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岗的秋天短暂而闷热,雀鸟蹲在枝头没命地叫。进入九月后这里依旧如夏天一般,耕地的人在田间地头,裸露的脊背肌肉横虬,油光发亮。路宜跟朝花岗的一位老伯混得熟,这几月便帮着他们种麦子。阳光晒在地上,割出一道水淋淋的浅沟。不几日路云中见到的就是个黑漆漆煤球一样的弟弟。偏偏他还特别喜爱在地头干活,乐在其中。那老伯经常会请他吃顿饭、或是送他点用草梗编成的蜻蜓和蚱蜢之类。路宜已经过了爱这些的年纪,但他都将它们好好封存。他对哥哥说,老伯如此慈祥,就好像又见了爹一样。
在弟弟于田间上蹿下跳时,路云中往往整日立于营帐中,听着郑文柏和各式各样的人的谈话。郑文柏需要一个人帮他记录下来这些东西,路云中此前旁听过学堂,来到朝花岗后又经受郑文柏恩惠,读了些书,学得很快,不多久很多字就会写了,于是由他在侧。
郑文柏始终因为他的身份而对他多加关照。每当有人来谈论政事时,郑文柏总说他是自己人,不必避过。路云中感念将军信任,于是诸事都做得格外认真。他记事时自己心里也琢磨,不多久便将皇城里发生的事情推演了个大概。
郑老将军郑崇霄被污勾结外族,虽然后来沉冤得雪,但却早便不明不白死在狱中。郑家受了迟来的补偿,但心头却总有怨。郑崇霄的小孙子今年刚十岁,听闻爷爷冤死,悲怒不止。他本就年少,又在家中被宠得张扬跋扈,说话没个分寸,竟然在某次随父亲入宫时仅因一点小事便同公主吵了起来。
那公主列于第八,性子温和懦弱,没吵两句就被郑小公子给压了一头。她是软包子,可身边的宫女不是,当即便跑回殿中报告了八公主的母亲,好巧不巧便是正盛宠的谢德妃。
德妃听闻女儿被欺负,还是“罪臣”之孙,便跑到皇帝面前大闹,一定要处置这位郑小公子。皇帝宠爱德妃,自然也宠爱八公主,于是宣郑氏父子入宫叙话。可不知怎的,两人刚入宫没多久,就有太监递匿名书一封,说是郑家藏有谋反之心,并将证据一并置上,请皇帝严查。
郑家突然陷入叛乱谜团,一时慌不择路。好在皇帝有前车之鉴,没急着扣下郑家人,而是将他们送回府中软禁,在调查郑家谋反案时也在着重对这个匿名信作者的排查。最后果然叫他查了出来,写这个匿名信的是梁家小郎,同郑小公子在学堂里有些恩怨,吵了两句没吵过,又在家中听闻长辈们密谈,提到郑家谋反一事,索性便写一封匿名信,在入宫时投到宫里,特意叫人看见。
而他之所以能入宫,是因为他的姑母正是宫中的梁贵妃。贵妃出身高贵,家世自然也好,梁家因她而受了不少福利,此前对待皇帝忠心不二,说话也颇有几分力度。故而此事虽然起于郑梁两家后辈的吵嘴,却牵连出一桩大案,梁家人为了保住孩子,将他们发现的线索和来龙去脉全盘托出。郑家自然要反驳,于是朝堂上又成了郑梁两家的战场。
郑文柏正因此事而焦头烂额,怒气冲冲。他是郑家人,虽然同皇城那一拨相比,关系稍远些,但自小他也常见大伯,本就因郑崇霄枉死狱中的事而耿耿于怀,如今更是大呼委屈。郑家数代忠烈,鲜血能流满一整条皇城玉街,却屡屡被人构陷,实在不该。
每逢路云中陪伴着他谈话或是散步时,郑文柏总要提到此事。郑家若真出了事,他绝对脱不开干系,连带着整个朝花岗军估计都要一并被打成叛军、尽数斩首。他自知问心无愧,可心头却总是郁郁,生怕有人浑水摸鱼、颠倒是非。他在郑崇霄被诬陷时就已经被或多或少削了权,昭雪再晚一些,说不定就要革职下天牢,不可能不心有余悸。更何况倘若皇帝真的听信谗言,那郑家就是死罪,满门抄斩不说,估计还要株连九族。
