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当然,有两位只能饭过三巡——苏轼拿出了一件东西,对皎皎道:“有礼物给你。看!用椰子壳做的帽子!是不是很好玩?”
皎皎开心地点点头,道谢接过。
元稹道:“椰子呢?也没见你拿它做个什么菜啊?”
苏轼道:“呃,我自己吃了。”
元稹道:“我看那虾和生蚝多半也不是你自己捞的,估计是你边吃椰子边编帽子,支使子由下去捞的吧?”
苏轼道:“那个,皎皎,你是不是还没吃过椰子?回头有机会我带你去吃啊!”
皎皎道:“好,谢谢子瞻兄。”
白居易道:“也不知道送点有用的。”说着递了一本书过去:“按照现在的律法重新写的《甲乙判》,你们应该用得到。”
皎皎道:“谢谢乐天叔——兄!”
元稹道:“你啊,算是被人盯上了。也是胆子大,巨君你都敢写。世人对其多有偏见,你这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过好在帐子里那人给你按下了,不然你昨天可就直接英年早逝了。”
梅任行小声道:“巨君就是王莽。”
皎皎此时终于发觉不妥之处,不禁一阵后怕。
元稹又道:“不过调色盘这烂事也是那位搞出来的,还美其名曰欲扬先抑。扬不扬的不知道,但抑是真的抑了。抄袭这种事,也是可以随便说的吗?”
皎皎道:“所以你们不觉得我是抄袭,对不对?”
白居易道:“这要算抄袭,那往后都别写诗了。”
苏轼道:“这种文字上的烂事,从来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别放在心上。”
元稹则道:“还是放在心上好。别像你一样,差点把自己给交待了。”
苏轼觉得无法反驳,只好向苏辙求救:“子由,我说不过他。”
苏辙却笑了笑:“兄长,我觉得他说得对。”
苏轼又转向白居易:“乐天,看在我崇拜过你的份上。”
白居易道:“我也觉得小九说得对。”
苏轼只好转向皎皎:“听到了吗?小心一点,别把自己给交待了!”
皎皎乖巧地点了点头。
苏轼道:“这时候倒是乖。”说着拿出一本册子,自顾自念了起来:“‘明月几时有’——‘四十五亿年前’;‘把酒问青天’——‘一般不会回答’;‘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大概同地上一样’;‘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去平流层顶部盖房子,那里温度尚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也可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因为一般只有别时才会想起来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里可以,超过四万里应该就不行了’。”读罢,合上册子,道:“怎么着,你这注释,要掘坟啊?”
皎皎笑了笑,恨不能“以头抢桌”:“子瞻兄,我就是自己写着玩的。你这首《水调歌头》千古绝唱,千万别和我一般见识。等等,这,阁主是直接拿我的——”
子野道:“不是,是他凭着记忆写下来的。放心,这个是内部版。流传在外的,都是我删了好几遍的。”
苏轼道:“唉,给别人的注释全删了,你自己的习作也删了三分之二,远没有这版有意思。”
子野道:“我就算是好的了,子渊他自己是觉得每一首都可能被有心人做文章,导致每一首都想删,所以才找上我。”
苏轼道:“删掉像刚才那样涉及一些世人不知道的东西的,我倒能理解。可有些诗我看了好几遍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怎么也删了?”
子野道:“比如呢?”
苏轼翻了翻册子,指出一首五言绝句:
落拓江湖意,凄凉半世功。
寄身刀剑里,不作白头翁。
苏轼道:“这首《听箫》有什么问题吗?”
子野道:“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怕有心人说是教唆街头斗殴。单纯斗殴也就罢了,万一出了命案,把这首诗拿出来,说是她教唆的,冤不冤啊?”
苏轼道:“都说了‘听箫’啊,是曲子里的意思啊……”
元稹道:“这世间荒唐之事,难道还少吗?”
白居易也道:“就算没有人把街头斗殴赖给她,单凭这首诗本身大概也可以定个寻衅滋事。口袋罪嘛,什么都能往里装。”
苏轼道:“这世界难道就没有一点进步吗……”
苏辙道:“小心些总是没错的。其实,把‘江湖’二字删去,上面的改一改,下面的‘寄身刀剑里,不作白头翁’倒可以说成是从军报国,这样便没人敢再说什么了。”
苏轼点头:“有道理。你那时为什么没这么写?”
