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林秀莹从周家院子走出来,便看到泥巴院墙围着的村庄,分布在这个山窝窝里,四周皆是连绵起伏的大山。
周家所在的生产队小组,房屋大都建在一条村街,街道铺了青石板,两边都是人户。
除了周家新建的土墙房屋,更多是灰黑色的木板房,这种建筑年代更久远,可以追溯到建国以前,沿路能看见不少公社时期的产物。
如今刚包产到户,也是刚把公社改为乡镇,但是墙壁上还是随处可见又红又专的标语。
这会时间不早了,村里劳动力都在地里枪收成,村道上很是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小孩哭闹声。
林秀莹好奇又新鲜地走在这条八十年代的村道上,感受着八十年代的阳光清冽地拂过脸颊,用布包裹着饭盒,步履轻快地往村口走去。
原主娘家在另一个村子,从周家生产队到娘家生产队的这条路,原主是有记忆的,但是县城的路,原主却是没什么记忆。
记忆里,原主从小到大,就没有去过县城,唯一几次对有县城有过的回忆,是原主父母带着姐姐或弟弟去县城,她坐在村口等他们回来,从早上等到太阳落山,等了一天的小小背影。
林秀莹鼻头微酸,轻抚胸口,童年的酸甜苦辣,仿佛刻在了骨子里。
既然她成了八十年代的林秀莹,她也一定会好好珍爱这副新的身体,只有自己的身体,陪伴自己最久,值得自己的最爱。
林秀莹很快走到了村口,一路朝着前往县城的公路上走去。
这条公路不是大城市的柏油马路,也不是水泥路,连碎石路都不是,不仅不平顺,走几步还有半米高的大石包,这是真正的山路,记忆里是公社大集体时期,全村人民靠着双手在山里挖出来的一条公路。
如果在这条路上骑自行车,都能给甩飞起来。
想到自行车,再想到这是八十年代初期,买自行车还需要指标,真是让人感慨万分。
林秀莹不知不觉,竟然走出了村子,走到了通往县城的公路上。
这截儿路,大约有八里地,还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她感觉没多大会儿就走完了,身体还感觉不到累,想到去县城还挺亢奋。
也是这个年代锻炼出来的,身体素质好,走个路轻飘飘的,都没喘口气的。
林秀莹笑着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山里全是树林子,天然的森林氧巴,如果不是生活太贫苦了,她还挺喜欢这个地方。
走到通往县城的公路上,这条公路就大为不同了,虽然也不是柏油马路,但至少没有大石头包了。
林秀莹看到好几个这个年代的人,男女都穿着中山装那种款式,还带着小孩,在路口等车。
她好奇地张望一会,又暗自笑起来,她如今不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了。
她也走过去等车,这要是走到县城,估计要一两个钟头,到时候不好赶回来。
县城虽说有招待所,但她今天只是去县城逛逛,身上只带了五块钱,而且她也不知道,这八十年代的招待所发展成什么样了,跟七十年代一样需要介绍信才能住啊,还是取消了介绍信,她都还不清楚。
公路上很少看到小汽车,这还是通往县城的公路,连接了十几个乡镇。
林秀莹没想到,这班车这么难等,竟然等到了太阳都火辣辣的,才搭上绵州到县城的长途班车。
她上车才知道,附近乡镇每天只有两趟车,早上一趟车,下午一趟车,要赶车就得天不亮赶路到公路上,那时候班车才多。
长途班车路过,也会搭载短途乘客,车费也是跟坐乡镇短途班车一样的,一毛五分钱。
历经了一上午的等车时光,林秀莹终于坐上了班车,看着班车行驶在蜿蜒的道路上,心情也逐渐飞向了前方。
班车上还挺热闹,有些熟人搭着伴儿的,上车开始谈天说地。
林秀莹耐心地倾听,听他们说到今年包产到户,粮食大丰收,估计要收成上万斤,说到多久交粮食税,还有城里的亲戚买了自行车,这些话语落在耳朵里,她听得也挺入神,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
“咱剑州的老百姓穷啊。”
“以前有句老话,生在剑州县,青天看不见,穿的老蓝布,吃的酸菜饭,春天遇天旱,捐税交不完,生病没有药,缺米又缺盐,现在生活开始变好了,日子也有盼头了。”
林秀莹看班车上的老百姓,确实大都穿着老蓝布,周家那一排缸子里,就有一杠子腌酸菜,这酸菜不是北方用大白菜腌制的,是用青菜腌制的,腌出来也是绿油油的。
