今的河北刚刚占领,还乏甚统战基础,一旦地方上发生什么骚乱影响到战事的进行,不免便会增添更多的波折。而且就算是强行将这块骨头啃下来,必然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也就不必急于一时。
针对这些残余势力的围剿,自然就不需要李泰再亲统大军前往。眼下的他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坐镇关中,继续完善大唐朝廷各种人事构架与政令推行,战事则就交付诸将主持。
眼下唐军在河北还保留了大量的将士,杨忠、韦孝宽等大将也都仍在留守,用于执行下一步的追剿行动力量自然是足够的。但李泰还是在关中征调了两万名府兵将士,准备派往河北。
这两万名将士除了要参与接下来的战事之外,还有另外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要在河北建立军府、进行长期的驻守经营。如此一来,既能加强对河北的控制力度,接下来的战事任务便也可以在河北就地征伐府兵将士,从而大大缩短征调周期和减少了钱粮消耗。
府兵制度发展至今,组织结构要更加的完善,像是关中的军府便逐渐的分为上中下三府。军府的等级按照所隶兵员的多寡和辖地的大小来划分,各地民情不同,有的地方地广人稀、有的则人烟稠密。由于府兵制的基础乃是均田制,所以军府的大小便也与所处乃是宽乡、窄乡有关。
与之前北魏的镇兵相比,府兵虽然也是职业士兵,属于世兵制的一种,但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水平都要胜出镇兵许多。或者可以这么说,府兵就是农耕政权的镇兵,镇兵乃是边地豪强,府兵则就是军功地主。
当然镇兵也曾有过一段风光的岁月,从国之肺腑到役同嗣养,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但无论是镇兵还是府兵,日后的落寞并不足以否定其诞生的初衷与存在的意义。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规律与特征,兴衰存亡也都不会亘古不变。
古代社会固然有安土重迁的一面,但在灾祸和利益的驱使下,迁徙活动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纷乱的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跑的那叫一个快。
河北在当下可以称得上是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了,所以当朝廷公布要向河北地区迁移府兵军士以创建军府的时候,诸军府将士也都积极响应,并没有什么消极抵触。
其实只需要朝廷不要太过担心府兵脱离关中后便会降低控制,关中府兵迁移河北在民情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抵触。但历史上的隋唐时期对于这一点还是比较小心的,虽然河北也有军府创建,但军府真正集中还是在关中、河东等地,兵员的过度集中固然是能加强根本,但也限制了府兵的发展和存续的时期。
毕竟关中农业发展无论是现状还是潜力,都已经落后于其他地区了。府兵没有了一个稳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其组织必然也是要快速崩溃的。
后世网庙哭坟,不乏妖论称颂隋炀帝为了摆脱关中本位多么苦心孤诣,几征高句丽都是为了消耗关陇军事力量。这样的思维跟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就得把心脏脑子掏出来刮油的治疗方案差不多,虽然很可笑,但是立意很大胆。
李泰是很清楚未来的大唐政权将会迎来怎样的繁荣盛世,单单广阔的疆域管理起来就会给过往的统治经验带来巨大的挑战,想要迎接内外各种挑战,就必须要有一个更为广泛的统治基础,而不是为了稳定而刻意的施加限制。
