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内圣外王刘玄德
在凉州,刘备的规矩就是把抓来的战俘做分批处理,男的全部拉去做苦工,适龄妇女留下来生孩子增加人口。
这看起来完全不仁义的做法被刘备渲染成大仁大义的做法,他对此还有一套完整的行事逻辑。
因为鲜卑人不给我交税,而凉州民众给我交税,所以对待鲜卑人就不需要讲规矩,而对待凉州民众则需要讲规矩。
给我交税的在籍民众,我会竭尽全力为他们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官府要事事考虑他们的感受,对待他们讲究仁义,施仁政,遇事多讲道理,少争端。
因为官府在用他们的钱搞发展,官府里官员们拿到的俸禄都来自于他们缴纳的赋税,拿谁的钱,给谁办事,大家要有这种意识。
而不给我交税的、还要破坏我税收基本盘的敌人……
我的基本盘你也敢破坏?
我的钱你也敢抢?
不好意思,那就要请你们来为我服务我的纳税人了。
对付他们,可以采用一套全新的方式,且基本上不涉及到任何凉州内部的法律法规,怎么高效怎么来。
刘备把这一套行事作风定下了一个基调,称之为【内圣外王】,广为宣传。
在内,以圣贤之道作为治理天下的纲领,以仁政为最高追求。
对外,则要宣扬王道,刚柔并济的王道,剿抚并用,并且绝不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如此一来,大量战俘承担了大量原本需要官府征发民众去做的徭役相关的事情。
由此,承受着繁重生活压力的农民获得了非常直接的好处。
他们身上的徭役被取代了,暂时不用服徭役了,所有官府工程都有人去做了,他们多出来了很多空闲时间,可以休息,或者精耕细作,增加粮食的产量。
而官府这边也不需要付出什么。
对待做苦工的战俘,刘备的规定就是给他们果腹的粮食去吃就可以了,保证他们不要死掉,维持在这个程度,其他的什么都不用付出。
剩下的,就是监管,让他们可以尽可能长时间的为凉州州府做工,不要死得那么快,把人都给祸祸没了,对凉州不是好事。
我们要走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道路。
如此,就有越来越多的凉州农民不用服徭役,就可以安心生产、生孩子了。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偌大的仁政,也是一种发展成果的分润,凉州原本尖锐的社会矛盾瞬间得到了缓和,还是那种大大的缓和。
可以说凉州上下,上至官员,下至平民,对此都是连声称赞,认为这一套内圣外王的做法才是真正适合大汉的做法,应该持续下去,并且广泛推广,如此才能使得天下大治。
凉州州府,以刘备为首的执政团队在凉州民间积累了偌大的名望,拥有非常高的信誉度,即使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老农,提到“刘使君”、“刘将军”,那也是交口称赞,连连点头。
这种极高的信誉度大大降低了刘备执政团队在凉州办事的行政成本。
就荀攸的观察,现如今,凉州州府的行政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正向循环之中。
就连鼓励生育这种事情,官府代缴口赋这种事情,刘备的执政团队都能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凉州推广开来,使得农民接受,从而基本上解决了凉州范围内的弃婴问题。
可见其团队的办事能力和在凉州的信誉度。
很多在中原地区很严重而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凉州已经被解决了,而且看上去,刘备的执政团队游刃有余。
他们还能办到很多的事情,还能做成更多的事情,他们还在雄心勃勃的规划更多的事情,要让凉州变得更好。
尽管他们已经办成的很多事情在其他地区都是不可想象的。
目睹这一切的荀攸忍不住的畅想,如果有一天,刘备可以以同样的精神在雒阳执政,是不是能够将整个天下所有的类似的问题都给解决掉,使得这个弊病丛生奄奄一息的泥足巨人重新站起来,焕发新的生机呢?
应该可以的吧?
破碎不堪的凉州都已经重新站起来了,尚且不曾破碎不堪的大汉,难道不行吗?
