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样的人家,和衙门打交道,若没有实实在在的关系和利益纠葛,就得小心谨慎,哪怕当年老爷子帮了谢长史的大忙,有这层关系在,可一来老爷子已过身,人死如灯灭,二来情分这种东西,是会渐渐消磨的,不能太指望人家,一不注意,反而觉得是咱们顾家挟恩图报,就难堪了,故此这么多年,为父一直希望你能考取功名入仕,给咱们顾家撑撑门面,以作倚靠。”
顾珉难得说这么一大通话,说完,也就到前院书房门口了。
门外檐下的灯笼亮起,或明或暗,半掩地照在紧随其后的顾云承脸上,眉眼一垂,片刻之后,才听他道:“儿子明白。”
父子俩进了门,迎面墙上挂着一副蟾宫折桂的画,是解秋池新临摹了送来的,乡试在即,也是应景。
顾珉站在画前,昂首道:“徐家的事,自有为父处理,你这些日子还是要以乡试为重,且不说其他,若此次你能考中,得个好名次,拜个好恩师,此事你也不用旁敲侧击地来问我了。”
顾云承知道这是父亲在提醒,甚至敲打自己,这些日子放了太多心思在舅舅家的事上,确实有些懈怠了。
可那毕竟是自己亲舅舅,他也做不到不管不顾,虽然也帮不上什么忙。
这些,五妹妹曾提醒过自己,如今听父亲说的直白,顾云承知道是自己本末倒置了。
的确,没个功名,他连衙门的门往哪儿开都不一定知道个清楚,更不论问些什么话。
“我明白了,父亲。”
顾珉随即朝他摆了摆手。
顾云承心里神会,离开书房后,便回到自个院子,沉下心思,以备八月的乡试。
次日,得知此事的顾青梧也是松了口气。
她就怕徐家的事惹大哥焦虑忧思,连乡试的不顾了,那才叫麻烦呢,至于徐家的事,她去信问了解秋池,那人只回了两个字:无妨,剩下的话全是在抱怨陈夫子近来严苛不少,功课布置的太多,从早到晚,且吃的还不合胃口。
放下信来,顾青梧想了想,起身去厨房,做了道糕点,连带着回信,交给竹心,让她送出去。
竹心得了吩咐,笑了笑,提着食盒就往外走,过二门时,却见迎面来人,识得是孟家夫人和表小姐,两者的脸色都不大好看的样子,便退到一旁,待人走过,才好奇地盯着那背影瞧了片刻,转身先办事去了。
至于孟夫人来所为何事,回来打听打听就知道了,倒不急于一时。
东院。
徐氏这些日子惦记着娘家的事,夜不能寐,脸色便差了,再加上年纪大了,不比年轻时候的肤白水灵,一早起来,乍一瞧镜子,忽然觉得好似老了十岁的样子,吓得人又要躺回床上休息,可睡是睡不着的,翻来覆去,折腾许久,今儿便起的迟了。
这会儿才刚用过早饭,就见妹妹带着侄女进来,一见面,二话不说就先哭了起来,吓得她有些不知所措。
这又是怎么了?
待安抚住孟徐氏,见她只顾抽泣,又不答话,徐氏只好问侄女孟婉晴道:“这又是出什么事了?”
“这…”孟婉晴脸色迟疑了片刻,到底还是说了。
“孟庭春他要纳妾?”徐氏一听就皱了眉头。
孟庭春,正是孟徐氏的丈夫,孟婉晴的父亲,原是个家境破落的穷书生,当年徐父见他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前途可堪,便将嫡女下嫁,嫁妆什么的自然不必多说,又另外给了不少家资,助他安心读书,考取功名。
那时年少情深,说的好听,必不辜负,这些年碌碌无为,倒也这么过来了,谁知在这个时候竟然打起了纳妾的主意。
见女儿把事情都说了,孟徐氏也收了收眼泪,哽咽道:“这男人嘛,三妻四妾的也没什么,以前我也替他买过几个俏丽的丫鬟收在房里,或是识些笔墨的女子跟他红袖添香,这些倒也罢了。”
“那你哭什么?”徐氏闻言诧异地看了她一眼。
既想的通纳妾之事,还有必要跑到自己这儿来哭嘛?
