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玄德,我答应你
炼铁和锻造是凉州新技术起源比较早的存在了,基本上刘备推动技术革新的第一批次,就是炼铁和锻造。
为了炼出更优秀的钢铁,打造更坚韧的兵器,在这方面,刘备投入的非常之巨大。
尤其是贩盐事业出现起色之后,财政宽裕了,刘备更是大把大把的往里头砸钱,让匠人们有充分的余裕可以钻研新技术。
皇天不负苦心人,匠人们的锻造技术和冶炼技术不断革新,至今为止已经革新五代技术,每一代都有比较显著的改进。
刘备带着卢植去看锻造所的情况的时候,就给他看了使用第五代技术冶炼出来的钢铁所锻造的兵器。
“这是第五代技术打造出来的环首刀,这是第一代技术锻造出来的环首刀,也就是我在凉州镇守的第二年,和羌人打仗那会儿的环首刀。”
刘备拿来了两把刀给卢植看,卢植接过两把刀,从他这个半专业军人的角度来看,的确能很容易地看到两把武器的不同之处。
这个所谓的第五代技术锻造出来的环首刀看上去和第一代区别不是很大,但是掂量着,还是能感觉到重量上略有差距,两刀对撞,仅仅三下,第一代技术的环首刀便出现一个小豁口。
“现在军中使用的是这个第五代技术的环首刀吗?”
卢植一脸惊讶地丢下了那把第一代环首刀,以手抚摸着这第五代技术的环首刀,颇有些爱不释手的感觉。
“现在军中主要装备的还是第三代技术的环首刀,第四代和第五代之间间隔比较短,第四代的环首刀就没生产多少,现在正在主力生产第五代,大概还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更换。”
刘备笑道:“最开始想要改善兵器质量的人是我,提出一些意见的也是我,但是现在,他们自发地总结了这些锻造技术和冶铁技术,从源头开始改变,已经让兵器越发的锋锐、有韧性。
他们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是什么经典传人,没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他们总结出来的技术能让大汉的军队所向披靡,我之所以战无不胜,他们的功劳至关重要。
没有他们在这里为我埋头苦干,日复一日地总结技术,寻求创新,我又如何能训练军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呢?又如何能打出这赫赫威名呢?老师,您觉得呢?”
卢植抚摸着手上的那柄精良的环首刀,感觉无话可说,只能点头。
那确实是这个理,亲眼见到之后,卢植便感觉到了工巧之术的力量所在。
如果打仗的时候一方使用这个第五代环首刀,一方只能用最原始的制式环首刀,那么两军交锋要不了多久,几炷香的时间之后,战场就会变成屠宰场。
兵器的优势在搏杀的战场上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卢植还是清楚的。
当初,他参与平叛的时候,也打过一方用环首刀、一方用木棍和竹枪的战斗,那几乎是一边倒的局面。
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技术革新,卢植便能明白为什么刘备的军队总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几乎没有失败过。
之后,卢植跟着刘备参观了一下投石机所,参观了一下造纸所,还参观了一下猛火油所,发现了很多新奇的玩意儿,还有很多已经投入军中或者民用的技术依然在改进之中。
比如猛火油所里,工匠们正在不断尝试扩大猛火油爆燃范围和威力的方法,这里也是整个工巧研究院占地最大的研究场所,卢植一进去,便看到火光四射、火球爆燃的场面。
“这猛火油是当初弟子在凉州任职的时候无意间听人说起的,便着人采来看,一看之下觉得很有军事意义,就储存起来研究战术,现在猛火油罐已经成为军中重要的主战兵器之一了。”
刘备指着那爆燃的火球向卢植介绍自己的成果。
卢植看着那爆燃的火球,顿时想到了自己曾经打过的那些攻坚作战,如果可以用上这样的兵器,那么攻坚战的难度也一定会相对应的下降,军队的损失也会相对应的减少。
可惜,当时他什么都没有。
好用的环首刀没有,猛火油罐也没有,而这一切,都在这工巧研究院里诞生了,他从中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新性,也看到了未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
原来为了打胜仗,为了增强实力,刘备私下里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吗?
好几年前就开始的准备,他到底看了多远,想了多少?
