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元二年冬,大魏第七代帝王魏昭帝盛璟琮离宫修道,留下诏书立英王为储君,继承帝业。

    英王盛奕琛,魏明帝第六子,魏昭帝六弟,大魏第七代第二任君主,以不足十四岁之龄登基为帝,改年号为承天,定尊号“英”,世称魏英帝。

    盛云初以镇国长公主之姿,手持千刃令,行使监国大权,稳住前朝后宫,助魏英帝顺利登基。

    魏英帝登基后加封有扶持之功的盛云初为懿正镇国长公主,总领摄政之权,处理一应军国大事。盛云初听从新任尚书令石砚书的建议推行休养生息之策,她以英帝名义减免徭役,重视农桑,兴修水利,鼓励商贸,重开边市。

    承天二年,盛云初收回陈国的自辖权,改属国为州,赐与英帝未来的皇太子。国人无不称之贤德赞之大义。

    历经两年的休养生息,大魏经济空前发展,粮食丰收,国库充裕。以徐知意为首的皇商年年为大魏皇室创造财富,以东隐阁为首的江湖组织年年为朝廷创造财富,极大地减轻了农户、商户的供养压力。盛云初对皇室人员的吃穿用度进行修正,严格按照等级和贡献度来下拨俸禄,鼓励皇室成员凭实力获得想要的财富和地位。

    承天三年,在盛云初的策划下,英帝改革军队。兵权集中在帝王之手,各路兵马分为中、东、西三军。中军由皇帝直接指挥,所有将领由皇帝下发任命,驻扎在皇城外两百里;东军由皇太子直接负责,盛云初代为管理,驻扎在东部、东北部、东南部边境;西军由叶景初执掌,驻扎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边境,东军和西军的军事编制根据叶景初的军衔提案执行,每部各设一名主将,两名副将,三名参将和一名幕僚,形成军部合议机制。

    承天四年,大魏对燕国宣战。从英帝登基到正式宣战,大魏准备了足足四年,从财富、兵力、情报精确、人员渗透等方面对燕国形成了碾压。不到半年,叶景初就率领西北军攻占了平城,占领了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余念安此时已是燕国皇帝,面对势如破竹的魏军,他没有与叶景初正面交锋,而是避之锋芒,战术性后退,将目光看向了更辽阔更肥沃的东北方向,燕国的土地在南逐渐收缩,往东逐渐扩大。从此,不再对大魏形成威胁。

    叶景初拿下燕国故都平城后,再一次实现了江山以聘的承诺。英帝册封其为镇国公,后加拜为大司马,位列三公之上。

    盛云初以摄政公主的身份临朝摄政六年,决断大事,且授以魏英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本事和用人之道。自摄政以来,她常居安庆功,统管后宫,不是太后,胜似太后。前朝,以盛云初为尊,后宫,亦以盛云初为尊。是也,坊间传言,得盛云初者得天下。

    六年后,英帝及冠,盛云初初步还政英帝,搬回镇国公主府。

    英帝感念盛云初的栽培和关爱,下令以太后的规格厚待于她,并册封还是孩童的叶流西为镇国侯,享郡王仪制。

    承天八年,英帝追封已故的南宫雪为承天皇后,册封其所出之皇长子为皇太子。

    承天十年,英帝大婚。时年二十四,离亲政恰好两年,离登基恰好十年。

    盛云初为英帝选了品貌出众的名门闺秀博陵崔氏女为皇后,魏英帝心仪明艳貌美神似承天皇后的琅琊王氏世家女。盛云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魏英帝册封崔氏为皇后,与之大婚,将已故承天皇后所出之嫡长子交由崔皇后抚养。半年后册封王氏为贵妃,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

    王贵妃与皇后之位失之交臂,从此与盛云初结下不解的梁子。后崔皇后因病去世,魏明帝立王贵妃为继后,盛云初不再阻拦,亦不能解王皇后之心结。

    盛云初一生披肝沥胆为大魏江山计,父兄皆死于社稷,丈夫和儿子亦死于社稷。垂暮之年,她将唯一的后代福宁县主叶梓宁托付给大魏第九代君主盛承安,而后含笑九泉,葬于烈宗皇帝主陵。

    盛云初终其一生尊贵无比,终其烈宗皇帝一朝、昭宗皇帝一朝、英宗皇帝一朝,盛云初无不站在权力巅峰,尤其在英宗一朝达到至尊,不是女帝恰似女帝。

    全剧终。

章节目录

星月为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簪花公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簪花公子并收藏星月为媒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