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三四日,如尘总算在裴府安顿好了。
雨歇小筑的一应人等和职责权属都大致了解了;裴旻时的病症、用药、忌讳、看护事项也都烂熟于心了;侯府各房各院的亲戚粘连关系也已记录在册。
看着满满当当的“裴府卷宗”,如尘终于舒心地歪在榻上懒懒地憩上了片刻。
“没想到来了侯府,你还是用以前做丫鬟那一套。”沉烟翻看着“裴旻时副册”,也累得一头倒在榻上,举着那本线装黛蓝小册,抖了抖,扔到了如尘怀里。
“我这套怎么了?我这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年,我就是靠着这个本事,只一年时间就从外院粗使的丫头,混成了大丫头,和你平起平坐的呦。”
说起这事,如尘心里还有些小得意。当初在沈府,她不仅把沈依箩的脾性喜好摸得清清楚楚,沈府上下主子、下人的情况,她也费心详查了不少。
虽说后来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没能在沈府落得什么好下场,但至少沈依箩是对她信任有加、另眼相看的。但凡沈依箩刁蛮强硬些,如尘都能“狐假虎威”,在沈府横着走。
“你就等着看吧,这位世子爷保管也会被我打理得服服帖帖的。”如尘翻开“副册”,其上只简单地记录了些病情和性格的内容。
“在他离开人世之前,我一定会让他舒服安详地度过余生的。”
她微笑着看了看这个小册子,想起了夭亡的萧辰。在她刚刚开始学写字时,也有一个小册子,记录了他的小习惯、小癖好,但都在那场大火中,化为了灰烬。
此时再看,封面空空荡荡,还没有取名字。她心中一热,立刻起身跑到了书案前,执笔蘸墨,小心翼翼地写下五个字:萧辰起居录。
“来汴京好几天了,日日在内宅里串门打探。今日请安,明日煮茶,笑得我脸都歪了。”沉烟揉了揉两颊,好像那儿真的歪了似的。
“那我们今日出去走走?顺道,我也去办点事。”虽然这几日忙得焦头烂额,但她一直没忘记要循着梧桐树的线索,找一找自家外祖父的宅子。
但沉烟对她的过去不甚了解,她眉心一拧:“什么事?给顾公子登门拜谢?”
话音刚落,如尘微微一愣:“啊呀,你不说我差点忘了,先前说了要还银子的,得赶紧派人送过去才行。”
“人家是庆国公独子,锦衣玉食长大的,怎会稀罕你那几两碎银。”
“稀不稀罕是他的事,还不还是我的事。我娘从小就教导我,要知恩图报。不过,你说得也有道理,银子终究太轻,我还得准备一份谢礼才行。”
“一份恐怕不够吧。”
“为啥?”如尘疑惑地刮了刮脸蛋,沉烟回道:“你不是说,二公子也救了你吗?”
如尘一怔,江心之上,火光摇曳中,裴槐序鹰隼般的眼睛浮上脑海。
确实有这回事来着……她也确实一直未曾当面跟他道谢。
当时在船上,她将自己的生命安危当成了裴府守卫的份内职责,心态上就偏向是理所当然,没想太多。
当然,也有她实在抗拒和这个二弟相处的原因。他的眼神让她感觉很不自在,和顾无烬那剪水双瞳般温柔的眼神截然相反。
裴槐序的眼神太直接赤.裸,像审视又像胁迫,像窥探更像觊觎,让她有些毛骨悚然。
“他倒好办,横竖就在府上,挑个年节庆典的,备一份礼,送过去就是了。”如尘双手捧着腮,嘀咕道,
“只是,这顾公子可就难倒我了。当时真不该夸下海口说要登门,实在是欠妥。我现已为人妇,怎好与外头的男子有所往来。何况,他救我的事明面上无人知晓,我也不好高调致谢。”
正纠结着,沉烟听到她提年节庆典,便有了主意:“我听说,每年上元节,汴京上下都会彻夜开灯会。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都会到大相国寺,占席观水灯。
我想,庆国公府和平阳侯府,不会离得太远。到时,人山灯海的,你找个机会同顾公子说话送礼,应该不是难事。”
听了这话,如尘欣然一笑:“还是你有办法。这元宵灯节,送礼也顺理成章。既不会太唐突,也可以表明我的诚意。”
不如……如尘沉吟片刻,思索着,抬头看见梁上挂着的荷叶形琉璃吊灯,坠饰轻拂,甚是静美。
她想起从前在扬州的日子,每年上元节,都是姐姐最忙碌辛苦的日子,身为花魁,只得在飘香院彻夜歌舞陪宴。
她每年都会提着一盏亲手扎的菩提叶花灯,挂在飘香院对面的茶饮铺子上,边看歌舞升平、漫天灯火,边在人群中,默默陪伴姐姐。
此外,便是对灯独酌,想念天上的阿爹阿娘,想念萧辰教她扎花灯时的眉眼。等到了后半夜,再临水而祭,烧掉那纸扎的灯笼,送给逝去的亡魂。
今年,虽人已不在扬州,但曾经答应萧辰,学费是每年扎一个花灯送给他的约定,她不想违背。
“横竖我每年都要做花灯,今年就多做几个吧。”如尘这样想着,花灯制作过程繁琐,当做谢礼赠给他们应该也足显诚意了。
只是……她心里忽然刮起一阵微风,想起了雪夜时节相逢的那个郎君:“你说,我是不是也该给世子做一个?”