这里是山区,很少大块平顺的土地,几乎都是分成小块小块的,有的土地还在山坡上斜着,就那么小几分地,也不舍得浪费了,也要种成粮食。
林秀莹听着车上热闹的谈笑声,饶有兴致地听了一路,很快就在大家的期盼中,班车驶向了剑州县城。
剑州县城不大,在书中也几乎没有多少描绘,毕竟这本书的主角,讲的是八十年代一位沿海发达地区大佬的奋斗史,那位大佬生活在哪里,林秀莹忽然记不清了,她只记得对方的名字。
班车驶向了县城,停在了汽车站,林秀莹收回思绪,也从班车下来,看着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班车,从汽车站下来,往城内走去。
县城人流涌动,比想象中更多,她沿着河边,一路走到了东门桥,桥头的百货商场,醒目地伫立在这。
林秀莹好奇地看着八十年代初的百货商场,朝着商场门口走了进去,一进去里面闹哄哄的,人们围着柜台抢购。
商场内摆着琳琅满目的货架,最让她震惊的是收银台,无数根铁丝从收银台牵出来,连接商场各个柜台,铁丝上夹着各种票据和钱币。
林秀莹听到大家在议论新上架的布好看,也走到买布的柜台,不过没挤进去,排了老长的队伍,都在排队买布。
她听到一个好消息,布票取消了,布匹不限量供应了,所以县城很多人,都在排队买布。
林秀莹也想买布,自己那柜子里,就没几件好衣裳,今天穿着这身是最好的,还是洗旧了,还是一身老蓝布。
不过现在经济不宽裕,她先遏制消费的欲望。
路过了化妆品柜台,她又停留了,这次没忍住消费欲望,排起了队伍。
这时候口红都出来了,不过是些香港的牌子,价格挺贵,便宜的有小盒子装的口脂,还有一些国货牌子的护肤品,百雀羚,友谊霜,珍珠霜。
林秀莹没排几个人,就轮到她了,买了一盒百雀羚,两毛三分钱,她喜欢这个牌子,后世都一直在用,闻着有股清淡的中药香味。
买了百雀羚,看着货架上的化妆品,又没忍住又买了一支眉笔,一盒谢馥春的鸭蛋香粉,没买口红,买了一盒口脂。
买了眉笔,总得买削笔刀吧,又买了一把削笔刀,还有卸妆的香皂。
林秀莹把东西买完,全部揣在兜里,这兜还挺大,竟全都揣进去了,然后还把百货商场内都给逛了一圈,了解了下现在的物价。
电视机四五百块,还是黑白的,不过好消息是如今黑白电视机不用票了,估计是彩电生产出来了,黑白电视机开始不限量供应了。
从百货商场出来,林秀莹想着那一穷二白的屋子,那又是什么都想买,什么都缺。
逛了一圈百货商场,几乎知道了这个年代的物价。
林秀莹开心地摸着兜里的化妆品,她唯一的缺点,就是拒绝不了化妆品,又往城墙边,今天要把县城逛完,满足原主的心愿。
沿路成排的木板房,还有用毛笔字写的牌匾,特别有年代感。
到了城墙边,不少剪头发的老师傅,摆摊营业了,排队等候的人还不少,光顾大都是男同志,剪的都是些平头。
延边往东门桥这边,还有不少小摊贩,摆摊卖包子稀饭馒头的。
逛了这几条街,林秀莹就往电影院那边走。
带了饺子,作为中饭,这也到了中午也饿了,先找个公园大树下纳凉,吃了饺子。
吃完了饺子,林秀莹又往电影院走。
县城电影院也算是标志性建筑,门口贴着海报,热映的有《少林寺》《血疑》《庐山恋》
《庐山恋》这不是传闻中八十年代第一部爱情电影吗?
林秀莹心血来潮,站在电影院门口,看了眼门口挂着票价的牌子,一张电影票一毛四分钱,捏着兜里剩下的毛票,她又买了张《庐山恋》的电影票。
没看过这个年代的电影,还挺新鲜的。
林秀莹买完票,排队等候进入观影大厅,两个小时看完电影出来,还意犹未尽,里面女主角声音很甜,这个年代很多女演员声音好听,黄鹂鸟似的。
不过林秀莹的注意力在女主角的服饰上,这里面的衣服以后肯定会引领潮流。
要是可以做出来,利用明星效应,销售不难。
想法很多,就是万事开头难。
八十年代的县城虽然比较落后老旧,但街道上不缺少烟火气,对林秀莹来说,这里一切都没见过,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仿佛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林秀莹把县城大致逛了一遍,买也买了,玩也玩了,最初的新鲜感也有些消退,心底开始想着挣钱了。
她走在街上,开始留意工作的消息。
她是肯定不会种地的,也没那个劳动力。
如今干个体户倒是好,但需要本钱,她手里本来就没多少钱,今天还买了化妆品。
要是有招聘信息就好了!