皎皎道:“这,阁主的箫曲,我当时听出来的意思就是那样,哪里想到还有后来这些事情?”
梅任行道:“倒也不用改,只需要加上一个注释,就说是有感于曹植的《白马篇》,这样就和子由兄说的一样了。”
元稹道:“所以这首不是照着那个写的?”
苏轼道:“你什么眼神啊?这首没在缩扩写里面。”
梅任行道:“她那时还没背这个,就只知道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还不知道是《白马篇》里的。”
元稹道:“没事,删了也好,省得惹麻烦。可惜是有点可惜,不过就算删了那么多,剩下的也可以证明你的水平。说到水平,你诗会上发挥得不大好啊。第三首之后,水平直线下降。”
皎皎道:“唉,我必须有感而发才能写得好。诗会上限题限韵又限时,还要求写出新意,我真的已经尽力了。”
苏轼道:“好了,我估计只有子渊他自己才能在那种情况下稳定发挥。不过说真的,你这诗一看就是他教的。”
皎皎道:“为什么?”
苏轼道:“我还不知道他?律诗倒是很讲章法,到了绝句就放飞自我。五绝有时候还知道炼个字,七绝却是基本上连字都不炼了。至于歌行体,那简直就是脱缰的野狗,呃,野驴,啊不,野马。”
元稹道:“那他也写得比你好。”
苏轼道:“那他也写得比你好。”
元稹的重音在“那”字上,苏轼的重音却是在“你”字上。皎皎一时不知该如何劝解,正有点发愁,就见元稹摊手道:“我自然写不过他。”
苏轼道:“你知道就好。”
元稹道:“但我比他命好。”
苏轼道:“哈哈,就你那——确实……”
梅任行本来觉得看他们两个吵嘴很是有趣,正在津津有味作壁上观,听到此处,不由问道:“为什么说阁主他命不好?”
苏轼装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唉,你要知道,‘文章憎命达’。”
白居易却似乎情绪低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只怕……”
元稹道:“乐天,你最近怎么了?要乐天一点啊,学学子瞻那个没心没肺、傻不楞登的样子。呃,不对,要学没心没肺,不要学傻不楞登。”
苏轼道:“你说谁傻不楞登呢?而且要说没心没肺,这里有一位比我更过分吧?”随即翻出了《蜉蝣》一诗:
生死随风散,彭殇任水流。
麻衣还似雪,能得几春秋?
苏轼道:“新兴的一个词叫什么来着,对,‘摆烂’!只要是和自己有关的,就处处透着一种躺平摆烂的氛围。虽然一看就是子渊教的,但内容一看就是你写的,绝非子渊代笔。他也不管管你吗?”
皎皎道:“其实这首不是在写我自己,我就是单纯代入了蜉蝣的视角而已。”
苏轼道:“那就是潜意识里在写自己,将摆烂贯彻到了大脑皮层。”
皎皎不由被逗笑,然后便听见元稹道:“怎么到你自己就是旷达乐观,到别人就成躺平摆烂了?你未免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苏轼道:“那可不一样,我多热爱生活,又多么珍惜做人的时光。这位呢,却是生死彭殇,全都随便,小手一揣,听天由命。子野,《听箫》要删,这首你怎么反倒留着了?”
子野道:“‘一死生,齐彭殇’又不是没人说过,至于后面,也还好吧。唯一可能被做文章的地方,就是把这首诗说成是在讽刺上位者,但是把‘读《曹风·蜉蝣》,有感于‘蜉蝣掘穴,麻衣如雪’’这句话一删,就没人会把‘麻衣’往别的方面想了。”
元稹道:“其实那首《曹风》也没什么讽刺的意思。不过删了也好,这样人们只会觉得你这首诗里的麻衣是指丧服。你当时是怎么个想法?”