但当着他人的面,郑文柏总有考量。只有在下属面前他才能略略放松一些,对这世事表达不满。那日,他正与路云中交谈,走到朝花岗,站立于山坡上,眺望着远方的天空。黄昏将近,天边的云火烧似的一直蔓延到看不见的荒郊尽头。他看着看着,突然深深地叹了口气,直说人生苦短。路云中问他何出此言,郑文柏却摇摇头,颇为怅然地说,你们都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建功立业。本将说不定就永远留在这朝花岗,也无法再为我朝做些什么。
路云中见他语中隐隐有自嘲之意,连忙说道,将军正值盛年,何出此言?郑文柏淡淡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当我不知道为何皇城会出这档子事?连同之前老爷子枉死一事,便可知道这其实是早有预谋的。谁上谏我郑家意图谋反,都说得过去。唯有梁家不行。
路云中说,属下不明白将军的意思。郑文柏苦笑一声,说,你没见过朝堂,自然不知。贵妃母家主讲和一事满皇城已经知晓。若它讲和一流有个领袖,必非梁家莫属。说是梁家举郑家谋反,不如说是皇上的默许。皇上便是要给我郑家点颜色看看,扼了主战一方的心思。就是这么简单。
与郑文柏回去后,路云中回到自己营帐。郑文柏在岗上说的那些话使他心里有种异样的感觉。他确实没有见过朝堂,不知道这些高官的勾心斗角到底何如,以往听他们谈话也是云里雾里,这回才略略有了些门道。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而江湖总是血泪掺杂着数条人命,这他也是懂的。那遥远的、皇城中的高高在上的大人们即使不动用刀剑也能抹去一个人的脖子,甚至可能只说两句话就能将一个王朝一生的命运扭转。路云中想到此事,突然觉得头皮一阵发麻。但紧接着,也有一股更深重的兴奋盘旋于上,猛地冲到心头,吓了他一跳。
他像是一个山中隐居的小孩子,从未见过世间繁华。某日被人带到一间花楼前,门口是车水马龙的街道,门上悬挂着数条红绸。大堂里金碧辉煌,他被这些纸醉金迷看直了眼,但却由于不知晓它们到底有什么好的而并未动心。可再抬头,便瞧见大堂正中吊着一只高台,四野垂着七重帷帐。那白纱神秘、温柔,如同柳条抚摸着他的侧脸,寒冬也变成春天。他看不见里面有什么,于是好奇走去,掀过一层帷帐,再用手指捏住边缘,轻轻翻开新的一道纱幕……
七重之后,他看到一个女子的身影背对着她。她纤瘦灵巧,背影如飘云般轻渺迷离。她站立不动,似一尊雕像,可轻轻起伏着的肌肤却说明她是个人,是个活生生的人。
他并没有见到她的正脸,没有见到她的全貌。在这一刻,只是一个背影,却攫取了他所有的呼吸,占据了他的整颗心。
路云中当夜躺在榻上,睡得迷迷糊糊的。他感觉自己好像一直清醒着,可只要一闭眼便又会陷入深沉的如悬崖深渊般的梦境。他梦到几年前顺俞屠城惨案,哀声遍野,鲜血满城。蛮人向城内投石、抛火球,轰得城墙破烂一片,在大雨中轰然倒塌。邻家的弟兄被一刀刺穿腹部,流出肚肠;街尽头裁缝铺的儿媳刚刚生了孩子,抱着襁褓被赶上城墙,最后被推落,粉身碎骨。大雨冲刷掉一切鲜血与罪恶,可空气中还残留着浓烈的血腥味。天空暗沉而似乎永无颜色,只有一朵云徘徊在顺俞城上空,一刻不停地旋转、旋转,循环、循环……
路云中睁眼后,盯着房梁瞧了一会儿,感觉黑暗中有一只手仿佛正落在自己脸上,按压着他的鼻梁。他却不管,只盯着那虚无的一处看了很久,就想起来不几日前郑文柏说的话。他向郑文柏请求能否找个机会联系一下段府内的楚歌姑娘,说她可能是大少爷的婢女,可信都还没传回,段敬山就已带着郑华年归宁。
段敬山是段家长子,娶了郑华年之后,更担负着段郑两家永成秦晋之好的重任。特别是段家远离朝堂,在皇帝面前似乎更可信,段敬山为了自己的妻子也要留在郑家为其打包票,静待事情发展。
