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昱,帝都雍京。
大雨如注。
一架马车疾行在大道上,车轮碾过水坑,溅起水花。
陆府的后门,丫鬟春彤撑着伞,焦急地朝西边眺望。
雨从油布伞沿落下来,围成一圈雨帘。自家姑娘出门时没带伞,这会儿雨下得这么大,怕是要淋湿。
终于,远处传来马蹄声,一架马车从雨幕中出现,她欣喜地挥手,“姑娘,姑娘。”
“吁——”
马车停在门前,驾车的人戴着斗笠,身形瘦弱娇小。也不管雨水打湿了衣服,转身从车厢中拿下一个包袱,然后跳下车。
春彤打着伞迎上去,那人把包袱递给她,“先拿回去,我去拴马。”
“还是先回去吧,雨可大呢。”雨水几乎是砸在油布伞上,声如捣药。
那人抬起头来,斗笠下,是一张明秀少女的脸,稚嫩白皙,看起来只有十四五岁。雨水沿着她圆润的下颌线流下来,一对清亮的眸子弯了弯,“没事儿。”
说完,跳上车辕,握住缰绳一挥,马儿又重新撒开蹄子跑了起来,穿进雨幕中。
……
陆府后院,厨娘用肥胖的手打开地上的包袱。里面爬出一只一只的大螃蟹,正吐着沫沫。
斗笠少女站在檐下,衣服还是湿的,显然是拴了马就直接过来
“一共十只,二十两银子。”
“二十两?”厨娘眉心拱起两个小肉团站起身,双手叉腰,大声道:“岳岑引,你懵我呢?上次不还十两银子吗?”
被叫做岳岑引的女孩儿一点不怵,昂首应道:“这个季节这螃蟹都是人家家养的,每天就卖那几只,我一早跑去跟老板好说歹说才买到。”
春彤在一旁附和,“就是啊,今天这么大雨,我们姑娘跑了一天,这跑腿费怎么不得要些银子啊。”
厨娘的眼睛瞪得老大,胸口几乎怼到岳岑引脸上,“陆府养你吃养你喝这么多年,跑个腿怎么了?”
“你……”岳岑引看着她嚣张的模样,一时说不出话来。
“行,你不要算了,我卖别人去。”
她将包袱一裹,抱在怀中,又道:“夫人若吃不到螃蟹,也不干我的事。”
说着就往门外走。
听到夫人,厨娘心中一惊,这螃蟹是夫人今早说要吃的,若是晚上饭桌上没有,可要大发雷霆的。她一跺脚,摇着满身的肉,追了上去。
“欸,别呀别呀。”厨娘拦住她,“十五两,行不行。”
岳曾引翻了个白眼:“十九。”
厨娘:“十六。”
岳曾引:“十八,不要算了。”
厨娘:“好好,十八就十八。”
厨娘无奈,卖螃蟹的小贩在城外,每日去不同的地方卖。府邸里负责采买的小厮还找不到他,就这丫头次次都能找到。奈何这两日夫下着雨,小贩出不出摊都不知道,螃蟹就更难买了。
厨娘扁扁嘴,从怀里摸出银子来,攥在手里。
岳岑引目光落到厨娘肥胖的手上,伸手将银子夺了过来,才将包袱丢给她。
银子还带着一股鱼腥味,她也不嫌弃,揣进兜里,与春彤相视一笑。
厨娘转头坐下,动手把螃蟹一只一只放到木盆中,她背着身,阴阳怪气道:“你拿着钱,又要去接济那些叫花子吧?”
“你说什么?”
“哼,我都看见了,叫什么安乐村的地方,里面都是当年永德县过来的灾民。”
岳曾引皱起眉:“你跟踪我?”
厨娘没有否认,“我说,你接济他们,他们感谢你吗?”
“我要他们谢我做什么?”
厨娘冷嗤一声,“没个小姐命,还想当菩萨。你当得着吗?”
岳岑引不理她。
厨娘利索地收拾完螃蟹,将盆端在腰边,睨了她一眼,“死财鬼。”
骂完,扭身就走。
春彤一听,就要上去跟她理论。
“算了算了。”岳岑引拉住她,“管她做什么?”
