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大顺松苏爆发工业革命之前,世界棉纺织品贸易的主要问题,其实是啥?
是印度劳动人民和中国劳动人民,互相卷,比着卷,看谁卷过谁。
看看这两个上两亿人口的大国,谁卷过谁,谁就控制了世界的棉纺织品贸易。
伦敦、巴黎、曼彻斯特、兰开夏等等,此时也配参与这场棉布大卷?
只不过,伴随着大顺工业革命的爆发,性质就变了,不再是效率差不多的手工业比着卷,看谁的人工更便宜。
而是变成了效率之争了。
都是手工业,大家差不多。
顶天我搓一尺二,你搓一尺三,没有数量级上的差距。
但工业革命之后就不一样了。
即便是大顺弱爆了的铁轮脚踏织布机,缺乏蒸汽和大工厂的美感,依旧把效率提升了四倍。
这就真不是使使劲儿、降降工资就能卷赢的了。
但大顺的工业革命这不是刚爆发吗。
是以,在大顺制裁了丹麦东印度公司、搞了教案和鸦片案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东,才发起了阶级自救运动,加大了在印度的投入。
因为,除了茶皇帝搞印度。
三个视角。
老马的【商业资本,在优势的统治地位中,到处都代表着一种劫掠、抢夺的制度】的封建统治者特色理解下的逆练,也就是收税。
这个不必提。刘钰盐改之前的盐引商、荷兰人之前在爪哇是怎么压糖价的,就叫商业资本优势统治地位下的劫夺制了。
另外两个,就是棉花和硝石。
从资本主义的视角看棉花,和从大顺封建统治者的视角看棉花,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的视角,不必提。
皇帝的视角,在于皇帝不想让华北、中原地区种棉花。
希望他们多种点粮食,棉花稍微种点可以,自己够用就行,不要把大量的土地都种棉花。
心里不踏实。
苏北可以种棉花取利,因为苏北运输方便,而是被皇帝视为“外”,而不是“内”,扔出小农经济这个皇权基本盘之外了。
真出了事……看出什么事。
出事了,有海运优势,方便调集粮食赈灾,出不了大事。
出事了,可以封锁粮食,方便镇压,还是出不了大事。
中原地区要是被松苏地区传染,不种粮食都跑去种棉花了,无形的手倒是可以调节,但问题是调节需要时间,皇帝怕还么调节完,起义军先把他家祖坟扬了。
没粮食可是大事。
尤其是大运河被刘钰掐了,京城漕米是稳住了,可河南等地要是出了大饥荒,运河运米就不能指望了,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多种粮食吧。
当然,最好是非核心区,种棉花,来满足商品经济发展下的棉花需求。
这几年,伴随着垦蒙、闯关东等活动,华北地区一些地方,也开始蠢蠢欲动种棉花了,这几年价格走高。
皇帝希望,刘钰像是对付之前沈阳试种棉花的手段一样,用外来的低价棉花,直接扼杀华北试图种棉花、不好好种粮食的想法种什么经济作物呀,老老实实种粮食,把烟草、棉花,都铲了。
因为皇帝基本上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有粮食吃,一般情况,老百姓不造反;中原和华北地区,是大顺皇权的基本盘,明末战乱死人太多,这里大顺妥协的少,所以小农经济稳固的很,阶级意义上的基本盘,不能乱。
所以,这又牵扯出孟加拉硝石的问题。
此时全世界,有开采、运输、且实用的硝石矿,就智利和孟加拉。
军事价值自不必提。
关键还是科学院,刘钰指导下的农学一科,让皇帝看到了稳固统治的希望。
刘钰的水平肯定不够搞育种什么的。
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道理,他是懂的。
硝石当氮肥和钾肥,咔咔的撒,亩产一百五十斤的小麦,蹭蹭地顶到600斤。
600斤的亩产,放到后世,那叫“遭灾”、“粮食危机”、“灾年”。