皎皎道:“我是写完以后,才发现诗经里的‘麻衣’不是我以为的麻衣。然后就发现这首诗有了两种解释。”
元稹道:“嗯,删完后,倒是你本来的意思了。挺好,和你诗会上最后那首倒是对上了。”
皎皎尴尬道:“写那首的时候我脑子好像已经不大清楚了,现在有点记不起来写了什么了。”
元稹笑道:“有趣。任行,来,你给她复述一遍。”
听完复述,皎皎道:“师兄,世界上有没有花期超过一年的植物啊?”
梅任行仔细想了想:“应该没有,最长就是一年。多年生的植物常见,可每次应该都是重新开花。”
皎皎放下心来:“那就严谨了。”
子野似乎有些感慨:“‘试问孰能逃一死,终归谁是去年花?’人们常说‘花有重开日’,可是今年的花,已经不是去年那朵了。就像今世的人,也不能算作前世那个人了。”
元稹道:“但还是同一株草木,也还是同一个灵识啊。”
子野道:“花可不会这么觉得,人一般也不会这么觉得。”
苏轼道:“你这就是戏文看多了。不过好像确实有点问题。皎皎,你怎么想?”
皎皎道:“这是植物与器官的关系。”
苏轼道:“好好说……”
皎皎道:“这两个观点,我觉得不冲突吧?今世的人虽然不能算作前世的那个人,但今世的灵识还是前世那个灵识;今年的花虽然已经不是去年的那朵花了,但今年的草木还是去年那株草木。人与灵识的关系,就像花与草木,也就是器官与植物的关系一样,不用那么纠结。咦?这个比喻好像还挺好的,花属于繁殖器官,人——”
苏轼道:“但这里涉及怎样才是同一个个体的问题。尤其是你们这种两边都打交道的,很容易自我认知混乱。”
皎皎想了想:“怎样才算同一个个体,我也不知道,每个个体应该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吧。譬如那些前世今生的戏文,有的可能执着于某一相貌,所以会到处收集长得相似的作为替身;有的可能觉得只要是同一个灵识就好,什么相貌无所谓。不过在这个下面也有分支——有的可能是执着于某一段记忆,即便是同一个灵识,可没有了那些过往,也觉得不是曾经那个个体了;有的可能是执着于某一种性格,就算是同一个灵识,可性格已经大变,那便也不是自己要找的了。当然,这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比如某些性格是由于某段特殊记忆形成的,一旦没有这段记忆,性格也会改变。不过也有可能一个灵识有某些基础性格,这些基础性格不会随着经历而改变,只有那些非基础的性格才会随着经历而改变。至于这个灵识为什么会有这些基础性格,我现在没有相关知识,只能靠猜。我猜要么是所有前世的不断累积与强化,要么是这个灵识的固有属性。不过虽然说了这么多,可好像都是废话,因为时间会天然给灵识划分出每一世,纠结的无非是这一世和上一世是否有联系。可能做人时即便听说过前世的故事,也会觉得不是同一个个体。回去之后恢复了所有记忆,有了第一视角的体验,就会觉得是同一个个体了。但认为有联系也好,没联系也罢,不过是个分类问题,怎么样都可以。至于其他人或者其他灵识会如何与之相处,我想亲人应该会更执着于经历记忆,朋友应该会更执着于脾气秉性。但无论如何,这一世才开始认识的,一般会觉得曾经的那些全都和这一世的这个人无关;这一世之前就认识的,多半会觉得不论如何改变,依然是曾经认识的那个灵识。譬如现在。”
苏轼道:“最起码在这一点上,你还真是没多大变化。不对,还得再加上一个摆烂。不过你知不知道,每次死亡,都有一定可能会灰飞烟灭,既做不成人,也做不成鬼,彻底从世界上消失?”
皎皎道:“其实我上俯仰山之前,是觉得人死后并没有什么魂魄的,死了就是彻底消失了。灰飞烟灭,也是彻底消失,没什么不同。而且,也许消失的灵识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就像我们死后会去另一边一样。不过若是照着这个逻辑推下去,也不知道究竟是有多少重世界了。又或者,在某一个平行的时空,人死之后连魂魄都没有,就是那样彻底消失了。这样想的话,我们这里已经很好了。”
苏轼笑道:“你这小脑袋瓜里天天都在想些什么啊……”
皎皎开心地点点头,道谢接过。
元稹道:“椰子呢?也没见你拿它做个什么菜啊?”
