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女们捧着各色的物什在大殿中来来回回,小太监们也顶着殷红的官帽四散着忙碌。
越昭轻敲着下巴思考着还可能存在的纰漏。
檀嬷嬷走近:“公主坐下歇息吧,今晚还有宴会,莫要累坏了。”
说完错开一步,身后的宫女将新鲜的果盘放予越昭手边的桌上。
越昭应声,就着近的椅子坐下,但依旧颦眉神色游离,似是在思考什么。
“公主。”嬷嬷再次开口。
越昭几息后才回过神:“啊?嬷嬷说什么?”
檀嬷嬷叹了口气,笑道:“只是中秋摆宴,公主莫要太过伤神。老身只是想再唠叨几句。”
说完看向大殿又继续道,“小至世家门庭,大到皇家宫宴,皆有上下尊卑之分,前后座次也都有应有之序。”
边说边指着现场的座次,一个个说明这些位子是留给谁的。
越昭了然,因为原来的越昭从小在市井长大,才回的宫,故而檀嬷嬷总是会操心地借着每次机会,不经意地说上几句所谓的礼教秩序。
本着尊老爱幼的精神,越昭也总是面上勤学好问,实际心里又开始琢磨起别的事。
只是这次听着听着,越昭被吸引了注意:“胥参军不是胥家人吗?怎的单独坐出来了?”
“胥参军在西北领了职,且陛下近来多关注西北军务,故而不在一席。”檀嬷嬷解释。
越昭恍然:“难怪近日见陛下召了不少武将提前回京述职。”想了想又问道,“是西北有什么事吗?”
后宫不议朝政,但如今后宫也并没有什么妃嫔,檀嬷嬷对越昭也是宽容有加,加之越昭本就是要去西北的,故而檀嬷嬷低声道:“一直总是有些小动静,不过陛下刚即位这时动静更多了些。”
顿了顿,檀嬷嬷又犹豫地说:“西北大将军不宜来回走动,胥参军此次是代表大将军来的京城,日后公主也是要去西北的,近些日子公主不妨与胥参军熟悉熟悉,将来去了西北也有照应。”
越昭心里暖了暖,封地公主与当地军官熟悉走动于京城来说可谈不上好事,但檀嬷嬷确实是担心越昭在西北失势,将来的日子不好过。
“嗯。”越昭轻声应道。
深呼吸后,越昭起身:“嬷嬷我再去膳房看看准备的如何了。”
*
中秋时节,衙门休沐。
但万筠松还有更重要的事去做,故而赶着卯时的第一道更声起了身。
却没想到有人比她更早。
身着便服,万筠松为了不打搅瞌睡的看门衙役,轻手轻脚推开了门,阖门后转身,却被门前直直站着的小厮和他身后的马车吓了一跳。
“…小兄弟这是?”万筠松问道。
“万大人,昨日文王相邀,今晨便派小的来接您。”小厮低着头,语气毕恭毕敬,却又十足的公式化。
“今日?”万筠松惊讶。
昨日她以为文王说的邀请只是句客气话,没头没尾也没时点。
突然叫了人候在衙门口是什么个意思!
但谁叫人家是王爷。
万筠松认栽。
看着小厮依旧低着头不言不语的模样,她只得无奈道:“谢过王爷相邀,但既是王爷邀请,下官如今这身衣服怕是不当,还请王爷稍后,下官先回衙门换身衣裳。”
步履匆匆,万筠松到了何祥门前,踌躇了几步,才抬手轻轻敲了敲。
何祥也早早起了。
见是万筠松,问道:“可是有何不顺?”