“她骂你。”春彤忿忿不平。
“老爷夫人都不把我放心上,上行下效呗。”岳岑引无奈摇头。
春彤不服气道:“怎么说老爷是你的舅父,太后是你姨母,凭这个身份,她也不能这么作贱你。”
“我这个亲戚,没爹没娘的,说出去谁认啊?”
“姑娘这些年在陆府,处处看他们脸色。我都看不下去了,就你还没事人似的。”
岳岑引戳戳她的小脸,“寄人篱下呢,就要有寄人篱下的姿态。他们要给我脸色瞧,我闭眼不看就是了。”
春彤知道自家姑娘乐观,可心里还是气不过。
岳岑引握起拳头,“下次,我再宰狠一点。”
春彤噗嗤笑出声,然后想起什么,渐渐收起笑脸,道:“姑娘,我们什么时候搬去安乐村呀,村子里也生活好了,咱们不用待在这里受气……”
当年洪涝,京都附近永德、顺安两县受灾严重,不少百姓流离失所。岳岑引当了自己的玉珏,换来千两银子,在京郊租了一块地,建立救济所,接济灾民。水患过去后,一部分村民不愿回去,想留在京都谋生,岳曾引就干脆用剩下的银两租了百亩田地,给他们耕种。救济所渐渐发展成村落,取名安乐村。
岳岑引叹了一口气,她唯一不想离开陆府的理由,就是这里有油水可捞。陆府用度奢靡,光这后厨一天浪费掉的食物都够普通十户人家吃一个月了。她可舍不得这么大油水。
“再等等吧,等到攒够了钱。”她望着陆府后院的灰瓦白墙,神情黯然。安乐村的孩子读书,老人吃药,处处都是花销,她留在这儿,至少能想办法赚钱接济,她走了,半点忙都帮不上。
春彤点点头,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但是跟岳岑引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诶呀,衣服还是湿的。”
岳岑引这才反应过来,聊了半天,居然忘了更衣。
春彤急道:“快回去换衣服吧。”
她撑起伞,两人朝偏院走去。
厨房外墙后,一个戴着斗笠的小厮微微偏头,看着两人背影消失后,默然离去。
……
翊王府,书房。
“……太后有一个小妹,不过早早跟一个名叫岳柒的行商私奔。十三年前,两人在上岐遇到土匪,双双罹难,留下的一对子女。男孩不知所踪,女孩则寄养在陆尚书府邸,名叫岳岑引,今年十六。据属下观察,陆大人并不多关照她,她的处境与下人无异。”
阶下,小厮打扮的人说完,望向书架前的男子。
男子手持一盏灯烛,正注视着檀木书架上一排排的典籍,仿佛在寻找什么,烛光幽微,洒在他的面庞上,柔和了略显凌厉冷峻的五官。
他没有说话,也不知是听见还是没有听见。
“殿下?”
男子微微偏过头,“你方才说,她叫什么?”