在他囿于门派之争、门户私计的时候,他的这个弟子到底做了多少长远的思考,又把目光投向了何处呢?
把整个工巧研究院大致的转了一下之后,站在最开始的印刷所门口,刘备又向卢植问了之前的那个问题。
“老师,现在,您愿意答应我吗?”
卢植看着手里那本线装本的左氏春秋书卷,翻看了几页纸,苦笑了一声。
“陛下,臣有说不的权力吗?”
“当然,您是我的老师,别人没有的权力,您有。”
“玄德,我答应你。”
卢植把手里的那本《左氏春秋》塞到了刘备手里:“这东西已经没用了,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我现在已经明白了,大汉的未来,在这工巧研究院里,而不在左氏春秋。”
“老师为何如此说?”
刘备勾起嘴角,笑道:“明明左氏春秋也很重要。”
“不是左氏春秋重要,而是你的存在,让一些人误认为左氏春秋很重要。”
卢植摇了摇头道:“左氏春秋从来不能让人打胜仗,而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能让人打胜仗,事到如今,我继续坚持这些东西也没有意义了。
玄德,伱看的太远了,与你相比,我只是井底之蛙,看不到真切的东西,但是我唯一好奇的是玄德,你到底看到了多远?看到了什么?”
卢植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刘备,似乎想要从刘备这边得到这个答案。
但是这个答案刘备没法儿给他,他没法儿告诉卢植自己看到了两千年以后,看遍历史兴衰,看遍人类周期循环的闹剧。
他只能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
“我所看到的,是一些常人所不注重的东西,老师,我只能说,未来我要做的事情,是让工巧研究院更强大,然后就是走出去,是不断地走出去,不断地寻找更新的地方探索未知的领域。
所有可能带来改变的方式里,只有工巧研究院和走出去这两样东西能切实的带来改变,其他的都不算什么,人亡政息罢了,所以我一定会朝着这两个方向走,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两个目标打基础。”
“这样啊……”
卢植好像听懂了,但又好像没听懂太多,他能感觉到刘备话语里的情绪的低落,这让他的情绪更加低落,因为他的学生并不愿意跟他讲太多。
难道说,他的学生并不认为他这个老师能够在这个方面帮到他吗?
这样想了一想,卢植觉得这也是自己的问题——刚刚在门户私计的选项之中,他犹豫了。
或许就是这样的犹豫,让学生不再相信自己?
卢植稍微有点难过,有点自责,有点无奈。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答应了刘备,他决定交出属于卢氏的《左氏春秋》的传承,从此,让涿郡涿县卢氏回归原本的生态位,告别阀阅之家的地位。
也就此结束最后一个阀阅家族的存在。
与此相对的是,他只有一个要求。
他想要时不时的来工巧研究院这边看看最新技术的发展,他想要看看这个充满蓬勃向上气息的地方到底能给大汉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刘备答应了他,将自由进出工巧研究院的权力给了卢植。
于是,刘备成功了,他成功的将最后的阀阅之家消灭了。
建安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刘备明发上谕,昭告天下,宣布以他自己的家族为首,涿郡涿县刘氏、扶风茂陵马氏、涿郡涿县卢氏三大阀阅家族,将同时放弃《左氏春秋》的传承,将家学传承归还给国家。
在上谕之中,刘备明确的提出了当年白虎观会议和白虎观会议之后所发生的事情,把阀阅家族的诞生用自己的理解讲了一遍,然后宣布,阀阅家族将放弃一切,把原本属于天子、国家的,归还给天子和国家。
因为天子年幼、暗弱而导致的学术权力外流的情况,到刘备这里走到了尽头。
天下的阀阅家族在十几年风云变幻之中,死的死,贬的贬,主动放弃的主动放弃,最终,走向了全面覆亡。
从此以后,大汉第三帝国就没有阀阅家族了。
皇族本族都带头放弃了,还有谁能够坚持呢?
