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征。”夫子卸下几成力,捶了下宋征的肩背,假意呵斥道:“为师过去就是这么教导你的?你一个小小年纪就混迹战场的人,在座的各位怎能胜得过你?如此不就是在凌弱嘛!”
此话一出,在座的人无一不惊。战场是刀剑无眼之地,稍有不慎便会命丧当场,即使他们整天安逸度日,少不更事,也明白其中凶险。何况,云津近来的战事,是五年前的边境动荡,那时他最多也就十来岁吧?他的父母竟如此心狠?
思及宋姓,众人脑海不禁浮现,那座华贵的府邸,归属于仅次王族的宋氏所有。
“夫子言重了。”宋征拜了拜,解释道:“当年宋征不过是随父母远赴边境,因尚且年幼,未得上战场,只在后方搭把手罢了。”
“你在边境长大,在王城待的时日不多,六岁后日日习武练箭,每每耳濡目染,与上战场何异?”
夫子是从边境退下的老将,他了解宋将军的严厉与边境的艰苦,并非是过分夸大宋征的经历。
宋征笑了笑,不再回应,倒是转头朝溪欢拱手:“宋征并非在欺负殿下。宋征刚回王城不久,今日在台下见射箭如此热闹,一时沉不住气,闯了上来。方才是宋征唐突殿下了,还望殿下海涵!”
溪欢含笑点头,忆起宋征所问,她忍不住试探道:“适才你是想教本公主射箭?”
“夫子在此,宋征怎敢班门弄斧?”宋征否认道,作楫拜了拜夫子,又朝溪欢拱手,徐徐阐述道:“不过,殿下的射姿颇有问题,如重心不稳,箭易偏离轨迹,常常无法命中,倘若射中了靶心,也不过是偶然之失,并非长久之计。在下为殿下展示了一番,不知殿下可看得清?”
暂且不提她看呆之事,他动作那么干脆利落,连射三箭的间隔之短,谁还会去观察他的射姿?她又不是法术高强的神仙!
可长公主殿下,又怎么能直言她看不清楚呢?
“本公主自然看得清!”
溪欢牙缝间挤出这句话,也顾不上什么礼数,使劲抽走她的弓,拂袖而去。
夫子难得开怀,并没有计较溪欢无礼之举,张口唤宋征随他上高台,而宋征虽然点头回应了,却依然是移不开目光,直至溪欢的身影消失在尽头,他才肯缓缓抬脚。
火速连射三箭,是欲引她注意。可…好像惹她生气了。或许他们的初遇,并不是那么深刻,又或许是当年溪欢年幼,不记得多少事,总之,他回来这一程,就是为了两人重新相识,往后可坦荡护她一世。
五年前,宋征方满十一岁,回王城为祖父贺生,遇到了八岁的溪欢。
那时,堂兄在外闹事,完全不顾祖父在外的形象,言语粗俗,举止恶劣,经人传到了祖父耳里,祖父说了他两句,关了半月的禁闭后,堂兄觉得是宋征告的状,便要将气撒在他身上。堂兄在偏院拦住宋征,一番胡搅蛮缠后,两人来回拉扯不休,见不敌宋征,竟又一把将他推下了旁边的水池里。
宾客在前院对饮嬉笑,婢仆在身侧服侍众人,他在偏院落水挣扎。
时至初冬,池水冻寒。他不会凫水,挣扎滔荡的浪花,俨然要将他吞没。水一下没过脑袋,几口水呛进胸腔,他又是一番挣扎起身,如此反反复复。他试图叫喊,随一声声呛咳,却越发虚弱,本以为将要命丧黄泉,后院入口处有几声喧闹,下一刻,便闻一道稚嫩声道:“快来人啊!有人落水啦!快来人啊!”
可是他眼睛被水刺激得几乎睁不开。
他挣扎浮出水面喘气,借着檐下灯具的微光,竭力眯开一道缝,便见,背对着前院的灯火通明,有人正一步一步向他奔来。一根细长的竹竿,随之没入池里,来者步子踉踉跄跄,额坠一乍一乍的寒冽,是救他于黑暗之光。
“快!快抓住竹竿!”