这个想法一经出现,便再也无法从荀攸的心中抹去。
刘备并不知道这些部下们是如何看待他和他的行事作风的,他的意志非常坚定,一路向前,没有任何犹豫和迷茫。
不过他现在有点闲。
是的,他有点闲。
凉州州学开学要到明年也就是中平五年的二月初一,而现在才是中平四年的十一月,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全部用来作准备工作略有些浪费,其他的工作也在按部就班的推进之中。
因为工作分配的相当好,计划制定的相当完善,以至于刘备这个主导者和把控者在这段时间里甚至都没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做。
部下们习惯了他的办事作风,被他教育的非常不错,每个人都在老老实实办事情,不敢有什么花花肠子,办事效率很高,自成体系。
凉州最混乱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体制已经在凉州确立下来,一切按部就班,留给刘备倒腾来倒腾去的空间已经没多少了。
于是刘备居然闲下来了。
从下半年开始,刘备就发现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居然可以做完、并且留下相当多的空余时间了。
有那么些日子,甚至一个上午就把一整天的事情办完了,整个下午都是空闲的,没有更多的工作送来,他想干什么干什么。
与之相对的是持续忙碌的官僚系统。
是自己被架空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
他想了想,四处溜达了一下,觉得问题不在于此。
问题在于凉州太小了。
对,归根结底还是凉州小了,人口少了,说是大发展大建设,说破天也就那么一些事情,看似很大,很繁杂,但是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
交通、生产力和时间限制下,他们需要办的事情虽然多,但是事情每天的客观进展都是极其有限的,需要他们做出的应对也是有限的。
发展的事情上不能搞唯心,不是刘备说多快就多快的。
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客观规律,一件事情从决策到落实再到见效,再怎么快,也需要时间,庄家不是一天长成的,道路不是一天修成的,时间不到,那就是见不到效果。
没有什么新的变化,州府官员就没有新的事情要做,刘备也没有新的事情要做,就要等待,等待着事情进行到他们需要介入的程度,再去做出反应。
能做的事情就那么多,做完了,就完了。
于是刘备意识到,他和他的执政团队的实际能力在现阶段已经超出了凉州的发展速度天花板。
他搭建起来的这个全新的政治班子的政治能力已经满了,已经溢出了。
这倒是个有趣的现象。
这证明他的团队已经初步具备了超出凉州的范围、加大执政范围的能力,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因为下一步,他是打算整合三辅与三河之地的,他的团队开始拥有更强的政治能力,这有助于他今后的行动。
虽然的确有点闲得慌。
可是这恰恰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他做的事情也是正确的,所以他的政治班子才那么快的实现了超越式的成长。
闲就闲吧,反正也就这么一段日子,好好休息一下也好,往后的日子,想这么悠闲怕是不太可能了。
而正当刘备这样想、并且准备好好的度过一段悠闲岁月的时候,事情还就偏偏找上门来了。
十一月初一,陇西郡来军报。
之前凉州大战时起自北地郡的先零羌叛军在被董卓从陇西郡驱逐出去之后,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与参狼羌、白马羌结盟。
三个部落一起凑成联军,数万人一起进犯陇西郡。
在凉州,刘备的规矩就是把抓来的战俘做分批处理,男的全部拉去做苦工,适龄妇女留下来生孩子增加人口。
这看起来完全不仁义的做法被刘备渲染成大仁大义的做法,他对此还有一套完整的行事逻辑。
因为鲜卑人不给我交税,而凉州民众给我交税,所以对待鲜卑人就不需要讲规矩,而对待凉州民众则需要讲规矩。
给我交税的在籍民众,我会竭尽全力为他们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官府要事事考虑他们的感受,对待他们讲究仁义,施仁政,遇事多讲道理,少争端。
因为官府在用他们的钱搞发展,官府里官员们拿到的俸禄都来自于他们缴纳的赋税,拿谁的钱,给谁办事,大家要有这种意识。
而不给我交税的、还要破坏我税收基本盘的敌人……
我的基本盘你也敢破坏?
我的钱你也敢抢?
不好意思,那就要请你们来为我服务我的纳税人了。
对付他们,可以采用一套全新的方式,且基本上不涉及到任何凉州内部的法律法规,怎么高效怎么来。
刘备把这一套行事作风定下了一个基调,称之为【内圣外王】,广为宣传。
在内,以圣贤之道作为治理天下的纲领,以仁政为最高追求。
对外,则要宣扬王道,刚柔并济的王道,剿抚并用,并且绝不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如此一来,大量战俘承担了大量原本需要官府征发民众去做的徭役相关的事情。
由此,承受着繁重生活压力的农民获得了非常直接的好处。
他们身上的徭役被取代了,暂时不用服徭役了,所有官府工程都有人去做了,他们多出来了很多空闲时间,可以休息,或者精耕细作,增加粮食的产量。
而官府这边也不需要付出什么。
对待做苦工的战俘,刘备的规定就是给他们果腹的粮食去吃就可以了,保证他们不要死掉,维持在这个程度,其他的什么都不用付出。
剩下的,就是监管,让他们可以尽可能长时间的为凉州州府做工,不要死得那么快,把人都给祸祸没了,对凉州不是好事。
我们要走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道路。