沉烟惊讶:“为什么?他也救过你?”
如尘眉头微皱,眼眸深深,没有言语。
“制作花灯费时费力,你忙得过来吗?再说,他不是每年都能在候府的灯谜会上夺魁吗?想必那花灯必然精美绝伦,未必会看得上你的。”
“也是……”语罢,如尘眸子微敛,落寞一笑。
……
平阳侯府的宅邸离宣德楼大门的位置很近,穿过东西向的大街,往北走便是直通皇宫的御街。
这一带不仅设了枢密院和中书省的府衙,还有不少掌管乐律和财库的宫邸、部门,离大相国寺也只有一两条街之隔。
等到了元宵灯会,官家在宣德楼大肆封赏,大相国寺设乐开棚,广设水灯祈福,这一带应当会是汴京城最热闹喧哗的所在吧。
坐在马车上,如尘拉开纱窗,看见两边的商铺鱼次鳞比,摊铺、茶铺、药铺不计其数,酒楼、妓院、客店应有尽有,鱼市、马行、绣巷,各种勾栏瓦子随处可见,让人目不暇接。
抬头看见高处的望火楼,也有卫兵值守,临近年关,官府像是加派了人手。
放眼望去,熙熙攘攘,人烟浩闹。
“我原以为扬州的东关街已是繁华万千,不想竟不及汴京之万一。”沉烟在马车里,也挤着脑袋往外探道。
如尘虽也流连,但没忘正事,直问车夫道:“小使可知这汴京何处宅邸,门口有棵大梧桐树的?”
车夫回道:“少夫人这话可难倒小的了,这汴京城浩大,梧桐树可太多了。”
她略微思索,补充道:“至少得有二十多年的老树了,离甜水巷和九桥门街很近的。”
车夫心中虽有数,但因未专门记过,并不敢断言,只说:“那小的带少夫人到那一带转一圈,兴许就能找着这树了。”
得到如尘的点头示意,车夫便调转方向,往九桥门街的方向而去。
一路上,如尘思绪翻飞,心中如有惊涛骇浪。这么多年,她对外祖家有过无数的猜想,但因为年深日久,又远在千里,都得不到任何证实。乍然间,有可能得到真相,她自是忐忑不安。
城内道路平顺,算不上颠簸,随着马蹄声的踢踏,人声渐渐消减,所至之处安静了许多。
“少夫人,到了。”
如尘揭开纱帘的手微微颤抖,抬眸看见一棵参天的梧桐树。
树叶已经全部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直挺挺地指向天空。树皮上有不规则的裂纹,偶尔有残存的落叶,和着残雪掉落。
下一秒,当她越过枝桠看向眼前这座兽头朱门的大宅邸时,她愣住了。那青底大匾额上镌刻着的,分明是四个大字:庆国公府。
如尘默默放下纱帘,面色渐渐凝固。她想不通,如果说庆国公府是外祖父祖宅,那母亲是谁?她又是谁?
难道庆国公便是外祖父?可这怎么可能呢?倘若母亲身份如此贵重,又怎会下嫁给当时只是一介布商的爹爹呢?
“小使,你可知庆国公现岁几何?”如尘问道。
“听说过几日便是国公爷五十寿诞,要在府中设宴,大肆庆贺。”
“五十?”
那也不够啊,细算一下,到今日,母亲冥诞也有四十了。难道是年深月久,她记错了?外祖家其实另有别处?