她嗓音里的惶恐不言而喻。闻言,宋征一顿乱抓,好不容易握住了竹竿,减缓了下沉的身子,却忘了池上的小姑娘,她身子之羸弱,根本拉不动他。思及此,欲脱手,可眼前的池面已掀起了水花——小姑娘也落水了。
“救命啊!救命!咳咳…”
幸亏姑娘落得不远,宋征可单手奋力把她拉过来,引竹竿支撑着两人,意图不让她赔上了性命,可他的体力却已耗尽,意识也开始消散。后来幸亏有人来得及,将他们一道救了起来。
当夜宋征着了凉,烧得迷迷糊糊,几近要挺不过来。睡梦中,啼哭声、斥骂声时隐时现,临近破晓,识海有片刻清明,听见母亲说要答谢长公主殿下的救命之恩,可又浑浑沌沌晕了过去,然而不等他醒来去道谢,人已回到了边境外。
一别便是五年。
原因也简单。不知为何,明明是一母同胞,可祖父却更偏爱大伯,大伯一家拒不认错,还责怪宋征无端落水,打断了不可多得的生辰宴。那时边境无事,宋将军特意携妻儿回来庆生,可小儿无端受难,又被谴责一番,他咽不下这口气,但也无可奈何,不等宋征醒来,便借着边境危机之名,一早就带着妻儿返回边境。
五年来,宋征多次要求回来,父母亲皆不许,问及为何,只道王城人心凶险。而他终于可归来报恩,是因祖父的一纸家书,信中究竟说了什么,宋征不知,但他瞧见了父亲暴跳如雷地撕毁了信,直呼荒唐。
那时他因可见殿下而开怀,却忘了深究父亲为何会恼怒。
父亲是王上任命的戍边将军,去向由王上做主,无诏不可归,可母亲和兄长并不受限于此,但归来的也只有他和侍从几人。临走时,母亲在帐里泣不成声,父亲欲言又止,最后只叮嘱他要护好自己;兄长不知在何处,没有来送他,直到他跨上马背,余光才瞥见了角落里,那个酷似兄长的身影。
该不该说,他像极了人质。但心花怒放,归心如飞逝的箭,一刻也待不住,不愿再去探寻,一个可能会阻止他迈开步伐的理由。
那日一路驰骋,连过几口城卡,次日路过五六座城池,最后直入王城。宋征前脚刚踏进他家别院,后脚那贱兮兮的堂兄便前来讥讽,当年如丧家之犬般出逃,又怎敢堂正归来!
宋征不屑与之争辩,一举抽出佩剑,利尖直指向堂兄的咽喉,他也不出言反讽,只是冷眼看着,居高临下地将跌坐在地的惊慌、惶恐,收进眼底。那时他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比眼前的他少,可几年后的他却丝毫没有内疚,也没有后悔,还如此猖狂挑衅,而他的惊恐也只是暂时的,见长剑入鞘,堂兄又恨恨撂下狠话,忿然起身离开,似乎从始至终,错的并不是他。
不等跌跌撞撞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中,宋征就后悔了,堂兄擅长把黑的说成白的,他不该只是恐吓一场,当下堂兄去告状,免不得又有人来闹,但他也不会坐以待毙。
宋征决意要去拜访恩师,算是避一避风头。他把剑扔给了随身侍从,与府里小厮打听了学府的去处,便朝着那个方向去。听说都尉卸甲归来后,成了王城学府的夫子,专给学子教箭术,他曾在都尉手下研习过几年,理应拜访他。
在学府但他没有意料到的是,他会遇到溪欢,于是激动之下,无意冲动了些。
所有学子的测试结束后,都尉随他回家,继续谈论边境之事,故而当晚堂兄闹不成事,事后祖父也没再追究。可那时溪欢拂袖而去,铁定是气极了,如若不然,他欲报当年之恩,一连几日上门拜访,怎会是每每都吃闭门羹?
再者,盛夏的炙热,迫使全国的学府皆已休旬假,宋征暂时不能去学府寻溪欢,只能通过上长公主府拜访她。
宋征不知,溪欢闭门不见,缘由不是恼怒,或针对于他。当众被指出不足,溪欢确实会耿耿在怀,但不是因脸面挂不住,而是她早已下定决心,射艺要做便要做到极致——指出她的射姿不正,即是基础不固!