所有的家学传承全部从家族中剥离,全部纳入到太学这个大集体当中,从此往后,学术归公,归属天下学府,任由天下学子自由学习,再也没有门户、家法传承之说。
所有的解释,所有的异议,都会在朝廷这里走向终结,门户之见将永久成为历史,不再成为限制学者们进一步发展学术的桎梏。
这个消息其实还挺惊人的,因为随着这个消息的公开,一个重要的伴随了东汉帝国一百多年的社会现象即将走向末路。
门生故吏遍天下。
失去了家学传承,也就没有人有资格招收门生了。
没有门生,哪来的门生遍天下?
学术归公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只有官方办设的官方学府有教授学生的权力,而官方学府里面的老师始终有一层官方身份加持。
他们是以官方身份传道授业的,他们教授弟子的场合是在官方的学府之中,是不可能形成家学时代那般紧密的门生故吏体系的。
这是公有的,而非私有的。
刘备很明确的说了,从今往后,包括他刘备在内的所有个人,也将不再以个人身份和家学传人身份招收门生弟子。
所有人都应该在以太学为首的官方学府里求学,跟随官方老师自由学习经典,而不应该去找什么私人老师做什么私人的门生、弟子。
在上谕之中,刘备还明确规定,经典归公之后,刘备会以经师的身份参与到《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之中,将数百年来大家争论不休的儒家经典的分歧全部理清。
所有不同的字形,读音,理解,以及各家不同的说法,全部都会在《五经正义》当中得到最合理的解释,而且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刘备还宣布会开创标点符号,用于断句。
他会将朝廷以及天下学者共同认定的最合适的文本用标点符号完成断句,然后颁行天下,让天下人不需要学习句读也能读书,省去这一学习环节,减少学习的难度和门槛。
这份上谕的发布可以说是传到哪里,哪里的识字群体就虎躯一震,大为震惊。
甚至于在发布之前,在刘备召开内部会议的时候,就引起了与会人等的集体震惊。
可以说句都这玩意儿在这个年代是区分读写型选手和正儿八经读书人之间最重要的东西,学会了句读,掌握了句读,才能成为一个读书人,否则就是个简单的读写型选手,不具备自我学习能力。
而一旦一种公开的得到全面认可的断句方式被创造出来,并且运用在书本文章之中,读写型选手和读书人之间的差距就被抹平了。
用东汉时代的术语来说,识字庶民、豪强与士人之间的距离就被人为抹平了。
那大家就都是读书人了。
甚至于一般读书人和有家族作为支撑的士人之间的区别都会开始缩小,各类知识的学习难度会进一步缩小,读书人群体的进一步扩大将成为事实。
原本大汉只有三五十万正儿八经掌握足够学识的士人,而一旦标点符号普及,句读成为历史,这个数字将在短时间内扩张十倍不止,且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到最后,读写可能成为每个大汉子民都能掌握的基础技能,读书人也不再是那么天之骄子一般的存在。
明智的官员们纷纷对此感到惊讶,并且对此感到担忧。
刚刚跟随刘备没多久、正在内阁任职的蒯越就预料到了这一点,然后提出了一点担忧。
“陛下,这自然是好事,眼下来看也是好事,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或者三十年之后,掌握学识的人可能会遍布大汉,那么多掌握学识的人,而大汉会有那么多的官职能够提供给他们吗?