苏轼道:“呃,我自己吃了。”
元稹道:“我看那虾和生蚝多半也不是你自己捞的,估计是你边吃椰子边编帽子,支使子由下去捞的吧?”
苏轼道:“那个,皎皎,你是不是还没吃过椰子?回头有机会我带你去吃啊!”
皎皎道:“好,谢谢子瞻兄。”
白居易道:“也不知道送点有用的。”说着递了一本书过去:“按照现在的律法重新写的《甲乙判》,你们应该用得到。”
皎皎道:“谢谢乐天叔——兄!”
元稹道:“你啊,算是被人盯上了。也是胆子大,巨君你都敢写。世人对其多有偏见,你这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过好在帐子里那人给你按下了,不然你昨天可就直接英年早逝了。”
梅任行小声道:“巨君就是王莽。”
皎皎此时终于发觉不妥之处,不禁一阵后怕。
元稹又道:“不过调色盘这烂事也是那位搞出来的,还美其名曰欲扬先抑。扬不扬的不知道,但抑是真的抑了。抄袭这种事,也是可以随便说的吗?”
皎皎道:“所以你们不觉得我是抄袭,对不对?”
白居易道:“这要算抄袭,那往后都别写诗了。”
苏轼道:“这种文字上的烂事,从来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别放在心上。”
元稹则道:“还是放在心上好。别像你一样,差点把自己给交待了。”
苏轼觉得无法反驳,只好向苏辙求救:“子由,我说不过他。”
苏辙却笑了笑:“兄长,我觉得他说得对。”
苏轼又转向白居易:“乐天,看在我崇拜过你的份上。”
白居易道:“我也觉得小九说得对。”
苏轼只好转向皎皎:“听到了吗?小心一点,别把自己给交待了!”
皎皎乖巧地点了点头。
苏轼道:“这时候倒是乖。”说着拿出一本册子,自顾自念了起来:“‘明月几时有’——‘四十五亿年前’;‘把酒问青天’——‘一般不会回答’;‘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大概同地上一样’;‘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去平流层顶部盖房子,那里温度尚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也可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因为一般只有别时才会想起来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里可以,超过四万里应该就不行了’。”读罢,合上册子,道:“怎么着,你这注释,要掘坟啊?”
皎皎笑了笑,恨不能“以头抢桌”:“子瞻兄,我就是自己写着玩的。你这首《水调歌头》千古绝唱,千万别和我一般见识。等等,这,阁主是直接拿我的——”
子野道:“不是,是他凭着记忆写下来的。放心,这个是内部版。流传在外的,都是我删了好几遍的。”
苏轼道:“唉,给别人的注释全删了,你自己的习作也删了三分之二,远没有这版有意思。”
子野道:“我就算是好的了,子渊他自己是觉得每一首都可能被有心人做文章,导致每一首都想删,所以才找上我。”
苏轼道:“删掉像刚才那样涉及一些世人不知道的东西的,我倒能理解。可有些诗我看了好几遍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怎么也删了?”
子野道:“比如呢?”
苏轼翻了翻册子,指出一首五言绝句:
落拓江湖意,凄凉半世功。
寄身刀剑里,不作白头翁。
苏轼道:“这首《听箫》有什么问题吗?”
子野道:“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怕有心人说是教唆街头斗殴。单纯斗殴也就罢了,万一出了命案,把这首诗拿出来,说是她教唆的,冤不冤啊?”
苏轼道:“都说了‘听箫’啊,是曲子里的意思啊……”
元稹道:“这世间荒唐之事,难道还少吗?”
白居易也道:“就算没有人把街头斗殴赖给她,单凭这首诗本身大概也可以定个寻衅滋事。口袋罪嘛,什么都能往里装。”
苏轼道:“这世界难道就没有一点进步吗……”
苏辙道:“小心些总是没错的。其实,把‘江湖’二字删去,上面的改一改,下面的‘寄身刀剑里,不作白头翁’倒可以说成是从军报国,这样便没人敢再说什么了。”
苏轼点头:“有道理。你那时为什么没这么写?”