她回府后,一遍又一遍尝试,发觉射姿确实偏倚,当下不敢松懈,睁眼闭眼皆是射箭一事。接连几日,哪怕侍女昭儿说她身姿已正,她还觉得不够挺正,直到手臂酸胀得抬不起来,她才肯放下射箭。于是这段时日,府门侍从只能告知外人:殿下忙,无暇见人。
胳膊不时的酸痛,使溪欢越发不安。虽说狩猎中,无暇顾及射姿,射中猎物最多者,便是魁首,但她还是无法忽视这点——射姿究竟重不重要?等旬假休完,溪欢迫不及待地要去找夫子请教。
方下轿子,在学府门外,却迎面撞见了那人。
她不知如何应对,算是她一直闭门不见,事后才知道他多次上门,但因她不知他的来意,没有邀见。
宋征停下步伐,恭敬地侧身朝溪欢作楫,听到溪欢轻轻的回应,欲开口问溪欢可否有空,可抬头便见溪欢面无表情地迈开脚,将要越过他身侧。
苦恼阵阵翻涌,殿下心中有气,他如何能解。
但在两人即将擦身而过时,宋征发觉溪欢止住了脚步,他僵着身子不敢回头,也不敢侧目,怕这不过是自己的一番错觉。而溪欢,她本想一走了之,可却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蛊惑——那个忽而涌上心的念头。
她坚定地扬起下巴,如要发号施令般喊道:“宋征。”她没有侧目,亦没有回头,甚是傲娇的模样:“今后,本公主准许你纠正射姿!”
宋征内心欢悦,此情此景,如梦境般难以置信,他握紧拳头,感知到掌心流露出的痛楚,他才不动声色地微微欠身:“是,殿下!”
转瞬懊悔不已,她竟对宋征说了这话,如此莫名其妙、不明不白的!不知作何解释,羞得夺路而逃。
目送溪欢离开,宋征彻底抑制不住嘴角,不由愣在原地窃喜,不闻身后人唤他之名,直至人到了眼前。
来者含笑问好:“宋公子,近来可好?”
此话一出,在座的人无一不惊。战场是刀剑无眼之地,稍有不慎便会命丧当场,即使他们整天安逸度日,少不更事,也明白其中凶险。何况,云津近来的战事,是五年前的边境动荡,那时他最多也就十来岁吧?他的父母竟如此心狠?
思及宋姓,众人脑海不禁浮现,那座华贵的府邸,归属于仅次王族的宋氏所有。
“夫子言重了。”宋征拜了拜,解释道:“当年宋征不过是随父母远赴边境,因尚且年幼,未得上战场,只在后方搭把手罢了。”
“你在边境长大,在王城待的时日不多,六岁后日日习武练箭,每每耳濡目染,与上战场何异?”
夫子是从边境退下的老将,他了解宋将军的严厉与边境的艰苦,并非是过分夸大宋征的经历。
宋征笑了笑,不再回应,倒是转头朝溪欢拱手:“宋征并非在欺负殿下。宋征刚回王城不久,今日在台下见射箭如此热闹,一时沉不住气,闯了上来。方才是宋征唐突殿下了,还望殿下海涵!”
溪欢含笑点头,忆起宋征所问,她忍不住试探道:“适才你是想教本公主射箭?”
“夫子在此,宋征怎敢班门弄斧?”宋征否认道,作楫拜了拜夫子,又朝溪欢拱手,徐徐阐述道:“不过,殿下的射姿颇有问题,如重心不稳,箭易偏离轨迹,常常无法命中,倘若射中了靶心,也不过是偶然之失,并非长久之计。在下为殿下展示了一番,不知殿下可看得清?”
暂且不提她看呆之事,他动作那么干脆利落,连射三箭的间隔之短,谁还会去观察他的射姿?她又不是法术高强的神仙!
可长公主殿下,又怎么能直言她看不清楚呢?
“本公主自然看得清!”