郑文柏为此,很是夸了段敬山两句,说段家虽然张扬跋扈,但这大少爷实在还是不错。为人温和,办事靠谱利落,年儿跟了他,怕是不会吃亏。
路云中便沉默不语,明白他与段府的恩怨是他自己的事,与郑家是无关的。郑文柏无论怎么评价段敬山都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他要做他的事,而不可能改变郑文柏的行事。但一提到段大少爷,郑文柏倒是又想起来,主动找到路云中说,原本叫了人到段府去打听,可路上耽搁了些许日子,等到了江南时郑华年已经归宁,如今也进不去段府。他会叫人多留意些。不过郑文柏总是好奇这个“楚歌姑娘”到底是谁。路云中不欲跟他具体讲清自己同段府之间发生的事,只沉默一阵,对郑文柏说,楚歌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和弟弟从江南一路流浪到朝花岗,多谢了她的帮助。郑文柏明显也想起来了他之前提到过的段府遭遇,叹道,小女子有情有义,当真难得。路云中沉声道,是。所以属下一定要报恩,才恳请将军打听打听她的下落。
郑文柏思忖片刻,说道,府里的婢女,若是到了年龄,出嫁的也不少。若你愿意,我可以帮你在城内多户人家打听打听。路云中忙道,将军若是愿意出手,属下又有什么不愿意的?郑文柏笑道,只怕你受人家恩惠,便倾心于人家,听闻她嫁了人,心头不快。路云中说,姑娘人美心善,属下不敢肖想。若是她当真觅得良人、圆满幸福,我也替她高兴。
他这样说,郑文柏却只笑笑,不置可否。他后来问到楚歌是否确然是大少爷的婢女。路云中想了想,说道,也可能是五少爷的。郑文柏却道,五少爷?若当真如此,便大概去伺候了别的主子,或是直接送出府嫁人了。
路云中问为何?郑文柏幽幽叹一口气,说道,我也是此前听大伯曾谈起。段家那五少爷一事,向来横亘在段府心头。只怪这娃娃死得太蹊跷。
路云中猛地捕捉到关键,忙问道,将军说什么?他已死了?郑文柏说,是呀,有段时间了。在一个晚上莫名其妙死在水里了,听说桥还塌了一半。也不知道是溺毙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段家主也查了几回,可都无功而返。也许这就是命。
路云中呆立在原地,过了好久,才感受到自己心脏跳动的频率,却是极慢极慢。段敬邦已死的事情盘旋在心头。他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回应的郑文柏,又是如何离开将军回到营帐中,等他反应过来时,他已坐在桌边,手旁立着一支点了一半的蜡烛。
窗外微风拂过,闷热里带了些许清凉,吹拂过面庞,也吹透了这颗心。路云中慢慢放下手,搭在膝上,盯着桌面,看了许久。段敬邦已死,他的复仇突然就消失了落点,变得无枝可依。此时路云中才仿佛突然明白,他倚靠着仇恨才活到现在。他为了复仇而努力活着,为了复仇而等待机会,就等着有一天能够回到段府亲手了结这段恩仇。这段情从来没放过,这颗心也从来没忘过。
可他死了。他死了。
路云中在桌前,从黄昏一直坐到夜间。别的帐子都已亮了灯光,只有他的尚且漆黑一片。半晌后,路云中慢慢捡起火镰,打着了火。
他点燃了蜡烛。烛泪缓缓流下,仿佛在这一滴窄小珠玉中也能窥得整个世界。路云中盯着它看,从里面看到自己平静冷淡的双眼。他从未有如此迷茫过,好似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命的意义。这是路云中第一次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若是没了恨,他又能依靠什么而活?