关中的府兵大批迁移到河北,既能获得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渥的物质条件,同时对于关中的情势也是一种疏导。
须知西魏的府兵是以关陇豪右乡曲势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当中有太多的乡情和亲党等各种因素纠缠其中,如果再局限在相对闭塞的关中,这样的武力组织必然也会酿生出各种各样的人事弊病。圈子越小,为了巩固各种资源的延传渠道,则就会变得越腐臭。
两万名府兵军士,仅仅只是李泰打算迁移河北的首批府兵的一部分,而这第一批他便定员五万人,主要从畿内几处本来就人多地少、资源比较紧缺的窄乡抽调。
同时他也将国中少壮将领大批任用其中,像是首批三卫儿郎在经过数年戎马历练,已经不需要再担当直宿警跸等任务,可以放在更重要的岗位上了。包括梁睿、李昞这些镇兵二代们,也都可以前往河北担任州郡军政职事。
河北方面首批建立的军府有三十多个,上中下三等军府,最高一等的是骠骑府,所隶兵员在三千人左右,次一等名鹰扬府,统领军士千人左右,第三等则名折冲府,隶员五到八百人之间。
看起来兵员数量或许不多,但是这些军士可不是普通的军户,而是都拥有一定土地和奴婢的武装地主。如此一来,哪怕是最低一等的折冲府,所能统合调度的人物资源也是非常可观的,而且其组织度和战斗力要远远超过了原本河北大地上所分布着的乡里豪强。
河北首批设立的军府,最高一等的骠骑府名额只有五个,分别设立在邺城、清河、赵郡、博陵与渤海几地,指向性也非常明确,就是北齐旧都和几个关东世族的老巢所在。其他次等的军府也都基于这一标准而分布,先把这些老钱们给压制住,然后再向其他地区进行蔓延发展。
李泰倒也不是要将这些传承悠久的世族给连根拔起,但大家都是数代联姻、时常走动的亲戚,值此新旧更迭之际,派遣府兵驻守乡里,保护这些人家不受世道更迭的动荡所损害,这也是应有之义。
至于说这些府兵将士们入乡之后,或许会对他们所掌握的乡情势力有所分享,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想要有所收获,必然要有所付出。如果他们对此有所抵触,也可以干脆到长安来,到了长安自有高屋大宅。
韩擒虎、李雅、梁睿、于翼和李泰的侄子李毓祥分别担任骠骑府军主,而其他鹰扬府、折冲府军主也多数由年轻少壮的将领担任。
这些人不乏首次担任军事主官,所去又是新进拓取、情况仍然比较复杂的河北地区,因此在他们临行之前,李泰也特意抽出时间来接见一番,对他们进行临别寄于并讲述一下前往就任之后的人事准则。
“河北沦陷多年、久从贼治,必然会有许多民情难调之处。今你等前往虽是监督军事,但也难免会与民事沾染。军纪严明、慎勿施暴固然需要谨记怀中、不得违背,但若当真有奸猾难驯之人事,亦应加以威慑,不可姑息!此行任事,需以仁勇,若有难决事宜,则需先行威事,复为补救。”
李泰当然不会纵容将士前往河北欺凌弱小、虐害百姓,但也并不一味的妇人之仁,给诸将施加太多的限制。
从西魏时期开始,他便一直在强调军纪,所以唐军的军纪也一直保持的不错,鲜少有什么大规模针对平民百姓的暴行发生。
此行前往河北创建军府,固然难免会与河北当地乡里人事产生接触,唐军将士们不失节制,而普通百姓必然也会有所退让,就算有一些相抵触的地方,也能妥善处理。
可如果真要发生什么矛盾激化爆发的情况,那所面对的必然不会是什么普通的百姓,所以李泰也强调先强硬的收拾一通,事后再进行调查与定性。
因为此番所设立的军府,主要便集中在北齐旧都和关东世族郡望所在,这些地方的民情要更加的复杂,并不可简单的归为民弱军强。
有一些世族和豪强串结乡势、为害尤深,李泰旧年在前往陇右的时候便深有领教,如果从一开始便表现的太过和蔼,反而会被视作软弱,日后相关的工作更加难以展开。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还是要讲究一个快刀斩乱麻,宁枉勿纵。
诸将闻言后也都连忙点头应是:“至尊但请放心,臣等既受所使,绝不会有辱国威!人事若不调和,则先以教诲,教诲不成,再加惩戒!”