皎皎道:“这,阁主的箫曲,我当时听出来的意思就是那样,哪里想到还有后来这些事情?”
梅任行道:“倒也不用改,只需要加上一个注释,就说是有感于曹植的《白马篇》,这样就和子由兄说的一样了。”
元稹道:“所以这首不是照着那个写的?”
苏轼道:“你什么眼神啊?这首没在缩扩写里面。”
梅任行道:“她那时还没背这个,就只知道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还不知道是《白马篇》里的。”
元稹道:“没事,删了也好,省得惹麻烦。可惜是有点可惜,不过就算删了那么多,剩下的也可以证明你的水平。说到水平,你诗会上发挥得不大好啊。第三首之后,水平直线下降。”
皎皎道:“唉,我必须有感而发才能写得好。诗会上限题限韵又限时,还要求写出新意,我真的已经尽力了。”
苏轼道:“好了,我估计只有子渊他自己才能在那种情况下稳定发挥。不过说真的,你这诗一看就是他教的。”
皎皎道:“为什么?”
苏轼道:“我还不知道他?律诗倒是很讲章法,到了绝句就放飞自我。五绝有时候还知道炼个字,七绝却是基本上连字都不炼了。至于歌行体,那简直就是脱缰的野狗,呃,野驴,啊不,野马。”
元稹道:“那他也写得比你好。”
苏轼道:“那他也写得比你好。”
元稹的重音在“那”字上,苏轼的重音却是在“你”字上。皎皎一时不知该如何劝解,正有点发愁,就见元稹摊手道:“我自然写不过他。”
苏轼道:“你知道就好。”
元稹道:“但我比他命好。”
苏轼道:“哈哈,就你那——确实……”
梅任行本来觉得看他们两个吵嘴很是有趣,正在津津有味作壁上观,听到此处,不由问道:“为什么说阁主他命不好?”
苏轼装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唉,你要知道,‘文章憎命达’。”
白居易却似乎情绪低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只怕……”
元稹道:“乐天,你最近怎么了?要乐天一点啊,学学子瞻那个没心没肺、傻不楞登的样子。呃,不对,要学没心没肺,不要学傻不楞登。”
苏轼道:“你说谁傻不楞登呢?而且要说没心没肺,这里有一位比我更过分吧?”随即翻出了《蜉蝣》一诗:
生死随风散,彭殇任水流。
麻衣还似雪,能得几春秋?
苏轼道:“新兴的一个词叫什么来着,对,‘摆烂’!只要是和自己有关的,就处处透着一种躺平摆烂的氛围。虽然一看就是子渊教的,但内容一看就是你写的,绝非子渊代笔。他也不管管你吗?”
皎皎道:“其实这首不是在写我自己,我就是单纯代入了蜉蝣的视角而已。”
苏轼道:“那就是潜意识里在写自己,将摆烂贯彻到了大脑皮层。”
皎皎不由被逗笑,然后便听见元稹道:“怎么到你自己就是旷达乐观,到别人就成躺平摆烂了?你未免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苏轼道:“那可不一样,我多热爱生活,又多么珍惜做人的时光。这位呢,却是生死彭殇,全都随便,小手一揣,听天由命。子野,《听箫》要删,这首你怎么反倒留着了?”
子野道:“‘一死生,齐彭殇’又不是没人说过,至于后面,也还好吧。唯一可能被做文章的地方,就是把这首诗说成是在讽刺上位者,但是把‘读《曹风·蜉蝣》,有感于‘蜉蝣掘穴,麻衣如雪’’这句话一删,就没人会把‘麻衣’往别的方面想了。”
元稹道:“其实那首《曹风》也没什么讽刺的意思。不过删了也好,这样人们只会觉得你这首诗里的麻衣是指丧服。你当时是怎么个想法?”