“岳岑引。岑楼的岑,曲引的引。”
男子眸光微敛,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帝王本纪》,淡淡道了一句,
“就她吧。”
……
这场雨连下了三日,终于晴了。
岳岑引一早穿好衣服,拿着十两银子,出门采买。
她先去药铺抓了些药,又买了些纸笔。回府时,路过茶楼,见茶楼门外聚了一群人,围着一个说书先生,这说书先生正挥着折扇,摇头晃脑说着什么。
岳岑引抱紧胸前的包袱,仗着身形纤瘦,从人堆中挤进去,蹲到最前面,凝神细听。
只见说书人一敲醒木,“说到这翊王,那可真是战神转世之人物。”
“可是半月前回来、最近要选妃的那个翊王吗?”有人出声问。
翊王乃先帝嫡子,圣上六弟。年纪轻轻就已经披甲上阵,北征突厥,内镇叛乱,立下军功无数,乃众望所归的皇储人选。
四年前赴西域征讨蛮夷,人人都盼着他此次凯旋,可不想追击敌军时遭受伏击,下落不明,生死难测。
三年了,先帝龙驭宾天,长皇子萧瑀登基,翊王生母仁懿太后郁郁而终。而世上再无翊王的消息,人人都以为他已殒命西域大漠,此文武兼修的帝王之才身死形灭,连个尸首都寻不回,上至百官、下至庶民无不扼腕叹息。
直到两月前,百姓忙于春耕之际,将此人抛之脑后的时候,边关突然加急快报,说失踪了三年多翊王殿下出现在金城,不日将归京。
消息一传出来,震惊全国,各地奏折纸片般飞到帝王御案上,悉问翊王殿下安。
皇帝当即下诏,由西北驻军护送翊王殿下归朝。
抵京当日,雍京城百姓倾巢而出,都想一睹这名震天下、大难不死的翊王殿下英容。
仪仗护军从城门入,经朱雀大道至永定门。大道两侧由御林军组成人墙,百姓在两侧楼阁里,纷纷探头观望。
只见五色仪仗,腾龙旗帜后,一架玄底金顶华驾與辇缓缓驶过,连缀着浩浩荡荡的墨甲军队。声势之浩大,尤为罕见。
翊王就在华與之内,并未露面。百姓虽遗憾未能见翊王容貌,但与传说的战神只有数里之遥,也足够大家想象其英勇神武了。
岳岑引当日就趴在茶楼顶楼的栏杆上,俯视着这一切。一边惊讶,一边心想从这撵與顶上抠下半颗绿松石就够她几年吃香喝辣了,这欢迎架势得花多少两银子。
说书人将折扇一合,滔滔不绝说起翊王的故事:“大昱开国近百年,朝中不乏能征善战之人,前有开国将军姬澈踏平四方五洲,后有镇国沈修平横亘九万里边塞。大昱尚文尚武,可是萧家皇室却鲜少出将才。
直到宣武三年,灵毓宫降生六皇子,说这婴孩降生之时,正值深夜,原本幽黑无际居然乍现一丝天光!如同天降大星!”
“钦天监说,此乃祥瑞之召,大昱朝当时边境不宁,流寇四起,蛮人犯边,先帝为此头疼不已。闻此祥召,先帝大喜,当场就封六皇子为翊王。”
“神之徕,泛翊翊,甘露降,庆云集。先帝给六皇子取此封号,就是对他寄予厚望,盼有朝一日带领昱朝一统万方,成为天下霸主。”
“哦……”人群中发出一阵赞叹,相互交换不可思议的神情。
“所幸,翊王殿下不负众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就在这时,人群中响起一个清灵的声音:“那他既然这么厉害,当年又怎么会受伏失踪呢?”
众人寻声望去,见一个蹲在最前、十四五岁的女孩,正托着下巴,疑惑望着说书人。
说书人噎住,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便道:“欸,你这小丫头,不听一边去,别在这儿打岔。”
岳岑引揉揉鼻子,嘟囔:“可见他也并非百战百胜吗……”
说完,一片寂静。
岳岑引向四周扫去,只见所有人都死死盯着她,面露怒色。
他们已将翊王当作天定神人,岳岑引这番质疑分明就是诋毁他们的神明。
岳岑引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眨眨眼,默默低下头,准备退出去……
“啊——”
很快,她被两个壮汉拖了出去,粗暴地甩在大街上。
岳岑引艰难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无奈望了一眼人群。
她是不相信这世上有什么天神下凡的人物,说书的就知道夸夸其谈,还不准别人质疑。她摇摇头,心中懊悔,早知道就不说了。
“姑娘。”突然远处传来春彤的声音。
岳岑引一回头,见春彤着急地朝她跑来。
“可算找到你了,”春彤擦了擦额上的汗,上气不接下气,“姑娘快回去,夫人叫你呢?”
“夫人?叫我?”
春彤点点头。
“夫人什么时候想起我来了?”