林秀莹想到了这个年代的信息来源,就是报纸,又马不停蹄走到县邮电局。
邮电局门口摆着报纸摊,林秀莹一眼扫到了文艺报和人民日报等重要信息的报纸。
“同志,这几份报纸我都要。”
卖报员把报纸取出来,“四分一份,四份一共是一毛六。”
林秀莹从兜里掏出钱,“给。”
林秀莹买完报纸,从邮电局出来,还看到有工作人员坐在门口,代写信,就这么简单的工作,都有岗位。
这个年代工作还是很好找,只要有文化。
林秀莹拿着报纸出来,就坐在路边凳子上看了起来。
报纸上有很多重要的消息,其中对她最有用的是,一个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下面,翻译出版社的地址,还有出版社发布的招聘笔译的消息。
林秀莹前世做过很多工作,其中就有翻译,不过她比较擅长笔译。
林秀莹抱着试探的心,把这个地址记下了,又去新华书店,找了很久,才找到一本纯英文作品,开始现场翻译。
林秀莹本来是决定回去的,不过现在找到了这个机会,是不能耽误半点儿,在新华书店,买了信纸和笔,就蹲在角落里,开始翻译这本文学作品。
她翻译了一个小时,翻译了一千字,期间店长还好奇地走过来看了两眼,不过林秀莹没有注意这些,而是全副身心都在翻译作品上。
她前世的功底还没落下,借用新华书店的工具书,翻译了一千字,认真检查了一遍,然后把书还了回去,就走出书店,来到邮电局,把这份翻译作品,邮寄到了这个翻译出版社,并且写了一段自我介绍。
林秀莹做完这些出来,内心还是有些紧张,这是她找的第一份工作,期待会有个好的结果。
周家所在的生产队小组,房屋大都建在一条村街,街道铺了青石板,两边都是人户。
除了周家新建的土墙房屋,更多是灰黑色的木板房,这种建筑年代更久远,可以追溯到建国以前,沿路能看见不少公社时期的产物。
如今刚包产到户,也是刚把公社改为乡镇,但是墙壁上还是随处可见又红又专的标语。
这会时间不早了,村里劳动力都在地里枪收成,村道上很是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小孩哭闹声。
林秀莹好奇又新鲜地走在这条八十年代的村道上,感受着八十年代的阳光清冽地拂过脸颊,用布包裹着饭盒,步履轻快地往村口走去。
原主娘家在另一个村子,从周家生产队到娘家生产队的这条路,原主是有记忆的,但是县城的路,原主却是没什么记忆。
记忆里,原主从小到大,就没有去过县城,唯一几次对有县城有过的回忆,是原主父母带着姐姐或弟弟去县城,她坐在村口等他们回来,从早上等到太阳落山,等了一天的小小背影。
林秀莹鼻头微酸,轻抚胸口,童年的酸甜苦辣,仿佛刻在了骨子里。
既然她成了八十年代的林秀莹,她也一定会好好珍爱这副新的身体,只有自己的身体,陪伴自己最久,值得自己的最爱。
林秀莹很快走到了村口,一路朝着前往县城的公路上走去。
这条公路不是大城市的柏油马路,也不是水泥路,连碎石路都不是,不仅不平顺,走几步还有半米高的大石包,这是真正的山路,记忆里是公社大集体时期,全村人民靠着双手在山里挖出来的一条公路。
如果在这条路上骑自行车,都能给甩飞起来。
想到自行车,再想到这是八十年代初期,买自行车还需要指标,真是让人感慨万分。
林秀莹不知不觉,竟然走出了村子,走到了通往县城的公路上。
这截儿路,大约有八里地,还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她感觉没多大会儿就走完了,身体还感觉不到累,想到去县城还挺亢奋。
也是这个年代锻炼出来的,身体素质好,走个路轻飘飘的,都没喘口气的。
林秀莹笑着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山里全是树林子,天然的森林氧巴,如果不是生活太贫苦了,她还挺喜欢这个地方。
走到通往县城的公路上,这条公路就大为不同了,虽然也不是柏油马路,但至少没有大石头包了。
