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对于刘备的安排,有些部下比较担心。
他们认为靠着两个军解决并州的山匪、南匈奴以及草原上的中部鲜卑势力还是力不从心的。
光一个并州山匪就有差不多十万之众能够作战,只靠两个军两万人出战并州,兵力对比很成问题。
再加上和并州山匪唇齿相依的南匈奴,如果只靠着关羽和牵招两支军队,能维持并州现状就不错了。
但是刘备根本没有指望完全靠军事手段来解决并州问题。
在并州问题上,他觉得校长的思路很有参考价值。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校长讲这句话多少有点搞笑,因为校长并没有威压天下的战斗力,三分军事发挥不了什么效果,反倒是金元攻势更有效果。
结果整出遍地小奉先。
对校长来说,三分军事和七分政治多少有点言不由衷的无奈——若能有足够的力量,直接追上去,用十分军事捶死人家不是更好吗?
恰恰是因为没有,七分政治才显得尤为重要。
而他刘某人斗天斗地,打得多少人灰飞烟灭,又让多少人心惊胆战,近年来,天下人对刘玄德天下无敌这件事情,已经形成共识了。
不听刘玄德的话,不管你在哪里,就算是在辽东那种犄角旮旯,刘玄德也能追过来,捶死你。
所以哪怕刘备委任给公孙度三郡的统辖权,公孙度也没有产生对刘备的异心,因为他相信,如果他有异心被刘备知道,刘备一定会追过来,捶死他。
刘备已经展现过自己的能力了。
他真能。
刘备对天下的恐怖威慑已经成功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原则处理内部敌对势力,是性价比最高的最佳选择。
所以对待张燕和并州山匪,刘备并不想纯粹使用军事攻势,如果能够用政治攻势瓦解之,就能获得一大批人口。
根据估计,这批人口起码四十万,把这一大批人口用于开发建设并州上,用于恢复并州的农业生产,那肯定是更好的。
如果单纯用军事,会造成太多太多的伤亡,刘备不想这样做。
张燕现在领着朝廷中郎将的官职和俸禄,实际上是并州东部北部山区的话事人,底下有大大小小数十个中小型团体,每一个都有点势力。
直接上去硬打肯定是下策,所以该怎么行动,刘备也稍微有了些想法。
于是他一边在雒阳整顿内务,处理军务,一边等待关羽和牵招过来。
而且这一回关羽从凉州过来,也是顺带着把刘备的家人从凉州接回了雒阳。
此前,考虑到雒阳并不安稳的局势,以及妻妾多有怀孕的情况,所以刘备没有把妻妾儿女们接到雒阳来,而是让她们在凉州安心养胎。
一段时间以来,刘备不断得到凉州方面传来的消息,告诉他刘氏大家族添丁不少。
韩宁韩小蝶还有龚氏二姐妹相继生产之后,盖凝和曹蕙也是怀孕生子了,于是现在刘备加在一起就有了八个孩子。
韩宁和韩小蝶生育的长子刘深、次子刘泽,那是刘备最早的两个孩子,黄巾之乱前后出生的孩子,现在都已经六岁了。
后面龚氏二姐妹率先怀孕,于中平六年刘备抵达雒阳以后顺利生产,一前一后诞下两个女儿,后面韩宁又诞下一个儿子,接着韩小蝶又诞下一个女儿。
盖凝和曹蕙在中平六年年初刘备出发之前相继怀孕,一直到建安元年年初,刘备在冀州才得知她们已经在妥善的照料下安全生产,盖凝诞下一个儿子,曹蕙诞下一个女儿。
所以刘备的孩子就眼下来说,是四儿四女的的结构,除了长子刘深和次子刘泽,其余六个都还年龄太小,没有取名。
或者说三五岁之前,一般孩子也都不会取大名,连刘深和刘泽都是在他们进入凉州州学正式开始学习之后才由刘备和卢植一起给取了大名。
八个孩子目前都还算是比较健康的,刘备也觉得很高兴。
整个中平六年下半年和建安元年的几乎一整年,他全部的精力都在对内对外斗争上,的确没有精力顾得上家人,所以就没有把家人都接到雒阳来。
这段时间,他家里只有母亲,他除了抽出一点时间陪伴母亲之外,也确实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其他事务上。
而现在,他总算可以把家人都给接回雒阳了。
一家人长期分居,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孩子们就学的事情,刘备也做好了打算。
老部下们的孩子都和他的孩子一起给丢在了凉州州学里学习有一段时间了。
一开始,大家都在凉州,也好就近教养管束,现在大家的主要活动地点在雒阳,如果继续把孩子们留在凉州州学,虽然也能得到妥善的教养,但是毕竟失之亲情。
正好刘备之前也在筹备在司隶地区建立司隶学府以培养司隶地区的学子,正好就把在凉州的那一批孩子都给接到雒阳附近的司隶学府来就近培养。
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转学吧。
刘备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十一月上旬,又过了几天,刘备自己也没闲着,把拉着一大群部下商讨出来的结果公布了出来。
他向朝廷提交了【恢复郡国兵】的制度建议。
一开始这个建议被很多人觉得莫名其妙,早就被光武帝废除的制度你拿出来干嘛?