皎皎道:“我是写完以后,才发现诗经里的‘麻衣’不是我以为的麻衣。然后就发现这首诗有了两种解释。”
元稹道:“嗯,删完后,倒是你本来的意思了。挺好,和你诗会上最后那首倒是对上了。”
皎皎尴尬道:“写那首的时候我脑子好像已经不大清楚了,现在有点记不起来写了什么了。”
元稹笑道:“有趣。任行,来,你给她复述一遍。”
听完复述,皎皎道:“师兄,世界上有没有花期超过一年的植物啊?”
梅任行仔细想了想:“应该没有,最长就是一年。多年生的植物常见,可每次应该都是重新开花。”
皎皎放下心来:“那就严谨了。”
子野似乎有些感慨:“‘试问孰能逃一死,终归谁是去年花?’人们常说‘花有重开日’,可是今年的花,已经不是去年那朵了。就像今世的人,也不能算作前世那个人了。”
元稹道:“但还是同一株草木,也还是同一个灵识啊。”
子野道:“花可不会这么觉得,人一般也不会这么觉得。”
苏轼道:“你这就是戏文看多了。不过好像确实有点问题。皎皎,你怎么想?”
皎皎道:“这是植物与器官的关系。”
苏轼道:“好好说……”
皎皎道:“这两个观点,我觉得不冲突吧?今世的人虽然不能算作前世的那个人,但今世的灵识还是前世那个灵识;今年的花虽然已经不是去年的那朵花了,但今年的草木还是去年那株草木。人与灵识的关系,就像花与草木,也就是器官与植物的关系一样,不用那么纠结。咦?这个比喻好像还挺好的,花属于繁殖器官,人——”
苏轼道:“但这里涉及怎样才是同一个个体的问题。尤其是你们这种两边都打交道的,很容易自我认知混乱。”
皎皎想了想:“怎样才算同一个个体,我也不知道,每个个体应该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吧。譬如那些前世今生的戏文,有的可能执着于某一相貌,所以会到处收集长得相似的作为替身;有的可能觉得只要是同一个灵识就好,什么相貌无所谓。不过在这个下面也有分支——有的可能是执着于某一段记忆,即便是同一个灵识,可没有了那些过往,也觉得不是曾经那个个体了;有的可能是执着于某一种性格,就算是同一个灵识,可性格已经大变,那便也不是自己要找的了。当然,这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比如某些性格是由于某段特殊记忆形成的,一旦没有这段记忆,性格也会改变。不过也有可能一个灵识有某些基础性格,这些基础性格不会随着经历而改变,只有那些非基础的性格才会随着经历而改变。至于这个灵识为什么会有这些基础性格,我现在没有相关知识,只能靠猜。我猜要么是所有前世的不断累积与强化,要么是这个灵识的固有属性。不过虽然说了这么多,可好像都是废话,因为时间会天然给灵识划分出每一世,纠结的无非是这一世和上一世是否有联系。可能做人时即便听说过前世的故事,也会觉得不是同一个个体。回去之后恢复了所有记忆,有了第一视角的体验,就会觉得是同一个个体了。但认为有联系也好,没联系也罢,不过是个分类问题,怎么样都可以。至于其他人或者其他灵识会如何与之相处,我想亲人应该会更执着于经历记忆,朋友应该会更执着于脾气秉性。但无论如何,这一世才开始认识的,一般会觉得曾经的那些全都和这一世的这个人无关;这一世之前就认识的,多半会觉得不论如何改变,依然是曾经认识的那个灵识。譬如现在。”
苏轼道:“最起码在这一点上,你还真是没多大变化。不对,还得再加上一个摆烂。不过你知不知道,每次死亡,都有一定可能会灰飞烟灭,既做不成人,也做不成鬼,彻底从世界上消失?”
皎皎道:“其实我上俯仰山之前,是觉得人死后并没有什么魂魄的,死了就是彻底消失了。灰飞烟灭,也是彻底消失,没什么不同。而且,也许消失的灵识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就像我们死后会去另一边一样。不过若是照着这个逻辑推下去,也不知道究竟是有多少重世界了。又或者,在某一个平行的时空,人死之后连魂魄都没有,就是那样彻底消失了。这样想的话,我们这里已经很好了。”
苏轼笑道:“你这小脑袋瓜里天天都在想些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