对于这些将领的保证,李泰倒也相信。他之所以任命这些少壮军官前往,就是看中他们的胆大无畏、率真单纯且充满朝气,没有太多俗情顾忌,而且各自都拥有颇高的道德操守与大局观,真要遇到公私冲突的事情不会顾忌太多私情,对于朝廷的政令也会执行的更加彻底。
晋阳之战结束之后,北齐政权虽已覆灭,但其势力还并没有被完全扫除,斛律光等一批将士突围而走,自灵丘东去幽州,而后继续向东北逃窜。
除此之外,还有早早便从邺城弃城而逃、往山东而去的高湛,如今也已经在青州立足下来。以及北齐之前布置在邺南一线的人马,由于当时王师进入河北太过顺遂,之后又要北去进攻晋阳,故而没有来得及解决这一部分武装。
在这几股势力当中,高湛乃是高欢嫡子中仍然在世者最为年长的,原本的历史上也在高演之后登基为帝。如今北齐虽已提前覆灭,但仍没耽误高湛过一把皇帝瘾,当晋阳陷落的消息传到青州之后,高湛当即便纠集部下在青州登基为帝,并大肆招揽从河北向南逃亡的北齐遗民们。
但他此番登基为帝乃是自作主张,终究不比从晋阳突围的博陵王高济名正言顺,毕竟高济是有着高演临终遗命在身,而且身边还有斛律光与一众晋阳兵将士的追从支持,无论是号召力还是本身的势力都远远超过了高湛。
至于北齐三皇中的高浟,则就多多少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瞎凑热闹的意味。高浟并非高欢嫡子,处境也远比高湛、高济更加危险,如今的邺南本就处于唐军几路人马包围之中,在这时节称帝,实在有点莫名其妙。
但其实一些看起来似乎不甚合理的行为,如果代入当事人的视角和处境中,也能找到一些解释。
高浟如今所盘踞的邺南已经处于唐军的包围之中,很难突破包围转战别处。而高浟如果不愿向大唐投降,又不甘心坐以待毙的话,那自然就要想办法壮大自己的势力。
邺南所在乃是河北腹地,北齐原本的统治核心所在,高浟想要壮大自身势力,莫过于就地吸纳北齐那些遗民势力。但是如今北齐方面一南一北都有一个皇帝,他这里势力既不强大,处境还很危险,只有通过称帝这样的手段来壮大声势从而吸引那些遗民的投靠。
高浟虽然不是娄昭君所出,但其在高欢诸子当中也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其母大尔朱氏乃是尔朱荣之女,还曾是北魏皇后,可谓是北镇镇兵们的白月光。
尔朱氏势力虽然早已烟消云散,但仍然留下了许多的人事影响,尤其是对东魏北齐影响更深。高浟作为尔朱荣的外孙,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要比高欢其他的儿子要更特殊一些。
再加上高浟本身能力不俗,在北齐也一直深受重用,长期担任畿内官长。甚至齐主高洋在酒醉发狂杀掉其母大尔朱氏之后,仍然将高浟任命为司州牧。
北齐这三个皇帝当中,高济与高湛都是在年前晋阳陷落、齐主高演身死之后不久便称帝,但只有高浟一直到了来年正月才登基为帝,身边也聚集了一批文武时流,其中不乏慕容绍宗之子慕容建中等与尔朱氏渊源颇深之人。
之前关中忙于朝代更迭,河北方面针对北齐残余势力的军事行动暂时停止下来,如今随着新朝人事秩序逐渐步入正轨,那自然就要扫荡余寇了。
基于当下关东地区的形势,李泰准备先解决掉势力最小、所处位置也最核心的高浟,然后便是山东的高湛。至于东北方面的高济,则暂时不必着急。尽管眼下形势大好,但还是要尽量避免两线开战。
高济那里既有从晋阳突围而出的一部分武装,还收编了东北诸州的边地军队,实力仍然不容小觑。虽然还不足以抗衡如今的大唐军队,但是唐军如果想将之完全剿灭的话,那么人马的调度与后勤物资的调集输送都要在河北完成。
如今的河北刚刚占领,还乏甚统战基础,一旦地方上发生什么骚乱影响到战事的进行,不免便会增添更多的波折。而且就算是强行将这块骨头啃下来,必然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也就不必急于一时。
针对这些残余势力的围剿,自然就不需要李泰再亲统大军前往。眼下的他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坐镇关中,继续完善大唐朝廷各种人事构架与政令推行,战事则就交付诸将主持。