万筠松低声说了几句,何祥皱了皱眉:“文王?”思索后叹了口气,“罢了,你先去,只是不知文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千万多加小心,嵩县和陶武的事我和姜函真去做。”
“那申大人这边?”万筠松不放心,计划里何祥应该留在宁都牵制申和海。
“我来安排。”何祥说。
“是。”万筠松道,“属下定尽早赶去嵩县与大人汇合。”
“去吧。”何祥摆了摆衣袖。
天还是昏昏沉沉的模样,但是街道上的百姓也早已从梦中醒来,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何祥一脸倦容,全然没有沉睡过的痕迹,身上的衣服松松垮垮地披着,像是熬过了几盏烛灯泪尽。
万筠松走出几步后,回了头。
隔着数十米的距离回望何祥,这几日他们也一同伏于案前,其中艰辛她知道,筹谋了数日,只等着这一天,只等着从嵩县扯开新的局面。
她最后向何祥点头,道了句:“何大人保重。”
她看向何祥也点了点头,嘴边扬起了一丝弧度,她还看见何祥对她招手,轻声道:“保重。”
再等等,马上就能拉开新的帷幕了。
万筠松告诉自己。
*
清晨的风吹过雕花窗,窗外的柳树随风飘动,万筠松从高处往下静静地看着此景,只能看见一团绿色的形状随风而变。
倒是很不同的视角。
文王带着笑打趣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万大人怕是许久没有这样吹着晨风赏景了吧。”
万筠松连忙起身:“见过文王。”
“坐下吧坐下吧。”文王连连摆手,“你我如今头一次见,谈何见过。”
说完他自己先笑了起来。
万筠松这才抬头看向文王。
文王穿得放浪随性,一身粗布麻衣似是大了好几号,身形清瘦但有力,行走间步伐有力但脚步紊乱。
和曾经听说的于众叛将间救回先帝的,那个单枪匹马、坚毅有力的形象全然不同。
万筠松保持着得体的沉默,也没有动作。
文王见此略带责备的笑意又溢了出来:“也不曾听闻万大人是如此拘谨的人啊。”
“初次拜会王爷,未曾备下礼物,下官自是拘束。”万筠松慢吞吞地说。
“就知你惦记着我不打声招呼把你喊来的事。”说完文王又是一阵放声大笑。
万筠松忍了忍,等他笑完回道:“下官不敢。”
文王喝下一口清水,缓了缓才继续说:“我早已不在朝中供职,这些年四处闲云野鹤,万大人不必紧张。”
“早就听说了前年的探花郎万筠松是个才思机敏之人,早就想会见一二,只是苦于我常年不在京城,才未能得见,今日赶巧,便吩咐了随从引你来了此处。”
万筠松语气愧疚:“早先不知王爷就在江州,没有拜访是下官的过错。”
“行了。”文王用茶杯轻轻敲了几下桌子,眉眼带笑,“离京城远着呢,就别在这儿给我打官腔了。”
万筠松笑笑,还是道了声“是”。
文王见他还是如此,也没有再在此事上说话,只是把话头转向了别处:“这间阁楼修得可高?可有京中的得胧酒楼高?”
万筠松知道这是在问她,但是没有急着回,又看了看下面的柳树,才说:“方才进来时没有仔细从外头瞧有多高,如今上来了才发现除了城墙从未登上过如此高的楼。只是下官还未去过得胧酒楼,怕是比不出个一二了。”
“万大人竟没去过得胧酒楼。”文王吃惊道,“那可是京中最盛之地,等万大人回京可要上去好好品味一番了,若是万大人舍不得银两,届时我替大人付了酒钱。”
说完文王又自顾自笑了起来。
万筠松看着他,压下心中的不耐,扬起嘴角,举杯道:“怎好让王爷破费,届时应该下官宴请王爷。”
文王愣了愣,笑声更盛:“这才是传闻里才思机敏的万大人啊。”
说完高声喊了随从备上早膳,得意道:“知道万大人来得早还未曾用早膳,不妨来品一品。我常年游走,不甚在意三餐,一日一餐两餐也是常有的事,但每每到了江州,总是忍不住多吃几餐,我今日叫来的这位厨子可是民间高手。”
“恭敬不如从命。”万筠松扶起袖摆,等文王先行下筷后也夹起了个晶莹剔透的小笼。
又是一阵闲聊。
撤下了残羹后,文王依旧不放人,拉着她从南蛮的丘陵小溪聊到了北国的千里风光。
“我在去北疆前,从未见过如此漫长的白昼,再加上漫天不歇息的飘雪,乐得我几日都不曾歇息。”
文王讲得兴致勃勃。
“那里的百姓们语言也与我们大相径庭,不过只要找上那些往返通商之人,他们能给你翻译得完美无缺。”
作为一个臣子,万筠松十分尽责地绝不让王爷的每句话掉在地上。
“想不到商人还有如此才能。”万筠松如是说道。
“是啊。”文王感叹,“自太祖来重农抑商,可商人能做的事绝不仅仅只有挣那二两利。”
万筠松听到这话,不禁仔细看了两眼文王,但没说什么,而是道:“王爷,已经将近日暮,下官再是腆着脸也不好意思叨扰王爷了。”
“急什么。”文王止住她的话,“大好中秋之夜,万大人不陪本王再说上两句,莫不是还有什么更急之事?”
万筠松从茶点里抬起头,正视那双骤然间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神,一直焦急的心突然冷静下来:“王爷留臣,究竟为何?”