她这个舅母可是从来不与她说话,只有过年封赏下人会见她一面,但也只是扫一眼就过去了。岳岑引甚至怀疑她根本不认识自己,只当她是寻常粗使丫鬟。
“我也不知道,好像是宫里头来人了。”
大雨如注。
一架马车疾行在大道上,车轮碾过水坑,溅起水花。
陆府的后门,丫鬟春彤撑着伞,焦急地朝西边眺望。
雨从油布伞沿落下来,围成一圈雨帘。自家姑娘出门时没带伞,这会儿雨下得这么大,怕是要淋湿。
终于,远处传来马蹄声,一架马车从雨幕中出现,她欣喜地挥手,“姑娘,姑娘。”
“吁——”
马车停在门前,驾车的人戴着斗笠,身形瘦弱娇小。也不管雨水打湿了衣服,转身从车厢中拿下一个包袱,然后跳下车。
春彤打着伞迎上去,那人把包袱递给她,“先拿回去,我去拴马。”
“还是先回去吧,雨可大呢。”雨水几乎是砸在油布伞上,声如捣药。
那人抬起头来,斗笠下,是一张明秀少女的脸,稚嫩白皙,看起来只有十四五岁。雨水沿着她圆润的下颌线流下来,一对清亮的眸子弯了弯,“没事儿。”
说完,跳上车辕,握住缰绳一挥,马儿又重新撒开蹄子跑了起来,穿进雨幕中。
……
陆府后院,厨娘用肥胖的手打开地上的包袱。里面爬出一只一只的大螃蟹,正吐着沫沫。
斗笠少女站在檐下,衣服还是湿的,显然是拴了马就直接过来
“一共十只,二十两银子。”
“二十两?”厨娘眉心拱起两个小肉团站起身,双手叉腰,大声道:“岳岑引,你懵我呢?上次不还十两银子吗?”
被叫做岳岑引的女孩儿一点不怵,昂首应道:“这个季节这螃蟹都是人家家养的,每天就卖那几只,我一早跑去跟老板好说歹说才买到。”
春彤在一旁附和,“就是啊,今天这么大雨,我们姑娘跑了一天,这跑腿费怎么不得要些银子啊。”
厨娘的眼睛瞪得老大,胸口几乎怼到岳岑引脸上,“陆府养你吃养你喝这么多年,跑个腿怎么了?”
“你……”岳岑引看着她嚣张的模样,一时说不出话来。
“行,你不要算了,我卖别人去。”
她将包袱一裹,抱在怀中,又道:“夫人若吃不到螃蟹,也不干我的事。”
说着就往门外走。
听到夫人,厨娘心中一惊,这螃蟹是夫人今早说要吃的,若是晚上饭桌上没有,可要大发雷霆的。她一跺脚,摇着满身的肉,追了上去。
“欸,别呀别呀。”厨娘拦住她,“十五两,行不行。”
岳曾引翻了个白眼:“十九。”
厨娘:“十六。”
岳曾引:“十八,不要算了。”
厨娘:“好好,十八就十八。”
厨娘无奈,卖螃蟹的小贩在城外,每日去不同的地方卖。府邸里负责采买的小厮还找不到他,就这丫头次次都能找到。奈何这两日夫下着雨,小贩出不出摊都不知道,螃蟹就更难买了。
厨娘扁扁嘴,从怀里摸出银子来,攥在手里。
岳岑引目光落到厨娘肥胖的手上,伸手将银子夺了过来,才将包袱丢给她。
银子还带着一股鱼腥味,她也不嫌弃,揣进兜里,与春彤相视一笑。
厨娘转头坐下,动手把螃蟹一只一只放到木盆中,她背着身,阴阳怪气道:“你拿着钱,又要去接济那些叫花子吧?”
“你说什么?”
“哼,我都看见了,叫什么安乐村的地方,里面都是当年永德县过来的灾民。”
岳曾引皱起眉:“你跟踪我?”
厨娘没有否认,“我说,你接济他们,他们感谢你吗?”
“我要他们谢我做什么?”
厨娘冷嗤一声,“没个小姐命,还想当菩萨。你当得着吗?”
岳岑引不理她。
厨娘利索地收拾完螃蟹,将盆端在腰边,睨了她一眼,“死财鬼。”
骂完,扭身就走。
春彤一听,就要上去跟她理论。
“算了算了。”岳岑引拉住她,“管她做什么?”
