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到了吗?”
“听到了。”
四个人围坐一桌,互相牵着手。她牵到的是那位抱着木偶的太太的手,隔着蕾丝手套,热热的出汗。
蜡烛突然惊悚地跳动了一下,像被人推了一把。太太蓬松的假发里,两颗牛一样突出的眼睛像是得了号召,剧烈地翻白。
她下意识松开手,惊慌地转头看向婆婆,她“法律里的母亲”。
婆婆长了个鸡喙一样苍白的大鼻子,有着钢铁的面容。婆婆察觉到她的目光,沉着地回看她。
“握住她的手,握紧,贝丝。”
婆婆的逼视让她把手重新搭回那汗热的蕾丝手套上。
婆婆的儿子也该在这样的目光里重新戴上自己的头颅,接好血肉模糊的手臂,从那马车下走过来的。她心想。还要什么灵媒。
要是与法国开仗,他们该把婆婆送到前线去,不当个屡建奇功的战地看护,也是个了不得的狙击手。
太太怀里的木偶裂动着嘴边的纹路,笑了。眼睛圆得像个嘲笑人的小孩。
按照约定俗成,这木偶就是太太死去的孩子。可她不知道这一点。
坐在太太和婆婆中间的是个脸上涂了很厚的粉的男人,戴着不合适的硬领。她猜想,这样化妆,大概是为了表示他更接近幽冥一点吧。
男人像教堂神父一样开口,声音低沉,醇厚。令她想起一个曾经和她在后院干草垛一起打过滚的男孩。
“失去的都回来吧!躲在暗处的出来吧!不开口的,默默垂泪的,显出你原形吧!”
蜡烛在四人上空构成一个完美的光晕。吹得像彩色玻璃的泡泡,没人点破它。
不会有人回答的,她想。
她在婆婆的注意里不放肆地打量着他,仿佛他们在一场晚宴上遇见。蜡烛代表烛光晚餐。
这个男人。他们口中的主持人,留着漆黑的童花头,像在一个阴郁家庭里长大的次子。
可也有点魅力,她对自己说。
突然窗帘鼓起来了。她没留神被吓了一跳,习惯性地大叫出来。婆婆顿时用责难的目光看向她,也就是在那一瞬间蜡烛熄灭了。
一下子静了。蜡烛没了屋子里的颜色却不是漆黑,而是一种死人般的青。
干嘛总是想起死人啊。
她不明白她为什么要陪着婆婆给他守寡。虽然她只是个没有主见的女仆,而婆婆是当地有名的冷酷主母,可这样的生活未免与她的趣味太不相配了。
她至今记得从伦敦出发前,他那雀斑满布的脸,扒着车窗腼腆地对她说:“你一定要读这一期的《夏佩里昂评论》。”清澈的嗓音随汽笛一起飘远,消失。
至今她也没读那一期杂志。她不知道为什么他要格外嘱咐她,也许因为他在上面有了新文章,写未来的大炮发射到月球上。
是啊,他最喜欢凡尔纳。她在幽冥中露出了一点微笑。她真爱他啊,直到她坐火车离开的那一天,他还在研究工厂的选址,曼彻斯特或伯明翰。虽然他最多负担得起一个小作坊。
她回过神来,听见婆婆平静的声音在半空回荡:“托马斯,是你吗?”