眼下唐军在河北还保留了大量的将士,杨忠、韦孝宽等大将也都仍在留守,用于执行下一步的追剿行动力量自然是足够的。但李泰还是在关中征调了两万名府兵将士,准备派往河北。
这两万名将士除了要参与接下来的战事之外,还有另外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要在河北建立军府、进行长期的驻守经营。如此一来,既能加强对河北的控制力度,接下来的战事任务便也可以在河北就地征伐府兵将士,从而大大缩短征调周期和减少了钱粮消耗。
府兵制度发展至今,组织结构要更加的完善,像是关中的军府便逐渐的分为上中下三府。军府的等级按照所隶兵员的多寡和辖地的大小来划分,各地民情不同,有的地方地广人稀、有的则人烟稠密。由于府兵制的基础乃是均田制,所以军府的大小便也与所处乃是宽乡、窄乡有关。
与之前北魏的镇兵相比,府兵虽然也是职业士兵,属于世兵制的一种,但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水平都要胜出镇兵许多。或者可以这么说,府兵就是农耕政权的镇兵,镇兵乃是边地豪强,府兵则就是军功地主。
当然镇兵也曾有过一段风光的岁月,从国之肺腑到役同嗣养,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但无论是镇兵还是府兵,日后的落寞并不足以否定其诞生的初衷与存在的意义。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规律与特征,兴衰存亡也都不会亘古不变。
古代社会固然有安土重迁的一面,但在灾祸和利益的驱使下,迁徙活动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纷乱的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跑的那叫一个快。
河北在当下可以称得上是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了,所以当朝廷公布要向河北地区迁移府兵军士以创建军府的时候,诸军府将士也都积极响应,并没有什么消极抵触。
其实只需要朝廷不要太过担心府兵脱离关中后便会降低控制,关中府兵迁移河北在民情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抵触。但历史上的隋唐时期对于这一点还是比较小心的,虽然河北也有军府创建,但军府真正集中还是在关中、河东等地,兵员的过度集中固然是能加强根本,但也限制了府兵的发展和存续的时期。
毕竟关中农业发展无论是现状还是潜力,都已经落后于其他地区了。府兵没有了一个稳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其组织必然也是要快速崩溃的。
后世网庙哭坟,不乏妖论称颂隋炀帝为了摆脱关中本位多么苦心孤诣,几征高句丽都是为了消耗关陇军事力量。这样的思维跟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就得把心脏脑子掏出来刮油的治疗方案差不多,虽然很可笑,但是立意很大胆。
李泰是很清楚未来的大唐政权将会迎来怎样的繁荣盛世,单单广阔的疆域管理起来就会给过往的统治经验带来巨大的挑战,想要迎接内外各种挑战,就必须要有一个更为广泛的统治基础,而不是为了稳定而刻意的施加限制。
关中的府兵大批迁移到河北,既能获得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渥的物质条件,同时对于关中的情势也是一种疏导。
须知西魏的府兵是以关陇豪右乡曲势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当中有太多的乡情和亲党等各种因素纠缠其中,如果再局限在相对闭塞的关中,这样的武力组织必然也会酿生出各种各样的人事弊病。圈子越小,为了巩固各种资源的延传渠道,则就会变得越腐臭。