在弟弟于田间上蹿下跳时,路云中往往整日立于营帐中,听着郑文柏和各式各样的人的谈话。郑文柏需要一个人帮他记录下来这些东西,路云中此前旁听过学堂,来到朝花岗后又经受郑文柏恩惠,读了些书,学得很快,不多久很多字就会写了,于是由他在侧。
郑文柏始终因为他的身份而对他多加关照。每当有人来谈论政事时,郑文柏总说他是自己人,不必避过。路云中感念将军信任,于是诸事都做得格外认真。他记事时自己心里也琢磨,不多久便将皇城里发生的事情推演了个大概。
郑老将军郑崇霄被污勾结外族,虽然后来沉冤得雪,但却早便不明不白死在狱中。郑家受了迟来的补偿,但心头却总有怨。郑崇霄的小孙子今年刚十岁,听闻爷爷冤死,悲怒不止。他本就年少,又在家中被宠得张扬跋扈,说话没个分寸,竟然在某次随父亲入宫时仅因一点小事便同公主吵了起来。
那公主列于第八,性子温和懦弱,没吵两句就被郑小公子给压了一头。她是软包子,可身边的宫女不是,当即便跑回殿中报告了八公主的母亲,好巧不巧便是正盛宠的谢德妃。
德妃听闻女儿被欺负,还是“罪臣”之孙,便跑到皇帝面前大闹,一定要处置这位郑小公子。皇帝宠爱德妃,自然也宠爱八公主,于是宣郑氏父子入宫叙话。可不知怎的,两人刚入宫没多久,就有太监递匿名书一封,说是郑家藏有谋反之心,并将证据一并置上,请皇帝严查。
郑家突然陷入叛乱谜团,一时慌不择路。好在皇帝有前车之鉴,没急着扣下郑家人,而是将他们送回府中软禁,在调查郑家谋反案时也在着重对这个匿名信作者的排查。最后果然叫他查了出来,写这个匿名信的是梁家小郎,同郑小公子在学堂里有些恩怨,吵了两句没吵过,又在家中听闻长辈们密谈,提到郑家谋反一事,索性便写一封匿名信,在入宫时投到宫里,特意叫人看见。
而他之所以能入宫,是因为他的姑母正是宫中的梁贵妃。贵妃出身高贵,家世自然也好,梁家因她而受了不少福利,此前对待皇帝忠心不二,说话也颇有几分力度。故而此事虽然起于郑梁两家后辈的吵嘴,却牵连出一桩大案,梁家人为了保住孩子,将他们发现的线索和来龙去脉全盘托出。郑家自然要反驳,于是朝堂上又成了郑梁两家的战场。
郑文柏正因此事而焦头烂额,怒气冲冲。他是郑家人,虽然同皇城那一拨相比,关系稍远些,但自小他也常见大伯,本就因郑崇霄枉死狱中的事而耿耿于怀,如今更是大呼委屈。郑家数代忠烈,鲜血能流满一整条皇城玉街,却屡屡被人构陷,实在不该。
每逢路云中陪伴着他谈话或是散步时,郑文柏总要提到此事。郑家若真出了事,他绝对脱不开干系,连带着整个朝花岗军估计都要一并被打成叛军、尽数斩首。他自知问心无愧,可心头却总是郁郁,生怕有人浑水摸鱼、颠倒是非。他在郑崇霄被诬陷时就已经被或多或少削了权,昭雪再晚一些,说不定就要革职下天牢,不可能不心有余悸。更何况倘若皇帝真的听信谗言,那郑家就是死罪,满门抄斩不说,估计还要株连九族。
但当着他人的面,郑文柏总有考量。只有在下属面前他才能略略放松一些,对这世事表达不满。那日,他正与路云中交谈,走到朝花岗,站立于山坡上,眺望着远方的天空。黄昏将近,天边的云火烧似的一直蔓延到看不见的荒郊尽头。他看着看着,突然深深地叹了口气,直说人生苦短。路云中问他何出此言,郑文柏却摇摇头,颇为怅然地说,你们都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建功立业。本将说不定就永远留在这朝花岗,也无法再为我朝做些什么。