孟徐氏却道:“他这次纳的,是个清白人家的姑娘,连说都不说一声,就把人接过来了,当着左邻右舍的面进得门,还要摆席庆祝,我晚上从娘家回去才知道此事,去找他理论,他吃醉了酒,怪我善妒容不得人,又说如今徐家吃了官司,只怕树倒猢狲散,我没了倚靠,来日也不用看我脸色,让我别管闲事少操心。”
徐氏听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是看着徐家出事,就迫不及待地要落井下石,什么纳妾善妒,不过是借口罢了。
她很是不忿,可又想起自己老爷,徐家出事后,也是一副不愿沾边的态度,不由得心气一散,搂过妹妹安慰起来。
姐妹俩在一块儿伤感着,一旁的孟婉晴却有些尴尬,劝又不是,不劝也不好,索性先退出屋子,到外面透透气。
谁知一出门,才见顾飞鸢在门口站着,一身榴色镶了银边的云纹对襟长裙,至脚踝露出一双绣鞋,两边鞋面各镶有一颗明亮圆润的珠子,往上仍是熟悉的面容,美貌不俗,珠钗华然,只是有段时间不见,孟婉晴总觉得对方变了。
“表姐看我做什么?”顾飞鸢早就到了,却不曾进屋,只在门口听了一阵,思绪随之低落,这会儿见孟婉晴一直盯着自己打量,眉眼一扬,又恢复了往日的几分傲气。
如此,才是孟婉晴熟悉的那个顾飞鸢。
她松了口气,又摇摇头,“没什么。”
这时,顾青梧赶了过来,一身青衣,气若修竹,与两人面面相觑,还没说什么,就听里面孟姨母的声音传了出来,“还有一事,姐姐你一定要帮帮我,婉晴之前谈好的亲事,娘家的事一出来,那边也悔亲了,你说这可怎么办呀?”
屋漏偏逢连夜雨,大抵就是如今孟徐氏母女的心情。
顾青梧和顾飞鸢闻言都看了过来,孟婉晴低着头,只觉得难堪。
她没想到母亲会说这件事,还让顾家两位表妹听见了,前些日子娘亲替她寻了门亲事,已经见面相看过,再过两日就要小定,谁知舅舅家的事一出来,此事便黄了。
屋子里还在说些什么,孟婉晴却听不下去了,自顾自地往外面走去。
顾青梧和顾飞鸢对视一眼,都跟了上去。
三人走到园子池边,池中的莲花已谢了大半,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让人瞧着有些失意,忍不住叹了口气。
“表姐。”顾青梧轻轻地叫了一声,也不好问些什么,心思一转,却道,“我前儿做了些糖渍的杨梅,你要不要尝尝?”
孟婉晴素来是喜欢吃这些的,可这会儿却没了胃口,“不用了。”又知是好意,补了一句,“我没事。”
这下子,顾青梧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倒是一旁的顾飞鸢开口道:“表姐什么时候定的亲事,我们怎么都不知道?”
孟婉晴闻言一愣,似乎没想到会被问及此事,回过神,却道:“就这些天,娘亲说等定下来,通知你们的,可舅舅家出了事,那家就不愿意了。”
“哪户人家?”
“秦,做香料生意的。”这个时候,也没什么瞒着的必要,孟婉晴都一一回答了。
顾飞鸢倒是知道这户人家,以前和顾家做过生意,只是这些年没什么往来了。
顾青梧听得也唏嘘,徐家只是出事,还没倒呢,就有些坐不住了。
闻风而动,趋利避害,虽人之本性,但未免太过无情了。
“那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孟婉晴摇了摇头,叹道:“不知道,还是得等舅舅的消息,他无事还好,若真有什么事,就难说了。”
这话说得直白,确实实情。
三姐妹又待了一会儿,丫鬟找来,一起回了东院。
一回来,顾青梧察觉屋子里的气氛又变了,原是伤感的,这会儿姨母破涕为笑,拉着顾飞鸢和自己,一口一句叫的亲热。
徐氏在一旁却大不自在的样子。
这点儿,顾飞鸢也看在眼里。
甚至临近午时,徐氏都不曾留饭,左一言又一语地搭着话,全没有方才见面时的亲热劲儿,没多久,孟徐氏就起身告辞,带着孟婉晴离开了。
待人一走,顾飞鸢才好奇问了一句。
谁知却听徐氏道:“你姨母想跟我们家亲上加亲呢!”
说罢撇了撇嘴,转身回了内室。
亲上加亲?
这话不消多解释,顾飞鸢和顾青梧也明白,随即跟了进去,前者道:“谁和谁呀?”
“还能是谁?婉晴那丫头刚被人退了亲事,日后再议,名声上就不好听了,就是你舅舅家好了,也有妨碍的。”
顾青梧听得皱了皱眉头,“这和表姐也没什么关系呀,也不是她的过错。”
“那又如何?”徐氏瞥了她一眼,瞧她不以为然的样子,知道她是在亲事上没什么挫折,故不知其中的弯弯绕绕,便道,“人家可不管这些,嘴长在别人身上,再说,人哪有十全十美的,总能找到错处当作原先退亲时的借口,说起来是那秦家怕事,可他家能承认这些,还不是得一股脑往女方身上推,下次议亲不就妨碍了,更有甚者,拿她退亲的事做乔,或多要些嫁妆,或少给些聘礼,并一些其他琐事要求,这也是常有的事,说到底,退亲这种事,即使是男方的错,很多时候归根到底吃亏的,还是姑娘家。”
原来如此!