林秀莹看到好几个这个年代的人,男女都穿着中山装那种款式,还带着小孩,在路口等车。
她好奇地张望一会,又暗自笑起来,她如今不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了。
她也走过去等车,这要是走到县城,估计要一两个钟头,到时候不好赶回来。
县城虽说有招待所,但她今天只是去县城逛逛,身上只带了五块钱,而且她也不知道,这八十年代的招待所发展成什么样了,跟七十年代一样需要介绍信才能住啊,还是取消了介绍信,她都还不清楚。
公路上很少看到小汽车,这还是通往县城的公路,连接了十几个乡镇。
林秀莹没想到,这班车这么难等,竟然等到了太阳都火辣辣的,才搭上绵州到县城的长途班车。
她上车才知道,附近乡镇每天只有两趟车,早上一趟车,下午一趟车,要赶车就得天不亮赶路到公路上,那时候班车才多。
长途班车路过,也会搭载短途乘客,车费也是跟坐乡镇短途班车一样的,一毛五分钱。
历经了一上午的等车时光,林秀莹终于坐上了班车,看着班车行驶在蜿蜒的道路上,心情也逐渐飞向了前方。
班车上还挺热闹,有些熟人搭着伴儿的,上车开始谈天说地。
林秀莹耐心地倾听,听他们说到今年包产到户,粮食大丰收,估计要收成上万斤,说到多久交粮食税,还有城里的亲戚买了自行车,这些话语落在耳朵里,她听得也挺入神,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
“咱剑州的老百姓穷啊。”
“以前有句老话,生在剑州县,青天看不见,穿的老蓝布,吃的酸菜饭,春天遇天旱,捐税交不完,生病没有药,缺米又缺盐,现在生活开始变好了,日子也有盼头了。”
林秀莹看班车上的老百姓,确实大都穿着老蓝布,周家那一排缸子里,就有一杠子腌酸菜,这酸菜不是北方用大白菜腌制的,是用青菜腌制的,腌出来也是绿油油的。
这里是山区,很少大块平顺的土地,几乎都是分成小块小块的,有的土地还在山坡上斜着,就那么小几分地,也不舍得浪费了,也要种成粮食。
林秀莹听着车上热闹的谈笑声,饶有兴致地听了一路,很快就在大家的期盼中,班车驶向了剑州县城。
剑州县城不大,在书中也几乎没有多少描绘,毕竟这本书的主角,讲的是八十年代一位沿海发达地区大佬的奋斗史,那位大佬生活在哪里,林秀莹忽然记不清了,她只记得对方的名字。
班车驶向了县城,停在了汽车站,林秀莹收回思绪,也从班车下来,看着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班车,从汽车站下来,往城内走去。
县城人流涌动,比想象中更多,她沿着河边,一路走到了东门桥,桥头的百货商场,醒目地伫立在这。
林秀莹好奇地看着八十年代初的百货商场,朝着商场门口走了进去,一进去里面闹哄哄的,人们围着柜台抢购。
商场内摆着琳琅满目的货架,最让她震惊的是收银台,无数根铁丝从收银台牵出来,连接商场各个柜台,铁丝上夹着各种票据和钱币。
林秀莹听到大家在议论新上架的布好看,也走到买布的柜台,不过没挤进去,排了老长的队伍,都在排队买布。
她听到一个好消息,布票取消了,布匹不限量供应了,所以县城很多人,都在排队买布。
林秀莹也想买布,自己那柜子里,就没几件好衣裳,今天穿着这身是最好的,还是洗旧了,还是一身老蓝布。
不过现在经济不宽裕,她先遏制消费的欲望。
路过了化妆品柜台,她又停留了,这次没忍住消费欲望,排起了队伍。
这时候口红都出来了,不过是些香港的牌子,价格挺贵,便宜的有小盒子装的口脂,还有一些国货牌子的护肤品,百雀羚,友谊霜,珍珠霜。
林秀莹没排几个人,就轮到她了,买了一盒百雀羚,两毛三分钱,她喜欢这个牌子,后世都一直在用,闻着有股清淡的中药香味。
买了百雀羚,看着货架上的化妆品,又没忍住又买了一支眉笔,一盒谢馥春的鸭蛋香粉,没买口红,买了一盒口脂。
买了眉笔,总得买削笔刀吧,又买了一把削笔刀,还有卸妆的香皂。
林秀莹把东西买完,全部揣在兜里,这兜还挺大,竟全都揣进去了,然后还把百货商场内都给逛了一圈,了解了下现在的物价。