路云中见他语中隐隐有自嘲之意,连忙说道,将军正值盛年,何出此言?郑文柏淡淡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当我不知道为何皇城会出这档子事?连同之前老爷子枉死一事,便可知道这其实是早有预谋的。谁上谏我郑家意图谋反,都说得过去。唯有梁家不行。
路云中说,属下不明白将军的意思。郑文柏苦笑一声,说,你没见过朝堂,自然不知。贵妃母家主讲和一事满皇城已经知晓。若它讲和一流有个领袖,必非梁家莫属。说是梁家举郑家谋反,不如说是皇上的默许。皇上便是要给我郑家点颜色看看,扼了主战一方的心思。就是这么简单。
与郑文柏回去后,路云中回到自己营帐。郑文柏在岗上说的那些话使他心里有种异样的感觉。他确实没有见过朝堂,不知道这些高官的勾心斗角到底何如,以往听他们谈话也是云里雾里,这回才略略有了些门道。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而江湖总是血泪掺杂着数条人命,这他也是懂的。那遥远的、皇城中的高高在上的大人们即使不动用刀剑也能抹去一个人的脖子,甚至可能只说两句话就能将一个王朝一生的命运扭转。路云中想到此事,突然觉得头皮一阵发麻。但紧接着,也有一股更深重的兴奋盘旋于上,猛地冲到心头,吓了他一跳。
他像是一个山中隐居的小孩子,从未见过世间繁华。某日被人带到一间花楼前,门口是车水马龙的街道,门上悬挂着数条红绸。大堂里金碧辉煌,他被这些纸醉金迷看直了眼,但却由于不知晓它们到底有什么好的而并未动心。可再抬头,便瞧见大堂正中吊着一只高台,四野垂着七重帷帐。那白纱神秘、温柔,如同柳条抚摸着他的侧脸,寒冬也变成春天。他看不见里面有什么,于是好奇走去,掀过一层帷帐,再用手指捏住边缘,轻轻翻开新的一道纱幕……
七重之后,他看到一个女子的身影背对着她。她纤瘦灵巧,背影如飘云般轻渺迷离。她站立不动,似一尊雕像,可轻轻起伏着的肌肤却说明她是个人,是个活生生的人。
他并没有见到她的正脸,没有见到她的全貌。在这一刻,只是一个背影,却攫取了他所有的呼吸,占据了他的整颗心。
路云中当夜躺在榻上,睡得迷迷糊糊的。他感觉自己好像一直清醒着,可只要一闭眼便又会陷入深沉的如悬崖深渊般的梦境。他梦到几年前顺俞屠城惨案,哀声遍野,鲜血满城。蛮人向城内投石、抛火球,轰得城墙破烂一片,在大雨中轰然倒塌。邻家的弟兄被一刀刺穿腹部,流出肚肠;街尽头裁缝铺的儿媳刚刚生了孩子,抱着襁褓被赶上城墙,最后被推落,粉身碎骨。大雨冲刷掉一切鲜血与罪恶,可空气中还残留着浓烈的血腥味。天空暗沉而似乎永无颜色,只有一朵云徘徊在顺俞城上空,一刻不停地旋转、旋转,循环、循环……
路云中睁眼后,盯着房梁瞧了一会儿,感觉黑暗中有一只手仿佛正落在自己脸上,按压着他的鼻梁。他却不管,只盯着那虚无的一处看了很久,就想起来不几日前郑文柏说的话。他向郑文柏请求能否找个机会联系一下段府内的楚歌姑娘,说她可能是大少爷的婢女,可信都还没传回,段敬山就已带着郑华年归宁。
段敬山是段家长子,娶了郑华年之后,更担负着段郑两家永成秦晋之好的重任。特别是段家远离朝堂,在皇帝面前似乎更可信,段敬山为了自己的妻子也要留在郑家为其打包票,静待事情发展。
郑文柏为此,很是夸了段敬山两句,说段家虽然张扬跋扈,但这大少爷实在还是不错。为人温和,办事靠谱利落,年儿跟了他,怕是不会吃亏。
