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1 徐宁:探索传承非遗新方式

    徐宁是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非遗保护中心职工,也是省级非遗项目——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杖头木偶在当地又被称为“肘娃娃”,造型多样,既有模仿神话人物的表演,也吸收戏曲脸谱角色,表演集唱、念、做、打和奏乐于一身。

    提起与杖头木偶戏结缘,徐宁直言“不可思议”。“我打小练习西洋乐器,大学也是在音乐学院学习器乐表演。”徐宁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川剧变脸,被川剧独特的表演艺术深深吸引,之后拜师学艺,持续3年有余。

    大学毕业后,徐宁回到老家,入职甘州区文化馆。彼时,杖头木偶戏传承“断档”、时停时演、受众面狭窄,面临着“不受年轻人欢迎”的窘境,一度处于濒危的状态。杖头木偶戏的窘境深深刺痛着徐宁,他决心为杖头木偶戏谋出路。

    “何不将川剧艺术与杖头木偶戏相结合?”器乐表演出身的徐宁,大学期间掌握了变脸、喷火等川剧绝活儿,跟随老师登台演出,观众良好的反响增强了他创新木偶戏的信心,徐宁心想,“倘若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形成别具特色的木偶戏,说不定就是传承非遗的新方式。”

    说干就干。他翻阅书籍资料、求助川剧老师、请教本地民俗专家与传统艺人,借用真人变脸、喷火等原理,为木偶增设了煤油、脸谱等10多处机关装置,前后耗时两年多,历经几十次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如今,他年均义务演出100多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等展示传承活动50多场次,表演停留处,往往成为年轻人的“驻足打卡点”。“现在,我们已建成专家工作室,正与高校联系对接,谋划成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弘扬非遗传统文化。”徐宁说。

    素材解读

    非遗正当时,青春风华茂。非遗传承正搭乘互联网快车,与时尚结合,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圈。而年轻一代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正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他们作为传统非遗的青年传承者、推广者、爱好者,推动非遗从“小众”逐渐出圈。——《中国青年报》

    素材2

    叶聪:做勇攀科技高峰的深海“奋斗者”

    “奋斗者”号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第一艘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自2021年交付之后,已经执行了近70次下潜任务。作为“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叶聪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一步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过程。

    叶聪,“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目前,他正带领团队研发适用于更多场景、更多型号、全体系的潜水器。

    20年前,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式立项,当时大学毕业刚一年的叶聪被选入项目组,负责空间布局和作业流程设计。而那时,载人深潜在国内仍是空白。

    要做一个7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高压、密封、耐腐蚀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叶聪潜心钻研,完成各阶段最重要的设计图纸。与此同时,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同步立项,叶聪全面负责总体设计工作。

    历经八年艰苦攻关,2017年,“深海勇士”号顺利完成海试工作并交付验收,国产化程度达到95%。有了“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的技术积淀,我国的深海极限装备制造能力也在不断突破。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再次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叶聪表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多种型号潜水器的研发,实属难得,他很幸运能赶上中国载人深潜最好的时代。

    素材解读

    新时代是奋发有为的时代。“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人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人民日报》

    素材3

    邹彬:小砌匠登上大舞台

    2011年,16岁的邹彬跟随父母来到湖南长沙的建筑工地打工。一得空,他就跑到老师傅身边帮忙,琢磨每道工序手法细节什么样。看到砌得好的墙,还会拍些照带回去研究。从此,他便与泥刀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砌墙,邹彬有些强迫症,“如果墙面达不到心里的标准,宁愿推倒重来。”邹彬坚持一丝不苟,但也注重提升效率。两年下来,他的手艺越来越娴熟。一面12平方米的墙,别人砌好得花一天,他只要半天;平整度误差标准是8毫米以内,他可以控制在2毫米,并且砖面清清爽爽,毫不“拖泥带水”。

    邹彬参加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选拔,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国家集训队。来到国家集训队,邹彬感觉到了压力:普通的墙体,平整度和垂直度是关键;但国际赛场上的艺术墙,花样繁复、线条多变,使用到的工具包括水平尺、角度尺、勾缝器、圆规等,种类多达上百种。更难的挑战还在前头,想要砌好艺术墙,必须掌握专业的几何知识,图案要通过精确计算画到砖上,再进行裁切和砌筑。

    于是,邹彬从零开始补短板。早上6点到晚上6点,邹彬的练习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计算不准图形数据,就砌好一面墙,对照图纸检查误差,再把墙推倒、拆掉,重新开始砌。为了加强尺寸记忆,他每天拿着尺子看,看完之后再拿笔画出来,直至误差缩小至一两毫米。正是凭着不服输、不放弃的拼劲,邹彬最终赢得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中国在砌筑项目零的突破。

    熟悉邹彬的人会说,他身上有湖南人那股子拼劲。16岁走出深山到建筑工地打小工,20岁捧回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23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回首走过的路,这位95后感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在这一行做精做细,总能有收获!”

    素材解读

    职业不分贵贱,平凡亦可成就不平凡。爱你所爱,无问西东。只要立足本职、默默奉献,平凡的岗位也会干出不平凡的成绩。每份职业都很光荣,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工匠精神,终将实现自我价值,拥有闪闪发光的机会。——《人民日版》

    素材4

    攻克小麦“癌症”,用青春守护“中国粮”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病害,既影响小麦的产量,更破坏小麦的品质。只有培育抗病品种,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这一长期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隐患。瞄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和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开启了艰辛的探索和攻关之路。

    攻克种子“卡脖子”难题,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勇毅,也离不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为了克隆抗赤霉病基因,仅2016年以来,团队就分析了累计4万余株小麦实验群体,完成了至少30万次DNA扩增实验,每年在试验田授粉约15万枚麦穗小花。为了取得精确的实验数据,团队成员常常因为一个数据勘误而在野外观察数周,每天与星月为伴。

    最终,团队成功培育出国内首个携带抗赤霉病基因的小麦新品种,把创制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创制200余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种质材料发放全国育种利用;参与研制40个小麦新品种、推广11项绿色新技术,推广面积9000余万亩……深耕小麦育种领域多年,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锐意创新、接续奋斗,凭借“从大海里捞一粒金子”的毅力和坚持,团队最终完成了重大学术突破,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今年五四青年节,这个团队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多年来,该团队赓续奋斗,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接过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接力棒”,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中绘出了美丽的“青春篇章”。

    素材解读

    以实干担当展现青春力量。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模范的事迹可学可做。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以实干担当时代重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的时代青年,定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人民日报》

章节目录

青春飞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安野Aye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野Aye并收藏青春飞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