没有学识的人是最好统治的,拥有学识的人是很不好统治的,一旦心有不满,一群人聚在一起,就能给大汉带来巨大的麻烦,因此臣建议,此事还是从长计议比较好。”
蒯越的想法也是一部分官员的想法。
他们纷纷提出刘备降低学习难度果然是好事,但是从统治的角度上来说,只会带来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对于维持国家稳定不一定是好事。
诚然,刘备必须承认,他们的目的也不单单是为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族,也有为了汉帝国稳定的这一层考量,甚至于在这个时候,对汉帝国稳定的考量要超过他们自身的利益考量。
不过,刘备看着他们焦虑的模样,便知道自己之前所作出的推测是对的。
乱世终结,治世到来,会给人们带来安稳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必将伴随着统治力度的加强和自由思想与创造的窒息。
因为统治者只想维持稳定,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稳定。
而且这几乎是一个下意识的行为,是一个群体一个阶级下意识的行动,哪怕他才刚刚做皇帝没几个月,这种情况就出现了。
他想起了他曾阅读过的同为汉室皇族的刘安和他的门客们所共同编写的《淮南子》当中的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渗人的故事。
炼铁和锻造是凉州新技术起源比较早的存在了,基本上刘备推动技术革新的第一批次,就是炼铁和锻造。
为了炼出更优秀的钢铁,打造更坚韧的兵器,在这方面,刘备投入的非常之巨大。
尤其是贩盐事业出现起色之后,财政宽裕了,刘备更是大把大把的往里头砸钱,让匠人们有充分的余裕可以钻研新技术。
皇天不负苦心人,匠人们的锻造技术和冶炼技术不断革新,至今为止已经革新五代技术,每一代都有比较显著的改进。
刘备带着卢植去看锻造所的情况的时候,就给他看了使用第五代技术冶炼出来的钢铁所锻造的兵器。
“这是第五代技术打造出来的环首刀,这是第一代技术锻造出来的环首刀,也就是我在凉州镇守的第二年,和羌人打仗那会儿的环首刀。”
刘备拿来了两把刀给卢植看,卢植接过两把刀,从他这个半专业军人的角度来看,的确能很容易地看到两把武器的不同之处。
这个所谓的第五代技术锻造出来的环首刀看上去和第一代区别不是很大,但是掂量着,还是能感觉到重量上略有差距,两刀对撞,仅仅三下,第一代技术的环首刀便出现一个小豁口。
“现在军中使用的是这个第五代技术的环首刀吗?”
卢植一脸惊讶地丢下了那把第一代环首刀,以手抚摸着这第五代技术的环首刀,颇有些爱不释手的感觉。
“现在军中主要装备的还是第三代技术的环首刀,第四代和第五代之间间隔比较短,第四代的环首刀就没生产多少,现在正在主力生产第五代,大概还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更换。”
刘备笑道:“最开始想要改善兵器质量的人是我,提出一些意见的也是我,但是现在,他们自发地总结了这些锻造技术和冶铁技术,从源头开始改变,已经让兵器越发的锋锐、有韧性。
他们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是什么经典传人,没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他们总结出来的技术能让大汉的军队所向披靡,我之所以战无不胜,他们的功劳至关重要。
没有他们在这里为我埋头苦干,日复一日地总结技术,寻求创新,我又如何能训练军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呢?又如何能打出这赫赫威名呢?老师,您觉得呢?”
卢植抚摸着手上的那柄精良的环首刀,感觉无话可说,只能点头。
那确实是这个理,亲眼见到之后,卢植便感觉到了工巧之术的力量所在。
如果打仗的时候一方使用这个第五代环首刀,一方只能用最原始的制式环首刀,那么两军交锋要不了多久,几炷香的时间之后,战场就会变成屠宰场。
兵器的优势在搏杀的战场上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卢植还是清楚的。
当初,他参与平叛的时候,也打过一方用环首刀、一方用木棍和竹枪的战斗,那几乎是一边倒的局面。
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技术革新,卢植便能明白为什么刘备的军队总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几乎没有失败过。
之后,卢植跟着刘备参观了一下投石机所,参观了一下造纸所,还参观了一下猛火油所,发现了很多新奇的玩意儿,还有很多已经投入军中或者民用的技术依然在改进之中。
比如猛火油所里,工匠们正在不断尝试扩大猛火油爆燃范围和威力的方法,这里也是整个工巧研究院占地最大的研究场所,卢植一进去,便看到火光四射、火球爆燃的场面。
“这猛火油是当初弟子在凉州任职的时候无意间听人说起的,便着人采来看,一看之下觉得很有军事意义,就储存起来研究战术,现在猛火油罐已经成为军中重要的主战兵器之一了。”
刘备指着那爆燃的火球向卢植介绍自己的成果。
卢植看着那爆燃的火球,顿时想到了自己曾经打过的那些攻坚作战,如果可以用上这样的兵器,那么攻坚战的难度也一定会相对应的下降,军队的损失也会相对应的减少。
可惜,当时他什么都没有。
好用的环首刀没有,猛火油罐也没有,而这一切,都在这工巧研究院里诞生了,他从中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创新性,也看到了未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
原来为了打胜仗,为了增强实力,刘备私下里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吗?
好几年前就开始的准备,他到底看了多远,想了多少?