太太和婆婆的手仿佛从她拳头里消失了。像伤口已经忍痛习惯了。
她朝着婆婆的方向看去。婆婆一向苍白的脸陡然泛起青光,像是少女们激动时脸上的红晕。
刚才那一阵穿堂风拂过,婆婆从风里感受到了托马斯。托马斯是她儿子,不会有错。
她发现自己也翕动着嘴唇低声应和说:“托马斯。”
在此之间几乎被他们遗忘的太太突然叫了出声,像是嗓音嘶哑的病人在应答似的。汗涔涔的戴了蕾丝手套的两手在空中乱抓。木偶被掉在地上,痛得发出声婴孩的尖叫。
她惊恐地望向主持人,直到婆婆在旁边出声道:“给她纸和笔。”
差点忘了,灵媒是要纸和笔的。亡灵没法发出声音。
太太啊呜乱叫着接过不知从哪里冒出的纸笔,慌里慌张地写下一行字,寥寥草草,全是大写字母。
婆婆转头问她:“她写了什么?”她这才想起婆婆有老花眼,随身不带眼镜。
她拿过白纸,只一眼就轻易地读出,托马斯写的是:“工厂在曼彻斯特,地址已经选好了。”
她颤抖着对婆婆说:“他说工厂地址选好了,在曼彻斯特。”
婆婆听了,摇着头,一副不被说服的样子。“没有什么工厂,告诉他。告诉他我们不打算开工厂。”
这语调将她一下子带回三个月前。
她想起刚进火车站时。随着汽笛停下来,她看见煤炭染黑的月台上站着一位银子般的妇人。当时没想到便是她的婆婆。
第一次见面,婆婆直接认出了她,毫不犹豫朝她走过来:“你是贝丝?托马斯的未婚妻?托马斯什么时候到?”
她好不容易把行李都搬下来归位在身边,把一绺头发别到耳后,气喘吁吁地打量着这个灰发铁面的妇人,她未来的婆婆。
“托马斯大概要晚些到,他的火车班次晚点了。”
婆婆冷酷的面颊上终于现出些放松的神情来:“原来只是晚点。那就好,我还以为他永远也到不了了。”
“哦,我忘了告诉你,刚才我接到电报,说他上午被一架马车撞到,已经去世了。”
每当想起这个,她的嘴角都忍不住露出笑意。
无论她怎么想保持严肃,一直如此。这三个月以来,婆婆和她穿行在伦敦肮脏的街道,拜访一间间“夫人”“博士”窄小的办公室,只为了寻求点安慰。
直到听见婆婆富有尊严的声音,她才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多么不地道。
“告诉她,写:‘没有工厂。’”
太太突然又大吵大叫起来。她和婆婆对视一眼,一同从椅子上站起来动手,才能把踢蹬的太太勉强摁住。
“他说:‘你读了吗?’”她伸手按着白纸,念出声来。
“看什么?”
“看《夏佩里昂评论》。”她几乎是下意识回答道。
“法文?我不看法文。那是不严谨的语言。”
她也没有看过那文章。她法文不好,只在村里梧桐树下由神父教过一点初学的知识。但她告诉过他她爱读《包法利夫人》。
“他说:‘那没关系。’”她注视着太太疯子一般笔走龙蛇,喃喃地念道。
“什么没关系?”婆婆疑惑地说,“他近来说话是越来越不经过脑筋。”
她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他是说不会看法文,没关系。不看他的文章,也没关系。
“他又说:‘凡尔纳的新小说我读了。’”
“什么小说?”婆婆说。
“把人装进大炮发射到月球上。”说完她又后悔得想咬自己的舌头。
婆婆两道钢铁般的眉毛不出意料地抬高了。婆婆像个哥特风的印第安人,也正好有印第安人的颧骨和双颊。
“告诉他:‘那是空想和骗人的。’”
她摇着头,像是不赞同,一边读他写的话:“他说:‘把我发射到月球上。’”
“你在哪里?”婆婆警觉地说。
她看着太太像得了热病一般浑身冒汗,疯狂地挥笔写下又一行大写字母。
“‘我在木偶里。’”
婆婆伸出脚去,踢了一下地上滚落的木偶:“这个木偶?”