放到现在,也就是这几年皇帝见多了奇怪的东西,要不然直接可以做“祥瑞”了。
皇帝对此的评价是【若天下田亩如此,本朝可望姬周八百年之基业】。
这个评价,已经高到顶了。
因为自从前朝大明早早流传“遇顺而止、三百年基业”的传说后这个说法是在起义之前就有的,不是后来编的基本上,嘴上喊着千秋万代,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三百年基业就是极限,子房兴汉四百年、太公旺周八百年,只能在梦里了。
科学院的农科,至今为止搞出来的“祥瑞”,有亩产600斤的小麦;婴儿手臂般“硕大”的玉米棒子;套种的豌豆和小麦合在一起亩产上千斤……
后世基本可以视为“灾年”的情况,此时全都是惊掉人下巴的祥瑞。
刘钰的梦想,是工业化。
他的梦想,不需要想象力,因为他只是照着搞。
其实,这些年,皇帝在刘钰的忽悠下,也是有“封建皇权特色工业化”的梦想的。
基本全靠想:
几条不需要的水的大运河也就是铁路把精锐都驻在京城,哪里有事,快速镇压。
蒸汽机配天龙车,在华北地区普及,官方控制蒸汽机加天龙车的抽水站,水旱无虞。
搞到硝石矿,亩产五百斤,大家都不要造反,若能创姬周八百年的奇迹,甚至哪怕六百年、五百年呢,估计就算大顺亡了,说不定也会有“金刀之谶”之类的东西。
人不能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
这些东西工业化生产现在肯定没戏,可科学院的“模型”做的溜啊,蒸汽车加铁路加天龙车加硝石肥的模型,搓出来还是易如反掌的。
所以。
钱从哪来?
印度收税。
硝石从哪来?
印度挖矿。
挖矿的人从哪来?
印度劳役。
挖矿的人吃啥?
印度大米。
至于刘钰设想的毁灭印度的小农经济,拉入资本主义体系等等这些,皇帝知道也行,不知道也行,总之就是:你愿意玩,偷偷玩你的去,咱俩互不影响,暂时也看不到冲突。
至少在占据印度之前,咱俩是同路人。
第八五五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
是印度劳动人民和中国劳动人民,互相卷,比着卷,看谁卷过谁。
看看这两个上两亿人口的大国,谁卷过谁,谁就控制了世界的棉纺织品贸易。
伦敦、巴黎、曼彻斯特、兰开夏等等,此时也配参与这场棉布大卷?
只不过,伴随着大顺工业革命的爆发,性质就变了,不再是效率差不多的手工业比着卷,看谁的人工更便宜。
而是变成了效率之争了。
都是手工业,大家差不多。
顶天我搓一尺二,你搓一尺三,没有数量级上的差距。
但工业革命之后就不一样了。
即便是大顺弱爆了的铁轮脚踏织布机,缺乏蒸汽和大工厂的美感,依旧把效率提升了四倍。
这就真不是使使劲儿、降降工资就能卷赢的了。
但大顺的工业革命这不是刚爆发吗。
是以,在大顺制裁了丹麦东印度公司、搞了教案和鸦片案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东,才发起了阶级自救运动,加大了在印度的投入。
因为,除了茶皇帝搞印度。
三个视角。
老马的【商业资本,在优势的统治地位中,到处都代表着一种劫掠、抢夺的制度】的封建统治者特色理解下的逆练,也就是收税。
这个不必提。刘钰盐改之前的盐引商、荷兰人之前在爪哇是怎么压糖价的,就叫商业资本优势统治地位下的劫夺制了。
另外两个,就是棉花和硝石。
从资本主义的视角看棉花,和从大顺封建统治者的视角看棉花,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的视角,不必提。
皇帝的视角,在于皇帝不想让华北、中原地区种棉花。
希望他们多种点粮食,棉花稍微种点可以,自己够用就行,不要把大量的土地都种棉花。
心里不踏实。
苏北可以种棉花取利,因为苏北运输方便,而是被皇帝视为“外”,而不是“内”,扔出小农经济这个皇权基本盘之外了。
真出了事……看出什么事。