文王听到这话,沉默几息,突然扬唇笑了。
笑意仅仅停留在鼻息间,和一开始那般全然不同。
而京城的中秋宴,才刚刚开始。
越昭轻敲着下巴思考着还可能存在的纰漏。
檀嬷嬷走近:“公主坐下歇息吧,今晚还有宴会,莫要累坏了。”
说完错开一步,身后的宫女将新鲜的果盘放予越昭手边的桌上。
越昭应声,就着近的椅子坐下,但依旧颦眉神色游离,似是在思考什么。
“公主。”嬷嬷再次开口。
越昭几息后才回过神:“啊?嬷嬷说什么?”
檀嬷嬷叹了口气,笑道:“只是中秋摆宴,公主莫要太过伤神。老身只是想再唠叨几句。”
说完看向大殿又继续道,“小至世家门庭,大到皇家宫宴,皆有上下尊卑之分,前后座次也都有应有之序。”
边说边指着现场的座次,一个个说明这些位子是留给谁的。
越昭了然,因为原来的越昭从小在市井长大,才回的宫,故而檀嬷嬷总是会操心地借着每次机会,不经意地说上几句所谓的礼教秩序。
本着尊老爱幼的精神,越昭也总是面上勤学好问,实际心里又开始琢磨起别的事。
只是这次听着听着,越昭被吸引了注意:“胥参军不是胥家人吗?怎的单独坐出来了?”
“胥参军在西北领了职,且陛下近来多关注西北军务,故而不在一席。”檀嬷嬷解释。
越昭恍然:“难怪近日见陛下召了不少武将提前回京述职。”想了想又问道,“是西北有什么事吗?”
后宫不议朝政,但如今后宫也并没有什么妃嫔,檀嬷嬷对越昭也是宽容有加,加之越昭本就是要去西北的,故而檀嬷嬷低声道:“一直总是有些小动静,不过陛下刚即位这时动静更多了些。”
顿了顿,檀嬷嬷又犹豫地说:“西北大将军不宜来回走动,胥参军此次是代表大将军来的京城,日后公主也是要去西北的,近些日子公主不妨与胥参军熟悉熟悉,将来去了西北也有照应。”
越昭心里暖了暖,封地公主与当地军官熟悉走动于京城来说可谈不上好事,但檀嬷嬷确实是担心越昭在西北失势,将来的日子不好过。
“嗯。”越昭轻声应道。
深呼吸后,越昭起身:“嬷嬷我再去膳房看看准备的如何了。”
*
中秋时节,衙门休沐。
但万筠松还有更重要的事去做,故而赶着卯时的第一道更声起了身。
却没想到有人比她更早。
身着便服,万筠松为了不打搅瞌睡的看门衙役,轻手轻脚推开了门,阖门后转身,却被门前直直站着的小厮和他身后的马车吓了一跳。
“…小兄弟这是?”万筠松问道。
“万大人,昨日文王相邀,今晨便派小的来接您。”小厮低着头,语气毕恭毕敬,却又十足的公式化。
“今日?”万筠松惊讶。
昨日她以为文王说的邀请只是句客气话,没头没尾也没时点。
突然叫了人候在衙门口是什么个意思!
但谁叫人家是王爷。
万筠松认栽。
看着小厮依旧低着头不言不语的模样,她只得无奈道:“谢过王爷相邀,但既是王爷邀请,下官如今这身衣服怕是不当,还请王爷稍后,下官先回衙门换身衣裳。”
步履匆匆,万筠松到了何祥门前,踌躇了几步,才抬手轻轻敲了敲。
何祥也早早起了。
见是万筠松,问道:“可是有何不顺?”