溪欢牙缝间挤出这句话,也顾不上什么礼数,使劲抽走她的弓,拂袖而去。
夫子难得开怀,并没有计较溪欢无礼之举,张口唤宋征随他上高台,而宋征虽然点头回应了,却依然是移不开目光,直至溪欢的身影消失在尽头,他才肯缓缓抬脚。
火速连射三箭,是欲引她注意。可…好像惹她生气了。或许他们的初遇,并不是那么深刻,又或许是当年溪欢年幼,不记得多少事,总之,他回来这一程,就是为了两人重新相识,往后可坦荡护她一世。
五年前,宋征方满十一岁,回王城为祖父贺生,遇到了八岁的溪欢。
那时,堂兄在外闹事,完全不顾祖父在外的形象,言语粗俗,举止恶劣,经人传到了祖父耳里,祖父说了他两句,关了半月的禁闭后,堂兄觉得是宋征告的状,便要将气撒在他身上。堂兄在偏院拦住宋征,一番胡搅蛮缠后,两人来回拉扯不休,见不敌宋征,竟又一把将他推下了旁边的水池里。
宾客在前院对饮嬉笑,婢仆在身侧服侍众人,他在偏院落水挣扎。
时至初冬,池水冻寒。他不会凫水,挣扎滔荡的浪花,俨然要将他吞没。水一下没过脑袋,几口水呛进胸腔,他又是一番挣扎起身,如此反反复复。他试图叫喊,随一声声呛咳,却越发虚弱,本以为将要命丧黄泉,后院入口处有几声喧闹,下一刻,便闻一道稚嫩声道:“快来人啊!有人落水啦!快来人啊!”
可是他眼睛被水刺激得几乎睁不开。
他挣扎浮出水面喘气,借着檐下灯具的微光,竭力眯开一道缝,便见,背对着前院的灯火通明,有人正一步一步向他奔来。一根细长的竹竿,随之没入池里,来者步子踉踉跄跄,额坠一乍一乍的寒冽,是救他于黑暗之光。
“快!快抓住竹竿!”
她嗓音里的惶恐不言而喻。闻言,宋征一顿乱抓,好不容易握住了竹竿,减缓了下沉的身子,却忘了池上的小姑娘,她身子之羸弱,根本拉不动他。思及此,欲脱手,可眼前的池面已掀起了水花——小姑娘也落水了。
“救命啊!救命!咳咳…”
幸亏姑娘落得不远,宋征可单手奋力把她拉过来,引竹竿支撑着两人,意图不让她赔上了性命,可他的体力却已耗尽,意识也开始消散。后来幸亏有人来得及,将他们一道救了起来。
当夜宋征着了凉,烧得迷迷糊糊,几近要挺不过来。睡梦中,啼哭声、斥骂声时隐时现,临近破晓,识海有片刻清明,听见母亲说要答谢长公主殿下的救命之恩,可又浑浑沌沌晕了过去,然而不等他醒来去道谢,人已回到了边境外。
一别便是五年。
原因也简单。不知为何,明明是一母同胞,可祖父却更偏爱大伯,大伯一家拒不认错,还责怪宋征无端落水,打断了不可多得的生辰宴。那时边境无事,宋将军特意携妻儿回来庆生,可小儿无端受难,又被谴责一番,他咽不下这口气,但也无可奈何,不等宋征醒来,便借着边境危机之名,一早就带着妻儿返回边境。
五年来,宋征多次要求回来,父母亲皆不许,问及为何,只道王城人心凶险。而他终于可归来报恩,是因祖父的一纸家书,信中究竟说了什么,宋征不知,但他瞧见了父亲暴跳如雷地撕毁了信,直呼荒唐。
那时他因可见殿下而开怀,却忘了深究父亲为何会恼怒。
父亲是王上任命的戍边将军,去向由王上做主,无诏不可归,可母亲和兄长并不受限于此,但归来的也只有他和侍从几人。临走时,母亲在帐里泣不成声,父亲欲言又止,最后只叮嘱他要护好自己;兄长不知在何处,没有来送他,直到他跨上马背,余光才瞥见了角落里,那个酷似兄长的身影。
该不该说,他像极了人质。但心花怒放,归心如飞逝的箭,一刻也待不住,不愿再去探寻,一个可能会阻止他迈开步伐的理由。
那日一路驰骋,连过几口城卡,次日路过五六座城池,最后直入王城。宋征前脚刚踏进他家别院,后脚那贱兮兮的堂兄便前来讥讽,当年如丧家之犬般出逃,又怎敢堂正归来!