电视机四五百块,还是黑白的,不过好消息是如今黑白电视机不用票了,估计是彩电生产出来了,黑白电视机开始不限量供应了。
从百货商场出来,林秀莹想着那一穷二白的屋子,那又是什么都想买,什么都缺。
逛了一圈百货商场,几乎知道了这个年代的物价。
林秀莹开心地摸着兜里的化妆品,她唯一的缺点,就是拒绝不了化妆品,又往城墙边,今天要把县城逛完,满足原主的心愿。
沿路成排的木板房,还有用毛笔字写的牌匾,特别有年代感。
到了城墙边,不少剪头发的老师傅,摆摊营业了,排队等候的人还不少,光顾大都是男同志,剪的都是些平头。
延边往东门桥这边,还有不少小摊贩,摆摊卖包子稀饭馒头的。
逛了这几条街,林秀莹就往电影院那边走。
带了饺子,作为中饭,这也到了中午也饿了,先找个公园大树下纳凉,吃了饺子。
吃完了饺子,林秀莹又往电影院走。
县城电影院也算是标志性建筑,门口贴着海报,热映的有《少林寺》《血疑》《庐山恋》
《庐山恋》这不是传闻中八十年代第一部爱情电影吗?
林秀莹心血来潮,站在电影院门口,看了眼门口挂着票价的牌子,一张电影票一毛四分钱,捏着兜里剩下的毛票,她又买了张《庐山恋》的电影票。
没看过这个年代的电影,还挺新鲜的。
林秀莹买完票,排队等候进入观影大厅,两个小时看完电影出来,还意犹未尽,里面女主角声音很甜,这个年代很多女演员声音好听,黄鹂鸟似的。
不过林秀莹的注意力在女主角的服饰上,这里面的衣服以后肯定会引领潮流。
要是可以做出来,利用明星效应,销售不难。
想法很多,就是万事开头难。
八十年代的县城虽然比较落后老旧,但街道上不缺少烟火气,对林秀莹来说,这里一切都没见过,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仿佛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林秀莹把县城大致逛了一遍,买也买了,玩也玩了,最初的新鲜感也有些消退,心底开始想着挣钱了。
她走在街上,开始留意工作的消息。
她是肯定不会种地的,也没那个劳动力。
如今干个体户倒是好,但需要本钱,她手里本来就没多少钱,今天还买了化妆品。
要是有招聘信息就好了!
林秀莹想到了这个年代的信息来源,就是报纸,又马不停蹄走到县邮电局。
邮电局门口摆着报纸摊,林秀莹一眼扫到了文艺报和人民日报等重要信息的报纸。
“同志,这几份报纸我都要。”
卖报员把报纸取出来,“四分一份,四份一共是一毛六。”
林秀莹从兜里掏出钱,“给。”
林秀莹买完报纸,从邮电局出来,还看到有工作人员坐在门口,代写信,就这么简单的工作,都有岗位。
这个年代工作还是很好找,只要有文化。
林秀莹拿着报纸出来,就坐在路边凳子上看了起来。
报纸上有很多重要的消息,其中对她最有用的是,一个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下面,翻译出版社的地址,还有出版社发布的招聘笔译的消息。
林秀莹前世做过很多工作,其中就有翻译,不过她比较擅长笔译。
林秀莹抱着试探的心,把这个地址记下了,又去新华书店,找了很久,才找到一本纯英文作品,开始现场翻译。
林秀莹本来是决定回去的,不过现在找到了这个机会,是不能耽误半点儿,在新华书店,买了信纸和笔,就蹲在角落里,开始翻译这本文学作品。
她翻译了一个小时,翻译了一千字,期间店长还好奇地走过来看了两眼,不过林秀莹没有注意这些,而是全副身心都在翻译作品上。
她前世的功底还没落下,借用新华书店的工具书,翻译了一千字,认真检查了一遍,然后把书还了回去,就走出书店,来到邮电局,把这份翻译作品,邮寄到了这个翻译出版社,并且写了一段自我介绍。
林秀莹做完这些出来,内心还是有些紧张,这是她找的第一份工作,期待会有个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