在他囿于门派之争、门户私计的时候,他的这个弟子到底做了多少长远的思考,又把目光投向了何处呢?
把整个工巧研究院大致的转了一下之后,站在最开始的印刷所门口,刘备又向卢植问了之前的那个问题。
“老师,现在,您愿意答应我吗?”
卢植看着手里那本线装本的左氏春秋书卷,翻看了几页纸,苦笑了一声。
“陛下,臣有说不的权力吗?”
“当然,您是我的老师,别人没有的权力,您有。”
“玄德,我答应你。”
卢植把手里的那本《左氏春秋》塞到了刘备手里:“这东西已经没用了,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我现在已经明白了,大汉的未来,在这工巧研究院里,而不在左氏春秋。”
“老师为何如此说?”
刘备勾起嘴角,笑道:“明明左氏春秋也很重要。”
“不是左氏春秋重要,而是你的存在,让一些人误认为左氏春秋很重要。”
卢植摇了摇头道:“左氏春秋从来不能让人打胜仗,而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能让人打胜仗,事到如今,我继续坚持这些东西也没有意义了。
玄德,伱看的太远了,与你相比,我只是井底之蛙,看不到真切的东西,但是我唯一好奇的是玄德,你到底看到了多远?看到了什么?”
卢植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刘备,似乎想要从刘备这边得到这个答案。
但是这个答案刘备没法儿给他,他没法儿告诉卢植自己看到了两千年以后,看遍历史兴衰,看遍人类周期循环的闹剧。
他只能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
“我所看到的,是一些常人所不注重的东西,老师,我只能说,未来我要做的事情,是让工巧研究院更强大,然后就是走出去,是不断地走出去,不断地寻找更新的地方探索未知的领域。
所有可能带来改变的方式里,只有工巧研究院和走出去这两样东西能切实的带来改变,其他的都不算什么,人亡政息罢了,所以我一定会朝着这两个方向走,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两个目标打基础。”
“这样啊……”
卢植好像听懂了,但又好像没听懂太多,他能感觉到刘备话语里的情绪的低落,这让他的情绪更加低落,因为他的学生并不愿意跟他讲太多。
难道说,他的学生并不认为他这个老师能够在这个方面帮到他吗?
这样想了一想,卢植觉得这也是自己的问题——刚刚在门户私计的选项之中,他犹豫了。
或许就是这样的犹豫,让学生不再相信自己?
卢植稍微有点难过,有点自责,有点无奈。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答应了刘备,他决定交出属于卢氏的《左氏春秋》的传承,从此,让涿郡涿县卢氏回归原本的生态位,告别阀阅之家的地位。
也就此结束最后一个阀阅家族的存在。
与此相对的是,他只有一个要求。
他想要时不时的来工巧研究院这边看看最新技术的发展,他想要看看这个充满蓬勃向上气息的地方到底能给大汉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刘备答应了他,将自由进出工巧研究院的权力给了卢植。
于是,刘备成功了,他成功的将最后的阀阅之家消灭了。
建安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刘备明发上谕,昭告天下,宣布以他自己的家族为首,涿郡涿县刘氏、扶风茂陵马氏、涿郡涿县卢氏三大阀阅家族,将同时放弃《左氏春秋》的传承,将家学传承归还给国家。
在上谕之中,刘备明确的提出了当年白虎观会议和白虎观会议之后所发生的事情,把阀阅家族的诞生用自己的理解讲了一遍,然后宣布,阀阅家族将放弃一切,把原本属于天子、国家的,归还给天子和国家。
因为天子年幼、暗弱而导致的学术权力外流的情况,到刘备这里走到了尽头。
天下的阀阅家族在十几年风云变幻之中,死的死,贬的贬,主动放弃的主动放弃,最终,走向了全面覆亡。
从此以后,大汉第三帝国就没有阀阅家族了。
皇族本族都带头放弃了,还有谁能够坚持呢?