如尘看着庆国公府威仪的门楣,完全无法将此处与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
母亲离京距今已有几十载,世事变化、斗转星移,谁也不知道这棵梧桐树下的宅邸,曾经经历过什么。
也许就像扬州的萧府那样,一夕之间,宅院里的人都成了一缕亡魂。雕栏画栋虽未改,但几番易主,现在已被他人收入囊中。
她曾经想办法回去看过,萧府园中那些承载她美好过往的凤凰木,已换成了他人纳凉避暑的参天绿树。
而与之毗邻的林宅,她出生长大、承托了无数记忆的地方,早已被大火燎成了残垣断壁。
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潦倒惯了,自然而然地以为,外祖父一家应当也是这样的结局。
好像这样才符合她的命格。
否则无法解释母亲为何二十多年都不回去探望,也无法解释这么多年,外祖家为何无一亲一友来寻。
此时既然得不出结论,也只有日后再找机会调查了。
正想着,车夫见里头迟迟没有动静,以为是自己带错了路,忙说道:“少夫人,其实除了这里,这一带还有个地方有梧桐树。”
如尘眼睛一亮:“那快带我们去看看。”
车夫应下,执马鞭默默赶路。如尘方才虽面色淡淡,但心中还是不由自主地希冀,盼望着一个好的结局。
哪怕不能相认,至少也让她知道,她和姐姐不再是尘世中无处可去、无人相依的漂泊之客。
可惜事与愿违,她全程拉开纱窗,看着马车经过国公府的院墙,拐进闹市、别巷,往清僻之处而去。
喧嚣遁去后,她看见一座道观,伫立在静巷之间,好似百年的沉静老人,坐在满是青苔的墙扉边上。
道观前确实也有棵梧桐树,枯槁的树枝上挂满了祈福的红绸带,扫雪的小道童,歪在墙根互相打闹。
这北边确实也是九桥门街,但南边……“小使,这南边,也是甜水巷吗?”如尘禁不住问。
“少夫人有所不知,甜水巷是个常见的巷名,汴京城里好多巷弄都叫这个。”
言外之意就是了。这下如尘更犯糊涂了,看来,这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调查清楚的,得回去好好盘算。
思虑之时,她远远地便看见,前方不远处,一辆马车缓缓驶来,车前悬挂的两柄祥云纹样灯笼,清楚地写着“裴”字的小篆。
她心猛一跳,下意识地抬眼看观上的匾额,只见其上刻着三个大字:延庆观。
“延庆观?”沉烟此时也注意到,惊了一下,“这不是世子清修的道观吗?”
雨歇小筑的一应人等和职责权属都大致了解了;裴旻时的病症、用药、忌讳、看护事项也都烂熟于心了;侯府各房各院的亲戚粘连关系也已记录在册。
看着满满当当的“裴府卷宗”,如尘终于舒心地歪在榻上懒懒地憩上了片刻。
“没想到来了侯府,你还是用以前做丫鬟那一套。”沉烟翻看着“裴旻时副册”,也累得一头倒在榻上,举着那本线装黛蓝小册,抖了抖,扔到了如尘怀里。
“我这套怎么了?我这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年,我就是靠着这个本事,只一年时间就从外院粗使的丫头,混成了大丫头,和你平起平坐的呦。”
说起这事,如尘心里还有些小得意。当初在沈府,她不仅把沈依箩的脾性喜好摸得清清楚楚,沈府上下主子、下人的情况,她也费心详查了不少。
虽说后来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没能在沈府落得什么好下场,但至少沈依箩是对她信任有加、另眼相看的。但凡沈依箩刁蛮强硬些,如尘都能“狐假虎威”,在沈府横着走。
“你就等着看吧,这位世子爷保管也会被我打理得服服帖帖的。”如尘翻开“副册”,其上只简单地记录了些病情和性格的内容。
“在他离开人世之前,我一定会让他舒服安详地度过余生的。”
她微笑着看了看这个小册子,想起了夭亡的萧辰。在她刚刚开始学写字时,也有一个小册子,记录了他的小习惯、小癖好,但都在那场大火中,化为了灰烬。
此时再看,封面空空荡荡,还没有取名字。她心中一热,立刻起身跑到了书案前,执笔蘸墨,小心翼翼地写下五个字:萧辰起居录。
“来汴京好几天了,日日在内宅里串门打探。今日请安,明日煮茶,笑得我脸都歪了。”沉烟揉了揉两颊,好像那儿真的歪了似的。
“那我们今日出去走走?顺道,我也去办点事。”虽然这几日忙得焦头烂额,但她一直没忘记要循着梧桐树的线索,找一找自家外祖父的宅子。
但沉烟对她的过去不甚了解,她眉心一拧:“什么事?给顾公子登门拜谢?”