如此,就有越来越多的凉州农民不用服徭役,就可以安心生产、生孩子了。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偌大的仁政,也是一种发展成果的分润,凉州原本尖锐的社会矛盾瞬间得到了缓和,还是那种大大的缓和。
可以说凉州上下,上至官员,下至平民,对此都是连声称赞,认为这一套内圣外王的做法才是真正适合大汉的做法,应该持续下去,并且广泛推广,如此才能使得天下大治。
凉州州府,以刘备为首的执政团队在凉州民间积累了偌大的名望,拥有非常高的信誉度,即使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老农,提到“刘使君”、“刘将军”,那也是交口称赞,连连点头。
这种极高的信誉度大大降低了刘备执政团队在凉州办事的行政成本。
就荀攸的观察,现如今,凉州州府的行政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正向循环之中。
就连鼓励生育这种事情,官府代缴口赋这种事情,刘备的执政团队都能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凉州推广开来,使得农民接受,从而基本上解决了凉州范围内的弃婴问题。
可见其团队的办事能力和在凉州的信誉度。
很多在中原地区很严重而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凉州已经被解决了,而且看上去,刘备的执政团队游刃有余。
他们还能办到很多的事情,还能做成更多的事情,他们还在雄心勃勃的规划更多的事情,要让凉州变得更好。
尽管他们已经办成的很多事情在其他地区都是不可想象的。
目睹这一切的荀攸忍不住的畅想,如果有一天,刘备可以以同样的精神在雒阳执政,是不是能够将整个天下所有的类似的问题都给解决掉,使得这个弊病丛生奄奄一息的泥足巨人重新站起来,焕发新的生机呢?
应该可以的吧?
破碎不堪的凉州都已经重新站起来了,尚且不曾破碎不堪的大汉,难道不行吗?
这个想法一经出现,便再也无法从荀攸的心中抹去。
刘备并不知道这些部下们是如何看待他和他的行事作风的,他的意志非常坚定,一路向前,没有任何犹豫和迷茫。
不过他现在有点闲。
是的,他有点闲。
凉州州学开学要到明年也就是中平五年的二月初一,而现在才是中平四年的十一月,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全部用来作准备工作略有些浪费,其他的工作也在按部就班的推进之中。
因为工作分配的相当好,计划制定的相当完善,以至于刘备这个主导者和把控者在这段时间里甚至都没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做。
部下们习惯了他的办事作风,被他教育的非常不错,每个人都在老老实实办事情,不敢有什么花花肠子,办事效率很高,自成体系。
凉州最混乱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体制已经在凉州确立下来,一切按部就班,留给刘备倒腾来倒腾去的空间已经没多少了。
于是刘备居然闲下来了。
从下半年开始,刘备就发现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居然可以做完、并且留下相当多的空余时间了。
有那么些日子,甚至一个上午就把一整天的事情办完了,整个下午都是空闲的,没有更多的工作送来,他想干什么干什么。
与之相对的是持续忙碌的官僚系统。
是自己被架空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
他想了想,四处溜达了一下,觉得问题不在于此。
问题在于凉州太小了。
对,归根结底还是凉州小了,人口少了,说是大发展大建设,说破天也就那么一些事情,看似很大,很繁杂,但是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
交通、生产力和时间限制下,他们需要办的事情虽然多,但是事情每天的客观进展都是极其有限的,需要他们做出的应对也是有限的。
发展的事情上不能搞唯心,不是刘备说多快就多快的。
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客观规律,一件事情从决策到落实再到见效,再怎么快,也需要时间,庄家不是一天长成的,道路不是一天修成的,时间不到,那就是见不到效果。
没有什么新的变化,州府官员就没有新的事情要做,刘备也没有新的事情要做,就要等待,等待着事情进行到他们需要介入的程度,再去做出反应。
能做的事情就那么多,做完了,就完了。
于是刘备意识到,他和他的执政团队的实际能力在现阶段已经超出了凉州的发展速度天花板。
他搭建起来的这个全新的政治班子的政治能力已经满了,已经溢出了。
这倒是个有趣的现象。
这证明他的团队已经初步具备了超出凉州的范围、加大执政范围的能力,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因为下一步,他是打算整合三辅与三河之地的,他的团队开始拥有更强的政治能力,这有助于他今后的行动。
虽然的确有点闲得慌。
可是这恰恰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他做的事情也是正确的,所以他的政治班子才那么快的实现了超越式的成长。
闲就闲吧,反正也就这么一段日子,好好休息一下也好,往后的日子,想这么悠闲怕是不太可能了。
而正当刘备这样想、并且准备好好的度过一段悠闲岁月的时候,事情还就偏偏找上门来了。
十一月初一,陇西郡来军报。
之前凉州大战时起自北地郡的先零羌叛军在被董卓从陇西郡驱逐出去之后,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与参狼羌、白马羌结盟。
三个部落一起凑成联军,数万人一起进犯陇西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