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采桑女》结束,不少观众都仍然沉浸在金山银山的震撼之中。
不少人都拍了照片,第一时间发朋友圈感叹原来有钱人的生活是这么朴实上搜,这文言文谁知道是哪个字啊?
找这段戏的出处,你这不是在难为我胖虎吗?
不光小辈们在找,听到这段唱词的爱听戏的老人们也在找。
在冯灵本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对她日思夜想,就想找到这个传说中的白白到底是谁。
有人在找白白,有人在写百灵。
《采桑女》在戏院里的演出不温不火,冯灵有先前《皇女传》、《孟丽君》和《天仙配》打下的基础,戏票自然是不愁卖的,只不过不可能回到之前《皇女传》抢票时的盛况罢了。
根据汪杏花的估计,按照目前的情况,《采桑女》在游乐园里连续演上一个月就差不多了。
再演票就有可能卖不动了。
不过票虽然卖的不太行,但周边卖的很好。冯灵所饰演的各个时期的采桑女别的不说,造型都是一等一的漂亮。其中两个戏份特别多的时期的戏服是冯灵用自己的小金库专门定制的苏绣,一套戏服就要几十万,好看程度自然是没的说。
比天仙配的仙女造型都要好看。
别看观众们不喜欢《采桑女》的剧情,买同款周边那叫一个积极。
好看才是第一购买力。
汪杏花因为《采桑女》反响平平所以把周边的价格定得比较低,结果没想到采桑女的周边卖得比皇女传还要好。差点没把汪杏花气得吐血,晚上睡觉做梦,梦得都是自己周边定错价格,错失好多提成。
3月11日,第1篇有关《采桑女》首演的报道终于出炉。
这篇报道的作者是先前在戏院门口抽烟的许记者。
说起许记者,这位其实是汪平修的重点攻略对象。
许记者是名校毕业,第1篇发表在正规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就是有关戏曲的。根据汪平修的调查,许记者在毕业之后应聘进了一家专业报社,他的师傅就是追踪戏曲有关新闻的,积累了很多人脉。许记者跟着师傅一直在做相关报道,等到师傅退休后,更是接过了师傅手中的人脉。
在一众记者中,许记者属于那种为人比较刚正不阿,很少收钱办事,文字犀利,文风独特,对戏曲比较热爱,所写文章专业性和公信力都比较强的专业记者。
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有些感性,容易对人掏心掏肺。
汪平修非常喜欢许记者这个缺点。
汪平修花了两天时间,让许记者对自己掏心掏肺,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写一篇公正客观的好报道,帮《采桑女》做宣传,不让这样一出好戏在这个时代明珠蒙尘。
在许记者的报道写出来的第一时间,大家就在网上订购电子刊阅读了。
江祺作为一名并不是很能欣赏《采桑女》的普通观众,觉得许记者这篇报道写的确实掏心掏肺。
在这篇报道中,许记者一边极尽赞美之词,夸赞《采桑女》的堪称上佳的剧本,绝佳的唱词,极好的立意和冯灵精彩的表演,一边又很公正客观的预测这出戏注定不可能获得多大的经济效益。
观看门槛是《采桑女》最大的缺点,同时又是《采桑女》优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采桑女》的创作故事,许记者只用了简短文字一笔带过。很显然,许记者不想让这个明显更有看头和爆点的幕后故事盖过《采桑女》这出戏本身的风采。
毫无疑问,许记者的报道是一篇公正客观且精彩的报道。
但正如同样精彩的《采桑女》一样,这篇报道注定不可能被太多人看到。
这年头大家看新闻都喜欢看娱乐八卦新闻,再不济也得是政治实事,再次是财经。
一篇公正、客观、文笔上佳的戏曲报道,还是需要花钱买的电子刊,实在是很难受大家喜欢。
“许记者他们这个报社的电子刊销量有点惨澹呀!”江祺看着销量感叹道,“一天时间就卖出去193份,他们报社都不自己刷一下电子刊的销量的吗?”
照例来戏院坐着蹲人,顺便交流指导的蔡佳敏笑着道:“江老板,这就是你不懂了。”
“许记者所在的这个报社是老牌报社,影响力很大但销量远不如从前,大部分销量还得靠线下的纸质版,他们有一批非常稳定的订阅报纸的用户,电子刊只不过是为了跟上时代,不指望靠电子刊赚钱。”
江祺眼睛一亮:“这么说,许记者的报道还是能被不少人看到的喽?”