路云中便沉默不语,明白他与段府的恩怨是他自己的事,与郑家是无关的。郑文柏无论怎么评价段敬山都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他要做他的事,而不可能改变郑文柏的行事。但一提到段大少爷,郑文柏倒是又想起来,主动找到路云中说,原本叫了人到段府去打听,可路上耽搁了些许日子,等到了江南时郑华年已经归宁,如今也进不去段府。他会叫人多留意些。不过郑文柏总是好奇这个“楚歌姑娘”到底是谁。路云中不欲跟他具体讲清自己同段府之间发生的事,只沉默一阵,对郑文柏说,楚歌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和弟弟从江南一路流浪到朝花岗,多谢了她的帮助。郑文柏明显也想起来了他之前提到过的段府遭遇,叹道,小女子有情有义,当真难得。路云中沉声道,是。所以属下一定要报恩,才恳请将军打听打听她的下落。
郑文柏思忖片刻,说道,府里的婢女,若是到了年龄,出嫁的也不少。若你愿意,我可以帮你在城内多户人家打听打听。路云中忙道,将军若是愿意出手,属下又有什么不愿意的?郑文柏笑道,只怕你受人家恩惠,便倾心于人家,听闻她嫁了人,心头不快。路云中说,姑娘人美心善,属下不敢肖想。若是她当真觅得良人、圆满幸福,我也替她高兴。
他这样说,郑文柏却只笑笑,不置可否。他后来问到楚歌是否确然是大少爷的婢女。路云中想了想,说道,也可能是五少爷的。郑文柏却道,五少爷?若当真如此,便大概去伺候了别的主子,或是直接送出府嫁人了。
路云中问为何?郑文柏幽幽叹一口气,说道,我也是此前听大伯曾谈起。段家那五少爷一事,向来横亘在段府心头。只怪这娃娃死得太蹊跷。
路云中猛地捕捉到关键,忙问道,将军说什么?他已死了?郑文柏说,是呀,有段时间了。在一个晚上莫名其妙死在水里了,听说桥还塌了一半。也不知道是溺毙的还是被砸死的。后来段家主也查了几回,可都无功而返。也许这就是命。
路云中呆立在原地,过了好久,才感受到自己心脏跳动的频率,却是极慢极慢。段敬邦已死的事情盘旋在心头。他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回应的郑文柏,又是如何离开将军回到营帐中,等他反应过来时,他已坐在桌边,手旁立着一支点了一半的蜡烛。
窗外微风拂过,闷热里带了些许清凉,吹拂过面庞,也吹透了这颗心。路云中慢慢放下手,搭在膝上,盯着桌面,看了许久。段敬邦已死,他的复仇突然就消失了落点,变得无枝可依。此时路云中才仿佛突然明白,他倚靠着仇恨才活到现在。他为了复仇而努力活着,为了复仇而等待机会,就等着有一天能够回到段府亲手了结这段恩仇。这段情从来没放过,这颗心也从来没忘过。
可他死了。他死了。
路云中在桌前,从黄昏一直坐到夜间。别的帐子都已亮了灯光,只有他的尚且漆黑一片。半晌后,路云中慢慢捡起火镰,打着了火。
他点燃了蜡烛。烛泪缓缓流下,仿佛在这一滴窄小珠玉中也能窥得整个世界。路云中盯着它看,从里面看到自己平静冷淡的双眼。他从未有如此迷茫过,好似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命的意义。这是路云中第一次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若是没了恨,他又能依靠什么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