宋征不屑与之争辩,一举抽出佩剑,利尖直指向堂兄的咽喉,他也不出言反讽,只是冷眼看着,居高临下地将跌坐在地的惊慌、惶恐,收进眼底。那时他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比眼前的他少,可几年后的他却丝毫没有内疚,也没有后悔,还如此猖狂挑衅,而他的惊恐也只是暂时的,见长剑入鞘,堂兄又恨恨撂下狠话,忿然起身离开,似乎从始至终,错的并不是他。
不等跌跌撞撞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中,宋征就后悔了,堂兄擅长把黑的说成白的,他不该只是恐吓一场,当下堂兄去告状,免不得又有人来闹,但他也不会坐以待毙。
宋征决意要去拜访恩师,算是避一避风头。他把剑扔给了随身侍从,与府里小厮打听了学府的去处,便朝着那个方向去。听说都尉卸甲归来后,成了王城学府的夫子,专给学子教箭术,他曾在都尉手下研习过几年,理应拜访他。
在学府但他没有意料到的是,他会遇到溪欢,于是激动之下,无意冲动了些。
所有学子的测试结束后,都尉随他回家,继续谈论边境之事,故而当晚堂兄闹不成事,事后祖父也没再追究。可那时溪欢拂袖而去,铁定是气极了,如若不然,他欲报当年之恩,一连几日上门拜访,怎会是每每都吃闭门羹?
再者,盛夏的炙热,迫使全国的学府皆已休旬假,宋征暂时不能去学府寻溪欢,只能通过上长公主府拜访她。
宋征不知,溪欢闭门不见,缘由不是恼怒,或针对于他。当众被指出不足,溪欢确实会耿耿在怀,但不是因脸面挂不住,而是她早已下定决心,射艺要做便要做到极致——指出她的射姿不正,即是基础不固!
她回府后,一遍又一遍尝试,发觉射姿确实偏倚,当下不敢松懈,睁眼闭眼皆是射箭一事。接连几日,哪怕侍女昭儿说她身姿已正,她还觉得不够挺正,直到手臂酸胀得抬不起来,她才肯放下射箭。于是这段时日,府门侍从只能告知外人:殿下忙,无暇见人。
胳膊不时的酸痛,使溪欢越发不安。虽说狩猎中,无暇顾及射姿,射中猎物最多者,便是魁首,但她还是无法忽视这点——射姿究竟重不重要?等旬假休完,溪欢迫不及待地要去找夫子请教。
方下轿子,在学府门外,却迎面撞见了那人。
她不知如何应对,算是她一直闭门不见,事后才知道他多次上门,但因她不知他的来意,没有邀见。
宋征停下步伐,恭敬地侧身朝溪欢作楫,听到溪欢轻轻的回应,欲开口问溪欢可否有空,可抬头便见溪欢面无表情地迈开脚,将要越过他身侧。
苦恼阵阵翻涌,殿下心中有气,他如何能解。
但在两人即将擦身而过时,宋征发觉溪欢止住了脚步,他僵着身子不敢回头,也不敢侧目,怕这不过是自己的一番错觉。而溪欢,她本想一走了之,可却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蛊惑——那个忽而涌上心的念头。
她坚定地扬起下巴,如要发号施令般喊道:“宋征。”她没有侧目,亦没有回头,甚是傲娇的模样:“今后,本公主准许你纠正射姿!”
宋征内心欢悦,此情此景,如梦境般难以置信,他握紧拳头,感知到掌心流露出的痛楚,他才不动声色地微微欠身:“是,殿下!”
转瞬懊悔不已,她竟对宋征说了这话,如此莫名其妙、不明不白的!不知作何解释,羞得夺路而逃。
目送溪欢离开,宋征彻底抑制不住嘴角,不由愣在原地窃喜,不闻身后人唤他之名,直至人到了眼前。
来者含笑问好:“宋公子,近来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