蔡佳敏笑着点点头:“当然,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采桑女》的观众群。这个报刊当年就是以追踪报道戏曲出名的,20年前通信还不发达的时候,有很多戏迷就靠订阅这家报纸找追踪消息,找可看的新戏。”
江祺的笑容更加真挚了。
汪平修的近乎没白套!
“等晚些时候我和我的师兄师姐大声招呼,截一段这篇报道里夸赞戏曲本身的内容,让他们转发帮忙宣传。”蔡佳敏道,扬扬手机,“我可是第一时间就帮忙宣传了,微博,朋友圈一个没落下。”
“那真是谢谢蔡老板了。”江祺连忙道。
蔡佳敏笑得更灿烂了:“江老板,你也别光谢我呀。帮我说说情,和汪经理说一声,就一个戏本子,大戏不成小戏也行,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我都可以的,只要汪经理同意帮我写这个戏本子!”
“价钱什么的都好说,我可以给市价20倍的稿费,30倍也行!我知道汪经理父亲中了彩票,家里现在也拆迁了不缺钱,这个钱其实是我的心意和态度,我一定不浪费她的戏本子!”
江祺苦笑:“蔡老板,这个我真的爱莫能助,我总不能替杏花答应这件事情吧。我是了解她的,你如果都出到了这个价她还是不同意,就说明她可能真的觉得自己写不出来。”
别说30倍的市价,如果汪杏花真的能写出来,蔡佳敏把价钱开到15倍的时候汪杏花就同意了。
现在,汪杏花大约只会抱着蔡佳敏哭,哭她为什么是个唱昆曲的。
蔡佳敏只能失望叹气。
虽然江祺这边帮不了蔡佳敏,但蔡佳敏确实是为了《采桑女》的宣传掏心掏肺。
在蔡佳敏的宣传下,不少没来戏院看《采桑女》首演的,有一定粉丝基础的戏曲演员纷纷转发许记者的报道,为《采桑女》背书站台。
在许记者不收钱的报道闪亮登场之后,其余收了钱的报道也陆续出炉。
因为收了钱,在夸的时候当然要不遗余力。
不同记者的报道重点是不一样的。
有的记者在报道《采桑女》之余顺便宣传一下游乐园,收一份钱打两份广告。
有的记者将重点放在冯灵上,重点夸赞这个演员的天赋、嗓音、动作和年龄,一通夸之后来一句未来可期,显得报道没有那么浮夸。
有的记者则将重点放在了采桑女的创作故事上,虽然大家都很遗憾汪平修没有先前那位王师傅的联系方式,没能采访到在采桑女的创作历程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王师傅,但这并不妨碍各大记者写报道。
记者们都是靠笔杆子吃饭的,一个干巴巴,平平无奇的故事都能编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更不用说汪平修的原版故事本就足够精彩。
可谓是要剧情有剧情,要立意有立意,要感动有感动,到最后还升华了一下。
这么精彩的故事,不写个2000字小作文都对不起汪平修的卖力表演。
不止一个记者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采桑女的创作历程上。
写得那叫一个精彩,恨不得以这个创作故事为基点直接写一本短篇小说出来。
然后,不出意外的,就有营销号盯上了这个小故事。
营销号除了收钱打广告、带节奏之外,也是要熬日常找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剪成视频维护粉丝的。
一个全是打广告和带节奏的营销号注定不可能做得长久,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容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采桑女的创作故事无疑是一个好素材。
十年磨一剑,励志!
传统戏曲,正能量!
作者悲惨的童年,吸睛!
最后还升华了一下主题,棒!
这样一个好故事,不剪成视频投放给很容易被感动的老年人看,真是浪费了。
于是乎,在江祺等人刷不到的短视频里,又多了好几个有关一个优秀戏曲创作的小故事视频。
.
商都的一户普通人家里,今年已经72岁的牛奶奶同往常一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刷短视频。
刷着刷着,牛奶奶的好闺蜜陈奶奶给她发来了一个短视频的链接。
短视频的名字叫《一个平凡的创作故事,值得回味!》。
牛奶奶知道,这是好闺蜜又看到了好视频分享给自己。一想到前段时间好闺蜜分享给自己的那条神秘音频,牛奶奶不禁心头一暖,一条语音消息发了过去。
“老陈啊,你孙子不是学那个什么计算机的吗?他有没有找到那段唱词是哪出戏里的呀?”