话音刚落,如尘微微一愣:“啊呀,你不说我差点忘了,先前说了要还银子的,得赶紧派人送过去才行。”
“人家是庆国公独子,锦衣玉食长大的,怎会稀罕你那几两碎银。”
“稀不稀罕是他的事,还不还是我的事。我娘从小就教导我,要知恩图报。不过,你说得也有道理,银子终究太轻,我还得准备一份谢礼才行。”
“一份恐怕不够吧。”
“为啥?”如尘疑惑地刮了刮脸蛋,沉烟回道:“你不是说,二公子也救了你吗?”
如尘一怔,江心之上,火光摇曳中,裴槐序鹰隼般的眼睛浮上脑海。
确实有这回事来着……她也确实一直未曾当面跟他道谢。
当时在船上,她将自己的生命安危当成了裴府守卫的份内职责,心态上就偏向是理所当然,没想太多。
当然,也有她实在抗拒和这个二弟相处的原因。他的眼神让她感觉很不自在,和顾无烬那剪水双瞳般温柔的眼神截然相反。
裴槐序的眼神太直接赤.裸,像审视又像胁迫,像窥探更像觊觎,让她有些毛骨悚然。
“他倒好办,横竖就在府上,挑个年节庆典的,备一份礼,送过去就是了。”如尘双手捧着腮,嘀咕道,
“只是,这顾公子可就难倒我了。当时真不该夸下海口说要登门,实在是欠妥。我现已为人妇,怎好与外头的男子有所往来。何况,他救我的事明面上无人知晓,我也不好高调致谢。”
正纠结着,沉烟听到她提年节庆典,便有了主意:“我听说,每年上元节,汴京上下都会彻夜开灯会。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都会到大相国寺,占席观水灯。
我想,庆国公府和平阳侯府,不会离得太远。到时,人山灯海的,你找个机会同顾公子说话送礼,应该不是难事。”
听了这话,如尘欣然一笑:“还是你有办法。这元宵灯节,送礼也顺理成章。既不会太唐突,也可以表明我的诚意。”
不如……如尘沉吟片刻,思索着,抬头看见梁上挂着的荷叶形琉璃吊灯,坠饰轻拂,甚是静美。
她想起从前在扬州的日子,每年上元节,都是姐姐最忙碌辛苦的日子,身为花魁,只得在飘香院彻夜歌舞陪宴。
她每年都会提着一盏亲手扎的菩提叶花灯,挂在飘香院对面的茶饮铺子上,边看歌舞升平、漫天灯火,边在人群中,默默陪伴姐姐。
此外,便是对灯独酌,想念天上的阿爹阿娘,想念萧辰教她扎花灯时的眉眼。等到了后半夜,再临水而祭,烧掉那纸扎的灯笼,送给逝去的亡魂。
今年,虽人已不在扬州,但曾经答应萧辰,学费是每年扎一个花灯送给他的约定,她不想违背。
“横竖我每年都要做花灯,今年就多做几个吧。”如尘这样想着,花灯制作过程繁琐,当做谢礼赠给他们应该也足显诚意了。
只是……她心里忽然刮起一阵微风,想起了雪夜时节相逢的那个郎君:“你说,我是不是也该给世子做一个?”
沉烟惊讶:“为什么?他也救过你?”
如尘眉头微皱,眼眸深深,没有言语。
“制作花灯费时费力,你忙得过来吗?再说,他不是每年都能在候府的灯谜会上夺魁吗?想必那花灯必然精美绝伦,未必会看得上你的。”
“也是……”语罢,如尘眸子微敛,落寞一笑。
……
平阳侯府的宅邸离宣德楼大门的位置很近,穿过东西向的大街,往北走便是直通皇宫的御街。
这一带不仅设了枢密院和中书省的府衙,还有不少掌管乐律和财库的宫邸、部门,离大相国寺也只有一两条街之隔。
等到了元宵灯会,官家在宣德楼大肆封赏,大相国寺设乐开棚,广设水灯祈福,这一带应当会是汴京城最热闹喧哗的所在吧。
坐在马车上,如尘拉开纱窗,看见两边的商铺鱼次鳞比,摊铺、茶铺、药铺不计其数,酒楼、妓院、客店应有尽有,鱼市、马行、绣巷,各种勾栏瓦子随处可见,让人目不暇接。
抬头看见高处的望火楼,也有卫兵值守,临近年关,官府像是加派了人手。
放眼望去,熙熙攘攘,人烟浩闹。
“我原以为扬州的东关街已是繁华万千,不想竟不及汴京之万一。”沉烟在马车里,也挤着脑袋往外探道。
如尘虽也流连,但没忘正事,直问车夫道:“小使可知这汴京何处宅邸,门口有棵大梧桐树的?”