“她骂你。”春彤忿忿不平。
“老爷夫人都不把我放心上,上行下效呗。”岳岑引无奈摇头。
春彤不服气道:“怎么说老爷是你的舅父,太后是你姨母,凭这个身份,她也不能这么作贱你。”
“我这个亲戚,没爹没娘的,说出去谁认啊?”
“姑娘这些年在陆府,处处看他们脸色。我都看不下去了,就你还没事人似的。”
岳岑引戳戳她的小脸,“寄人篱下呢,就要有寄人篱下的姿态。他们要给我脸色瞧,我闭眼不看就是了。”
春彤知道自家姑娘乐观,可心里还是气不过。
岳岑引握起拳头,“下次,我再宰狠一点。”
春彤噗嗤笑出声,然后想起什么,渐渐收起笑脸,道:“姑娘,我们什么时候搬去安乐村呀,村子里也生活好了,咱们不用待在这里受气……”
当年洪涝,京都附近永德、顺安两县受灾严重,不少百姓流离失所。岳岑引当了自己的玉珏,换来千两银子,在京郊租了一块地,建立救济所,接济灾民。水患过去后,一部分村民不愿回去,想留在京都谋生,岳曾引就干脆用剩下的银两租了百亩田地,给他们耕种。救济所渐渐发展成村落,取名安乐村。
岳岑引叹了一口气,她唯一不想离开陆府的理由,就是这里有油水可捞。陆府用度奢靡,光这后厨一天浪费掉的食物都够普通十户人家吃一个月了。她可舍不得这么大油水。
“再等等吧,等到攒够了钱。”她望着陆府后院的灰瓦白墙,神情黯然。安乐村的孩子读书,老人吃药,处处都是花销,她留在这儿,至少能想办法赚钱接济,她走了,半点忙都帮不上。
春彤点点头,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但是跟岳岑引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诶呀,衣服还是湿的。”
岳岑引这才反应过来,聊了半天,居然忘了更衣。
春彤急道:“快回去换衣服吧。”
她撑起伞,两人朝偏院走去。
厨房外墙后,一个戴着斗笠的小厮微微偏头,看着两人背影消失后,默然离去。
……
翊王府,书房。
“……太后有一个小妹,不过早早跟一个名叫岳柒的行商私奔。十三年前,两人在上岐遇到土匪,双双罹难,留下的一对子女。男孩不知所踪,女孩则寄养在陆尚书府邸,名叫岳岑引,今年十六。据属下观察,陆大人并不多关照她,她的处境与下人无异。”
阶下,小厮打扮的人说完,望向书架前的男子。
男子手持一盏灯烛,正注视着檀木书架上一排排的典籍,仿佛在寻找什么,烛光幽微,洒在他的面庞上,柔和了略显凌厉冷峻的五官。
他没有说话,也不知是听见还是没有听见。
“殿下?”
男子微微偏过头,“你方才说,她叫什么?”