陈奶奶很快也发来语音。
“没有呀,我孙子说太短了找不到,他也不看戏,指望他是指望不上了。就是不知道老根的女儿能不能找到,我记得他家丫头是在戏院上班的。”
牛奶奶回语音。
“他丫头不就是在戏院卖票的吗?估计也指望不上,哎幼,不都说互联网很发达,他们年轻人很会玩吗?怎么连戏都找不到?你是不知道呀,这段时间我天天听,越听越喜欢,恨不得明天就能看到这个唱戏的小丫头的戏。”
陈奶奶也回语音。
“我也是呀,都怪老根,没头没尾的东西分享给我们,搞得我抓心挠肝的。我发给你的视频你看了没有啊?”
牛奶奶回。
“还没有,现在看。”
回完消息,牛奶奶就点开了链接。
“一个平凡的创作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人生感悟……”
5分钟后,已经看了两遍视频的牛奶奶激动地把视频转发给孙女。考虑到孙女好像不是很喜欢听自己大声的语音,牛奶奶只能委屈自己艰难地在屏幕上画字,遇上不会写的就写更简单的错别字,反正孙女应该能看明白。
5分钟后,牛奶奶终于把消息发出去了。
慧慧,半奶奶找这个是品里的戏是呐个。
牛奶奶孙女:???
怎么回事?
前两天奶奶让自己帮忙找一段神秘音频的来历,今天又找一个营销号视频里一看就是编的故事里不存在的戏。
奶奶最近是和戏杠上了?
牛奶奶孙女冷静分析了一下,觉得可能是奶奶在暗示自己她想看戏了。
孙女一通电话打回去:“喂,奶奶。我刚刚查到咱们家那边有个戏院最近有黄梅戏的演出,你不是说你让我帮你找的那个音频是黄梅戏的吗?要不我给你买票吧,你什么时候有空啊?”
牛奶奶大声回:“慧慧呀,别买票,咱不花那冤枉钱。”
“你把白白的那个戏给奶奶找到,奶奶在网上看不要钱的。”
“如果白白有演出,你再给奶奶买票让奶奶去看!”
牛奶奶孙女:……
她也想啊,可是这个白白到底是何方神圣呀?
自己在网上疯狂冲浪,也只找到了一个前段时间很火的,艺名叫小百灵的黄梅戏演员。
这个白白是谁啊?
你们黄梅戏最近这么多演员的吗???
不少人都拍了照片,第一时间发朋友圈感叹原来有钱人的生活是这么朴实上搜,这文言文谁知道是哪个字啊?
找这段戏的出处,你这不是在难为我胖虎吗?
不光小辈们在找,听到这段唱词的爱听戏的老人们也在找。
在冯灵本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对她日思夜想,就想找到这个传说中的白白到底是谁。
有人在找白白,有人在写百灵。
《采桑女》在戏院里的演出不温不火,冯灵有先前《皇女传》、《孟丽君》和《天仙配》打下的基础,戏票自然是不愁卖的,只不过不可能回到之前《皇女传》抢票时的盛况罢了。
根据汪杏花的估计,按照目前的情况,《采桑女》在游乐园里连续演上一个月就差不多了。
再演票就有可能卖不动了。
不过票虽然卖的不太行,但周边卖的很好。冯灵所饰演的各个时期的采桑女别的不说,造型都是一等一的漂亮。其中两个戏份特别多的时期的戏服是冯灵用自己的小金库专门定制的苏绣,一套戏服就要几十万,好看程度自然是没的说。
比天仙配的仙女造型都要好看。
别看观众们不喜欢《采桑女》的剧情,买同款周边那叫一个积极。
好看才是第一购买力。
汪杏花因为《采桑女》反响平平所以把周边的价格定得比较低,结果没想到采桑女的周边卖得比皇女传还要好。差点没把汪杏花气得吐血,晚上睡觉做梦,梦得都是自己周边定错价格,错失好多提成。
3月11日,第1篇有关《采桑女》首演的报道终于出炉。
这篇报道的作者是先前在戏院门口抽烟的许记者。
说起许记者,这位其实是汪平修的重点攻略对象。
许记者是名校毕业,第1篇发表在正规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就是有关戏曲的。根据汪平修的调查,许记者在毕业之后应聘进了一家专业报社,他的师傅就是追踪戏曲有关新闻的,积累了很多人脉。许记者跟着师傅一直在做相关报道,等到师傅退休后,更是接过了师傅手中的人脉。
在一众记者中,许记者属于那种为人比较刚正不阿,很少收钱办事,文字犀利,文风独特,对戏曲比较热爱,所写文章专业性和公信力都比较强的专业记者。
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有些感性,容易对人掏心掏肺。
汪平修非常喜欢许记者这个缺点。
汪平修花了两天时间,让许记者对自己掏心掏肺,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写一篇公正客观的好报道,帮《采桑女》做宣传,不让这样一出好戏在这个时代明珠蒙尘。
在许记者的报道写出来的第一时间,大家就在网上订购电子刊阅读了。
江祺作为一名并不是很能欣赏《采桑女》的普通观众,觉得许记者这篇报道写的确实掏心掏肺。
在这篇报道中,许记者一边极尽赞美之词,夸赞《采桑女》的堪称上佳的剧本,绝佳的唱词,极好的立意和冯灵精彩的表演,一边又很公正客观的预测这出戏注定不可能获得多大的经济效益。
