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黄鹤楼上多了一首诗,还题在了崔颢的旁边。”

    “真新鲜,哪位猛人敢和崔颢硬刚?”

    “好像是穆相爷。”

    “穆相文章绝世,可诗作平平。和崔颢叫板,恐怕不大行吧?”

    “唉,诗都被唐人写尽了,后人哪里还能有好诗?”

    “诗哪有写尽的?只是因为本朝只考文章不考诗罢了。”

    “可是穆相说那不是他写的,还特意注明。写那诗的人好像叫什么何皎皎。”

    “好好的小伙子,为什么要起这么女里女气的名字?”

    “不要关心这个了,关心关心诗行不行?什么样的诗敢题在崔颢旁边?他那首《黄鹤楼》可是古今第一七律。”

    “嘁,《黄鹤楼》半古半律的。要说古今第一七律,当然应该是杜甫的《登高》。”

    三人进了城,寻了一家离城门最近的客栈,将马匹交与店家饲喂草料,方在桌边坐下,便听见人们议论纷纷。梅任行很有兴趣地转过身去,顾生寒只是随意指了一些饭菜,又要了些茶水,便闭目小憩。皎皎则是窝在桌边扶额不语,暗自回想穆相到底是什么时候把自己的诗题上去的,想了想觉得应该是他第二天出去的时候。只能安慰自己让写的是《黄鹤楼》,不拘格律,只讲意境,不是《登高》这种工整无比、技法纯熟,还要讲意境的。要是写《登高》,真不如挖个坑把自己给埋了。

    穆相将两个版本都题了上去,供人作推敲之辩,士人自然乐于将其作为谈资,抄录给亲朋故旧一观。这些书信走的都是官路,比民路要快上许多。其中一位士子从怀中抖出一封书信,将两版《黄鹤楼》都念了一遍。念罢,众人开始哄抢他手中的书信,挤在一起品评,赞不绝口。皎皎却更觉尴尬,把看得津津有味的梅任行的头掰了回来。

    梅任行道:“做什么?他们说得不对吗?”

    皎皎道:“我水平什么样,我自己心里还是要有点数的。夸得实在太过了,绝对没有他们说得那么好。现在把我那首捧得那么高,只是因为太久没有这样的诗,物以稀为贵罢了。”

    梅任行道:“我觉得挺好,那就是挺好。”

    皎皎道:“你的眼光我自然相信,只是……”

    此时茶水已上,皎皎于是斟了一盏递给顾生寒,又斟了一盏推到梅任行手边:“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好看?”

    梅任行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皎皎叹了口气:“看吧。”

    梅任行道:“别叹气啊,可以信。”

    皎皎道:“不能信。”

    梅任行道:“可以信。”

    皎皎道:“不能信。”

    两人只顾斗嘴,自然没有注意到顾生寒那一闪而过的不悦。饭菜已具,三人专心吃饭,耳旁却仍语声不绝,由不得人听不到。有说这个版本好的,有说那个版本好的。争了约莫半顿饭的工夫,帽子已经叠到了房顶上——说“从此别”那版好的,被另一派指责视格律规矩如无物,将来怕是不止逾矩,连杀父弑君都做得出来;说“成死别”那版好的,则被指责只注重单句出彩,如此个人英雄主义,不识大体,将来为了博一己之私、一人之名,多么祸国殃民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终于有人看不过去,劝道两个版本都很好,没必要争个高低。又有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求一致倒也罢了,还给对方扣帽子,岂非小人行径?众人一时无言,最后有和事佬道,诗不辩不明,大家不过是各抒己见,并不是为了求同,更没有为了求同给对方扣帽子,不过是表达一种担忧罢了,而且也不是对于对方的担忧,而是对于愚昧世人的担忧,既读书识字,自然要注意作品解读的教化作用。

    众人面色稍缓,于是搁置争议,为了缓解尴尬,开始讨论尾联何解。有人说尾联不过故作惊人之语,其实狗屁不通;有人说是告诉人们不论人间还是天上,路皆艰难;有人说是赞成远游谋取功名,但劝换一种方式,不要做出一副世外高人之态;有考古派说是告诫不要轻信他人,黄鹤不知把人驮到哪里去了,不然为何从来只有传说,没有确切的遗迹;有讽今派说是讽刺修仙论道,求药登仙皆为虚幻之事,正所谓“唯闻人作鬼,不见鹤成仙”。

    皎皎本就身体不适,听着众人一通乱糟糟的争论更是有些头疼,于是看起了墙壁上的《交通论》——“天下之利,在于交通;小国寡民,必有久戎。人不相知,则一山之隔,互为仇雠,执戈矛以为常,自谓乡邻一体,曾不知上下之相欺、左右之相轧。物不相换,则一地之间,需产万端,洋洋乎以为能,咸言物候无异,植橘树于淮北,求鱼鳖于木上。”是穆相的手笔,仿其真迹雕刻而成,待要继续看下去,便听见了那句“唯闻人作鬼,不见鹤成仙”,正欲点头,却想起阁主说过,诗写出来,便与自己无关了,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解读,便继续埋头吃饭了,心里还念叨着交通不便是互为仇雠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忽然有人道:“那个,有句话我一直想说,不知当讲不当讲。”

    旁边的人道:“想说就说。”

    那人清了清嗓子,方道:“这个何皎皎吧,其实是个女子。”

    旁边那人道:“不可能。女人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诗?”