太太扔下手中的笔,摘下手套,用蕾丝手套抹了一下额头,靠在椅背上,满头大汗,像牛一样喘着粗气。
她走过去,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摸了一下那个木偶的脸。蜡烛不知何时又亮起来了。
主持人坐在圆桌前,留着乌黑的女童发型,阴惨惨的脸上浮着梦幻的微笑,双手十指交叉,仿佛刚才去了一个十分满意的地方。
婆婆看了一眼她,从椅子上拿走自己的帽子,系上黑斗篷,顺便把木偶抱在自己的怀里,走到门边扭开把手。
“你去陪这个男人吃晚餐吧。”
婆婆用手遥遥指着她,又转向靠在椅背上昏死过去的太太,似乎想起了什么,没有必要地添了一句:“这个木偶就让我带走了。”
“听到了。”
四个人围坐一桌,互相牵着手。她牵到的是那位抱着木偶的太太的手,隔着蕾丝手套,热热的出汗。
蜡烛突然惊悚地跳动了一下,像被人推了一把。太太蓬松的假发里,两颗牛一样突出的眼睛像是得了号召,剧烈地翻白。
她下意识松开手,惊慌地转头看向婆婆,她“法律里的母亲”。
婆婆长了个鸡喙一样苍白的大鼻子,有着钢铁的面容。婆婆察觉到她的目光,沉着地回看她。
“握住她的手,握紧,贝丝。”
婆婆的逼视让她把手重新搭回那汗热的蕾丝手套上。
婆婆的儿子也该在这样的目光里重新戴上自己的头颅,接好血肉模糊的手臂,从那马车下走过来的。她心想。还要什么灵媒。
要是与法国开仗,他们该把婆婆送到前线去,不当个屡建奇功的战地看护,也是个了不得的狙击手。
太太怀里的木偶裂动着嘴边的纹路,笑了。眼睛圆得像个嘲笑人的小孩。
按照约定俗成,这木偶就是太太死去的孩子。可她不知道这一点。
坐在太太和婆婆中间的是个脸上涂了很厚的粉的男人,戴着不合适的硬领。她猜想,这样化妆,大概是为了表示他更接近幽冥一点吧。
男人像教堂神父一样开口,声音低沉,醇厚。令她想起一个曾经和她在后院干草垛一起打过滚的男孩。
“失去的都回来吧!躲在暗处的出来吧!不开口的,默默垂泪的,显出你原形吧!”
蜡烛在四人上空构成一个完美的光晕。吹得像彩色玻璃的泡泡,没人点破它。
不会有人回答的,她想。
她在婆婆的注意里不放肆地打量着他,仿佛他们在一场晚宴上遇见。蜡烛代表烛光晚餐。
这个男人。他们口中的主持人,留着漆黑的童花头,像在一个阴郁家庭里长大的次子。
可也有点魅力,她对自己说。
突然窗帘鼓起来了。她没留神被吓了一跳,习惯性地大叫出来。婆婆顿时用责难的目光看向她,也就是在那一瞬间蜡烛熄灭了。
一下子静了。蜡烛没了屋子里的颜色却不是漆黑,而是一种死人般的青。
干嘛总是想起死人啊。
她不明白她为什么要陪着婆婆给他守寡。虽然她只是个没有主见的女仆,而婆婆是当地有名的冷酷主母,可这样的生活未免与她的趣味太不相配了。
她至今记得从伦敦出发前,他那雀斑满布的脸,扒着车窗腼腆地对她说:“你一定要读这一期的《夏佩里昂评论》。”清澈的嗓音随汽笛一起飘远,消失。
至今她也没读那一期杂志。她不知道为什么他要格外嘱咐她,也许因为他在上面有了新文章,写未来的大炮发射到月球上。
是啊,他最喜欢凡尔纳。她在幽冥中露出了一点微笑。她真爱他啊,直到她坐火车离开的那一天,他还在研究工厂的选址,曼彻斯特或伯明翰。虽然他最多负担得起一个小作坊。
她回过神来,听见婆婆平静的声音在半空回荡:“托马斯,是你吗?”