“岳岑引。岑楼的岑,曲引的引。”
男子眸光微敛,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帝王本纪》,淡淡道了一句,
“就她吧。”
……
这场雨连下了三日,终于晴了。
岳岑引一早穿好衣服,拿着十两银子,出门采买。
她先去药铺抓了些药,又买了些纸笔。回府时,路过茶楼,见茶楼门外聚了一群人,围着一个说书先生,这说书先生正挥着折扇,摇头晃脑说着什么。
岳岑引抱紧胸前的包袱,仗着身形纤瘦,从人堆中挤进去,蹲到最前面,凝神细听。
只见说书人一敲醒木,“说到这翊王,那可真是战神转世之人物。”
“可是半月前回来、最近要选妃的那个翊王吗?”有人出声问。
翊王乃先帝嫡子,圣上六弟。年纪轻轻就已经披甲上阵,北征突厥,内镇叛乱,立下军功无数,乃众望所归的皇储人选。
四年前赴西域征讨蛮夷,人人都盼着他此次凯旋,可不想追击敌军时遭受伏击,下落不明,生死难测。
三年了,先帝龙驭宾天,长皇子萧瑀登基,翊王生母仁懿太后郁郁而终。而世上再无翊王的消息,人人都以为他已殒命西域大漠,此文武兼修的帝王之才身死形灭,连个尸首都寻不回,上至百官、下至庶民无不扼腕叹息。
直到两月前,百姓忙于春耕之际,将此人抛之脑后的时候,边关突然加急快报,说失踪了三年多翊王殿下出现在金城,不日将归京。
消息一传出来,震惊全国,各地奏折纸片般飞到帝王御案上,悉问翊王殿下安。
皇帝当即下诏,由西北驻军护送翊王殿下归朝。
抵京当日,雍京城百姓倾巢而出,都想一睹这名震天下、大难不死的翊王殿下英容。
仪仗护军从城门入,经朱雀大道至永定门。大道两侧由御林军组成人墙,百姓在两侧楼阁里,纷纷探头观望。
只见五色仪仗,腾龙旗帜后,一架玄底金顶华驾與辇缓缓驶过,连缀着浩浩荡荡的墨甲军队。声势之浩大,尤为罕见。
翊王就在华與之内,并未露面。百姓虽遗憾未能见翊王容貌,但与传说的战神只有数里之遥,也足够大家想象其英勇神武了。
岳岑引当日就趴在茶楼顶楼的栏杆上,俯视着这一切。一边惊讶,一边心想从这撵與顶上抠下半颗绿松石就够她几年吃香喝辣了,这欢迎架势得花多少两银子。
说书人将折扇一合,滔滔不绝说起翊王的故事:“大昱开国近百年,朝中不乏能征善战之人,前有开国将军姬澈踏平四方五洲,后有镇国沈修平横亘九万里边塞。大昱尚文尚武,可是萧家皇室却鲜少出将才。
直到宣武三年,灵毓宫降生六皇子,说这婴孩降生之时,正值深夜,原本幽黑无际居然乍现一丝天光!如同天降大星!”
“钦天监说,此乃祥瑞之召,大昱朝当时边境不宁,流寇四起,蛮人犯边,先帝为此头疼不已。闻此祥召,先帝大喜,当场就封六皇子为翊王。”
“神之徕,泛翊翊,甘露降,庆云集。先帝给六皇子取此封号,就是对他寄予厚望,盼有朝一日带领昱朝一统万方,成为天下霸主。”
“哦……”人群中发出一阵赞叹,相互交换不可思议的神情。
“所幸,翊王殿下不负众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就在这时,人群中响起一个清灵的声音:“那他既然这么厉害,当年又怎么会受伏失踪呢?”
众人寻声望去,见一个蹲在最前、十四五岁的女孩,正托着下巴,疑惑望着说书人。
说书人噎住,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便道:“欸,你这小丫头,不听一边去,别在这儿打岔。”
岳岑引揉揉鼻子,嘟囔:“可见他也并非百战百胜吗……”
说完,一片寂静。
岳岑引向四周扫去,只见所有人都死死盯着她,面露怒色。
他们已将翊王当作天定神人,岳岑引这番质疑分明就是诋毁他们的神明。
岳岑引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眨眨眼,默默低下头,准备退出去……
“啊——”
很快,她被两个壮汉拖了出去,粗暴地甩在大街上。
岳岑引艰难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无奈望了一眼人群。
她是不相信这世上有什么天神下凡的人物,说书的就知道夸夸其谈,还不准别人质疑。她摇摇头,心中懊悔,早知道就不说了。
“姑娘。”突然远处传来春彤的声音。
岳岑引一回头,见春彤着急地朝她跑来。
“可算找到你了,”春彤擦了擦额上的汗,上气不接下气,“姑娘快回去,夫人叫你呢?”
“夫人?叫我?”
春彤点点头。
“夫人什么时候想起我来了?”
她这个舅母可是从来不与她说话,只有过年封赏下人会见她一面,但也只是扫一眼就过去了。岳岑引甚至怀疑她根本不认识自己,只当她是寻常粗使丫鬟。
“我也不知道,好像是宫里头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