    那人道:“你这是偏见。”

    旁边那人满脸微笑:“‘才藻非女子事也。’”

    正争执不下,又有一人加入了战场:“才藻可以是女子之事,只是她们写的诗或凄婉或柔美,不是这种风格,譬如李清照。”

    众人纷纷表示这话说得公道在理。

    那人接着道:“而且诗中写到‘几回秋梦不封侯’,很明显,封侯拜相是男人的事情。退一万步讲,哪怕这首诗写的是女子对夫君的思念和忠告,也是男人以女子口吻写的,譬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确是闺怨诗,可却是七绝圣手王昌龄写的。”

    众人纷纷点头,叹服不已。

    皎皎觉得那人前面的推论并不成立,因为李清照虽然大部分词都写得凄婉柔美,可诗却不然,譬如那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后面的推论也不成立,自己只是看着世人汲汲功名却往往求而不得,为此感慨罢了,一定要说站在什么角度写的这首诗,大概是把自己开除人籍的角度吧。

    三人饭食已毕,顾生寒又向店家要了三壶水,一些干粮和几捆草料,一并付好银钱,便继续出发了。

    “真是乌烟瘴气,终于出来了。皎皎,别听他们的。”梅任行接过顾生寒手里的包裹,边向车上放边道。

    “嗯。不听他们的。”皎皎揉着自己的胃,随口应了一声,忽然又想起什么,“对了,暂时不要叫我皎皎了,我怕会有麻烦。”

    “能有什么麻烦啊?”

    “不知道。一种预感。”

    “好吧,那叫你什么?小妹?妹子?宝儿?小宝儿?”

    “花里胡哨的。还是叫师妹吧。”

    “这不是大师兄爱用的称呼吗?”

    “啊?”

    “你没发现吗?大师兄喜欢叫你师妹,我喜欢叫你皎皎。我要是也叫你师妹,你会分不清是谁叫你。”

    “并不会,我都没注意过。”

    “是吗?那我学学他。”梅任行仿着顾生寒的语气和声音,连着叫了好几声师妹,直到皎皎不胜其烦才罢。

    三人到了城门,却被拦了下来,只见不远处设了两方书案,案上笔墨纸砚皆备,案边一人正悠然品茶。

    梅任行心中预感不妙,但还是道:“大哥,我们进来的时候您不是查过路引了吗?就这么一会儿的工夫,不至于忘了吧?”

    城卫却只说了两个字:“路引。”

    三人只好将各自的路引拿出,然后意料之中地被请去了书案边。

    案边那人道:“方才吃酒时听到士子们的谈论,又听手下说有一位入城的人就叫何皎皎。不知是哪位?”

    皎皎只好硬着头皮上前,拱手作礼。

    那人神色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微笑:“闻名不如见面。姑娘的《黄鹤楼》在下很是喜欢。不知是否有幸也能得姑娘一首诗呢?不拘题目,随便写些什么就好。”

    皎皎道:“您误会了。我哪里会写诗,可能是同名吧?”

    那人放下手中茶盏:“哦?恰巧同名?还恰巧去过汉阳一带?”

    为使交通畅达,路引上早已没有行程一项,只有姓名、籍贯、身份、外出事由等等,这人是在故意诈她,梅任行正欲开口,便见皎皎一脸疑惑:“汉阳在哪里?您是不是找错人了?”

    那人道:“这般清俊,又一身书卷气。你说不会作诗,让人如何相信?”

    皎皎道:“容貌是父母所生,我也没有办法。至于作诗,小民真的不会。一定要写,只怕脏了您的眼睛。”

    那人用手敲着书案:“哦?不是吗?不管是不是,先写首七律。再推脱下去,就继续加条件。请吧。”

    皎皎不愿继续纠缠,只好应下,坐到对面书案处,但想着若是真的写首好诗,只怕会引来更多麻烦,耽误行程,于是心思一动,装模做样问梅任行七律是什么格式,然后做出一副为难的样子,从手缝里挤出了一首诗。

    梅任行接过一看,差点没笑出声,但随即强忍笑意,将诗递了过去。

章节目录

南柯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feiwu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feiwu并收藏南柯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