所有的家学传承全部从家族中剥离,全部纳入到太学这个大集体当中,从此往后,学术归公,归属天下学府,任由天下学子自由学习,再也没有门户、家法传承之说。
所有的解释,所有的异议,都会在朝廷这里走向终结,门户之见将永久成为历史,不再成为限制学者们进一步发展学术的桎梏。
这个消息其实还挺惊人的,因为随着这个消息的公开,一个重要的伴随了东汉帝国一百多年的社会现象即将走向末路。
门生故吏遍天下。
失去了家学传承,也就没有人有资格招收门生了。
没有门生,哪来的门生遍天下?
学术归公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只有官方办设的官方学府有教授学生的权力,而官方学府里面的老师始终有一层官方身份加持。
他们是以官方身份传道授业的,他们教授弟子的场合是在官方的学府之中,是不可能形成家学时代那般紧密的门生故吏体系的。
这是公有的,而非私有的。
刘备很明确的说了,从今往后,包括他刘备在内的所有个人,也将不再以个人身份和家学传人身份招收门生弟子。
所有人都应该在以太学为首的官方学府里求学,跟随官方老师自由学习经典,而不应该去找什么私人老师做什么私人的门生、弟子。
在上谕之中,刘备还明确规定,经典归公之后,刘备会以经师的身份参与到《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之中,将数百年来大家争论不休的儒家经典的分歧全部理清。
所有不同的字形,读音,理解,以及各家不同的说法,全部都会在《五经正义》当中得到最合理的解释,而且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刘备还宣布会开创标点符号,用于断句。
他会将朝廷以及天下学者共同认定的最合适的文本用标点符号完成断句,然后颁行天下,让天下人不需要学习句读也能读书,省去这一学习环节,减少学习的难度和门槛。
这份上谕的发布可以说是传到哪里,哪里的识字群体就虎躯一震,大为震惊。
甚至于在发布之前,在刘备召开内部会议的时候,就引起了与会人等的集体震惊。
可以说句都这玩意儿在这个年代是区分读写型选手和正儿八经读书人之间最重要的东西,学会了句读,掌握了句读,才能成为一个读书人,否则就是个简单的读写型选手,不具备自我学习能力。
而一旦一种公开的得到全面认可的断句方式被创造出来,并且运用在书本文章之中,读写型选手和读书人之间的差距就被抹平了。
用东汉时代的术语来说,识字庶民、豪强与士人之间的距离就被人为抹平了。
那大家就都是读书人了。
甚至于一般读书人和有家族作为支撑的士人之间的区别都会开始缩小,各类知识的学习难度会进一步缩小,读书人群体的进一步扩大将成为事实。
原本大汉只有三五十万正儿八经掌握足够学识的士人,而一旦标点符号普及,句读成为历史,这个数字将在短时间内扩张十倍不止,且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到最后,读写可能成为每个大汉子民都能掌握的基础技能,读书人也不再是那么天之骄子一般的存在。
明智的官员们纷纷对此感到惊讶,并且对此感到担忧。
刚刚跟随刘备没多久、正在内阁任职的蒯越就预料到了这一点,然后提出了一点担忧。
“陛下,这自然是好事,眼下来看也是好事,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或者三十年之后,掌握学识的人可能会遍布大汉,那么多掌握学识的人,而大汉会有那么多的官职能够提供给他们吗?
没有学识的人是最好统治的,拥有学识的人是很不好统治的,一旦心有不满,一群人聚在一起,就能给大汉带来巨大的麻烦,因此臣建议,此事还是从长计议比较好。”
蒯越的想法也是一部分官员的想法。
他们纷纷提出刘备降低学习难度果然是好事,但是从统治的角度上来说,只会带来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对于维持国家稳定不一定是好事。
诚然,刘备必须承认,他们的目的也不单单是为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族,也有为了汉帝国稳定的这一层考量,甚至于在这个时候,对汉帝国稳定的考量要超过他们自身的利益考量。
不过,刘备看着他们焦虑的模样,便知道自己之前所作出的推测是对的。
乱世终结,治世到来,会给人们带来安稳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必将伴随着统治力度的加强和自由思想与创造的窒息。
因为统治者只想维持稳定,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稳定。
而且这几乎是一个下意识的行为,是一个群体一个阶级下意识的行动,哪怕他才刚刚做皇帝没几个月,这种情况就出现了。
他想起了他曾阅读过的同为汉室皇族的刘安和他的门客们所共同编写的《淮南子》当中的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