顾青梧似懂非懂地喝了口茶。
顾珉难得说这么一大通话,说完,也就到前院书房门口了。
门外檐下的灯笼亮起,或明或暗,半掩地照在紧随其后的顾云承脸上,眉眼一垂,片刻之后,才听他道:“儿子明白。”
父子俩进了门,迎面墙上挂着一副蟾宫折桂的画,是解秋池新临摹了送来的,乡试在即,也是应景。
顾珉站在画前,昂首道:“徐家的事,自有为父处理,你这些日子还是要以乡试为重,且不说其他,若此次你能考中,得个好名次,拜个好恩师,此事你也不用旁敲侧击地来问我了。”
顾云承知道这是父亲在提醒,甚至敲打自己,这些日子放了太多心思在舅舅家的事上,确实有些懈怠了。
可那毕竟是自己亲舅舅,他也做不到不管不顾,虽然也帮不上什么忙。
这些,五妹妹曾提醒过自己,如今听父亲说的直白,顾云承知道是自己本末倒置了。
的确,没个功名,他连衙门的门往哪儿开都不一定知道个清楚,更不论问些什么话。
“我明白了,父亲。”
顾珉随即朝他摆了摆手。
顾云承心里神会,离开书房后,便回到自个院子,沉下心思,以备八月的乡试。
次日,得知此事的顾青梧也是松了口气。
她就怕徐家的事惹大哥焦虑忧思,连乡试的不顾了,那才叫麻烦呢,至于徐家的事,她去信问了解秋池,那人只回了两个字:无妨,剩下的话全是在抱怨陈夫子近来严苛不少,功课布置的太多,从早到晚,且吃的还不合胃口。
放下信来,顾青梧想了想,起身去厨房,做了道糕点,连带着回信,交给竹心,让她送出去。
竹心得了吩咐,笑了笑,提着食盒就往外走,过二门时,却见迎面来人,识得是孟家夫人和表小姐,两者的脸色都不大好看的样子,便退到一旁,待人走过,才好奇地盯着那背影瞧了片刻,转身先办事去了。
至于孟夫人来所为何事,回来打听打听就知道了,倒不急于一时。
东院。
徐氏这些日子惦记着娘家的事,夜不能寐,脸色便差了,再加上年纪大了,不比年轻时候的肤白水灵,一早起来,乍一瞧镜子,忽然觉得好似老了十岁的样子,吓得人又要躺回床上休息,可睡是睡不着的,翻来覆去,折腾许久,今儿便起的迟了。
这会儿才刚用过早饭,就见妹妹带着侄女进来,一见面,二话不说就先哭了起来,吓得她有些不知所措。
这又是怎么了?
待安抚住孟徐氏,见她只顾抽泣,又不答话,徐氏只好问侄女孟婉晴道:“这又是出什么事了?”
“这…”孟婉晴脸色迟疑了片刻,到底还是说了。
“孟庭春他要纳妾?”徐氏一听就皱了眉头。
孟庭春,正是孟徐氏的丈夫,孟婉晴的父亲,原是个家境破落的穷书生,当年徐父见他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前途可堪,便将嫡女下嫁,嫁妆什么的自然不必多说,又另外给了不少家资,助他安心读书,考取功名。
那时年少情深,说的好听,必不辜负,这些年碌碌无为,倒也这么过来了,谁知在这个时候竟然打起了纳妾的主意。
见女儿把事情都说了,孟徐氏也收了收眼泪,哽咽道:“这男人嘛,三妻四妾的也没什么,以前我也替他买过几个俏丽的丫鬟收在房里,或是识些笔墨的女子跟他红袖添香,这些倒也罢了。”
“那你哭什么?”徐氏闻言诧异地看了她一眼。
既想的通纳妾之事,还有必要跑到自己这儿来哭嘛?