太太和婆婆的手仿佛从她拳头里消失了。像伤口已经忍痛习惯了。
她朝着婆婆的方向看去。婆婆一向苍白的脸陡然泛起青光,像是少女们激动时脸上的红晕。
刚才那一阵穿堂风拂过,婆婆从风里感受到了托马斯。托马斯是她儿子,不会有错。
她发现自己也翕动着嘴唇低声应和说:“托马斯。”
在此之间几乎被他们遗忘的太太突然叫了出声,像是嗓音嘶哑的病人在应答似的。汗涔涔的戴了蕾丝手套的两手在空中乱抓。木偶被掉在地上,痛得发出声婴孩的尖叫。
她惊恐地望向主持人,直到婆婆在旁边出声道:“给她纸和笔。”
差点忘了,灵媒是要纸和笔的。亡灵没法发出声音。
太太啊呜乱叫着接过不知从哪里冒出的纸笔,慌里慌张地写下一行字,寥寥草草,全是大写字母。
婆婆转头问她:“她写了什么?”她这才想起婆婆有老花眼,随身不带眼镜。
她拿过白纸,只一眼就轻易地读出,托马斯写的是:“工厂在曼彻斯特,地址已经选好了。”
她颤抖着对婆婆说:“他说工厂地址选好了,在曼彻斯特。”
婆婆听了,摇着头,一副不被说服的样子。“没有什么工厂,告诉他。告诉他我们不打算开工厂。”
这语调将她一下子带回三个月前。
她想起刚进火车站时。随着汽笛停下来,她看见煤炭染黑的月台上站着一位银子般的妇人。当时没想到便是她的婆婆。
第一次见面,婆婆直接认出了她,毫不犹豫朝她走过来:“你是贝丝?托马斯的未婚妻?托马斯什么时候到?”
她好不容易把行李都搬下来归位在身边,把一绺头发别到耳后,气喘吁吁地打量着这个灰发铁面的妇人,她未来的婆婆。
“托马斯大概要晚些到,他的火车班次晚点了。”
婆婆冷酷的面颊上终于现出些放松的神情来:“原来只是晚点。那就好,我还以为他永远也到不了了。”
“哦,我忘了告诉你,刚才我接到电报,说他上午被一架马车撞到,已经去世了。”
每当想起这个,她的嘴角都忍不住露出笑意。
无论她怎么想保持严肃,一直如此。这三个月以来,婆婆和她穿行在伦敦肮脏的街道,拜访一间间“夫人”“博士”窄小的办公室,只为了寻求点安慰。
直到听见婆婆富有尊严的声音,她才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多么不地道。
“告诉她,写:‘没有工厂。’”
太太突然又大吵大叫起来。她和婆婆对视一眼,一同从椅子上站起来动手,才能把踢蹬的太太勉强摁住。
“他说:‘你读了吗?’”她伸手按着白纸,念出声来。
“看什么?”
“看《夏佩里昂评论》。”她几乎是下意识回答道。
“法文?我不看法文。那是不严谨的语言。”
她也没有看过那文章。她法文不好,只在村里梧桐树下由神父教过一点初学的知识。但她告诉过他她爱读《包法利夫人》。
“他说:‘那没关系。’”她注视着太太疯子一般笔走龙蛇,喃喃地念道。
“什么没关系?”婆婆疑惑地说,“他近来说话是越来越不经过脑筋。”
她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他是说不会看法文,没关系。不看他的文章,也没关系。
“他又说:‘凡尔纳的新小说我读了。’”
“什么小说?”婆婆说。
“把人装进大炮发射到月球上。”说完她又后悔得想咬自己的舌头。
婆婆两道钢铁般的眉毛不出意料地抬高了。婆婆像个哥特风的印第安人,也正好有印第安人的颧骨和双颊。
“告诉他:‘那是空想和骗人的。’”
她摇着头,像是不赞同,一边读他写的话:“他说:‘把我发射到月球上。’”
“你在哪里?”婆婆警觉地说。
她看着太太像得了热病一般浑身冒汗,疯狂地挥笔写下又一行大写字母。
“‘我在木偶里。’”
婆婆伸出脚去,踢了一下地上滚落的木偶:“这个木偶?”
太太扔下手中的笔,摘下手套,用蕾丝手套抹了一下额头,靠在椅背上,满头大汗,像牛一样喘着粗气。
她走过去,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摸了一下那个木偶的脸。蜡烛不知何时又亮起来了。
主持人坐在圆桌前,留着乌黑的女童发型,阴惨惨的脸上浮着梦幻的微笑,双手十指交叉,仿佛刚才去了一个十分满意的地方。
婆婆看了一眼她,从椅子上拿走自己的帽子,系上黑斗篷,顺便把木偶抱在自己的怀里,走到门边扭开把手。
“你去陪这个男人吃晚餐吧。”
婆婆用手遥遥指着她,又转向靠在椅背上昏死过去的太太,似乎想起了什么,没有必要地添了一句:“这个木偶就让我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