观看门槛是《采桑女》最大的缺点,同时又是《采桑女》优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采桑女》的创作故事,许记者只用了简短文字一笔带过。很显然,许记者不想让这个明显更有看头和爆点的幕后故事盖过《采桑女》这出戏本身的风采。
毫无疑问,许记者的报道是一篇公正客观且精彩的报道。
但正如同样精彩的《采桑女》一样,这篇报道注定不可能被太多人看到。
这年头大家看新闻都喜欢看娱乐八卦新闻,再不济也得是政治实事,再次是财经。
一篇公正、客观、文笔上佳的戏曲报道,还是需要花钱买的电子刊,实在是很难受大家喜欢。
“许记者他们这个报社的电子刊销量有点惨澹呀!”江祺看着销量感叹道,“一天时间就卖出去193份,他们报社都不自己刷一下电子刊的销量的吗?”
照例来戏院坐着蹲人,顺便交流指导的蔡佳敏笑着道:“江老板,这就是你不懂了。”
“许记者所在的这个报社是老牌报社,影响力很大但销量远不如从前,大部分销量还得靠线下的纸质版,他们有一批非常稳定的订阅报纸的用户,电子刊只不过是为了跟上时代,不指望靠电子刊赚钱。”
江祺眼睛一亮:“这么说,许记者的报道还是能被不少人看到的喽?”
蔡佳敏笑着点点头:“当然,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采桑女》的观众群。这个报刊当年就是以追踪报道戏曲出名的,20年前通信还不发达的时候,有很多戏迷就靠订阅这家报纸找追踪消息,找可看的新戏。”
江祺的笑容更加真挚了。
汪平修的近乎没白套!
“等晚些时候我和我的师兄师姐大声招呼,截一段这篇报道里夸赞戏曲本身的内容,让他们转发帮忙宣传。”蔡佳敏道,扬扬手机,“我可是第一时间就帮忙宣传了,微博,朋友圈一个没落下。”
“那真是谢谢蔡老板了。”江祺连忙道。
蔡佳敏笑得更灿烂了:“江老板,你也别光谢我呀。帮我说说情,和汪经理说一声,就一个戏本子,大戏不成小戏也行,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我都可以的,只要汪经理同意帮我写这个戏本子!”
“价钱什么的都好说,我可以给市价20倍的稿费,30倍也行!我知道汪经理父亲中了彩票,家里现在也拆迁了不缺钱,这个钱其实是我的心意和态度,我一定不浪费她的戏本子!”
江祺苦笑:“蔡老板,这个我真的爱莫能助,我总不能替杏花答应这件事情吧。我是了解她的,你如果都出到了这个价她还是不同意,就说明她可能真的觉得自己写不出来。”
别说30倍的市价,如果汪杏花真的能写出来,蔡佳敏把价钱开到15倍的时候汪杏花就同意了。
现在,汪杏花大约只会抱着蔡佳敏哭,哭她为什么是个唱昆曲的。
蔡佳敏只能失望叹气。
虽然江祺这边帮不了蔡佳敏,但蔡佳敏确实是为了《采桑女》的宣传掏心掏肺。
在蔡佳敏的宣传下,不少没来戏院看《采桑女》首演的,有一定粉丝基础的戏曲演员纷纷转发许记者的报道,为《采桑女》背书站台。
在许记者不收钱的报道闪亮登场之后,其余收了钱的报道也陆续出炉。
因为收了钱,在夸的时候当然要不遗余力。
不同记者的报道重点是不一样的。
有的记者在报道《采桑女》之余顺便宣传一下游乐园,收一份钱打两份广告。
有的记者将重点放在冯灵上,重点夸赞这个演员的天赋、嗓音、动作和年龄,一通夸之后来一句未来可期,显得报道没有那么浮夸。
有的记者则将重点放在了采桑女的创作故事上,虽然大家都很遗憾汪平修没有先前那位王师傅的联系方式,没能采访到在采桑女的创作历程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王师傅,但这并不妨碍各大记者写报道。
记者们都是靠笔杆子吃饭的,一个干巴巴,平平无奇的故事都能编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更不用说汪平修的原版故事本就足够精彩。
可谓是要剧情有剧情,要立意有立意,要感动有感动,到最后还升华了一下。
这么精彩的故事,不写个2000字小作文都对不起汪平修的卖力表演。
不止一个记者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采桑女的创作历程上。
写得那叫一个精彩,恨不得以这个创作故事为基点直接写一本短篇小说出来。
然后,不出意外的,就有营销号盯上了这个小故事。
营销号除了收钱打广告、带节奏之外,也是要熬日常找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剪成视频维护粉丝的。
一个全是打广告和带节奏的营销号注定不可能做得长久,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容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采桑女的创作故事无疑是一个好素材。
十年磨一剑,励志!