万筠松低声说了几句,何祥皱了皱眉:“文王?”思索后叹了口气,“罢了,你先去,只是不知文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千万多加小心,嵩县和陶武的事我和姜函真去做。”
“那申大人这边?”万筠松不放心,计划里何祥应该留在宁都牵制申和海。
“我来安排。”何祥说。
“是。”万筠松道,“属下定尽早赶去嵩县与大人汇合。”
“去吧。”何祥摆了摆衣袖。
天还是昏昏沉沉的模样,但是街道上的百姓也早已从梦中醒来,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何祥一脸倦容,全然没有沉睡过的痕迹,身上的衣服松松垮垮地披着,像是熬过了几盏烛灯泪尽。
万筠松走出几步后,回了头。
隔着数十米的距离回望何祥,这几日他们也一同伏于案前,其中艰辛她知道,筹谋了数日,只等着这一天,只等着从嵩县扯开新的局面。
她最后向何祥点头,道了句:“何大人保重。”
她看向何祥也点了点头,嘴边扬起了一丝弧度,她还看见何祥对她招手,轻声道:“保重。”
再等等,马上就能拉开新的帷幕了。
万筠松告诉自己。
*
清晨的风吹过雕花窗,窗外的柳树随风飘动,万筠松从高处往下静静地看着此景,只能看见一团绿色的形状随风而变。
倒是很不同的视角。
文王带着笑打趣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万大人怕是许久没有这样吹着晨风赏景了吧。”
万筠松连忙起身:“见过文王。”
“坐下吧坐下吧。”文王连连摆手,“你我如今头一次见,谈何见过。”
说完他自己先笑了起来。
万筠松这才抬头看向文王。
文王穿得放浪随性,一身粗布麻衣似是大了好几号,身形清瘦但有力,行走间步伐有力但脚步紊乱。
和曾经听说的于众叛将间救回先帝的,那个单枪匹马、坚毅有力的形象全然不同。
万筠松保持着得体的沉默,也没有动作。
文王见此略带责备的笑意又溢了出来:“也不曾听闻万大人是如此拘谨的人啊。”
“初次拜会王爷,未曾备下礼物,下官自是拘束。”万筠松慢吞吞地说。
“就知你惦记着我不打声招呼把你喊来的事。”说完文王又是一阵放声大笑。
万筠松忍了忍,等他笑完回道:“下官不敢。”
文王喝下一口清水,缓了缓才继续说:“我早已不在朝中供职,这些年四处闲云野鹤,万大人不必紧张。”
“早就听说了前年的探花郎万筠松是个才思机敏之人,早就想会见一二,只是苦于我常年不在京城,才未能得见,今日赶巧,便吩咐了随从引你来了此处。”
万筠松语气愧疚:“早先不知王爷就在江州,没有拜访是下官的过错。”
“行了。”文王用茶杯轻轻敲了几下桌子,眉眼带笑,“离京城远着呢,就别在这儿给我打官腔了。”
万筠松笑笑,还是道了声“是”。
文王见他还是如此,也没有再在此事上说话,只是把话头转向了别处:“这间阁楼修得可高?可有京中的得胧酒楼高?”
万筠松知道这是在问她,但是没有急着回,又看了看下面的柳树,才说:“方才进来时没有仔细从外头瞧有多高,如今上来了才发现除了城墙从未登上过如此高的楼。只是下官还未去过得胧酒楼,怕是比不出个一二了。”
“万大人竟没去过得胧酒楼。”文王吃惊道,“那可是京中最盛之地,等万大人回京可要上去好好品味一番了,若是万大人舍不得银两,届时我替大人付了酒钱。”
说完文王又自顾自笑了起来。
万筠松看着他,压下心中的不耐,扬起嘴角,举杯道:“怎好让王爷破费,届时应该下官宴请王爷。”
文王愣了愣,笑声更盛:“这才是传闻里才思机敏的万大人啊。”
说完高声喊了随从备上早膳,得意道:“知道万大人来得早还未曾用早膳,不妨来品一品。我常年游走,不甚在意三餐,一日一餐两餐也是常有的事,但每每到了江州,总是忍不住多吃几餐,我今日叫来的这位厨子可是民间高手。”
“恭敬不如从命。”万筠松扶起袖摆,等文王先行下筷后也夹起了个晶莹剔透的小笼。
又是一阵闲聊。
撤下了残羹后,文王依旧不放人,拉着她从南蛮的丘陵小溪聊到了北国的千里风光。
“我在去北疆前,从未见过如此漫长的白昼,再加上漫天不歇息的飘雪,乐得我几日都不曾歇息。”
文王讲得兴致勃勃。
“那里的百姓们语言也与我们大相径庭,不过只要找上那些往返通商之人,他们能给你翻译得完美无缺。”
作为一个臣子,万筠松十分尽责地绝不让王爷的每句话掉在地上。
“想不到商人还有如此才能。”万筠松如是说道。
“是啊。”文王感叹,“自太祖来重农抑商,可商人能做的事绝不仅仅只有挣那二两利。”
万筠松听到这话,不禁仔细看了两眼文王,但没说什么,而是道:“王爷,已经将近日暮,下官再是腆着脸也不好意思叨扰王爷了。”
“急什么。”文王止住她的话,“大好中秋之夜,万大人不陪本王再说上两句,莫不是还有什么更急之事?”
万筠松从茶点里抬起头,正视那双骤然间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神,一直焦急的心突然冷静下来:“王爷留臣,究竟为何?”
文王听到这话,沉默几息,突然扬唇笑了。
笑意仅仅停留在鼻息间,和一开始那般全然不同。
而京城的中秋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