不过后面刘备所说的还真是有点意思的。
刘备在朝堂会议上提出,光武皇帝之所以废除这个制度,是为了防止地方郡国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统治,这在当时是有意义的,但是同样,光武皇帝也没有认为地方上就不该有武装人员。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地方上是真的需要一些武装人员来维持治安的,所以郡国兵废除之后,代替郡国兵的郡国杂役填补了这个空缺。
但是从始至终,郡国杂役兵的存在既不标准,也没有什么训练,人数也不固定,比起原先的郡国兵,更加直接的有了地方武装的身份属性,随着时间推移,越发推动了地方郡国的分离态势。
这对于雒阳朝廷来说是很不利的。
所以刘备希望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即恢复郡国兵制度,但是又不安全恢复郡国兵制度。
黄琬作为当朝著名的【反对派】,对刘备这一番说法提出质疑,要求刘备给一个完美的解释。
刘备也不生气,给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建立一支标准的在朝廷登记造册的只维持地方治安而完全不负责征战的郡国兵队伍,建立这支队伍的标准对标的不是征战的军队,而是东园密探和司隶校尉手底下的中都官徒吏。
他们在征战属性上弱一些,不需要接受完整的军队作战式的训练,而与之相对的是,他们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律法相关知识的教育,作为维持地方治安的重要存在。
简而言之,他们是一支拥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专业化治安队伍,主打一个专业,主打一个治安,建立目标是打击违法犯罪,而不是对付叛乱和外敌。
所以人数上需要有明确的限制,指挥体系上也应该和原先的郡国兵全然不同,人选选拔上也需要有一定的标准,不是什么人都能担任的。
刘备最后做了一个总结。
“等于在每一个郡建立一支中都官徒吏的队伍,打击违法犯罪,维持地方治安,冠以郡国兵的名称,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他们绝对不是军队,而是郡府用以巩固治安的重要力量。”
对于刘备的安排,有些部下比较担心。
他们认为靠着两个军解决并州的山匪、南匈奴以及草原上的中部鲜卑势力还是力不从心的。
光一个并州山匪就有差不多十万之众能够作战,只靠两个军两万人出战并州,兵力对比很成问题。
再加上和并州山匪唇齿相依的南匈奴,如果只靠着关羽和牵招两支军队,能维持并州现状就不错了。
但是刘备根本没有指望完全靠军事手段来解决并州问题。
在并州问题上,他觉得校长的思路很有参考价值。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校长讲这句话多少有点搞笑,因为校长并没有威压天下的战斗力,三分军事发挥不了什么效果,反倒是金元攻势更有效果。
结果整出遍地小奉先。
对校长来说,三分军事和七分政治多少有点言不由衷的无奈——若能有足够的力量,直接追上去,用十分军事捶死人家不是更好吗?
恰恰是因为没有,七分政治才显得尤为重要。
而他刘某人斗天斗地,打得多少人灰飞烟灭,又让多少人心惊胆战,近年来,天下人对刘玄德天下无敌这件事情,已经形成共识了。
不听刘玄德的话,不管你在哪里,就算是在辽东那种犄角旮旯,刘玄德也能追过来,捶死你。
所以哪怕刘备委任给公孙度三郡的统辖权,公孙度也没有产生对刘备的异心,因为他相信,如果他有异心被刘备知道,刘备一定会追过来,捶死他。
刘备已经展现过自己的能力了。
他真能。
刘备对天下的恐怖威慑已经成功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原则处理内部敌对势力,是性价比最高的最佳选择。
所以对待张燕和并州山匪,刘备并不想纯粹使用军事攻势,如果能够用政治攻势瓦解之,就能获得一大批人口。
根据估计,这批人口起码四十万,把这一大批人口用于开发建设并州上,用于恢复并州的农业生产,那肯定是更好的。
如果单纯用军事,会造成太多太多的伤亡,刘备不想这样做。
张燕现在领着朝廷中郎将的官职和俸禄,实际上是并州东部北部山区的话事人,底下有大大小小数十个中小型团体,每一个都有点势力。
直接上去硬打肯定是下策,所以该怎么行动,刘备也稍微有了些想法。
于是他一边在雒阳整顿内务,处理军务,一边等待关羽和牵招过来。
而且这一回关羽从凉州过来,也是顺带着把刘备的家人从凉州接回了雒阳。
此前,考虑到雒阳并不安稳的局势,以及妻妾多有怀孕的情况,所以刘备没有把妻妾儿女们接到雒阳来,而是让她们在凉州安心养胎。
一段时间以来,刘备不断得到凉州方面传来的消息,告诉他刘氏大家族添丁不少。