出事了,有海运优势,方便调集粮食赈灾,出不了大事。
出事了,可以封锁粮食,方便镇压,还是出不了大事。
中原地区要是被松苏地区传染,不种粮食都跑去种棉花了,无形的手倒是可以调节,但问题是调节需要时间,皇帝怕还么调节完,起义军先把他家祖坟扬了。
没粮食可是大事。
尤其是大运河被刘钰掐了,京城漕米是稳住了,可河南等地要是出了大饥荒,运河运米就不能指望了,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多种粮食吧。
当然,最好是非核心区,种棉花,来满足商品经济发展下的棉花需求。
这几年,伴随着垦蒙、闯关东等活动,华北地区一些地方,也开始蠢蠢欲动种棉花了,这几年价格走高。
皇帝希望,刘钰像是对付之前沈阳试种棉花的手段一样,用外来的低价棉花,直接扼杀华北试图种棉花、不好好种粮食的想法种什么经济作物呀,老老实实种粮食,把烟草、棉花,都铲了。
因为皇帝基本上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有粮食吃,一般情况,老百姓不造反;中原和华北地区,是大顺皇权的基本盘,明末战乱死人太多,这里大顺妥协的少,所以小农经济稳固的很,阶级意义上的基本盘,不能乱。
所以,这又牵扯出孟加拉硝石的问题。
此时全世界,有开采、运输、且实用的硝石矿,就智利和孟加拉。
军事价值自不必提。
关键还是科学院,刘钰指导下的农学一科,让皇帝看到了稳固统治的希望。
刘钰的水平肯定不够搞育种什么的。
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道理,他是懂的。
硝石当氮肥和钾肥,咔咔的撒,亩产一百五十斤的小麦,蹭蹭地顶到600斤。
600斤的亩产,放到后世,那叫“遭灾”、“粮食危机”、“灾年”。
放到现在,也就是这几年皇帝见多了奇怪的东西,要不然直接可以做“祥瑞”了。
皇帝对此的评价是【若天下田亩如此,本朝可望姬周八百年之基业】。
这个评价,已经高到顶了。
因为自从前朝大明早早流传“遇顺而止、三百年基业”的传说后这个说法是在起义之前就有的,不是后来编的基本上,嘴上喊着千秋万代,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三百年基业就是极限,子房兴汉四百年、太公旺周八百年,只能在梦里了。
科学院的农科,至今为止搞出来的“祥瑞”,有亩产600斤的小麦;婴儿手臂般“硕大”的玉米棒子;套种的豌豆和小麦合在一起亩产上千斤……
后世基本可以视为“灾年”的情况,此时全都是惊掉人下巴的祥瑞。
刘钰的梦想,是工业化。
他的梦想,不需要想象力,因为他只是照着搞。
其实,这些年,皇帝在刘钰的忽悠下,也是有“封建皇权特色工业化”的梦想的。
基本全靠想:
几条不需要的水的大运河也就是铁路把精锐都驻在京城,哪里有事,快速镇压。
蒸汽机配天龙车,在华北地区普及,官方控制蒸汽机加天龙车的抽水站,水旱无虞。
搞到硝石矿,亩产五百斤,大家都不要造反,若能创姬周八百年的奇迹,甚至哪怕六百年、五百年呢,估计就算大顺亡了,说不定也会有“金刀之谶”之类的东西。
人不能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
这些东西工业化生产现在肯定没戏,可科学院的“模型”做的溜啊,蒸汽车加铁路加天龙车加硝石肥的模型,搓出来还是易如反掌的。
所以。
钱从哪来?
印度收税。
硝石从哪来?
印度挖矿。
挖矿的人从哪来?
印度劳役。
挖矿的人吃啥?
印度大米。
至于刘钰设想的毁灭印度的小农经济,拉入资本主义体系等等这些,皇帝知道也行,不知道也行,总之就是:你愿意玩,偷偷玩你的去,咱俩互不影响,暂时也看不到冲突。
至少在占据印度之前,咱俩是同路人。
第八五五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