孟徐氏却道:“他这次纳的,是个清白人家的姑娘,连说都不说一声,就把人接过来了,当着左邻右舍的面进得门,还要摆席庆祝,我晚上从娘家回去才知道此事,去找他理论,他吃醉了酒,怪我善妒容不得人,又说如今徐家吃了官司,只怕树倒猢狲散,我没了倚靠,来日也不用看我脸色,让我别管闲事少操心。”
徐氏听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是看着徐家出事,就迫不及待地要落井下石,什么纳妾善妒,不过是借口罢了。
她很是不忿,可又想起自己老爷,徐家出事后,也是一副不愿沾边的态度,不由得心气一散,搂过妹妹安慰起来。
姐妹俩在一块儿伤感着,一旁的孟婉晴却有些尴尬,劝又不是,不劝也不好,索性先退出屋子,到外面透透气。
谁知一出门,才见顾飞鸢在门口站着,一身榴色镶了银边的云纹对襟长裙,至脚踝露出一双绣鞋,两边鞋面各镶有一颗明亮圆润的珠子,往上仍是熟悉的面容,美貌不俗,珠钗华然,只是有段时间不见,孟婉晴总觉得对方变了。
“表姐看我做什么?”顾飞鸢早就到了,却不曾进屋,只在门口听了一阵,思绪随之低落,这会儿见孟婉晴一直盯着自己打量,眉眼一扬,又恢复了往日的几分傲气。
如此,才是孟婉晴熟悉的那个顾飞鸢。
她松了口气,又摇摇头,“没什么。”
这时,顾青梧赶了过来,一身青衣,气若修竹,与两人面面相觑,还没说什么,就听里面孟姨母的声音传了出来,“还有一事,姐姐你一定要帮帮我,婉晴之前谈好的亲事,娘家的事一出来,那边也悔亲了,你说这可怎么办呀?”
屋漏偏逢连夜雨,大抵就是如今孟徐氏母女的心情。
顾青梧和顾飞鸢闻言都看了过来,孟婉晴低着头,只觉得难堪。
她没想到母亲会说这件事,还让顾家两位表妹听见了,前些日子娘亲替她寻了门亲事,已经见面相看过,再过两日就要小定,谁知舅舅家的事一出来,此事便黄了。
屋子里还在说些什么,孟婉晴却听不下去了,自顾自地往外面走去。
顾青梧和顾飞鸢对视一眼,都跟了上去。
三人走到园子池边,池中的莲花已谢了大半,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让人瞧着有些失意,忍不住叹了口气。
“表姐。”顾青梧轻轻地叫了一声,也不好问些什么,心思一转,却道,“我前儿做了些糖渍的杨梅,你要不要尝尝?”
孟婉晴素来是喜欢吃这些的,可这会儿却没了胃口,“不用了。”又知是好意,补了一句,“我没事。”
这下子,顾青梧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倒是一旁的顾飞鸢开口道:“表姐什么时候定的亲事,我们怎么都不知道?”
孟婉晴闻言一愣,似乎没想到会被问及此事,回过神,却道:“就这些天,娘亲说等定下来,通知你们的,可舅舅家出了事,那家就不愿意了。”
“哪户人家?”
“秦,做香料生意的。”这个时候,也没什么瞒着的必要,孟婉晴都一一回答了。
顾飞鸢倒是知道这户人家,以前和顾家做过生意,只是这些年没什么往来了。
顾青梧听得也唏嘘,徐家只是出事,还没倒呢,就有些坐不住了。
闻风而动,趋利避害,虽人之本性,但未免太过无情了。
“那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孟婉晴摇了摇头,叹道:“不知道,还是得等舅舅的消息,他无事还好,若真有什么事,就难说了。”
这话说得直白,确实实情。
三姐妹又待了一会儿,丫鬟找来,一起回了东院。
一回来,顾青梧察觉屋子里的气氛又变了,原是伤感的,这会儿姨母破涕为笑,拉着顾飞鸢和自己,一口一句叫的亲热。
徐氏在一旁却大不自在的样子。
这点儿,顾飞鸢也看在眼里。
甚至临近午时,徐氏都不曾留饭,左一言又一语地搭着话,全没有方才见面时的亲热劲儿,没多久,孟徐氏就起身告辞,带着孟婉晴离开了。
待人一走,顾飞鸢才好奇问了一句。
谁知却听徐氏道:“你姨母想跟我们家亲上加亲呢!”
说罢撇了撇嘴,转身回了内室。
亲上加亲?
这话不消多解释,顾飞鸢和顾青梧也明白,随即跟了进去,前者道:“谁和谁呀?”
“还能是谁?婉晴那丫头刚被人退了亲事,日后再议,名声上就不好听了,就是你舅舅家好了,也有妨碍的。”
顾青梧听得皱了皱眉头,“这和表姐也没什么关系呀,也不是她的过错。”
“那又如何?”徐氏瞥了她一眼,瞧她不以为然的样子,知道她是在亲事上没什么挫折,故不知其中的弯弯绕绕,便道,“人家可不管这些,嘴长在别人身上,再说,人哪有十全十美的,总能找到错处当作原先退亲时的借口,说起来是那秦家怕事,可他家能承认这些,还不是得一股脑往女方身上推,下次议亲不就妨碍了,更有甚者,拿她退亲的事做乔,或多要些嫁妆,或少给些聘礼,并一些其他琐事要求,这也是常有的事,说到底,退亲这种事,即使是男方的错,很多时候归根到底吃亏的,还是姑娘家。”
原来如此!
顾青梧似懂非懂地喝了口茶。