车夫回道:“少夫人这话可难倒小的了,这汴京城浩大,梧桐树可太多了。”
她略微思索,补充道:“至少得有二十多年的老树了,离甜水巷和九桥门街很近的。”
车夫心中虽有数,但因未专门记过,并不敢断言,只说:“那小的带少夫人到那一带转一圈,兴许就能找着这树了。”
得到如尘的点头示意,车夫便调转方向,往九桥门街的方向而去。
一路上,如尘思绪翻飞,心中如有惊涛骇浪。这么多年,她对外祖家有过无数的猜想,但因为年深日久,又远在千里,都得不到任何证实。乍然间,有可能得到真相,她自是忐忑不安。
城内道路平顺,算不上颠簸,随着马蹄声的踢踏,人声渐渐消减,所至之处安静了许多。
“少夫人,到了。”
如尘揭开纱帘的手微微颤抖,抬眸看见一棵参天的梧桐树。
树叶已经全部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直挺挺地指向天空。树皮上有不规则的裂纹,偶尔有残存的落叶,和着残雪掉落。
下一秒,当她越过枝桠看向眼前这座兽头朱门的大宅邸时,她愣住了。那青底大匾额上镌刻着的,分明是四个大字:庆国公府。
如尘默默放下纱帘,面色渐渐凝固。她想不通,如果说庆国公府是外祖父祖宅,那母亲是谁?她又是谁?
难道庆国公便是外祖父?可这怎么可能呢?倘若母亲身份如此贵重,又怎会下嫁给当时只是一介布商的爹爹呢?
“小使,你可知庆国公现岁几何?”如尘问道。
“听说过几日便是国公爷五十寿诞,要在府中设宴,大肆庆贺。”
“五十?”
那也不够啊,细算一下,到今日,母亲冥诞也有四十了。难道是年深月久,她记错了?外祖家其实另有别处?
如尘看着庆国公府威仪的门楣,完全无法将此处与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
母亲离京距今已有几十载,世事变化、斗转星移,谁也不知道这棵梧桐树下的宅邸,曾经经历过什么。
也许就像扬州的萧府那样,一夕之间,宅院里的人都成了一缕亡魂。雕栏画栋虽未改,但几番易主,现在已被他人收入囊中。
她曾经想办法回去看过,萧府园中那些承载她美好过往的凤凰木,已换成了他人纳凉避暑的参天绿树。
而与之毗邻的林宅,她出生长大、承托了无数记忆的地方,早已被大火燎成了残垣断壁。
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潦倒惯了,自然而然地以为,外祖父一家应当也是这样的结局。
好像这样才符合她的命格。
否则无法解释母亲为何二十多年都不回去探望,也无法解释这么多年,外祖家为何无一亲一友来寻。
此时既然得不出结论,也只有日后再找机会调查了。
正想着,车夫见里头迟迟没有动静,以为是自己带错了路,忙说道:“少夫人,其实除了这里,这一带还有个地方有梧桐树。”
如尘眼睛一亮:“那快带我们去看看。”
车夫应下,执马鞭默默赶路。如尘方才虽面色淡淡,但心中还是不由自主地希冀,盼望着一个好的结局。
哪怕不能相认,至少也让她知道,她和姐姐不再是尘世中无处可去、无人相依的漂泊之客。
可惜事与愿违,她全程拉开纱窗,看着马车经过国公府的院墙,拐进闹市、别巷,往清僻之处而去。
喧嚣遁去后,她看见一座道观,伫立在静巷之间,好似百年的沉静老人,坐在满是青苔的墙扉边上。
道观前确实也有棵梧桐树,枯槁的树枝上挂满了祈福的红绸带,扫雪的小道童,歪在墙根互相打闹。
这北边确实也是九桥门街,但南边……“小使,这南边,也是甜水巷吗?”如尘禁不住问。
“少夫人有所不知,甜水巷是个常见的巷名,汴京城里好多巷弄都叫这个。”
言外之意就是了。这下如尘更犯糊涂了,看来,这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调查清楚的,得回去好好盘算。
思虑之时,她远远地便看见,前方不远处,一辆马车缓缓驶来,车前悬挂的两柄祥云纹样灯笼,清楚地写着“裴”字的小篆。
她心猛一跳,下意识地抬眼看观上的匾额,只见其上刻着三个大字:延庆观。
“延庆观?”沉烟此时也注意到,惊了一下,“这不是世子清修的道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