传统戏曲,正能量!
作者悲惨的童年,吸睛!
最后还升华了一下主题,棒!
这样一个好故事,不剪成视频投放给很容易被感动的老年人看,真是浪费了。
于是乎,在江祺等人刷不到的短视频里,又多了好几个有关一个优秀戏曲创作的小故事视频。
.
商都的一户普通人家里,今年已经72岁的牛奶奶同往常一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刷短视频。
刷着刷着,牛奶奶的好闺蜜陈奶奶给她发来了一个短视频的链接。
短视频的名字叫《一个平凡的创作故事,值得回味!》。
牛奶奶知道,这是好闺蜜又看到了好视频分享给自己。一想到前段时间好闺蜜分享给自己的那条神秘音频,牛奶奶不禁心头一暖,一条语音消息发了过去。
“老陈啊,你孙子不是学那个什么计算机的吗?他有没有找到那段唱词是哪出戏里的呀?”
陈奶奶很快也发来语音。
“没有呀,我孙子说太短了找不到,他也不看戏,指望他是指望不上了。就是不知道老根的女儿能不能找到,我记得他家丫头是在戏院上班的。”
牛奶奶回语音。
“他丫头不就是在戏院卖票的吗?估计也指望不上,哎幼,不都说互联网很发达,他们年轻人很会玩吗?怎么连戏都找不到?你是不知道呀,这段时间我天天听,越听越喜欢,恨不得明天就能看到这个唱戏的小丫头的戏。”
陈奶奶也回语音。
“我也是呀,都怪老根,没头没尾的东西分享给我们,搞得我抓心挠肝的。我发给你的视频你看了没有啊?”
牛奶奶回。
“还没有,现在看。”
回完消息,牛奶奶就点开了链接。
“一个平凡的创作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人生感悟……”
5分钟后,已经看了两遍视频的牛奶奶激动地把视频转发给孙女。考虑到孙女好像不是很喜欢听自己大声的语音,牛奶奶只能委屈自己艰难地在屏幕上画字,遇上不会写的就写更简单的错别字,反正孙女应该能看明白。
5分钟后,牛奶奶终于把消息发出去了。
慧慧,半奶奶找这个是品里的戏是呐个。
牛奶奶孙女:???
怎么回事?
前两天奶奶让自己帮忙找一段神秘音频的来历,今天又找一个营销号视频里一看就是编的故事里不存在的戏。
奶奶最近是和戏杠上了?
牛奶奶孙女冷静分析了一下,觉得可能是奶奶在暗示自己她想看戏了。
孙女一通电话打回去:“喂,奶奶。我刚刚查到咱们家那边有个戏院最近有黄梅戏的演出,你不是说你让我帮你找的那个音频是黄梅戏的吗?要不我给你买票吧,你什么时候有空啊?”
牛奶奶大声回:“慧慧呀,别买票,咱不花那冤枉钱。”
“你把白白的那个戏给奶奶找到,奶奶在网上看不要钱的。”
“如果白白有演出,你再给奶奶买票让奶奶去看!”
牛奶奶孙女:……
她也想啊,可是这个白白到底是何方神圣呀?
自己在网上疯狂冲浪,也只找到了一个前段时间很火的,艺名叫小百灵的黄梅戏演员。
这个白白是谁啊?
你们黄梅戏最近这么多演员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