两万名府兵军士,仅仅只是李泰打算迁移河北的首批府兵的一部分,而这第一批他便定员五万人,主要从畿内几处本来就人多地少、资源比较紧缺的窄乡抽调。
同时他也将国中少壮将领大批任用其中,像是首批三卫儿郎在经过数年戎马历练,已经不需要再担当直宿警跸等任务,可以放在更重要的岗位上了。包括梁睿、李昞这些镇兵二代们,也都可以前往河北担任州郡军政职事。
河北方面首批建立的军府有三十多个,上中下三等军府,最高一等的是骠骑府,所隶兵员在三千人左右,次一等名鹰扬府,统领军士千人左右,第三等则名折冲府,隶员五到八百人之间。
看起来兵员数量或许不多,但是这些军士可不是普通的军户,而是都拥有一定土地和奴婢的武装地主。如此一来,哪怕是最低一等的折冲府,所能统合调度的人物资源也是非常可观的,而且其组织度和战斗力要远远超过了原本河北大地上所分布着的乡里豪强。
河北首批设立的军府,最高一等的骠骑府名额只有五个,分别设立在邺城、清河、赵郡、博陵与渤海几地,指向性也非常明确,就是北齐旧都和几个关东世族的老巢所在。其他次等的军府也都基于这一标准而分布,先把这些老钱们给压制住,然后再向其他地区进行蔓延发展。
李泰倒也不是要将这些传承悠久的世族给连根拔起,但大家都是数代联姻、时常走动的亲戚,值此新旧更迭之际,派遣府兵驻守乡里,保护这些人家不受世道更迭的动荡所损害,这也是应有之义。
至于说这些府兵将士们入乡之后,或许会对他们所掌握的乡情势力有所分享,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想要有所收获,必然要有所付出。如果他们对此有所抵触,也可以干脆到长安来,到了长安自有高屋大宅。
韩擒虎、李雅、梁睿、于翼和李泰的侄子李毓祥分别担任骠骑府军主,而其他鹰扬府、折冲府军主也多数由年轻少壮的将领担任。
这些人不乏首次担任军事主官,所去又是新进拓取、情况仍然比较复杂的河北地区,因此在他们临行之前,李泰也特意抽出时间来接见一番,对他们进行临别寄于并讲述一下前往就任之后的人事准则。
“河北沦陷多年、久从贼治,必然会有许多民情难调之处。今你等前往虽是监督军事,但也难免会与民事沾染。军纪严明、慎勿施暴固然需要谨记怀中、不得违背,但若当真有奸猾难驯之人事,亦应加以威慑,不可姑息!此行任事,需以仁勇,若有难决事宜,则需先行威事,复为补救。”
李泰当然不会纵容将士前往河北欺凌弱小、虐害百姓,但也并不一味的妇人之仁,给诸将施加太多的限制。
从西魏时期开始,他便一直在强调军纪,所以唐军的军纪也一直保持的不错,鲜少有什么大规模针对平民百姓的暴行发生。
此行前往河北创建军府,固然难免会与河北当地乡里人事产生接触,唐军将士们不失节制,而普通百姓必然也会有所退让,就算有一些相抵触的地方,也能妥善处理。
可如果真要发生什么矛盾激化爆发的情况,那所面对的必然不会是什么普通的百姓,所以李泰也强调先强硬的收拾一通,事后再进行调查与定性。
因为此番所设立的军府,主要便集中在北齐旧都和关东世族郡望所在,这些地方的民情要更加的复杂,并不可简单的归为民弱军强。
有一些世族和豪强串结乡势、为害尤深,李泰旧年在前往陇右的时候便深有领教,如果从一开始便表现的太过和蔼,反而会被视作软弱,日后相关的工作更加难以展开。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还是要讲究一个快刀斩乱麻,宁枉勿纵。
诸将闻言后也都连忙点头应是:“至尊但请放心,臣等既受所使,绝不会有辱国威!人事若不调和,则先以教诲,教诲不成,再加惩戒!”
对于这些将领的保证,李泰倒也相信。他之所以任命这些少壮军官前往,就是看中他们的胆大无畏、率真单纯且充满朝气,没有太多俗情顾忌,而且各自都拥有颇高的道德操守与大局观,真要遇到公私冲突的事情不会顾忌太多私情,对于朝廷的政令也会执行的更加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