韩宁韩小蝶还有龚氏二姐妹相继生产之后,盖凝和曹蕙也是怀孕生子了,于是现在刘备加在一起就有了八个孩子。
韩宁和韩小蝶生育的长子刘深、次子刘泽,那是刘备最早的两个孩子,黄巾之乱前后出生的孩子,现在都已经六岁了。
后面龚氏二姐妹率先怀孕,于中平六年刘备抵达雒阳以后顺利生产,一前一后诞下两个女儿,后面韩宁又诞下一个儿子,接着韩小蝶又诞下一个女儿。
盖凝和曹蕙在中平六年年初刘备出发之前相继怀孕,一直到建安元年年初,刘备在冀州才得知她们已经在妥善的照料下安全生产,盖凝诞下一个儿子,曹蕙诞下一个女儿。
所以刘备的孩子就眼下来说,是四儿四女的的结构,除了长子刘深和次子刘泽,其余六个都还年龄太小,没有取名。
或者说三五岁之前,一般孩子也都不会取大名,连刘深和刘泽都是在他们进入凉州州学正式开始学习之后才由刘备和卢植一起给取了大名。
八个孩子目前都还算是比较健康的,刘备也觉得很高兴。
整个中平六年下半年和建安元年的几乎一整年,他全部的精力都在对内对外斗争上,的确没有精力顾得上家人,所以就没有把家人都接到雒阳来。
这段时间,他家里只有母亲,他除了抽出一点时间陪伴母亲之外,也确实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其他事务上。
而现在,他总算可以把家人都给接回雒阳了。
一家人长期分居,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孩子们就学的事情,刘备也做好了打算。
老部下们的孩子都和他的孩子一起给丢在了凉州州学里学习有一段时间了。
一开始,大家都在凉州,也好就近教养管束,现在大家的主要活动地点在雒阳,如果继续把孩子们留在凉州州学,虽然也能得到妥善的教养,但是毕竟失之亲情。
正好刘备之前也在筹备在司隶地区建立司隶学府以培养司隶地区的学子,正好就把在凉州的那一批孩子都给接到雒阳附近的司隶学府来就近培养。
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转学吧。
刘备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十一月上旬,又过了几天,刘备自己也没闲着,把拉着一大群部下商讨出来的结果公布了出来。
他向朝廷提交了【恢复郡国兵】的制度建议。
一开始这个建议被很多人觉得莫名其妙,早就被光武帝废除的制度你拿出来干嘛?
不过后面刘备所说的还真是有点意思的。
刘备在朝堂会议上提出,光武皇帝之所以废除这个制度,是为了防止地方郡国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统治,这在当时是有意义的,但是同样,光武皇帝也没有认为地方上就不该有武装人员。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地方上是真的需要一些武装人员来维持治安的,所以郡国兵废除之后,代替郡国兵的郡国杂役填补了这个空缺。
但是从始至终,郡国杂役兵的存在既不标准,也没有什么训练,人数也不固定,比起原先的郡国兵,更加直接的有了地方武装的身份属性,随着时间推移,越发推动了地方郡国的分离态势。
这对于雒阳朝廷来说是很不利的。
所以刘备希望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即恢复郡国兵制度,但是又不安全恢复郡国兵制度。
黄琬作为当朝著名的【反对派】,对刘备这一番说法提出质疑,要求刘备给一个完美的解释。
刘备也不生气,给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建立一支标准的在朝廷登记造册的只维持地方治安而完全不负责征战的郡国兵队伍,建立这支队伍的标准对标的不是征战的军队,而是东园密探和司隶校尉手底下的中都官徒吏。
他们在征战属性上弱一些,不需要接受完整的军队作战式的训练,而与之相对的是,他们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律法相关知识的教育,作为维持地方治安的重要存在。
简而言之,他们是一支拥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专业化治安队伍,主打一个专业,主打一个治安,建立目标是打击违法犯罪,而不是对付叛乱和外敌。
所以人数上需要有明确的限制,指挥体系上也应该和原先的郡国兵全然不同,人选选拔上也需要有一定的标准,不是什么人都能担任的。
刘备最后做了一个总结。
“等于在每一个郡建立一支中都官徒吏的队伍,打击违法犯罪,维持地方治安,冠以郡国兵的名称,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他们绝对不是军队,而是郡府用以巩固治安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